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学案
【预习新知】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1.概念:工业革命是由一系列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
2.发源地: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3.条件
(1)政治方面: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2)经济方面: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3)对外方面: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4)技术方面
①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
②生产技术进步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5)必要性: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成果
①纺织领域:“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等,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②管理模式: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
③动力方面: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还解决了生产动力受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19世纪初,汽船、火车先后问世,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④机械制造方面:随着生产机械化的推进,机器工业迅速成长。19世纪中叶,英国的机器制造业也实现了机械化。
(2)扩展: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原因
①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
②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成果
①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电力成为补充、取代蒸汽的新动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带来更便捷的动力,汽车、飞机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
③化学工业的兴起令人瞩目,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
④通过新技术改造的旧产业部门,如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3)特点
①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取得了更多更重要的成果。
②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都有重要的发明创造,美国与德国最为突出。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给实现了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
2.生产组织形式
(1)工厂: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
(2)垄断组织:随着技术的日益复杂、投资的不断扩大、竞争的日趋激烈,生产进一步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
3.阶级结构: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4.社会生活: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购物、休闲娱乐、体育、教育发展迅速。
5.社会问题:工业革命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6.世界市场: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巩固训练】
1.从1798年开始,伊菜·惠特尼采用“先大量生产可替换零件,然后由少量工人完成组装”的方式,为美国政府专门生产轻型武器装备。此后,这种标准化生产模式迅速传遍美国,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规模生产之父”。由此可以推知,标准化生产模式( )
A.使美国成为“世界工厂” B.改变分散的手工生产状态
C.促进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 D.提高工业生产机器化程度
2.19世纪60年代,德意志地区的铁路公司投资回报率很高,再加上各邦政府出于军事目的积极从国库中拨巨款建设铁路,使得这一时期德意志地区铁路迎来了大发展。这一现象客观上( )
A.妨碍了德意志统一的进程 B.加剧了法德矛盾对立的局势
C.推动德意志工业化的起步 D.促进德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3.19世纪初,英国铁路公司运营每英里铁路平均需要雇用18人;到19世纪40年代末,运营每英里铁路平均只需雇用11人。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机器大生产已经取代手工劳动 B.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
C.工业革命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 D.人工成本严重制约铁路规模化经营
4.19世纪中期以后,欧美国家比较富有的男子的典型服装是西装外套、马甲,黑色、灰色或深蓝色的裤子,系深色领带或领结,穿浅色衬衣。而当时工人或农民多穿着结实又不妨碍工作的服装,如牛仔裤等。到了20世纪,西装逐渐成为工人、农民的日常服装,同时,牛仔裤等也成为不同阶层的人们都喜欢穿着的服装。这一变化表明欧美国家( )
A.工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贫富分化问题逐渐缓和
C.休闲实用成为服饰潮流 D.社会政治经济得到发展
5.19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资本家专注于推销纺织品,凭借庞大的殖民地市场获取了丰厚的利润。在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新生主导产业却明显发展迟缓。这说明当时英国( )
A.过分依赖殖民地市场不利于产业升级
B.海外殖民地保障其经济持续领先世界
C.必须为国内过剩的低端产能寻找市场
D.传统纺织业足以引领英国的产业革新
6.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并不是主要的新技术发明者。在电的发明和应用、内燃机创制、化学的应用等技术方面,美国最初都不占优势,但美国采取“搭便车”策略,从领先国家引入先进技术加以学习改造并创新,然后大力推广新兴产业。这说明美国崛起主要是由于( )
A.利用好后发优势 B.垄断组织的推动
C.生产方式的创新 D.建立完整生产链
7.1685年法国政府宣布新教非法后,成千上万的法国新教徒为避难而移居英国,包括许多技术工匠,这些工匠带去的商业、工业和金融方面的新技巧很快在鼓励专利发明的英国实现了本土化并被广泛推广。这说明在当时的英国( )
A.工匠精神改变经济发展的面貌 B.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
C.多种因素共同为经济转型奠基 D.宗教改革助推社会经济的发展
8.17世纪,英国民众每年对时尚服饰都有一定需求,有时甚至超出其购买力。据统计,在这一方面,富人大致花费其收入的15%,中间阶层人士约为28%,穷人约为18%。据此推断,英国( )
A.贫富差距加大 B.产业变革内驱力强
C.棉纺织业发达 D.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推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使用蒸汽动力后,工厂集中在城市进行生产。由此可知,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良( )
A.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B.加速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C.推动了工业城市的兴起 D.推动代议制在英国的确立
10.新航路开辟后,蔗糖作为奢侈品传入欧洲;18世纪,蔗糖成为民众日常生活必需品,同时也带来蛀牙、肥胖等健康问题;19世纪80年代后,甜菜糖的产量超过了蔗糖并迅速成为糖类产品的主角(甜菜糖是由化学方法制成的热量很低的甜味剂)。这反映了( )
A.人们对糖类多样化需求的增长 B.拉美殖民地的蔗糖产量供不应求
C.社会需求推动科学技术的革新 D.垄断组织的形成控制了蔗糖销售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由上述分析可知,标准化生产模式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机器化程度,D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且材料所述范围仅限于美国,排除A项;工厂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分散的手工生产状态,排除B项;促进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C项。
2.答案:D
解析:铁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钢铁、煤炭等资源,因此德意志铁路建设带动了德国重工业的发展,答案为D项。铁路建设推动交通发展,有利于德意志统一,排除A项;德意志的铁路建设与法德矛盾无关,排除B项;德意志地区的工业化起步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排除C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选择C:根据材料“到19世纪40年代末,运营每英里铁路平均只需雇用11人”并结合所学可知,雇用人数的减少说明机器的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排除A:材料仅体现了英国铁路运营所需人数减少,不能由此得出机器大生产已经取代手工劳动。排除B:材料主旨只是铁路运营业本身的发展,没有涉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D: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铁路迅速发展,铁路规模化经营并没有受到制约。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对欧美社会经济的影响。选择D:材料述及20世纪西装平民化和牛仔裤等成为不同阶层的人都喜欢穿的服装,这与自由平等的社会思潮的传播、工业革命后经济及民主政治的发展有极大的关联。排除A:工人社会地位提高主要体现在政治权利方面,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根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排除C:材料中西装的穿着人群的变化主要体现了西装平民化的趋势,这与休闲实用无关,西装并不属于“休闲实用”的服装。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选择A:据材料“在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新生主导产业却明显发展迟缓”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专注于扩大市场和获取利润,忽视了产业升级和技术提高,这导致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逐渐落后。排除B:“保障”夸大了海外殖民地的作用,且产业升级和技术水平提高才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使英国经济持续领先世界。排除C:英国热衷于开拓市场是为了获取丰厚利润,并不能说明其低端产能过剩。排除D:传统纺织业引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但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是发展重工业。
6.答案:A
解析: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因果关系颠倒,排除B项;美国引进先进的技术并加以改造创新,是生产力的创新,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美国学习技术并进行改造创新,未涉及完整生产链,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依据上述分析可知,多种因素共同为英国经济转型奠基,C项正确;工匠精神影响经济发展,“改变”说法夸大,排除A项;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材料中现象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社会条件,但条件尚未成熟,排除B项;宗教改革助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这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中宗教改革是时代大背景,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
材料讲到富人、中间阶层人士、穿人对时尚服饰的消费投入不同,但没有体现贫富差距,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时尚服饰的材质,不能得知英国棉纺织业发达,排除C项;由材料看不出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蒸汽机的影响。选择C:根据材料“使用蒸汽动力后,工厂集中在城市进行生产”可知,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良推动了工业城市的兴起。排除A: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排除B:殖民扩张加速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排除D:英国代议制的确立早于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良。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选择C:据材料信息可知,18世纪人们日常食用的蔗糖带来蛀牙、肥胖等健康问题,促使制糖技术改进,由化学方法制成的低热量的甜菜糖在19世纪80年代后成为糖类产品的主角,这体现社会需求推动科学技术的革新。排除A:材料所述不是人们对蔗糖和甜菜糖的多样需求,而是热量更低的甜菜糖取代蔗糖成为糖类产品的主角。排除B:蔗糖糖类产品主角的地位被甜菜糖取代,是因为蔗糖热量高,且会引发健康问题,而非产量供不应求。排除D:垄断组织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蔗糖的地位已经逐渐被甜菜糖取代,且材料未提及垄断组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