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学案
【预习新知】
知识点一 冷战与两极格局
1.冷战
(1)含义:冷战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之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②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
③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④战后的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
(3)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就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率先挑起了冷战。苏联予以反击。
2.两极格局的形成
(1)表现
美国 苏联
政治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1947年9月,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地缘政治 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1949年德国分裂
军事 1949年4月,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5月,北约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 1955年,苏联成立包括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
(2)标志: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认识
①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②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知识点二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的发展
(1)特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也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2)表现:在美苏开展对话的同时,出现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3)影响: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
2.多极力量的成长
(1)表现
①西欧与日本实力增强: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②中国的和平崛起:以中国自力更生拥有“两弹一星”、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重大事件为标志,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③第三世界的兴起: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2)影响:国际关系的这些变化,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图说历史] 日本经济在二战后迅速发展的原因
(1)战后日本政府根据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和国际环境,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
(2)在外交上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3)重视教育也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4)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加大了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推动经济增长。
(5)美国的援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动;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利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有利时机等。
知识点三 两极格局的瓦解
1.20世纪70年代后美苏关系的演变
(1)紧张
①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
②美国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2)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要进展。
③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④苏联与中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2.两极格局的瓦解
(1)原因
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
②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2)影响
①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
②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呈现出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是一个趋势,即世界是由多种力量、多种社会制度、多种发展模式和多种价值观构成的,它承认了世界的多样性。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与制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维护了世界和平。
【巩固训练】
1.1947年,美国国务卿提出马歇尔计划。在此计划实施期间,其主管机构通过发行杂志、制作电影、举办展览等交织并行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欧洲国家一些人对美国文化的传统偏见。这体现了( )
A.经济援助的效果 B.遏制苏联的目的
C.意识形态的对立 D.文化扩张的作用
2.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的事件是( )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D.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3.20世纪80年代,日本流行一本名为《日本可以说“不”》的书,书中主张摆脱美国的控制。这种现象说明( )
A.日本得到西欧国家的强有力支持
B.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
C.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已经丧失
D.日本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4.1948年,英国政府确定:把柏林空运作为开展对苏外交谈判的手段,在柏林空运取得重大进展前,暂不同苏联接触;英国的实力难以单独担负起西柏林的物资运输任务,须充分借助美国的力量,建立英美联合空运机制,以便督促美国对空运行动投入人员和物资。此举意在( )
A.依附美国共同对抗苏联 B.加速联邦德国的军事化
C.争取对苏政策的主动权 D.刺激法国挑战美国霸权
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6.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中回忆道,印度尼西亚是最早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两国与其他亚非国家携手合作,共同倡导了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万隆精神。万隆精神的核心是( )
A.求同存异、互助合作 B.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7.20世纪60年代,日本推行积极的经济外交。1962年,首相池田勇人出访西欧六国,协商贸易问题,法国总统戴高乐称他是“半导体推销员气这是战后日本领导人首次出访欧洲。同时,池田还表示“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现在可以和中国大力开展经济、文化的交流”。可见,当时的日本( )
A.实现了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 B.联合欧洲共同对抗美国
C.表现出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 D.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8.某学生制作的手抄报设置了五个栏目,每个栏目的小标题分别是“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北约成立”“华约成立”。由此推断,手抄报的标题应该是( )
A.美苏共同打败法西斯 B.冷战和两极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D.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
9.1949年成立的“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的宗旨是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新技术。1990年,“巴统”大幅度放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限制,禁运项目由成立初的400个减少到120个。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
A.多极化趋势增强 B.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C.冷战格局的终结 D.东欧和苏联发生剧变
10.1973年,英国、爱尔兰和丹麦加入欧共体,使其成员扩大到9国,GNP(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7万亿美元,为美国(1.31万亿美元)的81.7%。出口贸易额达2100亿美元,约为美国(702亿美元)的3倍。在世界黄金储备方面,欧共体也超过美国。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启 B.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
C.欧洲联合提升经济实力 D.美苏争霸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文化扩张的影响。选择D:据材料可知,美国通过发行杂志、制作电影、举办展览等方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一些人对美国文化的传统偏见,这体现了文化扩张的效果。排除A:“发行杂志……传统偏见”体现的是文化扩张的作用,而非经济援助的效果。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在对西欧进行经济援助的同时,又对西欧进行文化扩张,而非遏制苏联的目的。排除C:美国与西欧国家同属资本主义制度,意识形态不对立。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冷战开始的标志。选择A: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的事件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排除B:B是美苏冷战中美国在经济上的体现。排除C、D:C、D是美苏冷战在军事上的体现。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日本崛起。选择D:20世纪80年代,日本随着经济实力增强,试图摆脱政治上依附于美国的状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排除A、B、C:材料体现不出A、B两项,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二战后,针对柏林空运问题,英国自知实力有限,意图拉拢美国完成柏林空运,以争取对苏政策的主动权,故选C。材料表明,英国利用美国力量来实现自己的外交意图,而非依附美国共同对抗苏联,排除A;材料未体现联邦德国军事化问题,排除B;二战后,英国实力削弱,不得不借助美国力量来对抗苏联,而非刺激法国挑战美国霸权,排除D。
5.答案:C
解析:各国的根本利益不会出现趋同,故A项错误;两极格局下以冷战为主,世界局势虽然紧张,但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不是以军事冲突的加剧为主要趋势,故B项错误;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到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等事件,体现的是美苏两国实力的较量,故C项正确;两极格局下美苏关系紧张对抗和缓和交替出现,敌对意识的淡化不是贯穿两极格局确立与解体的主线,故D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隆精神的核心是求同存异、互助合作。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可以看出,日本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故C项正确。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日本与欧洲协商贸易问题,并非联合欧洲共同对抗美国,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日本推行积极的经济外交,未体现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北约成立”,“华约成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冷战的表现,而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最终形成,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冷战,二战已经结束,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是两极格局解体之后的事件,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D
解析:“巴统”成立之时正值冷战初期,两大阵营意识形态对峙明显,因此其“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新技术”,而1990年东欧剧变,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苏联也因没有实施良好的改革而濒临解体,两极格局难以维持,这影响了“巴统”对苏联和东欧的出口政策,所以其开始大幅度放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限制,故选D项;多极化趋势的增强反映的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影响的是世界局势,与材料中的变化并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与材料中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1991年苏联解体标着冷战格局的终结,与材料中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
10.答案:C
解析:1973年,欧共体成员增多,其GNP和出口贸易额以及黄金储备也增加,说明这一时期欧洲联合提升了其经济实力,故C项正确;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一体化进程已经开启,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布雷顿森林体系,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欧共体产生的影响,未涉及美苏争霸,故D项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