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课件(共72张PPT)+讲义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代诗歌鉴赏 课件(共72张PPT)+讲义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72张PPT)
古代诗歌鉴赏
考 情 分 析
年份 卷别 篇目/体裁 作者/朝代 题材
2023 新课标Ⅰ 《答友人论学》/七律 林希逸/宋 酬唱诗
新课标Ⅱ 《湖上晚归》/七律 林逋/宋 山水田园诗
2022 新高考Ⅰ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词 魏了翁/宋 哲理诗
新高考Ⅱ 《送别》/古体诗 李白/唐 送别诗
年份 卷别 篇目/体裁 作者/朝代 题材
2021 新高考Ⅰ 《寄江州白司马》/七律 杨巨源/唐 赠友诗
新高考Ⅱ 《示儿子》/七律 陆游/宋 教子诗
2020 新高考Ⅰ 《赠别郑炼赴襄阳》/五律 杜甫/唐 赠别诗
新高考Ⅱ 《赠赵伯鱼》(节选)/古体诗 韩驹/宋 赠友诗
特点:
①从朝代和作者看,所选作品均为唐宋名家诗词,且不回避学生熟悉的诗人,兼顾唐诗的意趣和宋诗的理趣。
②从体裁看,以诗为主,以词为次;有古体诗也有近体诗,近体诗中律诗又是考查重点。
③从题材看,偏向于送别、赠友类的源自真实生活情境的诗作,这些诗歌有着特定的写作对象、话题和明确的写作目的。
④从诗作的思想情感看,选材注重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和乐融洽的伦理关系、珍贵深厚的友谊之情、自由淡泊的精神追求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值得学习和传承。
命 题 趋 势
(1)考点稳定,重在理解。从考点来看,古代诗歌阅读依然会围绕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常规考点设题,并强化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侧重于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
(2)关联教材,体现教考结合。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无论是选材还是设题,都将进一步加强与教材的关联或所选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教材古诗词有关,或命题时直接与教材中的古诗词进行比较阅读。
(3)注重知识关联,考查综合能力。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将更重视对诗歌本身的研读,重视诗歌表达技巧与诗歌形象、思想情感之间的联系,更注重对古诗词形象手法思想情感等的综合考查。
备 考 策 略
(1)立足教材,构建必备知识体系。一是依托教材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大致脉络,了解各类诗歌体裁的特点;熟知不同时期尤其是唐宋两代的作品风格和一些代表诗人的人生经历。二是借助教材古诗词,积累古代诗歌题材、手法、语言等方面的知识,以便灵活地迁移运用在课外诗歌中。
(2)整合群文,提高诗歌综合鉴赏能力。以作者、题材、意象、手法等作为群文链接点,筛选整合课内外诗歌,通过研究一组具有关联性的文本,达成从“这一篇”到“这一类”的迁移拓展。如可以通过研究同一作者的多篇作品,了解其人生经历、常见的思想情感和语言风格;可以通过研究同一题材的多篇作品,把握这一题材作品的常用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可以通过研究含有同一意象的多篇作品,探究这一意象的意蕴和作用。
考 点 解 读
考点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因此,鉴赏古代诗歌,首先必须把握古代诗歌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题型1 鉴赏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1.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古代诗歌是作者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作者的痕迹。作者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往往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的形象。鉴赏古代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歌时所感悟和想象的作者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
2.鉴赏古代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或作者隐身的古代诗歌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方法突破
一、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技巧
1.审清题干,找准形象。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题干是要求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即作者自己)还是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
2.知人论世,总体把握。根据诗歌标题、注释及平时积累的作者作品常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或与作者有关的其他方面的信息,如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常见写作风格等,总体上把握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性格、心态、情感等。
3.抓住关键,深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包括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要抓住诗歌中有关人物描写的诗(词)句(如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以及反映人物品格志趣的诗(词)句。
4.关注环境,理解形象。关注环境描写,特别是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环境或者大的社会环境等,这些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会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5.结合形象,明确效果。结合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理解人物形象所寄寓的情感,明确塑造该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方法突破
二、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答题步骤
1.概括形象。即写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清高脱俗等。
2.分析文本。即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形象特征的体现。
3.指明作用。即指出形象的意义或寄寓的情感。
题型2 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这里有单个意象(即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意象(多个景物形象)组合而成的意境。
(1)意象。意象顾名思义就是寓“意”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它倾注了作者的思想,包孕着作者的情感,是客观事物与作者主观心灵相互交融的结果。
(2)意境。意,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境,是指寄托作者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用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十氛围
方法突破
一、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象答题步骤
1.筛选诗歌中的典型形象(意象)。筛选的标准一般是能够体现诗歌整体风貌或构成和谐统一的画面。
2.根据意象里的修饰词,概括画面的特点、营造的氛围。
3.根据相关字词和句子,概括季节(时间)、事物、人物等画面内容。
4.根据意象特点并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画面蕴含的思想情感。
二、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答题步骤
1.找出主要意象并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场景、画面。
2.概括出这种画面呈现的特点。
3.分析作用,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等。
题型3 鉴赏物象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中具有特定内涵的物象。既指古代诗歌里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如松、竹、梅等,也指被作者临时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或某种人格精神的事物,作者往往通过描写这种具有特定内涵的物象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等。
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主要要求考生通过分析事物的特点,探求它所象征的人格特征以及作者的心境,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方法突破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物象答题技巧
1.鉴赏方法:因物寻志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鉴赏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即先要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字词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再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分析。
2.审题、答题规范:关注提问方式,答题紧扣“物”“志”
鉴赏物象题的提问方式有两种:一是把物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情意分成两问提问;二是把这两问合成一问,作整体提问,如“该诗(联、图)描绘了泉的什么形象”。
考点2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的常见题型。从考查内容上看,该考点主要包括: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炼句、鉴赏语言特色。
题型1 品味关键词(炼字)
炼字,即锤炼词语,指作者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要炼的字往往是一首诗(词)中最精练传神的字,是能使诗(词)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字,通常是一些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一般来说,古代诗歌“炼字”主要是锤炼以下几类:
1.动词:使诗词有动态之美,取得化凡为美的效果。
2.形容词(修饰词):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3.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4.拟声词:使诗词更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5.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6.数量词:经作者精心锤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方法突破
古代诗歌炼字答题步骤
1.释本义。即解释关键字词的含义,辨清词性,分清虚实,理解关键字词的本来意思。
2.描景象。即将关键字词放在诗(词)句中,联系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展开想象再现诗(词)句描绘的情景或景象。
3.点作用。即分析关键字词的使用对表现对象所起的作用,或产生的艺术效果。
4.表感情。即分析关键字词表达了作者或人物形象怎样的情感。
题型2 赏析炼句
对诗歌句意进行考查的题目,选的多是有代表性的句子。这类句子含蓄地交代诗歌主旨,或描写生动形象,或揭示作者情感,或蕴含深刻含义。一句诗(词)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也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词)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词)内容。
方法突破
一、赏析炼句答题技巧
1.从内容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考生在赏析诗歌句子时要注重对句子中关键字词的理解,把握句子的内容。通过句子表现的意境或情境,发掘句子的深层内涵。
2.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句子。有的句子是倒装句,体现错位的美;有的句子是对仗句,体现整饬的美;有的句子是互文句,体现开合的美。另外,还有的句子使用了精练的动词、形容词及叠词,让诗歌在表情达意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3.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句子。在赏析诗歌的关键语句时,要指出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分析其作用,指出其效果。
4.从所在位置的角度赏析句子。首句一般有开篇点题,引领全文,奠定基调等作用;中间句的作用一般是承前启后,渲染氛围等;尾句有总结诗歌,深化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表达情感等作用。
二、赏析炼句答题步骤
1.分析诗(词)句的意思或描写的意境,把握其内容、情感。
2.抓住突出的一点(语言特点、表达技巧等)进行简析,分析表达效果。
3.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方法突破
题型3 鉴赏语言特色
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进行赏析。高考中,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常常是在题目中引用后人的点评,指出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要求考生结合诗歌句子进行分析。有时还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让考生明确不同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的差异。
一、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答题技巧
1.整体感知。鉴赏语言风格应立足于全诗,而不是只揣摩个别字词的巧妙。
2.联系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
3.多角度入手。鉴赏语言风格,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等角度人手。
二、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地点明语言特色。(常用来表现语言特色的词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雄浑豪放、委婉含蓄、简练生动......)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方法突破
考点3
鉴赏小说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运用的手法技巧,并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 些技巧产生的表达作用和效果。表达技巧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在这里我们重点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加以讲解。
虽然表达技巧分为4类,每一类又分多种技巧,但是从高考及解题实际来看,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均可采用以下模板:明技巧+释运用+析作用(主要从形象、意境、结构和情感等方面分析)
题型1 修辞手法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手法,二是说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此类题型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对偶、设问、反问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
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分为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身等。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3.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引发思考。
4.用典:分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指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于借古抒怀。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5.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作用。
6.双关:分谐音双关和弦外之音两种。表达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7.互文:指诗文中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渲染诗歌的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
8.叠字:重复使用同一个字或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方法突破
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答题步骤:
1.明手法。古代诗歌使用较多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等,而诗(词)句中往往有些词语具有暗示作用,要注意由此出发,来判断这些常用的修辞手法。
2.析运用。结合具体诗(词)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词)句中是怎样具体运用的。
3.赏效果。从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情感的表达等方面分析其表达效果。
题型2 表达方式
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指叙述、抒情、描写、说明、议论等。高考试题重点考查抒情、描写两类,并且描写和抒情的技巧与后面的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熟记常考的表达方式:
一、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
又称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直抒豪情壮志、直抒悲思愁绪、直抒欢快喜悦之情、直抒愤世嫉俗之情、直接表达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等。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一般情况下,是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乐景抒哀情或哀景抒乐情的写法。
2.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使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3.借古讽今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4.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二、描写手法
1.白描
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诗歌中的白描多为人物白描和景物白描。人物白描又以描写外貌和动作为主。
2.动静结合
诗人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对事物特征作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两者互相映衬,形成一种情趣。在运用时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3.虚实结合
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
4.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是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或写肖像,或写语言,或写动作,或写心理;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5.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的事物,如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 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成功的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秋思)(张籍)“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个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虽然写了很多,但仍担心言犹未尽、意有未达,因而“又开封”验证,将浓浓亲情推向极致。
6.观察角度的变化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7.多种感觉结合
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答题步骤
1.明技巧。指出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特点。(重点关注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白描等艺术手法)
2.释运用。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表达技巧是如何运用的。
3.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技巧对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方法突破
题型3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表现手法可以理解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等。高考重点考查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比兴、衬托、渲染、象征、想象、抑扬、用典等。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1.对比:
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
2.衬托:
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陪衬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
3.渲染烘托: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渲染和烘托都是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以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4.比兴:
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
5.联想:
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关联性地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里“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6.抑扬:
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都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可以使诗歌内容错落有致、曲折波澜、主旨突出。
7.想象:
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创造性地想出其他具体形象或情景。这里“其他具体形象或情景”是主观创造的。
8.点面结合:
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多为面,细笔描绘多为点。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方法突破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答题步骤
1.明手法。通读整首诗(词),把握关键语句,找出这首诗(词)使用的表现手法。
2.释运用。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这个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析作用。答出该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及运用该手法产生的效果。
题型4 构思立意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诗歌的篇章结构即诗歌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具体的构思技巧主要是指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抑扬等。
方法突破
一、鉴赏古代诗歌的构思立意答题技巧
1.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对这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线索的设置;②顺序的安排(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某种感情的变化为顺序等);③过渡照应;④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铺垫照应等);⑤结构特点(倒叙、先抑后扬、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
2.掌握-般规律性的知识。例如问开篇诗歌句子的作用,一般可回答:总领全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的内容构成对比等。问诗歌中句子的作用,一般可回答:承上启下、呼应前面内容等。问诗歌结尾的作用,一般可回答: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构思立意答题步骤
1.明技巧。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铺垫、照应、以景作结、先抑后扬、卒章显志等)。
2.释运用。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3.析作用。点明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方法突破
考点4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都渗透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在高考中,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主要考查角度是分析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寄寓的感情,并且有时会和表达技巧、形象鉴赏结合在一起。
题型1 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分析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
1.准确判断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失落等。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阐释分析
方法突破
方法突破
题型2 比较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比较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答题要点
1.内容方面
①人、事、物的类型、特点的异同。
②营造的情境、意境的异同。
2.情感方面
①情感类型的异同,如伤感和乐观。
②抒发情感的载体的异同,是借景还是借物,借以抒情的景、物是否相同。
③情感数量的异同,是多种情感还是单一情感。
方法突破
题型3 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1.要知人论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来分析。
2.体悟要深入。作者写诗歌一般不是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是“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感情、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因此,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时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前提条件。
方法突破
3.分析要细致。第一,要紧扣诗歌的内容。对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诗歌中的相关语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诗歌泛泛而谈。第二,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4.归纳要全面。有的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考生在分析概括时要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
5.评价要恰当。一是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狭隘。
典 型 例 题
[2024届·河北承德·二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妇
戴良
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乡。
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
紧束①暖烟②青满地,细分③春雨绿成行。
村歌欲和声难调,羞杀扬鞭马上郎④。
【注】①紧束:指扎束秧把。②暖烟:玉的代称。此指柔嫩秧苗翠绿如玉。③细分:精心细致地分秧栽插。④马上郎:指骑马的富家公子哥儿。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野妆”展现插秧女素朴、自然的美感,“莲步”勾勒出插秧女轻盈、洒脱的劳动风姿。
B.颈联中描写秧苗栽种后的情景,“青满地”“绿成行”写出秧苗的勃勃生机,充满乡野清新之气。
C.尾联运用对比,描写富家公子难以应和插秧女的歌声,意在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
D.这首诗格调轻快,描写出了农事生产的愉悦感,语言清丽,声调流转,富有民歌情调。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错,“羞杀扬鞭马上郎”的意思是富家公子游手好闲、闲散无聊,在勤劳美好的插秧女面前应非常惭愧,突出了插秧女的可贵和可敬。故选C。
2.此诗的颔联和杨万里《插秧歌》中的“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都描写了插秧时节劳动者的形象,请比较其手法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
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戴诗中描写女子插秧时,裙摆像蝴蝶一样随风抚摆,插秧的动作如同蜻蜓点水,生动形象。杨诗中,将“笠”和“襞”比喻为“兜鍪”和“甲”,写出了农夫插秧时作战般的紧张感。
②都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戴诗中描写了女子插秧时的动作美,杨诗中正面描写农夫穿戴的笠和蓑,突出了农夫抢插秧苗的迫切情态。
不同点:杨诗中还采用了侧面衬托。杨诗中以雨之大衬托出农夫抓紧农时,插秧不辍形象,体现了农夫吃苦耐劳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相同点: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戴诗“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描写女子插秧时,裙摆像蝴蝶一样随风抚摆,插秧的动作如同蜻蜓点水,生动形象。杨诗“笠是兜鍪蓑是甲”,将“笠”和“襞”比喻为“兜鉴”和“甲”,写出了农夫插秧时作战般的紧张感。②都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戴诗“手学蜻蜓点水忙”,描写了女子插秧时的动作美,充满灵动的活力,画面感十足。杨诗“笠是兜鍪蓑是甲”,意思是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通过对农夫穿戴的笠和蓑的描写,突出了农夫抢插秧苗的迫切情态。不同点:杨诗中还采用了侧面衬托。杨诗“雨从头上湿到胛”,描写雨从农夫头上流下沾湿了肩胛,以雨之大衬托出农夫抓紧农时,插秧不辍形象,体现了农夫吃苦耐劳的精神。
[2024届·四川雅安·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离峡州后回寄元珍表臣
欧阳修
经年迁谪厌荆蛮,惟有江山兴未阑。
醉里人归青草渡,梦中船下武牙滩①。
野花零落风前乱②,飞雨萧条江上寒。
荻笋时鱼③方有味,恨无佳客共杯盘。
[注]①青草渡与武牙滩均为峡州境内地名。②乱,这里有飞舞之意。③时鱼,即鲋鱼,为名贵食用鱼。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回忆,诗人深情赞美峡州的山水风物,并常在“醉里”“梦中”回到峡州。
B.颈联写景,到了冬天,峡州野花飘落,一片狼藉,江上飞雨,让词人特别感伤。
C.尾联抒情,诗人在享用当地物产的美味时,想起了好友,遗憾不能与好友共享。
D.这首诗的结构非常严谨,首联点明了题意,中间两联承接自然,尾联富有情味。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B.“一片狼藉”理解错误,诗句意思是“即使是冬天,峡州也有野花迎风起舞”;“特别感伤”不符合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故选B。
4.本诗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都写到自己的“迁谪”,二者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本诗写自己被贬官到峡州,虽然厌恶那里的习俗,但对那里的山光水色颇有兴味,表现出豁达乐观的思想感情。②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迁谪”,是由琵琶女演奏悲愤的琵琶曲引起的,诗人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流露出的是一种被贬后的愤懑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赏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根据本诗的标题中“离峡州后”可知,这首诗是写诗人被贬官到峡州后写的。首联诗人回忆这一年被贬谪在陕州的生活,诗人非常讨厌陕州这样荒蛮之地,只是此地的江山景色还没有完结。诗人描写陕州的山水风物,借此抒发自己的“迁谪”之意。颔联诗人赞美了峡州的山水风物,并常在醉里梦回到峡州。颈联写即使是冬天,峡州也有野花迎风飞舞,江上寒雨飘飞,一片萧条。尾联写陕州的竹笋和鲥鱼鲜美有味,遗憾的是没有知心朋友与自己一同享用。后三联写诗人虽然厌恶那里的习俗,但对那里的山光水色颇有兴味,表现出豁达乐观的思想感情。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说“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所以,诗人的“迁谪”之意是由琵琶女演奏悲愤的琵琶曲引起的,诗人在诗中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流露出被贬后的愤懑之情。
[2024届·广东广州·模拟考试校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南池
[宋]陈丕
杂树疏阴覆小亭,池塘流水自泠泠。
残荷犹结高秋绿,深柳遍含斜日清。
宇内谁堪千古在,眼中吾已二毛①侵。
旧时游侣晨星似,墙角啼蛋②不可听。
【注】①二毛:斑白的头发。②蛋:蟋蟀。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视听结合,以声衬静,绿树掩映小亭,水声清越,写出了环境的清幽。
B.颈联上句议论,表达对宇宙永恒的思考;下句叙述,流露出韶华已逝的感慨。
C.尾联上句运用比喻,“晨星”写出旧友日渐稀少,与颈联的“二毛侵”相呼应。
D.尾联下句“不可听”,是因为秋天墙角蟋蟀的鸣叫声凄切,容易引发哀伤之情。
答案:
B
解析:
错在“表达对宇宙永恒的思考”。颈联上句意思是,在这个世界上,有谁的生命能够千古长存呢?表达的是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6.有人评价这首诗的颔联“衰而不败,哀而不伤”,请试作分析。
答案:①景物衰而不败:池塘中的荷虽大部分枯萎,但仍留有碧绿挺拔的枝叶;繁茂的柳树虽在秋日的斜阳中,仍不减清俊之姿。②情感哀而不伤:从“衰而不败”的秋景中,可以看出诗人处于时序之秋,却没有悲秋的伤感,处于人生之秋,却没有颓唐悲愁的心境。
解析:景物衰而不败。矗立在秋水中的荷叶,虽然有部分枯黄,但是仍旧保持着大部分的绿色,和向着高空的姿态,绿得格外深沉。而一向被解读为晚秋衰柳的柳树,也不是别人说的那么萎靡,而是依旧在夕阳里,展示一种向上的清俊之姿。情感哀而不伤。从“衰而不败”的秋景中,可以看出诗人处于时序之秋,却没有悲秋的伤感,笔下秋景依旧有生机。这实际上是用秋天向上的景色,来回应人生暮年应有的心态,处于人生之秋,而没有颓唐悲愁的心境,还要积极向上。古代诗歌鉴赏——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讲义
考情分析
年份 卷别 篇目/体裁 作者/朝代 题材 特点
2023 新课标Ⅰ 《答友人论学》/七律 林希逸/宋 酬唱诗 ①从朝代和作者看,所选作品均为唐宋名家诗词,且不回避学生熟悉的诗人,兼顾唐诗的意趣和宋诗的理趣。 ②从体裁看,以诗为主,以词为次;有古体诗也有近体诗,近体诗中律诗又是考查重点。 ③从题材看,偏向于送别、赠友类的源自真实生活情境的诗作,这些诗歌有着特定的写作对象、话题和明确的写作目的。 ④从诗作的思想情感看,选材注重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和乐融洽的伦理关系、珍贵深厚的友谊之情、自由淡泊的精神追求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值得学习和传承。
新课标Ⅱ 《湖上晚归》/七律 林逋/宋 山水田园诗
2022 新高考Ⅰ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词 魏了翁/宋 哲理诗
新高考Ⅱ 《送别》/古体诗 李白/唐 送别诗
2021 新高考Ⅰ 《寄江州白司马》/七律 杨巨源/唐 赠友诗
新高考Ⅱ 《示儿子》/七律 陆游/宋 教子诗
2020 新高考Ⅰ 《赠别郑炼赴襄阳》/五律 杜甫/唐 赠别诗
新高考Ⅱ 《赠赵伯鱼》(节选)/古体诗 韩驹/宋 赠友诗
命题趋势
(1)考点稳定,重在理解。从考点来看,古代诗歌阅读依然会围绕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常规考点设题,并强化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侧重于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
(2)关联教材,体现教考结合。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无论是选材还是设题,都将进一步加强与教材的关联或所选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教材古诗词有关,或命题时直接与教材中的古诗词进行比较阅读。
(3)注重知识关联,考查综合能力。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将更重视对诗歌本身的研读,重视诗歌表达技巧与诗歌形象、思想情感之间的联系,更注重对古诗词形象手法思想情感等的综合考查。
备考策略
(1)立足教材,构建必备知识体系。一是依托教材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大致脉络,了解各类诗歌体裁的特点;熟知不同时期尤其是唐宋两代的作品风格和一些代表诗人的人生经历。二是借助教材古诗词,积累古代诗歌题材、手法、语言等方面的知识,以便灵活地迁移运用在课外诗歌中。
(2)整合群文,提高诗歌综合鉴赏能力。以作者、题材、意象、手法等作为群文链接点,筛选整合课内外诗歌,通过研究一组具有关联性的文本,达成从“这一篇”到“这一类”的迁移拓展。如可以通过研究同一作者的多篇作品,了解其人生经历、常见的思想情感和语言风格;可以通过研究同一题材的多篇作品,把握这一题材作品的常用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可以通过研究含有同一意象的多篇作品,探究这一意象的意蕴和作用。
考点解读
考点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因此,鉴赏古代诗歌,首先必须把握古代诗歌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题型1 鉴赏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1.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古代诗歌是作者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作者的痕迹。作者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往往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的形象。鉴赏古代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歌时所感悟和想象的作者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
2.鉴赏古代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或作者隐身的古代诗歌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一、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技巧
1.审清题干,找准形象。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题干是要求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即作者自己)还是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
2.知人论世,总体把握。根据诗歌标题、注释及平时积累的作者作品常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或与作者有关的其他方面的信息,如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常见写作风格等,总体上把握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性格、心态、情感等。
3.抓住关键,深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包括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要抓住诗歌中有关人物描写的诗(词)句(如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以及反映人物品格志趣的诗(词)句。
4.关注环境,理解形象。关注环境描写,特别是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环境或者大的社会环境等,这些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会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5.结合形象,明确效果。结合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理解人物形象所寄寓的情感,明确塑造该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答题步骤
1.概括形象。即写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清高脱俗等。
2.分析文本。即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形象特征的体现。
3.指明作用。即指出形象的意义或寄寓的情感。
题型2 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这里有单个意象(即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意象(多个景物形象)组合而成的意境。
(1)意象。意象顾名思义就是寓“意”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它倾注了作者的思想,包孕着作者的情感,是客观事物与作者主观心灵相互交融的结果。
(2)意境。意,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境,是指寄托作者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用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十氛围
一、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象答题步骤
1.筛选诗歌中的典型形象(意象)。筛选的标准一般是能够体现诗歌整体风貌或构成和谐统一的画面。
2.根据意象里的修饰词,概括画面的特点、营造的氛围。
3.根据相关字词和句子,概括季节(时间)、事物、人物等画面内容。
4.根据意象特点并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画面蕴含的思想情感。
二、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答题步骤
1.找出主要意象并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场景、画面。
2.概括出这种画面呈现的特点。
3.分析作用,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等。
题型3 鉴赏物象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中具有特定内涵的物象。既指古代诗歌里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如松、竹、梅等,也指被作者临时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或某种人格精神的事物,作者往往通过描写这种具有特定内涵的物象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等。
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主要要求考生通过分析事物的特点,探求它所象征的人格特征以及作者的心境,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物象答题技巧
1.鉴赏方法:因物寻志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鉴赏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即先要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字词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再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分析。
2.审题、答题规范:关注提问方式,答题紧扣“物”“志”
鉴赏物象题的提问方式有两种:一是把物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情意分成两问提问;二是把这两问合成一问,作整体提问,如“该诗(联、图)描绘了泉的什么形象”。
考点2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的常见题型。从考查内容上看,该考点主要包括: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炼句、鉴赏语言特色。
题型1 品味关键词(炼字)
炼字,即锤炼词语,指作者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要炼的字往往是一首诗(词)中最精练传神的字,是能使诗(词)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字,通常是一些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一般来说,古代诗歌“炼字”主要是锤炼以下几类:
1.动词:使诗词有动态之美,取得化凡为美的效果。
2.形容词(修饰词):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3.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4.拟声词:使诗词更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5.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6.数量词:经作者精心锤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古代诗歌炼字答题步骤
1.释本义。即解释关键字词的含义,辨清词性,分清虚实,理解关键字词的本来意思。
2.描景象。即将关键字词放在诗(词)句中,联系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展开想象再现诗(词)句描绘的情景或景象。
3.点作用。即分析关键字词的使用对表现对象所起的作用,或产生的艺术效果。
4.表感情。即分析关键字词表达了作者或人物形象怎样的情感。
题型2 赏析炼句
对诗歌句意进行考查的题目,选的多是有代表性的句子。这类句子含蓄地交代诗歌主旨,或描写生动形象,或揭示作者情感,或蕴含深刻含义。一句诗(词)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也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词)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词)内容。
一、赏析炼句答题技巧
1.从内容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考生在赏析诗歌句子时要注重对句子中关键字词的理解,把握句子的内容。通过句子表现的意境或情境,发掘句子的深层内涵。
2.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句子。有的句子是倒装句,体现错位的美;有的句子是对仗句,体现整饬的美;有的句子是互文句,体现开合的美。另外,还有的句子使用了精练的动词、形容词及叠词,让诗歌在表情达意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3.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句子。在赏析诗歌的关键语句时,要指出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分析其作用,指出其效果。
4.从所在位置的角度赏析句子。首句一般有开篇点题,引领全文,奠定基调等作用;中间句的作用一般是承前启后,渲染氛围等;尾句有总结诗歌,深化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表达情感等作用。
二、赏析炼句答题步骤
1.分析诗(词)句的意思或描写的意境,把握其内容、情感。
2.抓住突出的一点(语言特点、表达技巧等)进行简析,分析表达效果。
3.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题型3 鉴赏语言特色
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进行赏析。高考中,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常常是在题目中引用后人的点评,指出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要求考生结合诗歌句子进行分析。有时还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让考生明确不同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的差异。
一、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答题技巧
1.整体感知。鉴赏语言风格应立足于全诗,而不是只揣摩个别字词的巧妙。
2.联系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
3.多角度入手。鉴赏语言风格,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等角度入手。
二、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地点明语言特色。(常用来表现语言特色的词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雄浑豪放、委婉含蓄、简练生动……)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考点3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运用的手法技巧,并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 些技巧产生的表达作用和效果。表达技巧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在这里我们重点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加以讲解。
虽然表达技巧分为4类,每一类又分多种技巧,但是从高考及解题实际来看,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均可采用以下模板:明技巧+释运用+析作用(主要从形象、意境、结构和情感等方面分析)
题型1 修辞手法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手法,二是说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此类题型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对偶、设问、反问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
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3.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分为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身等。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5.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引发思考。
6.用典:分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指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于借古抒怀。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7.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作用。
8.双关:分谐音双关和弦外之音两种。表达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9.互文;指诗文中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渲染诗歌的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
10.叠字:重复使用同一个字或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答题步骤:
1.明手法。古代诗歌使用较多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等,而诗(词)句中往往有些词语具有暗示作用,要注意由此出发,来判断这些常用的修辞手法。
2.析运用。结合具体诗(词)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词)句中是怎样具体运用的。
3.赏效果。从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情感的表达等方面分析其表达效果。
题型2 表达方式
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指叙述、抒情、描写、说明、议论等。高考试题重点考查抒情、描写两类,并且描写和抒情的技巧与后面的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熟记常考的表达方式:
一、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
又称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直抒豪情壮志、直抒悲思愁绪、直抒欢快喜悦之情、直抒愤世嫉俗之情、直接表达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等。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一般情况下,是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乐景抒哀情或哀景抒乐情的写法。
2.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使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3.借古讽今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4.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二、描写手法
1.白描
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诗歌中的白描多为人物白描和景物白描。人物白描又以描写外貌和动作为主。
2.动静结合
诗人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对事物特征作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两者互相映衬,形成一种情趣。在运用时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3.虚实结合
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
4.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是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或写肖像,或写语言,或写动作,或写心理;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5.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的事物,如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 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成功的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秋思》(张籍)“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个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虽然写了很多,但仍担心言犹未尽、意有未达,因而“又开封”验证,将浓浓亲情推向极致。
6.观察角度的变化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7.多种感觉结合
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答题步骤
1.明技巧。指出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特点。(重点关注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白描等艺术手法)
2.释运用。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表达技巧是如何运用的。
3.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技巧对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题型3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表现手法可以理解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等。高考重点考查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比兴、衬托、渲染、象征、想象、抑扬、用典等。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1.对比:
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
2.衬托:
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陪衬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
3.渲染烘托: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渲染和烘托都是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以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4.比兴:
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
5.联想:
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关联性地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里“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6.抑扬:
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都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可以使诗歌内容错落有致、曲折波澜、主旨突出。
7.想象:
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创造性地想出其他具体形象或情景。这里“其他具体形象或情景”是主观创造的。
8.点面结合:
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多为面,细笔描绘多为点。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答题步骤
1.明手法。通读整首诗(词),把握关键语句,找出这首诗(词)使用的表现手法。
2.释运用。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这个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析作用。答出该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及运用该手法产生的效果。
题型4 构思立意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诗歌的篇章结构即诗歌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具体的构思技巧主要是指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抑扬等。
一、鉴赏古代诗歌的构思立意答题技巧
1.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对这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线索的设置;②顺序的安排(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某种感情的变化为顺序等);③过渡照应;④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铺垫照应等);⑤结构特点(倒叙、先抑后扬、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
2.掌握一般规律性的知识。例如问开篇诗歌句子的作用,一般可回答:总领全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的内容构成对比等。问诗歌中句子的作用,一般可回答:承上启下、呼应前面内容等。问诗歌结尾的作用,一般可回答: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构思立意答题步骤
1.明技巧。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铺垫、照应、以景作结、先抑后扬、卒章显志等)。
2.释运用。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3.析作用。点明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考点4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都渗透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在高考中,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主要考查角度是分析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寄寓的感情,并且有时会和表达技巧、形象鉴赏结合在一起。
题型1 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分析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
1.准确判断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失落等。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阐释分析
题型2 比较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比较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答题要点
1.内容方面
①人、事、物的类型、特点的异同。
②营造的情境、意境的异同。
2.情感方面
①情感类型的异同,如伤感和乐观。
②抒发情感的载体的异同,是借景还是借物,借以抒情的景、物是否相同。
③情感数量的异同,是多种情感还是单一情感。
题型3 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1.要知人论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来分析。
2.体悟要深入。作者写诗歌一般不是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是“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感情、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因此,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时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前提条件。
3.分析要细致。第一,要紧扣诗歌的内容。对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诗歌中的相关语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诗歌泛泛而谈。第二,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4.归纳要全面。有的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考生在分析概括时要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
5.评价要恰当。一是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狭隘。
典型例题
[2024届·四川雅安·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离峡州后回寄元珍表臣
欧阳修
经年迁谪厌荆蛮,惟有江山兴未阑。
醉里人归青草渡,梦中船下武牙滩①。
野花零落风前乱②,飞雨萧条江上寒。
荻笋时鱼③方有味,恨无佳客共杯盘。
[注]①青草渡与武牙滩均为峡州境内地名。②乱,这里有飞舞之意。③时鱼,即鲋鱼,为名贵食用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回忆,诗人深情赞美峡州的山水风物,并常在“醉里”“梦中”回到峡州。
B.颈联写景,到了冬天,峡州野花飘落,一片狼藉,江上飞雨,让词人特别感伤。
C.尾联抒情,诗人在享用当地物产的美味时,想起了好友,遗憾不能与好友共享。
D.这首诗的结构非常严谨,首联点明了题意,中间两联承接自然,尾联富有情味。
2.本诗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都写到自己的“迁谪”,二者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4届·河北承德·二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妇
戴良
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乡。
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
紧束①暖烟②青满地,细分③春雨绿成行。
村歌欲和声难调,羞杀扬鞭马上郎④。
【注】①紧束:指扎束秧把。②暖烟:玉的代称。此指柔嫩秧苗翠绿如玉。③细分:精心细致地分秧栽插。④马上郎:指骑马的富家公子哥儿。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野妆”展现插秧女素朴、自然的美感,“莲步”勾勒出插秧女轻盈、洒脱的劳动风姿。
B.颈联中描写秧苗栽种后的情景,“青满地”“绿成行”写出秧苗的勃勃生机,充满乡野清新之气。
C.尾联运用对比,描写富家公子难以应和插秧女的歌声,意在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
D.这首诗格调轻快,描写出了农事生产的愉悦感,语言清丽,声调流转,富有民歌情调。
4.此诗的颔联和杨万里《插秧歌》中的“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都描写了插秧时节劳动者的形象,请比较其手法的异同。
[2024届·广东广州·模拟考试校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南池
[宋]陈丕
杂树疏阴覆小亭,池塘流水自泠泠。
残荷犹结高秋绿,深柳遍含斜日清。
宇内谁堪千古在,眼中吾已二毛①侵。
旧时游侣晨星似,墙角啼蛋②不可听。
【注】①二毛:斑白的头发。②蛋:蟋蟀。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视听结合,以声衬静,绿树掩映小亭,水声清越,写出了环境的清幽。
B.颈联上句议论,表达对宇宙永恒的思考;下句叙述,流露出韶华已逝的感慨。
C.尾联上句运用比喻,“晨星”写出旧友日渐稀少,与颈联的“二毛侵”相呼应。
D.尾联下句“不可听”,是因为秋天墙角蟋蟀的鸣叫声凄切,容易引发哀伤之情。
6.有人评价这首诗的颔联“衰而不败,哀而不伤”,请试作分析。
[2024届·哈尔滨·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金错刀行
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②,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注】①《金错刀行》是作者从军后第二年供职嘉州时所作。②此句借用战国时两句楚民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败于秦,楚人欲雪此恨,乃有此谣。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光芒”化用龙泉剑气冲牛斗的典故,与王勃写的“龙光射牛斗之墟”有异曲同工之妙。
B.第三四句由刀而引出提刀人,提刀人渴望建功立业,但有志难伸,涌起颓废绝望之感。
C.“南山晓雪玉嶙峋”写山之洁白嶙峋,意与刀之光芒四射相映衬,使得二者相得益彰。
D.本诗意气慷慨,声势雄壮,四句一转韵,适应诗人感情的起伏变化,具大声鞭瞽之美。
8.本诗的尾联“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两句诗的精妙之处。
[2024届·陕西咸阳·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
辛弃疾
检校山园,书所见。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描写的农村生活,与陆游《游山西村》所描写的时节和表达的情感一致。
B.作者隐居于此,有松竹为伴,饱含赞赏之意,同时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
C.社日四邻相聚,分享祭肉,又恰逢白酒刚刚酿成。侧面写出生活上的“足”。
D.“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装模作样,让人忍俊不禁。
10.陆游乡居时曾说“身闲诗简淡”。请简要分析本词是如何体现“简淡”这一特点的。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B.“一片狼藉”理解错误,诗句意思是“即使是冬天,峡州也有野花迎风起舞”;“特别感伤”不符合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故选B。
2.答案:①本诗写自己被贬官到峡州,虽然厌恶那里的习俗,但对那里的山光水色颇有兴味,表现出豁达乐观的思想感情。②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迁谪”,是由琵琶女演奏悲愤的琵琶曲引起的,诗人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流露出的是一种被贬后的愤懑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赏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根据本诗的标题中“离峡州后”可知,这首诗是写诗人被贬官到峡州后写的。首联诗人回忆这一年被贬谪在陕州的生活,诗人非常讨厌陕州这样荒蛮之地,只是此地的江山景色还没有完结。诗人描写陕州的山水风物,借此抒发自己的“迁谪”之意。颔联诗人赞美了峡州的山水风物,并常在醉里梦回到峡州。颈联写即使是冬天,峡州也有野花迎风飞舞,江上寒雨飘飞,一片萧条。尾联写陕州的竹笋和鲥鱼鲜美有味,遗憾的是没有知心朋友与自己一同享用。后三联写诗人虽然厌恶那里的习俗,但对那里的山光水色颇有兴味,表现出豁达乐观的思想感情。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说“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所以,诗人的“迁谪”之意是由琵琶女演奏悲愤的琵琶曲引起的,诗人在诗中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流露出被贬后的愤懑之情。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错,“羞杀扬鞭马上郎”的意思是富家公子游手好闲、闲散无聊,在勤劳美好的插秧女面前应非常惭愧,突出了插秧女的可贵和可敬。故选C。
4.答案:相同点:
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戴诗中描写女子插秧时,裙摆像蝴蝶一样随风抚摆,插秧的动作如同蜻蜓点水,生动形象。杨诗中,将“笠”和“襞”比喻为“兜鍪”和“甲”,写出了农夫插秧时作战般的紧张感。
②都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戴诗中描写了女子插秧时的动作美,杨诗中正面描写农夫穿戴的笠和蓑,突出了农夫抢插秧苗的迫切情态。
不同点:杨诗中还采用了侧面衬托。杨诗中以雨之大衬托出农夫抓紧农时,插秧不辍形象,体现了农夫吃苦耐劳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相同点: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戴诗“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描写女子插秧时,裙摆像蝴蝶一样随风抚摆,插秧的动作如同蜻蜓点水,生动形象。杨诗“笠是兜鍪蓑是甲”,将“笠”和“襞”比喻为“兜鉴”和“甲”,写出了农夫插秧时作战般的紧张感。②都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戴诗“手学蜻蜓点水忙”,描写了女子插秧时的动作美,充满灵动的活力,画面感十足。杨诗“笠是兜鍪蓑是甲”,意思是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通过对农夫穿戴的笠和蓑的描写,突出了农夫抢插秧苗的迫切情态。不同点:杨诗中还采用了侧面衬托。杨诗“雨从头上湿到胛”,描写雨从农夫头上流下沾湿了肩胛,以雨之大衬托出农夫抓紧农时,插秧不辍形象,体现了农夫吃苦耐劳的精神。
5.答案:B
解析:错在“表达对宇宙永恒的思考”。颈联上句意思是,在这个世界上,有谁的生命能够千古长存呢?表达的是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6.答案:①景物衰而不败:池塘中的荷虽大部分枯萎,但仍留有碧绿挺拔的枝叶;繁茂的柳树虽在秋日的斜阳中,仍不减清俊之姿。②情感哀而不伤:从“衰而不败”的秋景中,可以看出诗人处于时序之秋,却没有悲秋的伤感,处于人生之秋,却没有颓唐悲愁的心境。
解析:景物衰而不败。矗立在秋水中的荷叶,虽然有部分枯黄,但是仍旧保持着大部分的绿色,和向着高空的姿态,绿得格外深沉。而一向被解读为晚秋衰柳的柳树,也不是别人说的那么萎靡,而是依旧在夕阳里,展示一种向上的清俊之姿。情感哀而不伤。从“衰而不败”的秋景中,可以看出诗人处于时序之秋,却没有悲秋的伤感,笔下秋景依旧有生机。这实际上是用秋天向上的景色,来回应人生暮年应有的心态,处于人生之秋,而没有颓唐悲愁的心境,还要积极向上。
7.答案:B
解析:既然提刀,必将有所作为,诗人有悲凉之感,但不颓废绝望。
8.答案:①化用典故,借用了楚民谣,深刻说明虽然南宋国力衰微,但民心不会死,民力可回天这一道理。
②反诘收尾,表明盛大的“中国”,定会有英雄人物把金人赶出边关。强化了“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起的力量。
③结构上与前文照应,“中国”并非“空无人”,与“京华”多“奇士”相照应。表明怀抱报国之心的并非只有自己,朝廷中已形成一个爱国志士群体,字里行间洋溢着同仇敌忾的自豪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化用典故,引用战国时“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楚国民谣作比。战国时,秦攻楚,占领了楚国不少地方,楚人激愤,有楚南公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意思说谠: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最后也一定能报仇灭秦。借用了楚民谣,深刻说明虽然南宋国力衰微,但民心不会死,民力可回天这一道理。反诘收尾,“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写难道我堂堂中华大国,竟会没有一个能人,把金虏赶出边关?用反诘句表明:汉族人民定有英雄人物能赶走女真统治者收复中原,表明盛大的“中国”,定会有英雄人物把金人赶出边关。诗人在诗的最后发出了“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时代最强音,强化了“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这种光鉴日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体现,永远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起的巨大力量。结构上与前文照应,上文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写我在京城里结交的都是些豪杰义士,彼此意气相投,相约为国战斗,同生共死。”可见“中国”并非“空无人”,与“京华”多“奇士”相照应。怀抱报国丹心的并非只有自己,当时朝廷中已经形成一个爱国志士群体。隆兴初年,朝中抗战派势力抬头,老将张浚重被起用,准备北伐,陆游也受到张浚的推许。这些爱国志士义结生死,同仇敌忾,是抗金复国的中流砥柱,字里行间洋溢着同仇敌忾的自豪感。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陆游《游山西村》所描写的时节是春季。由“西风犁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可以看出,这首词描写的是秋季。所以时节不同。故选A。
10.答案:①借景抒情,上阕首句写林木葱笼,环境清幽。“万事从今足”确定了全篇“简淡”的基调;②侧面描写,分社肉,喝家酿白酒,从一个侧面来写生活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平和,暗扣简约淡泊的志趣;③动作描写,儿童的“偷”和老夫的“闲看”,表现出的是“万事从今足”后的闲情,笔调轻快,令人愉悦,简淡生活跃然纸上:④语言简淡通俗,通篇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将主人公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妙趣横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写作风格及技巧的能力。①借景抒情,上阕写闲居带湖的满足及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所以说“从今万事足”,确定了全篇“简淡”的基调;②侧面描写,“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是对“万事足”的补充说明,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温馨。从一个侧面来写生活上的“足”。上句说同邻里的关系融洽,共同分享欢乐。“分社肉”,是当时仍存的古风,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据下文,这里所说的应是秋社分肉。下句说山园富有。饮酒是高人雅士的嗜好,所以新分到了社肉,又恰逢白酒刚刚酿成,岂不正好惬意地一醉方休吗?分社肉,喝家酿白酒,从一个侧面来写生活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平和,暗扣简约淡泊的志趣;③动作描写,“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梨、枣。“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梨、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前生活的喜悦之情。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欣赏、爱护之情。儿童的“偷”和老夫的“闲看”,表现出的是“万事从今足”后的闲情,笔调轻快,令人愉悦,简淡生活跃然纸上;④作者的这首词,也是因“身闲”而“简淡”的。它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而将主人公形象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实在耐人寻味,这也正是它“简淡”的妙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