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第四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9.4 全民守法学习目标政治认同:正确认识全民守法的具体要求,明白守法是为了更好维护自身的利益。科学精神:明白全民守法是—个系统性工程、渐进性工程、持续性工程。法治意识:通过学习,培养守法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公共参与:通过了解和分析法治案例,理解全民守法的重要性。总议题:拥抱法治 让中国更美好议题一:全民守法 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议题二:知行合一 推进法治建设全民守法 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议题一议题探究(一)如何理解全民守法的内涵情境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法治的根基在人民,要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让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厉行法治,国家和社会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情境二 中国青年报社官方微博发起了一项“如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投票,结果显示,如果消费权益受到侵害,33.8%的受访者会向有关部门举报,坚决维 护权益,22.1%的受访者会找商家理论,协商解决。探究1 结合情境,运用“全民守法”的知识,说明全 民守法的要求有哪些,全民守法的含义是什么。探究 2 结合情境二,说明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通过哪些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探究提示探究 1 提示:①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 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②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 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探究2 提示: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一、全民守法的内涵1.内涵: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全民 守 法主体:所有社会成员: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国家机关遵守、尊重、信仰法律制度法治信仰名词点击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一规定确认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原则。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时应该遵守以下义务:1.不得利用言论自由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2.不得利用言论自由诬告、陷害其他公民;3.不得利用言论自由侮辱、诽谤、诋毁其他公民。4.不得利用言论自由侵犯其他公民的合法的权益。宪法规定公民的义务2.意义:有利于建设法治中国(基础)(对国家)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对社会)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对人民)一、全民守法的内涵一、全民守法的内涵3.全民守法的具体要求《民法典》规定:任何个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言论自由权等,若被侵权,受害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一规定既为公民明确了行使权利的规则,又为公民提供了判断自己和他人是否滥用权利的法律依据。公民的权利宪法规定(1)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一、全民守法的内涵3.全民守法的具体要求宪法规定(2)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一规定确认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原则。公民的义务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时应该遵守以下义务:1.不得利用言论自由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2.不得利用言论自由诬告、陷害其他公民;3.不得利用言论自由侮辱、诽谤、诋毁其他公民。4.不得利用言论自由侵犯其他公民的合法的权益。“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一、全民守法的内涵3.全民守法的具体要求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和解:是当事人之间自愿协商,达成协议,没有第三者参加。调解:是通过第三方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活动。调解往往成为当事人解决纠纷的优先选择。仲裁:当平等主体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时,双方可以将其提交仲裁机构进行商事仲裁。仲裁程序比较灵活,仲裁审理一般不公开进行,而且一裁终局。因此,仲裁更加便捷、经济。诉讼:俗称“打官司”,它是在纠纷主体的参与下,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解决具体纠纷的活动。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要 求名词点击(3)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知行合一 推进法治建设议题二议题探究(二)如何推进全民守法情境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 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对宪法和法律保持敬畏之心, 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 念,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更不能以 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情境二 某普法栏目剧讲述了一个村民委员会换届 选举拉票贿选的故事。这个故事根据真实的案例改 编,针对当前一些社会现象,以案释法,让群众知道怎 么遵纪守法。该普法栏目剧从2006 年开播至今,历经 十多年而不衰,共制作500多期法治短剧,6200多名干 部群众参演。探究1 简要说明习近平总书记这样阐述的原因。探究2 情境二是通过什么途径增强群众的法治观念的 探究3 你认为让大量群众参演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提示探究 1 提示: 中国共产党是守法的带头者和示范者,行使国家公权 力的各级机关和公务人员是守法的重要力量。各级领导干部带头依法办事,带头守法,对全民守法具有带动和引领作用。探究 2 提示: 通过开播普法栏目剧,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帮助群众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探究 3 提示: 人民是法治建设的主体,是法治国家的主人。推进全民守法,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 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1、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观念上)具体要求: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二、推进全民守法具体要求:人民群众要形成法治思维,积极主动尊法守法,就要使法治成为内化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印刻在人民群众头脑中、固化在人民群众行为中的强大观念,成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二、推进全民守法2、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行动上)具体要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二、推进全民守法3、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道德上)公序,指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良俗,指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处需的般道德。公序良俗,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名词点击:公序良俗课堂小结内涵要求(原则)全民守法内涵如何推进全民守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投身依法治国的实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全民守法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必要性+意义牛刀小试1、老王是一名建筑工人。临近春节,老王要求公司发放拖欠半年之久的工资,公司则以各种借口予以拒绝。老王在一次施工中,由于脚手架松动,不慎跌落受伤,被送进医院救治。公司却说这是老王自己不小心造成的,拒绝支付医药费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老王可以请第三方共同与公司协商②老王和公司的纠纷必需经过调解组织调解③老王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④老王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牛刀小试2、河南省正式出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失信黑名单制度。今后,利用网络舆论监督工作便利进行敲诈勒索、社会法人单位或个人利用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活动传播谣言虚假信息等五种严重违规情形作为纳入失信黑名单。这警示我们,公民行使监督权应( )①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②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 ③理性地、有序地行使监督权④坚持言论自由,这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C牛刀小试3、日本汽车品牌雷克萨斯厂家在中国市场单方面违约、坐地起价卖车的行为,引发了一场舆论危机,中国用户集体抵制雷克萨斯品牌。这说明( )①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②要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③要不断加强社会诚信建设④要倡导契约精神,引导经营者负起社会责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4、“2022全国互联网法律法规知识云大赛”吸引超220万人报名参赛,竞赛访问量逾1.64亿;面向广大网民进行的法治动漫微视频征集展播活动已连续开展18届;全国建立以普法为主要任务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视频号等已超过3万个……一个个数字折射出( )①全民守法是我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②我国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③以网络法治建设助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建设法治中国④尊法守法已经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牛刀小试C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一种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暴力形式,它是指一类由网民发表在网络上的并具有"诽谤性、诬蔑性、侵犯名誉、损害权益和煽动性"这五个特点的言论、文字、图片、视频,这一类言论、文字、图片、视频会针对他人的名誉、权益与精神造成损害,人们习惯称其为"网络暴力"。网络暴力能针对当事人的名誉、权益与精神造成损害,而且它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约束、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网络暴力是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民们若想获得自由表达的权利,也要担当起维护网络文明与道德的使命,至少,要保持必要的理性、客观。课后作业(一)必做:1、整理本节课知识,并理解记忆。2、完成分层作业第一部分:基础检测10个小题.(二)选做:针对生活中的网络暴力,除了政府部门的努力,我们还可以怎么做,进而推进全民守法,以减少、避免类似的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呢?请以“众拳出击网络暴力”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50字左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