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标要求】
1.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重点难点】
重点:清朝疆域的奠定的意义
难点: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康雍乾后期面临的危机
【学习任务】
一、“海棠叶”的形成——疆域的奠定
1、疆域的奠定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83-84,在疆域图相应的地方填写清王朝为开拓与巩固疆域、经略边疆的措施。思考每个措施有哪些意义?
问题一:根据课文归纳清政府经略边疆、管理少数民族的措施和政策及其特点?
措施:
特点:
问题二:结合材料和所学清朝疆域奠定的意义(小组讨论)
材料一:自我朝入主中土, 君临天下, 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 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 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雍正《大义觉迷录》
材料二: 现代中国的广阔领土与多元族群基本上都继承自清朝, 也正是有清一代真正实现了大一统, 将亚洲内陆边疆与中原整合到同一个
统治框架之下。
——朱金春《华夏性与边疆性:多民族国家在清代的构建》
二、“海棠叶”的形成的原因——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课本P82史料阅读
乾隆帝曾就康雍乾三朝君主乾纲独断的政治传统作出总结: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 即左右兼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清高宗实录》卷323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
这则材料反映了皇帝乾纲独断、大权独揽(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皇帝如何做到乾纲独断、大权独揽?
2、阅读材料结合课本,指出奏折制度的特点,概括奏折制度的作用。
材料:雍正帝······藉奏折搜集情报······故虽深居大内,而于各地官僚之作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
——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佐伯序》
特点:
作用: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军机处职能、性质、特点是什么?
军机处结构简练,只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两层;每日奏折多者五、六十件,年终十二月二十五日为末一日,奏折多至百余件者,皆于当天办完,没有耽搁过一日者。紧急事当时交下,随撰随进;军机值庐,不准任何人窥探打听。
——摘编自赵奇《军机处—清王朝中央秘书处》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而下无翼赞之贤,此其所以逊于唐、虞也。
——(清)齐周华《名山藏副本》附录《唐孙镐讨诸葛际盛檄》
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条
职能:
性质:
特点:
3.文字狱 文字狱反映了什么问题?
问题探究三:对君主专制加强的认识
材料一:明清两朝封建专制统治的顶峰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 、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于旭峰《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材料二:清帝国建立一个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元代除外),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十七世纪清帝国建立之时正是英国革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开端。从那时开始就注定了中国的落后。 ——袁伟时
材料三:到了(乾隆)中后期,腐败案接连爆发,涉案金额成倍、成十倍增长,官员贪污动辄数万、十万、数十万……大家对腐败已经不以为耻,反以为常。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清两朝君主专制加强的认识。
积极:
消极:
三、“海棠叶”的形成的原因——统治危机的初显
阅读课文回答盛世之下隐藏着怎样的危机?
1、内部忧患:
2、外部危机:
四、课堂练习
1、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2、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3、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一统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
4、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