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科学立法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科学立法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知识体系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全面依法治国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的基本要求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法治国家
目标
主体
基础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前提
关键
防线
基础
第一框 科学立法
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正确认识科学立法的内涵和要求,知道立法的科学为依法治国奠定基础。
政治认同:认可科学立法的标准,认同我国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支持国家的立法工作。
公共参与:理解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强化参与科学立法的责任担当,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为国家立法建言献策。
法治意识:增强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推进科学立法。
目录
子议题一
科学立法的内涵
总议题:科学立法
子议题二
推进科学立法
子议题一
科学立法的内涵
科学立法的内涵
议学情境
3月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举行“加强综合司法保护 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新闻发布会,通报2023年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情况以及检察机关协同各方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成效。会上,最高检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宫鸣表示,2020年至2023年,检察机关共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24.3万人,年均上升5.4%;从全国总体情况看,未成年人犯罪仍呈上升趋势。2023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9.7万人,其中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约1万人。
科学立法的内涵
议学情境
议学任务:结合上述视频和材料,思考什么是科学立法?要坚持哪些原则?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保护立法取得重大发展和进步,特别是2020年,《民法典》出台、《刑法修正案(十一)》颁布,《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先后修订完成,开启了未成年人保护的新篇章。在这些重要法律在修改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特别注重保持协调性和统一性,保证不同法律之间的呼应和衔接。
《民法典》与《未成年人保护法》均贯穿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在民法典中,该原则主要体现在监护、收养和离婚后未成年子女的抚养等法律规范中,具体包括最有利于被监护人原则、最有利于被收养人原则和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原则等,同时,《民法典》还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国家责任进行了确立,这些规定都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紧密衔接。
《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作了个别下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接《刑法修正案(十一)》的内容,将原《刑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的收容教养措施改为专门矫治教育,并将未成年人实施刑法规定的行为、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纳入严重不良行为的范畴,规定可以对其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作为未成年人保护立法体系中的两部基础法律,是姊妹篇的关系,其中《未成年人保护法》侧重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给予最大限度的保护和保障;《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侧重违法犯罪预防,设计多种干预措施和干预层级,通过教育矫治等方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对已有不良倾向的未成年人通过尽早干预,促其走上健康发展道路。两部法律于2020年先后修订,并于2021年6月同时施行。在修改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始终考虑两法的协调与对接,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过程中,还特别关注了其与《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处罚法》等相关法律的关系,努力织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治保护网,使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体系更为严密。
科学立法的内涵
1.什么是科学立法?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科学立法。科学立法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科学立法的内涵
小试牛刀
民法典分编中,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这些都体现了仁者爱人、恤老怜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绿色环保原则在民法典分则中也有充分体现,传承和弘扬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我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规定我国的法定结婚年龄是男22岁、女20岁,且实行一夫一妻制。有些地方男20岁、女18岁也可以结婚,西藏有些地区可以实行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制”,对之前形成的上述婚姻关系,凡不主动提出解除婚姻关系者,准予维持。
2022年,加快推进经济、民生、社会、环保、国家安全等重点领域立法。制定黄河保护法、学前教育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制定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法、粮食安全保障法等,修改传染病防治法等。
符合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相适应
符合我国的历史传统
科学立法的内涵
2.科学立法的原则
(1)立法方向上: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
要求:立法要符合我国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相适应,制定出适合中国的良法。
科学立法的内涵
相关链接:我国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
在我国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包括:
①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和人大常委会)—— 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常委会及自治县的人大。
②国家行政机关(政府及政府下设机构)——国务院,国务院相关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
注意:立法机关≠有立法权的机关
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
我国的立法体制: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的层级分权相结合的体制。
科学立法需要完善立法体制机制,科学的立法体制机制要求划分中央与地方权力机关与
行政机关的立法权限,法律效力大于行政法规及地方性法规,从法律效力高低来看,法律效力高于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法律和行政法规在全国范围内有效,而地方性法规在本行政区有效。
科学立法的内涵
相关链接——我国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
国务院相关部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
国务院
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制定和修改其他法律
制定行政法规
制定地方性法规
制定部门规章
制定地方政府法规
科学立法的内涵
2.科学立法的原则
(3)立法方法上: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
案例:人类基因组计划是迄今为止人类生命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任意克隆技术对人体器官移植、生物制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这也给我国人权事业及伦理问题的发展增添了阻力。2021年3月1日,《刑法修正案》首次将“非法植入基因、克隆胚胎罪”列入新增罪名。这是生物安全犯罪首次入刑,也是对2018年轰动一时的艾滋病免疫“基因编辑婴儿”案在我国法律方面的正式回应。我国通过立法,用专业化的立法技术和手段规制科技问题,力求所立之法回应生物基因工程领域出现的新问题,使良法立后高效可行。
科学立法的内涵
知识拓展:立法技术和立法程序
立法技术
立法技术是指在整个立法过程中产生和利用的经验、知识和操作技巧,包括立法体制确立和运行技术、立法程序形成和进行技术、立法表达技术等。其中立法表达技术包括:
①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名称;
②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内部结构、外部形式、概念和语言表达、文体的选择技术等;
③法律规范的结构和分类技术;
④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技术,这主要指法律编纂和汇编技术。
立法程序
根据立法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的程序,包括四个阶段。
①法律案的提出:各主体向全国人大提出的法律案,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可以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经常委会会议审议后,决定提请全国人大审议。
②法律案的审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法律案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和凝聚共识的过程。
③法律案的表决:由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宪法的修改,由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案,由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④法律的公布:是立法的最后一道程序。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公布法律。
子议题二
推进科学立法
推进科学立法
议学情境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法治化轨道的呼声不断高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期盼,2022年7月,中央宣传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党内外、群团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2023年6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对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进行初次审议。会后公开征求意见,法工委与中央宣传部征求了36家中央有关部门、部分省级人大常委会和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见。一条条“原汁原味”的建议通过“立法直通车”直达人民大会堂。2023年10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依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导机制,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等的爱国主义教育职责予以明确。
议学任务:结合上述视频和材料,《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制定是如何体现科学立法的?如何推进科学立法?
推进科学立法
1.科学立法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
(1)法律依据: 在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2)具体要求:所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都应当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
推进科学立法
2.科学立法要充分发扬民主
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
要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具体要求:
推进科学立法
3.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应在立法中客观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并加以合理的确认和保护,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相对应。
立法还要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与责任,根据国家治理需求,授予国家机关必要的权力,并对其加以制约,明确权力行使不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具体要求:
推进科学立法
知识拓展:比较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科学立法 就是要实事求是,不能拍脑袋做决策,科学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
要完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机制,创新公众参与立法方式(书100页相关链接),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
民主立法 就是要多听方方面面的意见,多吸取社会智慧,民主立法的核心在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依法立法 是指立法应当严格依照宪法法律设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确保每项立法都经得起合宪性审查,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依法立法要求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的立法权限,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保留的事项,依法严格进行授权立法,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法律化。
三者有机统一于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共同推进我国法治化进程。
推进科学立法
总结:如何推进科学立法(如何提高立法质量)
立法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相适应,
科学立法符合国情和实际,科学合理地规范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使法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
科学立法要做到依法立法,按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科学立法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健全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权力与责任相统一。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内涵
原则(要求)
科学立法内涵
如何推进科学立法
依法立法
充分发扬民主
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9.1科学立法
是什么
怎么办
内涵
原则(要求)
科学立法内涵
如何推进科学立法
依法立法
充分发扬民主
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9.1科学立法
是什么
怎么办
易混易错
易混易错
1.科学立法就是要尊重和体现法律发展的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矫正:科学立法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2.立法要符合中国的法律传统,制定出适合中国的良法。
矫正:立法要符合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相适应,制定出适合中国的良法。
3.科学立法要做到以德立法,在道德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
矫正:科学立法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
4.在我国,宪法和民法总则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矫正:在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实战演练
课堂训练
1.《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出台历经7年讨论、两次公开征求意见,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性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该条例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为根本原则,明确了各方责任,从监管机构、企业到家长和学校,都需参与到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工作中,形成社会共治的模式。材料表明( )
①全国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公民主体地位
②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③科学立法应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
④保护公民的各项权益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①:全国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而不是公民主体地位,故①错误。
②:材料中指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了各方责任,从监管机构、企业到家长和学校,都需参与到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工作中,形成社会共治的模式,这表明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故②正确。
③:材料中指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多次公开征求意见历经7年才出台,这表明科学立法应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故③正确。
④: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是法治的主要功能,而不是各项权益,同时材料不是强调法治的功能,故④排除。
故本题选B。
实战演练
课堂训练
2.国务院组织法是关于国务院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的基本法律。施行40多年来,一直没有修改过。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提出修订案。修订草案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和广泛征求意见,最终提交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上述过程说明( )
①法制工作委员会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行使国家立法权
②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保证国务院有法可依
③科学立法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
④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使法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①:法制工作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不能行使国家立法权,故①错误。
②:材料强调的是为了适应新形式的变化而修改国务院组织法,没有体现立法要合理配置权利与义务,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材料中指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提出修订草案,并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和广泛征求意见,说明科学立法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故③正确。
④:国务院组织法的修改适应了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说明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使法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故④正确。
故本题选D。
实战演练
课堂训练
3.近年来,行贿犯罪被告人中涉案金额在百万元以上的占比,从2017年的14.8%上升至2023年的48.6%。基于此,刑法修正案(十二)明确列举了7种严重行贿情形,对这7类行贿要从重处罚,并对其他贿赂犯罪的刑罚作出相应调整。由此可见,刑法的修订坚持( )
A.立足国情,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
B.实事求是,合理设定权利与责任
C.发扬民主,广泛凝聚群众的共识
D.依法立法,推进立法过程科学化
A:行贿犯罪被告人中涉案金额在百万元以上的占比,从2017年的14.8%上升至2023年的48.6%。基于此,刑法修正案(十二)作出了调整,这体现了刑法的修订坚持立足国情,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A入选。
B: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刑法对相关行贿情形的量刑调整,并没有涉及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且“合理设定权利与责任”说法不严谨,B不选。
C:材料体现的是刑法修正案的调整,有利于打击犯罪,维护人民的合法利益,没有体现发扬民主,C不选。
D:材料强调立法要立足国情,与时俱进,没有体现依法立法,D不选。
故本题选A。
实战演练
课堂训练
4.先后6次审议,这部法律草案的诸多条文直指学前教育领域“幼儿园小学化”“教师配备不足”等问题,目的是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由此可见,我国立法()
①充分发扬民主,凝聚社会共识
②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③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
④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①④:材料强调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立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没有体现立法发扬民主,凝聚社会共识,也没有体现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故①④不符合题意。
②③:这部法律草案的诸多条文直指学前教育领域“幼儿园小学化”“教师配备不足”等问题,目的是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说明我国立法为了人民,体现我国的国家性质,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故②③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实战演练
课堂训练
5.近年来,各地聚焦生活垃圾分类、文明祭祀、公共厕所管理、停车管理等民生领域问题,结合本地实际,采取重点先行、单维突破的“小切口”立法方式,有效缓解制度供应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推动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创新。“小切口”立法( )
①扩大了公民权利,有利于促进民主立法
②体现了地方特色,有利于满足差异化治理需要
③通过立良善管用之法确保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
④聚焦民生实事难事,保障人民各项合法权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①:权利是法定的,不能扩大公民权利,①排除。
③:“确保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说法太绝对,③排除。
②④:各地结合本地实际,采取重点先行、单维突破的“小切口”立法方式,有效缓解制度供应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推动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创新。“小切口”立法体现了地方特色,聚焦民生实事难事,有利于满足差异化治理需要,保障人民各项合法权益,②④正确。
故本题选C。
实战演练
课堂训练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3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贯彻党中央关于立法工作的决策部署,国家立法蹄疾步稳、扎实推进。推进高质量发展,制定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粮食安全保障法等;加快民生和社会领域立法,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爱国主义教育法等;加强涉外法制建设,制定对外关系法、外国国家豁免法,修改反间谍法、民事诉讼法涉外编……一项项立法工作有序开展。截至2024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制定法律6件,修改法律8件,作出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7件。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如何以立良法促善治的。
实战演练
参考答案
①坚持和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自觉围绕中心大局谋划和推进立法工作。
②依法行使立法权,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努力让每一部法律都满载民意、贴近民生、顺应民心,切实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③完善生态保护和粮食安全法律制度,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底线。
④加快民生和社会领域立法,补齐民生和社会领域立法短板,为国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权威性制度保障,保障残疾人等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⑤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建设同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的涉外法治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营造有利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