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简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学案
【预习新知】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背景
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⑵它们竞相奉行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亚洲诸国很快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非洲几乎被瓜分殆尽;
⑶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二)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 形成与表现 实质 地位或影响
英德矛盾(主要矛盾) ⑴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⑵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在世界的领导地位 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
法德矛盾 ⑴普法战争后,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 ⑵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北非殖民地 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
德俄矛盾 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 —
俄奥矛盾 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 争夺巴尔干地区 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

(三)20世纪初,欧洲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形成: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1. 疯狂的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导致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五)1914 年6 月28 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三条战线: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__东线__厮杀,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南线争斗。西线是决定性战场。
2.进程
(1)1914 年,德军进攻法国,双方以150 多万兵力在__马恩河__激战,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2)1914年,对德国宣战的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__山东半岛__的租借地,第二年便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 企图灭亡中国。
(3)1915—1916 年,战争处于胶着状态。意大利在英法拉拢下,加入__协约国__一方作战。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但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4)1916 年,西线相继发生__凡尔登__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均投入巨大兵力,伤亡惨重。
(5)1916年,英德在__日德兰__海域进行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6)1917 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__十月革命__胜利后退出了战争。
(7)1918 年11月11 日,大战以__同盟国__的失败而结束。
思考2: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提示2: (1)经济利益:德国与美国在拉美的矛盾不断加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同协约国的贸易激增,战争期间,美国还供给协约国各种物资和贷款,同协约国的利益已经紧密地连在一起。
(2)政治要求:美国参战前的“中立”,是为了捞取战利品,等待参战的最佳时机。
(3)战争准备:大战开始时,美国尚未作好战争准备,国内人民反战情绪浓厚。
(4)寻找借口: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给美国参战提供了借口。
(5)国际形势:俄国二月革命对协约国不利;双方精疲力竭,难以为继。
(6)政治目的: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召开__巴黎和会__和华盛顿会议,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__九国公约__》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主要内容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__海外殖民地__被战胜国瓜分。
②承认__波兰__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③限制美国、英国、__日本__等国的海军军备。
④中国收回__山东__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⑤列强同意将“__门户开放__”“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特别提示】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国家安排的战后国际体系,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任意宰割,是实力基础上对世界的重新瓜分。
2.国际联盟
(1)地位:国际联盟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
(2)宗旨:国联是第一个由__主权国家__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和安全。
(3)局限性:国联形成决议的“__全体一致__”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因此,国联在__制裁侵略__、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思考3:如何评价国际联盟?
提示3:(1)历史地位: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战胜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2)积极作用
①盟约包含许多积极规定,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
②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趋势。
③为联合国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
(3)局限性
①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不能制止战争,后来成为执行绥靖政策的工具。
②实质:是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用来维护凡尔赛体系、维持霸权的工具。
3.国际形势的变化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__帝国主义__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__十月革命__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__和平__的运动日益高涨。
【巩固训练】
1.1914年侵入西欧的德军呈庞大的扇形运动,处在最外层的第一集团军必须竭尽全力往前猛冲。但第一集团军只有一台仅能拍发最紧急电信的发报机,野战电话系统也不完备,该军很快陷入难以与总参谋部及时联络、不得不自己做决定的境地。由此可见( )
A.技术条件制约着战争行动 B.德国的综合国力相对落后
C.交战双方深陷消耗战泥潭 D.英法正义性使之得道多助
2.1916年1月起,中、法双方就“以工代兵”之事进行磋商。因为当时中国尚守“中立”,中方便用惠民公司名义,由商人出面招募华工,法国由军部代表陶履德上校改称农学技师来华,代表法国签订合同,并在合同中极力避免参战字样,以免给德国人以口实。一战期间,中国“以工代兵”( )
A.为协约国最终取胜起到决定作用 B.为中国赢得参加巴黎和会机会
C.使中国未参战而取得参战国权益 D.是无法预测战争结局权宜之计
3.一战期间,14万华工“以工代兵”,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使得英法诸国免除了人力资源匮乏的后顾之忧,极大地巩固了协约国的防线。因为华工们的辛勤工作和牺牲,中国外交官可以在巴黎和会上向全世界提出捍卫中国主权的要求。一战华工出国( )
A.迫使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为中国成为战胜国作出重大贡献
C.用艰辛劳动改变欧洲的政治格局 D.助力中国政府成功收复山东主权
4.一战后,战胜国缔结了一系列国际条约,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条约》规定重新划定德国疆界,限制德国军备,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被瓜分。虽然华盛顿会议的规定限制了美英等国的海军军备,但日本仍保留诸多特权。材料反映出( )
A.强权政治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B.一战极大削弱了殖民主义力量
C.新秩序的建立保证了国际环境的和平 D.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彻底改变
5.在法国南部,有一个华工墓地,墓碑上大都有“勇往直前”“鞠躬尽瘁”“虽死犹生”“流芳百世”等字样,默默记录着华工在一战中的牺牲。中国“以工代兵”站在协约国一方参战( )
A.有利于战后中国收回山东主权 B.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C.促使华工精神享誉于国际社会 D.动摇了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6.下图为1917年4月发表的漫画《挑选服装》,漫画中山姆大叔的外衣已经破旧不堪,他站在一排新衣面前进行挑选。三件样衣,从左至右依次是:“与德国单独作战”“美国军队加入协约国”“对协约国提供经济援助”。该漫画可用来说明当时美国( )
A.欲放弃中立政策 B.担心介入欧洲的纷争
C.综合国力的强大 D.与德国矛盾不可调和
7.下表是1922年《五国条约》规定的五国战列舰总吨位限额(单位:万吨)。这一协定的达成意味着( )
英 美 日 法 意
主力舰 52.5 52.5 31.5 17.5 17.5
航空母舰 13.5 13.5 8.0 6 6
A.英国继续维持海军优势 B.妥协背后孕育新的冲突
C.国联的决策具有强制性 D.英日同盟从此不复存在
8.1921年新西兰画家大卫·洛创作了漫画《无尽的赔偿》(下图)。画中的马代表德国,马车前,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对手持马鞭的法国总理白里安说:“也许让马蹄着地它会跑得更快一些。”这一时期( )
A.具备普遍和权威特征的国际组织已经建立
B.英法力图操控国际新秩序
C.主张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D.国际组织的数量出现激增
9.到1914年,美国和德国在若干领域的生产都超过了英国,不过对于英国人来说,德国的挑战更为严重,英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竞争只不过是19世纪最后几十年国际竞争最激烈的一个方面。材料反映了( )
A.一战爆发的经济根源 B.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C.自由贸易政策被抛弃 D.经济危机即将到来
10.泰勒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难以与循序渐进的理性文明相协调。20世纪的文明人在野蛮性方面超过了早期所有的野蛮人,而且,他们的文明之优点——组织、机械技术和自我牺牲精神——使战争的野蛮性愈发骇人听闻……欧洲文明已经被天平称过,并且发现是不足的”。该观点意在说明( )
A.对欧洲文明成果进行反思 B.战争给人类造成巨大破坏
C.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优越性 D.否定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第一集团军只有一台仅能拍发最紧急电信的发报机……该军很快陷入……不得不自己做决定的境地”可知,制约战争行动的是发报机、野战电话系统,即技术条件制约着战争行动,故A项正确。仅从材料中德军发报机少、野战电话系统不完备无法得出德国的综合国力相对落后,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德国在一战期间通信方面存在问题,无法得出交战双方深陷消耗战泥潭,故C项排除;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性的,故D项排除。
2.答案:B
解析:根据“以工代兵”可得出,一战期间,中国派十万华工参加一战的后勤保障,为一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使中国成为了战胜国,因此为中国赢得参加巴黎和会机会,B项正确;ACD说法都错误,排除。故选:B。
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战,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参加一战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依据材料“使得英法诸国免除了人力资源匮乏的后顾之忧,极大地巩固了协约国的防线”可以看出中国劳工为协约国提供了劳动力,巩固了协约国的防线,说明一战华工出国为一战以及中国成为战胜国做出巨大贡献,B项正确;列强放松对中国侵略的主要原因是忙于战争,无暇它顾,排除A项;C项夸大了华工出国的作用,排除C项;巴黎和会上中国并未收复山东主权,而且中国政府成功收复山东主权不是华工出国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选择A:根据材料“重新划定德国疆界,限制德国军备”“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并结合所学可知,强权政治使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加剧,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排除B:虽然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力量,但“极大”说法过于夸大。排除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证明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维持世界的和平,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
5.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勇往直前”、“鞠躬尽瘁”、“虽死犹生”、“流芳百世”,可以看出华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一战中国作为协约国参战,有利于解决德国占领我国山东的主权问题,A项正确;一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并没有改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华工精神对世界的影响,排除C项;一战动摇了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排除D项。故选:A。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对一战的态度。选择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的选择都是倾向于站在德国对立面,说明美国想要放弃中立政策。排除B:美国的选择说明其想要介入欧洲的纷争。排除C、D: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对一战的态度,并不能体现美国综合国力的强大和与德国的矛盾不可调和。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五国条约》。选择B:《五国条约》暂时缓解了列强在海军军备上的争夺,因此这是一次妥协,但并不能真正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反而埋下了新冲突的隐患。排除A:一战后英国的海军优势受到美国的巨大冲击。排除C:《五国条约》是在华盛顿会议上达成的,与国联没有关系。排除D:《四国条约》签订后英日同盟结束。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后国际秩序。选择B:一战之后,法国想要通过赔偿严厉制裁德国,而英国想要通过让德国恢复经济来获得赔偿,体现了凡尔赛体系中英法对德国的压榨,折射出其力图操控一战后的国际秩序。排除A、D: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和法国对德国赔偿问题的态度,没有体现国联的相关信息,也没有涉及国际组织数量的问题。排除C:《非战公约》主张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材料没有涉及。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爆发的经济根源。选择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爆发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因此材料“到1914年,美国和德国在若干领域的生产都超过了英国…”揭示的是一战爆发的经济根源。排除B: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材料无关。排除C:自由贸易政策被抛弃是在罗斯福新政后。排除D:材料未涉及经济危机。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选择A: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难以与循序渐进的理性文明相协调”“使战争的野蛮性愈发骇人听闻”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泰勒的话是在反思欧洲文明。排除B:材料指出了战争给人类造成巨大破坏,但实质是对欧洲文明的反思。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信息,得不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优越性。排除D:材料没有否定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