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政治复习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高考政治复习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清单目录
第一单元:各具特色的国家
第一课:国体与政体 5
第二课:国家的结构形式 13
第二单元:世界多极化
第三课:多极化趋势 19
第四课:和平与发展 25
第五课:中国的外交 31
第三单元:经济全球化
第六课:走进经济全球化 36
第七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44
第四单元:国际组织
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 51
第九课:中国与国际组织 62
综合探究:国家安全与核心利益 70
综合探究:贡献中国智慧 74
综合探究: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完善全球治 77
综合探究:国际视野及国际人才 81
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清单
全书框架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核心问题】
1.解决的核心问题:
中国经济、政治在当今的世界延伸与拓展问题。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日趋增强的当今世界,发挥中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负责任大国作用,更好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政治多极化:
①静态:构成—关系—决定因素—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②动态:主题—世界格局—国际竞争实质—各国对策—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经济全球化:
表现(生产、贸易、金融全球化)——载体(跨国公司)——原因(生产力、科技、市场经济体制)——机遇——挑战——对策——引领——全球治理二、
重点考点:
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我国的外交政策内容及其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人类命运共同体
①是什么:
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交往新路——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安全上——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
经济上——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文化上——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交流超越隔阂,互鉴超越冲突,共存超越优越——开放包容的世界。
生态上——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②为什么必要性
当今世界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与依存程度日益加深,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突出,人类面对许多共同挑战,应同心协力应对。重要性——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从中国角度),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从世界角度)
③怎么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行动。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人大国、社会主义大国)。
2.我国应如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①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更加主动地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合力共赢。
②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③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
④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⑤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理更胜的原则,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牢牢把握创新主动权。
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输出和输入高质量商品。
⑦要有防范经济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掌握应对风险的本领,要与国际社会协作,完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充分利用国际组织赋予的权利,客观公正地解决分歧,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⑧遵循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等原则,变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⑨坚持正确义利观,坚决摒弃过时的零和思维,坚持义利相兼、先义后利,与各国人民共享机遇,共同繁荣。
3.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如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①中国态度:以更加开发的姿态,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②中国主张:奉行多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规则制定,按照共同制定的规则办事,通过协商为应对共同的挑战找到共赢的解决方案,中国坚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方向,为世界经济增长挖掘新动力,使世界经济增长更加包容。
③中国行动: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推动中国和沿线国家共同繁荣。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国体与政体
【知识整合】
明确1个实质:国家的实质。
明确2个关系:国体与政体、民主与专政。
把握2个力量:政党和利益集团。
掌握5个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总统制。
1.1国家是什么
一、国家的本质
1、国家的产生
①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
②国家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以后产生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2、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
国家的基本要素包括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它们是国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最重要的要素是主权。
相关链接:
(1)领土:指处于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地下及上空。领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范围和空间。一国的领土一般由领陆、领水、领空组成。
(2)政权:指政治上实行统治的权力,是指体现这种权力的政权机关。
(3)主权:是指一个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对内对外政策、处理国内国际一切事务的权力。国家主权的丧失往往意味着国家的解体或灭亡。
3、国家的性质
①国家的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
②所有国家都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
4、专政与民主的辩证关系?
民主 专政
区别 含义 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 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
适用对象 统治阶级(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被统治阶级
实施方式 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凭借国家强制力,运用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暴力机关进行统治。
联系★ ①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凡是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体。②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5、国家职能
①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是国家行使政治统治职能的工具。
②国家还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包括管理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维护公共秩序,兴建和维护公共设施,保护自然环境等。
6、当今世界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国家。
7、从国家性质看我国和当今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区别?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享有民主的主体不同,专政对象也不同。
②我国是绝大多数人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表明社会主义国家不同于一切剥削阶级国家;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表明社会主义民主优于资本主义民主。
③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体现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表现 表明
新型的 专政  绝大多数人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社会主义国家不同于一切剥削阶级国家
新型的 民主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优于资本主义民主
8.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从国家的产生看  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以后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从国家的性质看  国家的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从国家的本质看  所有国家都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二、认识国体与政体
1、国家制度
①国家制度包括国体与政体,即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从国体意义上讲,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体;从政体意义上讲,都是实行民主政体的国家。
③政体分为专制政体和民主政体两种,古代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大都实行专制政体,现代国家大都采用民主政体。
2、国体与政体的含义
①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哪个阶级掌握政权,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谁是被统治阶级)
②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就是国家管理形式(掌权的阶级如何掌握政权,设哪些国家机关,各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①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
②政体随着国体的变化而变化,有时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③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国家的政体是完全一样的。除了国体对政体的决定作用外,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社会习惯、发展程度等,都是影响政体的因素。
国体 政体
区别 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就是国家管理形式
联系 (1)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为行使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必然要采取某种形式组织政权机关。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总是力求采取最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 (2)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一个国家的政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变化既包括随着国体的变化而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也包括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变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断变化。 ②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国家的政体是完全一样的。除了国体对政体的决定作用外,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社会习惯、发展程度等,都是影响政体的因素
4.相关链接:国体和政体是国家制度的两个方面
(1)国家制度,包括国体与政体,即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2)从国体意义上讲: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体。
(3)从政体意义上讲:是实行同专制政体相对立的民主政体的国家
专制政体:大多数古代奴隶制国和封建制国
民主政体:现代国家大都采用
5.影响政体的因素
(1)国体决定政体
(2)政体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①一个国家的政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变化既包括随着国体的变化而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也包括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变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断变化。(纵向)
②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国家的政体是完全一样的。除了国体对政体的决定作用外,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社会习惯、发展程度等,都是影响政体的因素。(横向)
6、代议制
①含义:代议制,就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
②原因:只有公民广泛参与,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体;不可能全体公民都经常性地直接管理所有国家事务。
③作用:代议制是公民和国家之间的政治纽带,是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
1.2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
②新中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决定着其他具体制度。
②它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促进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能够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
1、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的划分标准?
①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看,现代国家的政体主要分为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
②最核心的区别是:国家元首是世袭的君主,还是选举产生的总统等。
2、民主共和制
①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国家,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一般由选举产生。
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运用金钱的力量,以民主的形式掩盖国家的阶级性质
③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对国家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最好形式,也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好的政治外壳。
④广大发展中国家不能照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共和制。
3、君主立宪制
①在君主立宪制国家,国家元首由世袭的君主担任,但君主的权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②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或对君主制进行改良的产物。
③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制的外壳甚至某些实质性内容。
④实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政权的实际运行与民主共和制大体相同,典型国家有英国、日本、西班牙等。
⑤实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国家的君主还拥有非常大的实权。典型国家有沙特、约旦、科威特等。
民主共和制 君主立宪制
划分依据 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
区别 基本特征 是遵循民主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政体。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一般都由选举产生。 国家元首由世袭的君主担任,但在宪法框架内,君主的权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形成原因 是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的产物 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或对君主制进行改良的产物
典型国家 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巴西等 英国、日本、荷兰、西班牙等
联系 ①属于代议制;②都是现代国家所采用的基本政权组织形式; ③相对于君主专制都是巨大的进步。
1.3政党和利益集团
一、政党
1.产生:政党是在阶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性质:政党是有组织的政治团体,政党是阶级的领导者。
3.政党和政权的关系
(1)目标:政党是有组织的政治团体,通常以执政为主要目标;也有一些政党不谋求执政,但积极致力于推广某种政治思想,维护某种政治利益。
(2)政党争夺政权的主要手段:在代议制政体下,政党争夺政权的主要手段是参加选举;政党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对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议题有明确的态度和主张,这些往往体现在其政纲和党章中。
4.政党的作用:
在现代国家的政治体系中,以掌握政权、统治国家为目标的政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5.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①类型有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
②根本性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欺骗人民大众。
③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是两党制,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是多党制。
6.现代政党制度的类型:
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类型 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实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政治,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都无法改变其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欺骗人民大众的根本性质。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我国政党制度 内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地位 基本政治制度
特点 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7.我国的政党制度
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知识点总结】
1.政党
现代政党 内容
产生 在阶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性质 有组织的政治团体
地位 是阶级的领导者
主要目标 以执政为主要目标。也有些政党致力于推广政治思想、维护政治利益
目标体现在 政党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对国家的大政方针体现在其政纲或党章中
主要手段 参加选举
本质属性 阶级性
政党制度类型 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有: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2.政党与阶级的关系是怎样的?
(1)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在阶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列宁和毛泽东都曾明确指出,政党是阶级的领导者。
(3)在现代国家的政治体系中,以掌握政权、统治国家为目标的政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党参加选举、争取执政,能够运用国家政权机关的力量维护本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
二、利益集团
1、含义:利益集团是指具有共同利益,向政府或社会提出诉求,或以合法手段施加压力,借以影响公共政策,以争取其团体利益及其成员利益的社会团体。
2、地位:利益集团又称压力团体或倡议团体,是现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特点:利益集团不同于政党,它们不以取得政权或改变政权为目标,而是在既有政治体制内进行完全合法的活动。
4、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途径:游说,宣传,助选,集会游行,司法诉讼等。
5、分类,按诉求性质不同,利益集团可分为两大类:
①自利型的利益集团,主要关心本团体及其成员的经济利益。如医生协会、商会、教师协会等。
②公益型的利益集团,主要争取非经济性的共同理想,如绿色环保组织、妇女权益保障组织等。
作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集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
【知识总结】利益集团
含义 是指具有共同利益,向政府或社会提岀诉求,或以合法手段施加压力,借以影响公共政策,以争取其团体利益及其成员利益的社会团体
地位 是现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标 不以取得政权或改变政权为目标,而是在既有政治体制内进行完全合法的活动
途径 游说、宣传、助选、集会游行、司法诉讼等
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
【知识拓展】利益集团的类型
依据 类别 主要目的 举例
根据诉求性质不同 自利型利益集团 关心本团体及其成员的经济利益,这类团体往往是职业性、专业性、功能性的组合 如:商会、医生协会、教师协会
公益型利益集团 争取非经济性共同理想 如:绿色环保组织、妇女权益保障组织
【特别提示】政党和利益集团的区别
政党 利益集团
主要目标是:掌握政权、统治国家(执政) 主要目标是:争取其集团利益及其成员利益
争取政权的主要手段:参加选举 影响政府决策的途径:游说、宣传、助选、集会游行、司法诉讼等。
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其方针政策体现在其政纲或党章中 具有共同利益
第二课:国家的结构形式
【知识整合】
理解2个结构:单一制和复合制。
理解4个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
理解4个基本权利:独立权、管辖权、平等权、自卫权。
2.1主权统一与政权分层
国家主权
1.国家主权
⑴含义:
是现代国家得以存在的法理依据,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是一个国家对其管辖区域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权力。
⑵地位:
国家主权是一种自主自决的最高权威,没有权力主体可以对其加以否决或驳回。
国家主权是国家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国家主权的丧失意味着国家的解体或灭亡。
⑶表现:
①独立自主的对外交往是国家主权的重要体现。
②国家主权通常以法律形式在宪法中加以规定,对外则表现为国家之间的相互承认。
【特别提醒】
①国家主权对内表现为国家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为国家的独立自主性,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②国家主权原则是当代国际法的基石。主权平等是指各国均有平等权利与责任,并为国际社会的平等会员国。主权平等尤其包括:法律地位平等;享有充分主权之固有权利;有义务尊重其他国家之人格;国家之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不得侵犯;有权利自由选择并发展政治、社会、经济及文化制度;履行国际义务,并与其他国家和平相处。
③国家主权如何成立的途径: “宣示说”一国政府宣布其国家主权之时,其国家主权自然形成。 “承认说”,一国主权之存在,离不开其他国家的承认。
2、国家主权的确认
①对内:国家主权通常以法律形式在宪法中加以规定。
②对外:国家主权对外则表现为国家之间的相互承认。(“宣示说”和“承认说”)
国家主权如何成立的途径:
“宣示说”一国政府宣布其国家主权之时,其国家主权自然形成。
“承认说”,一国主权之存在,离不开其他国家的承认。
3.主权国家依据国际法享有的基本权利
基本权利 含义
独立权 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管辖权 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
平等权 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
自卫权 主权国家拥有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
【知识拓展】主权与人权
①人权是指公民享有的人身自由和各种民主权利。人权享有的范围和程度是和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及社会制度分不开的,人权要有物质、法律和制度的保障。
②主权和人权是相辅相成的,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有人权的前提和保障,没有主权就谈不上人权,主权高于人权,人权是主权的表现。
二、中央与地方
1.国家采取某一结构形式的原因:
①必要性: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不可能通过唯一的中央政府进行直接的、简单化的、事无巨细的管理。国家之内的行政区划, 通常是为了管理上的便利和有效而产生的。
②影响因素:行政区划的界线和分层,往往需要考虑民族、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经济、军事等诸多因素。
2.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划分:
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各自行使自身在法定范围内的权力。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权力划分,往往通过国家宪法加以规定。
②一般而言,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国家秩序与整体发展、军事、外交等国家级事务,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各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社会治安等地方性事务。
3.我国行政区划的类型:
包括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4.我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在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构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划分职权。 一方面,地方利益是国家整体利益的一部分,地方必须服从中央;另一方面,在保证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必须考虑地方特殊利益,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
【特别提醒】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
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5、我国中央和地方是如何划分职权、行使权力的?
①通过宪法规定,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各自行使在法定范围内的权力。
A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国家秩序与整体发展、军事、外交等国家级事务。
B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各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等地方性事务。
②中央与地方各级国家机构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划分职权。
A地方利益是国家整体利益的一部分,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B在保证中央统一领导下,必须考虑地方特殊利益,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
【知识整合】怎样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①我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的全局性利益与地方的局部性利益,国家的全局性问题与地方的区域性问题之间的关系。
②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关键:发挥两个积极性。
③中央与地方之间要有分权:中央与地方的适度分权既要实行中央的统一领导,维护中央权威,又要在中央集中领导下赋予地方必要的自主权力。
④具体说来,在中央权力配置方面,实行中央的统一领导,维护中央的权威。在地方权力配置方面,中央赋予地方以处理涉及区域性问题和利益的权力,即凡属地方的问题,由地方政府机关自主安排和处理。
2.2单一制和复合制
一、单一制
1、单一制国家的组成单位:
单一制国家的组成单位,是按照地域划分的普通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
单一制国家的权力划分:
在单一制国家中,中央享有最高权力;地方政权被置于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下,只能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职权。
单一制国家的特征:
(1)中央享有最高权力;
(2)地方政权被置于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下,只能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职权。
注意:全国只有一个中央政权、一部宪法、一种法律体系。
4、单一制国家的类型
(1)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国家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由中央委派官员或地方选出官员代表中央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地方没有自治权,即使设有自治机关,也要受中央政府严格控制。
法国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国家。
(2)地方分权型单一制国家
地方居民依法自主组织地方公共机关在中央监督下依法自主处理本地事务,中央不得干涉地方的具体事务。
复合制
1、 联邦制
(1)含义
联邦制国家是由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政治实体组成的国家。联邦宪法规定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的权限范围。例如:美国、阿根廷、瑞士等。
(2)特点
①从组成单位看:联邦制国家的组成单位是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政治实体。
②从权限范围看: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拥有最高权力并直接行使于人民,相互间不得任意干涉。
③从权力授予看:联邦各组成单位的权力并非由联邦整体所授予,而是它自身作为政治实体所固有的
复合制除了联邦制之外还有一种形式——邦联制
2、 邦联制
(1)含义:是主权国家为某种共同利益而组成的国家联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不具有完整的国际法主体资格。
(2)特点
①若干主权国家组成的联盟。
②它有类似国名的称呼,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不具有完整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它没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国籍,中央政府)
注意:有的邦联也叫××联邦,但它 不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例如:“英联邦”,不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而是由几十个主权国家组成的相当松散的国家组织。
比较:单一制和联邦制
那么,不同国家为什么会采取不同的国家结构形式呢?
3、国家结构形式的影响因素
(1)各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受阶级、民族、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始终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选择国家结构形式时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
【拓展延伸】国家结构形式的相对独立性
(1)国家的结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不宜轻易变动,否则可能会引发一些不稳定因素,进而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甚至危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合理的国家结构形式,有利于国家政令统一,能够提高管理的便利和效率,促进国家整体发展和地区平衡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不合理的国家结构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严重阻碍地区平衡和国家整体发展,需要适时地、慎重地进行调整。
【知识拓展】国家管理形式与国家结构形式的区别
国家管理形式:即一个国家的政体,也就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说的是“如何掌握政权”的问题,指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家结构形权式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了方便统治和管理,把国家权力的行使落实到一切地方和所有的人,统治阶级有必要把国家划分为若干行政区域,设置若干级的国家机关,这就是国家结构形式问题。国家结构形式一般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
第二单元:世界多极化
第三课:多极化趋势
【知识整合】
掌握1个关系:国际关系。
把握1个实质:国际竞争的实质。
明确2个趋势:多极化趋势、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
3.1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1.世界多极化的形成与发展
⑴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⑵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及原因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
②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重大而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⑶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意义
①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基础上的,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②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新秩序。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世界多极化国际格局的特点
(1)从发展趋势看:世界多极化发展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基础上的,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前途是光明的)
(2)从发展道路看: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道路是曲折的)
(3)从国际体系看:在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过程中,传统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与调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力量逐渐增强,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关系正在经历变化,国家关系朝着民主化方向发展。
【提示】世界多极化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发展趋势,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目前没有最终形成。
【相关链接】单极格局与多极格局
国际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主要力量之间形成的一种结构或状态,是主要行为体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力量对比的态势或结构。
单极格局:指某个主要大国(霸权国)或国家集团在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其周围存在着一系列其他国家,但并不能成为与之抗衡的政治力量,该霸权国或国家集团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能强行推行其意志,并在一定时期内得以实现。
多极格局:几个或众多大国或国家集团在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大国之间、国家集团之间、大国与国家集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推进国际进程。
【知识整合】全面认识世界多极化
表现 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原因 世界各种力量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
意义 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基础上的,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趋势 (1)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 (2)在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过程中,传统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与调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力量逐渐增强,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关系正在经历变化,国际关系朝着民主化方向发展
二、世界主要力量
1.当今世界的力量中心:
①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拥有最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并且极力维护其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
②中国、欧盟、俄罗斯和日本成为多极化国际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③进入21世纪以来,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不断壮大,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提示】新兴国家就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包括亚洲的中国、印度、伊朗;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和巴西;欧洲的土耳其、俄罗斯等
2、中国的发展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
(1)中国的发展: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2)中国的贡献: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3)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
(1)发展中国家在人口、经济、贸易等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发展中国家是反对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3)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开展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联合自强,成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
3.2国际关系
一.认识国际关系
⑴国际关系
①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②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③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等 。最基本的是经济关系;最活跃、最重要的是政治关系。
④形式:国际关系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基本形式是竞争、合作与冲突。
⑵国际关系领域的探究主要聚焦于:主要聚焦于主权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等问题。
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和平与发展。
【知识拓展】
⑴国际关系包括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际组织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⑵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中,竞争、合作与冲突不是单独存在的,有合作的同时也有竞争和冲突,有冲突未必没有合作。
⑶国际交往
①国家间交往的主要方式:包括国家间的贸易往来,文化、科技、 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交流,外交磋商,领导人互访,缔结条约或协定,等等。
②国际交往的规则:国际法
a.国际法的含义:国际交往中,各国逐渐以条约和习惯做法为基础,发展出了一些被普遍遵守的行为规则,被称为国际法。
b.国际法的作用:国际法规范着国际交往的各个方面和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对维护国际关系稳定、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c.遵守国际法的必要性: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日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遵守国际法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
③国际竞争
a.表现: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b.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知识整合】正确认识国际关系
含义 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主要问题 主要聚焦于主权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等问题
内容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等
主要交 往方式 国家间的贸易往来,文化、科技、 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交流,外交磋商,领导人互访,缔结条约或协定,等等
调整规则 国际法
二.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1、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的根本原因:
各国的国家性质不同,利益追求、对外政策也不同,这使得国际关系复杂多变。
2.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①影响因素: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宗教、文化和历史等。
②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
3.国家利益
(1)含义: 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归根结底是该国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阶级性)
(2)作用: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3)重要性: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要求: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内政。这是非正义的、错误的,应当受到谴责和反对。
4.我国的国家利益
(1)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2)坚定地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原因:
①理论原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是我国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根本原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3)我国对待维护国家利益的立场态度:
①立场: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②对待他国国家利益的态度: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知识整合】
如何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国家角度:
①维护国家利益的有力保障是强大的国家实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国家实力;
②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③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④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2)公民角度:
①我们要树立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③努力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
④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政治性义务,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5.国家实力对国家关系的作用:
国家利益与国家实力的关系:维护国家利益的有力保障是强大的国家实力。国家实力衰弱不利于国家利益的实现。“弱国无外交”。
国家实力的内涵:国家实力通常用一国的综合国力来衡量。国家实力既包括一国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内在的硬实力,也包括一国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提升国家实力的措施:我国应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国家实力。
【知识拓展】全面理解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既包括一国的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在内的硬实力,也包含一国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等文化软实力。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在当今和未来的世界,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当前世界很多国家,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把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四课 和平与发展
【知识整合】
理解2个主题:和平与发展。
明确2个趋势:多极化趋势、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
明确2个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理解4个因素: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4.1时代的主题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关于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和平问题
①内涵: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②重要影响: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维护世界和平可以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平的地位、作用;重要性 )
③形成原因(现实可能性):和平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可能性。
3.发展问题
①内涵: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②形成原因(现实可能性):
a.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以往任何时期。
b.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世界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4.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①和平是发展的前提。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需要国际社会保持持久和平的环境,为各国正常发展和政治经济的往来提供保障。
②发展是和平的基础。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能够为国际社会的持久和平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为维系持久和平提供动力。
【提示】“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与“和平与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讲述问题本身,后者讲述问题的现状。“和平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发展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
【易混易错】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说当今世界总体和平稳定,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等世界性问题仍然存在。
【知识整合】1.两个“问题”和两个“主题”
两个“问题” 两个“主题” 联系
和平问题: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和平成为时代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可能性 都是讲和平与战争问题,前者是问题本身,后者是问题的现状
发展问题:世界经济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以往任何时期 都是讲经济问题,前者是问题本身,后者是问题的现状
【知识整合】2.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 ①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需要国际社会保持持久和平的环境,为各国正常发展和政治经济的往来提供保障。②世界经济的发展得益于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战乱和冲突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争端,是世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①和平与发展是彼此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②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③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发展是和平的基础 ①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只有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才能够为国际社会的持久和平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②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贫困,减少地区冲突的产生,消除不稳定的因素,为维系持久和平提供动力
二.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1.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促进作用
经济全球化发展加深了各国相互依赖程度。经济上的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意愿不断增强。
2.不同力量中心之间的相互制衡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发展中国家力量不断增强,壮大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力量。
②新兴经济体实力提升,壮大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力量。
③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关系和战争面貌。
3.谈判与对话成为解决冲突的主要手段。
①随着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和多边主义的深入发展,国家间交流与合作的机制日趋成熟, 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和平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冲突。
②中国是国际合作的倡导者和多边主义的支持者。中国积极利用各种国际协调和对话机制,通过各种多边主义途径推动国际冲突的和平解决。
【知识整合】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因素 表现
经济全球化发展加深了各国相互依赖程度 国家间日益增强的贸易往来,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各国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上的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意愿不断增强
不同力量中心之间相互制衡 发展中国家力量不断增强,新兴经济体实力提升,壮大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力量。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关系和战争面貌
谈判与对话成为解决冲突的主要手段  随着国际协调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多边主义的深入发展,国家间交流与合作的机制日趋成熟, 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和平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冲突
4.2挑战与应对
一、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1.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基本含义:
个别大国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进而导致他国内政出现混乱或者主权遭受严重侵犯。
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实质(本质):
将本国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的合理利益之上,严重违背国际社会主权平等原则,片面强调本国利益,忽视或否认他国的合理关切。
③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中的表现:
a.凭借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对他国进行控制、干涉或侵略。
b.利用国际旧秩序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或者侵略。
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巨大危害:
损害他国利益的同时,还会造成世界的动荡不安。
受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危害的国家,主权受到侵害,发展受到威胁,国际不稳定因素增加,世界走向动荡不安,和平与发展遭受巨大挑战。
2.贫富悬殊
①贫富悬殊表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问题,尤其是全球发展最突出的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②贫富悬殊原因:
a.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b.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地存在贫穷和饥饿现象。国际旧秩序客观上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人民的贫穷和饥饿。
【相关链接】南北问题
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称为南北关系,或称南北问题。因为殖民时期的特殊历史因素,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严重不平等,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贫富分化严重。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就对南北问题表示关注,并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⑶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1)表现: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贸易摩擦、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2)现状:世界和平面临诸多挑战难题,世界人民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相关链接】和平与发展的非传统安全因素
①传统安全因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争与冲突、贫困与饥饿,都是对和平与发展构成挑战的传统安全问题。
②非传统安全因素: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贸易摩擦、恐怖主义等对和平与发展也构成严重挑战。
⑷积极应对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的挑战,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措施)
①倡导世界各国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
②在尊重和遵循《联合国宪章》精神的基础上,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③要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知识整合】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本质上是将本国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的合理利益之上,凭借本国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优势,或利用国际旧秩序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或者侵略,在损害他国利益的同时,造成世界的动荡不安 个别大国常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
贫富悬殊 当今世界仍是贫富悬殊的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地存在贫穷和饥饿现象。落后、贫困、危机等挥之不去的阴影仍然与人类相伴随。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全球性问题 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贸易摩擦、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①世界各国应该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 ②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③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国际关系民主化
1.中国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
①中国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原因:中国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影响和平与发展问题的诸多挑战,是顺应时代潮流、解决时代问题的重要举措,符合热爱和平、追求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
②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核心内容与本质要求。
a.核心内容:国际关系民主化要求,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商量着办。
b.本质特征:和平、发展、合作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本质特征。
2.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①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原因:
a.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
b.国家不分大小、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各国的事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国际上的事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坚持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端。
c.垄断国际事务的想法是落后于时代的,是逆时代潮流而动。
②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措施:
a.国际社会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共同推动建立适应国际力量对比新变化的全球治理体系,更好保障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更好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b.在事关世界和地区和平的重大问题上,应该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端。
c.维护国际关系民主化,应该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
【知识拓展】
全球治理的内涵是指在没有世界政府的情况下,国家(也包括非国家行为体)通过谈判协商,权衡各自利益,为解决各种全球性问题而建立的自我实施性质的国际规则或机制的总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对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有重要作用。
“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秉持的全球治理观的内容。中国提出的解决全球治理重要议题的新方案新举措,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知识整合】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
中国角度:中国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商量着办,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
联合国角度:在事关世界和地区和平的重大问题上,应该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端。
世界多样性角度:维护国际关系民主化,就应该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
国际社会角度:国际社会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共同推动建立适应国际力量对比新变化的全球治理体系,更好保障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更好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第五课:中国的外交
【知识整合】
理解2个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明确3大贡献:外交政策、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慧。
5.1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外交政策的含义: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2.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因:
a.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供了可能。
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长期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
c.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能有力捍卫我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也有利于展现出我国爱好和平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d.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表现
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基本目标 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我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坚决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基本准则 (基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归纳总结】正确理解国际关系、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和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
①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
②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政策。国家性质决定外交政策的性质,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的内容。外交政策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在国家对外关系上的反映。
③国家利益的变化导致主权国家外交政策的改变,从而使国际关系发生相应变化。同时,国际关系的变化会影响国家利益的实现。
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外交政策的发展:
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对我国外交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使其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成熟和完善,我国对外活动进入了更为活跃的时期。
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
2.目标使命:不仅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己任,而且将为人类社会共同进步展现更大担当。
3.习近平外交思想
①指导意义(作用):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探索解决当今世界各种复杂问题指明了方向。
②丰富内涵(核心要义):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十个坚持”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使命宗旨、根本原则、主要任务和独特风格。
习近平外交思想核心要义:“十个坚持”
◆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
◆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主要任务)★
◆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主要任务)★
◆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主要任务)★
◆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
③核心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①要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
②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
③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
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3.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中国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共同发展。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中国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③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①当今世界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与依存程度日益加深。
②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各国人民应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③宇宙只有一个,人类共有一个家园。
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目标):★★★
①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政治)
②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安全)
③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经济)
④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文化)
⑤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生态)
⑶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措施:★★★
①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②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③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④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⑤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大意义:
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充分表达了人类追求和平和发展的愿望,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
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
二.中国智慧的生动实践
1.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和平事业、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
3.中国如何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实在行动中?
①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加强自身建设)
②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国际合作)
③我国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重塑大国形象)
【知识整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贯彻落实
(1)为全球生态和谐、国际和平事业、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就全球治理来讲,我们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3)就推动经济全球化而言,我们提出了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发展方向。
(4)就国与国关系来说,我们提出了坚持正确义利观的外交理念,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5)就全球安全来看,我们提出了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
(6)在积极推进国际合作方面,我们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并付诸实践、取得积极成效。
(7)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坚持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
【知识整合】中国智慧的生动实践
重大价值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和平事业、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行动 ①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同时,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②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
第三单元:经济全球化
第六课:走进经济全球化
【知识整合】
明确1个含义:经济全球化。
明确2个影响: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掌握3个表现:生产、贸易和金融全球化。
理解3个因素: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把握4个措施: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措施。
6.1认识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1.当今世界经济的显著特征: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是指商品、服务及技术、资金、劳务等要素,通过日益频繁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动和广泛配置,世界经济出现了高度融合的局面。
3.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
【特别提醒】在经济发展新阶段,经济全球化最主要、最鲜明的特征是各国经济高度对外开放、深度相互依赖、全面相互融合。
①生产全球化(强调在生产领域)
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
表现 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作用 生产全球化可以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节约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
【知识拓展】
①什么是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跨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②当前,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是:发达国家之间工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向纵深发展,普遍实现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工艺专业化的分工,“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划分的分工格局占据着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知识拓展】理解比较优势
①如果一国生产某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个国家,我们就可以说相对于另一个国家,该国生产某产品存在比较优势。
②比较优势不仅存在于国家之间,也存在于地区之间、个人之间。
③比较优势的存在是形成分工的重要基础。
②贸易全球化(强调在交换领域)
原因 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国际分工的深化。
表现 世界各国都被卷入国际市场交换之中,对国际贸易的依赖度不断提高。国际贸易的规模迅速扩大,参与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交易范围越来越大。
交易范围 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劳务。
③金融全球化(强调在投资领域)
①原因:国际金融市场迅速扩张。
②表现:伴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国际金融市场迅速扩张,形成了以国际金融中心为依托,通过信息网络运行的、全球统一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国内外金融市场相互贯通的、无国界的全球性金融市场。
【知识拓展】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现
①资本流动全球化:投资者和融资者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符合自己要求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
②金融机构全球化:是指金融机构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形成国际化或全球化的经营。
③金融市场全球化:全球各地以及不同类型的金融市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而趋于一体,金融市场的依赖性和相关性日益密切。
【知识拓展】如何判断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生产全球化 各国企业共同生产某一产品的不同部件等信息
贸易全球化 某国产品在世界市场销售或跨国旅游等信息
金融全球化 国际投资、跨国收购、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机构等信息
二.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1.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必然性
①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②新的科技革命,一方面使得发达国家的物质生产能力达到新的高度,生产力不断扩大与国内市场相对狭小的矛盾更加突出,扩张国外市场的要求更加迫切;另一方面,运输和通信手段发生革命性变化,形成了全球性的低成本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2.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根本动因是:世界各国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追求。
对利益的不断追求,驱使资本不断在全球到处落户,使得商品、服务、技术、资金、劳务等在全球范围自由流动。
3.经济全球化的体制基础: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体制基础。
①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没有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也就没有真正的经济全球化。
②市场经济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量。正是市场竞争和市场的逐利性打破了经济运行的国家和地区限制。
【名词解释】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是国际分工的产物,是市场交换关系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而扩展到整个世界的结果。
狭义上的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交换的场所或领域。
广义上的世界市场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与交换机制的总和。
【知识拓展】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比较
【知识整合】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根本因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物质技术基础 新的科技革命,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发展
根本动因 世界各国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追求
直接动因 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主要载体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张,起了推动作用
体制基础 市场经济体制
三.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跨国公司
1、跨国公司的含义
跨国公司是指以母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大型企业。
跨国公司的要素:
(1)是一家企业,其组成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营业务;
(2)有一个集中的全球决策体系,各分支机构和子公司服从内部的管理政策和统一的战略目标;
(3)组成实体共同分享资源和信息并分担责任。
3、跨国公司的经营:
(1)目的:实现最大利益
(2)投资方式: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创立新企业,或并购现有企业,或扩张原有企业,利用世界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经营。
(3)投资动机:追求规模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或交易成本、扩大原有市场、开拓新市场和克服贸易壁垒、从国外获取稳定廉价的生产资源、享有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和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本企业的垄断优势。
4、跨国公司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到处奔走,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与国际分工的深化;
②把国际分工发展为跨国公司的内部分工,把国际贸易发展为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形成了以公司内部分工和贸易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促进了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全球的科技合作与进步;
③为经济全球化提供强有力的载体,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2)消极影响:
如不考虑母国或东道国的国家利益,实行跨国行业垄断、破坏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落后产能和环境污染等。
各国必须制定相应政策,尽可能减少跨国公司的负面影响。
【知识整合】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跨国公司
含义 跨国公司是指以母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大型企业
经营方式 为了实现最大利益,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它们单独或与其他企业共同出资,在其他国家创立新企业,或并购现有企业,或扩张原有企业,利用世界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经营
积极影响 跨国公司的大规模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其影响已经遍及全球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领域
跨国公司推动着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与国际分工的深化,把国际分工发展为跨国公司的内部分工,把国际贸易发展为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形成了以公司内部分工和贸易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促进了全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全球的科技合作与进步
消极影响 跨国公司发展会给世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如不考虑母国或东道国的国家利益,实行跨国行业垄断、破坏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落后产能和环境污染等
6.2日益开放的世界经济
一.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
②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经济全球化促进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促法国际分工水平提高和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科技进步、 产业转移与结构开级,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④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机遇。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现金管理经验并实现管理创新;加速工业进程;提升产业结构;发挥本国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提升经济竞争力。)
2.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带来风险和挑战
①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着不平衡问题。发达国家获取了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绝大部分收益;发展中国家只能从中获取较少收益。
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加剧。一国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酿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或金融风险,导致风险全球化,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相关链接】分工水平
分工水平的提高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提高分工水平有利于通过专业化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技术进步,减少在不同工作之间转换的成本。分工水平的提高需要以一定的市场规模为基础,因此,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能为提高分工水平提供市场基础;同时,分工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市场交易规模扩大。
【相关链接】“微笑曲线”——全球性的价值创造和分配链条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潮流,一些产品的设计、生产、组装、营销、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环节,形成了一条紧密相连的跨国性的价值创造与分配链条,链条各个环节的利润率不同,有人以“微笑曲线”形象地形容这条全球性链条。发达国家处于价值链条的高端,它们获取了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绝大部分收益;发展中国家通常处于价值链条的低端,它们只能从中获得较少收益。
【相关链接】全球性风险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类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干预范国的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人类自身的决策失误和行为失当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人为风险已经超过自然风险。现代社会,借助各种治理机制和手段,人类应对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但同时又面临着治理失灵带来的新风险。
人为风险、治理失灵带来的风险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两种主要的风险类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它们可能变成全球性风险,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3.面对经济全球化应采取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既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又要勇敢迎接挑战,同舟共济,实现合作共赢。我国将继续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二.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
1.让经济全球化更具活力的措施:
(1)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方向)
【相关链接】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
(2)要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要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动合力;要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动力)
【相关链接】要建设创新型、开放型、联动型、包容型世界经济
(3)要完善全球治理。 (秩序)
①存在的问题:现阶段的全球治理机制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由于自身存在不足、易受霸权主义影响以及缺乏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传统的全球治理机制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需要加以变革和完善,从而为各国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积极作用:现阶段的全球治理机制在应对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维持了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3.完善全球治理机制需要遵循的原则:平等、开放、合作、共享原则。
【相关链接】完善全球治理机制需要遵循的原则
4.中国是如何让经济全球化发展更具活力的
(1)从改革开放到加入WTO,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推动自由贸易,不断履行入世承诺,承担了一个发展中大国应有的责任。
(2)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消费空间、投资空间以及合作空间。
(3)中国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将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5.如何应对当前“逆全球化”的问题
①我们将继续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②“逆全球化”是违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协商、遵循平等、开放、合作、共享原则,坚持和完善全球治理理念。
【知识整合】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
引导经济全球化走向 为了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
建设“四型”世界经济 为了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要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要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动合力;要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
完善全球治理 为了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要完善全球治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各国交往的日益增多,跨国问题越来越多,对各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社会逐渐意识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协商、加强合作
第七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知识整合】
理解1个关系: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
明确1个贡献: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明确2项主要措施:如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如何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7.1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一.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1.对外开放的历程:
①起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
②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③特点: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逐步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
【知识拓展】全面理解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①全方位: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各类型国家的开放,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文化领域等都坚持对外开放。
②宽领域: 就是立足国情,不仅对国际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市场开放,而且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等广泛领域。
③多层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形成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
【相关链接】三大国际经济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当代最重要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中国是他们的成员国,并且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份额国。
2.新时代的对外开放
在新时代,我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更加主动地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特别提醒】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不能说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3.在新时代,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提高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水平)★★★
①适应新形势,我们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要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逐步建立以中国人民币国际化为重点的对外金融发展策略,随时做好防范风险意识,建立起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理论体系能够有效地推进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如何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措施)]
②适应新形势,我们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③(我国仍然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特别提醒】
①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是: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②出口竞争新优势的核心是:我国要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③全面开放新格局: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
【相关链接】负面清单管理
含义:负面清单管理是指政府规定哪些经济领域不开放,除了清单上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许可。
实质:它相当于投资领域的“黑名单”,列明了企业不能投资的领域和行业。
意义: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将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这有助于构建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二.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①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既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又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好比两条强有力的“腿”,支撑我国经济迈入现代化。
②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的出发点,这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我们尤其要矢志不移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自主掌握经济命脉,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独立,才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抵御各种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③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更好地把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维护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
【知识拓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1)国家角度: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②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加大财政、税收、信贷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依法保护知识产权;
③完善我国分配制度,鼓励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主动性。
(2)企业角度:
①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②建立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
③提高经营管理者和劳动者的素质;
④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注意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3)劳动者角度: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
【知识归纳】:新时代,如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1)总体要求:在新时代,我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更加主动地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2)具体要求:
①适应新形势,我们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②要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③适应新形势,我们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
④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7.2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1.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体现在)
(1)我国抓住机遇,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和挑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2.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数亿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大多数。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发展的巨大贡献,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启示
②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合作机会,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力
③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
④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知识整合】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 (1)我国抓住机遇,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和挑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数亿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大多数。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发展的巨大贡献,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启示 ②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合作机会,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力 ③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 ④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二.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1、中国的态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持续发展,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2.中国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采取的举措和行动。
(1)中国的主张:
①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奉行多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规则制定,按照共同制定的规则办事,通过协商为应对共同的挑战找到共赢的解决方案。
②中国坚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方向,共同为世界经济增长发掘新动力,携手使世界经济增长更加包容。
【名词解释】多边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
多边贸易: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相互间的收支能够在整体上获得平衡,通过协议在多边结算基础上所进行的贸易。世界贸易组织所管理的体制就是多边贸易体制。
贸易保护主义:指在对外贸易中通过关税或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以减轻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遭受的外国产品竞争,并向本国产品提供各种补贴或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
(2)中国方案与行动:
我国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繁荣,共建一带一路,不仅着眼于促进我国自身发展,而且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同沿线各国共同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帮助其实现发展目标。
【知识拓展】中国为什么奉行多边贸易体制?
①多边主义主张多方平等、和平解决国际问题,顺应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②坚持多边主义有利于维护和平与发展,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
③中国积极参与维护多边组织和机制,符合我国国家利益,有利于为我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④中国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知识拓展】全面认识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
【知识整合】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新起点、新贡献 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
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持续发展,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积极参与、共担责任 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奉行多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规则制定,按照共同制定的规则办事,通过协商为应对共同的挑战找到共赢的解决方案
积极参与、共担责任 中国坚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方向,为世界经济增长发掘新动力,使世界经济增长更加包容
共建“一带一路” 共建“一带一路”不仅着眼于促进我国自身发展,而且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同沿线各国共同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帮助其实现发展目标
第四单元:国际组织
第八课:主要的国际组织
【知识整合】
明确1个含义:国际组织。
明确2类作用:国际组织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掌握2个地位: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理解3个标准:国际组织的分类标准。
了解4个区域性国际组织: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东盟、非盟。
8.1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
1.国际组织的分类与机构
⑴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基石。
⑵国际组织
①含义:国际组织指的是若干国家的政府或民间团体经协商联合建立的经常性组织。
②重要性: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是国际社会日益重要的行为体、全球治理的重要载体、多边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