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1什么是认识思考探究自主阅读教材P48-49,理解认识含义,认识的两个阶段及二者关系。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依赖于相互渗透、包含、辩证统一波光粼粼?风景优美?河道蜿蜒?······城市生态廊道重要的文旅资源文化生活的空间载体?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2什么是实践实践是 改造 的 活动实践的定义人们客观世界物质性实践的主体: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直接现实性活动区别于主观精神活动1、猫捉老鼠、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新思想3、修建青藏铁路、农民耕种4、新高考改革5、航天专家发射“嫦娥五号”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判断下列情况哪些属于实践活动?实践的定义动物的活动××主观思维活动或精神活动√√√材料一:“苏州河合流污水工程”中工作人员将苏州河沿岸工厂和众多餐饮企业以及200多万居民的工业和生活污水,通过一根根支管收纳截流,再汇总到总管,经过初级处理和泵站增压,输送到长江竹园口。2011年10月24日,挖泥机在外白渡桥苏州河口施工。作为苏三期的重要项目,苏州河底泥疏浚工程进入收尾冲刺阶段。材料二:为了实现市民的美好愿景,1988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整治苏州河。1996年,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成立,提出了“全面规划、远近结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治理方针。材料三:1988年8月25日,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开工,国家六个部委参与指导,十多个省市近百家协作单位,来自7个国家的专家、万余名工程建设者积极投入。从1983年开始项目研究,到1993年实现通水,历时十年不分昼夜施工。整个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共分为四个阶段:苏一期以实施以消除黑臭为目标。苏二期以实施以稳定水质、改善陆域环境为目标。苏三期以实施以水系水质同步改善、促进生态系统恢复为目标。苏四期整治重点提升全流域水质和实现苏州河两岸滨岸带贯通和景观提升。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要素、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客观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指导实践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巩固提高整治苏州河是如何体现实践的特点的?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全体工作人员团队协作;四期工程,每一步都是不断发展治理苏州河实践中的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客观的,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治理苏州河的目的是改善水质,保障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巩固提高请运用实践的定义及特征,评析观点杜威: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杜威将实践等同于动物本能活动,否认了实践是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活动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苏州河曾经“黑如墨”,是怎么变成上海的美丽画卷的?思考探究:苏州河的治理过程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材料一:“一期工程有一个关键项目,就是通过调水实验,摸清苏州河为什么黑臭。”上海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晓涛回忆说,苏一期仅调水实验就做过多次,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国内外均属首次,使得大家彻底摸清了苏州河黑臭的主要原因:市区段支流的污染,以及合流泵站雨天放江的冲击污染。材料二:苏州河华政段开放之初遭遇了空间上的局限性,相关部门采用绿植挪位等手段退让环河的滨水空间。空间问题解决了,师生们的担忧随之而来——开放会不会影响教学秩序?“师生提出了10余条意见建议,比如建议在滨水公共空间应当补充‘沿岸企事业单位和住宅小区生产生活、教学科研等确需在特定时间段封闭相应区段的除外’等限制条件,这条意见最终被采纳,写进了《条例》中。材料三:苏州河综合整治工程开展了3次大规模引清调水试验,为2000年苏州河基本消除黑臭奠定了基础。这些试验研究提出了许多水资源引清调度方案,为全市开展水资源引清调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试验证明,在污染源尚未完全控制的情况下,利用水利工程控制内河水体有序流动,不失为改善区域河道水环境质量的一项良策。材料四:2017年《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总体方案》整治目标:干流堤防工程全面达标、航运功能得到优化、生态景观廊道基本建成。形成大都市的滨水空间示范区,水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开放展示区,人文休闲的自由活动区,为最终实现“安全之河、生态之河、景观之河、人文之河”的愿景奠定基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毛泽东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材料一:“一期工程有一个关键项目,就是通过调水实验,摸清苏州河为什么黑臭。”上海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晓涛回忆说,苏一期仅调水实验就做过多次,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国内外均属首次,使得大家彻底摸清了苏州河黑臭的主要原因:市区段支流的污染,以及合流泵站雨天放江的冲击污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不是意味着要获得一切认识都要去亲身实践?我们没有被苹果砸过,但也有丰富的关于万有引力的认识,为什么呢?认识的来源和途径是有区别的。认识的来源:实践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亲身实践)、间接经验(学习、媒体)材料二:苏州河华政段开放之初就遭遇了空间上的局限性,相关部门采用绿植挪位等手段,退让环河的滨水空间。空间问题解决了,师生们的担忧随之而来——开放会不会影响教学秩序?“师生提出了10余条意见建议,比如建议在滨水公共空间应当全时段对社会公众开放的基础上,补充‘沿岸企事业单位和住宅小区生产生活、教学科研等确需在特定时间段封闭相应区段的除外’等限制条件,这条意见最终被采纳,写进了《条例》中。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 。需要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出现许多新情况、提出新问题、要求新回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回答时代之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新的探索和研究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提高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其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才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材料三:苏州河综合整治工程开展了3次大规模引清调水试验,为2000年苏州河基本消除黑臭奠定了基础。这些试验研究提出了许多水资源引清调度方案,积累了丰富的科学试验数据,为全市全面系统地开展水资源引清调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试验证明,在污染源尚未完全控制的情况下,利用水利工程控制内河水体有序流动,不失为改善区域河道水环境质量的一项良策。如果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发现事物符合我们关于该事物的观念,并产生我们所预期的效果,这就肯定地证明,在这一范围内,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觉符合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恩格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毛泽东: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以上观点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材料四:2017年《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总体方案》整治目标:干流堤防工程全面达标、航运功能得到优化、生态景观廊道基本建成。形成大都市的滨水空间示范区,水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开放展示区,人文休闲的自由活动区,为最终实现“安全之河、生态之河、景观之河、人文之河”的愿景奠定基础。知识结构认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基础来源动力标准目的反作用、指导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上海市政府在过去三十余年中对于城市母亲河的持续投入,是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贯彻落实。苏州河的整治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接力中努力构建人水之间的和谐。·利用周末到苏州河畔做实地调研,为其发展完善提建议。·请你分析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请你谈谈对自己的认识,并运用实践的观点为自己制定一份成长规划。值得进一步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