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标要求1.课标要求“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来“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关键要理清经济、政治变动与变法运动之间的关联性,也就是要理清教材第一目与第二目之间的联系。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应用,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考古发现证明,春秋中后期已经出现了铁制农具;到战国时,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制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在生产中的应用,已经相当普及。周室东迁,其政治地位伴随着军事力量的削弱而一落千丈,以宗法制、分封制确立起来的政治秩序受到了冲击,周王室失去了控制天下诸侯的能力。各国的利益冲突不断,战争越来越频繁。时代巨变,原有的制度和思想体系,都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就迫使人们去探求新的模式,开辟新的发展途径。变法运动受当时的社会矛盾的刺激、顺应它的需要而发生了。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主要是了解其核心思想,比如老子的“道”、“无为而治”的政治观,孔子的“仁”和“礼”及其教育成就。认识两者的政治主张都带有“复古”色彩。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能够列举不同学派的核心思想内容并比较各派观点的异同。百家争鸣的意义,可从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两个角度考虑,在本目中重点放在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则更好理解唯物史观。二、教材解读本课是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第一单元主要着眼于早期国家的形成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上。本课共4个子目:“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目主要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以宗法制、分封制确立起来的政治秩序受到了冲击。频繁的战争客观上加强了不同民族的密切联系,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目主要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形态逐步完善。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孔子和老子”一目主要讲述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和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介绍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显著成就。“百家争鸣”一目主要讲述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意义,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代表的主张。授课整体思路是以教材子目的划分为中心,从政治、经济、变法、思想四个角度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授课过程中,整合教材知识,可分为如下环节:大动荡——政治;大发展——经济;大变革——变法;大争鸣——思想。三、学情分析本课相关内容,初中学习仅仅了解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在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表现,较为熟悉历史对象,但对其中的联系缺乏理解。且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结合史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水平基础上,由已知到未知,突出重点,有逻辑地呈现各种时代变革之间关系。教学立意上,以“时代的变革”为中心,整合基础知识,完成课标要求。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周朝传统政治秩序被破坏的过程;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及影响。难点:理解经济发展、政治动荡与变法运动之间的关联性;百家争鸣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教学过程导入:教师设问:有同学认识这张图片吗?学生互动:春秋时期青铜戈,作战常用武器。教师讲解:该戈的主人是虢国太子元,“徒戈”是步兵作战的兵器。通过背后“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引入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不仅诸侯国间发生战争,周天子也与郑国刀兵相见。导入第一目内容:“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天子共主”的地位丧失,诸侯纷争。”【设计意图】以教材的图片为辅助,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唇亡齿寒”成语故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直接进入“列国纷争与诸侯变法”的第一目学习,直接简单。学习新知:一、大动荡——政治(一)春秋五霸教师活动:展示春秋列国形势图,引导学生回答春秋五霸的霸主都有谁?学生活动:回答春秋五霸的两种说法:1.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2.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教师活动:展示材料一,引起学生思考:“春秋五霸采取怎样的策略确定其霸主地位?”。材料一 昔齐桓公九合诸侯,未尝不以周襄王之命。然则虽尊襄王,桓公亦定霸矣。九合之尊桓公也,犹其尊襄王也。——刘向《战国策·韩策三》教师引导:齐桓公九合诸侯,采取的会盟方式确定的霸主地位。在此前齐桓公还亲自领兵北伐山戎救了燕国;还起兵征伐狄人,救了刑国,通过征伐赢得了诸侯国信任。除了齐桓公以外,其他的春秋霸主也多采取会盟的形式确立霸主地位。如表格所示,晋文公主持的践土会盟、越王勾践主持的徐州会盟。会盟盟主一般是要主持祭祀的!所以春秋五霸是如何确立其霸主地位的?通过会盟和征伐。但西周时礼乐征伐只能自天子出,现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已知的“春秋五霸”导入未知的“称霸”,进而更好得理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材料二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刘向《<战国策>书录》教师引导:政治大动荡的实质就是周朝以来的政治秩序慢慢得动摇和变化!到春秋后期时,动荡就更明显。诸侯的权力也逐渐丧失,权力又下移到了卿大夫手上了。尤其是田氏取齐,六卿分晋为例。卿大夫僭越礼制,礼崩乐坏程度大大加深,礼乐征伐自大夫出。【设计意图】以书本史料阅读的材料为基础,引导学生认识春秋后期起周朝传统政治秩序动荡更明显,充分理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二)战国七雄教师活动:展示战国形势图,引导学生互动说出战国七雄,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甚至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教师引导:回顾整个东周时期列国纷争,政治变动,在动荡中也有融合统一的一面。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请同学们观察地图,思考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活动:进行合作探究,观察地图,思考问题。教师总结:由地图可知,戎狄蛮夷少数民族融入华夏族。再给出下列两则材料,引导同学思考还有什么样的变化?材料三 (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材料四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教师总结并过渡: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东周在政治上表现为列国纷争,但频繁的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流交融。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战役,思考表格反映了什么问题?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回答各国投入兵力增多,说明从春秋到战国时期经济不断发展,有足够的粮食和兵力支撑长时间的战斗。【设计意图】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探讨华夏认同,加强学生之间的想法交流;用具体的实例佐证华夏族与戎狄蛮夷间的双向交流,易体悟华夏认同的形成;最后总结政治动荡,过渡至经济部分。二、大发展——经济(一)生产力发展1.农业进步教师活动:展示幻灯片中的“冶铁”、“铁制农具”、“牛尊”、“水利工程”图片,引导学生互动;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工具得以改进,农业生产力进步。【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缓解上课的疲惫,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手工业、商业发展教师活动:展示史料及图片,设问:“工商业繁荣发展的表现?”。材料五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学生活动:手工业分工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二)生产关系的变化教师引导:生产力的变化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铁器的运用,铁犁牛耕的推广,大面积荒田的开垦成为可能;造福于民的大规模水利工程也不断兴建。西周时期井田制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变化,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新的租税制度的实行,以齐国、鲁国为例,更加速了井田制的崩溃,土地私有这种经济形态逐步完善。教师引导:唯物史观中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通过示意图的形式,探究春秋战国时生产力的发展如何影响生产关系。教师讲述:生产力发展,私有土地增多,或是工商业主聚焦大量钱财进而又买田置地,产生新兴的地主阶级,拥有大量的私人田产。原来的贵族阶级逐渐的衰落,也表现为周天子权威下降,甚至后来的战国七雄,新兴地主阶级抢夺诸侯的权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上层建筑变革也迫在眉睫。【设计意图】生产关系变化的学习以教师引导为主,通过示意图的形式简单表示,最大程度理解唯物史观,认识变法成为潮流的经济本质。三、大变革——变法教师活动:展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示意图,佐证“变法成为潮流”。(一)变法原因与目的教师活动:请同学将教材翻到13页,阅读问题探究中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握政权”、“增强竞争实力”,并尝试回答问题。教师总结:1.原因 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井田制走向崩溃;政治:新兴军功地主阶级要求打击旧贵族势力,巩固地主阶级统治。军事: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2.直接目的:富国强兵。【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已有教材材料,完成问题探究。(二)变法内容教师活动:以商鞅变法为例,从经济、政治、军事三方面分别概括其内容。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概括:1.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2.政治: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普遍推行县制,县长官由君主任命;3.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教师引导:商鞅变法的很多措施是服务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同样如此,变法的实质就是:建立君主专制、郡县官僚制国家、一家一户小农经济。变法随时代而行,教材中给出的史料也说商鞅的变法思想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教师活动:请同学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如何评价商鞅变法?材料六 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李斯《谏逐客书》材料七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史记·商君列传》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1)积极性:①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局限性: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等。【过渡】展示图片,教师讲述稷下学宫创立于春秋时期,是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纷纷在此讲学辩论,其中著名人物有荀子、邹衍等,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的学术研究中心和百家争鸣的主要基地。引出问题,为何会出现百家争鸣?并给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提示及材料。材料八 今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孔丛子卷二·居卫第七》四、大争鸣——思想(一)百家争鸣原因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解读材料,理解新型士阶层的产生,有文化贵族之没落者还有平民之获得知识才艺者。学生活动:根据以上材料及前两目所学知识,思考回答问题。教师总结:1.经济根源——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状况——周王室衰微,社会出于大动荡时代;各国统治者的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先招揽人才;3.阶级关系——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提出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企图影响现实政治;4.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设计意图】通过补充材料,理解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二)孔子教师活动:讲述就伦理和政治重建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教育方面成就卓著。仁有两方面,一民众:关爱他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二统治者:“仁政”,爱惜民力,顺应民心,“为政以德”。 礼是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言论被弟子形成《论语》(三)老子由学生总结概括:思想核心为道,包括朴素唯物论、朴素辩证法: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政治对策是无为而治,反对制度束缚,柔能克刚,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四)杰出的学派代表及其主要思想教师引导:政治局势的动荡多变、统治思想的新旧交替,在“士”与统治集团之间形成了以“治国之道”为中心的思想理论的“供需关系”。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著书立说,相互论辩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诸子百家提出的治国之道各异,但治国安民的根本宗旨却是一致的,战国的百家争鸣本来就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与政治密切相关的,而且不同家可能代表不同的利益:墨家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五)意义1.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一次思想上的百花齐放。【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梳理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认识百家争鸣影响,体会这一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少不了思想动力。【课后探究】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王,你会招揽哪家学派的学者作为自己的宾客呢?【设计意图】以灵活开放的思考题为课后探究,激发辩证思考能力与发散思维。六、板书设计一、大动荡——政治(一)春秋五霸(二)战国七雄(三)华夏认同二、大发展——经济(一)生产力发展1.农业进步2.手工业、商业发展(二)生产关系的变化三、大变革——变法(一)变法原因与目的(二)变法内容四、大争鸣——思想(一)百家争鸣原因(二)孔子(三)老子(四)杰出的学派代表及其主要思想(五)意义七、课后反思首先在备课的材料使用上,还应更多元、严谨一些,其中“春秋五霸”板块的地图未找到出处。在授课过程中,有些材料可能不能充分的解读。其次,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生互动层面应更多一点,在“大争鸣——思想”部分,主要是以教师引导、讲述,学生根据教材总结概括,缺少多样的互动,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最后讲课应主次分明,不应面面俱到,本课尤其要突出“时代的变革”,一课时内讲述清楚经济发展、政治动荡与变法运动潮流的关系有待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