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诗词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诗词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诗词阅读专题训练
课内阅读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本文选自《 》。
2.解释加点词语意思:
或曰( ) 不可同世而立( )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的意思是:
4.“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
5.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与盾?
6.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文言文阅读
杨氏之子(节选)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7.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
8.假如是其他人与杨氏之子交谈,又会发生别的故事,我会这样幽默地填写:
黄XX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 。”
9.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
A.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C.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D.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0.杨氏之子的回答巧妙之处在于( )(多选)
A.他和孔君平一样,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
B.他没有直接说“孔雀非夫子家禽”,而是用委婉的话应对,表现了应有的礼貌。
C.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既解了气,又不吃亏。
D.他的回答让孔君平无言以对,且风趣幽默,不伤和气。
阅读小古文,做题。
晏子使 楚(节选)
①晏子使楚。楚人以 晏子短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 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 更道,从大门入。
②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 三百闾 ,张袂 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 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乎?”晏子对曰:“齐命使 ,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 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 使楚矣。”
(选自《晏子春秋 内篇杂下》)
[注释] ①使:出使,被派遭前往别国。②以:因为。③短:与“长”相对,这里指人的身材矮小。④延:引进,迎接。⑤俟(bìn)者:为主人接引宾客的人。⑥临淄:齐国的都城。⑦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⑧袂(mèi):衣袖。⑨踵(zhǒng):脚后跟。⑩使:使臣。 主:主张,这里是规炬、章程的意思。 不肖:不贤,这里指没有德才。 直:只,只好。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傧者更道。( ) 张袂成阴。( ) 何为无人。( ) 齐命使。( )
1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句子,按要求画出来。
(1)因为晏子身材矮小,楚人在大门门的旁边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用“——”画出来)
(2)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做使臣呢? (用“ ”画出来)
13.“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下列对晏子这样说的目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告诉楚人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入。 B.楚国不是狗国,不能走这个狗门。
C.如果让晏子从狗洞进入,就是承认了楚国是狗国。 D.要从狗洞进入,贬低楚国。
14.文中画“ ”的句子是晏子说的话,他这样说的目的是 。
阅读
田忌赛马
〔汉〕司马迁
忌数(shuò)①与齐诸公子②驰逐③重射。孙子④见其马足⑤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⑥。於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⑦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⑧,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sì)⑨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⑩,卒得王千金。於是忌进孙子於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华书局2006年版)
【注释】
①数:屡次。②齐诸公子:齐国的贵族子弟。③驰逐:奔跑追逐。这里指赛马。④孙子:这里指孙膑。⑤马足:马的脚力,速度。⑥辈:一个等级,批次。⑦令:使。⑧临质:临场比赛。质,对……评断、评量。⑨驷:同拉一辆车的四匹马。⑩再胜:两次获胜。 以为师:即“以之为师”,把他(孙膑)当作老师。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 )
(2)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 )
(3)於是孙子谓田忌曰( )
(4)田忌信然之( )
(5)及临质( )
(6)既驰三辈毕( )( )
(7)於是忌进孙子於威王( )( )
16.填空。
选文中的“臣”意为“ ”,与“ ”字相对;“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一句中的“以”意为“ ”,与下文的“ ”意思相同;双音词“於是”与下文的单音词“ ”的意思基本相同。
17.结合同题课文内容,说说读了这篇小古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课内文言文阅读。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dùn)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fú)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8.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誉之曰:“吾盾(dùn)之坚,物莫能陷也。”
其人弗(fú)能应也。
不可同世而立。
19.“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20.读了这则寓言,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这篇小古文,完成习题。
智断撞车
有贵公子驾车出游者,策①马驰驱②,自矜③便捷,适与五套大车④相撞击,公子颠踣(bó)⑤于车前。因挟(xié)⑥父兄势,控诸⑦县官。官廉,得其情,谓之曰:“大车果撞小车,公子当仆⑧于后;今公子仆于前,是小车撞大车也。”罚令出赀(zī)⑨,为贾人⑩修车费。公子无以辩,惭忿 而归。
(选自《金壶七墨》)
【注释】①策:鞭打。②驰驱:奔跑。③矜:夸耀,炫耀。④五套大车:用五匹马拉的大车。⑤颠路:跌倒。⑥挟:倚仗。⑦诸:相当于“之于”。⑧仆:跌倒。⑨赀:罚钱。⑩贾人:商人。 忿:生气。
21.联系上下文,猜一猜加点字的意思,把正确的选项填入括号里。
(1)适与五套大车相撞击( )A.正巧 B.切合,相合
(2)控诸县官( ) A.控制 B.控告,告状
(3)谓之曰( ) A.的 B.代词,指公子
(4)惭忿而归( ) A.回,回去 B.归并,合并
22.本案中,县官判定公子有错的依据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3.读一读下面的歇后语,你认为哪一句适合于评价本案中的县官?( )
A.包拯的尚方宝剑——先斩后奏 B.包拯办案——铁面无私
C.包拯升堂——尽管直说 D.包拯斩包勉——正人先正已
阅读
钟氏之子
钟毓(yù)、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②其父钟繇(yáo)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chì)见③。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qǐn)④,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5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③9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注释】①令誉:美好的声誉。②语:对……说。3敕见:奉皇帝的命令觐见。④昼寝:午睡。⑤托寐:假装睡着。⑥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24.联系上下文,选择句中加点字的正确意思。
(1)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值:( )A.值班。 B.正当。
因:( )A.于是。 B.因为。
(2)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时:( )A.当时。 B.顿时。
寐:( )A.睡觉。 B.觉察。
25.面对魏文帝的提问,两兄弟是如何回答的?(用原文回答)
26.面对魏文帝的提问,两兄弟中谁的回答更妙?为什么?( )
A.钟会的回答更妙,因为他的回答表现出了他本人的镇静。
B.钟毓的回答更妙,因为他把害怕的感觉说出来了。
C.钟毓的回答更妙,因为他实事求是。
小古文练习。
郑人买履
《韩非子》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②置:放置,搁在。 ③度:测量。 ④至:等到,直到。 ⑤操:携带。
⑥乃:于是,这才。 ⑦持:拿。 ⑧度:量好的尺码。 ⑨宁:宁可。
27.用横线画出郑人最可笑的言论。
28.结合注释下列句子。
(1)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2)“宁信度,无自信也。”
29.郑人错在什么地方?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师旷论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④有势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⑤?”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③炳烛:点燃火把。④安:怎么。⑤炳烛之明,孰与味行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
30.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夜晚 ②迟,晚 ③年暮,年老
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 ;
从师旷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故意将“暮”理解成 。
A.①② B.②① C.①③ D.③②
3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夸张、排比、反问的句式表达了对老年人想再学习的看法。
B.“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应读为“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C.“盲臣安敢戏其君乎?”的意思是盲臣不敢戏君。
D.“善哉”一词说明师旷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32.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3.我们正处在“如日出之阳”的阶段,应当怎样对待学习?
阅读理解。
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要来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傲‘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两边看的人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来劝。
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叹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掸不得。
34.古典名著中的一些语言很有特点,我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应口: 当不过:
洒家: 赶将入去:
35.“不动笔墨不读书”,“做笔记”是一种阅读古典名著的好方法,阅读上面的选文我能完成下面的读书笔记。
鲁达共打了郑屠3拳,分别打在 、 、 ;作者采用了修辞手法,从味觉、 、 三个方面精彩地表现了郑屠的感受,读来令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6.读了短文,你有什么疑问?(写两个)你准备怎么处理这些疑问?
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sì shì)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孔君平诣(zh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 )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注释】①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②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③设:摆放,摆设。④未闻:没有听说过。⑤示:给……看。
37.本文选自 朝的 撰写的 《 》。这是一部主要记载 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38.为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39.解释词语。诣: 惠:
40.“氏”表示姓氏。姓“杨”的人可称为“杨氏”,那么姓“张”和姓“欧阳”的人可分别称为“ ”。
41.文中最能体现杨氏之子语言巧妙的句子是哪一句?请抄写下来。
42.《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一书,下面是书中另一则关于言语智慧的小故事,请认真阅读并完成下面的练习。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1)文中的小孩姓 。“戏”的意思是
(2)徐孺子的言语智慧在于他用 与月亮进行类比,以反驳“ ”的观点。
43.阅读。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这是一首描写( )的诗。
A.乡村早景
B.乡村中午
C.乡村傍晚
(2)诗的前两句写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优雅美丽的画面。一个“ ”字,写出了日落西山,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一个“ ”字,写出了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生动形象。
(3)诗的后两句写人,一个“ ”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坐在牛背上,表现出了牧童的 ,使人耳目一新。
(4)请再写出我们学过的关于描写牧童的诗句。
古诗阅读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______________。
临行密密缝,______________。
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___。
44.把诗句补充完整。
45.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
这是一首歌颂 的古诗,从诗中名句“ , ”可以体会到这一点。
46.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情景?
古诗阅读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才了蚕桑又插田。
47.把古诗补充完整。
48.这首诗是 朝的 写的,描写的是 季的情景。
49.“子规”是一种什么鸟?(  )
A.啄木鸟 B.杜鹃鸟 C.画眉鸟
50.诗中“ ”“ ”两个字反映了农事的紧张和繁忙的程度。
5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52.题目交代 和 ,描写的是 (季节)乡村的景色。诗中描写的景物
有 、 、 。
53.解释词语:
白满川: 。 子规: 。
才了: 。 蚕桑: 。
54.后两句诗的意思是 。“ ”“ ”两个字充分表现出农民劳动的繁忙与紧张。
55.对诗人表达的感情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表达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
B.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C.表达了诗人对都市繁华生活的向往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 。
,南望王师又一年。
56.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57.诗中描写的“河”指( ),“岳”指( )。
A.长江 B.黄河 C.黄山 D.华山
58.诗的前两句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_____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 ”字则突出了山的 高峻。这一句诗表现了 。
59.从第三句的“ 、 ”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从第四句的“ 南望、又一年 ”看出了百姓对和平的渴望。
60.诗中表达作者对苦难百姓的同情和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的诗句是: “ 。”
6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前两句诗展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B.一个“入”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C.诗题点明了时间是秋季的夜晚。
D.全诗表达了诗人热切盼望朝廷收复失地的心情。
62.末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类文阅读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63.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 图。其中 和结句中的 都说明了暮春季节。
64. 、 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65.这首诗运用了 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
66. 三个字给读者以想象,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了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对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7.在横线上将诗歌补充完整。
68.两首诗的作者都是 代的 (谁)。两首诗中都出现了“王师”一词,它指的是 。
69.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从标题来看,第一首诗写的是作者在一个秋天的深夜看到的景象和感受。( )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中的“三万”“五千”都是准确的数字,“河”有“三万里”长,“岳”有“五千仞”高。( )
(3)“示儿”的意思是给儿子看,这首诗是作者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由此可推断第一首诗的写作时间早于第二首诗。( )
(4)“万事空”表现了作者临死时坦然豁达的心态。( )
70.作者在两首诗中表达的感情一样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课内阅读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1.“三万里河”指的是 ,“五千仞岳”指的是 。这里的“三万里”和“五千仞”都是虚指,分别形容很 和很 。
7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D.对比
73.对前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两句诗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十分工整。
B.山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摩”字,不但使人感到了山的雄伟,而且富有生气。
C.诗中极力描写河山的奇伟壮丽,是为了突出祖国的可爱,表明朝廷收复失地的决心。
D.这样的大好河山,却陷于敌手,更加使人感到无比愤慨。
74.如果把本诗第三句的“尽”字换成“滴”字或“流”字好不好?为什么?
75.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天地。
四时田园杂兴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76.这首诗描写的是 季节,通过 、 可以看出。
77.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
78.这首诗描写了( )
A.田园生活的荒凉景象。
B.宁静自然、朴实清新的田园生活。
C.田园丰收的景象。
79.说说“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这两句诗的意思。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80.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8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82.这首诗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
83.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84.前两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韩非子·难一 2. 有的人 存在 3.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4.既卖矛又卖盾的人,说自己的矛可以刺破所有的盾,自己的盾可以抵挡所有的矛,当别人问道如果用他的矛刺他的盾会怎么样,卖主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5.我会说我的矛是非常锐利的武器,是你战场杀敌的好帮手。我的盾非常坚固,可以在现场上有效保护自己,一起买回去,既可防身又可杀敌。 6.这则寓言告诫人们要讲求实际,恰如其份,切不可有市侩习气,言过其实,自吹自擂。还告诉人们,说话、做事都要实事求是,凡事三思而后行。说话或做事要前后一致,免得最后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步,被人问得哑口无言。
7. 同“慧”,智慧。 拜访。 8.黄鹂是夫子家禽 9.A 10.ABD
11. 改,改变 张开 怎么 派遣 12.(1)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2)然则何为使子乎? 13.D 14.说楚王是没有德才的人
15. 和 追逐 很 对……说 认为……对 等到 之后 完成 推荐 向 16. 我 君 用 取 遂 17.示例一:遇事要开动脑筋。努力想出成功的办法。
示例二:要善于倾听他人意见,集思广益。
18. 称赞 不 存在 19.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20.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21. A B B A 22.大车果撞小车,公子当仆于后;今公子仆于前,是小车撞大车也。 23.B
24. B A A A 25.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钟会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26.A
27.宁信度,无自信也。” 28.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试呢?” “我宁肯相信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9.郑人错在过于相信“尺度”,考虑问题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不思变通。
30.B 31.A 32.人生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或: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习,受益终生。) 33.珍惜青春时光要付出艰若和努力,好好学习。
34. 回答或回嘴 受不了或受不住 我 紧跟着过去 35. 鼻子 眼眶际眉梢 太阳穴 视觉 听觉 36.①郑屠是打不过鲁达还是不敢打鲁达?
②郑屠拿着刀,为什么不用刀还手呢?
37. 南朝 刘义庆 世说新语 汉末至晋代 38.shì shèn yì wèi yìng qín 39. 拜访 同“慧” 40.张氏 欧阳氏 41.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2. 徐 玩耍,游戏 眼睛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43.(1)C
(2) 衔 拟人 浸
(3) 横 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4)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44.游子身上衣 意恐迟迟归 报得三春晖 45. 唐 孟郊 母爱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46.描写了母亲在儿子临行前为其缝补衣裳的情景。
47.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48. 宋 翁卷 夏 49.B 50. 才 又 51.表达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52. 时间 地点 初夏 山原 子规 雨 53. 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鸟名,杜鹃鸟。 刚刚结束。 指种桑养蚕。 54. 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农活,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又马上要开始插秧了 才 又 55.C
56.五干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宋 陆游 57. B D 58.夸张 对偶 摩 景色的壮美 59. 泪尽 胡尘 南望 又一年 60.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1.B 62.示例:诗中的“又”字,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和悲愤的心情。
63. 扑蝶 花落未成阴 菜花 64. 急走 追 65.白描 66.无处寻
67.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68. 宋 陆游 朝廷的军队 69. × × √ × 70.作者在两首诗中表达的感情是一样的,都表达了收复失地、实现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第一首诗从“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可以看出,第二首诗从“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以看出。
71. 黄河 华山 长 高 72.B 73.C 74.不好。“尽”字强调眼泪流干,程度比“滴”和“流”字要深。 75.表达了作者对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同情和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76. 初夏 梅子 麦花 77.梅子、杏子、麦花、菜花、篱落、蜻蜓、蛱蝶 78.B 79.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80.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81.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82.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个“而”字作坚决的转折。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至八句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83.示例一:“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不经意间与庐山(南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显示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示例二:“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84.这是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