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标要求“了解隋唐时期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这是2020年新修订版本的课程标准中对本课提出的要求,与旧版课程标准相比,在必备知识层面,加强了对隋唐时期文化全面繁荣的认识,增加了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了解,关注时代特征;在关键能力层面,强调运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来剖析问题的能力;在核心价值层面,注重对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化的了解,并认识其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培养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教材解读《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是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中的第8课,时间跨度长达700年,按照内容的不同,分别划分为几大版块,整体呈现从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其中主要包括思想发展演变、文学艺术的灿烂辉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等四方面。思想方面,儒、道、佛之间既相互影响渗透又各自发展,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点。文艺科技方面,文学、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大放异彩。魏晋时期,数学、农学、医药学和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成就,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整个教材内容比较琐碎、繁杂。如果面面俱到会,使课堂显得散乱,应根据课堂设置,有针对性的重点介绍。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带来文化的频繁交流,这不仅扩大了中华文明在全世界各地区的影响力,还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使其这一阶段的思想、文化、交流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学情分析从基础知识看:本课内容已经在部编版初中教材《中国历史(上)》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中国历史(下)》第3课《盛唐气象》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中有初步涉及,学生具有一定的必备知识。从思维方法来看:高一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但是提取关键信息、利用史学理论来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不足,历史解释素养有所欠缺,因此本课在解决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历史解释能力、史料实证的能力和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基于以上学情,在教学中应用史学前沿性成果能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开阔学生的眼界,为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的思考角度,同时对教材形成适当的补充。此外,学生在分析史学研究新成果的历程中,能够进一步锻炼提取和概括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思想文化领域取得新成就及原因难点:三国至隋唐儒学、佛教、道教的新发展教学过程导入:佛教是我国传统宗教之一,在我国有诸多信徒,现今仍有很大的影响力。它起源于古代印度,于东汉初年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派使臣前往西域请来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并在他们居住的洛阳建造了白马寺,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造的第一座寺院,随后白马寺广传佛教经典,使佛教为天下盛行。外来的佛教与正统思想的儒学和本土道教会有怎样的冲突或新发展呢?【设计意图】展示白马寺图片,讲述佛教传入过程,由此设问,起兴凝神,激发学生兴趣。新课讲授:(一)新成就——思想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42页的内容,依照下图梳理汉至唐儒道佛的发展概况。学生活动:梳理表格。时期 发展情况儒学 道教 佛教汉朝 正统地位,繁荣之势 东汉末兴起,中国本土宗教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 吸收道佛,获得新发展 (玄学) 民间广泛传播,主张“贵儒”“尊道” 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隋朝 儒、佛、道“三教合归儒”唐朝 三教并行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道教最受尊崇 禅宗影响最大教师:通过表格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在两汉时期,儒学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佛教和道教才刚刚发展起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之间互相影响,佛教开始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这更加适合它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道教也吸收儒佛思想,贵儒又尊道,在民间广为传播;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了儒、道、佛“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而唐朝时期,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这就等于儒学、道教、佛教处于同等的地位。而且因为唐朝皇室为李姓,他们便认老子(李耳)为祖先,所以道教在唐朝十分受尊崇。佛教在武则天时也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宗派,其中禅宗的修行相对来说比较简易,传播甚广。这一时期思想活跃,呈现出多元共生的特征,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探究一:简要分析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盛行的原因和影响材料1:“儒学传统中,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未能为自己的思想理论找到终极的立足点……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材料2:【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从教材、史料中提取有关信息,在合作探究中解答佛道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实教学重点。学生: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汉朝的正统儒学理论不能适应这一时期社会现实需要;②儒学自身存在理论缺陷,没有关注人生终极目标;③佛道思想能为人们提供心灵慰藉,对儒学产生冲击;④统治者扶持佛教、道教以巩固自身统治。教师:很好!除了儒学、道教和佛教之外,魏晋时期因为特殊的环境,还有另外一种学说的出现。在教材第43页历史纵横的内容,了解一下魏晋玄学的相关内容,回想玄学出现的社会背景。学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十分频繁。教师:没错,经过第五课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变化的学习,我们都知道当时是一个纷乱割据,动荡不安的年代,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也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逃避现实,逃避繁多凶残的政治斗争,社会上开始出现玄学。大家平时开玩笑的时候会把那些难以捉摸、有关运气的事和“玄学”联系起来,其实这也是有依据的。“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是道家(道家不是道教)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来解读儒家经典,主要的思想基础和学术要旨是对道家的表达,可以说玄学是道家的一种分支或改进。总体来说,玄学的主要部分是道家,次要部分是儒家。玄学家们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在政治上要无为,在生活上要任其自然,并且崇尚清谈。清谈是指一些人就一些玄学问题分析疑问,反复辩论。(给出“竹林七贤”“魏晋名士”图)玄学的兴起既是当时政局混乱的产物,也对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玄学家对虚无和清谈的崇尚,使当时的名士大多追求自然的生活,就像图片中的竹林七贤,就是当时著名的文人,寄情山水,萧然忘羁,虽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文和令人艳羡的“魏晋风骨”,但也助长了不思进取的风气。[过渡]:那么多种思想的出现和兴盛在儒学家看来,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儒学的发展,唐朝中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与此同时,许多统治者也开始“灭佛”,这是为何?探究二:结合所学,面对材料出现的社会问题,佛教应如何发展?材料3:“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材料4:朕闻三代已前,未尝言佛,汉魏之后,像教浸兴。……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坏法害人,无逾此道。 ——《旧唐书·武宗》【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展示佛教带来的社会问题,引领学生理解三教交融是发展的出路,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适应,并在总结生化中理解三教交融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培育唯物史观,突破难点。学生:社会问题: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大量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人口减少,兵源枯竭,战斗力下降,统治危机;佛教和道家的发展使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教师:没错,大家通过教材和材料可以知道佛教的兴盛其实给政府的财政税收带来了很大负担,当时并不对寺庙征收赋税,而且出家的僧人也不再缴纳赋税,也不再从事生产,这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经济和国家统治。因为这些原因,不断有人站出来反佛,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南朝时期的无神论者范缜。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抨击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对佛教进行了抨击。他曾在齐朝宰相肖子良的府上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将一众高僧和信佛的名士堵得哑口无言。不只是民间存在反佛思想,许多统治者也在灭佛方面有作为,我们将这段时间内灭佛的统治者合称为“三武一宗”,分别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给出统治者画像)统治者大都毁坏佛塔,烧毁佛经,将寺院土地都收回赐给王公贵族,将僧侣编入军旅,这对佛教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打击。经过“三武一宗灭佛”之后,佛教文化遭受到了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遭到遏制。总的来说,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儒佛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自都获得发展和广泛传播,但始终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学。[过渡]:思想上的多元化发展也推动着文学艺术和科技的繁荣,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及科技等领域取得了新成就,至隋唐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峰。(呈现材料)(二)新成就——文化艺术形式 时期 代表文学 东汉末:建安文学 ——曹操父子《观沧海》 东晋:田园诗 ——陶渊明《归园田居》 南北朝:骈文、民歌 ——《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唐朝:唐诗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书法 东晋:“书圣”王羲之 隋唐:颜真卿、柳公权 王羲之《姨母帖》 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 柳公权《金刚经碑》绘画 东晋:顾恺之 唐朝:“画圣”吴道子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送子天王图》雕塑 因佛教广泛传播而建造的石窟很多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科技 西晋:裴秀 南朝:祖冲之 北朝:贾思勰 隋唐:李春 唐朝:①僧一行 ②孙思邈 ③雕版印刷术 裴秀:《禹贡地域图》 祖冲之:精确圆周率数值 贾思勰:《齐民要术》 李春:赵州桥 ①僧一行:测算地球子午线 ②孙思邈:《千金方》 ③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材料6: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宋)杨万里材料7: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探究三:结合表格和材料分析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艺科技的特点以及达到高峰的原因。(提示:可从经济、政治、文化来思考)【设计意图】展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的表格,使学生感受到文化科技与时代变迁之间的联系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培育历史思维,落实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学生: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文化艺术成就多样,各具特色;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原因: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物质基础;选官制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了人才基础;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教师: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繁荣——经济方面。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成熟,官僚成为了文学艺术创作的最主要的人才群体,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化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隋唐统一后政治稳定,带来了全国的社会安定——政治方面。【过渡】除了以上所说的三方面,同学们还提到了民族交融和中外交流这个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印度、中亚文化传入,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在文艺领域以绘画和雕塑较为显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及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对外交流,这是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的概况。(展示图片)(三)新成就——交流教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的三个代表成就就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能看到都与佛教有关。教师:那么交流是相互的,东汉后期到北朝,有中亚、印度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到了北朝时期,为了求得佛教真解,一些中国的名僧开始西行取经。第一位就是东晋时期的法显,他从长安出发,经过西域到达了天竺,也就是今天的中亚和印度,寻求戒律,游历三十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十四年。第二位西行取经的高僧就是玄奘,《西游记》就是根据他的故事改编的。玄奘是在贞观初年是开始西行的,穿过西域和中亚地区,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之后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了公认的佛学大师。除了与西边的印度中亚地区的交流,中国与东边的日本也有关于佛教文化的交流。西域的佛法影响到中国之后,中国的佛教文化也开始影响东边的日本、新罗等国。唐朝的高僧鉴真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扶桑,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郭沫若)唐招提寺是日本著名古寺院,位于日本奈良市西京,就是公元759年由鉴真主持修建的,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展示图片)而日本等周边国家也会向中国派遣学问僧,学习中国精神佛法。其中日本的空海是很著名的高僧,他从唐朝回日本时,带回去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促进了中国与日本文化的交流。探究四:阅读教材并观察《唐朝对外交通路线示意图》,指出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设计意图】展示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提高学生对历史地图的感知能力,指出海路丝绸之路的繁荣,培育时空观念,并理解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过程,感受唐朝开阔包容、积极进取的气度,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预设回答:交流范围广泛、国家众多;交流领域全面、政经文教;交流的双向性、兼收并蓄。教师:回答得很好,除了这些之外,佛教在这一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占有这特殊的地位,这不仅促进了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也带动了其它方面的发展和前进;还可以观察到图中以唐长安为中心的交通路线向四方散射,陆海丝绸之路在这一时期顺畅繁荣,中国将丝绸、瓷器、造纸术等相继西传,西方的佛教、葡萄、石榴等纷纷东来,因此,可以说中国在这一时间段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这是需要补充的两点。课堂小结:教师:“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习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作为新青年我们应该培根铸魂,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不绝,源于中华文化能不断继承创新、兼收并蓄、因时而变。著名史学家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始终闪现着该民族灵魂的搏动,以巨大的向心力吸引着该民族的各类成员。因而,文化认同构成民族文化的核心。这种体现出民族精神的文化,又决非凝固的化石、僵硬的模式,而是常与变、因与革、内与外相统一的有生命的机体。”思考:新时期如何才能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参考答案:继承、吸收、融合、创新;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坚持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的培养;国家的统一与强盛。板书设计:思想:多元共存文化:成就多样 三国至隋唐的“新成就”交流:开放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