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5张PPT)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
第二框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自主学习
通读教材P81-P83,思考以下问题,并做好勾画。
1、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2、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有哪些?
中国共产党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议学活动:
议学任务一:
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网络暴力的理解
2.新时代为什么要加强中国网络法治建设 惩治网络暴力乱象,你觉得应该如何着手,哪些主体需要参与
早在2016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但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活动频发,构建洁净网络,一直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工作。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公权力要为受害者撑腰,网暴行为必须付出代价。报告显示,2023年,针对网络暴力“按键伤人”“按键杀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出台司法政策,严惩网暴恶意发起者、组织者及屡教不改者。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是一场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保护战。
必要性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P81最后一段)
重要性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最大规矩,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P73单元引言)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本保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制度保障)
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形成: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5个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3个依法)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3个法治)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4个实现)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个促进)
法律规范体系
法治实施体系
法治监督体系
法治保障体系
党内法规体系
科学、民主、依法立法,使法律及时、系统、针对、有效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党内监督
国家机关监督
司法监督
群众监督
舆论监督
政治保障
组织保障
法治队伍
物质经费
制度保障
中央:党章、准则、条例
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
重要依据
有力保障
P81相关链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中国共产党 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立法机关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国家行政机关 依法行政
监察委员会 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司法机关 公正司法
社会和公民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知识拓展
全面依法治国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对不同主体的要求
议学活动:
议学任务二:
在出台惩治网络暴力乱象法律的过程中,是如何体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的?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打击治理网络暴力乱像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立足当前网络暴力乱象丛生的实际,为切实加强网络暴力信息治理力度,营造良好网络生态,保护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回应民生关切,经过前期的筹备,2023年7月7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起草了《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亦不是不法的“保护伞”,屏幕前的“键盘侠”在使用网络时除应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公德,也应尊法守法。本法的规定将为打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活动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一)政治保证:
(二)力量源泉:
(三)价值追求:
(四)精神支撑:
(五)实践基础: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首要原则)
①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
②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2)要求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1)原因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1)原因
(2)要求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价值追求)
尊重法律权威,依法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保证法的实施。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注意:
“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即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
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反对特权和歧视(平等≠均等、同等、相同)。
(1)原因
(2)要求
4.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精神支撑)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①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③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1)原因
(2)要求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实践基础)
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发展符合中国实际、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法治理论。
知识拓展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区别 实施方式不同
发挥作用不同
联系
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
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
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指导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要求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课堂小结
1.爱国主义自古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是中华儿女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2023年10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获表决通过。这部法律的出台说明( )
A.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B.法律的教化和道德的规范作用相得益彰
C.法治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佳途径
D.以法之名有助于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小试牛刀
D
2.五年来,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制定法律47件,修改法律111件次,作出法律解释、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决议53件;听取审议182个监督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检查30件法律和决定实施情况,开展11次专题询问、33项专题调研。这表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
①贯彻实施宪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用好宪法赋予人大的监督权,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已经实现法治中国的目标
④形成完善党内法规体系,把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小试牛刀
A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