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政治专练(新高考专用)热点11 神十七“天宫之吻”再度上演(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高考政治专练(新高考专用)热点11 神十七“天宫之吻”再度上演(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热点11 神十七“天宫之吻”再度上演
(一)神舟十七号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9时34分,驾乘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三名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成功入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聚首,浩瀚宇宙再现中国人太空“会师”的经典场面。
1、“对称美学”下呈现三舱三船组合体构型
10月26日17时46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了具有对称之美的三舱三船组合体,即空间站三个舱段、两艘载人飞船和一艘货运飞船。
2、“航天员专列”背后是一骑绝尘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素有“神箭”美誉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一朝冲天,捷报连连。为确保空间站阶段常态化、快节奏的发射任务,经过不断消除薄弱环节、优化技术状态,其可靠性评估值已提升至0.9896。相比长二F遥十六火箭,遥十七火箭共有25项技术状态变化,涉及设计改进、流程优化以及预案细化等方面:元器件国产化替代、软件配置项调整等优化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火箭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发射场操作流程的优化,进一步提高了发射场工作效率;发射场预案的进一步细化完善,也有助于出现异常问题时能够快速及时处理。
3、“生命之舟”在“航天智造”下再度托举飞天梦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天地往返载人航天器,随着空间站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神舟飞船高密度发射任务对舱体结构研制质量及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科研团队持续通过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等手段,确保舱体结构高质量交付,包括将神舟型号原有的二维图纸生产制造模式,转变为三维数字化工艺制造,以信息化手段使定型产品换“新颜”;通过引入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实现了装配指导、轮廓度检测等瓶颈环节的技术突破;以智能化手段完成多项智能生产单元建设,提升生产效率同时,促进了批次产品的质量一致性提升,有效保障了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和空间站的平稳运行。
4、“太空会师”见证中国载人航天无限可能
神舟十七号与神舟十六号两个乘组胜利会面,不仅是空间站阶段第三次“太空会师”,也是在我国首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20周年之际的“太空会师”,还是我国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航天驾驶员首次在中国空间站同框,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目前已有20名中国航天员进入太空,从飞天圆梦到梦圆天宫,中国航天员“感觉良好”,下次更好,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中国载人航天还将不断创造无限可能!
(二)天宫课堂
“天宫课堂”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推出的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授课将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
“天宫课堂”第四课于2023年9月21日15时45分,3名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将在轨展示介绍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球形火焰实验、奇妙“乒乓球”实验、动量守恒实验以及又见陀螺实验,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
“天宫课堂”第四课内容简介
1、梦天实验舱介绍
展示介绍梦天实验舱的基本情况以及舱内相关设施设备
2、球形火焰实验
展示微重力环境下蜡烛燃烧产生的球形火焰现象,讲解重力对燃烧过程的重要影响以及微重力环境燃烧研究的重要意义
3、奇妙“乒乓球”实验
展示在微重力环境下,用“特制”乒乓球拍击打水球的现象,讲解水的表面张力及疏水材料结构特性
4、动量守恒实验
演示不同质量钢球的质心碰撞现象,展示并讲解微重力环境下的动量守恒定律
5、又见陀螺实验
在微重力环境下,利用金属陀螺展示静止及旋转情况下的角动量守恒现象,呼应“太空转身”实验
6、天地互动环节
航天员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天地互动
天宫课堂发展历程
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时隔8年之后,中国空间站开启"太空课堂"第一课,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
2022年3月23日15时59分“天宫课堂”第二次开讲。“太空教师”王亚平亲切的声音从遥远太空传来,在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内,开启了“天宫课堂”第二课。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核心舱高微重力、无容器实验机柜,展示本次任务中开展的空间科学实(试)验进展,同时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旨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2022年10月12日16时01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新晋“太空教师”陈冬、刘洋、蔡旭哲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展示了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等神奇现象,并生动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此外,航天员还重点介绍了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水稻和拟南芥种植研究情况,展示了手套箱剪株操作。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地面课堂专家也就有关科学问题进行认真解析。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给地面的学生讲课在太空给地面的学生讲课,此次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使其了解微重力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实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
经济与社会
劳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人才宝贵。高素质人才的劳动与创造,是我们事业取得更大成就的重要保证。开展太空授课,有利于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成才的愿望在未来的劳动中创造伟大。
新发展理念——创新:有利于提高我国载人航天科技创新的技术,提高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载人航天工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水平和质量,为人类探索宇宙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树立四个自信,提高中国科技国际影响力;有利于为人类合作探索宇宙创造条件,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增强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迄今为止空间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引起了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4、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太空育种、高级材料制造运用于人们生活,将会使人们的消费品更加丰富多彩。太空技术运用于生活将会引发出新的消费现象,促进与太空相关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5、有为政府: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能够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发挥更有力的作用。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以来,载人航天工程已花费约390亿元人民币。
政治与法治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载人航天创造的奇迹,源自党中央高瞻远瞩的科学决策,源自党中央对载人航天事业的深情关怀。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神舟九号飞船发射成功后第一时间从国外发来贺电,并亲临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与神舟九号航天员亲切通话。
2、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天宫课堂”以青少年学生为主,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分设4个地面分课堂,面向全社会开展公开直播授课,不仅展示了我国创新发展的成果,展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也将有效推动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哲学与文化
1、意识能动作用。广大航天工作者以勇攀高峰的昂扬斗志、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沉着冷静的良好心态、顾全大局的协作精神,胜利实现了“准确进入轨道、精准操控对接、稳定组合运行、安全健康返回”的目标,为自主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奠定了基础。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天宫课堂"天地实时互动的“神奇”授课形式、失重环境下的独特实验环境,展示了人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激发了孩子们投身科学研究的信心与愿望。
2、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尊重科学、认真严谨、求真务实,这,正是中国航天人所秉承的理念,也是中国载人航天一步步走向辉煌的强有力保证。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天宫课堂”的授课内容,不仅检验了课本知识,科学求真精神也启发孩子们思考新问题,激发求知欲与探索欲。
4、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天宫课堂”面向全人类的根本利益,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与价值观,对孩子们的人生选择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5、掌握系统优化方法。飞天的是神舟,助推神舟的是整个神州的力量!无论科研人员还是保障人员,无论火箭、飞船的研制者,还是发射场、着陆场的建设者,情系载人航天事业的千军万马,把齿轮啮合般的协作精神加注到了托举神舟的火箭之中。
6、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个充满浪漫主义气概的梦想,随着3位中国航天员由神舟九号飞船进入天宫一号终于成真。
7、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从2003年神舟五号开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之旅,到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太空飞行;从神舟七号航天员在太空留下中国人第一行脚印,到今天3位航天员入住“天宫”……中国航天人把一系列超越梦想的跨越,标记在了浩浩太空上。
8、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载人航天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我们的工作与国家和民众的期盼,也有一定的距离。要全面完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后续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9、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优势。“天宫课堂”展示了太空实验室的工作生活场景,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现场直播,是对我国科技实力的生动展现,对激发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
10、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太空授课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传媒,以天地互动方式,演示科学实验传授科学知识,实现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②文化塑造人生。开展太空授课,有利于丰富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其科学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11、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1、多极化趋势:当今世界各国竞争激烈,呈现出多极化趋势,各国的竞争实质上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是世界上第二个拥有对中、低轨航天器具备全球覆盖能力的中继卫星系统的国家,强大的卫星信息传输能力是“天宫课堂”实现实时天地对话的科技保障。我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主要用于科学研究与实验,“天宫课堂”展现出人类探索太空、人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交会对接成功,航天员进驻天宫,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2、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发展载人航天的宗旨,是为了和平开发利用太空,造福人类。工程实施以来,我们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透明开放的原则,积极与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载人航天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世界航天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建议用时:40分钟)
选择题
1、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首次应用的测控系统即便无人值守,也可以通过自己“思考”和“判断”操控航天器。专家说:“新系统具有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钳制”。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创新是个人行为,也是团队的创造活动
②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
③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④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创新的相关知识。②③:国家高度重视创新。题干中,“新系统具有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钳制”,这说明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故②③正确;①④:选项说法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故排除①④;故本题选C。
漂浮在空中的航天员,失重的钢球,水膜上的中国结,晃动的水球……全国六千多万名中小学生,以及国内数以亿计的民众,通过电视、网络直播信号,观看了一场课堂在地球之外的“太空授课”。回答2-3题。
2、“太空授课”的成功体现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
①新的传媒逐渐取代旧的传媒    ②大众传媒能超越时空局限
③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D 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消失,各种媒体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①观点错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超越时空的局限,②表述不妥。
3、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王亚平说:我想如果诗人李白在天宫中生活,大概他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的,因为在失重状态下根本就不可能飞流直下。这体现了
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C 在天宫中生活写不出,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应选;在失重状态下根本就不可能飞流直下,体现了③;①与材料无关;④是概念内涵,材料没有体现,不选。
4、航天员聂海胜说:回家的感觉真的很好。太空是我们的梦,祖国永远是我们的家,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祝愿我们的人民日子越过越红火!聂海胜的出仓感言体现了
A.爱国主义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  B.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C.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D.爱国主义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解析】B 祖国永远是我们的家体现了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选 B; 观点A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C、D。
5、航天员张晓光说:昨天我们追梦,今天我们实现了梦想,明天,我们又将追求新的开始。我们的航天梦永无止境,我们的奋斗永不停歇。这体现了
①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③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④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A 追梦到实现梦想体现了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选①;梦无止境,奋斗永不停歇,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选②;③④材料没有体现。
6、2021年12月9日 “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 “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我国第二次将三尺讲台放置在无垠的太空,也是世界上首个进行两次太空授课的国家。开展太空授课活动:
①旨在进行太空科普,培养青少年崇尚科学的热情
②能够发挥天地互动优势,实现教育方式的根本转变
③彰显了中国航天科技实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④有利于激发青少年民族自豪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C ②根本转变错误,③彰显科技实力,但不能直接增强综合国力,①④符合题意,故选C。
7、航天员王亚平说:神十飞行任务让我圆了两个儿时的梦想,一个是飞天梦,一个是教师梦,愿全国青少年朋友们都有美好的人生梦想,有梦想就能成功。“有梦想就能成功”体现了
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③在追求崇高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④人生梦想决定人生成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C 梦想属于意识,美好梦想是人生理想,有梦想就能成功体现了意识的作用,体现了在追求理想 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选②③;①材料没有体现,不选;理想是推动人们前进的精神动力,但对人生成功不起决定作用,是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物质,观点④错误。
8、2021年12月9日,被称作最硬核直播课堂的"天宫课堂"开课了!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全国有上亿观众收看了全程直播,激发了人们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由此我们可以感悟到:
①兴趣和爱好是推动人们认识探索的根本动力
②发展载人航天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宇宙的奥秘
③宇宙太空浩瀚无比,人类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④探索宇宙的奥秘需要人们不断超越已有认识
①② в.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D ①根本动力错误,②航天目的错误;③④本身语言叙述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
9、2021年12月9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太空教师”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天宫课堂”开讲体现了: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③文化可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 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A ③物质力量错误;④材料不体现。①②叙述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A。
10、中国载人就天工程正沟勒出中国航天人大向星展大海、不断攀登高峰的卓绝探索和美好前豪,为发挥工程综合效益服务社会、惠及民生,自神舟一号飞船开始中国毅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作物种子和植物材料的空间搭载诱变实验,最终培育出了数百种遗传稳定、品质优良的新品系、新品种。据估算航天育种创造直接经济规模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材料表明:
A.科技改变生活,航天育种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B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
C.航天发展的价值就在于其技术产业化程度
D.太空种子比普通种子更受市场欢迎
【解析】B A和D材料不能体现,C错误,B符合题意,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1、【科技创新 引领未来】
2023年5月30日,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神舟十六号乘组是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迎来的首个飞行乘组,首次包含了“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3种航天员类型。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开启。
(1)我国“神舟系列”取得的骄人成就有何意义?
(2)为什么会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
(3)请你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向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有利于建设科技强国;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弘扬中国精神;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等。
(2)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的综合国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弘扬创新精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入才、尊重创造蔚然成风;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奋斗;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全国人民的支持;等等。
(3)在教室里设置“创新一角”;开展创意成果大赛;开展具有创新特点的课外活动;播放科技影片;制作科技短视频;举办科普讲座;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竞赛活动;成立科技社团;增设科技校本课程;云参观科技馆;等等。
【点拨】考点考查:正确认识我国科技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培养创新精神。核心素养:政治认同。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需要运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关知识,从意义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开启→可链接有利于提高科技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建设科技强国;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弘扬中国精神;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实现中国梦等。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需要运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关知识,从原因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开启→可链接党的领导、实施的发展战略、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形成了四个尊重的良好氛围、综合国力的增强等。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本题从学校角度考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即可。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1年12月9日,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这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太空授课设计团队从青少年的视角出发选择了生动有趣的实验内容。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天地差异带来的变和不变,设计团队在地面课堂专门设计了地面对照实验。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天地互动的实验,除了地面的一个主课堂和四个分课堂外,设计团队通过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给全国150多个学校送去了实验器材。学生的上课地点虽然各不相同,但体会到了同样的参与感。团队的精心设计和授课教师的精彩演绎给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沉浸式”的太空科普课。
(1)结合材料,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知识,说明设计团队是如何让学生"沉浸”于“天宫课堂”的。(10分)
(2)在本次“天宫课堂”结束前,王亚平老师寄语青年学生:“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谈谈你对寄语的理解。(写出要点即可.4分)
【答案】(1)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尊重客观规律,(1分)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1分)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1分)设计团队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1分)从青少年的视角选择了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2分)通过“天宫”的演示实验和地面课堂的对照实验,(1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维兴趣。(1分)。天地互动的教学形式,(1分)使学生了更有参与感和获得感,(1分)沉浸于课堂之中。
(2)(略)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得分!
【点拨】考点考查:如何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此知识在教材上具体而明确,属于小切口题目,第二问为开放性试题。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本题从学校角度考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即可。
【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
【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热点11 神十七“天宫之吻”再度上演
(一)神舟十七号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9时34分,驾乘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三名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成功入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聚首,浩瀚宇宙再现中国人太空“会师”的经典场面。
1、“对称美学”下呈现三舱三船组合体构型
10月26日17时46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了具有对称之美的三舱三船组合体,即空间站三个舱段、两艘载人飞船和一艘货运飞船。
2、“航天员专列”背后是一骑绝尘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素有“神箭”美誉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一朝冲天,捷报连连。为确保空间站阶段常态化、快节奏的发射任务,经过不断消除薄弱环节、优化技术状态,其可靠性评估值已提升至0.9896。相比长二F遥十六火箭,遥十七火箭共有25项技术状态变化,涉及设计改进、流程优化以及预案细化等方面:元器件国产化替代、软件配置项调整等优化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火箭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发射场操作流程的优化,进一步提高了发射场工作效率;发射场预案的进一步细化完善,也有助于出现异常问题时能够快速及时处理。
3、“生命之舟”在“航天智造”下再度托举飞天梦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天地往返载人航天器,随着空间站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神舟飞船高密度发射任务对舱体结构研制质量及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科研团队持续通过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等手段,确保舱体结构高质量交付,包括将神舟型号原有的二维图纸生产制造模式,转变为三维数字化工艺制造,以信息化手段使定型产品换“新颜”;通过引入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实现了装配指导、轮廓度检测等瓶颈环节的技术突破;以智能化手段完成多项智能生产单元建设,提升生产效率同时,促进了批次产品的质量一致性提升,有效保障了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和空间站的平稳运行。
4、“太空会师”见证中国载人航天无限可能
神舟十七号与神舟十六号两个乘组胜利会面,不仅是空间站阶段第三次“太空会师”,也是在我国首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20周年之际的“太空会师”,还是我国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航天驾驶员首次在中国空间站同框,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目前已有20名中国航天员进入太空,从飞天圆梦到梦圆天宫,中国航天员“感觉良好”,下次更好,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中国载人航天还将不断创造无限可能!
(二)天宫课堂
“天宫课堂”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推出的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授课将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
“天宫课堂”第四课于2023年9月21日15时45分,3名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将在轨展示介绍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球形火焰实验、奇妙“乒乓球”实验、动量守恒实验以及又见陀螺实验,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
“天宫课堂”第四课内容简介
1、梦天实验舱介绍
展示介绍梦天实验舱的基本情况以及舱内相关设施设备
2、球形火焰实验
展示微重力环境下蜡烛燃烧产生的球形火焰现象,讲解重力对燃烧过程的重要影响以及微重力环境燃烧研究的重要意义
3、奇妙“乒乓球”实验
展示在微重力环境下,用“特制”乒乓球拍击打水球的现象,讲解水的表面张力及疏水材料结构特性
4、动量守恒实验
演示不同质量钢球的质心碰撞现象,展示并讲解微重力环境下的动量守恒定律
5、又见陀螺实验
在微重力环境下,利用金属陀螺展示静止及旋转情况下的角动量守恒现象,呼应“太空转身”实验
6、天地互动环节
航天员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天地互动
天宫课堂发展历程
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时隔8年之后,中国空间站开启"太空课堂"第一课,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
2022年3月23日15时59分“天宫课堂”第二次开讲。“太空教师”王亚平亲切的声音从遥远太空传来,在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内,开启了“天宫课堂”第二课。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核心舱高微重力、无容器实验机柜,展示本次任务中开展的空间科学实(试)验进展,同时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旨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2022年10月12日16时01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新晋“太空教师”陈冬、刘洋、蔡旭哲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展示了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等神奇现象,并生动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此外,航天员还重点介绍了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水稻和拟南芥种植研究情况,展示了手套箱剪株操作。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地面课堂专家也就有关科学问题进行认真解析。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给地面的学生讲课在太空给地面的学生讲课,此次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使其了解微重力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实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
经济与社会
劳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人才宝贵。高素质人才的劳动与创造,是我们事业取得更大成就的重要保证。开展太空授课,有利于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成才的愿望在未来的劳动中创造伟大。
新发展理念——创新:有利于提高我国载人航天科技创新的技术,提高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载人航天工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水平和质量,为人类探索宇宙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树立四个自信,提高中国科技国际影响力;有利于为人类合作探索宇宙创造条件,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增强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迄今为止空间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引起了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4、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太空育种、高级材料制造运用于人们生活,将会使人们的消费品更加丰富多彩。太空技术运用于生活将会引发出新的消费现象,促进与太空相关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5、有为政府: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能够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发挥更有力的作用。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以来,载人航天工程已花费约390亿元人民币。
政治与法治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载人航天创造的奇迹,源自党中央高瞻远瞩的科学决策,源自党中央对载人航天事业的深情关怀。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神舟九号飞船发射成功后第一时间从国外发来贺电,并亲临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与神舟九号航天员亲切通话。
2、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天宫课堂”以青少年学生为主,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分设4个地面分课堂,面向全社会开展公开直播授课,不仅展示了我国创新发展的成果,展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也将有效推动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哲学与文化
1、意识能动作用。广大航天工作者以勇攀高峰的昂扬斗志、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沉着冷静的良好心态、顾全大局的协作精神,胜利实现了“准确进入轨道、精准操控对接、稳定组合运行、安全健康返回”的目标,为自主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奠定了基础。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天宫课堂"天地实时互动的“神奇”授课形式、失重环境下的独特实验环境,展示了人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激发了孩子们投身科学研究的信心与愿望。
2、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尊重科学、认真严谨、求真务实,这,正是中国航天人所秉承的理念,也是中国载人航天一步步走向辉煌的强有力保证。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天宫课堂”的授课内容,不仅检验了课本知识,科学求真精神也启发孩子们思考新问题,激发求知欲与探索欲。
4、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天宫课堂”面向全人类的根本利益,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与价值观,对孩子们的人生选择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5、掌握系统优化方法。飞天的是神舟,助推神舟的是整个神州的力量!无论科研人员还是保障人员,无论火箭、飞船的研制者,还是发射场、着陆场的建设者,情系载人航天事业的千军万马,把齿轮啮合般的协作精神加注到了托举神舟的火箭之中。
6、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个充满浪漫主义气概的梦想,随着3位中国航天员由神舟九号飞船进入天宫一号终于成真。
7、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从2003年神舟五号开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之旅,到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太空飞行;从神舟七号航天员在太空留下中国人第一行脚印,到今天3位航天员入住“天宫”……中国航天人把一系列超越梦想的跨越,标记在了浩浩太空上。
8、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载人航天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我们的工作与国家和民众的期盼,也有一定的距离。要全面完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后续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9、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优势。“天宫课堂”展示了太空实验室的工作生活场景,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现场直播,是对我国科技实力的生动展现,对激发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
10、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太空授课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传媒,以天地互动方式,演示科学实验传授科学知识,实现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②文化塑造人生。开展太空授课,有利于丰富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其科学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11、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1、多极化趋势:当今世界各国竞争激烈,呈现出多极化趋势,各国的竞争实质上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是世界上第二个拥有对中、低轨航天器具备全球覆盖能力的中继卫星系统的国家,强大的卫星信息传输能力是“天宫课堂”实现实时天地对话的科技保障。我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主要用于科学研究与实验,“天宫课堂”展现出人类探索太空、人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交会对接成功,航天员进驻天宫,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2、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发展载人航天的宗旨,是为了和平开发利用太空,造福人类。工程实施以来,我们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透明开放的原则,积极与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载人航天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世界航天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建议用时:40分钟)
选择题
1、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首次应用的测控系统即便无人值守,也可以通过自己“思考”和“判断”操控航天器。专家说:“新系统具有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钳制”。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创新是个人行为,也是团队的创造活动
②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
③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④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漂浮在空中的航天员,失重的钢球,水膜上的中国结,晃动的水球……全国六千多万名中小学生,以及国内数以亿计的民众,通过电视、网络直播信号,观看了一场课堂在地球之外的“太空授课”。回答2-3题。
2、“太空授课”的成功体现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
①新的传媒逐渐取代旧的传媒    ②大众传媒能超越时空局限
③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王亚平说:我想如果诗人李白在天宫中生活,大概他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的,因为在失重状态下根本就不可能飞流直下。这体现了
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航天员聂海胜说:回家的感觉真的很好。太空是我们的梦,祖国永远是我们的家,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祝愿我们的人民日子越过越红火!聂海胜的出仓感言体现了
A.爱国主义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  B.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C.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D.爱国主义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5、航天员张晓光说:昨天我们追梦,今天我们实现了梦想,明天,我们又将追求新的开始。我们的航天梦永无止境,我们的奋斗永不停歇。这体现了
①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③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④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1年12月9日 “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 “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我国第二次将三尺讲台放置在无垠的太空,也是世界上首个进行两次太空授课的国家。开展太空授课活动:
①旨在进行太空科普,培养青少年崇尚科学的热情
②能够发挥天地互动优势,实现教育方式的根本转变
③彰显了中国航天科技实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④有利于激发青少年民族自豪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航天员王亚平说:神十飞行任务让我圆了两个儿时的梦想,一个是飞天梦,一个是教师梦,愿全国青少年朋友们都有美好的人生梦想,有梦想就能成功。“有梦想就能成功”体现了
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③在追求崇高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④人生梦想决定人生成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21年12月9日,被称作最硬核直播课堂的"天宫课堂"开课了!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全国有上亿观众收看了全程直播,激发了人们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由此我们可以感悟到:
①兴趣和爱好是推动人们认识探索的根本动力
②发展载人航天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宇宙的奥秘
③宇宙太空浩瀚无比,人类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④探索宇宙的奥秘需要人们不断超越已有认识
①② в.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21年12月9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太空教师”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天宫课堂”开讲体现了: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③文化可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 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0、中国载人就天工程正沟勒出中国航天人大向星展大海、不断攀登高峰的卓绝探索和美好前豪,为发挥工程综合效益服务社会、惠及民生,自神舟一号飞船开始中国毅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作物种子和植物材料的空间搭载诱变实验,最终培育出了数百种遗传稳定、品质优良的新品系、新品种。据估算航天育种创造直接经济规模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材料表明:
A.科技改变生活,航天育种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B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
C.航天发展的价值就在于其技术产业化程度
D.太空种子比普通种子更受市场欢迎
二、非选择题
11、【科技创新 引领未来】
2023年5月30日,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神舟十六号乘组是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迎来的首个飞行乘组,首次包含了“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3种航天员类型。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开启。
我国“神舟系列”取得的骄人成就有何意义?
为什么会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
请你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向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1年12月9日,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这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太空授课设计团队从青少年的视角出发选择了生动有趣的实验内容。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天地差异带来的变和不变,设计团队在地面课堂专门设计了地面对照实验。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天地互动的实验,除了地面的一个主课堂和四个分课堂外,设计团队通过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给全国150多个学校送去了实验器材。学生的上课地点虽然各不相同,但体会到了同样的参与感。团队的精心设计和授课教师的精彩演绎给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沉浸式”的太空科普课。
结合材料,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知识,说明设计团队是如何让学生"沉浸”于“天宫课堂”的。(10分)
(2)在本次“天宫课堂”结束前,王亚平老师寄语青年学生:“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谈谈你对寄语的理解。(写出要点即可.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