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法治国家 课件(共3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 法治国家 课件(共3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第八课 第一框
法治国家
第一部分
何谓法治国家
——以中国法治进程推动力量
“孙志刚”案为分析切口
孙志刚案促进收容遣送制度废止
就在2003年初春3月的一个晚上,刚刚应聘到广州一家服装公司任平面设计师的孙志刚独自出门,因没有随身携带有效证件被警察带走,被强制收容,最后在收容所里被收容人员救治站的护工和8名被收容人员殴打致死。
  
思考:1.孙志刚案中侵犯了公民的什么权利?孙志刚之死也暴露出当时国家机关运行存在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如何解决
2.《收容遣送办法》是"良法"吗 (阅读教材P85页关于良法内容说明判断依据)
3.结合上述对孙志刚案的反思,请定义你理想中的法治国家。(结合教材进行说明)
值得纪念的人∶孙志刚,以生命为代价推动中国法治进程
1992年代初,国务院《关于收容遣送工作改革问题的意见》的出台,收容对象被扩大到“三无人员”(无合法证件、无固定住所、无稳定收入),即无身份证、暂住证和务工证的流动人员。要求居住3天以上的非本地户口公民办理暂住证,否则视为非法居留,须被收容遣送。此后,经过各地和有关部门的不断博弈,收容遣送制度逐渐在实践中脱离原来社会救助的立法原意,逐渐演变为限制外来人口流动,沦为一项严重威胁人权的带有惩罚性的强制措施。随着收遣适用对象的扩大,收容站亦都以生活费、遣送费、城市增容费等名目收费,被滥用于乱收费、勒索、非法拘禁、强制劳动。
孙志刚的遭遇反映了什么问题?
从孙志刚案中体会法治国家的内涵
孙志刚被无端收容,且在收容过程中被工作人员无端殴打致死
孙志刚无端被限制人身自由,被侵犯生命健康权
收容遣送制度违背宪法
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对“三无人员”、流浪乞讨人员有关的收容法律有待完善
国家权力不能乱用
宪法法律不可僭越
法律可以不断完善实现良法
合作
探究
国家权力运行不规范
公民权利未得到尊重和保障
宪法法律地位未得到尊重
法律不完善、不健全
1.内涵
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
是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的国家;
是法治成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国家(P87)。
总结一:解读法治国家
2.特征
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原因解读:
法律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反映民众意愿,符合民众利益,体现社会共同理想信念,应得到全社会尊重遵从。
要求:
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总结一:解读法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详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明确权利受到削弱、减损、侵害时的请求权和救济权等,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结合材料分析,民法典的内容及修订过程体现了法治国家的那些特征?
二、我国国体
2.特征
坚持良法之治
原因解读:
良法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认同,最大程度发挥法律效力。
良法标准:
内容合理,制定过程广泛听取意见,符合社会人民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理念;
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良法制定要求: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总结一:解读法治国家
知识拓展
良法与善治
①良法与善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②良法要求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善治要求把制定的良法付诸实施,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实现良法的价值。
③良法本身不是目的,制定良法是为了发挥法律在规范社会行、调节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最终达到善治的目标。
法律援助法实施
以人民为中心彰显尊董和保障人权的价值追求
“法律援助法的出台,第一次将法律援助立法上升到国家立法层面,具有里程碑意义。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并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意味着法律援助工作翻开了新篇章。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法律援助的综合性、基础性法律,也是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法律,“法律援助法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法律原则,出台和实施该法有利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维护经济困难群众和有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必将有力地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宪法的权威。”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肖胜方说。全国政协委员杨玉芙认为,法律援助法的出台实现了公民平等获得法律帮助的权利。
探究问题:分析以上材料体现的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什么特征
二、我国国体
2.特征
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原因解读:
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
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要求:
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
总结一:解读法治国家
公民权利:
指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所享有的公民资格和公民资格相关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权利。
公民政治权利:
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的政治权利)、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公民权利 ≠ 公民政治权利
知识拓展
二、我国国体
2.特征
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原因解读:
国家的各项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等)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
要求: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总结一:解读法治国家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首先要建好笼子。笼子太松了,或者笼子很好但门没关住,进出自由,那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
拓展延伸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相互融合、环环相扣,“三不”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不敢腐是前提,指的是纪律、法治、威慑,解决的是腐败成本问题,只有严厉惩治,一旦腐败就会付出惨重代价,才能让意欲腐败者不敢越雷池半步,为“不能”“不想”创造条件。
不能腐是关键,指的是制度、监督、约束,解决的是腐败机会问题,只有强化监督制约、扎紧制度笼子,才能让胆敢腐败者无机可乘,巩固“不敢”“不想”的成果。
不想腐是根本,指的是认知、觉悟、文化,解决的是腐败动机问题,只有树立廉荣贪耻的价值取向,才能从思想源头上消除贪腐之念,实现“不敢”“不能”的升华。
“三不”任何一方面滞后,都会影响反腐败整体进程和综合效果,必须同向发力,实现效应叠加。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首先要建好笼子。笼子太松了,或者笼子很好但门没关住,进出自由,那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
——2014年1月14日,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综合治理腐败的三根支柱
探究问题《收容遣送办法》等制度为什么最终被废除?
体现了法治国家的什么特征?
《收容遣送办法》与《宪法》相抵触,是违宪行为。
(中国宪法规定,公民合法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收容遣送办法》是1982年制订的行政法规,其中有关限制人身自由的内容,与我国宪法相抵触)
它侵害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是对限制外来人口的粗暴的做法;
《收容遣送办法》不是良法。其内容不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不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
收容所工作人员出现粗暴、违法执行问题。
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坚持良法之治
规范国家权利的运行
孙志刚案用生命敲响了我国法治化建设的警钟…
那么,这条路如何继续走稳、走好?
第二部分
探寻法治国家
建设有效路径
——孙志刚案的启示
2003年3月发生孙志刚案,许多媒体详细报道了此一事件,并曝光了许多同一性质的案件,在社会上掀起了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大讨论,引发了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反思和抨击,并发展为违宪审查机制的讨论。先后有8名学者致信人大,要求就此对收容遣送制度进行违宪审查。
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并于2003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同期,标志着《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随后一些城市的收容遣送相关条例和制度也陆续废止。
续废止。
案件促成了相关法律的完善
合作探究
完善上述相关法律的举措,对于建设法治国家有何启示?
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立良法)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要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良法还需善治)
推进宪法的实施
二、我国国体
1.推进宪法实施
原因解读:
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要求: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
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
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
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所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也是在推进宪法实施,你悟了吗?
宪法实施+
完备法律体系
+
法律的严格实施
总结二:如何建设法治国家
宪法解释是指国家机关对宪法的内容、含义和界限作出说明。
宪法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
为了保持宪法的相对稳定性,不可能经常修改以发展宪法,因此,宪法解释就成为宪法发展中最具操作性的一种方式。
合宪性审查又称宪法监督:是指对法律等规范性文件和特定主体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做出处理的制度。
作用:保障宪法实施、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
知识拓展
宪法解释
合宪性审查
备案就是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机关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和程序报送上一级机关备案
审查就是我们接受备案的机关可以对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发现有和宪法法律和上位法相抵触的,依法予以处理。
备案和审查
二、我国国体
宪法实施+
完备法律体系
+
法律的严格实施
2.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原因解读: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
要求:
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
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二、我国国体
总结二:如何建设法治国家
拓展:关于我国的法律体系
内容: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
层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注意: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法律法规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一法律体系包括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P88相关链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法律体系
我国主要的法律规范有着不同层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P88相关链接:我国法律的层级是不同的
宪法是其他法律的根据和基础
二、我国国体
3.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原因解读:
已经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实施。
要求:
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提供优良公共服务;
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宪法实施+
完备法律体系
+
法律的严格实施
总结二:如何建设法治国家
经法院审理,涉嫌故意殴打孙志刚致死的12名被告及在孙志刚被收容过程中涉嫌渎职犯罪的6名被告,分别被判处死刑及有期徒刑,对此案负有责任的公安、卫生、民政等部门的负责人及有关人员20多人受到了党纪、政纪处分。
6月20日,国务院公布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8月1日起,新办法正式施行,1982年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
思考
孙志刚案公布处理结果有着怎样的意义?
案件处理结果(部分)
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对国家机关: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
对公民: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对国家: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多主体
角度分析
二、我国国体
总结三:建设法治国家意义
1. 基本方式
推进宪法实施(根本法)
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有法可依)
完善法律实施机制(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 意 义
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2. 具体措施
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
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建设法治国家
总结:法治国家
一、解读法治国家
内涵
特征:
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原因解读;
坚持良法之治:
原因解读;良法标准;良法制定要求。
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原因解读;要求。
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原因解读;要求。
二、如何建设法治国家
宪法实施+完备法律体系+法律的严格实施:
三、建设法治国家意义
推进宪法实施
原因解读;要求。
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原因解读;要求。
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原因解读;要求。
对国家机关: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
对公民: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对国家: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实现长治久安。
易错混淆
1、坚持良法之治是法治的首要内容。
解析:× 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
2、建设法治国家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解析:× 建设法治国家的主要目的除了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还要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3、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理,只有成文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
解析:× 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理,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
易错混淆
4、 进入新时代,我国要加快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解析:×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5、政府部门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
解析:× 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
6、宪法具有最高法律地位,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所有问题。
解析:×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但宪法并不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而是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习题练习
1.法治既是现代国家的重要特征,又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法治国家( )
①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和良法之治 
②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③限制国家权力运行 
④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杜绝腐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解析】①②正确,法治国家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和良法之治、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③错误,法治国家规范国家权力运行,而不是限制国家权力运行;④错误,选项中“杜绝腐败”的说法错误。。
习题练习
2.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法律应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从。这是因为(  )
①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②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的
③法律符合每一位公民的利益
④法律体现了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D
【解析】法律应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所以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①是题干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与题意不符;在我国,法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并不符合每一位公民的利益,③错误;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的,体现了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从,②④符合题意。
习题练习
3.古语有云:“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良法之治。良法必须能够( )
①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②更好地体现全社会共同意愿
③实现好维护好全体公民的利益 ④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权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良法之治。良法必须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更好地体现全社会共同意愿;③错误,实现好维护好全体人民的利益;④错误,公民没有立法权。。
习题练习
4.截至目前,我国现行法律共有271部,行政法规近600件,地方性法规超过7000件,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制建设成就举世瞩目。这表明( )
①完善立法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②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③我国完善法律实施机制,彰显公平正义
④我国坚持良法之治,逐步健全法律体系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B
【解析】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①错误;目前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到了有法可依,②正确;材料只表明我国形成了法律体系,并不涉及完善法律实施机制,③与题意不符;④是题中应有之义。
习题练习
5.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更名为“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加强宪法的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和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这有利于( )
①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宪法观念 ②推动宪法实施、开展宪法解释
③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更好的依法执政 ④更好的发挥全国人大的监督权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C
【解析】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更名为“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加强宪法的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和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这有利于推动宪法实施、开展宪法解释,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宪法观念,①②正确。党依法执政,而不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政,③错误。材料未涉及更好的发挥全国人大的监督权,④排除。
习题练习
6.某镇政府在修筑公路时,需占用一村民的承包地。在没有与该村民达成有效补偿协议的情况下,便组织人员将其承包土地上的庄稼毁掉。该村民要求镇政府对此事予以合理解决,但未得到答复。于是,该村民向县人民法院提出了行政诉讼,将镇政府推上了被告席。法院经过认真的庭审调查,作出判决,责令被告镇政府对原告作出合理的赔偿。不符合这一事实的说法是( )
A.政府滥用职权会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
B.司法机关必须依法行政
C.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受到保护
D.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受人民法院监督
B
【解析】镇政府要修筑公路,在没有与承包农民达成协议的情况下,毁掉土地上的庄稼,显然是滥用职权,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法院判决镇政府对毁掉农民承包土地上的庄稼进行赔偿,充分说明我国公民的权益依法得到保护,也很明显地体现了人民法院坚持依法办事,对行政机关有一定监督作用。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而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依法办事,B把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混为一谈是错误的。
“法者,治之端也。”治理国家和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持续推进,立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制定了一系列良善之法并开始实施。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自2020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如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自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202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2021年6月10日开始实施等等。一系列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和期待的重点领域的法律进入实施阶段,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不断加快。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相关知识说明近年来我国颁布实施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完善我国国家治理的作用。
习题练习
参考答案:
①近年来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促进了我国法制的完善,有利于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②我国新出台的法律法规有利于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有利于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③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保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