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三年级科学阶段性练习一、填空题(每空2分,48 分)1. 非生物不能生长,不能_______________,也不需要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 繁殖 ②. 水 ③. 营养【解析】【详解】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如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人、微生物等。另一类是无生命的物体,叫非生物,如泥土、水、金属、钟乳石、珊瑚等。非生物不能生长,不能繁殖,也不需要水和营养。2. ( ) 是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经济作物按其用途分为( ),( )等。【答案】 ①. 经济作物 ②. 油料作物 ③. 药用作物【解析】【详解】经济作物是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经济作物按其用途分为油料作物,药用作物等。我们身边的油料作物有:芝麻、大豆、花生、向日葵等。药用作物:三七、薄荷、人参、田七等。3. 动物的皮肤,有的( ),有的有( ),有的有( ),还有的有( )。【答案】 ①. 裸露 ②. 毛发 ③. 鳞片 ④. 羽毛【解析】【详解】动物的皮肤,有的裸露,比如青蛙的皮肤裸露,没有鳞片和其它覆盖物,能分泌大量黏液,保持湿润,这有利于呼吸作用;有的有毛发,比如东北虎,毛发可以为它抵御严寒;有的有鳞片,比如蛇和蜥蜴,防止水分蒸发;还有的有羽毛,比如鸟类,保温和维持体温恒定。【点睛】本题考查动物的皮肤,要求学生了解各种动物的皮肤特点。4. 仙人掌的叶子成了( ); 茎肉质充当“( )”,( ) 发达,能多( )。【答案】 ①. 刺 ②. 水库 ③. 根系 ④. 吸水【解析】【详解】由于动物和生活的环境相互影响,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过程,动物的身体形态结构与其食物、习性都是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骆驼的驼峰可贮存水分和能量等适应沙漠行走的特征。为了适应酷旱的环境,仙人掌经过千千万万年的演变过程,体态变了样,叶子退化了,变成了针状或刺状,这就从根本上减少了蒸腾面;茎肉质充当“水库”;根系发达,能多吸收水分。5. 莲的叶柄和藕中有很多( ), 孔与孔彼此相通形成一个( ), 即使在缺氧的环境中仍可( )。【答案】 ①. 孔 ②. 气体通道 ③. 生存【解析】【详解】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莲的叶柄和藕中有很多孔,孔与孔彼此相通形成一个气体通道,即使在缺氧的环境中仍可生存,这是它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果。6. 蝙蝠的( )不发达,但能借助( ),在黑夜中捕捉飞蛾。【答案】 ①. 视觉 ②. 回声定位【解析】【详解】蝙蝠的视觉不发达,但能借助“回声定位”在黑夜中捕捉飞蛾。蝙蝠在黑夜中捕捉飞蛾时需要喉、耳朵的参与。一边飞,一边从喉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传播,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可以根据反射回来的超声波感知物体,改变飞行的方向了。7. 每到天气要变冷的秋天,燕子总会成群结队地飞往天气_______。【答案】温暖的南方【解析】【详解】许多鸟类每年要进行两次迁徙。燕子在春天从南方飞到北方,秋天又飞向南方。所以每到天气将要变冷的秋天,燕子总会成群结队地飞往天气温暖的南方。8. 冬去春来,气温( ), 很多动物纷纷脱下旧的“( ) ”换上了“( )”。隆冬季节,寒风刺骨,许多动物又换上了“( )”。【答案】 ①. 上升 ②. 衣服 ③. 新装 ④. 棉衣【解析】【详解】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进行迁徙、冬眠、换毛,要了解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冬去春来,气温上升,很多动物纷纷脱下旧的“衣服”,换上了“新装”,动物为了散热会脱下厚厚的皮毛或羽毛。隆冬季节,寒风刺骨,许多动物又换上了“棉衣”。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6分)9. 书本、课桌、粉笔都是非生物。( )【答案】√【解析】【详解】生物能生长,能繁殖,生长过程需要水和营养。动物、植物和人都是生物。非生物不能生长,不能繁殖,也不需要水和营养。书本、课桌、粉笔都是非生物。题目说法正确。10. 地球上有了植被才有了我们人类,植物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的空间,也是我们生活的依靠。( )【答案】√【解析】【详解】植物的作用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降低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减少空气中放射性物质;减少空气中的灰尘,植物可以改善我们的气候,植物为我们提供食物,无论是能结果的植物,还是不能结果的植物对人类都有用处。所以,地球上有了植被才有了我们人类,植物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的空间,也是我们生活的依靠。题干表述正确。11. 小草小花都生物。( )【答案】√【解析】【分析】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生长、发育、繁殖等能力,能通过新陈代谢作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详解】小草、小花都是有生命的,都能够生长、繁殖、进行新陈代谢等,它们都是生物。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12. 蟋蟀的“耳朵”跟我们人一样,都长在头部。( )【答案】×【解析】【详解】大多数昆虫身体较小,肉眼不容易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昆虫。在放大镜下观察,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蟋蟀的耳朵则是长在前足胫节上,所以题干中说法是错误的。【点睛】本题考查放大镜下昆虫,要求学生掌握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13. 仙人掌是我国常见的观赏植物,它原产于美洲和非洲的干旱沙漠。( )【答案】√【解析】【详解】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它们生活环境关系密切。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以适应沙漠干旱的环境。仙人掌是我国常见的观赏植物,它原产于美洲和非洲的干旱沙漠,中国于明末引种,南方沿海地区常见栽培。14. 莲,观赏名为荷花,是我们熟悉的水生植物。( )【答案】√【解析】【详解】莲,又名荷花、中国莲、水芙蓉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们熟悉的水生植物,主要生长在湖泊、河滩等浅水地带。15. 北极熊生活在北极,体重在450千克左右。( )【答案】×【解析】【详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因熊身体产热与体积成正比,而散热却只与表面积成正比,这样,熊体型越小,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就越大,散热就越快,寒冷时就越不容易保持体温。生活在寒冷地带的熊,需要保持体温,所以体型需要大些。北极熊生活在北极,体重在540千克左右。16. 燕子也可以在北方过冬。( )【答案】×【解析】【详解】当气候、食物、空气、水源等环境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也在发生变化,以此适应环境。所以燕子天暖时飞到北方筑巢繁殖,天冷后飞到南方过冬。题目观点错误。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每题2分,共16分)17. 藏羚羊栖息于海拔( )米的高原地带,早晚觅食,善于奔跑。A. 1000-2000 B. 3000-4000 C. 4000 5000【答案】C【解析】【详解】藏羚羊栖息于海拔4000 50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在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8. 下列农作物中属于经济作物的是( )。A. 玉米 B. 小麦 C. 芝麻【答案】C【解析】【详解】经济作物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农作物,还包括纤维作物、饮料作物、糖类作物等,广义的还可以包括蔬菜、果树、花卉等。经济作物通常具有地域性强、经济价值高、技术要求高、商品率高等特点,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严格,宜于集中进行专门化生产。根据对经济作物的认识,经济作物是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芝麻属于经济作物,玉米、小麦属于粮食植物。故选C。19. 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 花开花落 B. 北雁南飞 C. 孔雀开屏 D. 潮涨潮落【答案】D【解析】【详解】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花开花落、北雁南飞、孔雀开屏,具有生命现象,潮涨潮落是自然现象,不属于生命现象。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20. 昆虫的触角就是它的( )。A. 鼻子 B. 耳朵 C. 眼睛【答案】A【解析】【详解】昆虫头部都有一对触角,既有像蝈蝈、蝴蝶那样的长触角,也有像瓢虫、苍蝇那样的短触角。另外,触角的形状也各种各样,有丝状、棒状、念珠状、锯齿状、栉状和羽毛状等。触角除有嗅觉、触觉和感觉外,还有其他一些功能。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A选项符合题意。21. 春天,大雁往( )飞。A. 东 B. 南 C. 北【答案】C【解析】【详解】大多数生物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许多生物的身体特征或行为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一些动物会因气候变化而向其他地区迁徙,或者进入冬眠、夏眠。春天,燕子、大雁往北方飞;秋天,燕子、大雁往南方飞。22. 鱼的侧线能感知水体的( )。A. 动静 B. 震动 C. 高度【答案】B【解析】【详解】鱼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决定了它适应水中的环境。鱼的侧线是一种特殊感官,侧线和神经相连,不仅能感知水体的震动,还能感知水温和水流的方向。23. 下列属于脊椎动物的是( )。A. 蝴蝶 B. 蚊子 C. 猫【答案】C【解析】【详解】科学家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蝴蝶、蚊子属于无脊椎动物;猫属于脊椎动物。24. 马来熊体重在( )。A. 45千克 B. 150千克 C. 540千克【答案】A【解析】【详解】马来熊是现存体型最小熊,体长110-150厘米,体重27-75千克,全身黑色。四、简答题(20分)25. 什么是无脊椎动物?【答案】没有脊椎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解析】【分析】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详解】科学家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具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26. 鸟类是怎样长途迁徙的?【答案】许多鸟类每年要进行两次迁徙,春天,他们陆续从温暖的南方飞回北方繁殖后代;秋天,他们又陆续飞到南方度过寒冬。【解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详解】根据对候鸟的认识,每年春秋两季,候鸟都要迁徙,它们要飞越千山万水,路程数千千米之遥远。鸟类的迁徙主要是为了躲避寒冬的低温,是适应环境的表现。27. 蛇是怎样分辨出不同气味的?【答案】蛇的嗅觉非常发达,它的嗅觉接收器管是舌头,而不是鼻。蛇经常将舌头伸出来不停地晃动。蛇的舌头有两根分叉,能吸收空气中的气味粒子,分辨出不同的气味。【解析】【分析】蛇嗅觉非常发达,它的嗅觉接收器官是舌头,而不是鼻。【详解】不同动物的感觉器官不同,蛇的嗅觉非常发达,它的嗅觉接收器官是舌头,而不是鼻。蛇经常将舌头伸出来不停地晃动。蛇的舌头有两根分叉,能吸收空气中的气味粒子,分辨出不同的气味。2024年三年级科学阶段性练习一、填空题(每空2分,48 分)1. 非生物不能生长,不能_______________,也不需要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2. ( ) 是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经济作物按其用途分为( ),( )等。3. 动物的皮肤,有的( ),有的有( ),有的有( ),还有的有( )。4. 仙人掌的叶子成了( ); 茎肉质充当“( )”,( ) 发达,能多( )。5. 莲的叶柄和藕中有很多( ), 孔与孔彼此相通形成一个( ), 即使在缺氧的环境中仍可( )。6. 蝙蝠( )不发达,但能借助( ),在黑夜中捕捉飞蛾。7. 每到天气要变冷的秋天,燕子总会成群结队地飞往天气_______。8. 冬去春来,气温( ), 很多动物纷纷脱下旧的“( ) ”换上了“( )”。隆冬季节,寒风刺骨,许多动物又换上了“(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6分)9. 书本、课桌、粉笔都非生物。( )10. 地球上有了植被才有了我们人类,植物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的空间,也是我们生活的依靠。( )11. 小草小花都是生物。( )12. 蟋蟀的“耳朵”跟我们人一样,都长在头部。( )13. 仙人掌是我国常见的观赏植物,它原产于美洲和非洲的干旱沙漠。( )14. 莲,观赏名为荷花,是我们熟悉的水生植物。( )15. 北极熊生活在北极,体重在450千克左右。( )16. 燕子也可以在北方过冬。(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每题2分,共16分)17. 藏羚羊栖息于海拔( )米的高原地带,早晚觅食,善于奔跑。A. 1000-2000 B. 3000-4000 C. 4000 500018. 下列农作物中属于经济作物的是( )。A. 玉米 B. 小麦 C. 芝麻19. 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是( )。A. 花开花落 B. 北雁南飞 C. 孔雀开屏 D. 潮涨潮落20. 昆虫的触角就是它的( )。A. 鼻子 B. 耳朵 C. 眼睛21. 春天,大雁往( )飞。A. 东 B. 南 C. 北22. 鱼的侧线能感知水体的( )。A 动静 B. 震动 C. 高度23. 下列属于脊椎动物的是( )。A. 蝴蝶 B. 蚊子 C. 猫24. 马来熊体重在( )。A. 45千克 B. 150千克 C. 540千克四、简答题(20分)25. 什么无脊椎动物?26. 鸟类是怎样长途迁徙的?27. 蛇是怎样分辨出不同的气味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冀人版三年级下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原卷版).docx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冀人版三年级下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