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简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案
【预习新知】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1)经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俄国__资本主义经济__不断发展。
(2)政治:__沙皇专制__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__产业工人__。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4)思想:1900 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__马克思主义__,为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2.标志:1903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的拥护者在中央委员会中占多数,被称作“__布尔什维克__”。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3.内容
(1)列宁认为,__帝国主义__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__单独一个__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__工人阶级__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__俄国__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__社会主义革命__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特别提示】列宁主义被称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它和马克思主义一样,是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因此,它常常和马克思主义一起合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过程
(1)二月革命
①爆发:1917 年 3 月,即俄历 2 月,俄国爆发__二月革命__。
②意义:推翻了沙皇统治,形成了资产阶级__临时政府__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罕见局面。
【概念阐释】苏维埃
苏维埃:意为“会议”或“代表会议”。俄国1905年革命时首创“工人代表苏维埃”,成为领导革命斗争的组织形式。1917年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与临时政府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布尔什维克掌握苏维埃领导权后,发动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简称“苏维埃俄国”(苏俄)。在苏联国家体制中,最高苏维埃是国家立法机构。
③结果: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__工兵代表苏维埃__的领导人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达成协议,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自己则处于次要地位;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它继续进行__帝国主义__战争,一直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特别提示】俄国的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判断一场革命的性质,不只要看领导阶级,更重要的是看革命的任务。二月革命推翻了封建沙皇专制统治,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2)《四月提纲》:1917 年4 月,列宁从瑞士回到彼得格勒,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__社会主义革命__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并亲自领导了组织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
(3)十月革命:1917年11 月7 日,即俄历10 月25 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4)建立政权:1917年11 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__社会主义__国家的诞生。
2.意义
(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__世界历史__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2)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__无产阶级__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__社会主义__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__殖民地半殖民地__人民的解放斗争, 改变了20 世纪的世界格局。
(4)从此,资本主义和__社会主义__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2)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3)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4)影响
①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②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实施:1921年3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2)内容
①农业: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②工业: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3)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苏联成立: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4.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形成: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成就: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3)特点:①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②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4)影响
①积极影响: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②消极影响: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易错提醒] 列宁和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比较
(1)列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斯大林单纯利用行政手段,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过渡,造成农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
【巩固训练】
1.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确定了苏联“二五”计划工业指标。同年6月,苏联一家权威刊物对某些消极现象,如某些工厂生产成本上升等,发表社论表示严重关切,并呼吁:兼顾质和量,“掌握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舆论积极发挥议政作用 B.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 D.全社会合力,建设工业强国
2.苏联学者波波夫和施梅列夫指出:对几十年来最重要的国民经济产品的产量资料所进行的统计很自然地证明,1922—1928年这段时期国民经济产品的产量增长速度要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28—1932年)高出两倍多,比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33—1937年)也几乎高出两倍多。在两位学者看来( )
A.工业化道路影响了苏联经济发展速度 B.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片面发展重工业
C.经济高质量发展依靠国家指令性计划 D.新经济政策奠定了苏联工业化基础
3.20世纪30年代,苏联曾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竞争激烈、急于出口的时机,成为当时西方先进技术设备的最大买主;同时,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说明当时苏联( )
A.对经济政策进行了根本性调整 B.工业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C.已经开始反思苏联模式的弊端 D.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效
4.下图是美国哈里·格兰特达特在1919年所作的漫画,漫画左边是山姆大叔公司在高薪招聘美国工人,一名工人手提写着“充足的晚餐”的饭盒前往应聘,右边的瘦弱男子和小孩寓指布尔什维克,正劝说这位工人到苏俄去:“加入我们吧,看看我是如何在不到两年时间内改善了自身处境的。”此漫画的寓意是( )
A.揭示一战后苏俄劳动力紧缺 B.否定苏俄社会主义巨大成就
C.苏俄的苏维埃政权与美国相对立 D.刻意丑化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5.1918年,苏俄与德国及其同盟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和约的条件虽极为苛刻,但却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以退出战争。经济学家布哈林借此寓意,把一项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这项政策是( )
A.余粮收集制 B.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全国电气化
6.列宁认为,俄国就不是像经典马克思主义那样,先在资本主义的范围内建立起物质基础,然后使上层建筑与之适应,而是恰恰相反。这说明十月革命( )
A.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 B.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C.不需要经济力量支持 D.革命方式与其他国家不同
7.整个20世纪20年代,苏联(俄)的经济状况一直为价格问题所困扰。起因是工、农产品价格的不均衡,农业产品价格十分低廉,而消费制成品价格却一直居高不下。谷贱伤农,这直接导致农民不愿给政府和城市提供谷物和其他农产品。这说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B.苏俄实施租让制导致工农发展严重失衡
C.新经济政策实施导致新的社会问题出现
D.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8.美国记者约翰 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里写道:“他们(布尔什维克)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这一论述( )
A.成为俄国新制度建立的依据 B.揭示了俄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C.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D.进一步巩固了工农革命联盟
9.列宁指出∶“巴黎公社做出了把来自下面的首创精神、独立性、放手的行动、雄伟的魄力和自愿实行的、与死套公式不相容的集中制互相结合起来的伟大榜样。我们的苏维埃走的也是这条道路。”据此可知( )
A.列宁借鉴巴黎公社践行民主集中制 B.两者都实行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
C.十月革命与巴黎公社革命性质一致 D.两者都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10.当俄国工农大众迫切需要解决土地、面包、和平和自由时,临时政府的执政虽然使得俄国社会有了充分的政治自由,但对于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前三件事却解决得不好。这促使俄国( )
A.颁布了《和平法令》 B.被迫退出一战
C.革命性质产生转变 D.爆发二月革命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材料所述并非“议政”,排除A项;苏联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为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体制,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作用。选择D: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在小农国家中探索出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工业化的进程。选择B: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各国纷纷构筑贸易壁垒,急于寻找出口市场,苏联利用了西方世界急于出口的心理,从西方进口了大量的先进技术设备,并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引进了大量人才,极大地推动了苏联工业化的进程。排除A:这一时期经济政策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D: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开始反思苏联模式的弊端,进而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与题干时间20世纪30年代不符。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选择D:根据漫画信息,漫画中山姆大叔公司在高薪招聘美国工人,一名工人手提写着“充足的晚餐”的饭盒前往应聘,说明美国公司待遇好;而右边寓指布尔什维克的瘦弱男子和小孩面黄肌瘦,意在说明他们在苏维埃政权下的境遇非常不好,而他们劝说这位工人的做法似乎显得愚蠢可笑。由此看来,此漫画是在有意丑化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排除A:从漫画中看不出苏俄劳动力紧缺的信息。排除B:当时苏俄尚未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排除C:苏俄与美国相对立并非漫画寓意所在。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粮食税。选择B:《布列斯特和约》是对一战中同盟国集团的妥协,但却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以退出战争,据此推断“农民的布列斯特”应当指的是对农民妥协但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经济政策,即实行粮食税。排除A: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不涉及“妥协”。排除C: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采取的政策,而非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巩固政权的措施。排除D:列宁提出实行全国电气化,目的是发展能源产业和现代工业,不是主要与农民相关的农业政策。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十月革命。选择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应该出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十月革命爆发在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的俄国,所以十月革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排除B:十月革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C:虽然材料强调俄国十月革命的特殊性,但其同样需要经济力量的支持。排除D:俄国十月革命方式与其他国家不同并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
7.答案:C
解析:20世纪20年代整体上处于苏联(俄)的新经济政策时期,这一时期苏联(俄)出现了工、农产品价格的不均衡的状况,进而导致农民不愿给政府和城市提供谷物和其他农产品,这说明了新经济政策本身存在弊端以致出现了新的社会问题,C项正确;根据时间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新经济政策时期,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价格问题,没有提及租让制,排除B项;根据时间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新经济政策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布尔什维克)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说明民众希望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秩序,这是俄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基层百姓不是俄国建立新制度的依据,排除A项;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材料体现的是基层百姓,排除C项;材料提到的是基层百姓,体现不出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材料中列宁认为巴黎公社在首创精神、独立性、集中制等方面树立了榜样,苏俄也要走这样的道路,由此可知,列宁要借鉴巴黎公社践行民主集中制等方面的经验,故选A;“议行合一”指的是立法权和行政权由国家机关统一行使,这在列宁所述中并未涉及,故排除B;十月革命和巴黎公社的革命性质一致,并且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这些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D。
10.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虽然推翻了沙俄的专制统治,但并没有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和退出一战,从而促使俄国人民将目标指向临时政府,从资产阶级革命向无产阶级性质革命转变,C项正确;《和平法令》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由苏维埃颁布的,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二月革命至十月革命期间,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然参加一战。促使俄国被迫退出一战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题干提及的内容发生在二月革命后,排除D项。故选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