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古代诗歌阅读(原卷版+解析版)-【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地区专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4 古代诗歌阅读(原卷版+解析版)-【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地区专用)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4 古代诗歌阅读(新高考专用)
(所选地区:广东、福建、山东、江苏、山西、浙江、辽宁)
2024届高三一模古代诗歌阅读考情概述
开考时间 考区 试题简析
诗歌来源及作者 教考衔接角度(链接课本同作者或同诗歌题材) 真题复现角度
2024.2.13 广东梅州 《朱仙镇》李梦阳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P16杜甫《蜀相》 /
2024.3.13 广东省 《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姚合 / 2021 新高考1卷:《寄江州白司马》杨巨源
2024.3.18 福建省 《临江仙·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苏轼 选择性必修上册P106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022 新高考2卷:《送别》李白
2024.3.23 山东济南 《登泰山》张养浩《游泰山(其六)》李白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P60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P105 李白《将进酒》 /
2024.3.25 江苏盐城 《寄晋州孙学士》曾巩 / 2021 新高考1卷:《寄江州白司马》杨巨源
2024.3.26 山东枣庄 《岐阳三首(其二)》元好问 即时感怀诗歌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P155 杜甫《登岳阳楼》 2021 全国乙卷:《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
2024.3.28 山西太原 《西江夜行》张九龄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P61 杜甫《登高》 /
2024.4.08 河北保定 《倦寻芳 饯周纠定夫》吴文英 / 2022 新高考2卷:《送别》李白
2024.4.08 浙江杭州十校 《酬李袁州嘉祐》窦叔向 / 2022 新高考2卷:《送别》李白
2024.4.11 辽宁大连 《送杨少尹赴凤翔》张籍 送别怀人诗歌 2022 新高考2卷:《送别》李白
2024.4.18 海南海口 《谢人惠千叶牡丹》 苏辙 / /
(2024届·广东梅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朱仙镇①
李梦阳
水店②回冈抱,吞湍滚白沙。
战场犹傍柳,遗庙只栖鸦。
万古关河泪,孤村日暮笳。
向来戎马志,辛苦为中华。
【注】①朱仙镇:位于开封市西南部:据传,岳飞在朱仙镇被宋高宗赵构以12道“金字牌”召回。②水店:指朱仙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朱仙镇的地理环境,“抱”“滚”生动地写出了山环水绕、水流湍急的特点。
B.颔联构思精巧,描写了“战场”“遗庙”两处景物,与首联之景远近结合,富有层次。
C.颈联写岳飞撤军时泪洒疆场的情景,“孤村”“日暮”及笳声衬托了其孤独失意的形象。
D.尾联直抒胸臆,高度赞扬了岳飞矢志报国,戎马一生只为维护中华一统的民族精神。
16.有人认为,本诗颔联与杜甫《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2024届·广东·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①
姚合
采茶溪路好,花影半浮沉。
画舸僧同上,春山客共寻。
芳新生石际,幽嫩在山阴。
色是春光染,香惊日气侵。
试尝应酒醒,封进定恩深。
芳贻千里外,怡怡太府吟。
【注】①舍弟:指作者胞弟姚勖,时任毗陵刺史。茶山:指顾渚山,贡茶产地。②太府:此处指太府寺卿,太府寺是掌管钱帛、物资、贸易等的官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出溪路景色之美,“花影”句描绘两岸山花烂漫,紧扣“好”字。
B.姚勖一行人溯罨溪而上,不只为了入山采茶,更为了一同探寻春山胜景。
C.“芳新”“幽嫩”代指树上新茶,突出了新茶的香味与质地,用词精致。
D.尾联想象太府官员为所贡之茶感到欣喜,表明作者期望进贡之事圆满完成。
16.本诗的“试尝应酒醒”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晴窗细乳戏分茶”都涉及“茶”,这两句在表达意图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4届·福建·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①
苏轼
我劝髯张归去好,从来自己忘情。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
俎豆庚桑真过矣,凭君说与南荣。②愿闻吴越报丰登。君王如有问,结袜赖王生③。
[注]①辛未年苏轼从杭州升调京城,张弼(字乘道)送他到润州。②庚桑楚向弟子南荣说明不赞成百姓为自己建生祠的理由。③西汉贤士王生设法成就廷尉张释之的好名声。此处王生指张弼等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词人劝友人归隐,“归去”与陶渊明“归去来兮”中的“归去”意思不同。
B.词人表示无论“江南”还是“塞北”自己都可以去,体现他随遇而安的心境。
C.词人离任杭州后,仍然心系百姓,希望听到吴越一带农作物丰收的消息。
D.下阕因事用典,连用几个相关典故表达了词人为人处世态度,含蓄而贴切。
16.词评家认为苏轼为官“造福百姓”“功成不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届·山东济南·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泰山
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①,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果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②咏新作,满空笙鹤③下高寒。
[注]①中国古代有九州之说,故云“九点烟”。②洪崖,传说中的古代仙人。③笙鹤,暗用仙人王子乔吹笙、乘白鹤飞仙二事。
游泰山(其六)
李白
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晖,玉真①连翠微。想象鸾凤舞,飘飘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②,恍惚不忆归。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注]①玉真:道观名。②匏瓜:星宿名。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诗起笔就写自己一鼓作气抵达南天门,既写出了登泰山之迅疾,又写出了人生的快意。
B.张诗第三句写诗人登上巍巍泰山,俯瞰“烟九点”,油然而生“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受。
C.李诗开篇“朝饮”“暝投”两句,字面写诗人登山时间之长,实则写诗人倘徉泰山美景之久。
D.李白在静美的夜色中游览泰山,营造了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样的恬淡闲远的自由意境。
16.这两首登山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024届·江苏盐城·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寄晋州孙学士
曾巩
风标闲淡易为安,晋陕应忘道路难。
学似海收天下水,性如桂奈月中寒。
素心已向新书见,大法常留后世看。
自送西舟江上别,孤怀经岁未能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从孙学士的境遇写起,称颂他对人生艰难并不在意,“道路难”一语双关。
B.颔联可谓诗中警句,以大海和月中桂树为喻,表达了对孙学士为学为人的盛赞。
C.诗人寄语孙学士,希望他能明白,自己的一腔心思都已留在新书里,后世可鉴。
D.尾联宕开一笔,回忆江边送别的场景,从而抒发对孙学士经年不减的思念之情。
16.古人云:“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本诗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君子之交?
(2024届·山东枣庄·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岐阳三首(其二)
元好问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注】秦京:咸阳,这里泛指秦(陕西)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描写了十多年来,战事频繁,秦地屡遭侵犯,战火遮天蔽日的场景。
B.“无来信”即音讯全无,表明岐阳城已经沦陷,自然引出下文对空城的描写。
C.尾联在呼天控诉中归罪于蚩尤发动了这场战争,有悲愤之情,也有无奈之意。
D.这首诗“合为时而著”,与杜甫诗一样关注民间疾苦,如“陇水东流闻哭声”。
16.颈联体现了全诗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024届·山西太原·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夜行
张九龄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夜漫漫,故人难寻,诗人举目远眺,见江水澄澈,月色皎然,触动了思乡之情。
B.“悠悠”声调绵长,显天地空旷而苍茫;“切切”音韵短促,表思乡之情深切难遣。
C.诗人舟行于湍急的江流,念及家乡,顿生愁情,久坐中不觉被夜露打湿了衣襟。
D.从江潭夜月写到寒露渐生,再到汀州鹤鸣,诗歌意境清幽静谧,格调清淡高雅。
16.同样写到“鹤”的意象,但《西江夜行》与下列诗句中的“鹤”在表情达意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韦应物《赠王侍御》)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2024届·河北保定·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倦寻芳 饯周纠定夫①
吴文英
暮帆挂雨,冰岸飞梅,春思零乱。送客将归,偏是故宫离苑。醉酒曾同凉月舞,寻芳还隔红尘面。去难留,怅芙蓉路窄,绿杨天远。
便系马、莺边清晓,烟草晴花,沙润香软。烂锦年华,谁念故人游倦。寒食相思堤上路,行云应在孤山②畔。寄新吟,莫空回、五湖春雁。
【注】①周纠,字定夫,作者友人。②孤山,在杭州西湖一侧。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作者饯别友人的词,友人将远去杭州,作者不免思绪纷繁,感慨良多。
B.开头用“飞”字写早春时节梅花飞舞,勾引出作者离别之时零乱的伤春之思。
C.作者想象友人途中虽有美景相伴,但也会感到疲倦,传达了对友人的牵挂之情。
D.离别时,作者忆昔日,想行程,劝憩息,盼来信,将复杂心境刻画得细致周到。
16.后人评价此词“把别情化浓为淡,把别景化淡为浓”,请结合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届·浙江杭州十校联考·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李袁州嘉祐
窦叔向
少年轻会复轻离,老大关心总是悲。
强说前程聊自慰,未知携手定何时。
公才①屈指登黄阁②,匪服③胡颜上赤墀④。
想到长安诵佳句,满朝谁不念琼枝⑤。
【注】①公才:指可与三公相当的才能。②黄阁:代指宰相。③匪服:不胜任,不称职。④赤墀:皇宫中的台阶,借指朝廷。⑤琼枝:比喻贤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提及人们年轻时聚散的常见心态——轻会轻离,微微透露出懊悔之意。
B.作者想到未来之路,姑且自我安慰,却又因不知何时能与朋友相见而伤感。
C.颈联写李嘉祐之才与三公相当,朝廷却说他不适合做宰相,令其愧疚至极。
D.本诗以典雅语寄托真挚情,借酬唱之词写出了对人生复杂滋味的深切感受。
16.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朋友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届·辽宁大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杨少尹赴凤翔
张籍
诗名往日动长安,首首人家卷里看。
西学已行秦博士,南宫新拜汉郎宫。
得钱只了还书铺,借宅常时事药栏。
今去岐州生计薄,移居偏近陇头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关注朋友,既写其富有诗名,备受追捧,也写其收入微薄,倦宅而居。
B.诗人列举朋友曾任“博士”与“郎官”之职,实写其学识丰赡,才华横溢,
C.此去岐州,生活贫苦,诗人劝朋友一定要移居到陇头一带,言辞十分恳切。
D.诗人于平易自然、淡雅质朴的语言中深藏对友人的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
16.诗歌以时间贯穿全篇,寄寓着诗人对朋友复杂的情思。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4届·海南海口·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谢人惠千叶牡丹
苏辙
东风催趁百花新,不出门庭一老人。
天女要知摩诘病,银瓶满送洛阳春。
可怜最后开千叶,细数余芳尚一旬。
更待游人归去尽,试将童冠浴湖滨。
注:此诗为诗人被贬谪到河南府时所作。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春风骀荡、百花盛开的时节,有人送来一瓶千叶牡丹,于是诗人作诗以表谢意。
B.面对大好春光,诗人以不出门庭老人自嘲,表现心中的愁闷和对世事变化的淡然。
C.诗人用“天女”比送花人,用“摩诘”自比,表达内心苦闷得到别人理解的欣慰。
D.千叶牡丹绽放生姿,诗人怜爱有加,但是细数花期只剩一旬,又难掩内心的愁怨。
16.本诗尾联用典,语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点言志部分,请分析此处用典的效果。
(2022·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柏【1】
杜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2】。
出非不得地【3】,蟠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鸱鸮志意满【4】,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5】,浩荡难倚赖。
注释:【1】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2】中路:中途。【3】出:生长。【4】鸱鸮:猫头鹰。【5】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六句写柏树枝繁叶茂、高大轩昂之态,表现出诗人的赞美之情。
B.“岂知”两句写柏的衰败,“岁寒”两句写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
C.“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
D.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
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从明朗转为黯淡。
C.杜甫借物抒怀,用柏树的“蟠据亦高大”之姿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
D.此诗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可谓沉郁顿挫。
3.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
(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15.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4 古代诗歌阅读(新高考专用)
(所选地区:广东、福建、山东、江苏、山西、浙江、辽宁)
2024届高三一模古代诗歌阅读考情概述
开考时间 考区 试题简析
诗歌来源及作者 教考衔接角度(链接课本同作者或同诗歌题材) 真题复现角度
2024.2.13 广东梅州 《朱仙镇》李梦阳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P16杜甫《蜀相》 /
2024.3.13 广东省 《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姚合 / 2021 新高考1卷:《寄江州白司马》杨巨源
2024.3.18 福建省 《临江仙·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苏轼 选择性必修上册P106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022 新高考2卷:《送别》李白
2024.3.23 山东济南 《登泰山》张养浩《游泰山(其六)》李白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P60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P105 李白《将进酒》 /
2024.3.25 江苏盐城 《寄晋州孙学士》曾巩 / 2021 新高考1卷:《寄江州白司马》杨巨源
2024.3.26 山东枣庄 《岐阳三首(其二)》元好问 即时感怀诗歌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P155 杜甫《登岳阳楼》 2021 全国乙卷:《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
2024.3.28 山西太原 《西江夜行》张九龄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P61 杜甫《登高》 /
2024.4.08 河北保定 《倦寻芳 饯周纠定夫》吴文英 / 2022 新高考2卷:《送别》李白
2024.4.08 浙江杭州十校 《酬李袁州嘉祐》窦叔向 / 2022 新高考2卷:《送别》李白
2024.4.11 辽宁大连 《送杨少尹赴凤翔》张籍 送别怀人诗歌 2022 新高考2卷:《送别》李白
2024.4.18 海南海口 《谢人惠千叶牡丹》 苏辙 / /
(2024届·广东梅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朱仙镇①
李梦阳
水店②回冈抱,吞湍滚白沙。
战场犹傍柳,遗庙只栖鸦。
万古关河泪,孤村日暮笳。
向来戎马志,辛苦为中华。
【注】①朱仙镇:位于开封市西南部:据传,岳飞在朱仙镇被宋高宗赵构以12道“金字牌”召回。②水店:指朱仙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朱仙镇的地理环境,“抱”“滚”生动地写出了山环水绕、水流湍急的特点。
B.颔联构思精巧,描写了“战场”“遗庙”两处景物,与首联之景远近结合,富有层次。
C.颈联写岳飞撤军时泪洒疆场的情景,“孤村”“日暮”及笳声衬托了其孤独失意的形象。
D.尾联直抒胸臆,高度赞扬了岳飞矢志报国,戎马一生只为维护中华一统的民族精神。
16.有人认为,本诗颔联与杜甫《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①本诗颔联写了战场边长着柳树,岳王庙只有乌鸦栖息场景,渲染了环境的萧条冷清。②杜诗以青草茂盛、黄鹂鸣叫的生机勃勃的春景,反衬了武侯祠无人凭吊的冷清。③两首诗的颔联都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或前者以哀景写哀情,后者以乐景写哀情),都表达了对英雄的凭吊以及对英雄被人遗忘的悲痛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写岳飞撤军时泪洒疆场的情景”错。颈联描写的不是岳飞撤军的场景,写的是历史与现实交织的跨时空场景。“万古关河泪”不仅指岳飞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泪,还指千百年来人们为岳飞矢志报国反遭阻碍、陷害而流的悲愤之泪、痛惜之泪。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诗颔联“战场犹傍柳,遗庙只栖鸦”,意思是那古老的柳树在春天一派新绿,依然紧傍着当年岳飞与金兀术鏖兵的战场。作者从眼前的柳树想到遥远的过去,其中“犹傍”二字,把柳树写得满含深情,它是当年激战的见证,如今仿佛还在留恋着那古老的战场,默默地回忆岳飞金戈铁马的往事。第二句稍有转折,更多的是写现在:那遗留下来的纪念功勋卓著的岳王之庙,如今却一派冷落,只有树上栖息的乌鸦,在发出“呀呀”的叫声。句中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抗金已成过去,英雄也已成为历史,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在冷落中充满凄凉之意。
《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意思是碧草映照石阶,不过自为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亦不过空作好音。所描绘的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故两首诗的颔联都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或前者以哀景写哀情,后者以乐景写哀情),都表达了对英雄的凭吊以及对英雄被人遗忘的悲痛之情。
(2024届·广东·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①
姚合
采茶溪路好,花影半浮沉。
画舸僧同上,春山客共寻。
芳新生石际,幽嫩在山阴。
色是春光染,香惊日气侵。
试尝应酒醒,封进定恩深。
芳贻千里外,怡怡太府吟。
【注】①舍弟:指作者胞弟姚勖,时任毗陵刺史。茶山:指顾渚山,贡茶产地。②太府:此处指太府寺卿,太府寺是掌管钱帛、物资、贸易等的官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出溪路景色之美,“花影”句描绘两岸山花烂漫,紧扣“好”字。
B.姚勖一行人溯罨溪而上,不只为了入山采茶,更为了一同探寻春山胜景。
C.“芳新”“幽嫩”代指树上新茶,突出了新茶的香味与质地,用词精致。
D.尾联想象太府官员为所贡之茶感到欣喜,表明作者期望进贡之事圆满完成。
16.本诗的“试尝应酒醒”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晴窗细乳戏分茶”都涉及“茶”,这两句在表达意图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B 16.①“试尝应酒醒”一句中,“试尝”指鉴定茶的品质,品质好方可封装进贡,表现了姚勖对采茶进贡一事的慎重细心;“应酒醒”为诗人的揣测,意在说明茶叶品质优良。
②陆诗的“晴窗细乳戏分茶”一句,用戏玩烹茶表现诗人在临安寓所等待召见时的无聊,含蓄表达了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无奈。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B.“更为了一同探寻春山胜景”错误,根据注释和首句“采茶溪路好”可知,姚勖一行人入山的主要目的是采茶,而非探寻春山胜景。“春山客共寻”是为了寻路登山采摘新茶,所以诗人才会用“芳新生石际,幽嫩在山阴”写茶树的新芽。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人创作意图的能力。
“试尝应酒醒”意思是:鉴定茶叶品质的时候,要去除醉态,身上不能残存酒味,其意在不能有任何异味。“封进定恩深”意思是:包装加封进贡朝廷后,一定会获得皇上的重赏。姚勖作为毗陵刺史,亲自进山监督贡焙乃其职责。诗人获知胞弟毗陵刺史姚勖同僧人取道罨溪进入顾渚山采制贡茶,便展开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应酒醒”当是虚写,“试尝”表现了姚勖的恪尽职守,鉴定贡茶时的认真、仔细,如此才能选制出好茶,进贡朝廷,获得皇帝隆恩,暗含了诗人对胞弟的期许。
陆诗的“晴窗细乳戏分茶”表面描写闲居生活。陆游矢志抗金,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州。严州知州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抗金的愿望再一次落空,诗人只能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
(2024届·福建·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①
苏轼
我劝髯张归去好,从来自己忘情。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
俎豆庚桑真过矣,凭君说与南荣。②愿闻吴越报丰登。君王如有问,结袜赖王生③。
[注]①辛未年苏轼从杭州升调京城,张弼(字乘道)送他到润州。②庚桑楚向弟子南荣说明不赞成百姓为自己建生祠的理由。③西汉贤士王生设法成就廷尉张释之的好名声。此处王生指张弼等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词人劝友人归隐,“归去”与陶渊明“归去来兮”中的“归去”意思不同。
B.词人表示无论“江南”还是“塞北”自己都可以去,体现他随遇而安的心境。
C.词人离任杭州后,仍然心系百姓,希望听到吴越一带农作物丰收的消息。
D.下阕因事用典,连用几个相关典故表达了词人为人处世态度,含蓄而贴切。
16.词评家认为苏轼为官“造福百姓”“功成不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5.A 16.杭州百姓感念苏轼,为他建造生祠,苏轼不赞成,认为治绩应归功于乡贤。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意思不同”错,两个“归去”都是归隐之意,意思相同。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题干中“造福百姓”“功成不居”提示我们要找到相关诗句加以理解,其中“功成不居”就是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与之相关的诗句是“俎豆庚桑真过矣,凭君说与南荣”,此句运用典故,庚桑:复姓,此处为庚桑楚,老子的弟子。庚桑楚治理地区受人民爱戴,而自认为无功。这里借指苏轼自己,由此说:“真过矣”。南荣:庚桑楚的弟子。此处指杭州百姓。根据注释可知,庚桑楚向弟子南荣说明不赞成百姓为自己建生祠的理由。苏轼治理杭州时治理西湖,为杭州百姓办了实事,受到百姓爱戴,想要为他建造生祠,而苏轼却请张弼转告百姓不要这么做,认为治绩应归功于乡贤。
正体现苏轼为官“造福百姓”“功成不居”。
(2024届·山东济南·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泰山
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①,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果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②咏新作,满空笙鹤③下高寒。
[注]①中国古代有九州之说,故云“九点烟”。②洪崖,传说中的古代仙人。③笙鹤,暗用仙人王子乔吹笙、乘白鹤飞仙二事。
游泰山(其六)
李白
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晖,玉真①连翠微。想象鸾凤舞,飘飘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②,恍惚不忆归。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注]①玉真:道观名。②匏瓜:星宿名。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诗起笔就写自己一鼓作气抵达南天门,既写出了登泰山之迅疾,又写出了人生的快意。
B.张诗第三句写诗人登上巍巍泰山,俯瞰“烟九点”,油然而生“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受。
C.李诗开篇“朝饮”“暝投”两句,字面写诗人登山时间之长,实则写诗人倘徉泰山美景之久。
D.李白在静美的夜色中游览泰山,营造了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样的恬淡闲远的自由意境。
16.这两首登山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15.D 16.(1)张诗抒发了人生应胸怀广阔、不断提升境界的感悟。借泰山的开阔壮丽美景,开畅心怀,又反思从前的自己,感悟人生。(2)李诗抒发了对自由理想境界的向往之情以及仙境消失后的遗憾之意。李白夜游泰山,入仙境,享欢愉,又失仙境。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营造了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样的恬淡闲远的自由意境”错,《梦游天姥吟留别》写夜行之景,宛然梦境。目见湖中之月影,耳闻水畔之猿啼,沿前人登山之径,直至半壁与悬空之处,所见为海日之光,所闻为天鸡之鸣,意象惝恍迷离,景色瑰丽,富有神奇想象和浪漫主义色彩。不是“恬淡闲远”的。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张诗抒发了人生应胸怀广阔、不断提升境界的感悟。首联是说,伴着秋风白云,一鼓作气抵达南天门,快意人生就该有这么一次壮观天地间。颔联是说,俯瞰古老的齐鲁大地,小得宛如九点烟尘;五更时分,“我”已经站在日观峰等待观看泰山日出。这是写“登泰山之所见”。颈联是说,从前居所狭隘,犹如井底之蛙,方知浅薄;从今往后,就算像小鸟一样筑巢枝头,也会觉得天地宽阔。这是写“登泰山之所感”。尾联是说,笑拍着洪崖仙人的肩膀,咏唱新作之诗;天空中,仙人们乘骑着仙鹤,飘然而下。这是写“登泰山之心情”。纵览全诗,诗人登泰山之情怀、格局、胸怀逐一展现,使人收获良多,心境顿宽,内心自安。诗人借泰山的开阔壮丽美景,开畅心怀,又反思从前的自己,感悟人生。
(2)李诗抒发了对自由理想境界的向往之情以及仙境消失后的遗憾之意。泰山之夜是那样幽秘,诗人怀抱绿绮名琴,漫步青山野径。松涛平息,仙人的宫观掩映在苍翠之中,月华为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诗人窥见众仙人在山巅开始了自己的夜生活,高悬的明月好像仙人们的灵魂之光,也照射着诗人的心灵。李白此时已融进了仙人世界。“恍惚不忆归”,他忘记了自己来自何处,他也不愿意归去。诗人盼望天不要再亮,仙境不要再消失。“扪天摘匏瓜”,诗人举手向河畔,干脆要把匏瓜星摘下,急切之中却误摘了织女星,天还是亮了。仙境消失了,泰山秀姿依然,五彩祥云飘荡在晨曦之中。“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诗人的仙境之旅戛然而止。整首诗李白夜游泰山,入仙境,享欢愉,又失仙境。
(2024届·江苏盐城·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寄晋州孙学士
曾巩
风标闲淡易为安,晋陕应忘道路难。
学似海收天下水,性如桂奈月中寒。
素心已向新书见,大法常留后世看。
自送西舟江上别,孤怀经岁未能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从孙学士的境遇写起,称颂他对人生艰难并不在意,“道路难”一语双关。
B.颔联可谓诗中警句,以大海和月中桂树为喻,表达了对孙学士为学为人的盛赞。
C.诗人寄语孙学士,希望他能明白,自己的一腔心思都已留在新书里,后世可鉴。
D.尾联宕开一笔,回忆江边送别的场景,从而抒发对孙学士经年不减的思念之情。
16.古人云:“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本诗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君子之交?
【答案】15.C 16.孙学士为学博采众长,曾巩与他诗书往还,可见“以文会友”。
孙学士风格恬淡,品性坚贞,令人钦佩,可见“以友辅仁”。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自己的一腔心思都已留在新书里,后世可鉴”错误。由“素心已向新书见,大法常留后世看”可知,表达的意思是作者的心已经向新书开启了,他的学术成就将留给后人。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是指品德高尚的人用文章、学问结识朋友,凭借朋友辅助仁爱道德的修炼。
由题目“寄晋州孙学士”可知,有以诗会友之意、诗书往来之感。本诗是曾巩写给晋州孙学士的一首诗。学士,古时是对读书人或研习学问的人的称呼。
首联“风标闲淡易为安,晋陕应忘道路难”是称颂孙学士对人生艰难并不在意,淡泊安逸,一直保持平和的心态。颔联“学似海收天下水,性如桂奈月中寒”是赞刘学士为学博采众长,说他学习像汲取海水一样广泛,性格像月桂树一样坚韧。颈联“素心已向新书见,大法常留后世看”在赞朋友的同时,表达了向朋友学习之意。从总体上看,这首诗是曾巩和孙学士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往沟通方式,表达了对孙学士风格、品性、学识的钦佩之情,体现了以友辅仁的特点。
(2024届·山东枣庄·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岐阳三首(其二)
元好问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注】秦京:咸阳,这里泛指秦(陕西)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描写了十多年来,战事频繁,秦地屡遭侵犯,战火遮天蔽日的场景。
B.“无来信”即音讯全无,表明岐阳城已经沦陷,自然引出下文对空城的描写。
C.尾联在呼天控诉中归罪于蚩尤发动了这场战争,有悲愤之情,也有无奈之意。
D.这首诗“合为时而著”,与杜甫诗一样关注民间疾苦,如“陇水东流闻哭声”。
16.颈联体现了全诗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15.C 16.①颈联描写了野草那样多情地拥抱着战死者的骨骸,残阳无意照耀着岐阳空城的场景。②以拟人手法赋予野草以人的情感——多情、同情、怜悯,表现了战士们暴尸荒野时间之久;赋予残阳以人的情感——没有心思、毫无心情,形容陷落的岐阳城已被侵略者屠戮一空的惨状。③以野蔓、残阳之有情反衬战争之无情,深刻揭露侵略者的残杀罪行。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蚩尤发动了这场战争”错误,蚩尤代指元军,五兵原意是指各种兵器,此处指发动战争。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颈联意思是,战后的原野上,蔓生的野草缠绕着战死者的尸骨,似有无限深情;遍布兵燹的荒城兀然而立,如血的残阳不忍心将它那最后一道余晖洒向阒寂无人的城郭,像是不知晓人意。诗句描写了野草那样多情地拥抱着战死者的骨骸,残阳无意照耀着岐阳空城的场景。
以“有情”描述野草,赋予野草以人的情感,野草同情、怜悯战死沙场的战士,所以环抱住他们,实则表现了战士们暴尸荒野时间之久;以“何意”描写残阳,用拟人手法赋予残阳以人的情感,没有心思、毫无心情再去照那空荡荡的城池,形容陷落的岐阳城已被侵略者屠戮一空的惨状。
“有情”“何意”表明野蔓、残阳的情怀,以此反衬战争之无情,残暴的统治者没有感情,只知道以杀戮征伐达到私欲,深刻揭露侵略者的残杀罪行。
(2024届·山西太原·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夜行
张九龄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夜漫漫,故人难寻,诗人举目远眺,见江水澄澈,月色皎然,触动了思乡之情。
B.“悠悠”声调绵长,显天地空旷而苍茫;“切切”音韵短促,表思乡之情深切难遣。
C.诗人舟行于湍急的江流,念及家乡,顿生愁情,久坐中不觉被夜露打湿了衣襟。
D.从江潭夜月写到寒露渐生,再到汀州鹤鸣,诗歌意境清幽静谧,格调清淡高雅。
16.同样写到“鹤”的意象,但《西江夜行》与下列诗句中的“鹤”在表情达意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韦应物《赠王侍御》)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答案】15.C 16.①张诗写水中汀洲“仙鹤”的一声鸣叫打破了夜的寂静,让诗人心惊不已,倍感孤寂,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②韦诗写野鹤生性孤高,远离尘世,表现友人闲逸淡泊的高洁形象,象征超尘脱俗的隐逸情怀。
③刘诗写振翅高举的“仙鹤”在秋日晴空冲霄直上,寄寓了诗人奋发有为、昂扬向上之志,体现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诗人舟行于湍急的江流”错误。“中流澹自清”的意思是“只有清澈的河水在缓缓流动”,所以应为“水波清澈荡漾”。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张诗写离家已是林叶换了多个春秋了,拥着乡愁坐在寂静的夜里,任凭寒露渐生,打湿了衣袖。而在此时,还有那江中沙洲上的白鹤,在这暗夜与黎明的分际,乍然长鸣。水中汀洲“仙鹤”的一声鸣叫打破了夜的寂静,让人暗暗心惊,倍感孤寂,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韦诗写你的品德如同山野中的仙鹤一样,高洁超逸,不与世俗同流;您的诗作好像盛冰的玉壶一般,清新莹晶,明澈见底。韦诗写野鹤生性孤高,表现友人闲逸淡泊的高洁形象,象征超尘脱俗的隐逸情怀。
刘诗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这鹤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体现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2024届·河北保定·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倦寻芳 饯周纠定夫①
吴文英
暮帆挂雨,冰岸飞梅,春思零乱。送客将归,偏是故宫离苑。醉酒曾同凉月舞,寻芳还隔红尘面。去难留,怅芙蓉路窄,绿杨天远。
便系马、莺边清晓,烟草晴花,沙润香软。烂锦年华,谁念故人游倦。寒食相思堤上路,行云应在孤山②畔。寄新吟,莫空回、五湖春雁。
【注】①周纠,字定夫,作者友人。②孤山,在杭州西湖一侧。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作者饯别友人的词,友人将远去杭州,作者不免思绪纷繁,感慨良多。
B.开头用“飞”字写早春时节梅花飞舞,勾引出作者离别之时零乱的伤春之思。
C.作者想象友人途中虽有美景相伴,但也会感到疲倦,传达了对友人的牵挂之情。
D.离别时,作者忆昔日,想行程,劝憩息,盼来信,将复杂心境刻画得细致周到。
16.后人评价此词“把别情化浓为淡,把别景化淡为浓”,请结合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5.B 16.①作者送别友人,内心伤感难却,离情浓重百结,但却没有过于凄苦的表达,而是较为平静地回忆过往,想象将来,以景衬情,含蓄委婉(淡定平和)地表达其不舍之意。
②选用芙蓉路、绿杨天、早莺、晴花、行云、春雁等常见(平淡)意象(乐景),但融入离愁别绪之后(借景抒情),却渲染出沉重的哀伤幽怨、浓烈的不舍与牵挂。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伤春之思”错。本诗主要写离别之情,且离别在早春时节,谈不上伤春之思。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送你将去的地方,偏是故宫旧苑。在那里,我们曾带着醉意在凉月下共舞,躲开红尘去寻觅芳踪。你将离去我难留你,我惆怅、芙蓉花边的道路狭窄,那绿杨之上的长天是那么高远。作者把送客时依依不舍的情思,寄托在对莺啼花艳的灿烂春色的追忆和想象之中,不作凄苦之吟,而是较为平静地回忆过往。想象将来,就在清晓有莺啼的地方系住马吧,那里有笼罩着烟雾的碧草和丽日好花,还有柔润的沙与春香绵软(牵挂、关怀),以景衬情,含蓄委婉(淡定平和)地表达其不舍之意。
故人将去的是旧时同游之地,因此心中思绪纷繁,特别留恋。忆昔日同游而欢心,想行程艰难而担心,劝憩息莺花而宽心,念堤上相思而挂心,盼雁寄新诗而慰心,别时别后,想得细致而周到,把“春思零乱”四字勾勒如绣。牵肠挂肚,别愁深深,而出以丽词丽景,寄托深远。选用芙蓉路、绿杨天、早莺、晴花、行云、春雁等常见乐景,借景抒情,渲染出沉重的哀伤幽怨、浓烈的不舍与牵挂,词人欲开脱愁怀,故作旷达,实有不可解脱之情丝缠绕其间。词把别情化浓为淡,把别景化淡为浓,非常符合艺术的辩证法。
(2024届·浙江杭州十校联考·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李袁州嘉祐
窦叔向
少年轻会复轻离,老大关心总是悲。
强说前程聊自慰,未知携手定何时。
公才①屈指登黄阁②,匪服③胡颜上赤墀④。
想到长安诵佳句,满朝谁不念琼枝⑤。
【注】①公才:指可与三公相当的才能。②黄阁:代指宰相。③匪服:不胜任,不称职。④赤墀:皇宫中的台阶,借指朝廷。⑤琼枝:比喻贤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提及人们年轻时聚散的常见心态——轻会轻离,微微透露出懊悔之意。
B.作者想到未来之路,姑且自我安慰,却又因不知何时能与朋友相见而伤感。
C.颈联写李嘉祐之才与三公相当,朝廷却说他不适合做宰相,令其愧疚至极。
D.本诗以典雅语寄托真挚情,借酬唱之词写出了对人生复杂滋味的深切感受。
16.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朋友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①离别时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离别生“悲”,期待再见。②对朋友才华与能力的赞美之情。认为李嘉祐有三公之才,入相指日可待。③对朋友美好前程的祝愿之情。只要李嘉祐到达长安,一定会崭露头角,满朝闻名。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朝廷却说他不适合做宰相,令其愧疚至极”错误。“匪服胡颜上赤墀”的意思是,如果不称职,怎会有脸面进入朝廷?这是在表达对李嘉祐的才能的赞美,表达对其的敬佩。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强说前程聊自慰,未知携手定何时”,一想到不知何年何月才能与友人再次相聚,诗人的离情别绪一下子冲决了理性的堤坝而泛滥肆虐。通过展露情感的起伏,流露出诗人分别之际浓重的离愁、深深的不舍和低落黯然的心绪。
“公才屈指登黄阁”,写友人才华横溢,可以比美三公,很快就能封侯拜相,使用热烈的话语,高度赞美了友人的才华,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殷殷期许。
“想到长安诵佳句,满朝谁不念琼枝”,在诗人笔下,友人一到长安,他美妙的诗文定会被人们广泛传诵,说不定还会再现洛阳纸贵的景观呢!当整个京城都为友人的诗文如痴如醉的时候,朝廷上下有谁会不想一睹友人的风采呢?这样写,一方面进一步表现了友人高妙的才华和美好的未来,一方面委婉地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热情赞美、深情祝福与深切期待。
(2024届·辽宁大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杨少尹赴凤翔
张籍
诗名往日动长安,首首人家卷里看。
西学已行秦博士,南宫新拜汉郎宫。
得钱只了还书铺,借宅常时事药栏。
今去岐州生计薄,移居偏近陇头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关注朋友,既写其富有诗名,备受追捧,也写其收入微薄,倦宅而居。
B.诗人列举朋友曾任“博士”与“郎官”之职,实写其学识丰赡,才华横溢,
C.此去岐州,生活贫苦,诗人劝朋友一定要移居到陇头一带,言辞十分恳切。
D.诗人于平易自然、淡雅质朴的语言中深藏对友人的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
16.诗歌以时间贯穿全篇,寄寓着诗人对朋友复杂的情思。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①诗人写友人名动京城,诗作广为流传,赞美友人的才华;②叙写友人生活窘迫,关心友人的处境;③想象友人未来境况,担忧友人今后的生计。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诗人劝朋友一定要移居到陇头一带”错,诗歌尾联只是描绘友人前往之地岐州的生活环境,并不是劝友人“一定要移居到陇头一带”。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诗名往日动长安,首首人家卷里看”,写友人名动京城,诗歌影响深远,人人争相传看,表达了对友人文学才华的赞赏。
“得钱只了还书铺,借宅常时事药栏”表现友人生活清贫,但高雅不俗,通过叙写友人生活窘迫,表达对友人处境的关心;
最后写友人远赴凤翔,诗人担忧友人“今去岐州生计薄”,生计艰难,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担忧。
(2024届·海南海口·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谢人惠千叶牡丹
苏辙
东风催趁百花新,不出门庭一老人。
天女要知摩诘病,银瓶满送洛阳春。
可怜最后开千叶,细数余芳尚一旬。
更待游人归去尽,试将童冠浴湖滨。
注:此诗为诗人被贬谪到河南府时所作。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春风骀荡、百花盛开的时节,有人送来一瓶千叶牡丹,于是诗人作诗以表谢意。
B.面对大好春光,诗人以不出门庭老人自嘲,表现心中的愁闷和对世事变化的淡然。
C.诗人用“天女”比送花人,用“摩诘”自比,表达内心苦闷得到别人理解的欣慰。
D.千叶牡丹绽放生姿,诗人怜爱有加,但是细数花期只剩一旬,又难掩内心的愁怨。
16.本诗尾联用典,语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点言志部分,请分析此处用典的效果。
【答案】15.D 16.①《侍坐》中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春日畅游的图景;②诗人把“童冠”与 游人”对举,表现出寻求志同道合的友人一同享受美好春光的高雅情趣。③诗人用典抒情,表现出对不求仕进、悠游闲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诗人怜爱有加”错,诗句中的“可怜”是可惜的意思,此句意思是,可惜的是这株牡丹绽放的是最后的芳姿,花期只剩下一旬。表达了对牡丹的怜惜之情。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用典的效果的能力。
①《侍坐》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春日畅游的图景;
②诗中“更待游人归去尽,试将童冠浴湖滨”,诗人由千叶牡丹勾起了游春的想法,但是这些游人并非诗人的理想玩伴,他更愿意在游人离去之后,和“童冠”一起去湖滨游玩。这里的“童冠”是不同于“游人”的,是诗人心中志同道合的朋友。此句表现出寻求志同道合的友人一同享受美好春光的高雅情趣。
③联系注释可知,此诗为诗人被贬谪到河南府时所作。前文也写自己就是一个不出门庭的老人,流露出被贬谪之后的消极情绪。然而友人送来的千叶牡丹使诗人的情绪得到振奋,生发出与朋友游春的想法。诗人用典抒情,表现出对不求仕进、悠游闲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022·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柏【1】
杜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2】。
出非不得地【3】,蟠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鸱鸮志意满【4】,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5】,浩荡难倚赖。
注释:【1】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2】中路:中途。【3】出:生长。【4】鸱鸮:猫头鹰。【5】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六句写柏树枝繁叶茂、高大轩昂之态,表现出诗人的赞美之情。
B.“岂知”两句写柏的衰败,“岁寒”两句写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
C.“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
D.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
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从明朗转为黯淡。
C.杜甫借物抒怀,用柏树的“蟠据亦高大”之姿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
D.此诗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可谓沉郁顿挫。
3.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
【答案】
C
B
3.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鸱鸮三种意象。
②病柏由盛而衰的变化,象征了唐朝从强盛到衰落的沧桑巨变;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国运时局的忧虑。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错误,“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两句是说,一个不知从哪里来的外乡人从此经过,久立于树前长吁讶然。他是感慨盛衰无常,不是思乡。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有相同的寄托”错误,此诗以“病柏”为核心意象,通过描写“柏”之形象、际遇抒写人之命运、感慨,咏物抒怀,情感深沉。而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乐观的襟怀。寄托不同。
C.“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错误,“蟠据亦高大”是形容衰时之柏,“得地”“盘据”承“千年根”,此柏不是所出非地,也不是生长浅薄,却变得枝枯叶燥,了无生机,隐喻家国衰落。
D.“也有对未来的希望”错误,全诗以“病柏”为核心意象,通过描写“柏”之形象、际遇抒写人之命运、感慨,咏物抒怀,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没有对未来的希望。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和意蕴的能力。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鸱鸮三种意象。
“病柏”:“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蹙龙虎姿,主当风云会”写柏的盛时,它“势尊严”,“状耸翠”,“干奇古”,“气阴森”,诗人用四句即生动地刻画出柏树的不凡。柏树的形象象征着强盛时的唐王朝。“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来了个“突转”,谁又能料到这植根深厚而悠远的“古柏,却半道变了“颜色”呢?于“王朝”而言就是衰落了。“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形容衰时之柏枝枯叶燥,了无生机。柏从繁盛到干枯象征唐朝从强盛到衰落。
“丹凤”:“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因为大树将枯,“将九雏”的凤凰无枝可憩,只能上下盘旋,哀哀其鸣。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
“鸱鸮”:“鸱鸮志意满,养子穿穴内”而对于恶鸟鸱鸮而言,则正中下怀,它们志得意满地率领众子孙穿穴打洞,立身其中。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
这首咏物诗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有着强烈的象征色彩:它把国家比作一棵原本枝繁叶茂、现已病入膏肓的柏树,把能臣志士比作“哀翔其外”的凤凰,又把宵小之辈比作穿穴而居的恶鸟鸱鸮。
(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C
2.①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②诗歌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③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④诗歌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尾联写不知不觉地到达了诗人居住的小岛,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诛茅地,引用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决心。“鸡犬林萝”之声更增添了生活气息,这声音并未破坏诗人美好的感觉,心情也仍然是愉快的,并未发生变化。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观点态度,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这是“有我之境”。
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写诗人头枕船舷,归意极浓。“卧枕”二字写出诗人姿态的随意,表露内心的愉悦闲适。正因为这样的心境,使诗人眼中所见都带有了主观色彩。
首先是“望中浑恐是蓬瀛”,诗人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这山这湖诗人并非首次见到,但因为要回到家中,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
接着写“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它们似乎都不想打搅诗人的思绪,也好像正享受着璀璨晚霞的沐浴。“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委婉地抒写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喜欢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其实自然景物并不带有感彩,正因诗人自己内心的宁静闲适投注其上,在诗人眼里景物才呈现出悠然、宁静的状态。
最后是“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刚下过一阵小雨,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也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如果诗人归心似箭,就会心有旁骛,不可能如此细心地进行观察和描摹。
(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15.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答案】
D
15.①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浅近直白,通俗易懂。
②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
【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赏析能力。
D.“听觉”是错误的。本词词末中“听”是任凭的意思,没有听觉描写,只是从视觉上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
作答时抓住本词的重点语句“来吾告汝”“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虾跳鳅舞”,可见本词并非辛词一贯的沉雄豪迈,而是清新明快的词风。
明确本词的语言特色后,结合诗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并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即可。
本词开篇就写到“溪边白鹭,来吾告汝”就像作者边抚摸着鹭鸶边同它谈话,并且话中称鹭鸶为“汝”“君”,告诉它要去鱼虾多的地方去捕食,要有鸿鹄之志。采用这种对话式的描写,营造出了轻松亲切的氛围。
本词采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如“鱼儿”“堪数”“剩有”“来”等,这些口语的运用,不加雕饰的语言,使语言更清新自然,表达更加的直白,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