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八下 3.3化学方程式 课时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科学 八下 3.3化学方程式 课时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化学方程式
一、选择题
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B.
C. D.
2. 化学方程式可表明 (  )
①反应物和生成物各是什么 ②反应条件是什么 ③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⑤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或原子)数关系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3.下列观点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镁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氧化镁质量为
B.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C.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的增加量之和
D.某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和,则该有机物一定含碳、氢、氧元素
4.在化学反应A+2B=C+D中,5.6gA和7.3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2.7gC,同时得到D的质量是(  )
A.0.2g B.5.6g C.0.4g D.0.73g
5.将25 g A物质和5 g B物质混合,加热后发生化学反应,经分析,反应后的混合物含10 g A和11 g C,同时还含有一种物质D。若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则它们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可能是(  )
A.A+B=C+D B.A+2B=2C+D
C.2A+B=2C+D D.2A+B=C+2D
6. 2.4g某纯净物完全燃烧后生成4.4gCO2和1.8g水。则对该物质的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只含碳、氢元素
B.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该物质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D.该物质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1
7.一定条件下发生了化学反应,容器中乙、丙、丁的质量随甲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的值为12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丁一定是化合物
D.当丁的质量为5g时,甲的质量也是5g
8.有科学家研究发现,氧气可通过高能真空紫外线照射二氧化碳直接产生,该化学反应模型如图所示。关于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属于分解反应 B.反应中的最小微粒是分子
C.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为制取氧气提供了新方法
9. 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丙一定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此反应中乙物质和丁物质的质量比为3:2
D.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是甲的2倍
第9题 第10题
10.如图是课本中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图甲的锥形瓶中盛有少量白磷,图乙的锥形瓶中盛有硫酸铜溶液,小试管中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小科利用该实验装置实验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甲装置实验时,若白磷不足,对实验的结果无影响
B.用甲装置实验时,若去掉锥形瓶的橡皮塞,会影响实验的结果
C.用乙装置实验时,两种溶液混合后,观察到有蓝色絮状沉淀产生
D.若将乙装置的两种溶液分别换成水和酒精,也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1.已知:X和Y两种物质共80g,在一定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Z与W的质量比为11:9,且反应中消耗X的质量是生成W的质量的,则反应中消耗Y的质量为(  )
A.16g B.36g C.44g D.64g
12.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关于该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有两种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B.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种类、质量均不变
C.该反应生成了两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
D.该反应的两种反应物的质量比为 8:9
13.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0 0.3 4.8 2.8
反应后质量(g) 3.2 待测 8 6.4
A.待测值为0.6
B.此反应可表示为:丙+丁→甲
C.甲一定是化合物
D.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1:2
14.充分加热a g氯酸钾与b g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剩余固体的质量为c 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  )
A.(a-b) g B.(a-b-c) g C.(a+b-c) g D.(a-b+c) g
15.下列各组物质分别置于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常温下密闭容器中的气态物质为纯净物的是(  )
A.分子个数比为1:1的CO和O2 B.分子个数比为3:1的H2和O2
C.质量比为1:5的CH4和O2 D.质量比为1:3的C和O2
二、填空题
16.配平下列方程式:
(1)   Al+   H2SO4= Al2(SO4)3+   H2↑
(2)   Mg+O2   MgO
(3)Fe+   HCl=FeCl2+H2↑
(4)CH4+   O2   CO2+   H2O
17.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由“ ”聚集成的物质   (选填“可能”或“不可能”)是氧化物,参加反应的两种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此反应属于   反应。
18.叠氮化钠(NaN3)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安全气囊,汽车经撞击后,30毫秒内引发NaN3迅速完全分解生成两种单质。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若因为撞击,气囊内生成N2的质量为21g,则分解的叠氮化钠质量为    g。
(3)完成下列反应式:2NaN3+   =Na2O+3N2↑+Cu(填化学式)。
19.在反应A+3B=2C+2D中,已知A和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11,一定量的A和B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4.4gC和1.8gD,则参加反应的A、B的质量之和为    ,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和生成D的质量比为    。
20.兴趣小组利用图甲所示白磷燃烧装置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已知装置内的初始温度为T0,初始气体体积为V0,装置的初始质量为m0。利用红外测温仪测量瓶内温度,注射器记录装置内气体体积的变化,电子天平测量装置质量,将相关数据处理后,绘制成如图乙所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1)若实验中加入的白磷质量较小,该实验能否验证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   。
(2)有同学认为,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加入过量白磷,不改变其他操作的情况下,该实验也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时需要记录图乙中t0和   (选填“t1”“t2”“t3”)时刻的气体体积。
(3)也有同学认为,分析图乙曲线也能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说明理由:   。
三、实验探究题
21.为了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请分析有关问题。
(1)装置:锥形瓶的底部铺有一层细沙,其作用是   。
(2)白磷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气球先变大后变小。写出气球先变大后又变小的原因:   。
(3)燃烧后称量: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右边,造成的原因可能是   。
(4)反思:白磷燃烧   (填“遵守”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2.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后知道参加反应的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相等.某校甲、乙两个兴趣小组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再次实验探究,他们分别设计了如图实验.
实验操作:甲小组把盛有适量NaOH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乙小组把盛有适量H2O2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有MnO2的烧杯中;然后将烧杯放到天平上调至平衡;接着取下烧杯并将其倾斜,使物质混合发生反应,待反应后再把烧杯放到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1)请写出甲组实验的反应现象   
(2)乙小组实验结束后, 发现天平不平衡,原因是  ,  
(3)请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
23.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科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装置(天平略)来验证质量守恒律。其中,只有装置A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已知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能产生CO 气体)
(1)装置A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存在的危险是   。
(2)分析装置B、C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①不能用B的原因是   。
②不能用C装置的原因是   
(3) 小金将装置C进行改进,如图D所示。待完全反应后,将装置D置于天平上称量,所得数据较反应前的小。若整个操作过程无差错,则造成上述实验误差的原因是   。
四、解答题
24. 实验室用65克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5分钟后停止加热试管,待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58.6克。
(1) 生成了多少克氧气
(2) 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为多少克 (列化学方程式计算)
25.航天员所呼出的气体要通过含有氢氧化锂的过滤网,以除去所含的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试计算:
(1)氢氧化锂所能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若用氢氧化钠代替氢氧化锂,氢氧化钠所能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2.【答案】A
【解析】【分析】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同时,化学计量数代表了各反应物、生成物物质的量关系,通过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还可以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解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都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有: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其反应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
故答案为:A。
3.【答案】A
4.【答案】A
5.【答案】D
【解析】【分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及其相对分子质量可以判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根据题意,将25gA物质跟5gB物质混合,加热使之充分反应。经分析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含有10gA、11gC和另一种新物质丁, 则A和B的质量减小,则反应物是A和B;C和D的质量增加,那么生成物是C和D。由于反应后混合物中有10gA,说明A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5g-10g=15g,B全部参加反应,为5g,因此反应物的总质量为15g+5g=20g;由于反应后生成了11g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D的质量为20g-11g=9g; 反应物和生成物A、B、C、D的质量比为:15g:5g:11g:9g=15:5:11:9; 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 设A、B、C、D等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x、y、z、m, 则有:30x:20y:44z:18m=15:5:11:9, 解得:x:y:z:m=2:1:1:2; 则A、B、C、D的分子个数比为2:1:1:2,故化学方程式为:2A+B═C+2D。
故选D。
6.【答案】C
7.【答案】D
8.【答案】B
9.【答案】C
10.【答案】D
11.【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结合题中所给各物质质量关系计算出对应物质质量分析。
【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两种物质共,则生成的和共,而完全反应时生成的Z、W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1:9,故反应生成的质量是,反应中消耗的质量为,则反应中消耗的质量为。
故选D。
12.【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反应前后都存在两个,将其去掉,那么得到反应的方程式:
.
A.反应前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而反应后化合价变为0;反应前C的化合价为-4,而反应后C的化合价为+2,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种类、质量均不变,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该反应生成了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故C错误符合题意;
D.该反应的两种反应物的质量比为:(12+4):(2+16)=8:9,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3.【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不断减少,生成物的质量不断增加;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可能是杂质也可能是催化剂;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物质质量变化量之比分析。
【解答】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0+0.3+4.8+2.8=3.2+待测值+8+6.4,
则待测值=10+0.3+4.8+2.8-6.4-8-3.2=0.3,故错误;
B. 反应后甲质量减小,是反应物,丙、丁质量增大,是生成物,即甲→丙+丁,故错误;
C. 甲分解生成丙、丁,甲是化合物,该选项正确。
D. 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10-3.2):(6.4-2.8)=17:9,故错误;
故答案为:C。
14.【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为(a+b)g,剩余固体的质量为cg,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a+b=c+x,解得:x=a+b-c。
故选C。
15.【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各反应的方程式确定物质的分子个数比和质量比,由此确定反应后气态物质的构成分析。
【解答】A、 CO和O2反应方程式为2CO+O2=2CO2,分子个数比为1:1的CO和O2不能恰好完全反应,则容器内气态物质为氧气和二氧化碳,属于混合物 ,不符合题意;
B、 氢气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分子个数比为3:1的H2和O2 反应后气态物质只有剩余的氢气,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
C、CH4和O2 反应方程式为 CH4+2O2 =CO2+2H2O,甲烷和氧气质量比为16:64=1:4,质量比为1:5的CH4和O2 反应后气态物质为氧气和二氧化碳,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 碳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C+O2=CO2,碳和氧气质量比为12:32=3:8,则质量比为1:3的C和O2 反应后气态物质为氧气和二氧化碳,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答案】(1)2;3;3
(2)2;2
(3)2
(4)2;1;2
17.【答案】可能;2:1或1:2;化合
【解析】【分析】(1)只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2)将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同时存在的分子去掉,剩下的就是参加反应的分子,据此判断分子个数之比。
(3)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
【解答】(1)根据 可知,该分子由两种原子构成,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原子,那么它就可能是氧化物;
(2)生成物和反应物中都含有一个,将其去掉,如下图所示:
参加反应的有2个,有1个,因此反应物的分子个数之比为:2:1或1:2;
(3)该反应的反应物有2种,生成物只有1种,属于化合反应。
18.【答案】(1)
(2)32.5
(3)CuO
【解析】【分析】(1)根据题中所给信息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结合方程式书写方法分析;
(2)根据生成氮气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反应的 叠氮化钠质量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
【解答】(1)由题意可知,氢氮化钠撞击分解生成钠和氮气,方程式为 。
(2)设分解的 叠氮化钠质量为x
2NaN3 2Na+3N2↑
130 84
x 21g
130:84=x:21g
x=32.5g
(3)由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该方程式为 2NaN3+ CuO =Na2O+3N2↑+Cu。
故答案为:(1) ;32.5;(3) CuO 。
19.【答案】6.2g;8:3
【解析】【分析】根据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及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质量关系分析。
【解答】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因该反应后生成 4.4gC和1.8gD ,则A和B的质量总和为4.4+1.8=6.2g, A和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11, 设参加反应的A质量为x,则 x:4.4g=7:22,x=1.4g,则B的质量为6.2-1.4=4.8g, 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和生成D的质量比为 4.8:1.8=8:3.
故答案为:6.2g;8:3。
20.【答案】(1)能
(2)t3
(3)分析图乙,反应过程中,装置的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药品无须全部反应分析;
(2)根据测氧气体积分数时需在反应完全后温度恢复室温测减少气体体积分析;
(3)根据反应前后质量始终保持不变分析。
【解答】(1)只要甲中发生化学变化即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与药品多少无关。
(2) 加入过量白磷,不改变其他操作的情况下,该实验也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时需要记录反应前和温度恢复到室温后的反应后气体体积,即图乙中t0和 t3 时刻的气体体积。
(3) 分析图乙,反应过程中,装置的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说明该装置不漏气,气密性良好 。
故答案为:(1)能;(2) t3 ;(3) 分析图乙,反应过程中,装置的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
21.【答案】(1)防止锥形瓶因受热不均而炸裂
(2)白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气球先变大,是因为白磷燃烧放热,导致气体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气球变大;气球后又变小,是因为反应后温度降低,氧气被消耗,气压减小,使气球又变小
(3)没有冷却至室温,气球仍然处于膨胀状态,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
(4)遵守
【解析】【分析】(1)根据白磷燃烧放热实验时要防止瓶底炸裂分析;
(2)根据磷燃烧一成五氧化二磷,白磷燃烧放热,装置内压强增大,温度降低,压强减小分析;
(3)根据气球膨胀受浮力增大分析;
(4)根据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解答】(1)锥形瓶的底部铺有一层细沙,其作用是防止锥形瓶因受热不均而炸裂。
(2)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表达式为白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气球先变大,是因为白磷燃烧放热,导致气体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气球变大;气球后又变小,是因为反应后温度降低,氧气被消耗,气压减小,使气球又变小。
(3)燃烧后称量,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右边,造成的原因可能是没有冷却至室温,气球仍然处于膨胀状态,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
(4)白磷燃烧为化学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故答案为:(1) 防止锥形瓶因受热不均而炸裂 ;(2)白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气球先变大,是因为白磷燃烧放热,导致气体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气球变大;气球后又变小,是因为反应后温度降低,氧气被消耗,气压减小,使气球又变小;(3) 没有冷却至室温,气球仍然处于膨胀状态,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 ;(4)遵守。
22.【答案】(1)烧杯中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2)反应生成气体逸散到空气中,使烧杯中物质总质量减少
(3)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总个数和质量都不变
【解析】【分析】(1)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氧气逸散到空气中,从而使烧杯中物质的质量减少;
(3)可从原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的角度分析。
【解答】(1)甲组实验的反应现象:烧杯中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2)乙小组实验结束后, 发现天平不平衡,原因是:反应生成气体逸散到空气中,使烧杯中物质总质量减少。
(3)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总个数和质量都不变。
23.【答案】(1)白磷燃烧,锥形瓶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橡皮塞容易弹出
(2)B装置内发生的是物理变化;C装置内产生的气体会逸出到空气中
(3)气球变大后,受到空气的浮力变大,称量的质量减小
【解析】【分析】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选用药品和装置应考虑:①只有用天平称量质量没有变化的化学变化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②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应该选用密闭装置。
【解答】(1)装置A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存在的危险是白磷燃烧,会放出热量,锥形瓶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橡皮塞容易弹出。
(2)分析装置B、C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①不能用B的原因是B装置内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
②不能用C装置的原因是C装置内产生的气体会逸出到空气中。
(3) 小金将装置C进行改进,如图D所示。待完全反应后,将装置D置于天平上称量,所得数据较反应前的小。若整个操作过程无差错,则造成上述实验误差的原因是气球变大后,受到空气的浮力变大,称量的质量减小。
24.【答案】(1)6.4克
(2)63.2克
25.【答案】(1)
(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