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学案
【预习新知】
知识点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
(1)产生
①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②德国: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③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2)特征:法西斯主义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3)主张
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
②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2.亚洲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
(2)表现
①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②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3.欧洲策源地的形成
(1)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2)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3)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至此,在亚洲和欧洲形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
(4)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
(5)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深化拓展] 绥靖政策的含义
绥靖政策是“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知识点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阶段 主要事件
局部战争 ①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②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这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全面爆发 ①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②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全球阶段 ①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②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同盟国家协同作战
大战结束 ①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②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③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签字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
——《联合国家宣言》
从材料来看,签字国政府共同表达的要求是什么?这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什么?
提示:要求: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反对法西斯的野蛮和残暴的侵略。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知识点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
(1)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2)内容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②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
③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④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⑤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⑥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⑦成立联合国。
(3)评价
①积极: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②消极:它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2.联合国
(1)成立:1945年10月24日成立的联合国,作为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3)原则: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4)作用: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二战的影响
(1)对欧洲: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
(2)对美国: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
(3)对苏联: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
(4)对国际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就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百分比协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斯大林和丘吉尔在东南欧划分两国势力范围的协定。1944年10月9日,丘吉尔飞抵莫斯科,与斯大林密商巴尔干势力范围问题。后约定苏在罗马尼亚可占90%的优势,而英美在希腊可占90%的优势。在南斯拉夫,各占50%;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亚,苏占80%,英美占20%。
——《斯大林秘闻——原苏联
秘密档案最新披露》
结合材料,指出雅尔塔体系的实质。
提示:雅尔塔体系实质上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它被深深地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联合国徽
联合国徽是由以北极为中心的世界地图投影、线段和五个同心圆构成的经纬网,以及两根橄榄枝组成的。经纬网与世界地图投影象征着联合国是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组织;两根橄榄枝象征着联合国的宗旨之一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巩固训练】
1.第一次将人权写入其中的国际文件是《联合国宪章》,它庄严宣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可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是( )
A.根除了法西斯独裁势力 B.使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
C.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 D.促进了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2.美国总统胡佛为应对经济危机,继续增加联邦政府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入,鼓励各地扩大在修建水坝、桥梁及清除贫民窟等方面的贷款;允许各州银行实行“银行休假”。上述做法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差异主要在于( )
A.推行的行政力度不同 B.追求的根本目标不同
C.遵循的法律程序不同 D.关注的社会问题不同
3.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开会,签署了以大西洋宪章为宗旨的《联合国家宣言》,宣布“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这一举动( )
A.成功挫败德国对波兰的突袭计划 B.消除了各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
C.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D.促使世界大战发展到了全球阶段
4.1945年,纽伦堡法庭美方首席起诉人罗伯特·杰克逊指出:“对全世界来说,纽伦堡法庭判决的重要性并不在刻画它怎样忠实地解释过去,它的价值在于怎样认真地警戒未来。”这一观点建立在( )
A.对法西斯仇恨的基础之上 B.对世界大战深刻反思的基础之上
C.美国是世界主宰基础之上 D.反法西斯同盟取得胜利的基础之上
5.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根据美国的要求,签字方式“要打破按字母编排的次序,把像中国和苏联这样的国家提到同我国和联合王国并列的地位,区别的办法可以是,那些在自己的国土上积极作战的为一类,另外则是被轴心国征服了的国家”。这说明( )
A.美国试图将中国拉入自己的阵营 B.中国的抗日战争提高了国际地位
C.各国在反法西斯大局下紧密团结 D.国家综合实力是国际格局的基础
6.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1945年签署的《联合国宪章》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并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由此可知,国际法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B.新兴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
C.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7.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历时200天,德国及其仆从国共损失约150万人,占其当时在苏德战场作战总人数的1/4,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团军群自191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这表明该战役( )
A.推动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B.迫使西方国家放弃绥靖政策
C.促成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
8.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一度得逞。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最终与其他反法西斯国家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这表明( )
A.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反法西斯战争必然会取得胜利
C.埃塞俄比亚政府无能 D.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某项政策时,列出了如下要点,该政策是( )
英法是主要的实施者和受益者 和平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产物 法西斯帮因,把世界推向战争的边缘
A.孤立主义 B.委任统治 C.绥靖政策 D.冷战政策
10.两次世界大战后分别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二者的共同点是( )
A.承认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B.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C.确立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D.加强了欧洲的中心地位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选择B:《联合国宪章》认为,要避免新的世界大战,就要“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可见二战的胜利使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
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胡佛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在经济危机过程中,有适度地进行干预,但是效果有限。而罗斯福新政则是全面干预经济,有利于缓解美国的经济危机。因此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干预的力度不同,故A项正确;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项;二者都要遵守美国的宪法,排除C项;从胡佛以及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来看,二者都关注失业问题、公共工程等方面,因此关注的社会问题基本一致,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共同宣言》,表示赞成《大西洋宪章》,并决心共同战败德、日、意的法西斯侵略,不到侵略国无条件投降,决不和敌国单独议和,最后形成了反法西斯的反侵略阵线,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故C正确;德国对波兰突袭计划发生在1939年9月,德国最终取得成功,故排除A;B项说法符合史实,排除;1941年,美国对日宣战,世界大战发展到了全球阶段。故选:C。
4.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纽伦堡法庭判决的重要性并不在刻画它怎样忠实地解释过去,它的价值在于怎样认真地警戒未来。”表明材料作者意在强调该审判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过去的史实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对后来国际关系的一种警示,这正是建立在对世界大战灾难的反思上,所以B项正确。
5.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时,打破按字母排序的传统,把中国、苏联等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的国家放到与美、英并列位置,这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提高了国际地位,B项正确;此时各国正构建反法西斯同盟,尚未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家宣言》签字时的国家排序情况,反法西斯同盟刚刚形成,未体现各国紧密团结,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突出的国家赢得更高的国际地位,未强调国家的综合实力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A
解析:一战给各国带来极大创伤,国际联盟的这一规定想通过对全体成员利益的兼顾实现集体安全;《非战公约》是美、法等国为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成果而签订的,是帝国主义国家在维护和平口号下进行掠夺的产物;《联合国宪章》反映了各国希望打败法西斯,保护自身利益的诉求。由此看来,各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国际法不断发展,故选A项;“新兴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团军群自191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可以看出该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D项正确;推动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迫使西方国家放弃绥靖政策的是入侵法国,排除B项;这时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建立,排除C项。故选:D。
8.答案:B
解析:材料“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一度得逞。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最终与其他反法西斯国家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表明反法西斯战争必然会取得胜利,B正确;ACD均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所指的政策是绥靖政策。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慕尼黑阴谋更是将“绥靖”推向了顶峰,历史证明,“绥靖政策”不仅没有避免二战的爆发,反而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使英国乃至世界人民深受灾难,C项正确;孤立主义,是一种外交政策。它通常由防务和经济上的两方面政策组成。在防务上,孤立主义采取不干涉原则,即除自卫战争外不主动卷入任何外部军事冲突;在经济文化上,通过立法最大程度限制与国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委任统治是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战胜国所建立的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冷战是指1947年—1991年之间,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建立的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是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一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带有强权政治色彩;二战后期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实质是美苏两国两分天下,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故B项正确。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