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学案
【预习新知】
知识点一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背景
(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2)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3)帝国主义矛盾加剧,形成四对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 表现
英德矛盾 争夺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
法德矛盾 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
德俄矛盾 贸易摩擦,关系不断恶化
奥匈帝国与俄国矛盾 争夺巴尔干半岛,使其成为欧洲“火药桶”
(4)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①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②概况: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③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5)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索。
①时间:1914年6月28日。
②影响:两大军事集团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
2.爆发
(1)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1)协约国与同盟国在殖民地掠夺上的矛盾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促成因素,不是根本原因。
(2)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亦称“垄断资本主义”或“现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依靠资本输出,让其他国家劳动,从中获取利润。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最终帝国主义形成。
一战的爆发
知识点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二)大战进程
主要战线 第一阶段 (1914年)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西线 (英法军队 德军)(决定性战场) ⑴1914年德军进攻法国; ⑵9月,双方在马恩河激战,德军失败(德军“速决战”破产) ⑴1916年,在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双方均伤亡惨重,两大战役分别被称为“绞肉机”和“地狱”; ⑵1916年,英德在日德兰海战中,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⑴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⑵1918年11月11日德、奥(匈)投降
东线 (德奥联军 俄军) — 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 俄国在十月革命后,于1918年退出战争
南线(奥军 俄军、塞军)
战局演变 (总体态势) 德军失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战争处于胶着状态,德奥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同盟国走向失败
(三)一战结束
1、1914年,对德宣战的日本占领了德国在山东半岛的租借地,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企图灭亡中国。
2、1917年,中国和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第5段,俄国在十月革命后退出一战
第6段,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
(四)一战的影响:
1、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2.(促进民族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3.(开始改变国际格局)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4.(改变人们观念)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知识点三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及影响
1.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含义: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分别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内容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③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④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⑤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3)国联
①性质:国联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②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③实际作用: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易错提醒]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但两者都未从根本上解决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巩固训练】
1.1914年侵入西欧的德军呈庞大的扇形运动,处在最外层的第一集团军必须竭尽全力往前猛冲。但第一集团军只有一台仅能拍发最紧急电信的发报机,野战电话系统也不完备,该军很快陷入难以与总参谋部及时联络、不得不自己做决定的境地。由此可见( )
A.技术条件制约着战争行动 B.德国的综合国力相对落后
C.交战双方深陷消耗战泥潭 D.英法正义性使之得道多助
2.1892年德国资本家修建了从君士坦丁堡到安卡拉的铁路,1896年这条铁路延长到科里亚(土耳其城市),接着德国政府积极筹划建设巴格达铁路。德国的报纸情不自禁地说:“开足马力直向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进军,直向波斯湾进军,并由此经陆地前往印度,印度就会物归原主一一德国。”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期( )
A.德国国内军国主义盛行 B.英德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
C.印度沦为德国的殖民地 D.巴尔干地区成欧洲火药桶
3.1914年7月,德皇威廉二世问他的将军们:这场战争能不能仅限于东欧?回答:可以。英国《金融时报》指出:“不管我们可能对大不列颠政府有什么想法,我们至少可以相信它会置身于冲突地区之外。”这说明欧洲一些国家( )
A.重视战前的思想动员工作 B.认为战争爆发不具有必然性
C.具有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 D.对战争规模与进程预估不足
4.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关德国间谍和德国统治欧洲的阴谋的众多书籍,如《1910年入侵英伦》威廉来了:霍亨索伦王朝统治下的伦敦1在英国广受欢迎;描写德国战胜英国的《英格兰的报应》《德国未来100年》等小说在德国畅销。据此可知( )
A.军国主义思想控制社会舆论 B.英德矛盾成为欧洲主要矛盾
C.文化界对战争爆发负有责任 D.人们对局势发展持负面态度
5.下表为1914-1916年美国对相关国家的贸易情况统计表(单位:百万美元)。据此可知( )
年份 与英法意俄的贸易 与德国及奥匈帝国的贸易
数额 指数 数额 指数
1914 824.86 100 169.29 100
1915 1991.75 241 11.88 7
1916 3214.41 389.7 1.16 0.68
A.协约国经济更加繁荣 B.大战局势即将发生变化
C.同盟国扭转外贸逆差 D.美国已经成为世界霸主
6.美国国会没有批准《凡尔赛条约》,拒绝加入国际联盟;中国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土耳其人民拒绝接受屈辱的《色佛尔和约》。由此可知,巴黎和会( )
A.点燃了战败国的民族复仇情绪 B.对维护战后和平没有任何作用
C.建立起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D.带有强烈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7.在参加一战的三个月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写道:“当战争结束的时候,我们就会迫使它们(英法)同意我们的意见,因为,顺便说说,那时它们在财政方面将由我们支配。”“我们应当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谁就应当……管理它。“这表明,美国参战的主要意图是( )
A.摧毁德国的专制政权 B.主导建立并操纵国联
C.将民主理想推向全球 D.角逐欧洲和世界霸权
8.1916年1月起,中、法双方就“以工代兵”之事进行磋商。因为当时中国尚守“中立”,中方便用惠民公司名义,由商人出面招募华工,法国由军部代表陶履德上校改称农学技师来华,代表法国签订合同,并在合同中极力避免参战字样,以免给德国人以口实。一战期间,中国“以工代兵”( )
A.为协约国最终取胜起到决定作用 B.为中国赢得参加巴黎和会机会
C.使中国未参战而取得参战国权益 D.是无法预测战争结局权宜之计
9.一战期间,14万华工“以工代兵”,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使得英法诸国免除了人力资源匮乏的后顾之忧,极大地巩固了协约国的防线。因为华工们的辛勤工作和牺牲,中国外交官可以在巴黎和会上向全世界提出捍卫中国主权的要求。一战华工出国( )
A.迫使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为中国成为战胜国作出重大贡献
C.用艰辛劳动改变欧洲的政治格局 D.助力中国政府成功收复山东主权
10.一战后,战胜国缔结了一系列国际条约,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条约》规定重新划定德国疆界,限制德国军备,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被瓜分。虽然华盛顿会议的规定限制了美英等国的海军军备,但日本仍保留诸多特权。材料反映出( )
A.强权政治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B.一战极大削弱了殖民主义力量
C.新秩序的建立保证了国际环境的和平 D.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彻底改变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第一集团军只有一台仅能拍发最紧急电信的发报机……该军很快陷入……不得不自己做决定的境地”可知,制约战争行动的是发报机、野战电话系统,即技术条件制约着战争行动,故A项正确。仅从材料中德军发报机少、野战电话系统不完备无法得出德国的综合国力相对落后,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德国在一战期间通信方面存在问题,无法得出交战双方深陷消耗战泥潭,故C项排除;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性的,故D项排除。
2.答案:B
解析:19世纪末,德国媒体指出本国政府在西亚地区积极投资修建铁路,目的在于以此为跳板,夺取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反映了19世纪末期英德矛盾日趋激化,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殖民地争夺,并非军国主义,A项错误;印度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C项错误;德国在西亚地区的扩张不能说明欧洲的巴尔干地区成为火药桶,D项错误。
3.答案:D
解析:
材料内容不是对军队和民众进行思想动员,而是对战争规模的预想和推测,排除A项;20世纪初,欧洲形成“同盟国”“协约国”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很多人都认识到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很大,材料中的观点就是对战争爆发后进展的设想,排除B项;材料体现出对战争规模而非战争时长和结局的看法,排除C项。
4.答案:C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英、德等国竞相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文化界出版相关书籍为己方摇旗呐喊,对一战的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故选C项。军国主义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穿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将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以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及对外战争的思想,A项中“控制”说法夸大,排除;仅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英德矛盾成为欧洲主要矛盾”的结论,排除B项;D项与“描写德国战胜英国……在德国畅销”不符,排除。
5.答案:B
解析:1914-1916年,一战正在进行。据表格信息可知,美国与协约国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这为1917年美国放弃中立、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提供了更多几率和可能性,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协约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能说明协约国经济更加繁荣,排除A项;仅根据表格信息不能得出同盟国扭转了外贸逆差,排除C项;美国大发战争财,在二战后成为世界霸主,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美国、中国、土耳其皆对《凡尔赛条约》有所不满。结合所学可知,《凡尔赛条约》主要体现了英法等大国的意志和利益,美国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拒绝签字;条约将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协约国还对土耳其进行了无情掠夺和瓜分。这些都突出说明了巴黎和会带有强烈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D项正确。美国和中国属于战胜国,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所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基本上完成了协约国集团对世界的重新瓜分及其成员间相互关系的调整,构建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但从材料不能得出这一结论,排除C项。
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一战时期的美国。根据材料“我们应当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谁就应当管理它”可知,美国在参战的三个月后,其总统威尔逊提及战后要在欧洲和世界范围内支配并管理财政经济霸权。由此可见,美国参战的意图是角逐欧洲和世界霸权,D项正确;“摧毁德国专制政体”并非美国的主要意图,排除A项;国联是由美国倡议并成立的,但美国并未加入国联,排除B项;“将民主理想推向全球”并非美国的主要意图,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以工代兵”可得出,一战期间,中国派十万华工参加一战的后勤保障,为一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使中国成为了战胜国,因此为中国赢得参加巴黎和会机会,B项正确;ACD说法都错误,排除。故选:B。
9.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战,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参加一战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依据材料“使得英法诸国免除了人力资源匮乏的后顾之忧,极大地巩固了协约国的防线”可以看出中国劳工为协约国提供了劳动力,巩固了协约国的防线,说明一战华工出国为一战以及中国成为战胜国做出巨大贡献,B项正确;列强放松对中国侵略的主要原因是忙于战争,无暇它顾,排除A项;C项夸大了华工出国的作用,排除C项;巴黎和会上中国并未收复山东主权,而且中国政府成功收复山东主权不是华工出国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选择A:根据材料“重新划定德国疆界,限制德国军备”“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并结合所学可知,强权政治使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加剧,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排除B:虽然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力量,但“极大”说法过于夸大。排除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证明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维持世界的和平,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