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课件(共32张PPT) 2023—2024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2《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课件(共32张PPT) 2023—2024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梁思成
目录/Contents
作者简介
01
02
生字词
03
文章脉络
04
文章分析
05
本文主旨
第一部分
作者简介
01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梁启超的长子。毕业于清华学校。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获学士和硕士学位。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回国工作,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东北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至1931年,他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1940年10月至1947年,任美国耶鲁大学聘问教授、联合国总部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在此期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01
题目含义
本文是一篇关于建筑艺术的科技论述文,1962年5月20日发表于《人民日报》。这片带有较强科普色彩的论述文的写作云因,正如作者文中所说:“12年来,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在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能尽满人意。”
“这一点”就是课文题目“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所揭示的主题:建筑是一门时空艺术,和音乐、绘画有着相同的“重复与变化”的艺术规律,建筑设计需要遵循这个规律。
第二部分
生字词
02
生字词
枋(fāng) 幢(zhuàng)
手卷(juàn) 涓涓(juān)
闪烁(shuò) 廊庑(wǔ)
荒谬(miù)绝伦
左睇(dì)右盼
02
词语
左睇右盼:向左右两边看。睇,看、望。
荒谬绝伦:荒唐、错误到了无可比拟的地步。
悠然自得:悠闲的样子自己感到得意而舒适。
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千篇一律: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
层出不穷:连接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第三部分
文章脉络
03
.文章脉络
开篇点题,提出观点。
即艺术创作中“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
第一部分(1-7)
这是全文的总纲,强调在有“持续性”的作品创作中需要做到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
从第2自然段开始,作者分别就音乐、舞蹈和绘画来阐述什么是重复和变化的辩证统一。其中,作者重点分析了音乐作品《鳟鱼》、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和“放牧图”的重复与变化的艺术特点——既有力地证明了观点,又精辟、形象地阐述了观点的核心内涵。
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
作者强调作为一种时间、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绝大多数建筑也是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
第二部分(8-16)
作者列举了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的谐趣园和长廊等建筑,在分析中特别就颐和园长廊从反面进行假设,正反对比,反复阐述、证明自己的观点。其中,作者还恰到好处地提及第一部分重点强调的“书卷”“乐曲”,让读者自然将建筑艺术与绘画、音乐作品中的重复变化联系起来,加深理解。最后点明写作目的,批评一些城市建筑设计中重复有余而变化不足的弊端,提醒建筑设计师要善于遵循“重复与变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让城市居民获得更加美好的审美体验。
第四部分
文章分析
04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分别指什么?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前者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后者指艺术创作中的变化,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意思是说,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就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要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04
在谈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的时候,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持续性”?
没有持续性,就谈不上重复和变化。
04
本文的论题是什么?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与
变化的问题
04
本文的副标题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有人认为文章重点是谈建筑,谈音乐和绘画也是为了谈建筑,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答:谈音乐和绘画确是为了谈建筑,文章倒数第二段里写到
“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如果没有了前
文的音乐和绘画,那么“手卷”和“乐曲”的说法就失去了
依托,同时我们从本文的写作目的来看,作者是就当时的城
市建筑存在的问题来写这篇文章的。
04
本文针对的现实问题有哪些?
“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
“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
04
本文的论点:
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
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
8.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答:结尾一段批评了我们有些住宅设计的弊端,即现实的建筑中,存在着重复与变化不能很好统一的问题,或影响美观,或给百姓生活带来不便,提醒建筑设计师们应引起注意。
04
1.人民大会堂的几十根柱子有什么特点
这一列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简单重复
2.北京故宫的前三殿、后三殿,廊、庑、楼、门等有什么特点
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04
3.颐和园中的谐趣园有什么特点
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4.颐和园的长廊有什么特点
(无尽的重复,千篇一律之尤者)
5.回廊墙上的花窗有什么特点
(各具一格,千变万化)
04
6.这几个建筑有着怎样的共同之处
一切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建筑,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取胜,既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
04
第五部分
本文主旨
05
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40%
本文通过解说音乐、绘画、建筑中的典型实例,说明了有持续性的艺术作品应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这一艺术创作中具有共通性的重要规律,强调了这个规律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引起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人员的重视。
第六部分
写作手法
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06
在文中仿写表现“通感”的句子
06
1、整幅手卷就是无数匹马的重复,就像一首乐曲,用“骑”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表示原野上低伏缓和的山坡的寥寥几笔线条和疏疏落落的几棵孤单的树就是它的“伴奏”。
2、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06
3、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
4、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
5、且先以这样的花窗小小变化,作为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06
6、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