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美苏冷战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美苏冷战 课件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基础模块
世界历史
第18课 美苏冷战
教学导入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教学导入
问题:1948年柏林危机反映了二战后美苏两国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示意图
(教材第104页)
西柏林市民望着运送物资的飞机
二、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 冷战的发生
1
围绕问题链,认识冷战发生的主要原因。
2
结合材料,了解冷战是如何开始的,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
材料一
在目前世界历史中,几乎所有国家必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此种选择,往往不能十分自由。一种方式基于多数人之愿望,表现于自由制度、代议制政府、自由选举、个人自由之保障、言论自由、宗教自由以及免于政治压迫之自由。另一种方式乃基于少数人之愿望,以强制加诸多数人。此全赖于恐怖、压迫、报纸统制、无线电统制、圈定式选举以及个人自由之压制。 余相信美国之政策端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1分册)》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上
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演说(节选)
材料二
两个阵营形成了: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建立帝国主义的世界霸权和摧毁民主;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摧毁帝国主义、巩固民主和根除法西斯残余势力。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1分册)》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节选)
探究问题一:冷战发生的主要原因
问题1: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国会演说反映出美国有什么样的计划?
问题2:苏联主导下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发表《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目的是什么?
问题3:结合教材,说说如何理解战后美苏两国存在“国家战略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材料
美国在以欧洲为战略重点的思想指导下,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三部曲”。从而加强了对欧洲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全面控制并把欧洲国家推向抗苏第一线。……1955年5月14日,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8国在华沙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根据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探究问题二:冷战的开始及其基本特征
问题1:美苏两国如何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较量?
问题2:什么是“冷战”?
二、讲授新课
第二部分 冷战中的对峙与缓和
1
以重大史事为切入点,认识冷战中美苏关系的变化。
2
通过问题探究,全面、客观地认识冷战下的国际局势。
材料一
古巴导弹危机形势图
(教材第106页)
古巴导弹危机漫画
材料二
对 峙 缓 和
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 1961年,美国特种部队进入越南,发动越南战争。 1961年,苏联开始修建柏林墙。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1955年,苏、美、英、法、奥五国外长在维也纳签订了《重建独立和民主奥地利的国家条约》,结束了四大国对奥地利的占领。
1963年,美苏在日内瓦签署《建立热线机制备忘录》
1963年,美苏在莫斯科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探究问题三:以古巴导弹危机为切入点,说明冷战中的美苏关系
问题1:美国为什么对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反应强烈?
问题2: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和最后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3:结合相关史实,谈谈如何看待冷战中的对峙与缓和?
二、讲授新课
第三部分 冷战的结束
1
以重大史事为切入点, 认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冷战的变化。
2
通过讲授,引导学生认识美苏冷战走向结束背后的影响因素。
3
借助大事年表,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冷战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一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美苏缓和开始逐渐减退。……1979年苏联悍然出兵入侵阿富汗,宣告了美苏第二次缓和的终结。……里根上台后,美苏进入了一个新的激烈对抗时期。
里根上台之时,美国面临着苏联在全世界扩展的严重挑战。……在政治领域,里根政府推行“里根主义”。其基本思想是不承认尼克松提出的世界力量已经“多极化”了的现实,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矛盾都可以归结为美苏两家或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里根竭力强调东西方矛盾的重要性,推动整个国际形势向战后初期的“两级世界”方向发展。
——摘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81年,里根总统提出新遏制政策,结束了自尼克松以来全球收缩态势。在军事上,里根政府大力增加军费,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SDI),又称“星球大战计划”,即运用高科技手段,在美国上空建立一种反弹道导弹的核战略防御体系,以保证美国在核攻击时处于安全状态。这一计划对美苏的战略均势构成了严重挑战,引起双方军备竞赛的质的升级。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材料三
1987年里根与戈尔巴乔夫签署《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探究问题四: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冷战的变化
问题1:美国总统里根为什么提出“战略防御计划”?
问题2:“战略防御计划”出台说明美苏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问题3:《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的签署反映出美苏关系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
探究问题五:冷战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问题:结合相关史事,说明冷战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
二战结束,美苏战时合作的基础不复存在,两国在国家战略和意识形态上形成对立。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对苏冷战的开始。两国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手段进行对峙、对抗,逐渐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较量,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开始后,美苏两大集团进行全方位较量,国际形势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自1989年起,东欧各国社会制度急剧变化。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但冷战期间的一些思维政策和遗留问题仍影响至今。
二、冷战中的对峙与缓和
冷战中的对峙
冷战中的缓和
一、冷战的发生
冷战发生的原因
冷战局面的形成
冷战的基本特征
三、冷战的结束
美苏对峙的再度加强
美苏关系的缓和与冷战的结束
冷战的影响
四、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