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期中历史考试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期中历史考试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阶段性学业水平阳光测评
初一历史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铭》中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
A. 发挥了农业灌溉作用 B. 起到防洪减灾作用 C. 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 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并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开通以后,成为连通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C项正确;ABD所述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D项。故选C项。
2. 某班进行“小钱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一位同学推测下面这枚吉语花钱(铸有吉祥词语,不流通)出现不早于隋唐时期。以下可作为依据的是( )
A. 工匠开始掌握青铜冶炼技术 B. 这枚钱币采用圆形方孔形制
C. 中央政府统一铸造了五铢钱 D. 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钱币的文字“状元及第”,结合所学可知,状元是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因此材料可作为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科举制,D项正确;工匠开始掌握青铜冶炼技术不是隋唐才开始的,排除A项;这用圆形方孔形制不能证明这是隋唐时期的钱币,从秦朝开始就是圆形方孔制了,排除B项;中央政府统一铸造了五铢钱是汉朝开始的,排除C项。故选D项。
3. 初唐名臣裴矩在隋朝做官时,曾经阿谀逢迎,溜须拍马,想方设法满足隋炀帝的要求;可到了唐朝,他却一反故态,敢于当面跟唐太宗争论,成了忠直敢谏的诤臣。裴矩的转变主要是因为唐太宗( )
A. 虚心纳谏 B. 任人唯亲 C. 追求享乐 D. 减省刑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初唐名臣裴矩在隋朝做官时,曾经阿谀逢迎,溜须拍马,想方设法满足隋炀帝的要求;可到了唐朝,他却一反故态,敢于当面跟唐太宗争论,成了忠直敢谏的诤臣”可知,材料反映裴矩在隋朝时期阿谀奉承,到了唐朝忠直敢谏,侧面反映了唐太宗虚心纳谏,A项正确;“任人唯亲”是指用人不问人的德才,只选跟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唐太宗没有任人唯亲,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追求享乐,即寻求欢快,设法取乐,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相关的刑罚信息,无法得出减省刑罚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4. 631年,皇太子举行冠礼,因“恐妨农事”,唐太宗将冠礼的日期由春耕大忙的二月,改为秋后的农闲时期。唐太宗还将保证农时作为一项规定写入相应的律法明文。这表明唐太宗( )
A. 主张休养生息 B. 注重农业生产
C. 强调依法施政 D. 倡导戒奢从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因‘恐妨农事’,唐太宗将冠礼的日期由春耕大忙的二月,改为秋后的农闲时期”“唐太宗还将保证农时作为一项规定写入相应的律法明文。”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因为农事改变冠礼的时间以及保证农时写入法律等,体现了唐太宗注重农业生产,B项正确;休养生息是指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依法施政,即依据法律来进行执政以及统治国家,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戒奢从简,即戒除奢侈的作风,提倡节俭的作风,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5. 唐代元稹《估客乐》:“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经营天下遍……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这主要反映了唐朝( )
A. 商业贸易繁荣 B. 减省功费力役
C. 废弃抑商政策 D. 加强边疆治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经营天下遍……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材料反映的是唐代商业贸易繁荣,A项正确;材料“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强调的是商品买卖的场所,而未提及“功费力役的减省”,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抑商政策是古代中国各个朝代的政策,唐朝并未废弃,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商品买卖,未提及对边疆的治理,排除D项。故选A项。
6. 《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这首诗描述生产工具是( )
A. 耧车 B. 曲辕犁 C. 筒车 D. 秧马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孤轮”“寒水”“自营”结合所学可知诗句描述的是筒车。筒车是唐朝农民创制的新的灌溉工具。它随水流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对应诗句描述,C项正确;耧车是西汉赵过发明的播种工具,与材料的灌溉工具不符,排除A项;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排除B项;秧马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秧马底部采用平滑的木板制成,两端翘起。拔秧时,人们跨坐秧马,前后滑行自如,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7. 由叶楚桥著的《桃李春风一杯酒》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品读唐朝最具代表性的18位诗人的诗作和人生。下列选项中,可能是作者评价杜甫的是( )
A. “佛系”诗人,却活得精彩绝伦 B.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C. 一个乐天知命“保温杯”大叔 D. 永远爱国,永远热泪盈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杜甫”和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因此,可能是作者评价杜甫的是永远爱国,永远热泪盈眶,D项正确;“佛系”诗人,却活得精彩绝伦描述的可能是王维,排除A项;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描述的可能是李白,排除B项;一个乐天知命的“保温杯”大叔描述的可能是白居易,排除C项。故选D项。
8. “唐代《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此画以释迦降生为中心,净饭王抱持婴儿稳步前行,但画作中古代印度诸神的形象已完全中国化了。”上述材料说明( )
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
A. 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日益融合 B. 中国各民族间的交往十分频繁
C. 吴道子已形成独特的飘逸风格 D. 佛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唐代《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此画以释迦降生为中心,净饭王抱持婴儿稳步前行,但画作中古代印度诸神的形象已完全中国化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外来文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道教、唐装)相融合,即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日益融合,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释迦”属于外来文化,不属于中国的民族,无法得出中国各民族间的交往十分频繁,排除B项;仅从一幅绘画,无法看出吴道子已形成独特的飘逸风格,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没有宗教文化对比的信息,无法得出佛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9. 下图隋唐时期的文物在新疆、宁夏、陕西、山西、河北、湖北、广东等地都有出土,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文书中还记录着这类金、银钱与中国铜钱的换算关系。上述内容可以印证隋唐时期( )
波斯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阿拉伯金币
A. 多元的文学艺术 B. 频繁的中外交往
C. 进取的社会风气 D. 领先的生产技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文书中还记录着这类金、银钱与中国铜钱的换算关系”“波斯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阿拉伯金币”和所学知识可知,说明中外贸易往来频繁,B项正确;唐诗、绘画、书法等体现的是多元的文学艺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进取的社会风气主要体现在社会风气积极向上,昂扬进取等,与在中国境内发现外国金币信息不符,排除C项;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得出领先的生产技术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0. 下表中户数和人口数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户数 人口
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8914909 52919309
肃宗乾元三年(760年) 1933174 16990386
A. 安史之乱 B. 割据纷争 C. 外戚专权 D. 外族入侵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表格反映肃宗乾元三年时户数和人口数比玄宗天宝十四年大幅度减少,其原因是由于安史之乱的破坏,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国势由盛转衰,A项正确;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与题干材料主旨“人口锐减”不符,排除B项;外戚宦官专权是东汉时期形成的,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唐朝人口锐减,没有体现遭到外族入侵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后梁等五个朝代变换的频繁,反映了当时政局的混乱。五代开国之君,都是以前朝方镇的身份夺取了帝位。在每个朝代,政权的争夺也很尖锐。”材料反映了该时期( )
A. 统一格局下的相互交融 B. 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C. 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D. 北方先后出现十个政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后梁等五个朝代变换的频繁,反映了当时政局的混乱。五代开国之君,都是以前朝方镇的身份夺取了帝位。在每个朝代,政权的争夺也很尖锐”这则记载说明五代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C项正确;五代十国不是统一格局,排除A项;题干信息体现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动荡,不是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排除B项;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杯酒释兵权’表达了将领们的忠君爱国之心,也体现了赵匡胤的宽厚和仁爱,反正是皆大欢喜。其实呢,都是一群戏精的拙劣表演。”赵匡胤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 改善君臣关系 B. 提高行政效率
C. 提升国防力量 D. 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杯酒释兵权’表达了将领们的忠君爱国之心,也体现了赵匡胤的宽厚和仁爱,反正是皆大欢喜。其实呢,都是一群戏精的拙劣表演”和所学知识可知,杯酒释兵权是指宋初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酒宴威逼利诱高阶军官交出兵权的一次政治事件。它是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使用和平手段,不伤君臣和气就解除了大臣的军权,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D项正确;改善君臣关系只是表象,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杯酒释兵权”属于军事上的措施,无法得出行政上的提高行政效率,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具体加强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无法得出提升国防力量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3.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这反映了宋朝的治国策略是( )
A. 强干弱枝 B. 分解相权 C. 民贵君轻 D. 重文轻武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择D。
14. “王安石变法部分实现了‘富国’的目标,中央和地方财政大大改善,‘强兵’方面,开始取得对西夏的战略攻势。但是,将兵法的实行未能显著提高禁军的战斗力,保甲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很难实现。”上述材料在评价王安石变法时使用的方法是( )
A. 辩证评价,全面客观 B. 形而上学,一叶障目
C. 量化评价,分析数据 D. 横向比较,注意对比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王安石变法部分实现了‘富国’的目标,中央和地方财政大大改善,‘强兵’方面,开始取得对西夏的战略攻势”“将兵法的实行未能显著提高禁军的战斗力,保甲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很难实现”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从积极和局限性等角度一分为二的评价王安石变法,因此,上述材料在评价王安石变法时使用的方法是辩证评价,全面客观,A项正确;一叶障目指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评价不全面,排除B项;材料中王安石变法没有具体的数据信息,无法得出量化评价,分析数据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第二个变法,仅从积极和局限性进行分析,无法得出横向比较,注意对比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5. 围棋是发源于中原的一种益智游戏。考古学家在辽墓中发现了辽代玛瑙双陆棋。南宋叶隆礼《契丹国志》记载:“辽人……夏月以布易毡帐,藉草围棋……”据此可知( )
A. 辽宋间商品交换频繁 B. 契丹族受汉文化影响
C. 契丹习俗受汉人喜爱 D. 女真族学习中原文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辽代玛瑙双陆棋”和结合所学可知,围棋是源自中原的游戏,但是在辽的墓葬中发现了双陆棋,说明建立辽政权的契丹族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商品的交换,排除A项;围棋是源自中原的游戏,题干中没有提到契丹习俗,排除C项;建立辽政权的使契丹族,排除D项。故选B项。
16. 1040年,范仲淹因直谏触怒皇帝,被贬到陕西地区,参与宋朝西北边防事务。他当时的军事对手是( )
A. 契丹 B. 大夏 C. 大金 D. 蒙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040年······范仲淹参与宋朝西北边防事务”,再结合所学可知,公元1040年,三川口之战爆发,北宋与西夏的大战拉开帷幕,B项正确;契丹、 大金和 蒙古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7. “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表明澶渊之盟( )
A. 宋朝财产损失重大 B. 辽朝获得巨大利益
C. 具有一定积极性 D. 延续双方和平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可知通过澶渊之盟,宋辽双方都得到了一定的利益,说明澶渊之盟具有一定的积极性,C项正确;根据“对双方都是划算的”可知宋朝的财产损失并不是重大,辽朝也不是获得巨大利益,排除AB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延续双方和平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8.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开封,一位书生奋笔疾书“恨金邦胡虏猖獗,哀两帝身旋塞北”。该诗句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A. 宋辽对抗 B. 南宋与金对峙 C. 宋夏和议 D. 北宋与金对峙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开封”“恨金邦胡虏猖獗,哀两帝身旋塞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灭辽后,发动对北宋的战争,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1127年,金灭北宋,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史称“靖康之难”。1127年,宋高宗建立南宋形成南宋与金对峙的局面。B项正确;宋辽对抗是在公元1004年前,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宋夏和议是在1044年,排除C项;1127年(靖康二年),金灭北宋,排除D项。故选B项。
19. “在宋金对峙时期,由于北方名窑的许多工匠移居南方,江南地区一举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能够佐证上述材料的是( )
A. 河北定窑 B. 江西景德镇 C. 河南钧窑 D. 河南汝窑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在宋金对峙时期,由于北方名窑的许多工匠移居南方,江南地区一举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并结合所学可知,能够佐证题干材料的是位于江南地区的江西景德镇,B项正确;河北定窑 、 河南钧窑和河南汝窑都位于北方地区,不能佐证题干材料,排除ACD项。故选B项。
20. “随着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宋代政府逐渐放宽了对商业的干预,商业活动突破了区域和时间的限制。”下列画作中,与上述内容相匹配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随着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宋代政府逐渐放宽了对商业的干预,商业活动突破了区域和时间的限制”和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李嵩《货郎图》是当时城乡之中四处活动的货郎小贩的写照,反映出宋代社会物质与经济生活的繁荣,C项正确;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描述的是农业发展状况,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阎立本《步辇图》的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韩熙载夜宴图》(局部)描绘了南唐高官韩熙载开宴行乐、众人听琵琶弹奏的情形,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1. 某社团在研究“宋代工商业发展”过程中,收集到了以下资料,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 元朝脱脱等所撰《宋史》 B. 儿童连环画《宋太祖赵匡胤》
C. 主题纪录片《大宋王朝》 D. 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文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宋代工商业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是实物史料,史料价值最高,反映了宋朝时期制瓷业及商业的发达,D项正确;元朝脱脱等所撰《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属于官方史籍著作,史料价值很高,但不是“最高”,排除A项;儿童连环画《宋太祖赵匡胤》属于文学艺术作品,而且材料属于人物,而非“工商业发展”,排除B项;主题纪录片《大宋王朝》属于影视纪录片,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2. 宋代规定,外国商船如果“因风水不便、船破稿坏者”,不征收实物税。宋真宗时,广南西路转运使胡则救助受困的外国商船,“命贷钱三百万”。上述做法( )
A. 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 B. 导致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C. 反应了宋朝国力的雄厚 D. 放松对海外贸易的监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宋代规定,外国商船如果‘因风水不便、船破樯坏者’,不征收实物税”和所学可知,题干体现的是宋朝政府对外商体恤的经济政策,有利于保障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推动中外经济交流,A项正确;这些政策不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排除B项;题干措施不能得出宋朝国力的雄厚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材料未涉及政府放松对外贸易的监管,排除D项。故选A项。
23. 蒙古族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中,对12世纪的蒙古草原有这样的描述:“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有草皮的地翻转着,全部百姓反了,不卧自己被儿里,互相攻打。”结束这一局面的是( )
A. 阿保机 B. 阿骨打 C. 铁木真 D. 忽必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12世纪初蒙古草原出现割据混战的局面。结束这一局面,建立蒙古国的历史人物是铁木真。他经过多年的征战,打败了周围各部,统一蒙古草原。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C项正确;阿保机是契丹族首领,建立契丹政权,排除A项;阿骨打是女真族首领,建立了金政权,排除B项;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改国号为元,排除D项。故选C项。
24. 为了更清晰地讲解政权更替的过程,张老师设计了导图式板书(见下图),其中“?”处填写的应是( )
A. 大理 B. 北宋 C. 西辽 D. 元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忽必烈是蒙古政权建立者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继承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元朝建立,次年定都于大都,D项正确;大理国于937年由段思平灭南诏建国建立,都城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太和村),国号大理,排除A项;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是汉人政权,排除B项;西辽(1131年~1211年)是中国古代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排除C项。 故选D项。
二、材料解析与探究题:共4题,其中第25题7分,第26题6分,第27题7分,第28题6分,共26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世系表(局部)
材料二 742年,唐玄宗改元“天宝”,以表示自己深受神佑,能文能武,能圣能神。这反映了他在思想上已丧失了政治警惕,认为可以无忧无虑地把自己的统治继续下去。他最信任的,也是他为皇朝培养的几个掘墓人,从742年起,先后登场了。李林甫、安禄山、高力士等人的登场,就是朝政紊乱和割据势力滋长的重要标志。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1)材料一中隋朝、唐朝建立时分别定都在哪里?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唐太宗与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治世、盛世局面,分别是什么?世系表中“□”处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是谁?
(3)据材料二分析,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紊乱和割据势力滋长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定都:隋朝:长安;唐朝:长安。
(2)局面: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盛世。
女皇帝:武则天。 (3)原因:丧失政治警惕:用人不当。
【解析】
【小问1详解】
定都:根据所学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隋朝、唐朝建立时分别定都在长安
【小问2详解】
局面: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因此,唐太宗与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治世、盛世局面,分别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女皇帝: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原是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的妃子,多谋善断。她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因此,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
【小问3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二“742年,唐玄宗改元“天宝”,以表示自己深受神佑,能文能武,能圣能神。这反映了他在思想上已丧失了政治警惕,认为可以无忧无虑地把自己的统治继续下去。他最信任的,也是他为皇朝培养的几个掘墓人,从742年起,先后登场了。李林甫、安禄山、高力士等人的登场,就是朝政紊乱和割据势力滋长的重要标志。”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紊乱和割据势力滋长的原因有:丧失政治警惕,用人不当。
26. 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碰撞、交流,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首领“示之以礼”……唐朝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保留当地原有统治机构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材料三 辽、夏、金、元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边境冲突和民族征服战争使得内地汉族农业文明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和破坏,但与此同时,上述北方民族政权又在开拓边疆、推动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发展、活跃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汉族王朝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对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
(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原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的民族政策。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谈谈你对民族问题的认识。
【答案】(1)方式:和亲;结盟;战争。
(2)管理原则:“华夷无别”“华夷同重”。民族政策: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3)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对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
【小问1详解】
方式:根据材料一“图1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塑像”“图2 澶渊之盟纪念馆”“图3 浙江杭州岳庙中的塑像”和所学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可得出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为和亲;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军,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可得出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为结盟;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可得出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为战争。所以,概括唐宋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和亲;结盟;战争。
【小问2详解】
管理原则:根据材料二“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可知,唐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原则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
民族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所以,唐朝的民族政策为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小问3详解】
认识:根据材料三“ 辽、夏、金、元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上述北方民族政权又在开拓边疆、推动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发展、活跃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汉族王朝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对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和和所学知识可知,对民族问题的认识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对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7. 唐朝是中国的象征,强大的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开放的性格,首先要归因于统治阶层的民族特征。具有少数民族血统的唐代上层社会对于中国与外国、华夏与蛮夷、汉人与爽人之分别的观念,是近代以前,最为淡泊和弱化的。当然,自信心的基础还是国家强大,经济的活跃与军事力量的强大,共同构建了唐代国民的自信心。
——摘编自梁盼《唐朝的对外开放政策》
材料二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的“性格”特点,并分析该性格形成的原因。
(2)请为材料二中的人物归纳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答案】(1)性格:开放。
原因:唐朝统治者的民族特征;唐朝国家强大。
(2)示例:观点: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阐述: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唐朝,并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鉴真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结论:综上所述,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接纳了来自西亚、中亚、印度等地的文化,也以积极的态度向周边国家输出先进的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解析】
【小问1详解】
性格:根据材料“唐朝开放的性格”可知,唐朝的“性格”特点是开放。
原因:根据材料“首先要归因于统治阶层的民族特征”可知,该性格形成的原因是唐朝统治者的民族特征;根据材料“自信心的基础还是国家强大,经济的活跃与军事力量的强大,共同构建了唐代国民的自信心。”可知,该性格形成的原因是唐朝国家强大。
【小问2详解】
示例: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紧扣题意,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玄奘西行求法、鉴真大师和文昌侯崔致远”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是唐朝对外交往的体现,可拟定观点: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阐述:结合“玄奘西行求法、鉴真大师和文昌侯崔致远”史实和影响展开论述即可。如,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唐朝,并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鉴真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结论:要重申观点,进行情感升华。综上所述,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接纳了来自西亚、中亚、印度等地的文化,也以积极的态度向周边国家输出先进的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占城稻对生长的田地不挑别,较适合大面积推广。由于生长周期的短,人们在收制 完稻谷后,可以种植其它作物,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政府的大力推广下,加上本身的优势,占城稻栽培较广。
——摘编自周方高、宋惠聪《略论宋代的农业技术推广》
材料二 宋代商品流通和大额交易的增加使得贱金属货币流通的局限性日益突出:一是钱币需求量巨大,而金属币材短缺;二是铜、铁钱值小量重,以此为交易(特别是大宗交易)媒介很不方便;三是北宋前中期出现较为严重的钱荒。为了限制铜、铁钱外流,行用纸币遂成为合理的选项。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三
宋代海外贸易图
(1)据材料一,分析两宋时期占城稻被广泛种植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行用纸币”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发行的纸币名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宋朝对海外贸易的态度,以及在主要港口城市设立的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答案】(1)原因:占城稻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政府大力推广。
(2)原因:钱币需求量巨大,金属币材短缺:铜、铁钱交易不方便:北宋前中期出现钱荒。名称:交子。
(3)态度:鼓励。机构:市舶司。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一“占城稻对生长的田地不挑别,较适合大面积推广”“由于生长周期的短,人们在收制 完稻谷后,可以种植其它作物,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可得出,占城稻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根据材料一“在政府的大力推广下,加上本身的优势,占城稻栽培较广”可得出,政府大力推广。所以,两宋时期占城稻被广泛种植的原因有占城稻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政府大力推广。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二“一是钱币需求量巨大,而金属币材短缺;二是铜、铁钱值小量重,以此为交易(特别是大宗交易)媒介很不方便;三是北宋前中期出现较为严重的钱荒”可知,概括宋代“行用纸币”的原因有钱币需求量巨大,金属币材短缺:铜、铁钱交易不方便;北宋前中期出现钱荒。
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小问3详解】
态度、机构:根据三并结合所学,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宋朝对海外贸易的态度为鼓励。以及在主要港口城市设立的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为市舶司。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阶段性学业水平阳光测评
初一历史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铭》中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
A. 发挥了农业灌溉作用 B. 起到防洪减灾作用 C. 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 导致了隋朝灭亡
2. 某班进行“小钱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一位同学推测下面这枚吉语花钱(铸有吉祥词语,不流通)的出现不早于隋唐时期。以下可作为依据的是( )
A. 工匠开始掌握青铜冶炼技术 B. 这枚钱币采用圆形方孔形制
C. 中央政府统一铸造了五铢钱 D. 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科举制
3. 初唐名臣裴矩在隋朝做官时,曾经阿谀逢迎,溜须拍马,想方设法满足隋炀帝的要求;可到了唐朝,他却一反故态,敢于当面跟唐太宗争论,成了忠直敢谏的诤臣。裴矩的转变主要是因为唐太宗( )
A. 虚心纳谏 B. 任人唯亲 C. 追求享乐 D. 减省刑罚
4. 631年,皇太子举行冠礼,因“恐妨农事”,唐太宗将冠礼的日期由春耕大忙的二月,改为秋后的农闲时期。唐太宗还将保证农时作为一项规定写入相应的律法明文。这表明唐太宗( )
A. 主张休养生息 B. 注重农业生产
C 强调依法施政 D. 倡导戒奢从简
5. 唐代元稹《估客乐》:“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经营天下遍……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这主要反映了唐朝( )
A. 商业贸易繁荣 B. 减省功费力役
C. 废弃抑商政策 D. 加强边疆治理
6. 《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这首诗描述的生产工具是( )
A. 耧车 B. 曲辕犁 C. 筒车 D. 秧马
7. 由叶楚桥著的《桃李春风一杯酒》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品读唐朝最具代表性的18位诗人的诗作和人生。下列选项中,可能是作者评价杜甫的是( )
A. “佛系”诗人,却活得精彩绝伦 B.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C. 一个乐天知命的“保温杯”大叔 D. 永远爱国,永远热泪盈眶
8. “唐代《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此画以释迦降生为中心,净饭王抱持婴儿稳步前行,但画作中古代印度诸神的形象已完全中国化了。”上述材料说明( )
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
A. 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日益融合 B. 中国各民族间的交往十分频繁
C. 吴道子已形成独特的飘逸风格 D. 佛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9. 下图隋唐时期的文物在新疆、宁夏、陕西、山西、河北、湖北、广东等地都有出土,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文书中还记录着这类金、银钱与中国铜钱的换算关系。上述内容可以印证隋唐时期( )
波斯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阿拉伯金币
A. 多元的文学艺术 B. 频繁的中外交往
C. 进取的社会风气 D. 领先的生产技术
10. 下表中户数和人口数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户数 人口
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8914909 52919309
肃宗乾元三年(760年) 1933174 16990386
A. 安史之乱 B. 割据纷争 C. 外戚专权 D. 外族入侵
11. “后梁等五个朝代变换的频繁,反映了当时政局的混乱。五代开国之君,都是以前朝方镇的身份夺取了帝位。在每个朝代,政权的争夺也很尖锐。”材料反映了该时期( )
A. 统一格局下的相互交融 B. 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C. 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D. 北方先后出现十个政权
12. “‘杯酒释兵权’表达了将领们的忠君爱国之心,也体现了赵匡胤的宽厚和仁爱,反正是皆大欢喜。其实呢,都是一群戏精的拙劣表演。”赵匡胤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 改善君臣关系 B. 提高行政效率
C. 提升国防力量 D. 加强中央集权
13.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这反映了宋朝的治国策略是( )
A. 强干弱枝 B. 分解相权 C. 民贵君轻 D. 重文轻武
14. “王安石变法部分实现了‘富国’的目标,中央和地方财政大大改善,‘强兵’方面,开始取得对西夏的战略攻势。但是,将兵法的实行未能显著提高禁军的战斗力,保甲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很难实现。”上述材料在评价王安石变法时使用的方法是( )
A 辩证评价,全面客观 B. 形而上学,一叶障目
C. 量化评价,分析数据 D. 横向比较,注意对比
15. 围棋是发源于中原的一种益智游戏。考古学家在辽墓中发现了辽代玛瑙双陆棋。南宋叶隆礼《契丹国志》记载:“辽人……夏月以布易毡帐,藉草围棋……”据此可知( )
A. 辽宋间商品交换频繁 B. 契丹族受汉文化影响
C. 契丹习俗受汉人喜爱 D. 女真族学习中原文化
16. 1040年,范仲淹因直谏触怒皇帝,被贬到陕西地区,参与宋朝西北边防事务。他当时的军事对手是( )
A. 契丹 B. 大夏 C. 大金 D. 蒙古
17. “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表明澶渊之盟( )
A. 宋朝财产损失重大 B. 辽朝获得巨大利益
C. 具有一定的积极性 D. 延续双方和平局面
18.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开封,一位书生奋笔疾书“恨金邦胡虏猖獗,哀两帝身旋塞北”。该诗句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A. 宋辽对抗 B. 南宋与金对峙 C. 宋夏和议 D. 北宋与金对峙
19. “在宋金对峙时期,由于北方名窑的许多工匠移居南方,江南地区一举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能够佐证上述材料的是( )
A. 河北定窑 B. 江西景德镇 C. 河南钧窑 D. 河南汝窑
20. “随着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宋代政府逐渐放宽了对商业的干预,商业活动突破了区域和时间的限制。”下列画作中,与上述内容相匹配的是( )
A. B.
C. D.
21. 某社团在研究“宋代工商业发展”过程中,收集到了以下资料,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 元朝脱脱等所撰《宋史》 B. 儿童连环画《宋太祖赵匡胤》
C. 主题纪录片《大宋王朝》 D. 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文物
22. 宋代规定,外国商船如果“因风水不便、船破稿坏者”,不征收实物税。宋真宗时,广南西路转运使胡则救助受困的外国商船,“命贷钱三百万”。上述做法( )
A. 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 B. 导致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C. 反应了宋朝国力雄厚 D. 放松对海外贸易的监管
23. 蒙古族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中,对12世纪的蒙古草原有这样的描述:“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有草皮的地翻转着,全部百姓反了,不卧自己被儿里,互相攻打。”结束这一局面的是( )
A. 阿保机 B. 阿骨打 C. 铁木真 D. 忽必烈
24. 为了更清晰地讲解政权更替的过程,张老师设计了导图式板书(见下图),其中“?”处填写的应是( )
A. 大理 B. 北宋 C. 西辽 D. 元朝
二、材料解析与探究题:共4题,其中第25题7分,第26题6分,第27题7分,第28题6分,共26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世系表(局部)
材料二 742年,唐玄宗改元“天宝”,以表示自己深受神佑,能文能武,能圣能神。这反映了他在思想上已丧失了政治警惕,认为可以无忧无虑地把自己的统治继续下去。他最信任的,也是他为皇朝培养的几个掘墓人,从742年起,先后登场了。李林甫、安禄山、高力士等人的登场,就是朝政紊乱和割据势力滋长的重要标志。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1)材料一中隋朝、唐朝建立时分别定都在哪里?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唐太宗与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治世、盛世局面,分别是什么?世系表中“□”处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是谁?
(3)据材料二分析,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紊乱和割据势力滋长的原因有哪些?
26. 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碰撞、交流,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首领“示之以礼”……唐朝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保留当地原有统治机构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材料三 辽、夏、金、元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边境冲突和民族征服战争使得内地汉族农业文明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和破坏,但与此同时,上述北方民族政权又在开拓边疆、推动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发展、活跃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汉族王朝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对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
(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原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的民族政策。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谈谈你对民族问题的认识。
27. 唐朝是中国的象征,强大的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开放的性格,首先要归因于统治阶层的民族特征。具有少数民族血统的唐代上层社会对于中国与外国、华夏与蛮夷、汉人与爽人之分别的观念,是近代以前,最为淡泊和弱化的。当然,自信心的基础还是国家强大,经济的活跃与军事力量的强大,共同构建了唐代国民的自信心。
——摘编自梁盼《唐朝的对外开放政策》
材料二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的“性格”特点,并分析该性格形成的原因。
(2)请为材料二中的人物归纳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占城稻对生长的田地不挑别,较适合大面积推广。由于生长周期的短,人们在收制 完稻谷后,可以种植其它作物,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政府的大力推广下,加上本身的优势,占城稻栽培较广。
——摘编自周方高、宋惠聪《略论宋代的农业技术推广》
材料二 宋代商品流通和大额交易的增加使得贱金属货币流通的局限性日益突出:一是钱币需求量巨大,而金属币材短缺;二是铜、铁钱值小量重,以此为交易(特别是大宗交易)媒介很不方便;三是北宋前中期出现较为严重的钱荒。为了限制铜、铁钱外流,行用纸币遂成为合理的选项。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三
宋代海外贸易图
(1)据材料一,分析两宋时期占城稻被广泛种植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行用纸币”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发行的纸币名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宋朝对海外贸易的态度,以及在主要港口城市设立的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