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政治高效复习必备提纲 选择性必修1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汇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高考政治高效复习必备提纲 选择性必修1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汇总】

资源简介

备战2024年高考政治高效复习必备提纲(最全知识汇总)
选择性必修1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
第一单元 各具特色的国家
第二单元 世界多极化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第三单元 经济全球化
第四单元 国际组织
第一单元 内容结构图
~~~~~~~~~~~~~~~~~~~~~~~~~~~~~~~~~~~~~~~~~~~~~
第一单元 各具特色的国家
第一课 国体与政体
第一框 国家是什么
第二框 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第三框 政党和利益集团
第二课 国家的结构形式
第一框 主权统一与政权分层
第二框 单一制和复合制
综合探究 国家安全与核心利益
本单元关键句: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近两百个国家,它们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各不相同,人口数量、发展程度也大不相同,我们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我们要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明确由于国家的历史传统、现实国情等不同,其发展道路也必然各具特色。
~~~~~~~~~~~~~~~~~~~~~~~~~~~~~~~~~~~~~~~~~~~~~~~~~~~~~~~~~~~~~~~~~~~~
第一框 国家是什么
第一课 国体与政体 第二框 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第三框 政党和利益集团
本课关键句: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一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第一框 国家是什么
一、国家的本质
1.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
2.国家的基本要素
3.国家的性质
4.民主与专政
5.国家的职能
6.主要存在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国家
二、认识国体和政体
1.国体与政体的含义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3.代议制
~~~~~~~~~~~~~~~~~~~~~~~~~~~~~~~~~~~~~~~~~~~~~~~~~~~~~~~~~~~~~~~~~~~~
本框重点和难点:国家的职能;民主的本质属性;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
一、国家的本质
1.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
(1)地位: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是迄今最全面、最科学的关于国家的认识与解释。
(2)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透过形形色色的国家现象,揭示了国家的本质,具体内容如下:
a.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
b.国家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以后产生的;
c.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注意:恩格斯说,阶级不可避免地要消失,正如它们从前不可避免地产生一样。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
2.国家的基本要素
(1)内容:一般认为,国家的基本要素包括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它们是国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其中政权是指政治上实行统治的权力,也指体现这种权力的政权机关。领土是指处于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地下及上空。领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范围和空间。一国的领土一般由领陆、领水、领空组成。
(2)国家最重要的要素:主权。主权是指一个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对内对外政策、处理国内国际一切事务的权力。
3.国家的性质:国家的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4.民主与专政:从国家的本质看,所有国家都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1)民主的实质与属性
a.民主的实质(概念):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
b.民主的属性: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
(2)专政的概念:专政就是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
(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也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5.国家的职能(两个方面)
(1)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是国家行使政治统治职能必不可少的工具。(体现为打击各种犯罪、镇压国内外敌对势力、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等)
(2)国家还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包括管理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维护公共秩序,兴建和维护公共设施,保护自然环境,等等。
6.主要存在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国家
(1)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享有民主的主体不同、专政的对象也不同。绝大多数人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表明社会主义国家不同于一切剥削阶级国家;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表明社会主义民主优于资本主义民主。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体现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2)资本主义国家:从民主的本质看,资本主义民主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民主的主体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对象是广大人民,代表少数人的利益。
(3)共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类性质不同的国家都实行现代民主制度,在统治阶级内部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按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都与专制相对。
注意: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性质我们可以称为“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或“资本主义国家”。
补充: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二、认识国体与政体
1.国体与政体的含义: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就是国家管理形式。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2)政体的变化:一个国家的政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变化既包括随着国体的变化而发生的根本变化,也包括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变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断变化。
(3)政体的相对独立性(影响政体的因素):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国家的政体是完全一样的,除了国体对政体的决定作用外,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社会习惯、发展程度、外来势力等,都是影响政体的因素。
补充:所谓国家制度,包括国体与政体,即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从国体意义上讲,都是专政与民主的统一体;从政体意义上讲,则是实行同专制政体相对立的民主政体的国家。古代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大都采用专制政体,而现代国家大都采用民主政体。
注意: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世界上从来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民主。国体相同的国家,政体很有可能不同,可见虽然国体决定政体,但是政体还受到多种因素。
注意:“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管理形式”是同一个概念,都属于政体范畴;国家管理形式与国家结构形式不一样,国家结构形式体现了权力的纵向划分,不属于政体的范畴。
3.代议制
(1)含义:代议制,就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
(2)采取代议制的原因:一方面,只有公民广泛参与,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体;另一方面,不可能全体公民都经常性地直接管理所有国家事务。因此,代议制是公民和国家之间的政治纽带,这是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
注意:资本主义民主政体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都属于代议制,代议制属于政体的范畴 。
~~~~~~~~~~~~~~~~~~~~~~~~~~~~~~~~~~~~~~~~~~~~~~~~~~~~~~~~~~~~~~~~~~~
第二框 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属于政体)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要性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及优越性
二、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
1.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划分的依据
2.理解民主共和制
3.理解君主立宪制
三、议会制和总统制
1.议会制和总统制的划分依据
2.议会制和议会制的运行模式
3.总统制
~~~~~~~~~~~~~~~~~~~~~~~~~~~~~~~~~~~~~~~~~~~~~~~~~~~~~~~~~~~~~~~~~~~~
本框重点和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和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必然性;比较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和总统制;当代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要性
(1)伟大的创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
(2)必然的选择: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补充:衡量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是不是民主和优越,不能只看表面上全民直选等热热闹闹的民主形式,而要从本质上看人民的意志是否得到充分体现,人民根本利益是否得到充分保障。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可靠制度保障。在这样的根本政治制度下,我国人民既在选举时有民主投票的权利,也在日常国家政治生活中有持续参与的权利,享有广泛的选举民主、参与民主、协商民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及优越性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决定着国家的其他具体制度。
(2)它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补充: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过去和现在一直生长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
二、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
1.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划分的依据: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看,现代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大致有两种,即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
2.理解民主共和制
(1)含义:民主共和制是遵循民主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政体。
(2)主要表现:在民王共和制国家中,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一般经由选举产生。
(3)实质: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运用金钱的力量,以民主的形式掩盖国家的阶级性质;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对国家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有效工具,也是他们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好的政治外壳。
(4)发展中国家不宜照搬:一些发展中国家照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共和制的模式,但这种模式不符合本国的国情,既不能保障本国人民的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也难以保障国家职能的有效行使,致使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已。
3.理解君主立宪制
(1)主要表现:在君主立宪制国家,国家元首由世袭的君主担任,但在宪法框架内,君主的权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2)存在的原因:一般来说,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或对君主制进行改良的产物,它保留了君主制的外壳甚至某些实质性内容。 注意:此处也体现了君主立宪制的某种局限性。
(3)实行的国家:在英国、日本、西班牙等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家政权的实际运行与民主共和制国家大体相同。
三、议会制和总统制
1.议会制和总统制的划分依据
(1)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分为议会制国家、总统制国家、半总统制国家。大多数国家实行议会制或总统制。
(2)理解半总统制:在法国等少数国家,总统由选举产生,是国家元首,拥有一定的行政权力,但不是政府首脑,政府首脑另由内阁总理担任,向议会而不是向总统负责。这种政体既有总统制的特征,又有议会制的特征,一般被称为半总统制。
2.议会制和议会制的运行模式
(1)议会制又称内阁制、议会内阁制、责任内阁制。
(2)典型国家:英国、日本、意大利、德国
(3)国家行政权力:政府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向议会负责。
(4)议会制下的政府与议会
a.政府以议会为基础产生,政府首脑一般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
b.政府首脑往往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
c.政府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当议会对政府表示不信任时,政府必须集体辞职,由国家元首指定人员重新组织政府;或由政府首脑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议会选举,根据新的议会选举结果,成立新的政府。
注意:议会制国家,政府首脑行使最高行政权力。
补充:当前西方议会制度分为两院制和一院制。两院制是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两院并立,分担议会职能的制度。这些国家的两院名称不尽相同。例如,英国称为上院和下院,日本叫参议院和众议院,荷兰叫一院和二院,等等。两院制最早产生于英国。英国议会下院素有“至尊议会”之称,拥有极大的权力,包括立法权、财政权和监督权,是行政权力的最高来源。上院在议会体系中只起辅助作用,表现在监督下院工作、协助下院立法、通过行使“延搁权”修改和否决议案等方面。一院制是议会只设一个院的制度。丹麦、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均采用这种制度。
3.总统制
(1)总统的地位和权力:在总统制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总统不仅是国家的象征和代表,而且直接行使国家最高行政权力。
(2)总统产生: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由选民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产生,一般有任期限制。
(3)总统和议会的关系:总统只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但在某些重大事务上可能会受到议会的制约。
(4)典型国家:美国
~~~~~~~~~~~~~~~~~~~~~~~~~~~~~~~~~~~~~~~~~~~~~~~~~~~~~~~~~~~~~~~~~~~~
第三框 政党和利益集团
一、政党
1.全面认识政党
2.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3.我国的政党制度
二、利益集团
1.利益集团的含义
2.利益集团的地位
3.利益集团与政党的区别
4.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途径
5.利益集团的分类
6.利益集团的作用
~~~~~~~~~~~~~~~~~~~~~~~~~~~~~~~~~~~~~~~~~~~~~~~~~~~~~~~~~~~~~~~~~~~~
本框重点和难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基本观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及其本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政党的含义;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本质。
~~~~~~~~~~~~~~~~~~~~~~~~~~~~~~~~~~~~~~~~~~~~~~~~~~~~~~~~~~~~~~~~~~~~
一、政党
1.全面认识政党
(1)政党的产生和重要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在阶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政党是阶级的领导者,在现代国家的政治体系中,政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两类政党:a.政党是有组织的政治团体,通常以执政为主要目标;b.有一些政党不谋求执政,但积极致力于推广某种政治思想、维护某种政治利益。
(3)争取执政的主要手段:在代议制政体下,政党争取执政的主要手段是参加选举。
(4)政党的特点:政党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对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议题有明确的态度和主张,这些往往体现在其政纲或党章中。
2.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1)类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的类型有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2)实质: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政治,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都无法改变其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欺骗人民大众的根本性质。
3.我国的政党制度
(1)政党制度的名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重要性: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3)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补充:现代政党制度诞生于英国。英国和美国是典型的两党制国家。
二、利益集团
1.利益集团的含义:所谓利益集团,是指具有共同利益,向政府或社会提出诉求,或以合法手段施加压力,借以影响公共政策,以争取其团体利益及其成员利益的社会团体。
2.利益集团的地位:利益集团又称压力团体或倡议团体,是现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各国蓬勃兴起。
3.利益集团与政党的区别:利益集团不同于政党,它们不以取得政权或改变政权为目标,而是在既有政治体制内进行完全合法的活动。
4.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途径: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途径包括游说、宣传、助选、集会游行、司法诉讼等
5.利益集团的分类:根据其诉求性质的不同,利益集团可分为自利型利益集团和公益型利益集团。自利型利益集团主要关心本团体及其成员的经济利益,这类团体往往是职业性、专业性、功能性的组合,如商会、医生协会、教师协会等。公益型利益集团主要争取非经济性的共同理想,如绿色环保组织、妇女权益保障组织等。
6.评价利益集团的作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集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
~~~~~~~~~~~~~~~~~~~~~~~~~~~~~~~~~~~~~~~~~~~~~~~~~~~~~~~~~~~~~~~~~~~~
第一框 主权统一与政权分层
第二课 国家结构
第二框 单一制和复合制
本课关键句: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基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统一与完整、保障国家管理的有效与便利等方面的考虑。国家的结构形式,决定着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独立自主地决定国家的结构形式,是国家主权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主权的有机组成部分。
~~~~~~~~~~~~~~~~~~~~~~~~~~~~~~~~~~~~~~~~~~~~~
第一框 主权统一与政权分层
一、国家主权
1.国家主权的含义
2.国家主权的重要性
3.国家主权的表现
4.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二、中央与地方
1.国家行政区划
2.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划分
~~~~~~~~~~~~~~~~~~~~~~~~~~~~~~~~~~~~~~~~~~~~~
本框重点与难点:国家主权的含义、地位、表现;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中央和地方权力划分;我国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划分。
~~~~~~~~~~~~~~~~~~~~~~~~~~~~~~~~~~~~~~~~~~~~~
一、国家主权
1.国家主权的含义:国家主权是现代国家得以存在的法理依据,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是一个国家对其管辖区域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权力。
2.国家主权的重要性:国家主权是一种自主自决的最高权威,没有任何其他权力主体可以对其加以否决或驳回。国家主权是国家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国家主权的丧失意味着国家的解体或灭亡。
3.国家主权的表现:独立自主的对外交往是国家主权的重要体现。国家主权通常以法律形式在宪法中加以规定(对内),对外则表现为国家之间的相互承认。
4.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在当代国际社会,主权国家依据国际法享有独立权、管辖权、平等权、自卫权等基本权利。
补充:A.独立权——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表现:一国可以自由修改宪法、变更政体、确定经济体制、缔结条约、用经济手段反制他国、进行自卫战争等)
B.平等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表现:各国法律地位平等,不得强迫他国接受自己意志,在外交文件上有权使用自己文字等)
C.自卫权——主权国家拥有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表现:划设防空识别区、进行国防建设,建立军队、建设要塞,进行军事演习、抵御侵略,进行自卫等,警告驱赶入侵者首先是自卫权,然后才是管辖权)
D.管辖权——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表现:对处于国内或国外的本国公民、财物进行保护和管理,管理在本国范围内的外国人也是管辖权;如巡航东海南海、打击领土领海内的违法犯罪、修缮国内建筑或在国外的本国建筑、驻外使馆)
补充:国家主权原则是当代国际法的基石。
补充:对于国家主权是否成立以及如何成立,通常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宣示说”,即一国政府宣布其国家主权之时,其国家主权就已自然形成。另一种是“承认说”,即一国主权之存在,离不开其他国家的承认。
二、中央与地方 注意:国家结构形式不属于政体,国家管理形式或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属于政体。
1.国家行政区划
(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的特点:一个统一的国家只能有一个中央政府。至于中央与地方、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各国的情况不尽一致。
(2)行政区划的必要性: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不可能通过唯一的中央政府进行直接的、简单的、事无巨细的管理。
(3)一个国家行政区划考虑的因素:国家之内的行政区划,通常是为了管理上的便利和效率而产生的。行政区划的界限和分层,往往需要考虑民族、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经济、军事等诸多因素。
(4)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特别行政区。其中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补充: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是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
2.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划分
(1)两者如何划分权限(世界共性):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各自行使自身在法定范围内的权力。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权力划分,往往通过国家宪法加以规定。一般而言,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国家秩序与整体发展、军事、外交等国家级事务,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各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等地方性事务。
(2)我国如何划分两者的权限:在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构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划分职权。一方面,地方利益是国家整体利益的一部分,地方必须服从中央;另一方面,在保证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必须考虑地方特殊利益,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
注意:党员个人服从党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
第二框 单一制和复合制(属于国家结构,不属于政体)
一、单一制
1.单一制的组成单位
2.单一制国家的权力分配
3.单一制的类型
二、复合制
1.联邦制国家的组成单位
2.联邦制国家的权力分配
3.理解邦联
4.影响国家结构形式的因素
~~~~~~~~~~~~~~~~~~~~~~~~~~~~~~~~~~~~~~~~~~~~~
本框重点与难点:单一制国家的权力分配特点;联邦制国家的权力分配特点;影响国家结构形式的因素。
~~~~~~~~~~~~~~~~~~~~~~~~~~~~~~~~~~~~~~~~~~~~~
一、单一制
1.单一制的组成单位:单一制的组成单位是按地域划分的普通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
2.单一制国家的权力分配(单一制国家的特点):在单一制国家中,中央享有最高权力;地方政权被置于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下,只能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内行使职权(如中国就可以这样回答) 。
3.单一制的类型
(1)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国家(<典型如中国、法国>)和地方分权型单一制国家(<典型如英国>)
(2)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国家,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的严格控制下行使职权,由中央委派官员,或由地方选出的官员代表中央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地方没有自治权,即使设有自治机关,也要受到中央政权的严格控制。
(3)地方分权型单一制国家,地方居民依法自主组织地方公共机关,在中央监督下依法自主处理本地事务,中央不干涉地方具体事务。
注意:单一制国家全国只有一个中央政权、一部宪法、一种法律体系。
二、复合制 注意:复合制包含联邦制和邦联制
1.联邦制国家的组成单位:联邦制国家的组成单位是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政治实体。
2.联邦制国家的权力分配(联邦制国家的特点):在联邦制国家中,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的权限范围由联邦宪法规定,都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并直接行使于人民,相互间不得任意干涉。联邦各组成单位的权力并非由联邦整体所授予,而是它自身作为政治实体所固有的。
3.理解邦联:邦联是主权国家为某种共同利益而组成的国家联盟。邦联制是历史上存在过的特殊国家形式。
4.影响国家结构形式的因素:一个国家采取何种国家结构形式,是阶级、民族、历史、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始终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选择国家结构形式时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
注意:联邦和各组成部分都有自己的政权、宪法、法律体系。
补充:邦联没有统一的宪法,只有各成员国缔结的条约;邦联对各成员国缺乏强制的约束力,成员国保持着除条约规定的明确委托邦联机构的权力之外的对内对外的国家主权。在这一意义上,邦联虽然也有类似国名的称呼,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不具有完整的国际法主体资格。
~~~~~~~~~~~~~~~~~~~~~~~~~~~~~~~~~~~~~~~~~~~~~
综合探究 国家安全与核心利益
一、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
(1)含义: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2)核心:国家主权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它不是一个抽象的、孤立的概念,而是体现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抽离任何一方面的内容,都是对国家主权的侵害,也是对国家安全的威胁。
二、为什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重要性: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国家安全利益是国家的最高利益。
2.紧迫性:当前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三、如何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总的思路:我们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2.突出政治安全:我们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政治安全决定和影响着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等其他各个领域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兴衰存亡。
四、“一国两制”
1.基本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2.“一国”与“两制”的关系:“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3.正确理解高度自治权: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不是固有的,其唯一来源是中央授权。高度自治不是完全自治,中央对高度自治权的行使具有监督的权力,绝不允许以“高度自治”为名对抗中央权力。
4.在港澳落实“一国两制”:我们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落实中央全面管治权,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落实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
5.“一国两制”统一祖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对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最有利。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在此基础上,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我们坚持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坚定支持岛内爱国统一力量,共同把握历史大势,坚守民族大义,坚定反“独”促统。
补充内容: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补充: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补充: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在中国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由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等决定的。
补充:制度自信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
补充: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谋划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
~~~~~~~~~~~~~~~~~~~~~~~~~~~~~~~~~~~~~~~~~~~~~~~~~~~~~~~~~~~~~~~~~~~~
第二单元 内容结构图
~~~~~~~~~~~~~~~~~~~~~~~~~~~~~~~~~~~~~~~~~~~~~
第二单元 世界多极化
第三课 多极化趋势
第一框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第二框 国际关系
第四课 和平与发展
第一框 时代的主题
第二框 挑战与应对
第五课 中国的外交
第一框 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综合探究 贡献中国智慧
本单元关键句: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不断发展,国家间相互依赖更加紧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也面临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的挑战。中国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中国外交进入新阶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一框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第三课 多极化趋势
第二框 国际关系
本课关键句:国家与国家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随着主权国家之间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世界多极化成为当代国际政治发展的趋势。中国在世界舞台承担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
第一框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一、世界多极化的形成与发展
1.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2.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意义
3.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过程
4.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二、世界主要力量
1.当今世界的主要力量中心
2.中国在当代世界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作用
~~~~~~~~~~~~~~~~~~~~~~~~~~~~~~~~~~~~~~~~~~~~~
本框难点与重点:世界多极化成为当代国际政治发展的趋势;世界多极化的构成及其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中国在世界多极化格局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世界多极化的成因;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多极化中的重要地位。
~~~~~~~~~~~~~~~~~~~~~~~~~~~~~~~~~~~~~~~~~~~~~
一、世界多极化的形成与发展
1.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1)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挑起了旨在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在冷战中逐步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
(2)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3)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2.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意义: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基础上的,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民主化方向发展。
3.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过程
(1)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2)单极与多极的矛盾,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
4.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在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过程中,传统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与调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力量逐渐增强,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关系正在经历变化,国际关系朝着民主化方向发展。
注意:国际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主要力量之间形成的一种结构或状态,是主要行为体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力量对比的态势或结构。“极”往往指世界格局中起主导作用的大国或国家集团。
注意:单极格局——某一个主要的大国(霸权国)或国家集团在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其周围存在着一系列其他国家,但并不能成为与之持衡的政治力量,该霸权国或国家集团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能强行推行其意志,并在一定时期内得以实现。多极格局——几个或众多大国或国家集团在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大国之间、国家集团之间、大国与国家集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国际进程。
注意: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量的贡献在总额和比例上都超过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金砖国家经济力量的提升,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世界主要力量
1.当今世界的主要力量中心
冷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拥有最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并且极力维护其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中国、欧盟、俄罗斯和日本成为多极化国际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进入21世纪以来,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不断壮大,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2.中国在当代世界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原因: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2)作用的表现: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作用
(1)原因:发展中国家在人口、经济、贸易等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反对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2)作用表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开展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联合自强,成为推动健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
注意: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社会没有统一的界定,通常使用经济标准来作区分,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的国家将被描述为发达国家。其他指标如工业化水平、预期寿命、居民受教育水平等也经常作为区分标准。联合国现行分类将整个欧洲和北关地区以及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列为“发达地区”,其余地区均为“发展中地区”。由于发展中国家多数位于发达国家的南方,因此人们习惯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合作被称为南北合作,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被称为南南合作。
注意:美国在军事、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且远超其他国家,为了维护其在全球的利益,美国利用军事和经济手段,不断干涉他国内政,输出美国价值观,造成了一系列地区和局部的冲突;俄罗斯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巨大的经济、科技发展潜力;欧盟是欧洲地区规模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是国际格局中一支重要战略性力量。欧盟的集团优势地位,使其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拥有巨大的人口总量,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军事实力不断增强。
~~~~~~~~~~~~~~~~~~~~~~~~~~~~~~~~~~~~~~~~~~~~~
第二框 国际关系
一、认识国际关系
1.国际关系的含义
2.研究聚焦
3.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基本形式
4.国际交往的主要方式
5.国际交往的调整规则
6.国际竞争的实质
二、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1.诸多因素影响国际关系
2.决定性因素
3.理解国家利益
4.中国维护国家利益的正当性
5.国家实力的重要性
~~~~~~~~~~~~~~~~~~~~~~~~~~~~~~~~~~~~~~~~~~~~~
本框重点与难点: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坚定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维护本国国家利益和尊重他国利益的关系。
~~~~~~~~~~~~~~~~~~~~~~~~~~~~~~~~~~~~~~~~~~~~~
一、认识国际关系
1.国际关系的含义: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研究聚焦:对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主权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等问题,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3.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基本形式: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等;国际关系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竞争、合作与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4.国际交往的主要方式:国家间交往的主要方式包括国家间的贸易往来,文化、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交流,外交磋商,领导人互访,缔结条约或协定等。
5.国际交往的调整规则
(1)国际法:在国际交往中,各国逐渐以条约和习惯做法为基础,发展出一些被普遍遵守的行为规则,被称作国际法。
(2)国际法的价值:国际法规范着国际交往的各个方面和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对维护国际关系稳定、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日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遵守国际法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
6.国际竞争的实质: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调整目标,力图为自己确立有利态势,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
二、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1.诸多因素影响国际关系:各国的国家性质不同,利益追求、对外政策也不同,这使得国际关系复杂多变。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宗教、文化和历史等。
2.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3.理解国家利益
(1)阶级性: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归根到底是该国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某些共同的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乃至对立。
(3)国家利益如何决定国际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4)合理维护国家利益: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的行为,是非主义的、错误的,应当受到谴责和反对。
4.中国维护国家利益的正当性: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注意: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注意: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
5.国家实力的重要性:维护国家利益的有力保障是强大的国家实力。国家实力通常用一国的综合国力来衡量。国家实力衰弱不利于国家利益的实现。因此,我国应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竞争力,提升国家实力。
注意:国家实力包含一国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也包含一国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文化软实力。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一国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对他国产生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日益强烈的多元文化冲击,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注意:国家之间可以有共同的利益,但是根本利益不可能一致。
~~~~~~~~~~~~~~~~~~~~~~~~~~~~~~~~~~~~~~~~~~~~~
第一框 时代的主题
第四课 和平与发展
第二框 挑战与应对
本课关键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基础。但是和平与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弘扬和平、发展、公正、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
第一框 时代的主题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含义
2.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3.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二、促进和平发展的因素
1.经济全球化
2.力量之间的制衡
3.谈判与对话
~~~~~~~~~~~~~~~~~~~~~~~~~~~~~~~~~~~~~~~~~~~~~
本框重点与难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因素;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
~~~~~~~~~~~~~~~~~~~~~~~~~~~~~~~~~~~~~~~~~~~~~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含义
(1)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注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2)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注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以往任何时期。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世界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注意: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
2.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世界和平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维护世界和平可以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3.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1)和平是发展的前提。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需要国际社会保持持久和平的环境,为各国正常发展和政治经济的往来提供保障。世界经济的发展得益于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战乱和冲突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争端,是世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2)发展是和平的基础。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只有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才能为国际社会持久和平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贫困,减少地区冲突的产生,消除不稳定的因素,为维系持久和平提供动力。
注意:“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障、发展经济为维护和平提供物质保障”这个话都是对的,但是一般不说“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二、促进和平发展的因素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各国相互依赖。国家间日益增强的贸易往来,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各国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上的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意愿不断增强。
2.力量之间的制衡:不同力量中心之间相互制衡。发展中国家力量不断增强,新兴经济体实力提升,壮大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力量。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关系和战争面貌。
3.谈判与对话:谈判与对话成为解决冲突的主要手段,随着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和多边主义的深入发展,国家间交流与合作的机制日趋成熟,国际社会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和平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冲突。
~~~~~~~~~~~~~~~~~~~~~~~~~~~~~~~~~~~~~~~~~~~~~
第二框 挑战与应对
一、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1.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的一个重要原因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本质
3.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
4.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建立国际新秩序
二、国际关系民主化
1.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
2.全面把握国际关系民主化
~~~~~~~~~~~~~~~~~~~~~~~~~~~~~~~~~~~~~~~~~~~~~~~~~~~~~~~~~~~~~~~~~~~~
本框重点与难点:理解推动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措施;理解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意义和要求;理解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阐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危害。
~~~~~~~~~~~~~~~~~~~~~~~~~~~~~~~~~~~~~~~~~~~~~
一、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注意:主要障碍一般是指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1.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的一个重要原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所上升,个别大国常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本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本质上是将本国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的合理利益之上,凭借本国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优势,或利用国际旧秩序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或者侵略,在损害他国利益的同时,造成世界的动荡不安。
3.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地存在贫穷和饥饿现象。落后、贫困、危机等挥之不去的阴影仍然与人类相伴随。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4.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建立国际新秩序(如何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为了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世界各国应该共同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2)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补充: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称为南北关系,或称南北问题。因为殖民时期的特殊历史因素,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严重不平等,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贫富分化严重。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讲话时对南北问题表示关注,并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注意:世界和平问题的挑战包括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贸易摩擦、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注意: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出现许多新的安全威胁,即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包括经济动荡、金融风险、生态环境恶化、网络攻击、资源危机、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其中最突出和最严重的威胁来自国际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为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二、国际关系民主化
1.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
(1)面对影响和平与发展的诸多挑战,中国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商量着办。
(2)国际社会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共同推动建立适应国际力量对比新变化的全球治理体系,更好保障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更好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2.全面把握国际关系民主化
(1)含义: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本质是追求公平正义,要求各国主权平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为什么要全面把握国际关系民主化
a.时代本质要求:当前,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关系民主化已经成为我们所处时代的本质要求之一。
b.尊重国际社会多样化的要求:只有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才能尊重国际社会多样化的事实,保护和尊重各国在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
c.时代潮流:国际关系民主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d.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国家不分大小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各国的事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国际上的事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
e.垄断已经过时:垄断国际事务的想法是落后于时代的,垄断国际事务的行动也肯定是不能成功的。
补充:维护和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意味着在事关世界和地区和平的重大问题上,应该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端。
补充:全球治理是指在没有世界政府的情况下,国家(也包括非国家行为体)通过谈判协商,权衡各自利益,为解决各种全球性问题而建立的自我实施性质的国际规则或机制的总和。
补充: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具体表现为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所谓“治理赤字”是指全球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持续不断,气候变化、网络安全、难民危机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全球治理体系和多边机制受到冲击;所谓“信任赤字”是指国际竞争摩擦呈上升之势,地缘博弈色彩明显加重,国际社会信任和合作受到侵蚀;所谓“和平赤字”是指人类今天所处的安全环境仍然堪忧,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持续不断,恐怖主义仍然猖獗,不少国家民众特别是儿童饱受战火摧残;所谓“发展赤字”是指逆全球化思潮正在发酵,保护主义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已成为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
第一框 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第五课 中国的外交
第二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课关键句: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开创性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人类应对共同贡献了中国智慧,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
第一框 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背景
2.我国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依据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形成背景
2.理解习近平外交思想
~~~~~~~~~~~~~~~~~~~~~~~~~~~~~~~~~~~~~~~~~~~~~
本框难点与重点: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我国外交政策的内容宗旨、基本目标和基石;习近平外交思想及核心理念;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的内容。
~~~~~~~~~~~~~~~~~~~~~~~~~~~~~~~~~~~~~~~~~~~~~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背景
(1)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消除了我国百年来屈服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长期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
(2)我们绝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也绝不侵犯别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
2.我国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依据: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注意:在做题中,往往把“依据”归到“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中。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基本立场: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2)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3)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我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4)基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也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补充: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我国在对外活动中坚持独立自主的表现如下:
(1)捍卫我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涉及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问题上,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2)我国处理一切对内对外事务的独立自主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绝不允许别国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
(3)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联合一个国家反对另一个国家。
(4)处理国际问题,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5)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
(6)主张一国的事情由本国人民做主,国际上的事情由各国平等协商。
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形成背景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党中央对我国外交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使其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成熟和完善,我国对外活动进入了更为活跃的时期。
(2)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中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这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同时为探索解决当今世界各种复杂问题指明了方向。
注意:如果主观题,一般写(2)即可,如果分数多,再写(1)的内容。
2.理解习近平外交思想
综述: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十个坚持”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使命宗旨、根本原则、主要任务和独特风格。
(1)作用:习近平外交思想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同时也为探索解决当今世界各种复杂问题指明了方向。
(2)核心要义:“十个坚持”,具体表现为: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
(3)核心理念
a.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
b.优越性:这一理念弘扬了中华民族世界大同、四海一家的传统精神,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潮流,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一面鲜明旗帜;这一理念超越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的不同,站在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审视国与国关系,展现了世界情怀和全球视野,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
3.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外交政策实践充分证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补充: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部署,提出要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补充:外事工作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制度保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外事工作的根本制度保证。要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
注意:关于中国如何推进全球治理,大家可以从以几个方面分析,具体内容要按照材料信息:
(1)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行使主权国家权利,主动承担国际义务,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2)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世界合作与发展。
(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4)中国通过推进自贸区建设扩围提质等做法,倡导“一带一路”,打造国际合作平台,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其他国家的合理关切,扩大与其他国家的利益交汇点,促进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携手发展。
(5)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商量着办。
(6)中国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中国努力推进世界多极化。
注意:(二十大党章)在国际事务中,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正确义利观,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
第二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1.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背景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
3.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意义
二、中国智慧的生动实践
1.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的贡献
2.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实践
~~~~~~~~~~~~~~~~~~~~~~~~~~~~~~~~~~~~~~~~~~~~~
本框的重点与难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智慧的生动实践。
~~~~~~~~~~~~~~~~~~~~~~~~~~~~~~~~~~~~~~~~~~~~~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1.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背景:当今世界,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变革正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与依存程度也日益加深。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非常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独应对自身面临的各种挑战,各国人民应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理想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1)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2)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3)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4)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5)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3.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综述:我们要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五个方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2)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3)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4)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5)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意义
(1)对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2)对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
补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是着眼于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已被写入联合国文件,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
二、中国智慧的生动实践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的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和平事业、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实践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2)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的新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补充:我国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补充:我国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这是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提出的重要理念。共同,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综合,就是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合作,就是要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和本地区安全。可持续,就是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
注意:我国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
综合探究:贡献中国智慧
1.2013年3月,中国首次提出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一理念已为各国普遍认同和接受;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坚持合作共赢为核心的理念,认同合作共赢是最大公约数。在合作共赢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2.我国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践(合作共赢理念的体现)
(1)政治方面,在主要大国中率先把建立伙伴关系确定为国家间交往的指导原则;
(2)经济方面,发起成立丝路基金;
(3)安全方面,倡导处理南海问题“双轨思路”;
(4)文化方面,召开亚洲文明对话。
3.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合理性:我国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
4.正确认识共建“一带一路”
(1)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引领全球治理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体现。共建“一带一路”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与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是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2)共建“一带一路”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
(3)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就是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实现共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秉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为推动解决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等全球性问题,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5.如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就是要坚持合作共赢相处之道,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和发展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在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由各国共同制定国际规则,共同参与全球事务,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6.中国提出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2017年,第7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将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纳入其中。
7.中国方案能够得到广泛认可,是因为它切中了时代脉搏,契合了时代需求。
补充:“一带一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于行动的的生动阐释。
第三单元 内容结构图
~~~~~~~~~~~~~~~~~~~~~~~~~~~~~~~~~~~~~~~~~~~~~
第三单元 经济全球化
第六课 走进经济全球化
第一框 认识经济全球化
第二框 日益开放的世界经济
第七课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第一框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第二框 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综合探究 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完善全球治理
本单元关键句: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经济全球化有利有弊,应适应和引导经济全球化以使其更好地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中国应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我们将开阔国际视野,培养开放包容精神,树立合作共赢意识,提高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自觉性。
~~~~~~~~~~~~~~~~~~~~~~~~~~~~~~~~~~~~~~~~~~~~~
第一框 认识经济全球化
第六课 走进经济全球化
第二框 日益开放的世界经济
本课关键句:经济全球化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难得的机遇,但是也会给我们带来一系列不得不应对的挑战。
~~~~~~~~~~~~~~~~~~~~~~~~~~~~~~~~~~~~~~~~~~~~~
第一框 认识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3.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二、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1.新的科技革命
2.根本动因
3.体制基础
三、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1.跨国公司的含义
2.跨国公司应具备的三个要素
3.跨国公司的经营
4.跨国公司的双重影响
~~~~~~~~~~~~~~~~~~~~~~~~~~~~~~~~~~~~~~~~~~~~~
本框重点与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深层次原因。
~~~~~~~~~~~~~~~~~~~~~~~~~~~~~~~~~~~~~~~~~~~~~
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商品、服务及技术、资金、劳务等要素,通过日益频繁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动和广泛配置,世界经济出现了高度融合的局面,这就是经济全球化。
注意:“经济全球化”体现了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经济的显著特征,也可以认为是当代世界经济的显著特征。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全球化与以往的历史阶段相比,其最主要、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各国经济高度对外开放、深度相互依赖、全面相互融合。
3.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1)生产全球化
a.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
b.表现: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c.意义:生产由许多国家共同协作完成,可以充分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
(2)贸易全球化
a.原因: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国际分工的深化。
b.表现:世界各国都被卷入国际市场交换之中,对国际贸易的依赖度不断提高。国际贸易的规模迅速扩大,参与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除了商品,服务、技术、劳务也进入了交易范围并迅速发展。
补充:比较成本学说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来的。如果一国生产某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个国家,我们就可以说相对于另一个国家,该国生产某产品存在比较优势。比较优势不仅存在于国家之间,也存在于地区之间、个人之间。比较优势的存在是形成分工的重要基础。
补充:贸易一旦跨越关境,就成为国际贸易,主要包括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转口贸易、过境贸易。
(3)金融全球化
a.原因: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国际金融市场快速扩张。
b.表现:形成了以国际金融中心为依托,通过信息网络运行的、全球统一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国内外金融市场相互贯通的、无国界的全球性金融市场。
补充:在金融全球化的驱动下,各类金融机构把自己的触角伸向全球各地,到处设立分支机构、合资机构或代理机构,从事借贷、证券买卖等金融业务。跨国投资的规模变得非常巨大,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贸易的增长速度。
二、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1.新的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新的科技革命,一方面使得发达国家的物质生产能力达到新的高度、生产力不断扩大与国内市场相对狭小的矛盾更加突出,扩张国外市场的要求更加迫切;另一方面,运输和通信手段发生革命性变化,形成了全球性的低成本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使得全球经济活动越来越便捷,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2.根本动因: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根本动因是世界各国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追求,对利益的不断追求,驱使资本不断突破疆域的限制,在全球到处落户,到处投资,到处开发,使得商品、服务、技术、资金、劳务等在全球范围自由流动。
3.体制基础: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体制基础。没有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也就没有真正的经济全球化。正是市场竞争打破了经济运行的国家和地区限制,把世界经济联结成一个整体的全球经济,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
补充:世界市场是国际分工的产物,是市场交换关系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而扩展到整个世界的结果。狭义上的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交换的场所或领域。广义上的世界市场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与交换机制的总和。
补充得出的结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它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多种动机共同驱动的结果,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三、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1.跨国公司的含义:跨国公司是指以母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大型企业。
补充跨国公司地位:跨国公司的大规模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其影响已经遍及全球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领域。
2.跨国公司应具备的三个要素
(1)跨国公司是指一家企业,其组成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营业务;
(2)跨国公司有一个集中的全球决策体系,各分支机构和子公司服从内部共同的管理政策和统一的战略目标。
(3)跨国公司的各组成实体共同分享资源和信息并分担责任。
补充:除了跨国公司,国家、国际组织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3.跨国公司的经营
(1)经营目的: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
(2)跨国公司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跨国公司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多种多样。例如,追求规模经济收益,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扩大原有市场、开拓新市场和克服贸易壁垒,从国外获取稳定廉价的生产资源,享有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和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本企业的垄断优势,等等。
(3)投资方式:为了实现最大利益,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它们单独或与其他企业共同出资,在其他国家创立新企业,或并购现有企业,或扩张原有企业,利用世界各地优势组织生产经营。
补充:当前,跨国公司推动的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新趋势,一些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正在崛起,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新成员。
补充:对外直接投资又称为国际直接投资,一般把投资来源国称为母国,接受国称为东道国。
4.跨国公司的双重影响
(1)积极影响: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到处奔走,推动着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与国际分工的深化,把国际分工发展为跨国公司的内部分工,把国际贸易发展为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形成了以公司内部分工和贸易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促进了全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全球的科技合作与进步。
(2)消极影响:跨国公司的发展也会给世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如不考虑母国或东道国的国家利益,实行跨国行业垄断、破坏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落后产能和环境污染等。各国必须制定相应政策,尽可能减少跨国公司的负面影响。
~~~~~~~~~~~~~~~~~~~~~~~~~~~~~~~~~~~~~~~~~~~~~
第二框 日益开放的世界经济
一、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2.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3.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二、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
1.引导走向
2.四大建设
3.完善全球治理
~~~~~~~~~~~~~~~~~~~~~~~~~~~~~~~~~~~~~~~~~~~~~
本框重点与难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放型世界经济、联动型世界经济以及包容型世界经济。
~~~~~~~~~~~~~~~~~~~~~~~~~~~~~~~~~~~~~~~~~~~~~
一、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共性):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促进国际分工水平提高和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科技进步、产业转移与结构升级,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
注意:分工水平的提高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提高分工水平有利于通过专业化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技术进步,减少在不同工作之间转换的成本。分工水平的提高需要以一定的市场规模为基础,因此,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能够为提高分工水平提供市场基础;同时,分工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市场交易规模扩大。
2.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总起句:经济全球化在给世界各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1)不平衡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着不平衡问题。我们必须高度关注贫困和饥饿问题,同时要正视和妥善处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给不同产业、不同群体带来的冲击。
(2)不确定性和风险加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加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结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一国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酿成国际性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
注意:随着经济全球化潮流,一些产品的设计、生产、组装、营销、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环节,形成了一条紧密相连的跨国性的价值创造和分配链条,一般而言,开发、设计环节和销售、品牌、服务等环节处于获利高位,组装制造环节处于获利低位。发达国家处于价值链条的高端,获取了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绝大部分收益;发展中国家处于价值链条的低端,只能获取较少收益。
注意:在现代社会,随着人类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干预范围的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人类自身的决策失误和行为失当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人为风险已经超过自然风险。现代社会,借助各种治理机制和手段,人类应对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又面临着治理失灵带来的新风险。人为风险、治理失灵带来的风险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两种主要的风险类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它们可能变成全球化风险,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3.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既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又要勇敢迎接挑战,同舟共济,实现合作共赢。
二、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
1.引导走向:为了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坚持全球化正确方向,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
2.四大建设:为了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要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让经济全球化更可持续;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要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动合力;要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
3.完善全球治理:为了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要完善全球治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各国交往的日益增多,跨国问题越来越多,对各国影响越来越大。国际社会逐渐意识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协商、加强合作。传统的全球治理机制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因此要对传统的全球治理机制加以变革和完善,从而为各国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补充:现阶段的全球治理机制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发达国家主导建立起来的。这些机制在应对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维持了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但是,由于自身存在不足、易受霸权主义影响以及缺乏相应的调整和变革,传统的全球治理机制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需要加以变革和完善,从而为各国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注意:世界经济增长缺乏新的动能,传统引擎的拉动作用在减弱,世界经济增长依然未能开辟出一条新路。
注意:只有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才能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更好地化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注意:创新是打开世界经济增长之锁的钥匙。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蓬勃兴起,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日新月异。
注意: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要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帮助发展中国家深入参与国际分工,推动全球经济进一步交流与融合。我们要在世界经济的共振中实现联动发展。要让经济全球化的好处能够惠及所有国家、所有阶层、所有人群,特别是欠发达国家和弱势群体,使经济全球化更具包容性。
注意:完善全球治理机制需要遵循一系列原则,如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等。“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体现的是平等;“充分听取各方建议和诉求,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和融入,不搞排他性安排,防止治理机制封闭化和规则碎片化”是开放;“要求各国加强沟通和协商,照顾彼此利益关切,共商规则,共建机制,共迎挑战”属于合作;“提倡所有人参与,所有人受益,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要实现共赢”属于共享。
~~~~~~~~~~~~~~~~~~~~~~~~~~~~~~~~~~~~~~~~~~~~~~
第一框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第七课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第二框 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本课关键句: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推动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的对外开放只会更加扩大。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机遇。作为负责的大国,中国是世界发展的积极贡献者和有力推动者。
~~~~~~~~~~~~~~~~~~~~~~~~~~~~~~~~~~~~~~~~~~~~~~
第一框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1.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
2.理解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3.如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二、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
1.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2.既要对外开放、又要自力更生
~~~~~~~~~~~~~~~~~~~~~~~~~~~~~~~~~~~~~~~~~~~~~~~~~~~~~~~~~~~~~~~~~~~~
本框重点与难点:我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举措;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做法和必要性;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关系。
~~~~~~~~~~~~~~~~~~~~~~~~~~~~~~~~~~~~~~~~~~~~~~~~~~~~~~~~~~~~~~~~~~~~
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1.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建立了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体系。
2.理解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1)全方位,就是无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不但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而且在文化建设等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
(2)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以及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自贸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实行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3)宽领域,就是立足国情,对国际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市场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等广泛领域。
补充:世界贸易组织是基于多边贸易体制的国际组织,是众多贸易协定的管理者、各成员贸易立法的监督者、贸易问题谈判和争端解决的场所,被称为“经济联合国”。它与世界银行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