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案
【预习新知】
知识点一 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1)经济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上: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上: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4)组织上: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5)思想上: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2.形成: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3.内容
(1)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特别提醒] 俄国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的体现
(1)俄国发展落后(经济上是农业国,政治上是沙皇专制),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反动统治力量薄弱。
(2)俄国革命力量强大(有强大的工农联盟,有成熟的受列宁主义指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有用革命方式解决各种现实矛盾的社会力量。
这两方面合起来构成了“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对俄国首先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决定性作用。
知识点二 十月革命的胜利
1.原因:二月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一直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2.策略: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3.爆发: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4.结果: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5.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1)对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2)对世界
①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②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从革命任务看,它主要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反对封建主义。
(2)从革命结果看,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
1.十月革命并非历史上最早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事件。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但十月革命本身只是社会主义革命,并不具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
知识点三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2)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3)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4)影响
①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②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实施:1921年3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2)内容
①农业: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②工业: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3)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苏联成立: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4.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形成: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成就: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3)特点:①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②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4)影响
①积极影响: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②消极影响: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易错提醒] 列宁和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比较
(1)列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斯大林单纯利用行政手段,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过渡,造成农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
【巩固训练】
1.彼得格勒起义当晚,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苏联解体后的研究资料也表明,当晚冬宫的防卫长官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起义者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然而此前苏联官方坚称起义者在冬宫进行了一夜的激烈战斗。苏联政府这样做是为了( )
A.费扬列宁的英明决策 B.证明革命具有渐进性
C.宣传革命者伟大形象 D.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
2.1923年,“划定了联盟工业企业和共和国工业企业,前者主要是重工业大型企业,直接由全苏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一些重要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企业,由各加盟共和国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其余的工业企业则由地方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这说明苏联( )
A.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 B.探索对不同工业企业的管理模式
C.强调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D.注重农业与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3.1921年,俄共(布)建立监察委员会,其任务是同官僚主义、升官发财思想以及滥用职权的行为作斗争。监察委员不能兼任其他行政职务,有权出席本级党委会本级党委会必须执行监委会通过的决议。这以及苏维埃委员会的一切会议并有发言权。一举措( )
A.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B.实现了公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有益于经济政策的长期施行 D.利于维护革命队伍的纯洁性
4.从列宁和平共处观念的产生动机看,我们能找到两个线索:第一个线索是现实的依据(迫切性),第二个线索就是观念上的。十月革命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它作为历史阶段过渡的途径,需要被否定才能完成自身的任务。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平法令》颁布后,苏俄( )
A.成功化解了外部军事压力 B.革命任务实现逻辑上转变
C.革命指导理论发生了变化 D.已经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
5.有学者指出,1918年春夏,列宁就提出要“将所有的工厂、铁路、银行、船只及其他生产资料和流通手段变为苏维埃共和国的财产”,要“立刻着手全面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而当时的俄国刚刚摆脱一战,协约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刚刚开始。材料说明当时(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的必然性 B.苏俄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列宁科学地预见了战争必然爆发 D.苏俄意欲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6.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确定了苏联“二五”计划工业指标。同年6月,苏联一家权威刊物对某些消极现象,如某些工厂生产成本上升等,发表社论表示严重关切,并呼吁:兼顾质和量,“掌握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舆论积极发挥议政作用 B.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 D.全社会合力,建设工业强国
7.20世纪30年代,苏联曾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竞争激烈、急于出口的时机,成为当时西方先进技术设备的最大买主;同时,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说明当时苏联( )
A.对经济政策进行了根本性调整 B.工业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C.已经开始反思苏联模式的弊端 D.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效
8.1918年,苏俄与德国及其同盟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和约的条件虽极为苛刻,但却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以退出战争。经济学家布哈林借此寓意,把一项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这项政策是( )
A.余粮收集制 B.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全国电气化
9.列宁认为,俄国就不是像经典马克思主义那样,先在资本主义的范围内建立起物质基础,然后使上层建筑与之适应,而是恰恰相反。这说明十月革命( )
A.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 B.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C.不需要经济力量支持 D.革命方式与其他国家不同
10.整个20世纪20年代,苏联(俄)的经济状况一直为价格问题所困扰。起因是工、农产品价格的不均衡,农业产品价格十分低廉,而消费制成品价格却一直居高不下。谷贱伤农,这直接导致农民不愿给政府和城市提供谷物和其他农产品。这说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B.苏俄实施租让制导致工农发展严重失衡
C.新经济政策实施导致新的社会问题出现
D.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苏联政府强调战斗激烈主要是为了强调革命的艰难性,进行政治宣传,塑造革命者的伟大形象,巩固统治,C项正确。由材料中两种说法不能看出决策者的形象,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革命具有渐进性,B项错误;据材料,苏联政府掩盖了历史真相,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材料中苏联对不同工业企业进行管理职责的划分,反映了苏联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探索,B项正确。题干强调分类管理,“创新”不能得出,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农业,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1921年的苏俄,已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材料中的举措,明确了监察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打击官僚主义、升官发财思想以及滥用职权的行为,即针对革命队伍建设;规范了监察委员的职能范围,如不能兼任其他行政职务、在党组织中有很大的发言权等,这有助于监察委员会尽责履职,维护革命队伍的纯洁性,D项正确;斯大林时期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材料时间是1921年,当时斯大林尚未执政,排除A项;材料只列举了监察委员会的职责,无法得出B项的结论,排除;监察委员会并不负责经济政策的贯彻,排除C项。
4.答案:B
解析:关键信息是“列宁和平共处观念的产生”,即材料中认识的切入角度是列宁的和平共处观念。由此出发来看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只是一个历史阶段,通过暴力斗争实现了政权的更替,接下来的历史任务就是进行政权建设、维护和平,故苏维埃政权通过了《和平法令》,可见面对不同形势,列宁采取正确有效的政策,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十月革命后的苏俄面临内部白军叛乱和外部帝国主义的干涉,排除;这一时期的指导理论依然是列宁主义,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此时苏维埃政权刚建立,排除。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将所有的……变为苏维埃共和国的财产”“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信息可知,外国干涉战争和国内战争刚开始时,列宁就打算推行这些政策,说明当时的俄共领导人意欲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D项正确。在外国干涉战争和国内战争刚开始的情况下就要推行这些政策,看不出必然性,A项错误;十月革命胜利标志着苏俄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项错误;当时战争已经爆发,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材料所述并非“议政”,排除A项;苏联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为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体制,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工业化的进程。选择B: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各国纷纷构筑贸易壁垒,急于寻找出口市场,苏联利用了西方世界急于出口的心理,从西方进口了大量的先进技术设备,并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引进了大量人才,极大地推动了苏联工业化的进程。排除A:这一时期经济政策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D: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开始反思苏联模式的弊端,进而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与题干时间20世纪30年代不符。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粮食税。选择B:《布列斯特和约》是对一战中同盟国集团的妥协,但却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以退出战争,据此推断“农民的布列斯特”应当指的是对农民妥协但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经济政策,即实行粮食税。排除A: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不涉及“妥协”。排除C: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采取的政策,而非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巩固政权的措施。排除D:列宁提出实行全国电气化,目的是发展能源产业和现代工业,不是主要与农民相关的农业政策。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十月革命。选择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应该出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十月革命爆发在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的俄国,所以十月革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排除B:十月革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C:虽然材料强调俄国十月革命的特殊性,但其同样需要经济力量的支持。排除D:俄国十月革命方式与其他国家不同并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
10.答案:C
解析:20世纪20年代整体上处于苏联(俄)的新经济政策时期,这一时期苏联(俄)出现了工、农产品价格的不均衡的状况,进而导致农民不愿给政府和城市提供谷物和其他农产品,这说明了新经济政策本身存在弊端以致出现了新的社会问题,C项正确;根据时间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新经济政策时期,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价格问题,没有提及租让制,排除B项;根据时间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新经济政策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