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二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①政治认同:认同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的正确性,增加我国对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及法治社会的信心。②科学精神: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能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生活中的相关案例。③法治意识: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坚定尊法守法学法的信念。④公共参与:提升参与社会法治宣传的积极性,同时个人应努力做到尊法、用法。教学目标展示(1)必要性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②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③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重要性(目的)①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为什么坚持依法治国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2.是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具体内容----三大基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3.具体内容----五大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律规范体系法律实施体系法律监督体系法律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党内监督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政治保障组织保障法治队伍物质经费制度保障党章党的组织法规党的领导法规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宪法相关法诉讼与菲诉讼程序法刑法社会法经济法行政法民法商法宪法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2.是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具体内容----实施方案共 同 推 进一 体 建 设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2.是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具体内容----实施效果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共同推进一体建设政治保证工作重点工作布局努力方向达成效果前 提法治体系(总抓手)贯彻实施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具体内容2.是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781997201419992017202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宪法中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使用过“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请说说“法制”和“法治”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我国法治建设历程①法制是指法律制度的总称,是相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而言;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②法制是指一整套法律规则以及法律的制定与实施等各种制度;法治则是与人治相对应的一种治国理论与原则、制度。法制不一定涉及前述的治国理论,但它却是法治应有之义。③从实践上看,历史上任何国家都有法律制度,但不一定都实行法治。法治 法制区别 重在治理 重在制度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联系法治法制立足点、归宿基础、前提法制VS法治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习近平法治思想是(1)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2)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3)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4)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治历程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3.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1)原因: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2)要求:①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②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注意:党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进行立法,不能制定法律,不能严格执法,不能公正司法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政治保证)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力量源泉)(1)原因: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2)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推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1)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2)要求: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价值追求)注意:“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即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不是立法平等)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如法律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如何正确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拓展延伸注意:平等≠同等、均等、一样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机会均等,并不是指绝对的平均主义,不是享有同样的权利,也不是履行同样的义务。这是因为每个公民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行为能力等不同。(1)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2)要求:①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③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4.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精神支撑)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拓展延伸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区别与联系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区别 实施方式不同 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 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发挥作用不同 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联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指导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民法典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4.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精神支撑)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上述条款旨在鼓励见义勇为。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法律形式保护热心教助他人的行为,有助于倡导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规定的理解。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实践基础)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易混易错辨析1.法治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解析: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2.宪法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解析: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3.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解析: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4.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守法和司法平等。×解析: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平等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和适用法律,它是指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因为法律具有阶级性,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5.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道德对法律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解析: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6.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要求先要抓好德治,再辅之以法治,最终实现依法治国。×解析: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不是先后关系。7.宪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解析: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8.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解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为什么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是什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要求 —怎么办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政治保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主体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价值追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精神支撑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实践基础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课堂小结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