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政治专练(新高考专用)热点21 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高考政治专练(新高考专用)热点21 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热点21 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
10月7日至8日举行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这一重要思想,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理论成果在体系化、学理化方面日益完善的实际,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鲜明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刻理解“两个结合”、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等重大创新观点,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任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0月7日至8日在京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对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维护好本民族的文化特质,激发民族文化创新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建构基于文化主体性的中国话语体系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
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文明推陈出新、赓续发展,造就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华文脉。中华文化同时也是世界的,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化的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发展的历史根基。巩固文化主体性是为了更积极参与文明交流互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唤醒世界文明内在的“和”与“善”促进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促进人类文明走向和谐美好的大同世界。
“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法宝。党领导人民推进“两个结合”是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文明发展历程,不是简单叠加的结合,也不是重复累赘的论述,是用主观的能动性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新突破。在“结合”中坚持守正创新的进取精神,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巩固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文化是民族的智慧之光和历史积淀,涵盖了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民族的前途指向。一个伟大的民族,必有伟大光明的文化,既为本民族谋利益谋发展,也是人类社会共存共荣的根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站稳中华文化立场,牢固树立独立自主、自觉自信、自立自强的文化主体意识。持续巩固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不仅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而且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注入马克思主义,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巩固的文化主体性。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牢牢守住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根植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的沃土吸收优秀传统精华,巩固文化主体性中的“文化”就是要不断挖掘、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结晶和思想精华,努力构建具有话语权和说服力学术体系,讲清讲好中国故事的“道”和“术”。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和互惠共赢的思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新的文化使命创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文明新形态彰显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代价值,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的中国文化力量。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新时代、新起点、新使命、新文化的逻辑演进结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为建构了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目标,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全新文化场域。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为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新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主题: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题: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3)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意义
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②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3)要求: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不动摇!
的强大精神力量。
(4)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
①从政治意义看:全党在思想上、精神上有了鲜明的时代标识,从而立起了党在新时代的思想旗帜;党的团结统一有了思想根基、“共同语言”,就能成功修造新时代的“通天塔”;党带领全国人民奋勇前进有了正确方向,从而保证“中华号”巨轮行稳致远,顺利到达复兴目标。
②从理论意义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战略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③从实践意义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当代中国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这一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指导、行动指南和精神力量。
(5)旗帜问题、方向问题历来十分重要
①旗帜就是方向,方向错了,就会南辕北辙、人心涣散。
②一个党、一个国家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预示着什么样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国家能否实现富强,人民能否幸福生活。
(6)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
①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
②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政治与法治
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纵览全局、协调各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的“七个着力”中,首要着力是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体现了党是领导一切的的思想。
哲学与文化
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1)原因:①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②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2)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二、文化的功能:
1.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1)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
(2)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
2.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2)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①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②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
建设文化强国:
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坚定文化自信:
(1)重要性: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3)表现: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某一阶段优秀文化的自信,也是对全部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有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有利于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深深扎根。
2.不忘本来才能开辟外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做到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文化发展要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等思想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等思想观念,“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等文化思想,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基础,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有助于认识和处理国家关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建议用时:70分钟)
选择题
1.(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2023年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60周年。六十年来,雷锋精神历久弥新,成为一面永不褪色、光芒永存的精神旗帜;“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响彻中国大地,成为鼓舞和激励亿万青少年成长进步的强大动力。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因为它( )
①具有超越性,不受一定时期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②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③与时俱进,在不同时期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④适应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实践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近年来,乡村球赛“火”了。村民把十里八乡的篮球赛亲切地称为“村BA”,把足球赛称为“村界杯”。这种贴近村民生活、步入烟火人间的草根球赛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在乡村的蓬勃开展,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可见( )
①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可以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②乡村文化阵地需要用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去占领
③村民需要和接受的文化,就是值得倡导和扶持的文化
④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岁朝图”原是文人雅士为祈福新年而以鲜花、果蔬等为素材创作的绘画作品。到了近代,齐白石等绘画大师将“岁朝图”生活化、世俗化,他的“岁朝图”中寓意吉祥富贵的牡丹花绽放,鞭炮、红灯笼、酒杯等“俗物”汇聚,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年画”。人们喜欢齐白石“岁朝图”,是因为该作品( )
①充满民俗特色,展现传统节日的欢庆氛围
②贴近民众生活,承载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
③反映作者理想,解构节日文化的传统内涵
④恪守传统风格,再现传统文化的清雅意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为( )
①马克思主义具有吸收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开放性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
③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方案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一股“青”流博得满堂彩。该节目把舞蹈与国画相结合,通过“青绿腰”等舞蹈动作生动演示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把中国画“舞”活了,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张力和无穷魅力。这一现象反映的道理有( )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艺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文化创新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
③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依赖于艺术形式的创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3·江苏·统考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交流中,自信应该成为国际传播的底色,只有自信才会用 逻辑讲述真实的故事;而共情是国际传播的基调,只有共情才能以情感传递共同价值。这一观点强调,提高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力应该( )
A.立足中国国情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B.在交流交融中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
C.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D.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7.(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物勒工名”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勒刻在器物上面,便于管理者检验与追责,“以考其诚”。久而久之,诚信敬业、精益求精的制度要求就内化为工匠的自觉意识,从而推动了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与传承。“物勒工名” ( )
①是传统工匠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根源
②可为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借鉴
③以满足民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导向
④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宁夏“文化大篷车”在农村采风,在农村演出,请农民“审稿”,演出时间、地点由农民定,送戏下乡三十九载,流动演出2万余场次,行程百万干米,被誉为“我们农民自己的剧团”。由此可见,“文化大篷车”的成功在于( )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②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基层群众文化素养显著提升
④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一个个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赓续着农耕文明。尽管农机取代了牛马,电灯取代了油灯,但“勤劳节俭”“耕读传家”“天人合一”等价值理念仍然没有改变。传统村落保护,既要塑村容村貌之“形”,也要铸农耕文明之“魂”。这表明( )
①农耕文明之“魂”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村容村貌之“形”依赖于农耕文明之“魂”
③要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赓续优秀传统文化
④坚守传统价值理念是保护农耕文明的必要前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6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60年来,各行各业书写着不同时代的雷锋故事。道德模范、时代情模、中国好人等不断涌现,激励越来越多的人践行雷锋精神,在服务社会、助人为乐、爱岗敬业中提升人生境界。这表明,雷锋精神( )
①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③引领社会风尚,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④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月亮门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开设在院墙上的园弧形洞门、因其形如一轮满月而得名。月亮门通常与云墙配合使用,在波浪形的云墙上开设门洞,看上去如同月亮在云间穿行。由于寓意美好且形态优美,月亮门的营造案例远传海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月亮门与云瑞给人美的享受是主体活动对客体的积极意义
②人们对团圆的美满期盼通过月亮门的设计造型表达出来
③月亮门的独特魅力吸引国外民众认同中华文化
④实用性与装饰性的对立属性寓于月亮门优美造型的统一属性之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23·浙江·高考真题)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处处留下青年奋斗的足印。从攻克“卡脖子”的科技难题到写好乡村振兴的宏大文章,从筑梦经济建设大舞台到服务社会民生最基层,无数青年扛起责任,勇毅担当,用拼搏奉献书写了新时代青春答卷。他们用行动( )
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构筑中华民族精神
③证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
④表明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非选择题
13.(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近年来,传统文化类节目成为电视荧屏上的一大亮点,从《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咏唱中国经典名篇,到《中国诗词大会》以选手积极竞答、观众广泛参与、专家深度阐释的方式展示中国诗词之美;从《典籍里的中国》以影视化、戏剧化、故事化的方式展现典籍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中国价值,到《中国成语大会》讲述成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背后的中国智慧;从《上新了·故宫》寻觅故宫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元素,到《如果国宝会说话》解读国宝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审美……经过创作者的深入发掘、精心编制、精彩演绎,沉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文字、故事、典籍、文物、建筑遗产“活起来”,为观众带来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形成持续不断的传统文化热。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热起来”的意义。
创新是传统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运用辩证否定观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请就新时代青年如何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贡献提出两点建议。
14.(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精神家园]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在历史演进中各民族形成了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这里,茶马古道、河西走廊……成为民族团结融合之路;长江、黄河、瓷器、丝绸……成为引发强烈共鸣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面对劫难。各族人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华各民族一荣俱荣、休戚相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各族人民洗雪耻辱、扭转自身命运,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迎来了全体中华儿女踔厉奋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
习近平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阐述新时代我们应如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精神灯塔]
雷锋精神源于雷锋一人,又系于无数心怀山海的接棒者。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一个雷锋带动了一代又一代“雷锋”……
——摘编自《南方日报》
“穿越60年,你和他的青春如此相似”,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谈谈你的认识。
15.(2023·山东泰安·统考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2年11月16日,比亚迪迎来了第3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下线。从100万辆到300万辆仅用一年半的时间,“电池、电机、电控”作为比亚迪的技术三板斧,已经成为比亚迪品牌立足市场的金字招牌。在电池方面,比亚迪领先市场生产出了刀片电池,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以及电池安全问题,通过体积更小、质量更轻的电池组合,同样可以实现长续航。在电机方面,比亚迪研发的永磁同步机,提速性能比异步电动机更快,且结构简单,维护起来相对容易;电机的功率密度、扭矩密度更高,也更加稳定、安全。在ISC(智能安全控制系统)方面,比亚迪完成包括电路板、电机、阀体、模拟器、传感器等的开发,实现从无到有,从设计到定型的过程,同时完成了基础摸底验证,已经进入量产阶段。继全面掌握三电技术之后,比亚迪在纯电汽车各类细分技术领域也都完成开发与应用,全面实现了“全产业链+全市场”的强大战略布局。
结合材料一,运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知识,剖析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成功的奥秘。
材料二 中文按键,是比亚迪车型上的一大特色。对此,比亚迪方面表示,我们是中国品牌,我们就要做大大方方的中国品牌,我们卖到国外的车都是“秦唐宋元汉”,车的按钮全是中文字。为什么要用英文?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体现在哪里?这就是中国梦、中国文化,如果我们连个简单的中国字都不能实现,谈何中国梦?这是比亚迪的自豪宣誓,也是比亚迪一片赤诚之心。
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的知识,对比亚迪坚守中国文化的赤诚之心进行解读。
材料三 深圳特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探寻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金钥匙”。1995年,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深圳,从成立之初的20多人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引领者,是深圳特区改革开放后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和受益者。比亚迪始终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发展,促使资源与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和解决,为用户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用得起的领先科技,让大家享受到健康、安全、便捷的绿色生活。某记者经过深度调研,拟撰写比亚迪的成长与其赖以生长的土壤——深圳特区之间关系系列报道。
(3)如果你是该记者,请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知识,写一段比亚迪迅速成长的背景报道。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在250字左右。热点21 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
10月7日至8日举行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这一重要思想,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理论成果在体系化、学理化方面日益完善的实际,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鲜明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刻理解“两个结合”、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等重大创新观点,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任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0月7日至8日在京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对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维护好本民族的文化特质,激发民族文化创新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建构基于文化主体性的中国话语体系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
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文明推陈出新、赓续发展,造就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华文脉。中华文化同时也是世界的,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化的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发展的历史根基。巩固文化主体性是为了更积极参与文明交流互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唤醒世界文明内在的“和”与“善”促进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促进人类文明走向和谐美好的大同世界。
“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法宝。党领导人民推进“两个结合”是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文明发展历程,不是简单叠加的结合,也不是重复累赘的论述,是用主观的能动性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新突破。在“结合”中坚持守正创新的进取精神,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巩固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文化是民族的智慧之光和历史积淀,涵盖了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民族的前途指向。一个伟大的民族,必有伟大光明的文化,既为本民族谋利益谋发展,也是人类社会共存共荣的根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站稳中华文化立场,牢固树立独立自主、自觉自信、自立自强的文化主体意识。持续巩固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不仅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而且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注入马克思主义,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巩固的文化主体性。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牢牢守住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根植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的沃土吸收优秀传统精华,巩固文化主体性中的“文化”就是要不断挖掘、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结晶和思想精华,努力构建具有话语权和说服力学术体系,讲清讲好中国故事的“道”和“术”。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和互惠共赢的思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新的文化使命创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文明新形态彰显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代价值,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的中国文化力量。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新时代、新起点、新使命、新文化的逻辑演进结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为建构了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目标,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全新文化场域。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为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新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主题: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题: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3)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意义
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②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3)要求: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不动摇!
的强大精神力量。
(4)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
①从政治意义看:全党在思想上、精神上有了鲜明的时代标识,从而立起了党在新时代的思想旗帜;党的团结统一有了思想根基、“共同语言”,就能成功修造新时代的“通天塔”;党带领全国人民奋勇前进有了正确方向,从而保证“中华号”巨轮行稳致远,顺利到达复兴目标。
②从理论意义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战略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③从实践意义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当代中国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这一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指导、行动指南和精神力量。
(5)旗帜问题、方向问题历来十分重要
①旗帜就是方向,方向错了,就会南辕北辙、人心涣散。
②一个党、一个国家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预示着什么样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国家能否实现富强,人民能否幸福生活。
(6)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
①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
②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政治与法治
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纵览全局、协调各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的“七个着力”中,首要着力是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体现了党是领导一切的的思想。
哲学与文化
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1)原因:①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②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2)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二、文化的功能:
1.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1)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
(2)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
2.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2)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①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②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
建设文化强国:
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坚定文化自信:
(1)重要性: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3)表现: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某一阶段优秀文化的自信,也是对全部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有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有利于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深深扎根。
2.不忘本来才能开辟外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做到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文化发展要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等思想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等思想观念,“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等文化思想,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基础,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有助于认识和处理国家关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建议用时:70分钟)
选择题
1.(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2023年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60周年。六十年来,雷锋精神历久弥新,成为一面永不褪色、光芒永存的精神旗帜;“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响彻中国大地,成为鼓舞和激励亿万青少年成长进步的强大动力。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因为它( )
①具有超越性,不受一定时期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②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③与时俱进,在不同时期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④适应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实践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②④: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表现,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雷锋精神历久弥新,不断鼓舞和激励着全国人民和亿万青少年,这表明它适应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实践需要,②④正确。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雷锋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然会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①说法错误。
③:雷锋精神的具体内涵能够与时俱进,但其基本内涵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不同时期有其共同要求,“在不同时期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说法错误,③排除。
故本题选C。
2.(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近年来,乡村球赛“火”了。村民把十里八乡的篮球赛亲切地称为“村BA”,把足球赛称为“村界杯”。这种贴近村民生活、步入烟火人间的草根球赛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在乡村的蓬勃开展,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可见( )
①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可以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②乡村文化阵地需要用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去占领
③村民需要和接受的文化,就是值得倡导和扶持的文化
④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②:“村BA”、“村界杯”等近村民生活、步入烟火人间的草根球赛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在乡村的蓬勃开展,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可见,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可以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因此,乡村文化阵地需要用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去占领,①②正确。
③:村民需要和接受的文化未必是先进的文化,并非都是值得倡导和扶持的,③错误。
④: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而不是任务,④错误。
故本题选A。
3.(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岁朝图”原是文人雅士为祈福新年而以鲜花、果蔬等为素材创作的绘画作品。到了近代,齐白石等绘画大师将“岁朝图”生活化、世俗化,他的“岁朝图”中寓意吉祥富贵的牡丹花绽放,鞭炮、红灯笼、酒杯等“俗物”汇聚,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年画”。人们喜欢齐白石“岁朝图”,是因为该作品( )
①充满民俗特色,展现传统节日的欢庆氛围
②贴近民众生活,承载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
③反映作者理想,解构节日文化的传统内涵
④恪守传统风格,再现传统文化的清雅意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②:近代齐白石等绘画大师将“岁朝图”生活化、世俗化,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年画”。人们之所以喜欢齐白石“岁朝图”,是因为该作品充满民俗特色,展现传统节日的欢庆氛围 ,贴近民众生活,承载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这些正是民众期盼的,①②正确。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仍保留着基本特征,其基本内涵是相对稳定的,而“解构”一词的意思是结构分解,即是把一个事物拆解,再重新建构分析,齐白石“岁朝图”并没有对节日文化的传统内涵进行解构,③排除。
④:齐白石等绘画大师将“岁朝图”生活化、世俗化,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成为“年画”,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恪守传统风格,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4.(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为( )
①马克思主义具有吸收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开放性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
③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方案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马克思主义吸收各种优秀或先进的思想文化,而不是吸收各种不同思想文化,①排除。
②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②④正确。
③:马克思主义提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般性指导,而不提供具体方案,③排除。
故本题选C。
5.(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一股“青”流博得满堂彩。该节目把舞蹈与国画相结合,通过“青绿腰”等舞蹈动作生动演示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把中国画“舞”活了,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张力和无穷魅力。这一现象反映的道理有( )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艺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文化创新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
③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依赖于艺术形式的创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社会实践是艺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①排除。
②③: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一股“青”流博得满堂彩。该节目把舞蹈与国画相结合,通过“青绿腰”等舞蹈动作生动演示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把中国画“舞”活了,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张力和无穷魅力。这种文化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而这种批判性继承,也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有利于繁荣发展民族文化,②③正确。
④: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有精华也有糟粕。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根本上还是依赖于对其内涵与当代价值的认同而非对其创新艺术形式的认同,④排除。
故本题选C。
6.(2023·江苏·统考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交流中,自信应该成为国际传播的底色,只有自信才会用 逻辑讲述真实的故事;而共情是国际传播的基调,只有共情才能以情感传递共同价值。这一观点强调,提高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力应该( )
A.立足中国国情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B.在交流交融中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
C.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D.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答案】D
【详解】AC:该选项只反映了文化的民族性,概括不完整,AC不符合题意。
B:该选项只反映了文化的世界性,概括不完整,B不符合题意。
D:自信应该成为国际传播的底色说明要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共情是国际传播的基调说明要坚持文化的世界性,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7.(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物勒工名”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勒刻在器物上面,便于管理者检验与追责,“以考其诚”。久而久之,诚信敬业、精益求精的制度要求就内化为工匠的自觉意识,从而推动了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与传承。“物勒工名” ( )
①是传统工匠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根源
②可为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借鉴
③以满足民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导向
④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详解】②④:“物勒工名”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久而久之,诚信敬业、精益求精的制度要求就内化为工匠的自觉意识,从而推动了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与传承,这说明“物勒工名” 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可为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借鉴,②④符合题意。
①:传统工匠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根源于社会实践,①不符合题意。
③: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物勒工名”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8.(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宁夏“文化大篷车”在农村采风,在农村演出,请农民“审稿”,演出时间、地点由农民定,送戏下乡三十九载,流动演出2万余场次,行程百万干米,被誉为“我们农民自己的剧团”。由此可见,“文化大篷车”的成功在于( )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②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基层群众文化素养显著提升
④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②:“文化大篷车”在农村采风,在农村演出,请农民“审稿”,演出时间、地点由农民定,这说明“文化大篷车”的成功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满足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①②正确。
③:基层群众文化素养显著提升是结果,不是“文化大篷车”的成功原因,③不符合题意。
④: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是目的,不是“文化大篷车”的成功原因,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9.(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一个个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赓续着农耕文明。尽管农机取代了牛马,电灯取代了油灯,但“勤劳节俭”“耕读传家”“天人合一”等价值理念仍然没有改变。传统村落保护,既要塑村容村貌之“形”,也要铸农耕文明之“魂”。这表明( )
①农耕文明之“魂”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村容村貌之“形”依赖于农耕文明之“魂”
③要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赓续优秀传统文化
④坚守传统价值理念是保护农耕文明的必要前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详解】①③:一个个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赓续着农耕文明。尽管农机取代了牛马,电灯取代了油灯,但“勤劳节俭”“耕读传家”“天人合一”等价值理念仍然没有改变。可以看出我们要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赓续优秀传统文化,农耕文明之“魂”具有相对独立性,①③符合题意。
②:农耕文明之“魂”依赖于村容村貌之“形”,②说法错误。
④:文明保护的前提是发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0.(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6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60年来,各行各业书写着不同时代的雷锋故事。道德模范、时代情模、中国好人等不断涌现,激励越来越多的人践行雷锋精神,在服务社会、助人为乐、爱岗敬业中提升人生境界。这表明,雷锋精神( )
①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③引领社会风尚,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④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详解】①③:雷锋精神通过不同形式的进行弘扬和传承,激励人们践行雷锋精神,服务社会、助人为乐、爱岗敬业,这表明雷锋精神能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不竭精神动力,引领社会风尚,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①③符合题意。
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并不是雷锋精神,②错误。
④: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而不是雷锋精神,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1.(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月亮门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开设在院墙上的园弧形洞门、因其形如一轮满月而得名。月亮门通常与云墙配合使用,在波浪形的云墙上开设门洞,看上去如同月亮在云间穿行。由于寓意美好且形态优美,月亮门的营造案例远传海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月亮门与云瑞给人美的享受是主体活动对客体的积极意义
②人们对团圆的美满期盼通过月亮门的设计造型表达出来
③月亮门的独特魅力吸引国外民众认同中华文化
④实用性与装饰性的对立属性寓于月亮门优美造型的统一属性之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②④:月亮门寓意美好且形态优美,寄托了人们对团圆的美满期盼,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月亮门既具有实用性,又包含装饰性,实用性与装饰性之间既对立又统一,表明矛盾的斗争性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②④正确。
①:亮门与云瑞给人美的享受,表明其具有美学价值,而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而不是主体活动对客体的积极意义,①错误。
③:应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而不是令国外民众认同中华文化,③错误。
故本题选C。
12.(2023·浙江·高考真题)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处处留下青年奋斗的足印。从攻克“卡脖子”的科技难题到写好乡村振兴的宏大文章,从筑梦经济建设大舞台到服务社会民生最基层,无数青年扛起责任,勇毅担当,用拼搏奉献书写了新时代青春答卷。他们用行动( )
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构筑中华民族精神
③证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
④表明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③:从攻克“卡脖子”的科技难题到写好乡村振兴的宏大文章,从筑梦经济建设大舞台到服务社会民生最基层,无数青年扛起责任,勇毅担当,用拼搏奉献书写了新时代青春答卷。他们用行动证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用实际行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③符合题意。
②:材料表明新时代青年用行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而不是构筑中华民族精神,②错误。
④:材料表明新时代青年用实际行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非选择题
13.(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近年来,传统文化类节目成为电视荧屏上的一大亮点,从《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咏唱中国经典名篇,到《中国诗词大会》以选手积极竞答、观众广泛参与、专家深度阐释的方式展示中国诗词之美;从《典籍里的中国》以影视化、戏剧化、故事化的方式展现典籍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中国价值,到《中国成语大会》讲述成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背后的中国智慧;从《上新了·故宫》寻觅故宫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元素,到《如果国宝会说话》解读国宝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审美……经过创作者的深入发掘、精心编制、精彩演绎,沉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文字、故事、典籍、文物、建筑遗产“活起来”,为观众带来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形成持续不断的传统文化热。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热起来”的意义。
(2)创新是传统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运用辩证否定观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3)请就新时代青年如何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贡献提出两点建议。
【答案】(1)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热起来”,有利于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②有利于发挥优秀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
③有利于发挥优秀文化对个人的促进作用,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不是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质是扬弃。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
②电视荧屏上的传统文化类系列节目,都是经过创作者的深入发掘、精心编制、精彩演绎,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扬弃的过程,保留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融入了时代精神,持续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保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
(3)①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积极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焕发恒久魅力。
②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实践紧密结合,使其永葆生机活力。
14.(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精神家园]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在历史演进中各民族形成了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这里,茶马古道、河西走廊……成为民族团结融合之路;长江、黄河、瓷器、丝绸……成为引发强烈共鸣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面对劫难。各族人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华各民族一荣俱荣、休戚相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各族人民洗雪耻辱、扭转自身命运,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迎来了全体中华儿女踔厉奋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
(1)习近平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阐述新时代我们应如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精神灯塔]
雷锋精神源于雷锋一人,又系于无数心怀山海的接棒者。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一个雷锋带动了一代又一代“雷锋”……
——摘编自《南方日报》
(2)“穿越60年,你和他的青春如此相似”,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发展动力的重要来源,要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塑造中华文化的丰满形象和精神面貌。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应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凝聚民族合力、赓续民族精神,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③中国共产党正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继续增强中华文化自觉,坚定中华文化自信。④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其全社会价值追求“最大公约数”的作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凝聚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价值追求,引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与发展。
(2)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体现了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②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雷锋精神源于雷锋一人,雷锋所处的年代、他所做的事情与雷锋的接棒者所处的年代、所做的事情并不相同,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时代、领域里发光发热,雷锋是特别的先行者,是我们的榜样力量。③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虽然雷锋与接棒者存在诸多不同,但是我们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精神内核是相似的,始终秉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无论处于哪个历史时期、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我们与雷锋永远是最熟悉的青春同行者。
15.(2023·山东泰安·统考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2年11月16日,比亚迪迎来了第3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下线。从100万辆到300万辆仅用一年半的时间,“电池、电机、电控”作为比亚迪的技术三板斧,已经成为比亚迪品牌立足市场的金字招牌。在电池方面,比亚迪领先市场生产出了刀片电池,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以及电池安全问题,通过体积更小、质量更轻的电池组合,同样可以实现长续航。在电机方面,比亚迪研发的永磁同步机,提速性能比异步电动机更快,且结构简单,维护起来相对容易;电机的功率密度、扭矩密度更高,也更加稳定、安全。在ISC(智能安全控制系统)方面,比亚迪完成包括电路板、电机、阀体、模拟器、传感器等的开发,实现从无到有,从设计到定型的过程,同时完成了基础摸底验证,已经进入量产阶段。继全面掌握三电技术之后,比亚迪在纯电汽车各类细分技术领域也都完成开发与应用,全面实现了“全产业链+全市场”的强大战略布局。
(1)结合材料一,运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知识,剖析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成功的奥秘。
材料二 中文按键,是比亚迪车型上的一大特色。对此,比亚迪方面表示,我们是中国品牌,我们就要做大大方方的中国品牌,我们卖到国外的车都是“秦唐宋元汉”,车的按钮全是中文字。为什么要用英文?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体现在哪里?这就是中国梦、中国文化,如果我们连个简单的中国字都不能实现,谈何中国梦?这是比亚迪的自豪宣誓,也是比亚迪一片赤诚之心。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的知识,对比亚迪坚守中国文化的赤诚之心进行解读。
材料三 深圳特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探寻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金钥匙”。1995年,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深圳,从成立之初的20多人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引领者,是深圳特区改革开放后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和受益者。比亚迪始终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发展,促使资源与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和解决,为用户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用得起的领先科技,让大家享受到健康、安全、便捷的绿色生活。某记者经过深度调研,拟撰写比亚迪的成长与其赖以生长的土壤——深圳特区之间关系系列报道。
(3)如果你是该记者,请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知识,写一段比亚迪迅速成长的背景报道。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在250字左右。
【答案】(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事物,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立足“全产业链+全市场”的战略布局。将新能源汽车的三大核心电池、电机、电控进行系统的思考,发挥整体优势;同时在电池、电机、电控各领域加大研发,不断取得技术突破,助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2)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见证和体现,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坚持用中文按键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传播,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
(3)示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1980年,深圳作为第一批经济特区,先行先试,勇做弄潮儿;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深圳率先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民营企业迎来发展机遇。进入新时代,深圳特区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比亚迪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迎来新机遇,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用领先的科技,让大家享受到健康、安全、便捷的绿色生活,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引领者。
【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
【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