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高考政治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必修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维导图+核心考点+易混易错)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战2024年高考政治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必修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维导图+核心考点+易混易错)

资源简介

必修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维导图
主线: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与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发展与完善
核心考点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考点1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普遍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
(1)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自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3)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配制度。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决定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在这一规律支配下,截止到目前人类已经经历了
原始社会的、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共5种生产方式。
考点2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1.原始社会
地位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生产力 生产力水平低下。旧石器时代,人们以 为生;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 。
生产关系 人们共同劳动, 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 的关系, 劳动产品。
社会管理(上层建筑) 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 是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在氏族制度下,人们通过 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原始社会的解体 原因 _______的发展
过程 a.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个体劳动盛行,代替集体劳动→生产资料转为家庭私有(直接原因)→贫富分化加剧→氏族成员地位不平等→原始社会解体 b.私有制确立的标志:土地变为私有财产
2.奴隶社会
生产关系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 占有奴隶;奴隶 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 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 限度的生活资料。
阶级产生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所谓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主要矛盾 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家产生 ①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②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
历史进步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 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 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 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 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3.封建社会
生产关系 地主占有 土地,通过收取 等方式,占有农民 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 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但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的奴役);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 归自己支配;
统治方式 经济剥削: 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此外,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缴纳 ,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
政治压迫: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 、
思想钳制: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 ,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主要矛盾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封建土地所有制(主要方式:收取地租)
4.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关系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建立条件 建立条件: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 的人;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 当作资本。 实现方式:资产阶级依靠 、通过 促使这两个条件形成。
历史进步 标志: 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
意义: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 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经济危机 基本特征 生产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主要表现 大量商品 ,大量生产资料被 ,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 ,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原因 a.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別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 内容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表现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 和 的对立
实质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 。
必然趋势 资本主义终究要被 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5.四种社会形态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比较
比较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结果
原始社会 人们主要作用石制工具,劳动技能低下,劳动范围狭窄,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 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奴隶社会 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带到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封建社会 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手工业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发展到新水平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面对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从严没有停止过。这种斗争,常常由分散的小规模的抗租抗税运动,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必然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
考点3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产生背景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呈现的 ,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
历史评价 ①进步性:A、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弊端,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B、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②局限性:仅从 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主张 ,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__________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2.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是: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有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理论斗争。
3.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
理论 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束缚,创立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主要 内容 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重要性 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4.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
地位 1842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是第一次全面阐述 原理的伟大著作。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除了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以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主要内容 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②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③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②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③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6.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历程
实现 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 、______到 、 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 到__________的历史性飞跃。
严重曲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光明前景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 的。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 的。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看,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了强大的________。
7.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①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②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
③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拓展延伸: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比较
区别 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态度不同 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科学社会主义解释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实现理想社会的历史道路不同 空想社会主义认可可以和平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看到了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建立的理论基础不同 空想社会主义建立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用先验论“理性”原则观察社会;科学社会主义建立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常说
联系 相同点 都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未来社会有许多积极合理的构想;在社会历史观上有共同的思想
继承关系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考点1 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1、背景: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近代以后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3、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
总说: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决定性因素)
①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它们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并且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
考点2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主心骨诞生——中国共产党成立
①成立条件:
a.十月革命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②道路探索: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③历史意义:a.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b.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后,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五四运动
(1)特点:
①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②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
③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
(2)意义:
①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④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⑤为新的革命、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⑥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⑦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1)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2)特点(“新”的体现):
①就领导权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这一点具有决定性意义。(新旧民主主义的根本、最显著区别)
②就革命前途来说,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③就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来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②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③这两个革命阶段互相衔接。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前奏: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
①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用马列主义武装自己,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中国革命;
②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主心骨;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先后开展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阶段)
④经过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⑤中国共产党找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革命道路;
中国革命
指导 思想 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两步走 决定因素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
步骤 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历史 成就 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标志性事件及意义 开始的标志 胜利的标志
事件:1919年五四运动 事件:1949年新中国成立
意义: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具有里程碑意义。 意义:第一,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二,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对中国: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对世界:
③新中国的诞生,是20世纪的伟大历史事件,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考点3 社会主义改造(革命、过渡时期)
⑴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49-1956年)
⑵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⑶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⑷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⑸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的意义
①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②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③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稳定社会秩序,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④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前提和制度保障。
考点4 社会主义探索(建设时期)
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崭新的历史课题: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⑵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⑶中共八大:
①历史定位及价值: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②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a.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b.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辩证认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意义)(牢记下面加黑部分字体)
成就:①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③总之,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曲折:十年文革
(5)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①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③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④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综上:上述事实雄辩的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考点1 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的历程
★★★2、1978年改革开放的意义。(四个面貌+三个伟大飞跃+姿态+重要法宝+必由之路+两个关键)
①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②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③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④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①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②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
③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④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进步和成就的原因
(1)根本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③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④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主要原因:
①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保证(领导核心)
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是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成就
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改革开放成功的最高标准(主体力量)
④坚持思想解放推进理论创新是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一招
⑤坚持改革发展稳定协调统一是改革开放成功的基本定力
考点2 四个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含毛泽东思想)
(1)邓小平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主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主要内容(要求):①工作重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②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③确立初级阶段基本路线;④提出三步走战略等。
重大意义/卓越贡献: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三届四中全会后)
主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样建设党
主要内容(要求):①“三个代表”②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和框架④确立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⑤推进党的建设
重大意义/卓越贡献: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3)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后)
主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主要内容:①第一要义:发展。②核心:以人为本。③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④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重大意义/卓越贡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
主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主要内容: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稳中求进总基调。
重大意义/卓越贡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意义: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③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意义:
①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行动指南、理论遵循等)
②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保障
①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③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④是能够持续推动进步和发展、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⑤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来源:
①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②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③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含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意义: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②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③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及要求
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要求: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考点1 中国进入新时代
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1)历史意义: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政治意义: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世界意义: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时代的变与不变
(1)新时代的变:是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应对新时代的变: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要在继续推动发展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2)新时代的不变: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如何应对变化: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和人民的幸福线。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1)原因:
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
②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无比崇高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
③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
(2)怎么做:
①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②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继续书写历史新篇章。
考点2 中国梦
1、中国梦的内涵、本质及特点:
内涵、本质: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本质)
(2)特点
①与人民的关系: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②与中华儿女关系: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
③与世界的关系: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
★★★2、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中国梦与人民梦、个人梦、世界梦关系:
①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②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③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的梦,也是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是奉献世界的梦。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从中国共产党人的角度: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②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 ,
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增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强大动力。
从青年的角度:
①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②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应树立远大理想、有本领、担当时代责任;
③要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奋斗,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④热爱祖国,坚持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⑤练就过硬本领,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
⑥锤炼品德修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抵制错误思想。
国家角度:
①两步走的战略安排②六个坚持③一个历史机遇④广大青年(见课本53-56)
考点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十个明确”
(1)十个明确的地位/重要性:十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都是具有原创性新思想新观点,集中反映着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
(2)十个明确的内容:
①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坚定“四个自信”;
②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③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④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
⑤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⑥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⑦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⑧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⑨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⑩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党建)
(二)“十四个坚持”
(1)十四个坚持的地位: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现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
(2)十四个坚持的内容:
①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③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④坚持新发展理念;
⑤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⑧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⑩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三)为什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重大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很多新话,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2.历史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3.实质:在当代,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不动摇!
4.金钥匙: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
5.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活的灵魂。
【知识拓展】
1、私有制确立的标志:土地变为私有财产;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最早的国家是:奴隶制国家;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主要方式是:收取地租;地主阶级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钳制劳动人民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封建国家的统治;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判断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标志类集合:①中国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鸦片战争;②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五四运动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④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标志:十月革命胜利: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⑦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3、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①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地主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矛盾;②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过渡时期)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③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4、“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
易混易错辨析
1.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私有制确立,国家产生。
【分析】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确立,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国家产生。
2.人类进入奴隶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分工完成。
【分析】原始社会末期,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分工完成。
3.私有制会永远存在。
【分析】私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会走向灭亡。
4.私有观念的存在,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分析】生产力发展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5.在奴隶社会,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分析】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6.奴隶有一定的财产和人身自由,奴隶主占有奴隶大部分劳动成果。
【分析】奴隶没有财产和人身自由,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劳动成果。
7.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分析】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或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8.封建社会的农民依附于地主,完全没有人身自由。
【分析】封建社会的农民对地主依然存在人身依附关系,但是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
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
【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
10.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12.工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分析】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3:误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决定
【分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14.混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分析】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会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根本解决
【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
16.混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历史前提、理论基石
【分析】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是空想社会主义,历史前提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理论基石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7.认为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和科学社会主义无关
【分析】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18.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巨大成功,说明取代资本主义很快就会实现
【分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在科技发展、经济相对稳定的繁荣时期,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
19.原始社会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分析】原始社会虽然不存在剥削、压迫,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原始人生活极其艰苦,维持生存非常困难,处于野蛮状态。因此,原始社会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20.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残酷剥削和压迫奴隶。因此,奴隶社会代替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原始社会是历史的巨大倒退。
【分析】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21.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分析】在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
22.相对于封建社会中的人身依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享有实际的人身自由。
【分析】与封建社会中农民对地主明显的人身依附关系相比,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看起来拥有人身自由,但在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的条件下,他们不受雇于这个资本家,就受雇于那个资本家,终归无法摆脱被雇佣、受剥削的命运。相对于封建土地所有制而言,资本主义私有制如同看不见的锁链,使工人所谓的人身自由徒有虚名。
23.经济危机难以治愈,根本原因在于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分析】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经济危机难以治愈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25.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26.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和组织准备。
【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27.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分析】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28.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分析】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9.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30.鸦片战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分析】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分析】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分析】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因此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革命。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还是一个封建经济占明显优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革命的任务是推翻这两个主要敌人。因此,这个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3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分析】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分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分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实现,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3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38 中国共产党是改革开放伟大奇迹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
【分析】人民是改革开放伟大奇迹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
39.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开启了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分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选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40.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分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选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13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
【分析】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表现。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开放必然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分析】开放带来进步,不是必然
43.党的十四大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分析】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44.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分析】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6.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发生了改变。
【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们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47.中国梦的本质是人民的梦。
【分析】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只有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48.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伟大斗争。
【分析】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4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人民当家作主。
【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50.到2035年,将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分析】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5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
【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
5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5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消除收入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同步富裕的时代。
【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54.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意味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55.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这只是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要求。
【分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这不仅是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要求,也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要求。
56.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分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57.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梦的主体,人民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
【分析】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
58.发挥伟大斗争的决定性作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分析】“四个伟大”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5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五位一体”。
【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
60.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