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 科学 (六三制) 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空气 单元检测题AB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岛版 科学 (六三制) 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空气 单元检测题AB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检测试题
第二单元 空气
温馨提示:做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注意书写啊!
一、填空题
1.绿化带植物的叶子上有灰尘,说明此处空气有( )。
2.发生火灾逃生时,要用( )捂住口鼻,尽量( )身体,以减少浓烟的伤害。
3.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和达到可燃物的燃点。
4.二氧化碳是( )、( )的气体,比同体积的空气( )。
5.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 ),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 )。
6.( )是指有些人由于机体适应了高海拔地区的低氧环境,进入氧气含量相对高的地区会产生一系列不适应症状的现象。
二、判断题
1.为了减少空气污染我们应该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 )
2.灭火器在室外使用时,应选择上风向喷射。( )
3.蜡烛燃烧时间长短与助燃的空气有关。( )
4.我们周围空着的空间并不真正是空着的,而是充满空气。( )
5.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对人类活动没有好处。( )
6.正常人吸入高浓度氧气的时间越长越好。( )
三、选择题
1.田野里空气清新,主要原因是( )。
A.田野污染少,绿色植物多 B.田野人口稀少,二氧化碳含量少
C.田野没有污染
2.在商场中,火灾发生初期,最佳的逃生通道是( )。
A.电梯 B.楼梯 C.跳窗
3.下列( )不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A.隔离可燃物 B.降温到该物质的燃点以下 C.隔绝二氧化碳
4.二氧化碳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
A.制作碳酸饮料 B.作为助燃剂 C.作为制冷剂
5.空气中( )支持燃烧。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6.空气中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四、实验题
1.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成分大致可以分成哪两类?请写出你的猜想和验证方案。
2.实验目的:探究空气的成分。
实验器材:剪去底部的矿泉水瓶、蜡烛、木条、红墨水、水槽等。
实验步骤:
1).将蜡烛固定在水槽中,向水槽中倒入适量的水,加几滴红墨水,再点燃蜡烛。
2).扣上矿泉水瓶,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和矿泉水瓶内水面的变化。
3).把水槽中的水加到与瓶内水面一样高。
4).拧开瓶盖,把燃烧的木条迅速插入瓶口,观察燃烧木条的变化。
实验现象:
(1)罩上矿泉水瓶后,蜡烛_______,矿泉水瓶内水面_______。
(2)把燃烧的木条迅速插入瓶口,木条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氧气的特点:
(1)观察氧气的颜色,发现氧气( )。
(2)边移动玻璃片边用手轻轻扇动瓶口处的气体,闻一闻氧气的气味,发现氧气( )。
(3)移开玻璃片的缝隙插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发现带火星的木条很快( )起来。实验说明: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 )、( )、( )的气体。
五、简答题
1.为了让空气更清新,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2.怎样使用灭火器?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污染
解析:空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类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我们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空气污染的现象,比如小区附近的绿化带里,植物叶子上有很多灰尘,说明周围扬尘很多,空气受到了污染。
2. 湿毛巾 压低
解析:遇到火灾逃生时,首先要保证自身安全,不能乘坐电梯。穿过浓烟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使身体贴近地面,还可以披上湿被褥。
3. 可燃物 氧气
解析: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要有氧气,三是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某种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做燃点。
4. 无色 无味 重
解析: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比同体积的空气重,一般情况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5. 21% 78%
解析:空气是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由中最多的气体是占据空气体积78%的氮气;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此外,空气中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混合而成)。
6.醉氧
解析:有些人由于机体适应了高海拔地区的低氧环境,进入氧气含量相对高的地区会产生一系列不适应症状,如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等,这种现象是称为醉氧。
二、判断题
1.√
解析: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人类无节制的高耗能排放。例如:燃煤产生的浓烟、汽车尾气、生活垃圾排放等对空气的污染来自各个方面。减少污染从每个人做起,节能减排实现新能源替代,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进行发电,替代燃煤发电。为了减少空气污染我们应该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比如:多步行、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所以题干中说法是正确的。
2.√
解析:工具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涵盖各方各面。使用干粉灭火器应距燃烧处5米左右,若是在屋外,要选择在上风方向使用。
3.√
解析:物质的燃烧需要一定的条件:物质本身是可燃物,有助燃的空气(或氧气)以及达到燃烧的温度。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根据燃烧的条件,蜡烛燃烧时间长短与助燃的空气有关,一旦没有了空气,燃烧也就停止了。
4.√
解析:空气就是我们周围的气体,我们看不到它,也品尝不到它的味道,但是在刮风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感觉到空气的流动。空气能占据空间、能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易压缩、具有一定的质量、没有固定的体积。我们的周围并不是真正的空着,而是充满了空气,所以题干中说法是正确的。
5.×
解析: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使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具有灭火的功能。题目说法错误。
6.×
解析: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但是氧气并不是吸得越多越好,过度吸氧有可能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和氧中毒,也会对身体造成损伤。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三、选择题
1.C
解析:空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类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田野里的空气新鲜,主要原因是田野污染少,绿色植物多。
2.B
解析:在商场中,火灾发生初期,逃离火灾现场时,一定要走安全通道,或是楼梯通道,不能乘坐电梯逃离火场,也不能从高楼上跳窗而逃。
3.C
解析:某种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作这种物质的燃点。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达到可燃物的燃点。隔离可燃物、降温到该物质的燃点以下,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隔绝二氧化碳,不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4.B
解析:二氧化碳是无毒、无味的气体。另外它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因此不能作为助燃剂。
5.A
解析: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包含氨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6.A
解析: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氧气是助燃剂,在空气中能支持燃烧。
四、实验题
1.一部分气体支持燃烧,另一部分气体不支持燃烧。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剩下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实验一:探究空气里是否有支持燃烧的气体
。实验步骤:将蜡烛固定在水槽底部,倒入加有红墨水的水;点燃蜡烛,将无底矿泉水瓶扣在蜡烛上,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蜡烛逐渐熄灭,瓶中水位升高到瓶身五分之一的位置。
实验结论:空气的成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部分气体支持燃烧,大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另一部分气体不支持燃烧。
实验二:探究剩下的气体是否支持燃烧。
实验步骤:先把水槽中的水加到与瓶内水面一样高(目的:防止瓶内重新进入空气);打开瓶盖,把燃烧的木条迅速插入瓶内,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木条立即熄灭。
实验结论:瓶中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说明空气中有一部分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解析: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一部分气体支持燃烧,另一部分气体不支持燃烧。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剩下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实验一:探究空气里是否有支持燃烧的气体。
实验步骤:将蜡烛固定在水槽底部,倒入加有红墨水的水;点燃蜡烛,将无底矿泉水瓶扣在蜡烛上,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蜡烛逐渐熄灭,瓶中水位升高到瓶身五分之一的位置。
实验结论:空气的成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部分气体支持燃烧,大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另一部分气体不支持燃烧。
实验二:探究剩下的气体是否支持燃烧。
实验步骤:先把水槽中的水加到与瓶内水面一样高(目的:防止瓶内重新进入空气);打开瓶盖,把燃烧的木条迅速插入瓶内,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木条立即熄灭。
实验结论:瓶中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说明空气中有一部分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2. 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了 升高 很快熄灭 “空气不是单一的气体,是由支持燃烧和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混合而成的。”
解析:空气,我们每天都呼吸着的“生命气体”,它分层覆盖在地球表面,透明且无色无味,它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对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有重要影响。
本题考查了探究空气的成分实验。分析实验可知,先将蜡烛固定在水槽中,向水槽中倒入适量的水,加几滴红墨水,再点燃蜡烛,然后扣上矿泉水瓶,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和矿泉水瓶内水面的变化,再把水槽中的水加到与瓶内水面一样高,最后拧开瓶盖,把燃烧的木条迅速插入瓶口,观察燃烧木条的变化。
(1)罩上矿泉水瓶后,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了,矿泉水瓶内的水位升高,因为蜡烛燃烧消耗了一部分氧气,腾出来的这部分空间被水占据了。
(2)把燃烧的木条迅速插入瓶口,木条很快熄灭,因为没有了氧气,不再支持燃烧。实验结论:空气不是单一的气体,是由支持燃烧和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混合而成的。
3. 没有颜色 没有气味 燃烧 没有颜色 没有气味 能支持燃烧
解析: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氧气本身不燃烧,但能助燃。氧气与有机物或其他易氧化物质混合,容易引发爆炸。氧气如果与油脂接触,会发生反应,产生热量。热量蓄积到一定程度会引发自燃。
五、简答题
1.答:(1)大量植树造林,净化空气;(2)倡导绿色出行:(3)不乱扔垃圾。
解析: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大量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和不乱扔垃圾等,我们在生活中要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2.提起灭火器;2.拔下保险栓;3.用力压下手柄;4.对准火源根部扫射。
解析:灭火器在关键的时候可以挽救生命财产安全,掌握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可以更好地做好应急除险。灭火器的使用步骤是:1.提起灭火器;2.拔下保险栓;3.用力压下手柄;4.对准火源根部扫射。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检测试题
第二单元 空气
温馨提示:做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注意书写啊!
一、填空题
1.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_______,剩下的主要是_____________。
2.绿化带植物的叶子土有_____________,说明此处空气有污染。
3.某种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作这种物质的_____________。
4.遇到火灾要赶紧拨打_____________火警电话。
5.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剩下的主要是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是无色、无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二、判断题
1.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来保护大气,我们小学生什么都不用做。( )
2.室内发生火灾逃生时,要首先双手抱头,保护好头部。( )
3.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氧气和达到可燃物的燃点三个条件。( )
4.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
5.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是一种无色有怪味的气体。( )
6.过量吸氧对人类有好处。( )
三、选择题
1.( )可以让空气更清新。
A.焚烧秸秆 B.私家车出行 C.植树造林 D.垃圾放到一个桶里
2.下列灭火方法与隔绝氧气无关的是( )。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B.当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C.森林着火时设置一条隔离带 D.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3.下列关于预防和处理烧伤、烫伤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倒开水时要小心
B.烧伤后不能用冷水冲洗受伤部位,以免感染
C.烧伤、烫伤做应急处理后应尽快到附近医院治疗
4.制作碳酸饮料可以用到( )。
A.空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5.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氧气本身不能燃烧,但能助燃
B.吸入氧气越多对身体越有利
C.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D.植物叶的光合作用可释放氧气
6.空气是一种由①氧气、②氮气、③二氧化碳、④稀有气体等组成的混合物,按它们所占体积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四、实验题
1.探究试验。
实验目的:研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器材:____________
实验过程: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
(1)探究问题:扣上矿泉水瓶后,蜡烛燃烧有什么变化?空气中有支持蜡烛燃烧的气体吗?
实验现象和结论:蜡烛的火焰慢慢( ),直至( ),说明空气中有( )的气体。
(2)探究问题:蜡烛熄灭后,瓶中的水位有什么变化?剩下的气体支持蜡烛燃烧吗?
实验现象和结论:水槽里的水进入瓶子,瓶中的水位慢慢( ),说明瓶中的气体( )。
(3)探究问题:先把水槽里的水加到与瓶内水面一样高,拧开瓶盖,把点燃的木条迅速插进瓶内,木条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和结论:燃烧的木条( ),说明此时瓶子里的气体( )燃烧。
(4)由此推想:空气的成分大致可以分为( )的气体和( )的气体。
3.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实验材料:水槽、蜡烛、去掉底的塑料瓶、火柴、木条等。
1).把蜡烛放在装有水的水槽中,点燃后罩上饮料瓶,拧紧瓶塞。
现象:蜡烛先__________,然后慢慢__________,饮料瓶里的水位__________。
2).结论:说明空气中有__________(支持或不支持)然烧的气体,这种气体就是__________。
3).拧开瓶盖,把燃烧的木条迅速插入瓶口现象是:燃烧的木条__________。
4).结论:剩余的气体__________(支持或不支持)燃烧。
五、简答题
1.为了让空气更清新,我们可以采取那些措施?(至少写出三条)
2.说一说火灾发生时的逃生方法。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21% 氮气
解析:空气是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由中最多的气体是占据空气体积78%的氮气;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此外,空气中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
2.灰尘
解析:绿色植物的叶子上有灰尘,说明此处空气有污染,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我们在生活中要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3.燃点
解析: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要有氧气,三是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某种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我们叫做燃点。
4.119
解析:火警电话是119,是国家的火灾报警专用电话,报警后消防部门会及时出警火警标志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在发生火灾时,不要慌张,赶紧拨打火警电话119,同时要切断火灾现场的电源,并用毛巾捂住口鼻俯下身体尽快疏散。
5.氮气
解析: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主要成分是大约占空气体积21%的 氧气和大约占空气体积78%的 氮气。此外,空气中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
6.二氧化碳
解析: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用于灭火、制汽水、制纯碱等。
二、判断题
1.×
解析:空气污染物包括害气体和烟尘,大力植树造林,禁止乱伐砍滥,减少使用矿物燃料,制订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开发绿色能源等措施都能有效地保护大气,保护大气,人人有责,少开私家车,多骑自行车、步行,也是保护大气的表现。
2.×
解析:室内发生地震逃生时,要首先双手抱头,保护好头部。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好自己的头颅、眼睛,遮掩口鼻,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遇到火灾逃生时,首先要保证自身安全,不能乘坐电梯。穿过浓烟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使身体贴近地面,还可以披上湿被褥。
3.√
解析:某种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作这种物质的燃点。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到达可燃物的燃点。题干正确。
4.√
解析: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剩下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5.×
解析:二氧化碳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使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具有灭火的功能。氧气支持燃烧,是一种活跃气体。
6.×
解析:正常人如果吸入高浓度氧气的时间过长,会出现氧中毒,可能造成全身组织伤害。
三、选择题
1.C
解析:环境保护一般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要植树造林,不踏草坪不摘花,植树造林、保护花草树木可以可以让空气更清新。焚烧秸秆、私家车出行都会加重环境污染。
2.C
解析: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根据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基本原理就是降低温度、移走可燃物和隔绝空气。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当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都是通过隔绝氧气来灭火;森林着火时设置一条隔离带是属于移走可燃物的方法来灭火。
3.B
解析:A、倒开水时要小心,以免被烫伤,观点正确。
B、烧伤后不能用冷水冲洗受伤部位,以免感染,观点错误,冷水可以降温。
C、烧伤、烫伤做应急处理后应尽快到附近医院治疗,不然会有生命危险,观点正确。
4.C
解析: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它的成分是很复杂的。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二氧化碳占0.03%,等其他气体约占1%。空气中的各种气体有不同的作用,比如二氧化碳可以作为灭火剂,也可以制作碳酸饮料。
5.B
解析: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动植物需要氧气,氧气还可以帮助火柴燃烧。
A、氧气是空气的成分之一,它本身不燃烧,但是助燃,故A正确;
B、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但并不是吸入氧气越多越好,摄入过多的氧气对人体有危害,故B错误;
C、氧气是空气的成分之一,它无色无味透明,故C正确;
D、绿色植物的叶片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生长所需要的养料,并释放氧气,故D正确。
6.C
解析:空气是一种混合物,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按体积计算,干燥的空气中②氮气约占78%,①氧气约占21%,此外,空气中还含有少量的③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约占1%。所以各成分按体积比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②氮气、①氧气、④稀有气体等组成的混合物,③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可见C符合题意。
四、实验题
1. 书纸,石头,火柴,坩埚钳 取一小张书纸和一小块石头,用坩埚钳分别夹着小纸张和小石头,点燃并察看 小纸张焚烧,而小石头不焚烧 焚烧需要可燃物
解析:燃烧必须具备可燃物、氧气、一定的温度三个条件,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燃烧才会发生。
实验目的:1、加深对焚烧条件的认识。2、体验实验研究的过程。
实验用品:书纸,石头,火柴,坩埚钳;
实验过程:取一小张书纸和一小块石头,用坩埚钳分别夹着小纸张和小石头,点燃并察看实验现象;
现象:小纸张焚烧,而小石头不焚烧;
结论:焚烧需要可燃物。
2. 变小 熄灭 支持燃烧 上升 减少 熄灭 不支持 支持燃烧 不支持燃烧
解析:(1)扣上矿泉水瓶后,蜡烛的火焰慢慢变小,直至熄灭,说明空气中有支持蜡烛燃烧的气体。
(2)水槽里的水进人瓶子,瓶中的水位慢慢上升,说明瓶中的气体减少了。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3)先把水槽里的水加到与瓶内水面一样高,拧开瓶盖,把点燃的木条迅速插进瓶内,燃烧的木条熄灭,明此时瓶子里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4)这个实验证明了空气中有支持燃烧的气体和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3. 燃烧 熄灭 上升一段高度 支持 氧气 立即熄灭 不支持
解析: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按体积计算,干燥的空气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其他气体包括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约占1%。
(1)把蜡烛固定在玻璃上,放在装有水的水槽中,点燃后罩上饮料瓶,拧紧瓶塞。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蜡烛先燃烧,然后慢慢熄灭,饮料瓶里的水位上升一段高度。
(2)从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说明空气中有支持燃烧的气体,这种气体就是氧气。蜡烛燃烧时耗去一部分空气,瓶内空气总量减少,水位上升填充氧气所占的空间。
(3)拧开瓶盖,把燃烧的木条迅速插入瓶口,可以看到木条立即熄灭。
(4)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五、简答题
1.(1)大量植树造林,净化空气;(2)倡导绿色出行:(3)不乱扔垃圾。
解析: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大量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和不乱扔垃圾等,我们在生活中要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2.答:(1)首先要保证自身安全。(2)发生火灾时,不能乘坐电梯。(3)穿过浓烟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使身体贴近地面。(4)还可以披上湿被褥。
解析:面对火灾要保持镇静,第一时间打电话119报火警,在短时间判断安全出口的准确位置,尽快撤离。逃离火灾时,请注意做一些简单的防护,最好用用湿毛巾或用水打湿衣服捂住口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