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回归教材重难点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课标内容:1.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 件;区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2. 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并区分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3. 掌握科学思维的特点;体悟学会科学思维的意义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科学思维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2.科学精神:正确认识思维的共同特征,明确思维的方式。正确认识思维的基本形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的主要特征,明确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关系;理解“逻辑”的多种含义,明确合乎逻辑的思维需要遵循基本 要求;在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3.公共参与:了解思维的基本知识,初步走入思维世界。掌握科学思维的基本条件,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 自觉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让思维合乎逻辑;学习科学思维,纠正逻辑错误, 驳斥诡辩,捍卫真理一、思维的含义:(1)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2)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3)“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 律的反映。二、思维的类型:(1)类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2)意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 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三、思维的特征:1 .思维具有间接性(思维不同于感觉)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但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 未知事物的认识。2 .思维具有概括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 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3 .思维具有能动性(双重性)(1)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2)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四、思维形态的分类1 .思维形态的类型划分标准 类型 含义从思维的方向看 发散思维 向不同方向扩散的思维聚合思维 向同一方向收敛的思维从思维对认识对象 的思考角度看 综合思维 整体地认识对象的思维分析思维 分别地认识对象的思维从思维反映认识对 象的方式看 辩证思维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形而上学思维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根据思维运行的基 本单元的不同 抽象思维 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语词巩固下来, 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形象思维 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 思维的基本单元思维的基本形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1)抽象思维※ 基本形式: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主要特征:基本单元的概念性、 运行方式的推导性、思维表达的严谨性。(2)形象思维※ 基本形式:形象思维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 主要特征: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思维表达的情感性。(2)抽象思维反映认识对象,是通过一系列环节和阶段实现的,认识的对象被概括反映为概念,概念组合 成判断,判断经过逻辑联系形成推理,推理再构成推理系列,从而构成复杂的思想。五、“逻辑”的多种含义(1)“逻辑”是一个多义词: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与“规律”同义,或者指“逻辑规律与规则”,或者指 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2)逻辑学研究的对象:“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 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3)逻辑学研究的目的: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 不正确的思维方法。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六、逻辑学的含义:研究思维规律与方法的学问1 .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1)狭义的逻辑学: 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2)广义的逻辑学: 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 的逻辑学。(3)二者关系: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2 .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1)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2)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3)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3 .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1)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2)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别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反驳别人的观点,就 构成了“论辩”。(3)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4 .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七、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 明确性的思维1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 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 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1)公式:①公式表达:“A 是 A”。②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 就是假的。(2)要求: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3)条件性: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2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 求。)(1)公式:①公式表达:“A 不是非 A”。②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 A”不能同真, 其中必有一假。(2)要求: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断定它们都 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3)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①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②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 实际的错误反映。③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 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3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 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1)公式:①公式表达:“A 或者非 A”。②公式意思: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2)要求: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 A” ,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 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八、科学思维的含义1 .科学思维:(1)科学思维含义: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2)不科学思维:是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思维。(3)科学思维基本条件: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4)科学思维不是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列的思维形态,而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九、科学思维的特征:1 .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1)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2)科学思维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 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2 .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 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3 .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1)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越是复杂的事物,对它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2)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十、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1 .学习科学思维的思维素养意义:①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②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③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2 .学习科学思维的思想政治意义:①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 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②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 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③总之,把握科学思维的精髓,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 效率;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 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1 .(2023·福建·二模)南唐后主李煜词《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 满 ……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睹物自伤,触景生情,将无尽离愁别恨比作连绵不绝的春草, 让满怀愁恨倾泻而出。这首词( )A .通过形象性的景物单元表达内心抽象难言的情感B .通过概念性的景物单元推导衬托胸中的无限情愫 C .凭借形象性的运行方式传递内心久难平抑的离恨 D .凭借严谨的思维表达渲染出满怀于心的离愁别恨2 .(2023春·高二校考单元测试)龙是炎黄子孙的图腾,是先民对自然力量崇拜的产物。《广雅》记载,有 鳞的叫蛟龙,有翅膀的叫应龙,有角的叫虬龙,无角的叫螭龙。《尔雅翼》则称“龙有九似”,即角似鹿、头 似驼、眼似兔、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上述对龙的形象的认识,从思维形态上看( )①《广雅》运用了发散思维②《广雅》运用了抽象思维③《尔雅翼》运用了综合思维④《尔雅翼》运用了形象思维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 .(2023·广东汕头·统考二模)ChatGPT 是由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 OpenAI 在 2022 年 11 月 30 日发布的全 新聊天机器人模型。ChatGPT 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 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真正像人类一样来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视 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等任务。从逻辑与思维的角度看,此概念( )①内涵的揭示语是一个相容的联言判断②是抽象思维,思维表达具有严谨性③种和属分别是“ChatGPT”和“聊天机器人”④通过语句表达出来,揭示此类事物的本质属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 .(2023·浙江温州·统考三模)对政府的某项政策,有的人赞同,有的人反对,这两种人之间没有共同语言。 可见,不存在所有人都通用的共同语言。以下与题干推理所犯的错误近似的是( )A .白头翁会飞,王爷爷是白头翁,所以,王爷爷会飞B .文学作品分为小说、诗歌、散文、调查报告、科技论文等C .这个观点既不属于辩证法,也不属于形而上学,我看两者都有点像D .美国一直宣称其一个中国政策没有改变,但又让高官会见台湾地区领导人5 .(2023·浙江·统考二模)女儿问:有外星人吗?爸爸答:宇宙中外星人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爸爸的回答 ( )A .是根据实际做出的回答,没有违背逻辑思维基本要求B .用“宇宙中外星人”代替“外星人”,违背了同一律 C .“可能有”与“可能没有”自相矛盾,违背了矛盾律 D .“可能有”与“可能没有”没有明确,违背了排中律6 .(2023·北京丰台·统考二模)小明和小亮两位同学下棋,小红问小明“你赢了吗?”小明回答“没赢。”小红 再问"你输了吗?"小明回答"没输。"对小明回答分析正确的是( )A .他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B .他犯了"两不可"的错误C .他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D .他没有违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7 .(2023·山东淄博·校联考二模)早在 1971 年,美国就曾向中国声明,美方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 是中国的一部分,无意执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政策,但近年来美国却又声称美方的“一中”政策与中方 的“一中”原则不同,各国有权自行界定“一中”政策框架,再度鼓吹“台湾地位未定”,宣称支持台湾“有意义 地参与联合国体系”。美国上述行为( )①偷换概念、混淆视听,违反同一律的要求②骑墙居中、模棱两可,违反排中律的要求③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违反思维一致性要求④转移论题,变更判断,违反思维明确性要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 .(2023春·山西运城·高二康杰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逻辑”有多种含义。下列说法中, “逻辑”一词的含义相 同的是( )①你文章中的这几句话显然不合逻辑②毛主席曾号召大家都要学一点儿逻辑③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是社会发展的逻辑④历史的逻辑进程决定了人类社会将一直向前走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 .(2023春·山西运城·高二康杰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在辽沈战役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说:“辽沈战役胜利 是东北人民全力支援拼出来的,淮海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船划 出来的。由此观之,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决定事业兴衰成败。”这段话( )①体现思维具有概括性和能动性②抽象思维比形象思维更重要③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来反映认识对象④从实际出发,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 .(2023秋·云南德宏·高三期末)某法庭在审理某案件时,四位法官对某一个犯罪嫌疑人的量刑问题进行 讨论:甲法官说:“对该犯既要从重处罚,又要从轻处罚。”乙法官说:“既不能从重处罚,又不能从轻处罚。”丙法官说:“该犯是一个不务正业的青年。”丁法官说:“我看从重和不从重处罚都不好。”四位法官的 话违反了( )①甲法官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②乙法官违反了同一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③丙法官违反了矛盾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④丁法官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1 .(2023·北京·模拟预测)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的底线,是 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 院关于做好 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的重要精神。关于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在经济学界存在如下甲乙两种不同的论断。内容 依据论 断甲 粮食安 全没问题 我国口粮自给率为 98%,粮食连续 19 年丰收,粮食储备量足够吃 1 年论 粮食安 口粮消费只是粮食总消费的一部分,我国民众吃饱没问题、吃好需进口,每年断乙 全是难题 进口粮食达 1-1.5 亿吨,对外依存度高有人说:甲乙两个论断只能有一个是正确和有益的。依据材料和《逻辑与思维》知识简要辨析。参考答案:1 .A【详解】A:李煜将满怀的离愁别恨比作连绵不绝的春草,这是通过形象性的景物单元表达内心抽象难言的 情感,故 A 符合题意。B:题中李煜是通过形象思维来表达抽象情感的。而抽象思维具有概念性特征, 形象 思维不具有概念性,故 B 错误。C:形象思维的基本单元具有形象性,运行方式具有想象性,故 C 表述不 妥。D:抽象思维才具有严谨性,题中李煜是通过形象思维来表达抽象情感的,故 D 不选。故本题选 A。2 .B【详解】①:有鳞的叫蛟龙,有翅膀的叫应龙,有角的叫虬龙,无角的叫螭龙,是向不同的方向扩散的思 维,因此是发散思维,①说法正确。②:《广雅》中的记载运用的是发散思维,而不是抽象思维,②说法错 误。③: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是分别认识对象的思维, 是分析思维,而不是综合思维,③说法错误。④:《尔雅翼》中对龙的各个部分作的形象概况,运用了形象 思维,④说法正确。故本题选 B。3 .C【详解】①:内涵的揭示语是一个联言判断,联言判断没有相容与不相容之分,①错误。②:此概念揭示 了 ChatGPT 的本质和属性,是抽象思维,思维表达具有严谨性,②正确。③:外延大的称为属概念,外延 小的为种概念,种和属分别是“ChatGPT”和“聊天机器人”,③正确。④:概念通过语词表达出来,揭示此类事物的本质属性,④错误。故本题选 C。4 .A【详解】题干推理所犯的错误是偷换概念。A:“白头翁会飞”中白头翁是一种鸟,“王爷爷是白头翁”中白头 翁形容白头发的老人,是偷换概念,A 观点符合题意。B:文学作品应分为有塑造形象的小说、诗歌、散文、 戏剧和没有塑造形象的是一般实用文章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而应用文包括调查报告等,属于越级划分,B 观点不符合题意。C:这个观点既不属于辩证法,也不属于形而上学,我看两者都有点像, 违反了“排中律” ,C 观点不符合题意。D:美国一直宣称其一个中国政策没有改变,但又让高官会见台湾地 区领导人,违反了“矛盾律” ,D 观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 A。5 .A【详解】A:宇宙中外星人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回答是基于客观未探索到的实际,并没有违背逻辑思维基 本要求,A 正确。B: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 只限于在时间、 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用“宇宙中外星人”代替“外星人”并未违背同一律,B 错误。CD: “可能有”与“可能没有”可以同时并存,是相容选言判断,没有违背了矛盾律和排中律,CD 不选。故选 A。6 .D【详解】A:偷换概念是在思维和论辩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用一个概念去代换另 一个不同的概念而产生的逻辑错误,A 错误。B:对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都否定称为“两不可”,违反排中律, 在象棋比赛中,输和赢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矛盾,B 错误。C:对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都肯定称为自相矛 盾,违反矛盾律,在象棋比赛中,输和赢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矛盾,C 错误。D:在象棋比赛中,除了赢、 输之外还有和棋,故他可以不赢也不输,没有违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D 正确。故本题选 D。7 .B【详解】①: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在统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 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一中”政策与“一中”原则,核心都是指一个中国,而美国却认为“一中”政 策与“一中”原则不同,偷换概念,混淆视听,①正确。②:排中律指从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 形成的“A”和“非 A”,不能断定它们都假,必有一真,材料并未体现,②错误。③: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 一致性的思维,这就要遵循矛盾律,美国一方面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会支 持“台独”,另一方面却鼓吹“台湾地位未定”,宣称支持台湾“有意义地参与联合国体系” ,自相矛盾,③正确。④:转移论题属于同一律内容,思维明确性要求属于排中律内容,④错误。故本题选 B。8 .D【详解】①:你文章中的这几句话显然不合逻辑,指的是逻辑规则,故①不符合题意。②:毛主席曾号召 大家都要学一点儿逻辑,指的是逻辑学,故②不符合题意。③④: 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是社会发展的逻辑”与“历史的逻辑进程决定了人类社会将一直向前走”,指的都是逻辑规律,故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 D。9 .B【详解】①:总书记由三大战役中人民的作用推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决定事业兴衰成败,体现了思维具 有概括性和能动性,故①正确。②: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各有其特点,不能认为抽象思维比形象思维更重 要,故②错误。③:形象思维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来反映认识对象,材料没有体现形象思维,故③不符 合题意。④:总书记得出的“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决定事业兴衰成败”是从实际出发,注重实事求是的论证, 故④正确。故本题选 B。10 .B【详解】①:既要从重处罚,又要从轻处罚,说明了甲法官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①说法 正确。②:乙法官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②说法错误。③: 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是违反 了同一律,③说法错误。④:要么从重,要么不从重处罚,因此丁法官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错 误,④说法正确。故本题选 B。11 . ①甲乙两个论断都有各自的事实依据,因此都是正确的。二者同真(都正确)并不违背矛盾律要求, 因为二者所指“粮食安全”并非同一回事,论断乙不是论断甲的否定论断。②甲乙两个论断都是有益的,有利于指导我们以辩证思维看待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既充满自信又不盲目 乐观。【分析】背景素材:关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两种不同观点 考点考查:矛盾律、辩证思维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核心素养:科学精神、公共参与【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题型、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为辨析与评价类试题。评析的知识依据不明确具体,需要结合观点和材料研判确定。设问中的观点包 含两个层次:第一,甲乙两个论断只能有一个是正确的;第二,甲乙两个论断只能有一个是有益的。需要 分别加以辨析。第二步:审材料和观点,提取材料有效信息,链接教材知识。有效信息①:论断甲的依据、论断乙的依据→两个论断都有事实依据,都是正确的论断,可联系教材矛盾 律的要求知识分析;有效信息②:论断甲的内容、论断乙的内容→两种论断以辩证思维来看待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可联系教材 辩证思维的知识分析。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