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十九 实践和认识 学案(含习题解析)-2024届高三政治三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概念十九 实践和认识 学案(含习题解析)-2024届高三政治三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核心概念十九 实践和认识
【课标要求】
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必备知识】
一、认识和实践
1.认识
(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形式或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2.实践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
(3)特点: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体”“对象”“手段”“结果”)
原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观事物)和实践的手段(工具设备)。都是客观的。制约实践活动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也具有客观性。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计划”“方案”“规划”)
原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强调“合作”等,受横向因素的影响—社会性;历史性强调历史过程,受纵向因素的影响—历史性)
原因: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特别提示】①实践的第一、二个特点并不矛盾,主体的客观性渗透着能动性,意识能动性以客观性为基础。②夸大客观物质性否定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否定客观物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获取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可以是书本、网络….等间接经验;也可以是实践中得到的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否则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特别提醒】
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根本目的
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
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关键点“实践有新的需要”“新的认识工具出现”“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提高”。
检验标准 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没有谈到指导的结果如何。
目的 认识指导实践成果了或者失败了,谈到了指导实践的结果。
▲标志性关键词法
理论 关键词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针对、立足、基于、按照、根据…… (问题、现状、特点、情况、形势、影响),提出、制定、出台、调整、颁布……(理论、方针、政策、规划、措施、方案)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在…… (主题、路线、方针、措施、制度)下,促进……(事业、活动、实践、活动)取得(成就、胜利、发展、前进、成功)等
二、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具有绝对性)(真理不能等同于客观实在)
(1)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不同的人认识不同的原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驳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具有相对性)
⑴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⑵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并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
⑶方法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这要求要正确对待谬误。
【特别提醒】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属于唯物论。
②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属于认识论。
③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④真理的系统化、理论化,就是科学理论。
意识、认知、理论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和科学理论都是正确的
联系: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
①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心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③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③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的发展具有上升性:
①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认识不是直线前进,也不是循环运动)
②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特别提醒】
①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但不能说有用的认识就是真理,因为它否定了真理的判断标准。
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③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观点是错误的。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不能认为被超越的真理中包含错误的内容。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已经确定的真理,在它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下,永远是真理。
⑤图示法解读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反复性 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实践——认识………实践——认识 (对一个事物的认识结束)
无限性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过程:实践——认识………实践——认识……(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永远不会结束)人类认识无限发展
上升性 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真或对整个世界的认识 从深度上看:认识不断深化;从广度上看:认识不断扩展;从进程上看;认识不断向前推移:实践——认识………实践——认识……… 认识的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主干归纳】
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要求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我们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我们要坚持实践和认识相结合,既要参加社会实践,又要加强理论学习。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受主客体因素和认识条件的制约,从主体来看,受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三、真理是客观的,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要正确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链接时政】
“一带一路”
2023年是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是2023年高考政治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热点问题。十年来,“一带一路”造福了中国人民和沿线各国人民。“一带一路”正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在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习近平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由此通过中央决策层面的系列推动,“一带一路”升级为国家战略,并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新战略的重要部分。
2023年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151个国家、41个国际组织的代表赴华参会,论坛注册人数超过1万人。习近平主席在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回顾10年成就,总结成功经验,强调共建“一带一路”符合时代进步逻辑,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为“一带一路”明确了新方向,开辟了新愿景,注入了新动力。习近平主席还同与会的所有外方领导人举行会见会谈,达成一系列重要合作共识。高峰论坛召开了以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绿色发展为主题的三场高级别论坛,举行了贸易畅通、民心相通、智库交流、廉洁丝路、地方合作、海洋合作等六场专题论坛,并召开了“一带一路”企业家大会。
知识链接: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中国总结“一带一路”十年成功经验,继续与各国一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选择题】
1.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贵州,落后的交通曾经是长期制约发展的突出瓶颈。而今,“万桥架”突破山水阻隔,覆盖于千沟万壑上的“高速平原”持续铺就,当地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可见( )
①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之一
②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③实践能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④实践能够突破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近年来,用竹子代替塑料的理念受到广泛认可竹子具有生长快、强度高、可塑性佳、可迅速无害化降解等特点;我国竹子种类丰富,种植业发达。“以竹代塑”理念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 )
A.属于感性认识,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B.基于竹子自身优良属性,符合我国的客观实际
C.具有客观物质性,有利于推动我国竹产业发展
D.立足已有经验,有利于推动“减塑”实践发展
3.同是长江,几度遭贬的苏轼铁板铜琶高歌“大江东去”,而李煜则多愁怨叹“一江春水向东流”;同是明月,张九龄吟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触发了思亲的无限情愫,而张若虚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引出的是深邃的哲理思考。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材料表明( )
①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②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③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④认识根源于主体独特的内心感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2年12月,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30年来,中国航天人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提出技术跨越的创意,经过无数次艰苦而严谨的实验和科技攻关,奇迹般地将科技创意变为现实。这表明( )
①科学实验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实践活动
②航天人不断超越自我,在实践中化科技创意为现实
③空间站全面建成取决于中国航天人对太空认识的不断深化
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动物实验一直是人类测试、评估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主要方法,过去两个世纪对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动物开展的实验,让人们意识到实验会给动物带来痛苦。随着数据分析、细胞建模、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技术的进步,对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赖于动物实验。材料说明( )
①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正确的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④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3年10月10日至11日,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召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简称山水工程)推进会,公布了山水工程首批15个优秀典型案例。截至2023年10月,三部门共实施六批52个山水工程项目,累计开展5000多个子项目,完成投资2600多亿元。修复后的美丽生态,既有绿水青山的“颜值”,又有金山银山的“价值”。我国山水工程成功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这一工程说明( )
①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是真理性的认识
②正确的规律可以造福人类,错误的规律会危害人类
③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要尊重、保护自然
④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坚持合规律性与合价值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近年来,青藏高原生态修复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持续改善、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已具雏形,但草地退化、冰川融化、水土流失等威胁依旧不减。202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正式施行。作为我国首部聚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法律,它从立法层面守护青藏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以法治手段有效推动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进展。这体现了( )
①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自觉遵循自然发展规律
②源于实践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的决定性因素
④调整完善上层建筑能够助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观察下面漫画《有时候方向错了,后退才是前进》,这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事物的发展一直是前进的、上升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中国科学家团队通过搭建生理性和病理性衰老研究体系,结合多学科交叉技术,揭示了相变调控衰老的机制。这一成果为进一步研发衰老及其相关疾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全新思路,有望为制药、保健品、化妆品等相关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表明( )
①实践的需要助推新理论新技术的探索与研究
②产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人们对科学理论的掌握程度
③理论创新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④科学研究的任务就在于为社会发展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一论断意味着( )
①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不断创造真理的过程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坚持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推动实践创新
③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着眼解决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实际问题
④坚定文化自信,让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22年,中国探月工程四期正式启动工程研制,将在10年内接连发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以及嫦娥八号,开展任务关键技术攻关和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其中,嫦娥六号计划到月球背面采样,并正在论证构建环月球通信导航卫星星座。由此可见( )
①认识工具的改进决定认识水平的提高 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③科学思维结果具有预见性和不确定性 ④认识内容的变化源于社会实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23年9 月,沈阳工业大学武祥教授团队研制出一种新型正极材料,将锌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提高到6500次,有效改善了锌离子电池寿命短的问题。这将进一步推动锌离子电池研究走向成熟,并为开发可持续能源提供新的方案。该团队还将研制零下40℃条件下应用的水系锌离子电池。这表明( )
①基于实践需要的科学研究持续推动认识发展
②任何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都会因时而变
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认识主体的影响
④服务于社会实践的真理性认识才具有实际意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据马斯克介绍,“神经连接”公司的首款脑机接口产品名为“心灵感应”,被植入该产品的人士只需通过意念就能控制手机、电脑,并通过它们控制其他设备。2024年3月20日,该公司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视频直播,展示了首名脑机接口设备移植者能够通过意念移动电脑屏幕上的光标。脑机接口设备( )
①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帮助瘫痪人群恢复与外界沟通的能力
②证明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追梦
③丰富了意识的表现形式,把握了意识与物质的相互依赖
④是人类实践创造出符合人类目的的客观事物的结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2024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修订国务院组织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取得的制度创新成果和宝贵实践经验。这对于保证国务院各部门更好分工合作、协同配合,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保障作用。此次国务院组织法的修订( )
①表明经济基础的变革总是先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②充分实证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能推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相适应
④是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举措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据多家媒体报道,为了确定月球的形成时间,研究人员分析了宇航员在1969年至1972年间从月球表面带回的样本,在对样本进行分析后,研究人员推算月球至少有44.6亿年的历史。而此前科学家估计月球的年龄大约为44.2亿年,新的发现将月球诞生时间提早4000万年。这表明( )
①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②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追求真理要经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④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国家医保局在河北唐山、江苏苏州、福建厦门、江西赣州、四川乐山5个试点城市的基础上,2024年将内蒙古、浙江、四川3个省份作为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省份,开展全省试点。开展并扩大试点范围主要是基于( )
①只有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②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个例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共性经验的可靠性 ④从实践到认识的反复次数越多越接近真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几千年前,古人就食用梅子,唐朝时赏梅之风渐盛,到宋代,随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的赏梅风靡全国,且宋朝在军事上羸弱也刺激着众多爱国文人借梅花抒发心志,以励抗争,梅花的文化意象在宋朝得以成形,并对后世影响深远。梅花文化意象形成表明( )
①认识有时代烙印才能正确指导实践
②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变化的根本动因
③真理性认识随着时代进步不断被推翻
④以认识的目的归宿最终要回归于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想找客服解决问题,聊了半天却发现对方是AI机器人。“智能客服不智能,人工客服没人工”,AI客服引起了众多的吐槽和争议。对此,有人认为是技术不成熟原因,有人认为是服务意识问题。可见( )
①认识受到主体和客体等因素的影响 ②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③对同一对象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④客观与主观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2023年12月15日,欧洲航天局发布公报说,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利用詹姆斯 韦布空间望远镜发现迄今最小的自由飘浮褐矮星,其质量为木星质量的3到4倍。这说明( )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发展
②实践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能动性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曲折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英文单词“dragon”(龙),指的是欧洲神话中的一种虚构动物,体格庞大,形象凶悍;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带有美好的寓意,是吉祥、高贵、勇敢的象征。今年,中国国际电视台在报道“新春龙舞挑战赛”活动时,把“龙年”译为“LoongYear",把“龙舞”译为“LoongDance”。依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不同的社会实践决定了中欧对龙的认识存在差异性
②对龙认识的差异说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③对“龙”翻译的相关改变体现了国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④中欧对龙的认识都源于客观存在,说明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离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主观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过去食物的生产来源主要是耕地,形成了“以粮为纲”的粮食观。现在通过设施农业、生物技术等手段,有了更多获取食物的途径。同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这就要求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以粮为纲”到“大食物观”,应对粮食安全问题有了更宽广的视野。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大食物观的形成过程。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2023年7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9月份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制定出台系列配套措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再次为民营经济注入发展信心和强劲动力。一系列重磅政策相继出台落地,破壁除障、消肿化瘀,民营经济持续恢复向好。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706.5万户,同比增长15.3%;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升至89.2,高于2022年同期水平。当前我国实体经济领域受到外部需求不振、传统产能过剩等因素挑战,民营企业创新动力不够、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难点还有待破解。对此,要多措并举,在打通政策落地见效“最后一公里”上下功夫,引导民营企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笃定前行。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阐释国家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举措。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源起宁德,兴于福建,推向全国,“四下基层”这一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创造,35年来不断发扬光大,展现出非凡的实践力量。
当年,习近平同志要求宁德各级领导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
35年来,福建大力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推动“四下基层”内涵不断深化、载体不断丰富、制度日益完善,成为广大干部群众接续奋斗的强大动力。实践充分证明,“四下基层”是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法宝,是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有效方法,是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各项工作的宝贵财富。要用好“四下基层”制度这一重要抓手,清楚自身职责使命,树牢坚定信仰,强化实干担当,秉持为民初心,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的知识,谈谈你对“四下基层”的认识。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修昔底德陷阱”指的是,在国际关系中,一个崛起大国对占据主导地位的守成大国构成了挑战,引发守成大国的遏制打压,这种竞争最终可能会导致战争。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习近平主席说:“中美关系回不到过去,但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在他看来,当前形势下,中美的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多了。不管是经贸、农业等传统领域,还是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中美应该成为对方发展的助力,而不应该成为阻力。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理解习近平主席对中美关系的评判。
参考答案:
1.B
【详解】①③: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贵州,落后的交通曾经是长期制约发展的突出瓶颈。而今,“万桥架”突破山水阻隔,覆盖于千沟万壑上的“高速平原”持续铺就,当地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化。由此可见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之一,实践能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①③符合题意。
②: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材料没有涉及,因此无法体现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②不符合题意。
④:规律是客观的,不能突破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2.B
【详解】A:这一理念是理性认识,A不符合题意。
B: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以竹代塑”理念受到广泛认可是因为竹子具有生长快、强度高、可塑性佳等优良属性且我国竹子种类丰富,种植业发达。这一理念符合我国客观实际,B符合题意。
C:这一理念属于意识的范畴,不具有客观物质性,C错误。
D:要立足实际,不能立足已有经验,D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
3.B
【详解】①③:面对同样的长江、明月,不同的主体对长江、明月的认识和反映是有所不同的,这说明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①③符合题意。
②:题干强调认识的主体差异性,不体现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②不符合题意。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根源于主体独特的内心感受”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④不选。
故本题选B。
【点睛】
4.D
【详解】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①错误。
②④: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30年来,中国航天人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提出技术跨越的创意,经过无数次艰苦而严谨的实验和科技攻关,奇迹般地将科技创意变为现实。这表明航天人不断超越自我,在实践中化科技创意为现实;认识具有反复性,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②④正确。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空间站全面建成取决于中国航天人对太空认识的不断深化”说法错误,③排除。
故本题选D。
【点睛】
5.B
【详解】①:“过去两个世纪对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动物开展的实验,让人们意识到实验会给动物带来痛苦”,这说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①正确。
②:材料强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没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排除。
③:材料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不涉及理论对实践的作用,③排除。
④:随着数据分析、细胞建模、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技术的进步,对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赖于动物实验,这表明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推动着人的认识的发展,④正确。
故本题选B。
【点睛】
6.D
【详解】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但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未必是正确的认识,未必是真理,①排除。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遵循规律、正确利用规律可以造福人类,②说法错误。
③:我国山水工程被联合国评为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这一工程说明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③符合题意。
④:我国启动山水工程项目,修复后的美丽生态,既有绿水青山的“颜值”,又有金山银山的“价值”,这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价值性的统一,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7.B
【详解】①:聚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制定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体现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自觉遵循自然发展规律,①符合题意。
②: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源于实践的认识不都是真理,②说法错误。
③:法律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而非生产关系,材料不体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③不符合题意。
④:法律属于上层建筑,从立法层面守护青藏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以法治手段有效推动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体现了调整完善上层建筑能够助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8.C
【详解】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与曲折的统一,①排除。
④:漫画不涉及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④排除。
②③:漫画《有时候方向错了,后退才是前进》,这启示我们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调整思路,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②③正确。
故本题选C。
9.B
【详解】①:该研究成果推动了对衰老及其相关疾病防控的研究,体现了实践的需要助推科学研究,①符合题意。
②:人们对科学理论的掌握程度属于主观范畴,不能对产业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②错误。
③:该成果是对现有技术的超越,体现了理论创新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③正确。
④:科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而不是为社会发展创造新的发展机遇,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0.D
【详解】①: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发展真理的过程,“创造真理”说法错误,①错误。
②: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②错误。
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解决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实际问题,③正确。
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了坚定文化自信,让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1.C
【详解】①:认识工具影响认识水平,但不决定,①错误。
②:在10年内接连发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以及嫦娥八号,说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②正确。
③:“不确定性”不是科学思维的特征,③错误。
④:随着社会实践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月球的认识领域也在变化,④正确。
故本题选C。
12.B
【详解】①:沈阳工业大学武祥教授团队基于锌离子电池寿命短的问题,研制出一种新型正极材料,有效改善了该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符合题意。
②: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因时而变”说法不准确,②排除。
③:材料没有涉及认识主体对认识客观事物的影响,③不符合题意。
④:该成果将进一步推动锌离子电池研究走向成熟,并为开发可持续能源提供新的方案,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3.C
【详解】①:脑机接口设备能够帮助瘫痪人群恢复与外界沟通的能力,但不具有能动创造性,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①错误。
②④:被植入脑机接口设备的人士只需通过意念就能控制手机、电脑,并通过它们控制其他设备,这是人类实践创造出符合人类目的的客观事物的结果,证明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追梦,②④正确。
③: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决定意识,③错误。
故本题选C。
14.D
【详解】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但经济基础的变革与上层建筑的变革不一定同步,在时间上可先可后,①排除。
②:修订国务院组织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这主要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未涉及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排除。
③:重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这对于保证国务院各部门更好分工合作、协同配合,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保障作用”,表明此次国务院组织法的修订能推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相适应,③正确。
④:修订国务院组织法,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表明此次国务院组织法的修订是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举措,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5.D
【详解】①:材料没有体现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①不符合题意。
②:在对样本进行分析后,研究人员推算月球至少有44.6亿年的历史,这体现了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具有反复性,②正确。
③:追求真理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③错误。
④:而此前科学家估计月球的年龄大约为44.2亿年,新的发现将月球诞生时间提早4000万年,这体现了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6.C
【详解】①:不断扩大试点,是为了更好地获得对矛盾普遍性的认识,而不是强调通过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来认识事物,①排除。
②:试点是一种通过实践检验认识的过程,扩大试点是因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正确。
③:扩大试点,增加考查对象的个例,有利于从个性中获得更可靠的共性经验,③正确。
④:认识的真理性受实践次数的影响,但并不意味着次数越多越接近真理,④排除。
故本题选C。
17.D
【详解】①:正确的认识能正确指导实践,有时代烙印的认识并非就是正确的认识,①排除。
②:宋朝在军事上羸弱也刺激着众多爱国文人借梅花抒发心志,以励抗争,梅花的文化意象在宋朝得以成形,这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变化的根本动因,②符合题意。
③: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③说法错误。
④:梅花的文化意象在宋朝得以成形,并对后世影响深远,这表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8.A
【详解】①:面对AI客服问题,有人认为是技术不成熟原因,有人认为是服务意识问题。这说明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和客体等因素影响人的认识,①正确。
②: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人们对AI客服的争议,材料未体现追求真理的过程,②不符合题意。
③:有人认为是技术不成熟原因,有人认为是服务意识问题,表明对同一对象可能产生不同的认识,③正确。
④: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9.A
【详解】①③:该研究团队利用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发现迄今最小的自由飘浮褐矮星,其质量为木星质量的3到4倍。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发展,也说明了世界是可知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①③正确。
②: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②错误。
④:材料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不涉及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曲折的,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20.B
【详解】②:材料中对龙认识的差异说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受不同社会实践的影响,材料没有体现阶级性,②排除;
④: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可以离开意识,④表述错误。
①:实践决定认识,中欧不同的社会实践决定了两者对龙认识的差异,①正确;
③:对“龙”翻译的相关改变,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国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③正确。
故本题选B。
2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和目的。生产实践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是大食物观形成的来源和动力;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树立大食物观的目的。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大食物观”代替“以粮为纲”的旧观念,真理性认识得到丰富和发展。
2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党中央在推进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中,针对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困境,相继出台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多项政策。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国民营经济持续恢复向好,有效验证了国家政策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正确性、有效性。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相关政策出台的目的在于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所以要针对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多措并举,促进政策落地见效。④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国家针对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障碍,不断调整和优化国家政策,为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23.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在“四下基层”中发现群众实际困难,为群众排忧解难,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运用到实践中。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充分证明,“四下基层”是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法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宝贵财富,必须要坚持下去。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四下基层”这一优良传统对破解难题、推动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④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能够推动“四下基层”内涵不断深化、载体不断丰富、制度日益完善。
24.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习近平对当前中美关系的判断是基于目前国际形势的正确判断,必将推动中美关系向前发展。
②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习近平基于中美两国具有共同利益,能够合作共赢,所以“修昔底德陷阱”是可以避免的。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习近平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世界形势中对中美关系作出正确评判,深化对两国关系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