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说课课件 (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说课课件 (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
01 把握学情
02 解读课程
03 教法学法
04 教学过程
目录
05 反躬自省
01
把握学情
把握学情
对三国时期的主要人物及
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
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认
知水平,很容易进入历史
情境。
知识储备
存在困惑
三国时期学情调查问卷
学生年龄小、思维方式单
一,往往将影视剧中的情
节、游戏中的虚拟情景误
认为是历史史实。
应对策略
通过情境创设、问题驱动
等方式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能力,辨别历史真伪,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
02
解读课程
解读课程——单元主题 解读课程——课程标准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
本单元的主题是多民族国
家的统一和民族交融,本
课是围绕分裂割据下孕育
着统一的因素展开,与单
元主题相符。
局面的形成
新课标更注重提升学生的认知水
平,引导学生认识到三国在对抗
中有进步,在竞争中有发展,局
部统一孕育着全国统一的趋势。
2011年版
解读课程——学术依托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的政权更迭。
2022年版
解读课程——教材地位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必然结果
历 三 国 鼎 立

奠定基础




西 晋 的 统 一
解读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
经过和意义的学习,了解三
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时空
观念、历史解释)
通过分析历史文献与文学
作品的区别,能够初步了
解辨别史料的方法。(史
料实证、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东汉末年从分裂割
据走向三国鼎立的历史发展
过程,理解统一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趋势。(家国情怀)
解读教材---教学重、难点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




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孕
育着国家统一趋势
03
教法学法
教法学法
问题驱动法
情境创设法
史料教学法
教师主导
教法
学法 学生主体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04
教学过程
新课
导入
最个性的葬礼
问题:你知道提出学驴叫的曹丕是什么身份吗?他与本课有何联系

设计意图:创设历史情境,吸引学生兴趣并拉进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便于推进课堂教学。
教学
框架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分裂割据下的相互竞争
二、相互竞争下的区域发展
三、区域发展下的统一趋势
新课
讲授
一、分裂割据下的相互竞争
问题1-1:观察右图,结合地理知识说
一说东汉末年的政局有何
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观
察地图,让学生能够结合东汉末年的
时代特征,了解政局的变化,认识到
军阀割据导致了动荡分裂。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新课
讲授
二、相互竞争下的区域发展
1.军事上的竞争
自主学习:分析地图并结合教材,设计表格,自主归纳两场战
争的基本内容。(背景、时间、过程、影响)
新课
讲授
二、相互竞争下的区域发展
1.军事上的竞争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三国鼎立形势图
问题2-2:根据地图结合教材,利用表格梳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的过程,按地理方位自制三国鼎立局面简图。
新课
讲授
二、相互竞争下的区域发展
1.军事上的竞争
曹操颁布《求贤令

材料二 曹操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
头脑……大胜之后,骄傲情绪很重。
——张作耀《曹操评传》
材料一 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
——陈寿《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问题2-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最典型的两大战役,曹操在
这两次战役中却一胜一败,为什么?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加以分析。
新课
讲授
二、相互竞争下的区域发展
2.人才上的竞争
看图说史
曹操赤脚迎许攸
刘备三顾茅庐
孙权重用诸葛瑾
问题2-3:从以上三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新课
讲授
二、相互竞争下的区域发展
3.经济上的竞争

材料三 诸葛亮治蜀
期间,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盐铁官营,蜀锦为主;轻徭薄
赋;提倡节流积蓄,反对奢侈
风气。
——据杜明才、余鹏飞:
《诸葛亮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问题2-4: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列举曹魏、孙吴、蜀汉经济发展举措。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区域间在军事、人才、经济上竞争的相关材料,
引导学生认识到各区域在竞争的同时也促进了各区域的发展,以培
养学生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
新课
讲授
三、区域发展下的统一趋势
东汉末年军阀
割据形势图
三国鼎立形势图
分裂→局部统一
人才交流、文化输出
到蜀地买蜀锦蜀绣的事情,裴松之《三国
材料四 《后汉
志》中注引的《吴历》也有以蜀锦蜀绣作礼品送给孙权的记载。
经济上的往来
——杨昌明:《论蜀绣文化的几个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在政权上、人才、文化、经济上的往来的材料,
引导学生认识到区域间在竞争的同时,相互间交流的频繁孕育着统
一因素,帮助学生树立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理念,
涵养家国情怀。
知识
拓展
合作研讨:如何看待史学类的文学作品?
史学作品《三国志》
文学作品《三国演义》
建安十八年 (213年)(孙)权
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
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
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
船平,乃还。
VS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设计意图:向学生传达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的区别,培养学生
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板书
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分裂割据下的相互竞争——军阀割据
二、相互竞争下的区域发展——三国鼎立
三、区域发展下的统一趋势——走向统一
作业
布置
基础题:练习册第16课
拓展题:请同学们找一找《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除了草
船借箭之外,还有哪些故事或人物的记载也存在差异性。(方法:
可查阅典籍、互联网等方式)
设计意图:设置分层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时考
察学生搜集史料、辨别史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05
反躬自省
反躬自省
亮点:
课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课
的熟悉情况
前,课中,
教学
学 评价
主体
课后三个阶段的多元评价。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
规律,把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创设历史
课中通过学生的讨论、小组互评
情境,
高自己 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气氛中提
可能存在问题:
课下习题检测,了解掌握情况
具有差异性,可能会影响本课的推进。
析能力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