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高考政治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思维导图+核心考点+易混易错)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战2024年高考政治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思维导图+核心考点+易混易错)

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二 《法律与生活》
思维导图
核心考点
第一单元 民事权利与义务
第一课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基础知识过关】
一、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1、民法
(1)作用: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特点: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民事权利与义务相一致,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信等原则。
2、民法典
①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由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②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能够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规范了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3、民事法律关系
①含义:民事法律关系就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②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③主体: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④客体:是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⑤内容: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包括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
5、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体现:①我国民法不仅体现法治理念,而且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
②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6、解析民法基本原则
(1)必要性
①社会成员的私人利益之间以及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可能形成各种利益冲突。
②民法规定一系列基本原则,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民法基本原则作用)
(2)含义: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3)内容:6个原则
①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②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③公平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④诚信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⑤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⑥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二、积极维护人身权利
1、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
(1)重要性: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生命是自然人最高的人身利益;身体是承载生命健康的物质载体;身心健康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
(2)侵权责任:侵犯他人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关注】《民法典》规定:侵害生命健康权的民事责任
①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误工费)。
②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③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2、姓名肖像受保护
(1)姓名权
①含义:是自然人对其姓名享有的人身权利。
②民法中有关姓名权的规定:
A自然人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
B一般来说,未成年人由父母决定其姓名,成年后有权自己决定继续使用或者改变姓名,但是应当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C此外,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众混淆的笔名、艺名、网名、译名、姓名的简称等,参照姓名权加以保护。
(2)肖像权
A肖像:是通过影像、雕塑、绘画等方式在一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识别的外部形象。自然人享有肖像权。 (组织没有肖像权)
B【关注】《民法典》规定:自然人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3.名誉隐私不可侵
(1)名誉权和荣誉权
①名誉的含义: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②要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也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的荣誉称号,不得诋毁、贬损他人的荣誉。
【拓展延伸】荣誉和名誉的区别:
荣 誉 名 誉
区别 是国家和社会给予民事主体的一种正式评价,其授予、剥夺或者撤销一般都需要依照严格的程序进行 这种社会评价是由社会公众随意进行的
是政府、单位或者社会组织给予的评价 来源于社会公众,是社会公众的一般评价
是国家和社会给予民事主体的积极、褒奖性的、非消极评价 是社会对民事主体的综合评价,既包括积极的褒奖,也包括消极的批评,还包括中性的评价。
不可能自然产生 是民事主体在社会经济生活活动中自然产生的。
联系 如果非法剥夺公民的荣誉称号,使公民的名誉也受到损害的,同时构成侵害荣誉权和名誉权。
(2)隐私权
A含义: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B侵权表现: 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民法保护隐私权,是对宪法规定的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住宅不受侵犯等公民权利的落实。
(3)为什么要保护个人信息:原因+意义
①尊重他人隐私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②法律明确保护个人信息,对于保护自然人的人身与财产权利、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个人信息与隐私权密切相关,受到法律保护。
(4)保护个人信息的要求(怎么办):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以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方式处理他人个人信息。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
第二课 依法有效保护财产权
一、保障各类物权
1、财产制度
①作用: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财产关系。
②地位:是一个社会得以稳定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制度。
2、财产权和物权
(1)财产权的含义及分类: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能够给民事主体带来经济收益的权利。
(2)物权的含义及类型:物权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是最基本的财产权,包括所有权、他物权。
3、物权法定制度的基本原则:
(1)物权法定原则:物权的种类和内容必须有法律规定,不得任意创设。
(2)民法典规定了物权平等保护原则: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平等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4、所有权
(1)含义:所有权是权利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拓展延伸】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区别:
权能 含义 举例
占有 实际管领或控制 刘某购得商品房一套,房屋已交付给他控制
使用 运用 刘某将此套房装修后自住或出租
收益 取得经济效益 刘某收取出租房屋的租金
处分 处置 刘某将此房出售、出租、抵押、赠与等
(2)类型:依据主体的不同,我国将所有权划分为三类:国家所有(全民所有)、集体所有、私人所有。
除法律特别规定某些财产只能归国家或者集体所有外,其余财产可以由各类主体享有所有权。
(3)原则:民法典规定了物权平等保护原则。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平等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4)所有权的取得方式:
①不动产所有权的取得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对于房屋等不动产,除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形外,必须到不动产登记机构办理登记,才能取得所有权。(不动产所有权的取得:登记)
②动产所有权的取得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一般来说,所有人按照转让财产所有权的意图,直接把财产交给对方占有,对方就取得了该财产的所有权。(动产所有权的取得:交付)
③价值较大的动产,如机动车、航空器、船舶等,其产权的取得、变更,通常也需要依法办理产权登记。如果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价值较大的动产:登记)
5、他物权
含义与类型:他物权是所有权之外的物权,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两类。
A用益物权:对他人占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
(1)土地承包经营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的一项重要的财产权。农村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我国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法律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核心就是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2)宅基地使用权
宅基地使用权也是农民的一项重要的财产权,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依法利用该土地建造住房及其附属设施,农村村民有权长期占有和使用宅基地。
(3)建设用地使用权
建设用地使用权是权利人依法利用土地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权利。生活中,这些权利往往与房屋所有权相联系。房地产开发商应当在建造房屋之前,先行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们从开发商那里购买商品房,并且办理转移登记和取得不动产权属证书之后,既拥有商品房的所有权,又合法享有该商品房的所在地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
B担保物权:是为了确保债权的实现,而在他人财产上设立的物权,包括抵押权、质权等。
(1)抵押权和质权(担保物权):
(2)财产的权利人可以将其财产(例如房屋、汽车、电脑、股票等)抵押或者质押。债权人通过抵押、质押而在他人财产上享有的权利就是抵押权、质权。
【拓展延伸】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的区别和联系:
所有权 用益物权 担保物权
区别 权利人的权利 占有、使用、收益、处分 占有、使用、收益、 优先受偿
分类 国家所有(全民所有)、集体所有、私人所有 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 抵押权、质权
联系 三者都属民法总则规定的特权范畴、都是民事主体依法对物进行管理、支配和享受物之利益的权利
二、尊重知识产权
1、知识产权
(1)含义:是权利人依法就作品、发明创造等智力成果或者商标、地理标志等工商业标记享有的专有
性权利。
(2)内容: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3)意义: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全社会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保护知识产权是促进创新发展的重要法律机制。
2、著作权
A含义和内容
(1)含义:指权利人针对特定作品依法享有的支配和获取利益的权利。
(2)内容
①著作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
②著作财产权:作者对其作品的自行使用和被他人使用而享有的以物质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包括复制权、发行权、改编权、翻译权、表演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
B著作权保护
(1)表现: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广泛的权利。他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就可能构成侵权。
(2)期限
①著作权属于自然人的,保护期是作者有生之年加去世后50年。
②著作权属于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保护期是作品发表后50年,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 50年内未发表的,法律不再保护。
(3)保护期届满:该作品进入公共领域,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但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仍受法律保护。
3、专利权
(1)含义:专利权是权利人就特定的发明创造依法在规定期限享有的专有权。
(2)意义:专利权是维护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利益、激励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
(3)获得:
a.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完成发明创造后,可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
b.国家知识产权局经过审查,认为该申请符合条件的,则颁发专利证书,授予专利权。
(4)法律保护:他人未经专利权人同意,不得实施专利权人享有专利的发明创造。
(5)分类:《中国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规定的专利有三种:发明专利(保护期限20年)、实用新型专
利(保护期限10年)、外观设计专利(保护期限15年)。均自申请日计算。保护期满以后,这些发明创造就进入公共区域,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
4、商标权
(1)商标
①含义:是经营者用来将自己商品或者服务与其他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相区别的标志。
②表现:商标表现为文字、图案等形式,体现的是经营者在商品或者服务上的信誉。
③意义:体现的是经营者在商品或者服务上的信誉,经营者信誉良好,其商标往往具有巨大的价值。
④注册商标:
a.含义:经营者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提出申请并获得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
b.商品注册的条件:
①允许注册情形:《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规定,任何能够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商品与他人的商品区别开的标志,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和声音等,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均可以作为商标申请注册。
②不得注册的情形:
a.与我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国歌、军旗、军徽、军歌、勋章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
b.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或者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一般也不得作为商标。
(2)商标注册人享有的权利及侵权规定
商标注册人享有的权利 注册商标专用权。
侵权规定 a.未经权利人许可,他人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构成侵权。 b.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也构成侵权。
商标保护期限 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10年,注册人可以申请续展。续展注册的有效期也是10年,续展次数不受限制。
第三课 订约履约 诚信为本
一、订立合同学问大
1、合同的相关知识
(1)含义: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
(2)类型:常见的有买卖合同、赠与合同、租赁合同、运输合同等。
(3)自愿订立合同
①内涵:必须由订立合同的各方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即就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终止形成一致的意思表示,以实现各自的利益。
②法律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法律鼓励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尊重市场交易者的合同自由,维护诚实守信的履约机制。
③合同的意义
(1)大到国际贸易,小到生活点滴,合同渗透在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除了依靠诚实守信等道德约束,还需要合同法律制度的保障。
【拓展延伸】合同的作用
(1)避免和减少纠纷的发生:社会生活中难免发生矛盾和纠纷,有些纠纷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当事人缺乏合同意识,没有签订合同或者没有正确地签订和履行合同。
(2)处理已经发生的纠纷的依据:只要正确地签订合同,即使纠纷已经产生,依据合同办事也是一个有效的解决之道。
2、要约承诺订合同
合同的订立需要当事人各方的平等协商,很多时候需要经历反复协商才能就合同条款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法律将这个过程概括为要约与承诺两个阶段。
(1)要约
a.含义:要约是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在一项要约中,发出要约的一方为要约人,接受要约的一方为受要约人。
b.要求:为了保护受要约人的合理期待,维护稳定的交易秩序,生效的要约具有法律约束力。
(2)承诺
a.含义: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应由受要约人及时向要约人作出,并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该意思表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
b.要求:承诺到达对方后,立即发生法律效力,订立合同的过程随之结束。俗话说“一诺千金”,当我们接到一项要约,即将作出承诺时,要格外慎重。
要约 承诺
含义 是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要求 为了保护受要约人的合理期待,维护稳定的交易秩序,生效的要约具有法律约束力 ①由受要约人及时向要约人作出,并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该意思表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一致。 ②如果对原来的要约内容进行了实质性变更或者超过了要约确定的期限,此时,该项“承诺”转化为新要约,需要原来的要约人作出承诺,才能形成一致的意思表示
主体 在一项要约中,发出要约的一方为要约人,接受要约的一方为受要约人
提醒:要约≠要约邀请(要约引诱)
(3)承诺对要约的变更(协商)
在实际协商过程中,受要约人的“承诺”可能增加新的内容,如果对原来的要约内容进行了实质性变更或者超过了要约确定的期限,此时,该项“承诺”转化为新要约,需要原来的要约人作出承诺,才能形成一致的意思表示。
(4)有效合同与无效合同(注意:订立合同不等于合同的生效)
3、立字有据更可靠
(1)合同的形式
除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取特殊形式外,只要各方当事人形成一致的意思表示,就是订立了合同。采取何种形式订立合同有时会对当事人能否顺利实现其合法权益产生影响。
合同的形式:口头形式、书面形式、直接履行的行为
(2)口头合同
a.含义:是现实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合同形式,是当事人通过口头语言达成意思表示一致所形成的合同。
b.适用对象:通常用在一些金额较小、即时清结、权利义务关系相对简单的民事法律关系中。
c.优点:充分适应了现代社会对订立合同的快捷性要求。
d.缺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多不明确,发生纠纷时难以举证。合同的履行期限越长,当事人忘记约定内容或者条件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当事人对合同的理解和执行就越容易产生争议。
(3)书面合同
a.含义:是以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订立的合同。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
b.适用对象:对于权利义务关系复杂、金额较大以及履行期限较长的合同,应当采取书面形式。
c.优点:①内容清晰,有利于督促各方当事人根据确定的义务履行合同,有利于守约方根据约定追究违约责任。
②书面合同有据可查,能够为处理合同纠纷提供明确的证据,有利于案件的公正裁决。
(4)口头合同与书面合同二者的联系:
A.订立口头合同或书面合同,都必须由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共识。
B.任何合同都离不开确立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二、有约必守 违约有责
1、一诺千金 重在履行
(1)合同履行:合同履行是合同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实现各自权利义务的行为
(2)合同履行的原则:
①诚信履行原则: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②全面履行原则:(又称正确履行原则或适当履行原则)即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等要求,正确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
③协作履行原则
(3)履行合同的关键:明确合同内容
①合同内容就是合同的条款,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合同的条款来体现。
②合同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
(4)合同的变更:
合同订立后,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当事人可能会有改变或者解除这种法律约束的想法。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
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合同的一方当事人不能单方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否则须承担违约责任。
C.在买卖合同履行中,双方当事人互有权利和义务,而履行义务是履行合同的核心。合同的履行是双方当事人的行为,而履行合同义务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
2、言而有信 违约有责
A违约: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
B违约责任
(1)实质:既是违约方应该付出的代价,也是法律给予守约方的救济。
(2)判定
①依据民法典,对守约方的损害赔偿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
②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
(3)承担方式
①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适用定金罚则等。
②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
3、违约行为免责情形
(1)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遇到当事人约定的免责事由或不可抗力时,根据这些情形对合同履行所造成的影响,可全部或者部分免除当事人的违约责任。
(2)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
第四课 侵权责任与权利界限
一、权利保障 于法有据
1.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
(1)承担侵权责任的依据:法律保护民事主体的各项人身权和财产权。行为人侵害他人的民事权利,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2)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
①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②这些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知识拓展】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
停止侵害 加害人正在实施侵害他人财产或人身的行为的,受害人可以依法请求其停止侵害行为。这实际上是要求侵害人停止实施某种侵害行为
排除妨碍 妨碍他人行使民事权利或者享有民事权益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排除妨碍。 这是指权利人行使其权利受到不法阻碍或妨害时,有权请求加害人或排除或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排除,以保障权利正常行使的措施
消除危险 行为人的行为对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潜在威胁的,权利人可以要求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危险
返还财产 是指侵占他人财产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返还财产
恢复原状 所有人的财产被他人非法侵害遭到损坏时,如果能够修理,则所有人有权要求加害人通过修理恢复财产原来的状态;加害人不修理时,所有人有权请求有关部门责令加害人恢复原状
赔偿损失 行为人因侵权而造成的他人财产、人身和精神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以给付金钱或实物为内容的民事责任方式
赔礼道歉 侵权行为人实施了侵害他人人身权的行为后,向受害人公开承认错误、表示歉意,希望求得受害人谅解
消除影响 侵权行为人实施了侵害他人的行为后,为受害人消除不良后果的一种补救措施
恢复名誉 侵权行为人实施了侵害他人的行为后,要为受害人恢复被损害的名誉
(3)诉讼时效
①权利人在实现自己的权利、向他人追究法律责任的过程中,要注意诉讼时效。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②当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人应当及时提出相关请求
2.侵权责任中的情理法
(1)一般侵权责任: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①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
②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故意或者过失)。行为人是故意还是过失不影响其承担民事责任,但过错程度对于衡量其责任大小具有法律意义;
③该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负责,法律通常要求受害人确定损害结果发生的真实原因。
(3)特殊侵权责任:过错推定与无过错侵权责任
①过错推定侵权责任: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②无过错侵权责任:法律规定无过错侵权责任的,则行为人只要损害了他人的民事权益,不论其有无过错,均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简而言之:无论有无过错,均需承担责任。
(4)法律规定侵权责任的意义(作用)
(1)法律规定侵权责任,旨在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合理确定相关行为人与权利人之间的利益。
(2)同时,法律规定在特定情形中适用过错推定与无过错责任原则,对社会某些群体的合法权利给予特别保护,体现了社会公正。
(3)侵权责任规则有助于平衡社会各方利益,合理预防损害,促进社会和谐。
二、权利行使 注意界限
(一)民事权利有限制
1、保护民事权利与正确行使民事权利并不矛盾:民法强调对权利的保护,而权利通常意味着人们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实施某一行为的自由。
2、合理界限: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时不能超过正当的界限,并且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
(1)人身权的界定:对经营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就不能认定为侵害名誉权。因为这些行为是保障消费者批评监督权所必需的。但是,借机以诽谤、诋毁、侮辱等方式损害对方利益的,则构成侵权。
(2)著作权的界限
①作品的合理使用:在特定的情形中,使用作品不需要著作权人同意,也不必支付使用费。
②作品的法定许可使用:在某些情形中,除非权利人事先声明不许使用,他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同意,直接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使用费,这属于作品的法定许可使用。在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使用的情况下,仍须指明作者和作品出处。
【拓展延伸】法律对知识产权的限制(著作权领域)
主要表现 具体情形
合理使用 使用作品不需要著作权人同意,也不必支付使用费 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为报道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表的作品,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等等
法定许可使用 除非权利人事先声明不许使用,他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同意,直接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使用费 报刊转载其他报刊已经刊登的作品;在为实施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的教科书中,汇编已经发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等等
在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使用的情况下,仍须指明作者和作品出处
(二)妥善处理相邻关系
1、相邻关系
(1)含义:相邻关系是对不动产所有权的限制或延伸。
(2)主要类型:①相邻用水、排水, ②相邻通行,③相邻不动产利用与管线安设,
④相邻通风、采光、日照,⑤相邻有害物质排放,等等。
(3)妥善处理相邻关系重要性:法律规定相邻关系,对于保护相邻不动产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稳定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4)原则和依据
①原则:民法典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②法律依据:法律、法规对处理相邻关系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可以按照当地习惯。
(5)具体要求:相邻关系一方在为自己便利行使权利时,应当照顾到相邻方的利益。
a.民法典规定,不动产权利人应当为相邻权利人用水、排水、通行等提供必要的便利;
b.不动产权利人因用水、排水、 通行等利用相邻不动产的,应当尽量避免对相邻的不动产权利人造成损害。
第二单元 家庭与婚姻
第五课 在和睦家庭中成长
一、家和万事兴
(一)育小职责大
1.生活中的亲属关系
(1)内容: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
(2)体现:体现着浓浓的亲情与爱情,但亲情与爱情的背后,还存在着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3)如何处理亲属关系: 民法典等法律为处理家庭成员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提供了准则。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既调整夫妻关系,也调整父母子女等家庭成员关系。
2.父母对子女的义务与权利
(1)不仅有抚养义务,也有教育义务
①父母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子女,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有残疾的未成年人,更不得有溺婴、弃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抚养义务,三不得)
②父母应当让适龄儿童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阻碍其入学或迫使其中途退学、辍学。(教育义务)
③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父母 义务 抚养 父母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子女,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有残疾的未成年人,更不能有溺婴、弃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
教育 父母应当让适龄子女按时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不得阻碍其入学或迫使其中途退学、辍学。
监护 ①父母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保护未成年子女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②保护未成年子女的财产利益。③未成年子女造成他人损害的,父母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无过错侵权)
权利 (1)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既是父母的义务, 也是父母的权利。
(2)父母有权对子女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和引导,并对子女进行批评教育和合理惩戒。
子女 赡养 ①要求子女经济上供养父母、生活上照料父母、精神上慰藉父母,照顾父母的特殊需求。
②要求子女尊重、体贴父母,不干涉父母的婚姻自由,使父母幸福安度晚年。
③民法典规定了成年意定监护制度,保障老人的合法权益。
注意: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二)敬老是义务(子女的权利与义务)
1.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的义务(“两个要求”)
(1)要求子女经济上供养父母、生活上照料父母、精神上慰藉父母,照顾父母的特殊需求。
(2)要求子女尊重、体贴父母,不干涉父母的婚姻自由,使父母幸福安度晚年。
2.成年意定监护制度
(1)含义: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其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事先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
(2)要求:监护人在该成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履行监护职责。
(3)为什么要制定成年意定监护制度
①原因:
A.法律依据:为防止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损,民法典专门规定了成年意定监护制度,有助解决此类问题。
B.自身原因:随着年龄增长,活动能力减弱,老年人容易与社会生活脱节,导致判断力下降。
C.制度缺陷:容易限制老年人的自主决定权,故建议选择与老年人的财产没有利害关系的人担任监护人。
②意义: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成年意定监护制度可以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3.侵犯家庭成员权利、破坏家庭和睦的行为
(1)表现:家庭和睦是幸福生活的基石。但是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家庭暴力、虐待和遗弃等侵犯家庭成员权利、破坏家庭和睦的行为。
(2)追责:依据法律,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者遗弃老年人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相关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拓展延伸】抚养、赡养与扶养的关系
抚养 赡养 扶养
区别 定义 父母为子女的生活、学习等提供物质条件,在生活上加以妥善照料 子女应该在精神上、生活上给予父母关心和照料 平辈人之间在物质上和生活上相互扶助
适用范围 适用于长辈对晚辈 适用于晚辈对长辈 适用于平辈之间
联系 三者都是法律规定的家庭成员间应履行的义务,不履行这些义务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三者都是构建和睦家庭的条件
二、薪火相传有继承
(一)法定继承有顺序
1.继承制度
(1)继承:是指将自然人死亡后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法转移给他人所有。
(2)继承制度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代与代之间爱的延续和传递,是代际传承的重要保障。
(3)继承关系中的几组法律名词:
被继承人:死者; 遗产:被继承人死亡时预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继承人:依法承受遗产的人; 继承权:继承人享有的财产性权利;
(4)遗产认定:继承遗产需要先将个人合法财产从家庭共有财产或者夫妻共同财产中析出,析产以后确定的被继承人的个人合法财产才是遗产。意外死亡的赔偿金不属于遗产。
2.继承遗产与债务清偿责任
(1)继承人不仅会获得被继承人的遗产,还需要承担被继承人未偿还的债务。
(2)本应由被继承人偿还的债务,应由继承人在继承的遗产范围内承担清偿责任,超过部分不负清
偿责任,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除外。
3.继承权的取得与丧失
(1)继承方式:
①法定继承: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即基于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扶养关系获得继承权。
②遗嘱继承:基于合法有效遗嘱的指定。遗嘱继承只能在法定继承人范围内指定继承人。其法律效力优先于法定继承。
(2)法定继承的顺序和范围:(亲属关系的亲疏确定)
(3)遗产分配的原则:
①《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条 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   
②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
③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   
4.继承的正确做法及意义:
(1)正确做法:继承人应当本着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继承问题。
(2)意义:有利于继承人的和睦团结和整个家庭的安宁幸福,也是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拓展延伸】
(1)父母对子女不履行义务的处理
①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付给抚养费的权利。
②因迫索抚养费而发生的纠纷,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也可由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处理。对拒绝抚养、情节恶劣,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抚养、赡养、扶养的区别与联系:
抚养 赡养(扶助) 扶养(狭义)
区别 定义 父母为子女的生活、学习等提供物质条件,在生活上加以妥善照料 子女应该在精神上、生活上给予父母关心和照料 平辈人之间在物质上和生活上相互照顾
适用范围 适用于长辈对晚辈 适用于晚辈对长辈 适用于平辈之间
联系 ①都是法律规定的家庭成员间应履行的义务,不履行这些义务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②都是构建和睦家庭的条件
“广义扶养”指一定范围内亲属间相互供养和扶助的法定权利和义务,没有身份、辈分之分,是抚养、扶养、赡养的统称。 在民法典、刑法具体法律条文中使用“扶养”一词,即采用广义的解释。
(二)遗嘱继承重意愿
1.遗嘱
(1)含义:遗嘱人生前依法律规定处分其个人合法财产及与此相关的事务,并于其死亡时发生效力的单方意思表示。
(2)依据:法律尊重死者生前通过遗嘱处分个人合法财产的意愿。
(3)形式:有自书遗嘱、代书遗嘱、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口头遗嘱和公证遗嘱六种。
(4)效力
①代书遗嘱、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口头遗嘱须有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的见证人在场见证才能生效。
②遗嘱人立有内容相抵触的前后数份遗嘱,以最后的遗嘱为准。
(5)应当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6)作用:通过遗嘱处分财产,既是对遗嘱人意愿的尊重,又有助于减少继承人间的分歧,有利于整个家庭的和睦。
2.非继承遗产处理形式
(1)遗赠:通过遗嘱指定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接受遗产。
(2)遗赠抚养协议
①内涵:自然人可以与继承人以外的组织或者个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按照协议,该组织或者个人承担该自然人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
②目的:使孤寡老人的生活得到保障。
第六课 珍惜婚姻关系
一、法律保护下的婚姻
(一)珍惜婚姻
1、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 :
(1)婚姻自由是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
(2)民法典规定了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等基本原则。
2、正确对待婚姻(义务)
(1)对婚姻的要求:结婚建立的是一种长期的身份关系,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还有相互扶养的义务。
(2)对婚姻的态度:严肃对待婚姻、珍惜婚姻,既是对自己负责、对配偶和子女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3、结婚的法定条件:结婚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4个)
(1)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2)男女双方达到法定婚龄。民法典规定的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3)符合一夫一妻制。
(4)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4、结婚登记程序:
(1)为什么要进行结婚登记
①必要性:结婚会对男女双方的人身和财产产生强制约束力,因此,法律要求结婚必须履行登记程序。
②重要性:进行结婚登记是确立婚姻关系、明确夫妻双方权利义务必经的法律程序。
【拓展延伸】
(1)同居关系:
①表现情况:没有配偶的男女,未办理结婚登记,但是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夫妻双方离婚后,未履行复婚登记手续,又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
②法律后果:当事人不是夫妻关系,不享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同居期间当事人各自继承的财产,一般按照个人财产处理。
注意: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已存在有效的婚姻关系与他人持续稳定地同居会构成重婚行为(重婚同居),将受到法律惩罚。(非法同居关系)同居关系:不受法律保护。合法婚姻:只有经过结婚登记的合法婚姻才受到法律的保护。
(2)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
无效婚姻 可撤销婚姻
不同点 ①无效婚姻是违反禁止结婚条件的,当事人或是已有配偶(重婚),或是有不能结婚的亲属关系,或是不到法定年龄。 ②对于无效婚姻,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和相关组织都可以申请无效,人民法院可依法宣告无效。 ③无效婚姻的宣告没有时间限制,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而裁判是否宣告无效。 ①可撤销婚姻是因为胁迫,本人不自愿,或者因为隐瞒重大疾病产生的认识错误,如果知道就不会结婚。 ②受胁迫和隐瞒重大疾病的两类可撤销婚姻,只有当事人可申请撤销,人民法院必须依当事人的申请撤销。 ③可撤销婚姻当事人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1年内)提出,超出规定的时间则不能再提出申请,如需解除婚姻只能走离婚程序。
相同点 ①二者自始都没有法律约束力。 ②子女和财产的处理规则相同,都是按同居关系处理。
(二)离婚要慎重
1、离婚自由:(离婚自由,反对轻率离婚)
(1)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夫妻之间难免发生矛盾,但双方都应彼此忠诚,珍惜夫妻感情,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法律规定了离婚自由,但反对轻率离婚。
(2)离婚冷静期:结婚要慎重,如果婚姻存在问题,离婚也应慎重。民法典规定,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任何一方不愿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该规定中的“三十日”在实践中被成为“离婚冷静期”。
2、离婚方式
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当事人可以离婚。当事人既可以协议离婚,也可以通过人民法院裁判离婚。
(1)协议离婚:要求当事人双方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并就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等问题达成协议。申请离婚登记后三十日届满,当事人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当事人从取得离婚证之时起,解除夫妻关系。
(2)裁判离婚:凡由人民法院管辖和处理的离婚都是裁判离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且调解无效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离婚。一审判决离婚的,人民法院在宣告判决时必须告知当事人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前不得另行结婚,当事人违反告知另行登记结婚的,构成重婚。
【拓展延伸】
(1)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2)离婚后关于抚养和探望孩子的权利:
①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③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二、夫妻地位平等
(一)夫妻在婚姻家庭中地位平等
(1)地位:是夫妻关系的核心。
(2)实质:并非指夫妻在家庭关系中的权利义务一一对等。夫妻平等需要考虑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异,合理分工,共同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3)要求:夫妻在生活中平等行使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共同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二)夫妻人身关系的平等
(1)强调夫妻双方的人格独立
①夫妻双方都有各自使用自己姓名的权利,不因婚姻生活的具体环境,双方的职业、收入和彼此的扶养关系而发生变化。
②双方所生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
(2)夫妻双方自由平等、相互欣赏、互谅互让
①表现:夫妻双方均有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
②意义:是夫妻双方家庭地位平等的重要标志;成就美满婚姻,构建和谐家庭。
(三)平等的财产关系
1、特点:夫妻财产关系与夫妻人身关系密不可分。
2、内容
(1)夫妻共有财产
①范围:工资、 奖金、劳务报酬;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益;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但是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除外;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②原则:夫或妻在处理夫妻共同财产上的权利是平等的。
(2)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一方的婚前财产,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3、处理好夫妻间财产问题
(1)关键:相互坦荡,遇事商量。
(2)方式
①夫妻可以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约定决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
②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法律后果: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相对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的个人财产清偿。
第三单元 就业与创业
第七课 做个明白劳动者
一、立足职场有法宝
(一)法律守护劳动者: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1、国家保护劳动者的措施:
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
为了实现宪法赋予公民的劳动权利,我国制定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
2、国家保护劳动者的意义:为公民的合法劳动权益提供了有利的法律保障,有助于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有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3、劳动关系(劳动法)与劳动者:
①劳动法
作用 主要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即劳动关系
意义 有助于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②劳动者
含义 指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人
要求 应当达到法定就业年龄,除特殊情况外,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4、劳动法的原则
(1)首要原则——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可以提升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劳动者应享有的各项权利,同时规定了用人单位必须履行的义务。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劳动者应享有的各项权利,同时规定了用人单位必须履行的义务。
(2)劳动者平等竞争的原则。 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全社会应当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营造公平就业制度环境。
(3)特殊劳动保护的原则。除对劳动者的权利进行倾斜保护外,劳动法还注重对未成年工、残疾劳动者(女职工)等特殊劳动者的劳动保护,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劳动也要签合同:劳动合同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1、含义: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2、作用:劳动者维权有据,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3、劳动合同的条款
(1)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之前应当自习阅读合同的各项条款,全面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2)必备条款:任何劳动合同必须具备的条款: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等。
(3)可备条款:除必备条款外劳动合同中可以规定的条款包括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
4、订立劳动合同
原则 合法 劳动合同的主体、形式和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公平 劳动合同的内容应当公平、合理
平等自愿 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劳动合同的订立完全出于当事人的意愿,任何一方都不得强制对方接受某种条件
协商一致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双方意思表示达成一致的基础上订立劳动合同
诚实信用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诚实,恪守信用
有效劳动合同及其法律效力 ①劳动合同一旦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即对双方形成约束力,当事人应当依法履行,不得随意变更。②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对劳动者的各项义务,并且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③劳动者则必须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作,并遵守用人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
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的情形 ①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②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③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二、心中有数上职场
(一)明明白白工作
1.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1)劳动者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劳动报酬就是人们常说工资,它是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劳动报酬是对劳动者付出劳动的回报,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支付报酬。
(2)劳动者有休息休假的权利 。休息权是宪法规定的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①依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职工每日工作八小时,每周工作四十小时。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工时制度)
②我国还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带薪休假制度)
(3)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者理应得到全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的关心和保护。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并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4)劳动者有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会出现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可能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为了确保劳动者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国家和社会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这就是社会保险。
(5)劳动者还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等。
2.劳动者依法履行的义务
(1)权利与义务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劳动者在维护自身劳动权益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
(2)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履行的义务:
①都应当完成劳动任务; ②提高职业技能;
③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④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二)清清楚楚维权
劳动争议 含义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纠纷
解决方式 协商与和解 ①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 ②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没有约束力,靠自觉履行)
申请调解 ①当事人也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等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互谅互让的前提下,按照自愿、合法的原则达成调解协议,签订调解协议书。 ③调解协议书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劳动仲裁 (终局裁决) ①含义: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第三方的身份居中进行裁决的活动。 ②条件:如果当事人不愿意协商或调解、协商或调解不成、当事人达成和解或调解协议后不履行,都可以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仲裁申请。 ③效力:仲裁裁决具有法律约束力,除特定情形外,未经劳动仲裁程序,当事人不得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提起诉讼条件 ①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的仲裁申请不予受理的,申请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②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八课 自主创业与诚信经营
一、自主创业 公平竞争
(一)迈出创业第一步
1、创业的第一步,需要考虑创办什么样的经营主体
(1)创业者可以采取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形式。(不同的经营主体形式)
(2)不同形态的经营主体在成立条件、出资人的责任承担等方面有所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由五十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应当符合法律规定,准备相应的文件
例如,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的,必须订立投资人协议、制定公司章程,在章程中规定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公司名称和公司住所、组织机构等。这些文件确立了股东的权利义务关系,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3、办理企业登记,领取营业执照
(1)申请人应当对申请文件、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2)未经相关主管部门登记的,不得以企业名义从事经营活动。
(3)企业发生变更、终止的,也应当办理相应的登记。
4、企业登记的相关信息应当依法及时公示
国家实行企业信息公示制度: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信息,以及政府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能够反映企业状况的信息,应当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开。
(二)市场竞争讲公平
1.市场经济需要公平竞争
(1)依据:我国法律确立了有关市场公平竞争和依法经营的规则。
(2)要求:经营者应当遵守规则,公平竞争。
2.不正当竞争的表现
(1)“搭便车”
①含义:经营者利用他人已经建立的商业信誉,通过某种假冒或者仿冒手段,使消费者发生误认,这种混淆行为就是“搭便车”。
②危害:既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又可能对消费者构成欺诈,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属于不正当竞争。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实施混淆行为,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
(2)虚假宣传
广告是重要的企业营销与产品推广手段,经营者的广告行为应当遵守法律规定。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3)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还规定,禁止实施商业诋毁行为、不当有奖销售行为、商业贿赂行为、妨碍或者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诚信经营 依法纳税
1、诚信经营 保护消费者
(1)保护消费者利益
必要性 ①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上商品种类的不断增多,消费者仅凭一己之力很难分辨商品的实际品质。 ②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呈现一种“信息不对称”状态,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其利益容易受到损害
意义 不仅有利于平衡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助于守法诚信的经营者扩大市场,并最终增进社会整体福祉
(2)经营者对消费者权益的维护
法律 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要求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法律宗旨:①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国家角度) ②经营者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合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经营者角度) ③:消费者可以借助多种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个人角度)
基本内容 保证消费者安全消费的权利 ①对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和服务,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说明和标明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发生的方法。 ②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的,应当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 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
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①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②对消费者就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提出的询问,经营者应当作出真实、明确的答复。 ③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明码标价,还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
尊重消费者的自主选择 ①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 ②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
2、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
可以与经营者协商和解,可以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可以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消费者还可以通过仲裁或者诉讼的方式解决与经营者之间的争议。
(二)依法纳税是义务
1.依法纳税的原因:
(1)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纳税人自觉履行纳税义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
(3)企业依法诚信纳税,既是企业信用的最好体现,也是企业最好的市场名片。
2.我国的主要税种:
(1)增值税:以商品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税
增值额: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期间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
最大特点:减少重复征税,有利于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2)企业所得税:对我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3)个人所得税:
①含义:是针对居民个人在境内外取得收入或者非居民个人从境内取得的收入而依法征收的一种税。
②改革内容: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改革由最初的注重效率转变为更加关注公平。新的个人所得税法不仅提高了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增加了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项附加扣除,而且采用综合征收的方式。
③作用: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和法治观念。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实现收入分配、社会公平的重要杠杆。
【拓展延伸】
(1)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者区别
增值税 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征税对象 商品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 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 个人应税所得额
纳税人 生产经营者 我国境内企业(个人独资与合伙企业除外) 居民个人;非居民个人; 个人独资与合伙企业
负税人 消费者 企业自己 个人自己
作用 有利于减少重复征税,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调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 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增强公民纳税意识和法治意识。
(2)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①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
②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
③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
④福利费、抚恤金、救济金。
⑤保险赔款。
⑥军人的转业费、复员费、退役金。
⑦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基本养老金或者退休费、离休费、离休生活补助费。
第四单元 社会争议解决
第九课 纠纷的多元解决方式
一、认识调解与仲裁
(一)以和为贵选调解
1、社会纠纷的解决方式
(1)我国传统文化倡导“和为贵”。发生纠纷时,人们往往先自行协商,通过和解达成合意,解决纠纷。 无法和解时,人们可以通过调解、仲裁或者诉讼的方式解决纠纷。
(2)不过,诉讼可能导致双方当事人伤和气。相比之下,调解往往成为当事人解决纠纷的优先选择。
2、调解
(1)含义:通过第三方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活动就是调解。
(2)类型:我国已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调解制度,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诉讼调解等。
相关链接调解分为诉讼外调解和诉讼调解。
分类 主持
诉讼调解 人民法院
诉讼外调解 人民调解 人民调解委员会
行政调解 国家行政机关
仲裁调解 仲裁机构
(3)人民调解——东方经验
①含义:人民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下进行的调解。
②性质: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③要求:人民调解要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收取任何费用。
④效力: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协议,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但不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双方当事人还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经人民法院依法确认有效的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效力。
(二)便捷经济选仲裁
1、含义: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有效途径。
2、类型:包括商事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农村承包合同纠纷仲裁等。
3、适用范围:当平等主体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时,双方可以将其提交仲裁机构进行商事仲裁。
4、商事仲裁的特点:
①在商事仲裁与诉讼之间,当事人只能选择其一加以适用。(或裁或审)
②当事人申请仲裁,须以双方自愿订立的有效仲裁协议为前提。
③仲裁程序比较灵活,仲裁审理一般不公开进行,而且一裁终局。因此,仲裁更加便捷,经济。
④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
【拓展延伸】商事仲裁和劳动争议仲裁的区别
商事仲裁 劳动争议仲裁
适应范围 解决的是主体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的纠纷 解决的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争议
与诉讼的关系 在仲裁与诉讼之间,当事人只能选择其一加以适用 劳动争议仲裁是劳动争议诉讼的前置程序,劳动争议诉讼不经仲裁程序,不得向法院起诉。
申请 申请仲裁必须以双方自愿订立的有效仲裁协议为前提(需要双方都同意) 劳动仲裁的申请不需要事先订立仲裁协议(不需双方都同意)
二、解析三大诉讼
1、诉讼的含义、地位
(1)含义:诉讼又称“打官司”,就是在纠纷主体的参与下,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解决具体纠纷的活动。
(2)地位:在多元的纠纷解决方式中,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
2、诉讼的特点
(1)公权性: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2)程序性: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严格遵守法定程序解决纠纷。
(3)强制性: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4)终局性: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确定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终局的。
3、诉讼法的含义及类型
(1)含义:用于调整诉讼法律关系,规范诉讼活动与程序的法律。
(2)类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4、诉讼的主要类型
【知识整合】三大类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
区别 民事诉讼 行政诉讼 刑事诉讼
诉讼目的 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和义务纠纷问题 解决国家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问题 解决涉嫌犯罪的人是否犯罪和犯什么罪以及应处何种刑罚的问题
诉讼主体 双方当事人都可以提起诉讼 只能是由权益受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影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诉讼,行政机关始终处于被告地位 除自诉案件由自诉人提起诉讼外,均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举证责任 谁主张权利谁负有举证责任 行政机关负有举证责任 公诉人举证,但被告可以提出自己罪轻或无罪的材料为自己辩护
适用法律 主要适用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 主要适用行政法律、法规和行政诉讼法 主要适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2、差异表现:在案件性质、诉讼目的、提起诉讼的主体、诉讼内容和程序、适用法律等方面。
3、主要差异
(1)在诉讼目的方面
①民事诉讼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和义务纠纷。
②行政诉讼解决国家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问题。
③刑事诉讼解决涉嫌犯罪的人是否犯罪、犯什么罪以及应处何种刑罚的问题。
(2)在提起诉讼的主体方面
①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均可提起。
②行政诉讼中主要由行政相对人提起,行政机关始终处于被告地位。
③刑事诉讼除自诉案件由自诉人提起自诉外,均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第十课 诉讼实现公平正义
一、正确行使诉讼权利
(一)诉讼权利面面观
1、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1)当事人有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的权利
①原因:当事人因身陷纠纷而参与诉讼时,很可能面临缺乏法律知识与技能、无暇参加诉讼活动的问题。此时,当事人可以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帮助其进行诉讼。
②诉讼代理人和辩护人的主要职责:是根据事实和法律,维护当事人合法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使案件得到公正的审理。
(2)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①回避制度的含义:在诉讼中,当审判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具有法律规定不宜参加案件审理或有关诉讼活动的情形时,当事人有权要求其退出。
②意义:该制度有利于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消除当事人的疑虑,增加裁判的正当性。
(3)当事人有上诉的权利
①我国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除特殊情况外,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理便告终结。
②当事人如果不服一审裁判,可以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上诉。上诉权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重要诉讼权利,是否提出上诉,完全由当事人自主决定,他人不得限制或干涉。
(二)寻求法律帮助
1.设立依据:在生活中,有一些公民因受经济条件或其他因素影响,难以在诉讼过程中充分行使诉讼权利,从而可能丧失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宝贵机会。
2.制度内容:国家建立法律援助制度,设置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或安排律师、公证员、法律工作者等为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辩护等法律服务。
3.表现
(1)在民事和行政纠纷中,经济困难的公民可以就依法请求国家赔偿、请求支付劳动报酬、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等事项,申请法律援助,获得法律咨询或代理服务。
(2)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因经济困难而没有委托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或部分特殊案件的当事人,也可以经法定程序,获得法律援助机构指派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或代理。
4.要求
(1)法律援助机构收到法律援助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决定提供法律援助;不符合条件的,要书面告知理由。
二、严格遵守诉讼程序
(一)起诉与应诉
1、关于起诉
(1)含义:起诉俗称告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自己所享有或依法由自己管理、支配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议,或者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人民法院予以审判。
(2)地位:起诉是诉讼程序的第一步。
(3)原则(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原则):“不告不理”;
2、起诉的受理机关及构成系统
(1)受理机关:起诉应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
(2)法院构成系统:我国人民法院分为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四级,此外还设有军事法院、海事法院、知识产权法院和金融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系统内部有明确的管辖分工,确保案件获得公正、及时审判。
【注意】起诉并不必然导致诉讼的成立。我国实行立案登记制。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予以登记立案。立案登记后,诉讼即告开始。
3、立案登记
(1)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予以登记立案。
(2)立案登记后,诉讼即告开始,起诉的一方称为原告,被诉的一方称为被告,诉讼进入第一审程序。
4、审前准备
(1)人民法院登记立案后,要将原告提交的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被告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答辩状,再由人民法院把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被告人不提交答辩状,不影响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案件。
(2)在这一阶段,人民法院还要确定开庭审理日期,并通知双方当事人。
(二)审理与判决
1、开庭审理
(1)含义:在民事、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和形式,在法庭上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并作出判决,这一系列诉讼活动称为开庭审理。
(2)地位:开庭审理是诉讼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3)5个阶段:开庭准备: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当事人到庭情况、宣布法庭纪律。
法庭调查:全面调查案件事实。——开庭审理的重心
法庭辩论:当事人就案件争议的有关问题阐明自己的意见。
休庭评议:审判人员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作出结论。
宣告判决:当庭或择期公开宣告判决内容。
2、启动二审程序
(1)一审结束后,当事人不服一审裁判的,有权提起上诉,启动二审程序。(启动条件)
(2)二审程序是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的程序,二审裁判是终审裁判。(两审终审制)
(3)法律还规定了审判监督程序,用于纠正生效裁判的错误(再审)。(一审和二审的补救措施)
(三)依法收集运用证据
1、处处留心皆证据
(1)证据的作用
①打官司就是打证据。证据是打官司决胜负的关键砝码。
②对司法机关而言,证据是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重要手段,是作出正确裁判的依据。
③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证据是当事人主张自己权利的重要工具。
④在刑事诉讼中,证据既是揭露犯罪的有力武器,也是保障无辜者不受错误追诉的盾牌。
(2)含义:证据就是证明的根据。诉讼证据不同于生活中通常所说的“证据”,它是诉讼过程中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当对案件事实发生争议,诉讼证据就变得至关重要。
(3)种类:诉讼证据有不同的种类,民事诉讼规定的证据有当事人的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
(4)收集与保存证据非常重要
①重要性:收集与保存证据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缺乏证据意识,不注意收集与保存证据,一旦发生纠纷,难免处于不利地位。
②要求:做事要留痕,讲的就是要留证据。
③体现:与别人合作要尽量签书面合同;借钱给别人,要对方写借条;返还比较重要的东西给别人,要对方写收条;买东西或者接受服务要尽量索取发票;等等。
2.主张权利靠举证
(1)举证责任——民事诉讼
①“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法律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②“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在有些情况下,当案件当事人因欠缺专业知识或者远离证据而难以举证时,法律岀于公平合理的考虑,由对方负责举证。
(2)举证责任——行政诉讼
①要求: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②原因:行政诉讼的核心问题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而行政相对人在举证能力上无法与行政机关抗衡。
③目的:通过举证责任分配方式来体现公正。
诉讼遵循的基本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是任何诉讼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是诉讼的灵魂。 在诉讼中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有利于正确解决纠纷,在每个司法案件中体现公平正义。
【拓展延伸】三大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 例外规定
民事诉讼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当案件的当事人处于弱势而难以举证时,法律出于保护弱者利益、维护社会公平的考虑,赋予当事人一项权利,即当事人提出诉讼主张而不必承担举证责任的权利,这就叫“举证责任倒置”
行政诉讼 被告的行政机关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其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
刑事诉讼 承担举证责任的应该是司法机关,包括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 个别的罪名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要证明自己无罪;对于由公民提起的刑事自诉案件,自诉人应当承担举证责任,证明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犯罪行为的侵害
易混易错辨析
1.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德治。(×)
【分析】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能有主次之分。
2.自愿原则,就是指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可以不受限制地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分析】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但是,任何自由都不是不受限制的,当事人自愿实施的行为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即民事主体还应该遵循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等其他的民法基本原则。
3.自然人的人格尊严是人之为人所必需的人身利益,所以人格尊严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
【分析】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
4.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均享有姓名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等权利。(×)
【分析】依据民法典,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以及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身份权,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5.对社会产生重大不良影响的人,我们可以人肉搜索,让大家对其防备。(×)
【分析】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尊重他人隐私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6.物权平等保护原则就是指私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分析】物权平等保护原则要求,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平等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7.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对合法的私有财产无能为力。(×)
【分析】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8.在现实买卖交易中,买方付了钱就一定能够取得物的所有权。(×)
【分析】所有权的取得方式,因不动产与动产而有所不同。其中,对于房屋等不动产,除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形外,必须到不动产登记机构办理登记,才能取得所有权。对于动产,所有人按照转让财产所有权的意图,直接把财产交给对方占有,对方就取得了该财产的所有权。所以,买方付了钱不一定能够取得物的所有权。
9.法律规定众多类型的物权,是为了保护物权不受侵犯。(×)
【分析】法律规定众多类型的物权,是为了充分发挥不动产与动产的价值,做到物尽其用。
10.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是指抵押。(×)
【分析】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是指抵押;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是质押。
11.著作权的保护期限是50年。(×)
【分析】作品发表权和著作财产权是有保护期限的。著作权属于自然人的,保护期是作者的有生之年加去世后50年。著作权属于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保护期是作品发表后50年,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的,不再保护。著作权保护期届满,该作品就进入公共领域,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但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仍受法律保护。
12.受要约人一旦做出承诺,不管什么内容,就不能再改变。(×)
【分析】如果受要约人的承诺和要约人的意思表示内容一致,就立即发生法律效力。如果受要约人的“承诺”可能增加新的内容,对原来的要约内容进行了实质性变更或者超过了要约要求的期限,此时,该项“承诺”转化为新要约,需要原来的要约人作出承诺,形成一致的意思表示后,发生法律效力。
13.订立合同就当然意味着合同生效。(×)
【分析】订立合同并不当然意味着合同的生效。如果合同内容出现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违背公序良俗等情形,可能导致合同全部或者部分无效;如果合同的主体不适格或者因欺诈、胁迫导致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也会使得合同存在瑕疵或者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不能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约束力。
14.法律采用鼓励交易原则,从宽认定无效合同。(×)
【分析】法律采用鼓励交易原则,从严认定无效合同。当合同效力发生争议时,尽量解释为有效。
15.我们常说“空口无凭”,订立合同必须是白纸黑字的合同书才可以。(×)
【分析】除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取特定形式外,只要各方当事人形成一致的意思表示,就是订立了合同。无论口头形式还是书面形式,甚至直接履行的行为都可以产生合同。
16.当事人应当遵循遵守约定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分析】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及保密等义务。
17.合同一旦订立,就不得变更。(×)
【分析】合同订立后,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当事人会有改变或者解除这种法律约束的想法。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
18.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同时选择适用违约金和定金条款。(×)
【分析】在合同订立时,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双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两者不能同时选择。
19.合同订立后,合同的一方当事人不能单方面变更或解除合同,否则须承担违约责任。(×)
【分析】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合同的一方当事人不能单方面变更或解除合同,否则须承担违约责任。
20.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两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分析】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1.动物园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园不管能不能证明尽到管理职责,都应当承担责任。(×)
【分析】动物园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园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管理职责的,不承担侵权责任。
22.行为人如果主观上不是故意的,可以不承担侵权责任。(×)
【分析】行为人是故意还是过失,往往并不影响其承担民事责任,但过错程度对于衡量其责任大小具有法律意义。
23.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就是无过错侵权责任。(×)
【分析】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是过错推定责任;法律规定无过错侵权责任的,则行为人只要损害了他人的民事权益,不论其有无过错,均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才是无过错侵权责任。
24.在某些情形中,除非权利人事先声明不许使用,他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同意,直接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使用费,这属于作品的合理使用。(×)
【分析】在特定的情形中,使用作品不需要著作权人同意,也不必支付使用费,这属于作品的合理使用。在某些情形中,除非权利人事先声明不许使用,他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同意,直接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使用费,这属于作品的法定许可使用。
25.相邻关系是对动产所有权的限制或延伸。(×)
【分析】相邻关系是对不动产所有权的限制或延伸。
26.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抚养的义务,应履行对父母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
【分析】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的义务,父母对子女负有抚养的义务。
27.有赡养能力,而拒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子女,情节严重的要承担民事责任。(×)
【分析】有赡养能力,而拒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子女,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须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28.无赡养能力的子女可以不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
【分析】所有的子女都应该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
29.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权要求成年子女给付抚养费。(×)
【分析】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权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而不是抚养费。
30.继承人获得被继承人的遗产,对被继承人未偿还的债务不承担清偿责任。(×)
【分析】对于被继承人未偿还的债务,继承人在继承的遗产范围内承担清偿责任,超过部分不负清偿责任,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除外。
31.法定继承的法律效力优先于遗嘱继承。(×)
【分析】遗嘱继承的法律效力优先于法定继承。
32.遗嘱人订立遗嘱后不可以变更或撤销。(×)
【分析】在遗嘱发生法律效力之前,遗嘱人可以随时变更或撤销其所立遗嘱。遗嘱人立有内容相抵触的前后数份遗嘱,以最后的遗嘱为准。
33.遗嘱人立有内容相抵触的前后数份遗嘱,以法律认定为准。(×)
【分析】遗嘱人立有内容相抵触的前后数份遗嘱,以最后的遗嘱为准。
34.民法典规定了婚姻自由,所以想结婚就结婚,想离婚就可以离婚。(×)
【分析】婚姻自由是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但并不意味着想结就结,想离就离,结婚是有条件的,离婚也是有限制的。
35.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可以申请离婚登记,当事人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登记机关要尽快发给离婚证。(×)
【分析】申请离婚登记后三十日届满,当事人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三十日被称为离婚冷静期,如果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36.凡由人民法院管辖和处理的离婚都是裁判离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这称为协议离婚。(×)
【分析】协议离婚是当事人双方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并就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等问题达成协议。法院先调解,挽回婚姻,调解无效,人民法院应当判决离婚。
37.夫妻平等意味着夫妻在生活中均等。(×)
【分析】夫妻平等意味着夫妻在生活中平等行使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共同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平等不是均等,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并非指夫妻在家庭关系中的权利义务一一对等。夫妻平等需要考虑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异,合理分工,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38.根据传统,孩子必须跟爸爸姓。(×)
【分析】夫妻人身关系的平等强调夫妻双方的人格独立。双方所生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传统不能违背法律规定。
39.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个人工资属于个人财产。(×)
【分析】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工资、奖金、劳务报酬;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益;继承或受赠的财产,但是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除外;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40.夫妻共有共同财产,也应当共担对外债务。(×)
【分析】如果夫妻之间没有约定财产,共有共同财产也共担对外债务,但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相对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者妻一方的个人财产清偿。
41.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唯一法律。(×)
【分析】我国的主要劳动法律、法规除劳动法以外,还包括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失业保险条例等。
42.劳动法只规定了劳动者应享有的权益。(×)
【分析】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法不仅规定了劳动者应享有的各项权利,也规定了用人单位必须履行的义务。
43.进行特殊劳动保护违背了劳动者平等竞争原则。(×)
【分析】劳动法注重对未成年工、残疾劳动者等特殊劳动者的劳动保护。这样做并未违背劳动者平等竞争的原则,而是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利于保护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无论是加强特殊劳动保护,还是强调劳动者平等竞争,都是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4.签订劳动合同可以是口头的。(×)
【分析】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
45.劳动者的权利比义务重要。(×)
【分析】权利与义务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劳动者在维护自己劳动权益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
46.保证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意味着不能加班加点。(×)
【分析】保证劳动者的休息休假并不意味着一律不能加班加点。根据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作为对劳动者牺牲休息或休假时间的回报,用人单位必须向劳动者支付高于正常工资的加班工资。
47.所有劳动争议均是由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权益引起的。(×)
【分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纠纷,就会出现劳动争议。这些争议既可能由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权益引起,也可能由劳动者未履行劳动义务损害用人单位权益引起。
48.出现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分析】根据劳动法律、法规,除特定情形外,未经劳动仲裁程序,当事人不得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9.每个人都可以创业,所以创业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分析】在实践中,创业项目虽然很多,但创业成功并不容易。导致创业失败的原因各种各样,创业者有必要在创业之前了解相关法规,学会风险管理。
50.出资人需要对经营主体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分析】根据法律规定,不同形态的经营主体在成立条件、出资人的责任承担等方面有所不同。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出资人承担的是无限责任;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出资人承担的是有限责任。
51.实行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就是要让企业公开其所有信息。(×)
【分析】国家实行企业信息公示制度。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信息,以及政府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能够反映企业状况的信息,应当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开。但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企业是不需要向社会公开的。
52.企业以营利为目的,有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正常的。(×)
【分析】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为了获得利润,可能会产生不正当竞争行为,这是市场调节弊端的体现。但是,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律不允许不正当的市场竞争。作为企业,应该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53.经营者应当维护消费者的所有利益。(×)
【分析】利益有合法和非法之分。经营者应当维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即使是合法利益,也不是全部都应当由经营者维护。
54.所有企业都要缴纳企业所得税。(×)
【分析】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要缴纳企业所得税。除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外,其他企业需缴纳企业所得税。
55.和解与调解是一回事。(×)
【分析】和解与调解并不是一回事。和解是当事人双方自行协商,达成合意,解决纠纷。调解是指通过第三方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活动。
56.产生纠纷时,选择仲裁方式比起诉好。(×)
【分析】解决纠纷的手段没有敦优轨劣。除了法律规定不能采用仲裁的情况外,当事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具体分析仲裁和起诉哪一种方式更适合自身的情况。
57.任何刑事诉讼都可以由当事人提起诉讼。(×)
【分析】刑事诉讼除自诉案件由自诉人提起自诉外,均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58.任何纠纷都可以选择仲裁。(×)
【分析】下列纠纷不能仲裁: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
5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