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共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共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党的领导
爱我
中华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
人民至上
政治认同
科学精神
公共参与
深刻领会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增强对依法治国的认同
知道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能够结合实际阐述全面依法治国五个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以宪法和法律作为根本活动准则,做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护法
教学目标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政治保证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力量源泉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价值追求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精神支撑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实践基础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思维导图
1.依法治国总目标是什么?
2.依法治国五大原则是什么
【 自主学习】
教学重难点
6
重点
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
难点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7
目录
1
2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01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重要性: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2.必要性
(1)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2)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行法治,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3)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具体内容:
在中共领导下
(根本保证)
坚持中特制度
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根本遵循、
行动指南)
建设中特法治体系
法律规范体系
法治实施体系
法治监督体系
法治保障体系
党内法规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法律规范体系
法治实施体系
法治监督体系
法治保障体系
党内法规体系
完善立法工作
有法可依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政治保障
组织保障
队伍保障
制度保障
科技保障等
完备
高效
严密
有力
完善
党内监督、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等,规范约束公权力
中央:党章、准则、条例
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共同
推进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一体建设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目的
具体内容:
在中共领导下
(根本保证)
坚持中特制度
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根本遵循、
行动指南)
建设中特法治体系
法律规范体系
法治实施体系
法治监督体系
法治保障体系
党内法规体系
前提
关键
保障
基础
全面依法治国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对不同主体提出要求
中国共产党 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立法机关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国家行政机关 依法行政
监察委员会 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司法机关 公正司法
社会和公民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科学立法是前提,严格执法是关键,公正司法是保障,全民守法是基础。
知识拓展
为贯彻实施民法典,2020年6月至12月,最高人民法院完成了对591件司法解释及相关规范性文件、139个指导性案例的清理工作,废止116件,修改111件,决定对2个指导性案例不再参照适用,制定了与民法典配套的第一批共7件新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 )
①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②确保了我国公民权利的最终实现
③主导了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 ④保障了民法典施行后法律适用标准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BY YUSHEN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2.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施要求
《资治通鉴·晋纪》有云:“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下列选项中与典故“执法如山”体现了相同法治思想的是( )
A.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B.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
C.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
D.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C
02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原则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根本保证)
(力量源泉)
(价值追求)
(精神支撑)
(实践基础)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2)要求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1)原因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政治保证)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2)要求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1)原因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力量源泉)
(1)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2)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价值追求)
注意:A、“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即守法平等和
司法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
B、平等 ≠ 均等、同样、一样,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
4.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精神支撑)
泸县二中林德兴老师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
要求※※※:①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②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2)要求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1)原因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区别 实施方式不同
发挥作用不同
联系
知识拓展——比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
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
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指导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要求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实践基础)
(2024·海南·模拟预测)下列古典名句与新时代治国理政基本方略意涵相近的是( )
①“不诱于誉,不恐于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②“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③“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④“法者,治之端也”——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课堂总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全面依法治国的
总目标和原则
为什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误区1】 道德是治国之重器,德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依托。
【误区2] 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误区2】 中国共产党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误区3】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误区4】 我们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
【误区5】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所有人之间没有任何差别。
易错点睛
1.2023年2月1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发布会信息显示,2022年我国起诉暴力犯罪人数为近二十年来最低,人民群众安全感指数由2012年的87.5%上升到2021年98.6%,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犯罪率最低、安全感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主要表明( )
①我国坚持依法治国,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我国强化专政职能,加大对犯罪行为的震慑
③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更加充分,有法律的保障
④公民法律意识普遍增强,有效规范自身行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2.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要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好中央金融委员会的作用,做好统筹协调把关,要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及时推进金融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为金融业发展保驾护航。这表明( )
①加强党对金融工作领导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证
②党中央通过优化金融监管机构设置来提高治理效能
③党主导金融领域立法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④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3.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新征程上必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根基,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产生深刻的塑造作用,使中国的法治实践独具特色。下列对中国式现代化与法治建设关系分析正确的是( )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解锁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密码
②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③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④中国式现代化为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开辟了广阔空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