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六国论》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2《六国论》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六国论》是大陆部编版、港澳启思版所共同选编的课文之一。在大陆部编版教材中,《六国论》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而在港澳启思版教材中,《六国论》位于中四下第九单元的第三篇,本单元主题为“议论纵横”,要求学生通过文章学习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手法,体会先人谆谆教导,认为这些态度对学生立身必有裨益。苏洵撰写《六国论》这篇政论文的目的是借古讽今,警醒北宋统治者。全篇围绕“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层层展开,反复论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高一的学习,已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字词。因此,本设计重点在于结合文体特征,带领学生学习议论文写作,以读促写,引导学生理解论说文的观点表达,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
设计思路
通过分析《六国论》这篇政论文,引导学生理解论说文的观点表达,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结合文体特征,以读促写,带领学生学习议论文写作,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比较阅读苏轼、苏辙和李桢的《六国论》,合作探究六国破灭的具体原因,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学习推断实词意思的方法,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梳理并掌握文言基础知识,丰富文言知识积累。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及多种论证方法,理清文章思路。
3.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并体悟本文借古讽今、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苏洵撰写此文的真正目的,理解其借古讽今、反对求和的思想。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通过对比逐层展开论述的行文方式。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逐步深入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逻辑严密的论证思路。
2.难点: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审视历史。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比较阅读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前预习
1.查阅工具书,了解写作背景,疏通全文,圈画出难理解的地方和适当评注出对文本内容的认识。
2.完成导学案预习部分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初读:整体感知,梳理知识
文体常识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属于史论文。“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历史背景
在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由于各国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此时,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细读:疏通文意,梳理思路
探究:任务驱动,合作探讨
1.幻灯片展示:议论文结构五步法(观点句—观点解释句—例句—例子解释句—观点总结句)。
2.教师示范:结合议论文结构五步法,说说苏洵的第一段好在哪里?(教师示范划分文章第一段结构,讲解第一段论证方法。)
答:
(1)开门见山:“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提出中心论点,论点之“明”;
(2)提出两个分论点: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用设问答疑的方式,从“不赂”的国家来说,“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能独完”。(既是解释又是分论点);
(3)最后一句,回应开头,重申论点。
3.教师提问:第二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第二段先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分别从两个方面展开对比。
(1)数量上: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
(2)程度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急
再运用了比喻论证,把土地比作草芥,说明子孙不爱惜土地,形象说明了赂秦的危害。
还运用了引用论证,“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者在此引用古语,形象说明了割地事秦的严重后果,使自己的见解更有说服力。
4.深度引导:学习老师对第一段的解构,分析一下第二段好在哪里?
答:
(1)论证方式多样,层次分明。
(2)论证效果上:结构清晰明了,语言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感情强烈,引起共鸣(重点讲解:“思厥先祖父…”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
5.教师提问:第三段可知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这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手法?
答:
运用了假设论证,“向使三国…或未易量”用了假设论证,进一步说明“不赂秦则六国可不灭”。
6.教师提问: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答:
第四段承上启下,意在借古讽今,提醒“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
历史延伸:请大家辨析下面两段话,看看哪一段是本文的写作背景。
①北宋四周强敌环伺,政策上求和,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
②北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出现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同时还有辽和西夏的严重威胁。
拓展:拓展延伸,关注内涵
教师提问:关于六国破灭的原因,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
材料提供
1.杜牧《阿房宫赋》:由于六国的统治者不懂得爱惜百姓。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2.贾谊《过秦论》:“从散约败”。
“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3.苏辙《六国论》: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4.清代李祯《六国论》: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欺诈、威胁,自取灭亡。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 …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 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历史,也就是过去真实发生的事。.同样的事,站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便有了不一样的解读。
总结:课文总结,整体把握
本文以高度概括的方式论述六国亡于秦的原因,又联系现实政治,借古讽今。本节课我们从对文章结构的梳理中感受到作者思维的缜密,从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中,感受到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理想。可以想象,文章末尾苏洵所发出议论,其心情是何其恳切而又沉重,但本文借古讽今不是消极地批评北宋王朝失策,这反映在文章在指出六国应抛弃错误政策的同时,又指出了正确的政策,即“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战略构想对当时北宋朝廷同样适用。苏洵的忧国之心也可见一斑了。
作业:课后作业,巩固练习
完成导学案的习题,对三苏的《六国论》、贾谊的《过秦论》进行对比阅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