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课件(共35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课件(共35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This is our general template for the teaching of free
知识目标 核心素养
1.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排中律的内容。 2.遵循矛盾律的原因,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关系,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与科学思维的关系。 3.矛盾律的思维规范,排中律的思维规范,同一律的基本要求及思维规范。 4.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关系。 科学精神:正确理解逻辑、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等相关知识。
公共参与:自觉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让思维合乎逻辑。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及要求

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
2.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3.同一律的要求?
4.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5.运用同一律应注意的问题?
探究活动:
甲:“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
乙:“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
学生思考:甲与乙的对话中有没有逻辑问题? 谈谈你的理由。
“你们”是谁,三个“别人”意思一样吗
指“除打牌者之外的人”
指“除打牌者和甲之外的人”
指“打牌的人”
结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这种没有保持概念同一性的思维,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
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常用公式:“A是A”。
内容: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
2.同一律基本内容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不能游移不定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4.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①在使用概念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将会出现“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②在使用判断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将会出现“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3.同一律的要求
所谓的“偷换论题”指思维主体无意或故意违反同一律关于命题的逻辑要求,用另外一个与原论题无关的论题来代替原本需要论证的论题。
所谓“偷换概念”,就是思维主体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自觉)违反同一律关于概念的逻辑要求,将内涵或外延不同的概念故意混淆,或者把相同的概念故意说成是不同的,以达到混淆视听的目的。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顾客询问的的“好茶”是指质量好的茶
店员的“好茶”是指没变质的茶
卖茶叶的人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概念当作同一个概念来使用,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5.同一律的条件性
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张颖去年还是大学生,现在已经是律师了。
判断:这句话是否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同一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发展,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正确认识并不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我国逻辑学家金岳霖曾有以下通俗说明:“西红柿是由苹果绿变红的,当它是由绿变红的时候,它就是由绿变红的。当它是绿的时候,它就是绿的。而当它成为红的时候,它就是红的了。当然,它会有不绿不红的时候,不错,可是当它是不绿不红的时候,它就是不绿不红的。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同一律所反映的不是形色状态或它们的变化,而是形色状态和它们的变化的确实性的同一。”
相关链接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随堂小练:
1.202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刚成立时萧条荒凉、民生艰难的中国,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中国。上述说法(  )
A.正确,符合同一律的要求
B.正确,符合排中律的要求
C.错误,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
D.错误,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
A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及要求

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
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3.矛盾律的要求?
4.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5.运用矛盾律应注意的问题?
6.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区别?
探究活动:
《韩非子·难一》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议学思考:这位楚人为什么“弗能应”(哑口无言)?
在同一时间,论断一和论断二能不能同时为真?
论断一
论断二
存在逻辑矛盾。即同时肯定了“此矛可戳穿此盾”和 “此矛不可戳穿此盾”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违反矛盾律的要求。
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不能自相矛盾
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1)常用公式:“A不是非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典例)某地一家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盗窃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
如果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则以下哪项断定为真( )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丁
B.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C.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就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乙和丁的口供相互矛盾,根据矛盾律,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四人的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的口供是真的。因为甲的口供是真的,所以作案者是丙,加上丙的口供,故丁也是作案者,因此可以推断出乙和丁中,丁讲的是假话。
D
3.矛盾律的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4.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①“概念”角度,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来反映。
例如:平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不等于)180°.
②“判断”角度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
例如:人性本善。
人性本恶。 不能同时为真。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
判断:下列论断哪些是自相矛盾的,哪些不是。
①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
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④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①和④论断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②和③论断没有自相矛盾。“噪”与“静”“鸣"与“幽”是对立统一的; 认识能力的“无限"与“有限”也是对立统一的。
5.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①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
②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向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是思维混乱的表现。
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区别
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
区别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 事物的客观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允许逻辑矛盾则是诡辩论(违背逻辑规律无理狡辩)的特征。 承认辩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事物固有的矛盾二重性的判断,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从不同方面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并不违反矛盾律。
联系 逻辑矛盾(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矛盾的错误反映。 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确把握客观矛盾的必要条件。
6、矛盾律的条件性:
(1)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不能做出两个相反的判断。
(2)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雷锋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随堂小练:
2.说本案是重伤罪是对的,说本案不是重伤罪也是对的。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
A.违反了同一律   B.违反了矛盾律
C.不违反逻辑规律 D.违反了排中律
解析 :对一个案件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所形成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说本案是重伤罪又不是重伤罪,自相矛盾,违背了矛盾律,故正确答案为B项。
B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及要求

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是什么?
2.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3.排中律的要求是什么?
4.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是什么?
5.运用排中律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会议主持人的话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
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
探究与分享
矛盾关系
“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是一个肯定判断
“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是一个否定判断
主持人对这两个判断同时加以否认。
结论:主持人的话不符合逻辑。因为两个判断构成矛盾关系,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之一加以否定,必须对另一判断予以肯定。逻辑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
2、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要反对思维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1)常用公式:“A或者非A”(不能骑墙居中)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不能骑墙居中
4、逻辑错误:
(1)“概念”角度,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一定领域的某一个对象,或者用概念“A”来反映,或者用概念“非A”来反映,二者必居其一。
(2)“判断”角度,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对象的断定,或者是“A”,或者是“非A”,二者必居其一,必须承认其中一个是真的,不能同时否定。
3、排中律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两不可”(不能都否定)
(典例)某天,一辆小轿车被盗,公安机关经过半个月的侦察,现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口供如下:
甲:我不是罪犯。
乙:丁是罪犯。
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车。
丁:盗车的不是我。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请问罪犯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详解】ABCD:首先,已经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根据四人供词——甲:我不是罪犯。乙:丁是罪犯。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车。丁:盗车的不是我。可知乙、丁供词相互矛盾,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供词为真,根据排中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因此,唯一的真话在乙、丁中,则甲、丙的供词为假,甲说他不是罪犯为假,则甲是罪犯。故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A
区分矛盾律与排中律
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谁说我不去?
甲:你去,请登记吧!
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
甲:那么,你是不去呀?
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甲说: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答:我去,也不去。
甲说: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
乙说: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02
01
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
违背了排中律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同时肯定了“去”和“不去”
违背了矛盾律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03
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一会儿说应该种玉米,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玉米。针对甲的说法,乙说: “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
甲的说法违反了 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肯定了这块空地“应该种玉米”和“不应该种玉米”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
乙的说法违反了 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也就是说:这块地要么是种玉米,要么是不种玉米,二者必有其一。
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
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
识别与把握“A”与“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A或者非A“)
(“A不是非A“)
【探究】下面材料中,甲和乙分别违反了逻辑思维的什么要求?
矛盾律
排中律
5、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和意义
【知识整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关系
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
区别 含义不同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要求不同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错误不同 “自相矛盾”(“两可”) “两不可”
作用不同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
联系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并且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一致性 无矛盾性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两可)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 (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知识整合】比较三大逻辑基本规律
6、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1)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的思维
(2)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①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②来源: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既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
③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
2.2框架
例题1一起凶杀案,经过侦查得知,作案人可能是赵、钱、孙、李四人中的某一个。这四名犯罪嫌疑人都否认自己作案,大家说法不一。
赵:“不是我杀的。”
钱:“李就是杀人犯。”
孙:“钱就是杀人犯。
李:“不是我杀的。
①如果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请问凶手是谁?为什么?
钱和李相互矛盾,根据排中律,二者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题意告诉我们,只有一人说真话,那么赵和孙说的是假话,所以赵的话和孙的话是假话,故赵是凶手。
②如果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请问凶手是谁?为什么?
钱和李相互矛盾,根据矛盾律,二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题意又告诉我们,只有一个人说假话,那么说假话者非钱即李。因此,赵和孙的话是真的,按照孙的话,钱是凶手。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