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政治高效复习必备提纲 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知识汇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高考政治高效复习必备提纲 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知识汇总】

资源简介

备战2024年高考政治高效复习必备提纲(最全知识汇总)
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概念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逻辑与思维》
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第四单元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
第一单元 内容结构图
~~~~~~~~~~~~~~~~~~~~~~~~~~~~~~~~~~~~~~~~~~~~~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概念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第一框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第二框 思维形态及其特征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第一框“逻辑”的多种含义
第二框 逻辑思维的基本方式
第三课 领会科学思维
第一框 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第二框 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综合探究:学会科学思维 提升思维品质
本单元关键句:“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思维方法不同,效果大不一样。思维科学,问题解决起来事半功倍;思维不科学,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学习科学思维,要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要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就思维自身而言,思路必须清晰。思路是否清晰,要看是否合乎逻辑。科学思维离不开逻辑。
~~~~~~~~~~~~~~~~~~~~~~~~~~~~~~~~~~~~~~~~~~~~~
第一框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第二框 思维形态及其特征
~~~~~~~~~~~~~~~~~~~~~~~~~~~~~~~~~~~~~~~~~~~~~
第一框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一、思维的含义
1.思维的含义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思维的表现
二、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
2.概括性
3.能动性
4.实践与思维的关系
~~~~~~~~~~~~~~~~~~~~~~~~~~~~~~~~~~~~~~~~~~~~~
本框重点与难点:思维的含义;思维的特征。
~~~~~~~~~~~~~~~~~~~~~~~~~~~~~~~~~~~~~~~~~~~~~
一、思维的含义
1.思维的含义: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3.思维的表现: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补充:(1)战略思维: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
(2)历史思维: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
(3)辩证思维: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
(4)创新思维: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
(5)底线思维: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
补充:由于有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人成了万物之灵,这也是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
二、思维的特征
1.思维具有间接性。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但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2.思维具有概括性。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3.思维具有能动性。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4.实践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补充: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但不论哪一种风格的思维,都包含着思维的共同特征。
~~~~~~~~~~~~~~~~~~~~~~~~~~~~~~~~~~~~~~~~~~~~~
第二框 思维形态及其特征
一、思维的基本形态
1.思维形态的分类
2.思维的基本形态
二、思维基本形态的特征
1.抽象思维的特征
2.形象思维的特征
3.二者关系
~~~~~~~~~~~~~~~~~~~~~~~~~~~~~~~~~~~~~~~~~~~~~
本框重点与难点:正确把握思维的基本形态及其特征,明确二者的关系。
~~~~~~~~~~~~~~~~~~~~~~~~~~~~~~~~~~~~~~~~~~~~~
一、思维的基本形态
1.思维形态的分类
(1)从思维的方向看,有向不同方向扩散的发散思维和向同一方向收敛的聚合思维;
(2)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有整体地认识对象的综合思维和分别地认识对象的分析思维;
(3)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有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和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形而上学思维。
2.思维的基本形态
(1)分类标准: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思维的基本形态。
(2)抽象思维的概念: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抽象思维。
(3)形象思维的概念: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形象思维。
二、思维基本形态的特征
1.抽象思维的特征: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2.形象思维的特征:形象思维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3.二者关系: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虽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补充: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抽象思维的三种基本的思维形式。
~~~~~~~~~~~~~~~~~~~~~~~~~~~~~~~~~~~~~~~~~~~~~
第一框“逻辑”的多种含义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第二框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本课关键句:说话能否打动听众,写文章能否折服读者,辞藻和章法固然重要,但基础性的问题还是在于语言是否符合逻辑。语言的明快,在于思维的清晰、敏捷。要想准确鲜明地表达思想,思维必须合乎逻辑。
~~~~~~~~~~~~~~~~~~~~~~~~~~~~~~~~~~~~~~~~~~~~~
第一框 “逻辑”的多种含义
一、“逻辑”的不同用法
1.“逻辑”的多种含义
2.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和逻辑学研究的价值
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1.狭义逻辑学
2.广义逻辑学
3.历史上的认知
4.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
5.论证与论辩
6.逻辑学的意义
~~~~~~~~~~~~~~~~~~~~~~~~~~~~~~~~~~~~~~~~~~~~~
本框难点和重点:理解广义逻辑学与狭义逻辑学;学会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把握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性质;理解并运用论证与论辩。
~~~~~~~~~~~~~~~~~~~~~~~~~~~~~~~~~~~~~~~~~~~~~
一、“逻辑”的不同用法
1.“逻辑”的多种含义: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与“规律”同义,或者指“逻辑规律与规则”,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2.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和逻辑学研究的价值
(1)“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2)“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3)逻辑学研究的价值: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关于“逻辑”不同含义的案例:(1)表示客观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如“中国革命的逻辑”、“事物的逻辑”等;(2)思维的规律性,如“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文章的逻辑性很强”等;(3)表示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如“这是地地道道的强盗逻辑”、“这是华尔街老爷们的逻辑”等;(4)表示研究正确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的科学,如“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学点文法和逻辑”等。
补充:列宁说,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1.狭义逻辑学:随着学科分化,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
2.广义逻辑学:人们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
3.历史上的认知:历史上人们曾把所有研究思维规律与方法的学问都称为逻辑学。
4.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
(1)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
(2)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3)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5.论证与论辩
(1)在日常思维中,人们常常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
(2)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
6.逻辑学的意义: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补充:单凭“会推理”并不能把人类和其他高等动物区别开来。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高等动物,在于人可以对自己的推理进行“反思”,思考什么样的推理是正确的、可以推出的,什么样的推理是错误的、不能推出的。这种“可推”与“不可推”的反思能力,是人类“理性”的根基所在。对这种“可推”与“不可推”的规律与规则的思考与把握,就产生了逻辑思想,将这种思想条理化、系统化,就构成了逻辑这门学问。在逻辑学史上,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古代中国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等,为逻辑学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奠基性贡献。
~~~~~~~~~~~~~~~~~~~~~~~~~~~~~~~~~~~~~~~~~~~~~
第二框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理解同一律
2.同一律的要求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理解矛盾律
2.矛盾律的要求
三、排中性: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理解排中律
2.排中律的要求
3.矛盾律与排中律相结合
4.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与科学思维
~~~~~~~~~~~~~~~~~~~~~~~~~~~~~~~~~~~~~~~~~~~~~
本框重点和难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要求;准确把握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一般性质;辨别违反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所导致的错误。
~~~~~~~~~~~~~~~~~~~~~~~~~~~~~~~~~~~~~~~~~~~~~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理解同一律
(1)概念: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2)同一律的公式表达:通常用公式“A是A”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2.同一律的要求
(1)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2)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补充:同一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发展,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正确认识并不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注意:“非A”与“A”是“相反”的内容,“相异”的内容不一定是“非A”与“A”。
1.理解矛盾律
(1)概念: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2)矛盾律的公式表达: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2.矛盾律的要求
(1)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2)关于自相矛盾: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三、排中性: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理解排中律
(1)概念: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2)矛盾律的公式表达: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2.排中律的要求: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3.矛盾律与排中律相结合: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4.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与科学思维
(1)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2)人们通过无数次的社会实践,既认识到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补充图表:
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
区别 要求 要求排除人们思维的自相矛盾,强调“A不是非A”,即矛盾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排中律要求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同同假,强调“A”与“非A”,其中“必有一真”
错误 “自相矛盾” “两不可”
作用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假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
联系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时必须遵循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
第一框 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第三课 领会科学思维
第二框 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本课关键句:人人都有思维,有的思维缜密而精妙,能够结出丰硕的智慧之果。有的思维构想虽然不失美妙,却是不结果实的智慧之花。实践一再证明,只有科学思维才能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
第一框 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一、科学思维的含义
1.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
2.科学思维的内涵
二、科学思维的特征
1.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2.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3.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
本框重点和难点:理解科学思维的含义;掌握科学思维的特征。
~~~~~~~~~~~~~~~~~~~~~~~~~~~~~~~~~~~~~~~~~~~~
一、科学思维的含义
1.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
2.科学思维的内涵:
(1)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科学思维与不科学思维相对立。
(2)科学思维不是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列的思维形态,而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
补充:不科学思维是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思维。
补充: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发展理念是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的战略指引。
二、科学思维的特征
1.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1)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
(2)科学思维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2.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3.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越是复杂的事物,对它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
第二框 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一、学习科学思维的思维素养意义
1.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捍卫真理
2.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3.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二、学习科学思维的思想政治意义
1.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
2.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社会变革
3.总结
~~~~~~~~~~~~~~~~~~~~~~~~~~~~~~~~~~~~~~~~~~~~~
本框重点和难点:学习科学思维的思维素养意义;学习科学思维的思想政治意义。
~~~~~~~~~~~~~~~~~~~~~~~~~~~~~~~~~~~~~~~~~~~~~
一、学习科学思维的思维素养意义
1.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
(1)科学的抽象思维一定是符合逻辑要求的思维,违背逻辑要求的思维不是科学思维。
(2)通过学习逻辑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担当起维护真理的责任。
2.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1)世界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认识世界,不仅要认识事物的部分、方面、阶段,而且要认识事物变化发展着的整体。
(2)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我们可以更为全面、动态地把握客观事物。
3.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二、学习科学思维的思想政治意义
1.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
2.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
补充:人的思想是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而成功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参与。
补充:科学精神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取向。我们所倡导的科学精神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求真务实的精神。发扬科学精神,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
补充:习近平说,坚持求真务实,既要在“求真”上下功夫,更要在“务实”上做文章。
3.总结:总之,把握科学思维的精髓,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补充:科学工作中的思维与艺术工作中的思维具有互补性。
~~~~~~~~~~~~~~~~~~~~~~~~~~~~~~~~~~~~~~~~~~~~~
综合探究 学会科学思维 提升思维品质
1.你认为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做才能培养科学思维?
(1)要理性思考问题,坚持实事求是,避免被情绪左右,避免主观臆断和先入为主。
(2)要遵循科学思维的客观性。
(3)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遵循思维规律。
(4)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发挥思维在不同环节中的整体性作用。
(5)要在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
2.谈谈如何实现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互补?
(1)形象思维偏重于认识对象的特殊性,而抽象思维偏重于对事物普遍性的把握。
(2)要正确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发挥思维在不同环节中的整体性作用。
3.理论评析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的思维风格虽然不同,但都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等共同特征。思维有不同的形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思维的两种基本形态,二者各有特点,却又相辅相成。思维的方法不同,效果千差万别。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精神为导向的思维,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维,是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要求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科学思维之所以需要逻辑,是因为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这是任何正确思维都必须具备的品质。能不能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顺利地推进工作,既是思维品质和水平如何的体现,也是思维是否科学的表现。学会科学思维,终身受益。
~~~~~~~~~~~~~~~~~~~~~~~~~~~~~~~~~~~~~~~~~~~~~
第二单元 内容结构图
~~~~~~~~~~~~~~~~~~~~~~~~~~~~~~~~~~~~~~~~~~~~~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第一框 概念的概述
第二框 明确概念的方法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第一框 判断的概述
第二框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第三框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第一框 推理和演绎推理概述
第二框 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第三框 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第一框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第二框 类比推理及其方法
综合探究:把握逻辑规则 纠正逻辑错误
~~~~~~~~~~~~~~~~~~~~~~~~~~~~~~~~~~~~~~~~~~~~~
第一框 概念的概述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第二框 明确概念的方法
本课关键句:概念是逻辑思维的细胞,概念出了问题,相关的思维也就会不正确。
~~~~~~~~~~~~~~~~~~~~~~~~~~~~~~~~~~~~~~~~~~~~~
第一框 概念的概述
一、概念的含义
1.关于属性
2.概念的含义
3.概念与语词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1.何谓概念的内涵
2.何谓概念的外延
3.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
~~~~~~~~~~~~~~~~~~~~~~~~~~~~~~~~~~~~~~~~~~~~~
本框重点和难点:概念的含义;概念的基本特征;理解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方式;掌握概念之间的关系。
~~~~~~~~~~~~~~~~~~~~~~~~~~~~~~~~~~~~~~~~~~~~~
一、概念的含义
1.关于属性:事物总有许许多多的性质和关系。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2.概念的含义: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补充:依据“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本质属性,我们可以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人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人们认识了这些本质属性并把它们反映到头脑中来,才能产生“人”的概念。反映某一客观事物的概念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它们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概念是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
3.概念与语词: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1.何谓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2.何谓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补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概念的内涵确定了,在一定条件下,概念的外延就可以由之而确定;反之,概念的外延确定了,在一定条件下,概念的内涵也可以因此而确定。
补充: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反映什么,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是在指“谁”,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什么。
3.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
(1)相容关系: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的部分。
a.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 在汉语中,“……就是……”、“……即……”常被用来表达全同关系。
b.种属关系: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 种属关系的举例:大学生与学生、等腰梯形与梯形
c.属种关系: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 属种关系的举例:矛盾与社会矛盾、学生与高中生
d.交叉关系: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 交叉关系的举例:党员与大学生、医生与科学家
补充: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
(2)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
a.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是不相容关系的两种特殊情况。
b.矛盾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矛盾关系的举例:金属与非金属、核国家与无核国家。
c.反对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反对关系的举例: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好与坏。
补充:讲到概念的外延,总会涉及不同概念在所指范围上的关系。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部分,则为相容关系,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则为不相容关系。
~~~~~~~~~~~~~~~~~~~~~~~~~~~~~~~~~~~~~~~~~~~~~
第二框 明确概念的方法
一、明确内涵的方法
1.理解定义
2.定义的方法
3.下一个正确定义的要求
二、明确外延的方法
1.理解划分
2.作出正确划分的要求
~~~~~~~~~~~~~~~~~~~~~~~~~~~~~~~~~~~~~~~~~~~~~
本框的重点和难点:定义的含义、目的、构成和方法,下一个正确定义的要求;划分的含义、方法、构成,作出正确划分的要求。
~~~~~~~~~~~~~~~~~~~~~~~~~~~~~~~~~~~~~~~~~~~~~
一、明确内涵的方法(—定义)
1.理解定义
(1)运用定义的方法的目的:要明确概念的内涵,消除概念在内涵方面的歧义,就需要运用定义的方法。
(2)含义: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3)下定义的目的: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补充: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2
2.定义的方法
(1)属概念:属概念是指被定义项的属概念。
(2)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被定义项”与其同属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
补充:艺术包括电影、音乐、文学、绘画等,艺术是“电影、音乐、文学、绘画等”的属概念,“电影、音乐、文学、绘画等”是艺术的种概念。
(3)定义的构成: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具体的说,“种差”和“属概念”相加构成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
分析“文学”概念下定义的案例:“文学(被定义项)就是(定义联项)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种差)的艺术(属概念)”;“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就是定义项。“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就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在本质属性上的差别,即种差。
3.下一个正确定义的要求
(1)(总述)首先,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其次,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
(2)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3)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4)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定形式只是说明被定义项不是什么,而没有揭示它究竟是什么。违反这一逻辑规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5)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二、明确外延的方法(—划分)
1.理解划分
(1)划分的含义: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2)划分的方法: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
(3)划分的构成: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
补充:战争(母项)分为正义战争(子项)和非正义战争(子项)。
2.作出正确划分的要求
(1)(总述)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是对事物之间客观关系的反映。作出正确的划分,首先,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其次,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2)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注意:“多出子项”往往表现为多出来的那个子项不属于母项的外延范围,它们之间的属种关系不成立。如“蛇可以分为毒蛇、无毒蛇、蜥蜴”,这里的“蜥蜴”就是多出的子项,因为“蜥蜴”不属于“蛇”的外延。
(3)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注意:“划分标准不一”往往表现为若干子项的外延之间存在交叉关系,如“犯罪分为故意犯罪、共同犯罪、过失犯罪”,这里的“共同犯罪”与“故意犯罪”或“过失犯罪”的外延之间存在交叉关系。
(4)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注意:“越级划分”可能出现子项之间存在属种关系,如“自然科学可以分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热学等”,这里的“物理学”与“热学”就是属种关系;“越级划分”也可能会出现某个子项与其他子项的属概念处于同一级别。如“农田作物包括棉花、橡胶、粮食作物”,这里的“粮食作物”与“棉花”或“橡胶”的属概念“经济作物”处于同一级别。
补充总结: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准确地把握概念,既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又要分清概念的外延。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同时,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和精确。
补充:思维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会产生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概念。
补充:下图是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相关内容,请大家铭记。
补充:如果说定义的思维是“从种到属”,那么划分的思维则是“由属到种”,同时请大家明确划分与分解的区别:逻辑学意义上的划分,是分类意义上使用的,如果我们将整体划为部分,这是分解;如“亚洲分为东亚、西亚、北亚、中亚、南亚”或“北京分为海淀区、朝阳区、房山区、东城区、门头沟区等”属于分解。而“人类的社会形态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属于划分。区分方法:将子项之一与母项位置互换,如果能说得通,就是划分。
~~~~~~~~~~~~~~~~~~~~~~~~~~~~~~~~~~~~~~~~~~~~~~~~~~~~~~~~~~~~~~~~~~~~
第一框 判断的概述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第二框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第三框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本课关键句:虽然概念能反映认识对象的本质属性,但仅凭概念还不能明确地表达思想。人们要进行思想交流,需要将概念结合起来,形成判断。只有判断才能表达某种确定的思想。
~~~~~~~~~~~~~~~~~~~~~~~~~~~~~~~~~~~~~~~~~~~~~
第一框 判断的概述
一、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1.判断的含义
2.判断的基本特征
二、判断的表达与类型
1.判断的表达
2.判断与语句之间的关系
3.判断的类型
~~~~~~~~~~~~~~~~~~~~~~~~~~~~~~~~~~~~~~~~~~~~~
本框重点和难点:判断的基本特征;判断的表达与类型。
~~~~~~~~~~~~~~~~~~~~~~~~~~~~~~~~~~~~~~~~~~~~~
一、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1.判断的含义: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补充:我们认识事物,必然会对事物作出判定,或者肯定它们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或者否定它们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在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认识活动中,就使用了判断。
补充:没有判断能力的人,往往对一件需要做的事无法开始,即便开始也无力进行。
2.判断的基本特征
(1)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
(2)判断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既然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情况的断定,判断就有与认识对象实际情况是否符合的问题。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否则,它就是假的。
(3)判断与实践的关系: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假判断。
补充:哲学认识论是从主客体关系角度研究判断的真假。形式逻辑研究判断只是从形式上研究其真假特征,以及判断之间在形式上的真假关系。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确定某个判断的真假往往需要借助于语境。语境涉及上下文、时间、地点、被指对象等多种因素。
补充: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
二、判断的表达与类型
1.判断的表达
(1)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2)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据语言的具体情况排除歧义,才能准确把握这些语句与其所表达的判断之间的关系。
2.判断与语句之间的关系
(1)有些语句表达判断,有些语句不表达判断。表达判断的语句有陈述句、反问句、主谓结构的感叹句和偏正结构的感叹句。询问句、设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中的询问句不表达判断。
(2)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
(3)同一个语句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
3.判断的类型
(1)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2)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简单判断,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3)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
~~~~~~~~~~~~~~~~~~~~~~~~~~~~~~~~~~~~~~~~~~~~~
第二框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1.含义
2.组成
3.种类
4.准确地运用性质判断的要求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1.含义
2.组成
3.关系的性质
4.意义
~~~~~~~~~~~~~~~~~~~~~~~~~~~~~~~~~~~~~~~~~~~~~
本框重点和难点:简单判断的类型;掌握性质判断的规则;准确把握关系判断的种类。
~~~~~~~~~~~~~~~~~~~~~~~~~~~~~~~~~~~~~~~~~~~~~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1.含义: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所以,性质判断又称为直言判断。
补充:人们认识事物,首先要判断它们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就是要对事物的性质作出“有”(是)或者“无”(不是)的判定,这就需要运用性质判断。
2.组成:性质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表示断定对象的叫作主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的叫作谓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的叫作量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的叫作联项。
3.种类
(1)依据判断的质,即判断所用的断定方式是肯定还是否定的,性质判断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2)依据判断的量,即判断所断定的对象的范围,性质判断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全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特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如果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这样的判断称为单称判断。
(3)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反映事物的性质判断也应该是“质”与“量”的统一。从质与量的结合上划分,性质判断有六种基本的判断形式: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补充案例:“所有(量项)商品(主项)是(联项)有价值的(谓项)”属于全称肯定判断;
“所有(量项)真理(主项)不是(联项)一成不变的(谓项)”属于全称否定判断;
“有些(量项)中学生(主项)是(联项)共青团员(谓项)”属于特称肯定判断;
“有些(量项)中学生(主项)不是(联项)球迷(谓项)”属于特称否定判断;
“董卓(主项)是(联项)乱臣贼子(谓项)”属于单称肯定判断;
“这个人(主项)不是(联项)小学生(谓项)”属于单称否定判断。
4.准确地运用性质判断的要求
(1)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
(2)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
(3)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与“量”都准确无误。
提醒:区分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一般看联项“是”或“不是”,没有联项,看整句话是表示肯定的判断还是否定的判断(标准句型),请大家看案例:
所有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全称肯定判断;有甲班同学不是中国国籍—特称否定判断;
所有困难不是不可以克服的—全称否定判断;有甲班同学是非中国国籍—特称肯定判断;
公民拥有的持枪权对社会没有好处—全称否定判断;所有甲班同学考试及格—全称肯定判断;
提醒:有些判断要经过转化成标准句型,才能区分是肯定判断还是否定判断,请大家看案例:
没有零件经过检验—全称否定判断;没有一种金属不是导电的—全称肯定判断;
这个班的同学不都是北方人—特称否定判断。
注意:单称判断与全称判断在“周延与否”的评价方式是一致的。
注意:“当翻译的都需要学好外语”属于性质判断。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1.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
补充: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事物的性质,也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
2.组成
(1)三部分: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
(2)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的叫作关系者项。按照关系者出现的顺序可以称为第一关系者项、第二关系者项、第三关系者项………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
(3)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的叫作关系项。
(4)量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的叫作量项。
补充某关系判断的逻辑结构:有的(量项)被告(第一关系者项)反控(关系项)某些(量项)原告(第二关系者项)。
3.关系的性质: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
(1)对称性关系:对称性关系可分为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和非对称关系。
a.对称关系
含义 指当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B与A也具有这种关系
举例 1小时等于60分钟;小花和小娜是双胞胎
词语 “朋友”“同学”“交叉”“对立”等
含义 指当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B与A必不具有这种关系
举例 张明比李乐高,“高”这一关系就是反对称关系,因为李乐肯定不比张明高
词语 “大于”“小于”“晚于”“多于”“少于”“高于”“低于”“重于”“轻于”等
含义 指当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B与A可能具有这种关系,也可能不具有这种关系
举例 蓝队支持红队,在“支持”这一非对称关系中,红队不一定支持蓝队
词语 “尊重”“爱戴”“帮助”“佩服”“重视”等
b.反对称关系 c.非对称关系(2)传递性关系:传递性关系可分为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和非传递关系。
a.传递关系
含义 指如果A与B具有某种关系,且B与C也具有这种关系时,A与C也必具有这种关系
举例 甲比乙长得高,乙比丙长得高。这里的“…比…长得高”关系是传递关系,甲肯定比丙长得高
含义 指如果A与B具有某种关系,且B与C也具有这种关系时,A与C必不具有这种关系
举例 在同一平面内,直线a垂直于直线,直线b垂直于直线c这里的“垂直”关系是反传递关系,直线a必不垂直于直线c
含义 指如果A与B具有某种关系,且B与C也具有这种关系时,A与C可能具有这种关系,也可能不具有这种关系
举例 蓝队支持红队,红队支持黄队。这里的“支持”关系是非传递关系,蓝队不一定支持黄队
b.反传递关系 c.非传递关系 4.意义: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意:请大家关注以下内容,以正确区分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主项和谓项是全同关系,属于性质判断。
“所有青蛙都是动物“,主项和谓项是种属关系,属于性质判断。
“有些动物是哺乳动物”,主项和谓项是属种关系,属于性质判断。
“有些科学家是诗人”,主项和谓项是交叉关系,属于性质判断。
“所有奇数都不是能被2整除的数”,主项和谓项是全异关系,属于性质判断。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不是关系判断,主项与谓项是全同关系,属于性质判断。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流”,这不是关系判断,主项与谓项是全同关系,属于性质判断。
“北京大学是中国的大学”,这不是关系判断,主项与谓项是种属关系,属于性质判断。
“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这不是关系判断,主项和谓项是全同关系,属于性质判断。
以上判断的主项和谓项之间除上述关系之外,不存在其他“社会关系”,就属于性质判断。关系判断则一般还会有其他“社会关系”,请看下面内容: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曹植”与“曹操的儿子”是种属关系,又存在父子关系,这一判断属于关系判断;同理,“张某是李某的邻居”“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许广平是鲁迅的妻”“林彪是高岗的战友”也都属于关系判断。
如果判断句中出现一方对另一方施加某种动作,这一判断就属于关系判断,请看下面内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江青想念毛泽东”“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张飞与关羽在一起工作”“毛泽东批判彭德怀”“骄傲导致失败”“俄罗斯侵略乌克兰”等属于关系判断。
如果判断句中出现“比较”的意思,这一判断就属于关系判断,请看下面内容:
“事实胜于雄辩”“等角三角形等于等边三角形”“5大于3”“白菜比菠菜更有营养”“曹操和刘备是同时代人”“《史记》早于《汉书》”“清末’新政’在改革的深度、力度上超过了戊戌变法”等属于关系判断。
表示某事物所处的地理位置,这一判断属于关系判断,请看下面内容:
“沙特阿拉伯位于亚洲的西部”“上海在苏州和杭州之间”“长江在淮河之南”“六和塔和灵隐寺同在杭州”等都属于关系判断。
~~~~~~~~~~~~~~~~~~~~~~~~~~~~~~~~~~~~~~~~~~~~~
第三课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一、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1.含义及组成
2.复合判断的种类
二、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1.含义及结构
2.如何判定联言判断的真假
3.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
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1.含义及结构
2.选言判断的种类
3.真与假的标准
4.正确运用选言判断应该注意
5.正确运用选言判断的意义
四、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1.含义及结构
2.理解三种假言判断的铺垫
3.关于假言判断的真假问题
4.总结
~~~~~~~~~~~~~~~~~~~~~~~~~~~~~~~~~~~~~~~~~~~~~
本框重点和难点:正确理解复合判断;准确分析判断的不同类型及其种类;复合判断的真假判定。
~~~~~~~~~~~~~~~~~~~~~~~~~~~~~~~~~~~~~~~~~~~~~
一、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1.含义及组成:复合判断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它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
2.复合判断的种类:复合判断有不同的形式。有的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有的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有的是对对象之间的条件联系加以断定。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
补充:认识对象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仅仅依靠简单判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对象的情况,这就需要运用复合判断。
补充:组成复合判断的判断,称为支判断,联结支判断的词项叫作联结词。如“既……又……;要么……要么……;只要……就……”都属于联结词。不同的联结词是区别各种类型复合判断的唯一根据。
二、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1.含义及结构
(1)含义: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补充联言判断的逻辑结构:“这篇散文文笔生动(联言支)并且(联言项)这篇散文富有哲理(联言支)。”
(2)结构: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联言支。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常常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叫作联言判断的联结项,如“并且”,“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和……”,“……同时……”,“不是……而是……”等。
(3)在日常语言的表达中,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
2.如何判定联言判断的真假: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也就是说,它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
3.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正确运用联言判断,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
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1.含义及结构
(1)含义: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
补充:人们在对对象情况不能作出确切的断定时,就需要估计它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或是这样,或是那样。这就是在使用选言判断。
(2)结构: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选言支。一个选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常常用来联结选言支的词项,叫作选言判断的联结项。如,“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
(3)在日常语言表达中,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能省略。
补充选言判断的逻辑结构:“或者(联结项)你说错了(选言支)或者(联结项)我听错了(选言支)。”
种类 特征 联结项
相容选言判断 其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可以同时并存 “或者……或者……”
不相容选言判断 其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 “要么………要么……”
2.选言判断的种类
相容选言判断的案例——医生对小明说:“身体不好,或者是由于有病,或者是由于缺乏锻炼,或者是由于营养不良”。
不相容选言判断的案例——教数学的夏老师对教语文的王老师说:“这堂课要么你上,要么我上。”
3.真与假的标准
(1)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
(2)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不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
4.正确运用选言判断应该注意:
(1)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
(2)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
5.正确运用选言判断的意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
四、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1.含义及结构
(1)含义: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
补充:认识对象之间有多种多样的联系,其中有一种是条件联系。某一情况的发生会促使另一情况的发生;某一情况不发生,到导致另一情况不发生。事物情况之间的这种联系,就是条件联系。人们认识了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联系,就可以形成假言判断。
(2)结构:一个假言判断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判断组成。其中,表示条件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前件,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后件。“如果……那么……”“只有才……”“…当且仅当……”等,是常用来联结前件与后件的词项,叫作假言判断的联结项。
2.理解三种假言判断的铺垫:有命题p和q,如果p能推出q,则p是q的充分条件;如果q能推出p,则p是q的必要条件;如果p能推出q且q也能推出p,则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种类 特征 反映情况 联结项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 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关系的判断 “如果……那么……”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必要条件是产生某种事物情况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 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 只有……才…… 不……(就)不…… 没有……没有……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 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是同时断定充分和必要两种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 “……当且仅当……”
3.关于假言判断的真假问题:假言判断既然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的判断,它的真假就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能否成立。有时,前件和后件都是假
的,但事情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
补充:“如果人可以长生不老,那么地球上的人早就没有地方站了。”这个假言判断的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这个判断却是真的。因为它所反映的两个对象情况之间的关系真实存在。
补充:“只有年满18周岁,才能有选举权”。18周岁是一个必要条件,没有年满18周岁,就是对年满18周岁的否定,就一定没有选举权。“无前必然无后”最好不要把“没有年满18周岁”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因为这是一个否定句式,不是简单肯定句式。
补充:“没有…就没有”,这种句式,属于“无前必无后”的句式,属于假言判断中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4.总结
(1)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如果我们分不清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就不能准确地反映认识对象的情况,那样形成的假言判断就会发生错误。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我们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
(2)正确运用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又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判断就不能明确概念,没有判断也不能进行推理。在逻辑思维中,正确运用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区分几个典型的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这个商店的商品是实惠的”属于简单判断;“这个商店的商品是价廉物美的”属于复合判断;
“并非所有的商品都是实惠的”属于复合判断;“李白和杜甫都是伟大的诗人”属于复合判断。
~~~~~~~~~~~~~~~~~~~~~~~~~~~~~~~~~~~~~~~~~~~~~
第一框 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
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第二框 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第三框 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本课关键句:合乎情理的推理是人类了不起的心智能力,演绎推理是形式逻辑的核心内容。
~~~~~~~~~~~~~~~~~~~~~~~~~~~~~~~~~~~~~~~~~~~~~
第一框 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
一、推理的含义与种类
1.含义及构成
2.依据不同的标准对推理进行分类
二、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
1.正确进行演绎推理的两个必备条件
2.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
~~~~~~~~~~~~~~~~~~~~~~~~~~~~~~~~~~~~~~~~~~~~~
本框重点和难点:推理的含义及分类;演绎推理的必备条件;掌握推理的逻辑要义。
~~~~~~~~~~~~~~~~~~~~~~~~~~~~~~~~~~~~~~~~~~~
一、推理的含义与种类
1.含义及构成
(1)含义: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
补充: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总要对认识对象作出判断。一个判断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实践,直接对对象进行观察或调查,然后作出判断;二是借助已有的判断,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
(2)剖析推理的结构
a.推理所依据的已有的判断叫作推理的前提,推出的新判断叫作推理的结论;
b.推理的结论是由前提推出来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逻辑联系方式,这种逻辑联系方式叫作推理结构。
c.形式逻辑把推理结构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告诉人们正确的思维应该运用怎样的推理结构,以及运用推理结构时应该遵循哪些规则,进而帮助人们识别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不正确的。
补充:形式逻辑不研究每个推理所反映的认识对象的具体内容。
示例: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完善的法治是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条件。(前两个判断是推理时所依据的判断,即推理的前提)我国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必须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法治。(后一个判断是从前提通过推理得到的新判断,即推理的结论)
补充:伽利略指出,在真理面前,一千个权威抵不上一个谦恭的逻辑推理。
2.依据不同的标准对推理进行分类
演绎推理 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
归纳推理 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类比推理 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或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
(1)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来区分推理的种类
(2)形式逻辑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进行分类
a.必然推理,如演绎推理就属于必然推理。
b.或然推理,如归纳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外)和类比推理就属于或然推理。
补充:关于推理类型的关系图示
案例呈现:
1.凡是资本主义经济都是市场经济,凡是社会主义经济都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所以,凡是社会主义经济都不是市场经济。(演绎推理,前提对,不过结论是错误的,因为推理结构不正确,不具有保真性)
2.短篇小说是有情节的,中篇小说是有情节的,长篇小说是有情节的,所以小说都是有情节的。(归纳推理)
3.达尔文曾根据植物自花授粉的后代较弱的事实,得出近亲所生子女体弱多病的结论。(类比推理)
二、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
1.正确进行演绎推理的两个必备条件
(1)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如果前提虚假,由前提推出的结论就不能保证真实可靠。
(2)推理结构正确。如果推理结构不正确,也就是说,前提和结论的逻辑联系方式是错误的,那么,尽管前提真实,也不能保证推出正确的结论。
补充:演绎推理是前提蕴涵结论的必然推理,要确保得到真实的结论,演绎推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案例呈现:放火行为是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电信诈骗不是放火行为,所以,电信诈骗行为不是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分析:这是一个演绎推理,且这个推理不正确。因为这个推理结构错误,不具有保真性。
2.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形式逻辑研究演绎推理,是从推理结构方面揭示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便于人们掌握正确的演绎推理的方法。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对人们保持思维的严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
第二框 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一、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
1.换质推理
2.换位推理
3.换位推理的规则
4.具体推理方法
5.掌握换质法和换位法的意义
二、三段论推理
1.含义
2.构成
3.进行三段论推理的规则
~~~~~~~~~~~~~~~~~~~~~~~~~~~~~~~~~~~~~~~~~~~~~
本框重点和难点:明确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和三段论推理含义与规则,掌握三种推理的具体方法;理解三段论的公理与省略式。
~~~~~~~~~~~~~~~~~~~~~~~~~~~~~~~~~~~~~~~~~~~~~
一、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
1.换质推理
(1)含义:性质判断换质推理,又叫换质法。它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质”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换质推理的案例:原命题“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进行换质推理→“所有金属都不是不导电的”。
(2)换质推理的规则
第一,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
第二,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即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
第三,找出前提性质判断中与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性质判断的谓项。
(3)具体推理方法
第一步:主项和量项不变。联项“是”改为“不是”,“不是”改为“是”。
第二步:谓项改为与其相矛盾的概念。
例:有些唯物主义者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第一步:有些唯物主义者是马克思主义者。
第二步:有些唯物主义者是非马克思主义者。
2.换位推理
(1)含义:性质判断换位推理,又叫换位法。它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2)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
a.每个性质判断都对其主项和谓项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作了断定。
b.每个性质判断如果断定了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
c.没有断定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不周延的。
d.主项和谓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其外延断定情况的变化。
注意:如何判断主项、谓项是否周延,简单的说,主项看量项:全称、单称周延,特称不周延;谓项看联项:肯定不周延,否定周延。具体的说,主项前面带有全称性质的词汇(量项),如“所有的”“一切”等,或带有单独性质的词汇,如“刘德华”“那个人”等,这个主项就属于“周延”。主项前面带有某类性质的词汇(量项),如“有些”、“一群”、“有”等,这个主项就属于“不周延”。谓项是否属于周延,就看联项,联项代表肯定的,谓项就属于“不周延”,联项代表否定的,就属于“周延”。具体案例呈现如下:
全称肯定判断:“所有(量项)商品(主项,属于周延)是(联项)有价值的(谓项,属于不周延)”。
全称否定判断:“所有(量项)真理(主项,属于周延)不是(联项)一成不变的(谓项,属于周延)”。
特称肯定判断:“有些(量项)中学生(主项,属于不周延)是(联项)共青团员(谓项,属于不周延)”。
特称否定判断:“有些(量项)中学生(主项,属于不周延)不是(联项)球迷(谓项,属于周延)”。
单称肯定判断:“董卓(主项,属于周延)是(联项)乱臣贼子(谓项,属于不周延)”
单称否定判断:“这个人(主项,属于周延)不是(联项)小学生(谓项,属于周延)”。
3.换位推理的规则
第一,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前提判断是肯定的换位后还是肯定的。前提判断是否定的,换位后仍为否定的。(量项一般不变)
第二,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
第三,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
4.具体推理方法
第一步:不改变联项。主项与谓项的位置互换。
第二步: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不能周延。
分析某一性质判断换位推理的错误
甲:有些人不是相声演员。
乙:有些相声演员不是人。
换位后错误的原因:前提中主项“人”是不周延的,换位后就是否定判断的谓项,就变成周延的概念,扩大了概念“人”的外延。
5.掌握换质法和换位法的意义:在思维活动中,我们可以将换质法和换位法结合起来运用,即进行换质位推理或换位质推理。正确地运用这种推理结构,不仅仅可以起到变换语句形式或语气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调整或强调认识重点的作用。
提醒1:区分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一般看联项“是”或“不是”,没有联项,看整句话是表示肯定的判断还是否定的判断(标准句型),如“所有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全称肯定判断”;“所有困难不是不可以克服的—全称否定判断”;“有甲班同学不是中国国籍—特称否定判断”;“有甲班同学是非中国国籍—特称肯定判断”;“公民拥有的持枪权对社会没有好处—全称否定判断”;“所有甲班同学考试及格—全称肯定判断”。
提醒2:有些判断要经过转化成标准句型,才能区分是肯定判断还是否定判断,如“没有零件经过检验—全称否定判断”;“没有一种金属不是导电的—全;称肯定判断”;“这个班的同学不都是北方人—特称否定判断”。
二、三段论推理
1.含义: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
2.构成
(1)组成三段论的三个性质判断各有一个主项和一个谓项,每个主项和谓项在推理中都出现两次。为了区别它们,人们把结论中的谓项叫作“大项”,把结论中的主项叫作“小项”,把在结论中不出现而在前提中出现两次的那个项叫作“中项”。
(2)每个三段论都有两个前提。为了区别它们,人们把包含大项的前提叫作大前提,把包含小项的前提叫作小前提。
(3)三段论的大项和小项在前提中并没有直接发生联系,只是分别和中项有一定的关系,通过中项这个媒介,大项和小项才有了一定的联系,构成了三段论的结论。
案例:公共场所是禁止吸烟的。
展览厅是公共场所。
所以,展览厅是禁止吸烟的。
在这里,“禁止吸烟的”是大项;“展览厅”是小项;“公共场所”是中项。
3.进行三段论推理的规则
第一,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在前提和结论中,大项、小项和中项必须分别出现两次。如果出现四个不同的项,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这种逻辑错误叫作“四概念”的错误。
举例:“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我是共产党员,所以我的意识也是钢铁铸成的”。这一推理犯了“四概念”的错误。
第二,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如果中项在两个前提中都不周延,也就是说,两个前提都没有断定中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就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项与中项的一部分外延发生联系,小项与中项的另一部分外延发生联系。这样,大项和小项的关系就不能确定,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举例:卖国贼是说诳的,你是说逛的,所以,你就是卖国贼。从逻辑角度看,该诡辩犯了“中项不周延”错误。
第三,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这是针对大项和小项提出的要求。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我们不能推断出这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种属性。也就是说,结论不能扩大使用前提所给的概念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大项不当扩大”或“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
举例:干部应起带头作用,我不是干部,所以我不应起带头作用,犯的是“大项不当扩大”的错误。
举例:数学课是非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数学是大学必修课,所以大学必修课是非意识形态性质的课程,这一推理犯了“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
第四,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结论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否定。
举例:“调查报告不是文学作品,这篇文稿不是调查报告,所以这篇文稿是文学作品”。这个推理就证明了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正确的案例:“雷锋是人,雷锋不是自私的,所以有的人不是自私的”。这一推理就说明结论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否定。
补充:以上是三段论的基本规则,凡是符合这些规则的三段论,其推理结构是正确的;违反其中任何一个规则,其推理结构都是不正确的。三段论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推理类型。我们只有熟悉其推理的规则,才能自觉地避免这类推理中的逻辑错误,进而揭露诡辩,维护真理。
~~~~~~~~~~~~~~~~~~~~~~~~~~~~~~~~~~~~~~~~~~~~~
第三框 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一、联言推理及其方法
1.含义
2.联言推理的合成式
3.联言推理的分解式
二、选言推理及其方法
1.含义及分类
2.相容的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
3.不相容的选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和否定肯定式
三、假言推理及其方法
1.含义和分类
2.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
3.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
4.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
~~~~~~~~~~~~~~~~~~~~~~~~~~~~~~~~~~~~~~~~~~~~~
本框重点和难点: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的含义;进行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的方法。
~~~~~~~~~~~~~~~~~~~~~~~~~~~~~~~~~~~~~~~~~~~~~
一、联言推理及其方法
1.含义:联言推理是依据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2.联言推理的合成式
必要性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有时需要将分别存在的对象情况综合成比较全面的认识。
规则 (1)从联言判断与它的联言支的真假关系来说,如果所有的联言支都是真的,联言判断就是真的。 (2)如果联言推理的前提分别断定了各个联言支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由这些联言支所构成的联言判断是真的。
典例 曹操是政治家,曹操是军事家,所以,曹操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
分析:“曹操”属于联言推理,其前提所断定的对象情况分别存在,而在结论中断定它们同时存在。
3.联言推理的分解式
必要性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将对象的某种情况从众多共存的情况中分割出来,实现认识由肯定总体到突出重点的转化。
规则 ①从联言判断与它的联言支的真假关系来说,如果一个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联言支就都是真的。 ②联言推理的前提断定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这个联言判断的联言支是真的。
典例 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所以,我们要培养健康的学生。
分析:“学生”属于联言推理,其前提所断定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而在结论中断定其中的个别情况也存在。
请记住联言判断的逻辑联结词:“并且”,“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和……”,“同时”、“然而”。
二、选言推理及其方法
1.含义及分类
(1)含义:选言推理是依据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2)分类:选言判断分为相容的选言判断和不相容的选言判断,相应地,选言推理也分为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
2.相容的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
必要性 事物存在的可能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人们不可能对其中的每种情况都通过实践来认识,这就需要运用选言推理,在事物诸多可能情况中作出某种选择。
规则 ①一个相容的选言推理的正确的推理结构,只能是否定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否定部分选言支,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支)。 ②由于相容的选言判断只断定其选言支至少有一个是真的,在进行相容的选言推理时,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不能必然地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典例 一个语句错误,或是不合语法、或是不合实际、不合逻辑, 这个语句是合语法的, 所以,这个语句是错误,或是不合实际、或是不合逻辑。
分析:这个推理的第一个前提是相容选言判断,它断定了“语句错误”的三种可能情况,这三种情况是可以同时存在的。第二个前提否定了这个语句错误的语法问题,结论就能够肯定是不合实际或者是不合逻辑的问题。
3.不相容的选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和否定肯定式
内容 由于不相容的选言判断的选言支不可能都真,所以,在进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时, ①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肯定否定式) ②如果否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否定肯定式)
典例 ①肯定否定式:武松要么把老虎打死,要么被老虎吃掉, 武松把老虎打死了, 所以,武松没被老虎吃掉。 ②否定肯定式:要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么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所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三、假言推理及其方法
1.含义和分类
(1)含义:假言推理是依据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2)分类: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2.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
关系 规则 典例 注意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反过来看,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 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 如果下雨(前件),地上就湿(后件), 下雨了, 所以,地上湿了 不能靠否定前件来否定后件,也不能靠肯定后件来肯定前件
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 如果下雨,地上就湿, 地上不湿, 所以,没下雨
请记住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联结词:“如果……那么……”、“若……必……”、“只要……就……”、“一旦……就……”、“倘若……就……”。
错误的案例:如果明天上午不下雨(前件),他们就一起去图书超市买书(后件)。
第二天上午下雨了,
所以他们就一定不去图书超市买书。
剖析:这种推理结构是错的,犯了“否定前件来否定后件”的错误。
错误的案例:如果明天上午不下雨(前件),他们就一起去图书超市买书(后件)。
他们去图书超市买书了,
所以第二天上午一定没下雨。
剖析:这种推理结构是错的,犯了“肯定后件来肯定前件”的错误。
关系 规则 典例 注意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 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 只有年满18周岁,才有选举权。 张三不满18周岁, 所以,张三没有选举权。 不能靠肯定前件来肯定后件,也不能靠否定后件来否定前件
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 只有年满18周岁,才有选举权。 张三有选举权, 所以,张三年满18周岁。
3.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
请记住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联结词:“只有……才……”、“不……(就)不……”、“没有……没有……”、“除非……否则……”。
错误的案例:只有患者甲接受做手术,他的疾病才能治愈。
患者甲接受了做手术,
他的疾病一定能治愈。
剖析:这种推理结构是错误的,犯了“靠肯定前件来肯定后件”的错误。
错误的案例:只有患者甲接受做手术,他的疾病才能治愈。
他的疾病没有治愈,
患者甲一定没有接受做手术。
剖析:这种推理结构是错误的,犯了“靠否定后件来否定前件”的错误。
错误的案例:只有患者甲接受做手术,他的疾病才能治愈。
他的疾病治愈了,
患者甲一定接受了做手术。
剖析:这种推理结构是正确的,符合“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的规则。
注意: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之间关系密切,如果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那么后件就是前件的充分条件;如果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那么后件就是前件的必要条件,这个结论可以作为假言判断推理是否正确的依据。
关系 规则 典例 结论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 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 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当且仅当它是等角三角形,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所以三角形ABC是等角三角形 在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中,不符合上述推理结构的都是错误的
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 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当且仅当这个三角形是等角三角形,三角形ABC是等角三角形,所以,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
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 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当且仅当它是等角三角形,三角形ABC不是等边三角形,所以,三角形ABC不是等角三角形
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 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当且仅当它是等角三角形,三角形ABC不是等角三角形,所以,三角形ABC不是等边三角形
4.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5.掌握假言推理的意义: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联系体现着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依据正确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联系的假言判断进行假言推理,人们可以推断出新的情况,可以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必要的前提。
6.遵循演绎推理的规则: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是从真前提保证推出真结论的推理。这种“保证”是在遵循演绎推理的规则下得以实现的。演绎推理的规则是人们通过无数次的思维实践而认识到的。违背演绎推理的规则,就不能保证从真前提必然推出真结论。
~~~~~~~~~~~~~~~~~~~~~~~~~~~~~~~~~~~~~~~~~~~
第一框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第二框 类比推理及其方法
本课关键句:学会运用归纳推理探求事物的因果联系,寻找事物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学会运用类比推理,叩问创新思维之门。
~~~~~~~~~~~~~~~~~~~~~~~~~~~~~~~~~~~~~~~~~~~~~
第一框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一、归纳推理的含义
1.含义
2.完全归纳推理
3.不完全归纳推理
二、归纳推理的方法
1.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的条件
2.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
3.因果联系
~~~~~~~~~~~~~~~~~~~~~~~~~~~~~~~~~~~~~~~~~~~~~
本框重点和难点:归纳推理的含义及分类;归纳推理的方法;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关系。
~~~~~~~~~~~~~~~~~~~~~~~~~~~~~~~~~~~~~~~~~~~~~
一、归纳推理的含义
1.含义:人们认识事物,总是先通过观察、实验和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有关对象的事实材料,对它们进行整理和加工,得到一些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然后,以这些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
2.完全归纳推理
(1)含义: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完全归纳推理。
(2)特点:完全归纳推理对某类认识对象中每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都进行了考察,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由于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必然推理而不属于或然推理。
案例呈现:
从“1”到“100”之间,凡是首尾距离相等的每两项之和都是“101”。这是应用完全归纳推理发现的结论,属于完全归纳推理。
3.不完全归纳推理
(1)含义: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不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2)必要性
a.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由于有的认识对象太复杂,人们的精力、能力和认识的条件有限,无法对它们中的每个对象都进行考察,而且,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也没有必要对认识对象的每种情况都进行考察。这就需要运用归纳推理的其他形式。
b.凭借思维的能动性,人们不对认识对象中的全部情况逐一进行考察,只考察其中的部分情况,往往也能得出一般性结论。这就需要运用不完全归纳推理。
(3)特点:这种推理没有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情况都进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结论,前提与结论之间不具有保真关系,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
补充:只根据一两件事实材料就简单地得出一般性结论,还认为结论一定可靠,这样的不完全归纳推理犯有“轻率概括”的错误。
(4)意义: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
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案例:
牵牛花是在黎明四时左右开放,野蔷薇是在黎明五时左右开放,龙葵花是在清晨六时左右开放,芍药花是在清晨七时左右开放,万寿菊是在下午三时左右开放。我们观察了许多花,它们开放的时间虽不同,但都有固定的开花时间。由此可知,所有的花都有一定的开花时间。
补充: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根据事物情况多次重复,并且没有遇到相反的情况,由部分情况得出一般性结论。一旦发现相反情况,这种推理的结论就会被推翻。科学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部分对象与某种属性之间的因果联系,推出某类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因为它分析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比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论的可靠性要高。
注意:从口袋里拿出的第一个球是红的,第二个球是红的,第三个球也是红的,第四个球也是红的,由此断定第五个球也是红的,甚至口袋里的球都是红的,这属于归纳推理;我以前坐飞机都能安全抵达目的地,所以认定明天坐飞机也将安全抵达目的地,也是属于归纳推理,如果细分,就是预测推理。我解剖了一只麻雀,所以断定所有的麻雀身体构造都是如此,这属于科学归纳推理。
二、归纳推理的方法
1.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的条件
(1)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
(2)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2.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
(1)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
(2)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方法,提高这种推理可靠程度。
(3)补充:考察和列举的对象越多,推理的可靠程度越高。因为考察的对象越多,遗漏反例的可能性越小。考察的范围越广,推理的可靠程度越高。因为考察范围越广,遗漏反例的可能性就越小。
补充:毛泽东指出,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
3.因果联系
(1)含义: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一种现象的产生或消失,必定有它的原因。因果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
注意:因果在时间上是先后相继的,因先于果。因果联系是确定的,即在同样的条件下,同样的原因一定会产生同样的结果,而不能理解为具有可能性,也不能理解为“具有某种关联”。如一个人勤奋与他的成功只能是“具有某种关联”,对他的成功只具有可能性,但是不能形成因果关系,因为一个人的成功单靠勤奋是不够的。
(2)方法:人们常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等。
第一是求同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求同法的公式:
(1)A、B、C—a;
(2)A、D、E——a;
(3)A、F、G——a;
…… …… ……
——————————
A———a
公式中的(1)(2)(3)表示不同的场合。a表示被考察的现象,该公式显示,在都有被考察的现象的各场合出现的各种相关情况中,只有A是相同的。那么,A与a具有因果联系。
对于求同法,除了教材的解释,坊间还可以这样理解:考察几个出现某一被研究现象a的不同场合,如果各个不同场合除一个条件A相同外,其他条件都不同,那么,这个相同条件A就是某被研究现象a的原因。因这种方法是异中求同,所以又叫做求同法。
求同法的典例一:人们会在夏天雨后发现天空出现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彩虹。后来人们在早晨的露水珠里看到了七色彩带在瀑布溅起的水星里、在船桨打起的浪花里也能看到类似现象。这些场合有许多不同的情况,但有一点相同,就是阳光穿射过水珠。因此,阳光穿射过水珠可能是七色彩虹出现的原因。
求同法的典例二:1960年,英国某农场十万只火鸡和小鸭吃了发霉的花生,在几个月内得癌症死了。后来,用这种花生在其他地方喂羊、猫、鸽子等动物,又发生了同样的结果。1963年,有人又用发了霉的花生在更远的地方喂大白鼠、鱼和雪貂,也都纷纷得癌而死,上述各种动物患癌症的前提条件中,对象、时间、环境都不同,唯一共同的因素就是吃了发霉的花生。于是,人们推断:吃了发霉的花生可能是这些动物得癌死亡的原因。后来通过化验证明,发霉的花生内含黄曲霉素,黄曲霉素是致癌物质。这个推断就是通过求同法得出的。
第二是求异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求异法的公式:
(1)A、B、C——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