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小品文,仅八十五个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明静的艺术境界,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传达了作者复杂而微妙的心境。教学过程目标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早读我们完成了《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和重点字词的解释,这节课我们只需要完成一个任务:就是把文章读好。怎么才能读好这篇文章?生:读出重音和停连。生:将作者的情感完成融入文本。师:请同学们带着上面几位同学的方法,自由朗诵。(生:全体自由诵读)师:要把这篇文章读好,除了要读出重音和停连,还要读懂文中的景,读懂文中的情。老师范读。领略美景,描绘画面01初读月色师:请同学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师:仅仅只有一句,却是描绘月色的绝唱,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试用自己的语言在练习本上描绘你想象到的画面。(2分钟)2分钟后,学生展示:生1:月光像水一样照在庭院里,澄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也像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生2:庭院中,月光静静映照,宛如积水那样清澈而明净。在水中仿佛有绿藻如丝,悠然漂浮,荇菜纵横,碧波轻漾。环顾四周原来是亭亭修竹和苍翠古柏在月光下的影子。师:同学们的描绘越来越有想象力,越来越有画面感了,老师也忍不住将这句美景,改写成一篇短小的散文:那皎洁的月光好像一泓碧水,从上而下一泻万里,积满了整个庭院,澄澈明净。噢,不是月光,分明就是积水,看那水光缓缓浮动。不信你看,水中还有水藻和荇菜交错纵横,疏影摇曳。不对,承天寺没有水,这不是积水,是月光,那交错纵横的水藻荇菜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看,那竹子和柏树月光下的倒影,就是一幅竹柏水墨画,多么清丽淡雅。师:请同学们用四字词语说说眼前景物的特点。澄澈明净、清冷恬静、清丽淡雅、疏影摇曳、似真似幻。02再读月色师:同学们,轻闭双眼,用心慢慢地诵读这一句,体会这美妙的月色吧。探究作者心境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同学们在这句景物描写中你能读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呢?生:悠闲生:宁静师:苏轼描绘了一个澄澈恬静、清丽淡雅的意境,这正是他内心的写照。这样的意境不是人人都能写出来的,看“竹柏”二字,竹子和柏树在古诗文中往往象征着气节与坚贞,竹柏在承天寺到底有没有,“盖”可以看出不确定,或许是竹柏,也或者是其它植物,但苏轼认为就是竹柏,与其说竹柏在景里,不如说竹柏在苏轼的心里。四十多岁的作者经历过人世间的风雨变幻、悲欢离合、沧海桑田,却仍坚守内心的一方净土,保持着澄澈与明净,所以说这份澄澈是苏轼内心的写照。内心纯净而澄澈,永保本真。师:同学们,苏轼在这篇文章中的心境的微妙而复杂的,结合背景再读这句景物描写,从中你还能读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呢?背景: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到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快满四年。苏轼气味相投的友人张怀民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因有此文。生:悲凉、郁郁不得志师:苏轼曾因才华横溢被欧阳修预言其文章必独步天下,被宋仁宗视为宰相之才,是有满腹经纶之相才,有满腔修齐治平之热情,却只能在偏远的黄州,清冷的夜里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张怀明闲游赏月,其中有的是无官无职的悲凉。无官无职的悲凉。师:面对如此美景,作者不由发出感叹:师:其中你又读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提示:元丰六看十月十二日的月亮只是照在了苏轼这一家吗?不是,它照进了千家万户,但唯苏轼赏到了最美的月色。苏轼在黄州是来游乐的吗?不是,黄州是他的贬谪之地、弃身之地,悲凉之地,但在黄州他赏到了最美的月色。生:乐观、豁达生:自得赏月的欣喜、面对挫折的乐观与豁达。-小结-是的,苏轼总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他虽被贬谪,却为文学史上留下了如此佳作,这是何等的乐观与豁达。拓展:读苏东坡苏轼这位北宋文学史上的奇才,他从政40年被贬了33年,正如他的诗作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可以说是受尽了人间的苦难,但是他并没有被苦难所击倒,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在最窘困的人生境遇里,活出了洒脱旷达的最高境界。同学们,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学习的目标不仅仅是背诵文章,翻译全文,更重要的是学习传承苏轼的人生智慧——坚守内心的纯净而澄澈,永保本真,面对挫折乐观与豁达。同时,用苏轼的人格陶冶我们的人格,用苏轼的心境影响我们的心境。作业: 1、积累苏轼诗、词各一首。2、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