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体会作者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
2、思维发展与提升 领略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引发对青春的思考。
3、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品味意象的灵动活泼、意境的丰盈深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青春是一生中最美的年华,我们每个人在青春时期,都会怀着美好的梦想、纯真的感情,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革命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看看他笔下的青春是怎样的绚丽多彩,并感受这位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点燃自己澎湃的青春激情!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题目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方。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全国各地工农活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1925年1月,党的“四大”在上海召开。大会指出,中国民族革命,必须有无产阶级参加,并取得领导地位,才能取得胜利。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头,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三、布置情境任务
情境任务一
如果有一位导演要去长沙拍摄和这首词的内容比较吻合的景物,你会给他什么建议?请说说你的理由。
情境任务二
有一位日本汉学家说毛泽东所写的几首词,还是这首《沁园春 长沙》最佳。假如你是这位汉学家,记者采访问你为什么,你会怎么回答?(建议和《沁园春 雪》进行比较,并进行小组讨论展示。)
四、提供活动策略
情境任务一策略
这个任务是让学生在生活实践情境中更好地感受《沁园春 长沙》中的湘江秋景图这幅画面的意境,需要学生借助语文学科“意象”“意境”“景物描写的方法”等必备知识来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意象”“意境”“景物描写方法”有关的知识点,并在鉴赏“湘江秋景图”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这几个概念,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
情境任务二策略
这个任务让同学们比较《沁园春 长沙》与《沁园春 雪》两首词,结论是《沁园春 长沙》比《沁园春 雪》写得更好。比较策略参考:
1、选取多个角度,对两首词分别进行鉴赏。可以重点鉴赏《沁园春 长沙》。
2、分别从鉴赏《沁园春 长沙》的角度对两首词进行对比。
五、情景任务实施过程
情景任务一
教师提示:
毛泽东的这首词上片描写了两幅非常美的图画, 老师给它分别取名为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第一幅图
独立寒秋图
时间:寒秋。
地点:湘江、橘子洲头。
人物:我。
请同学们在朗读中思考:
1、诗歌语言具有跳跃性,这首诗的第一句怎样表述更符合我们现在的说话习惯?
参考:寒秋时节,我一个人独自站立在湘江边的橘子洲头。
2、为什么是“独立”,而不说“站立”?
参考:“独立“表现出站在橘子洲头是一个人,而且可以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
湘江秋景图
第二幅图

(万类霜天竞自由)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静态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动态
俯仰
在朗读中思考:
3、作者选取哪些意象来描绘“湘江秋景图”?这幅图画具有怎样的特点?
参考:作者选取了万山、层林、碧江、百舸、鹰、鱼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充满活力的图画。
层层树林经霜后遍野红叶,像用染料染过一样;碧绿澄澈的江面上,很多大船在竞相追逐前行;鹰在广阔的填空矫健有力地飞翔,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自由地游动。万物都在深秋竞相自由地活动。
必备知识补充:
意象,就是在文学作品中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即客观景物或事物)。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这首词中作者笔下描写的景物就是意象,诸多意象组合而成的画面及其特点就是意境。
4、“遍”“尽”“透”三个词能表现出画面的什么特点?
参考:“遍”是说山上层层树林经过霜染后呈现出艳丽的红色,“尽”强调树叶几乎全都是红色,显得热烈奔放。“透”是说江水非常澄澈干净,使江面看起来呈现出碧蓝色,非常美丽。这三个副词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湘江秋景的绚丽多彩。
5、“争“”“击”“翔”三个动词各表现出眼前景物或事物怎样的特点?
参考:“争”写出了千帆竞发、不甘落后的积极向上的姿态;“击”是搏击的意思,这里是说鹰在天空飞翔得矫健有力;“翔”本来是形容鸟的动作,这里是说鱼儿在水里游得轻快自由。这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秋天里万物竞相自由地活动,一派生机与活力。
6、面对秋景,杜甫发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叹,而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如此充满活力与激情,两者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
参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说诗人笔下的景物都会蒙上诗人主观感情的色彩,诗人怀着某种情感去描写景物,那他笔下的景物便会蒙上诗人主观感情的色彩,恰如杜甫所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的《登高》写于晚年时期,那时候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穷困潦倒,仕途不顺,老弱多病,因此身心俱损的杜甫笔下的景色必然蒙上一层凄凉悲伤的格调。
而毛泽东这首词写于他青年时期,诗人正值青春年华,充满革命理想与抱负,因此他笔下的景物就会呈现出青春的特点,既绚丽多姿又充满激情与活力。
7、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参考:诗人面对广阔的宇宙、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画面,想到了人民正忍受剥削和压迫,想到了祖国的命运与未来,于是感慨万千发出怅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其实就是想到未来掌握在谁手中,革命领导权由谁来掌握的问题。
图片情景任务一的完成过程
(由学生自主完成,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直观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1、拍摄步骤:导演要去长沙拍摄和这首词的内容比较吻合的景物,可以分为两个步骤来实施。首先要寻找适合的景物,以排除景物的相同特点;然后要选取合适的拍摄角度进行拍摄。
2、拍摄过程:这首词上篇庙会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1)寻找颜色亮丽、充满活力的一组景物,最好是山上火红的枫林,碧绿澄澈的江边,江中行驶的一些大船,搏击长空的鸟类,最好是鹰类,在水中快活游泳的鱼类。因为视频要充满活力,所以就不能全部是静态的景物,动态化景物更能体现与这首词相同的意境,因此一定要动静结合。
(2)按照词中作者描写的角度来拍摄,比如先来一组远镜头,静态的可以拍摄远山和山上的树林,动态的可以拍摄江中急速行驶的大船;再拍摄一组近镜头,用俯拍的角度拍身边澄澈的江水、清澈水中的游鱼;最后再用仰视的角度拍摄天空的雄鹰矫健飞翔。
情景任务二
教师提示: 这首词上片主要是写景,描绘了湘江橘子洲头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画面,下片主要是由写景过渡到回忆抒情。我们也把它概括为两幅图,分别是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请在朗读中思考:
8、作者深沉的思索唤起了对早年革命同志的思念、对革命活动的追忆,那是怎样一些人和事呢?
第三幅图
峥嵘岁月图

(往昔峥嵘岁月稠)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参考:
(1)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2)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范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3)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4)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1911年到1925年期间,作者与同学、战友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下激浊扬清的文字场景。
9、这幅图画表现了作者与革命战友怎样的精神风貌?
参考:作者与革命战友当年正值青春韶华,豪迈奔放,意气风发,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下激浊扬清的文字,充满了革命豪情。
第四幅图
中流击水图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0、这幅图画具有怎样的特点?表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青年怎样的豪情壮志?
参考:描述的是一幅奋勇前进,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诗人和战友当年在湘江游泳,大家昂扬激越,富有气势,激起的浪花挡住了江面上行驶的大船。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到中流击水”实际预示这些年轻人必是革命狂澜的掀起者,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
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巧妙、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全词总结
这首词上片写景,描绘了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画,提出谁来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下片由眼前景物唤起诗人万千思绪,回忆当年战斗生活,表现出革命青年雄姿英发的风貌和气概。整首词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高远的抱负和凌云之志,升华了思想、拓宽了意境。
图片情景任务二的完成过程
1、学生自主总结,理清并找准比较角度。鉴赏《沁园春 长沙》时,涉及到了词的思想感情(主题)、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写景的方法、炼字选词的精妙等角度。
2、学生分组讨论,从以上角度对两首词逐一进行对比,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填写比较表格。
表格提供
思想感情
意象
意境
写景的方法
炼字选词
《沁园春 雪》
《沁园春 长沙》
3、学生互评补充。
4、教师点评。
六、当堂背诵
七、课后作业
搜集毛泽东《水调歌头 游泳》、周恩来《赤光的宣言》、朱德《太行春感》、陈毅《赣南游击词》,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情怀。
八、板书设计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图 中流砥柱 英雄气概
湘江秋景图 绚丽多彩 生机勃勃
峥嵘岁月图 意气风发 激浊扬清
中流击水图 雄姿英发 力挽狂澜
补充资料1
译文
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
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这旷远苍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
曾经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还记得,那时的我们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尽管风浪大得将急驰的行船都阻挡了?
赏析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这首词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补充资料2
《毛泽东自传》埃德加 斯诺
补充资料3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赤光的宣言 周恩来
太行春感① 朱德
远望春光镇日阴②,太行高耸气森森。
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③。
百战新师惊贼胆④,三年苦斗献吾身⑤。
从来燕赵多豪杰⑥,驱逐倭儿共一樽⑦。
注释:
①太行;即太行山,位于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之间,东北西南走向,北起拒马河谷,南至晋豫边境黄河沿岸,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峰达2000米。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曾在太行山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②镇日:整天。这里指经常。
③北伐:指宋朝爱国名将岳飞北伐抗击金兵入侵。
④百战新师: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
⑤三年:指抗战三年来。该诗写于1939年春。三年,应指从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东渡黄河,进入抗日前线起,即1936年初到1939年春,恰好三年。
⑥燕赵:指中国古代的燕国、赵国,因位于中国现在的山西省、河北省北部一带,故后泛指中国北方。这里指以太行山根据地为中心的华北地区。
⑦倭儿:指日本侵略者,倭是中国古代对日本的称呼。《汉书·地理志下》:“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这是关于中日间开始交往的最早记载。此后即称日本为倭国。
赣南游击词·一九三六年 陈毅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
日落西,集会议兵机。交通晨出无消息,屈指归来已误期。立即就迁居。
夜难行,淫雨苦兼旬。野营已自无篷帐,大树遮身待晓明。几番梦不成。
天放晴,对月设野营。拂拂清风催睡意,森森万树若云屯。梦中念敌情。
休玩笑,耳语声放低。林外难免无敌探,前回咳嗽泄军机。纠偏要心虚。
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更长。
满山抄,草木变枯焦。敌人屠杀空前古,人民反抗气更高。再请把兵交。
讲战术,稳坐钓鱼台。敌人找我偏不打,他不防备我偏来。乖乖听安排。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勤学习,落伍实堪悲。此日准备好身手,他年战场获锦归。前进心不灰。
莫怨嗟,稳脚度年华。贼子引狼输禹鼎,大军抗日渡金沙。铁树要开花。
〔注释〕
侵:侵蚀、浸润之意。
《北齐书·邢邵传》:加以风雨稍侵,渐致亏坠。
交通:指当时游击队的联络员。
淫雨:连绵的阴雨。
《礼记·月令》:(春)行秋令,则天多沉阴,淫雨早降。
汉代郑玄注:淫,霖也,雨三日以上为霖。
兼旬:两旬,一旬为十天。
若云屯:如云之聚集,形容多而盛。
《后汉书·袁绍刘表传赞》:鱼俪汉舳,云屯冀马。
北周庚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千乘雷动,万骑云屯。
二更长:二更多。更,中国传统的夜间计时单位。每夜分作五更,二更大约相当于夜晚十时至十二时。
稳坐钓鱼台:相传商朝末年姜太公钓鱼于溪,常用直钩钓鱼,曰:愿者上钩。他在八十岁时遇见了周文王,成了周朝的开国元勋,事见《武王伐纣平话》。后因以钓鱼台喻事情有把握,靠得住。古代谚语有 任凭风雨起,稳坐钓鱼台的话,比喻胸有成竹,不怕风险。
锦归:衣锦还乡,即富贵后回到故乡。
《梁书·柳庆远传》:四年,出为雍州剌史,高祖(梁武帝)饯于新亭,谓曰:卿衣锦还乡,联无西顾之忧矣。本州相授,用答元功。词中指凯旋而归。
贼子狼引输禹鼎:比喻卖国贼引狼入室出卖祖国。
引狼:即引狼入室,比喻把坏人引进自己内部。这儿指把日本人引入中国领土。
《元曲选》张国宝《罗李郎》楔子:我不是引得狼来屋里窝。
输,送给、出卖、断送。
禹鼎:又称九鼎,夏禹所铸,象征国家主权。这里用以代指国家的领土和主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