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第九单元 第49课时 群落的结构(2份打包)(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第九单元 第49课时 群落的结构(2份打包)(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共103张PPT)
第49课时
群落的结构
1.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
2.活动一: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3.活动二:尝试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课标要求
考情分析
1.群落的组成及空间结构 2023·北京·T18 2023·海南·T19 2023·海南·T6 2022·全国乙·T5
2022·山东·T11 2022·广东·T20 2022·重庆·T22 2021·江苏·T9 2021·辽宁·T11
2.种间关系的分析 2023·湖南·T4 2023·海南·T6 2022·湖南·T8 2022·湖南·T20 2022·海南·T5 2021·全国乙·T30 2021·北京·T17 2021·天津·T13 2021·山东·T10
3.生态位 2023·海南·T6 2023·江苏·T14 2023·新课标·T33 2023·天津·T13
2022·山东·T24
内容索引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
考点二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课时精练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群落是指在 聚集在 中各种生物 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相同时间
一定地域
种群
物种
种间
空间
演替


提醒 ①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与群落都是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成分,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之和=种群,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之和=群落。
②群落并非是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
2.群落的物种组成
物种

3.群落的种间关系
(1)种间关系的特点
与实例(连线)
(2)几种种间关系的辨析
项目 数量坐标图 特点
互利共生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寄生 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
项目 数量坐标图 特点
竞争 数量上可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若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则如图a所示;若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所示
捕食 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提醒 ①区分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原始合作双方离开仍可独立生活,而互利共生双方离开至少一方不能正常生活。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的双方生物数量变化是同步的。
②区分捕食与寄生。捕食强调吃与被吃的关系,被吃一方一般会死亡,而寄生包括体表寄生和体内寄生,寄生者只是从活生物体获得营养,一般不会造成寄主立即死亡。
③竞争分为种内竞争与种间竞争。当两种生物以同一植物为食,若取食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种间竞争关系。
④捕食双方数量变化非同步,被捕食者数量变化在前,捕食者数量变化在后,一般被捕食者数量多于捕食者,但也有例外,比如一棵树上的昆虫,昆虫的数量多于树的数量。
4.群落的空间结构
分层
镶嵌
光照
食物条件
土壤湿度和盐碱度
自身生长
5.群落的季节性
(1)原因: 、 和 等随季节而变化。
(2)结果: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 的变化。例如:动物的迁徙、夏眠、冬眠现象。
阳光
温度
水分
有规律
6.生态位
地位或作用
空间位置
食物
与其他物
种群密度
植株高度
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种的关系
(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
提示 同一物种竹子的分层现象,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2)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
×
×
提示 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
(4)“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反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
(5)大鱼吃小鱼体现的是捕食关系(  )
×
提示 若大鱼和小鱼为同种生物,则不是捕食关系;若大鱼和小鱼不是同一物种,则是捕食关系。


(6)小杜鹃主要生活在林冠层,这是小杜鹃的生态位(  )
提示 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包括其所处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间作套种” 的农业生产方式。据《氾胜之书》记载,在瓜田中“又种薤(xie, 鳞茎和嫩叶可用作蔬菜)十根……居瓜子外。至五月瓜熟,薤可拔卖之,与瓜相避。又可种小豆于瓜中,亩四五升,其藿可卖。此法宜平地,瓜收亩万钱。”这种生产方式就是立体农业的雏形。
材料二 依据植物的株高、 根系在土壤中分布的深度以及对光照强度的需求等特性,将不同植物合理搭配在一起,可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立体种植,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某林场据此进行了实践,在桉树林地中搭配种植了另一种植物。桉树是一种深根性的植物,幼桉树一般高度在2米左右,其生长需要较强的光照。
材料三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家鱼,最晚在明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将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益。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
(1)立体农业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是什么?
提示 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
(2)材料一中提到的“间作套种”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是什么?研究发现,在种植密度很低的情况下,一种作物的产量会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种植超过一定的密度后,该作物最终的产量不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对间作的启示是什么?
提示 提高农作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间作种植作物时应合理密植。
(3)现有三种植物,它们的株高、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深度和进行光合作用利用的光照强度如表:
植物 板栗 玉米 菠萝
株高 3~4米 2米左右 1米以下
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深度 较深 较浅 较浅
进行光合作用利用的光照强度 较强光 较强光 较弱光
据材料二,建议选择哪种植物与桉树搭配种植更合理?原因是什么?选择搭配种植的植物时,除上述植物自身的因素外,还需考虑的环境因素有哪些(答出2点即可)
植物 板栗 玉米 菠萝
株高 3~4米 2米左右 1米以下
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深度 较深 较浅 较浅
进行光合作用利用的光照强度 较强光 较强光 较弱光
提示 菠萝;菠萝株高低于幼桉树,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较桉树浅,将桉树与菠萝搭配种植,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以及不同土壤深度的水与无机盐。作物对光照强度的需求、需水量、土壤中无机盐的种类、浓度、生长需要的温度等。
(4)从群落角度分析,四大家鱼混养的生物学原理是什么?如果这几种鱼的生态位相似,你认为它们的发展将是什么结果?
提示 四大家鱼混养利用它们在池塘中的分层现象,及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当物种的生态位相似,在空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它们必然存在种间竞争。种间竞争可能会使各自的生态位发生分化,结果可能为它们仍然共存于同一个群落中,也可能为有的物种消失,有的物种留存下来。
考向一 群落的组成及空间结构
1.(2022·全国乙,5)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1
2
3
4
5
6
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其下依次是灌木层、草本层,②错误;
群落中植物因受光照的影响具有垂直分层现象,所以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对光的利用有关,⑥错误。
1
2
3
4
5
6
2.水葫芦原产巴西,曾经在我国多地泛滥成灾。如表是研究人员对某水域水葫芦入侵前后的群落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1
2
3
4
5
6
调查时段 物种数 植物类型 优势种
入侵前 Ⅰ 120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小叶眼子菜等多种
入侵后 Ⅱ 28 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水葫芦、小叶眼子菜
Ⅲ 12 浮水植物 水葫芦
A.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它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Ⅰ时段,水域中不同植物分别利用不同的空间,形成明显的水平结构
C.Ⅱ时段,水葫芦、小叶眼子菜不仅数量多,对群落中其他物种影响也大
D.Ⅲ时段,对水葫芦进行有效治理后,群落物种数和植物类型不会增加
1
2
3

4
5
6
调查时段 物种数 植物类型 优势种
入侵前 Ⅰ 120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小叶眼子菜等多种
入侵后 Ⅱ 28 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水葫芦、小叶眼子菜
Ⅲ 12 浮水植物 水葫芦
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但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的是物种组成,A错误;
Ⅰ时段,水域中不同植物分别利用不同的空间,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具有垂直结构,B错误;
Ⅱ时段,水葫芦、小叶眼子菜数量多,而且此时沉水植物已经消失,因此水葫芦、小叶眼子菜对群落中其他物种影响很大,C正确;
Ⅲ时段,对水葫芦进行有效治理后,群落物种数和植物类型会增加,D错误。
1
2
3
4
5
6
考向二 种间关系
3.(2021·山东,10)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
2
3
4
5
6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1
2
3
4
5
6
1
2
3
4
结合两图可知,在放入螺之前,甲藻数量多,乙藻数量其次,丙藻数量较少,放入螺之后,甲藻的数量减少明显,乙藻其次,丙藻数量增加,说明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且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B错误;
5
6
1
2
3
4
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引入了螺的捕食使数量下降,C错误;
生态系统是由该区域所有生物和生物所处的非生物环境构成,甲、乙、丙藻只是该区域的部分生物,D错误。
5
6
4.(2021·重庆,19)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如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推测是
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
B.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
是互利共生关系
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
和迁出率
D.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

1
2
3
4
5
6
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③的变化可能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A正确;
由图中曲线②与③可知,两条曲线不是同升同降的关系,可推测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B正确;
1
2
3
4
5
6
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环境,C错误;
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因此可推测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D正确。
1
2
3
4
5
6
考向三 生态位
5.(2023·江苏,14)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
重叠
B.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
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D.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1
2
3
4
5
6
根据题意可知,a为植物,c为植食性动物,因此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由于a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两者生态位并不重叠,A错误。
1
2
3
4
5
6
6.(2022·山东,24节选)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
1
2
3
4
5
6
(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____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E
种群密度大
分布范围广
5
6
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上最多、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而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因此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E级。调查发现E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说明植物乙在整个群落的数量较多,即乙的种群密度大,同时说明植物乙在整个群落中分布范围广。
1
2
3
4
5
6
(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______。
1
2
3
4
200
5
6
由图可知,D频度级物种数所占百分比为8%,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16/8%=200(种)。
1
2
3
4
5
6
(3)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___(填标号)。
A.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 B.甲的种群密度
C.甲的植株高度 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1
2
3
4
ABCD
5
6
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该区域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同时也要研究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1
2
3
4
5
6
返回
考点二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实验原理
许多土壤动物(鼠妇、蚯蚓、蜈蚣等)有较强的 ,而且身体 _ ,因此不适于用 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____________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物种数目。
活动能力
微小
样方法
取样器取样
2.实验步骤
取样器
酒精
体视显微镜
记名计算
目测估计
3.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
(1) (图A):该装置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件,该装置利用土壤动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
___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2) (图B):该装置中纱布的作用是 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诱虫器
趋暗、趋湿、避高

吸虫器
防止
提醒  ①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既要统计物种丰富度也要统计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数量。
②记名计算法是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③使用无底花盆是为了提供通气环境,便于小动物向下移动。使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既可以杀死小动物,也利于保存小动物。
考向四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7.(2024·连云港高三模拟)下列有关“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土壤小动物的趋光性可采用诱虫器对其进行采集
B.为提高采集速率,倒入花盆的土壤需铺满花盆底部
C.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可用目测估计法调查
D.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7
8

诱虫器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进入诱虫器,A错误;
诱虫器的花盆壁和土壤之间要留有一定缝隙,便于空气流通,B错误;记名计算法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C错误。
7
8
8.下列关于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于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可用诱虫器采集
B.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记名计算法常用于个体较小、种群
数量较多的群落
C.记名计算法能统计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和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D.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原因是土壤小动物的
活动能力弱
7
8

对于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可用吸虫器采集,A错误;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记名计算法常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较少的群落,B错误;
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原因是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D错误。
7
8
1.(选择性必修2 P22)生物群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选择性必修2 P23)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___________
___________称为物种丰富度。在群落中,有些物种往往不仅__________,它们 ,往往占据优势,称之为优势种。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
群的集合
物种组成
一个群落中
的物种数目
数量很多
对群落其他物种影响也很大
3.(2022·广东,20节选)荔枝园A采用常规管理,果农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荔枝产量高;荔枝园B与荔枝园A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丰富,荔枝产量低。与荔枝园A相比,荔枝园B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____,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林下丰

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利于其生存
4.(2022·全国甲,31节选)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5.(2023·海南,19节选)在同一片海域中,投放人工鱼礁的区域和未投放人工鱼礁的区域出现环境差异,从而引起海洋生物呈现镶嵌分布,这体现出海洋生物群落的 结构。
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
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动物
能够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CO2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水平
6.(选择性必修2 P25~26)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为 等,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为水分、无机盐等;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
光照、温度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7.(2022·重庆,22节选)入侵植物水葫芦曾经在我国多地泛滥成灾,入侵前植物类型主要是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其中龙须眼子菜等多种为优势种,该水域群落具有明显的 结构;入侵后,沉水植物消失,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水葫芦入侵后争夺光照,沉水植物由于缺乏光照不能进
垂直
行光合作用而死亡
8.(2023·湖南,4改编)种间关系主要有 、 、 _ 、_____和____等。“油菜花开陌野黄,清香扑鼻蜂蝶舞”中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是 。
9.(2023·新课标,33节选)生态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研究某湖区的一种水鸟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湖区水鸟等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始合作
互利共生
种间竞争
捕食
寄生
原始合作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
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栖息地、食物、天敌
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有利于不同生物之间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10.捕食者在猎杀猎物时,场面比较血腥,这会让人认为捕食者很残忍,甚至有的地方为了保护某些食草动物而人为消灭捕食者,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从群落种间关系及形成原因分析捕食者的生态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腾出空间,因此,捕食者有利于保持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并使多个生物种群的数量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同时,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还表现出协同进化
课时精练
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B错误。
一、选择题
1.(2024·襄阳高三模拟)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就是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空间范围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B.群落具有稳定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结构特征不会随时间变化而
变化
C.群落中的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D.群落演替就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2024·湖北武汉高三模拟)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如图为某景区南坡和北坡几种植物的频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
且样方数量和样方面积要合理
B.马尾松是南坡频度最高的植物,
但不一定是南坡群落的优势种
C.小叶栎是北坡频度最高的植物,说明小叶栎密度在北坡群落中最大
D.同种植物在南北坡的频度不同,说明物种占据的生态位与环境有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小叶栎是北坡频度最高的植物,只能说明其出现频率较高,该植物的分布范围较广,并不代表其密度在北坡群落中最大,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2020·全国Ⅰ,6)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记重捕法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丰富度,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正确;
土壤小动物通过代谢活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等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吸收利用,因此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C正确;
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有分层现象
B.森林群落中不同生长型的植物分别配置在不同高度,形成垂直结构
C.荒漠群落植被稀疏,动物种类稀少,不具有垂直结构
D.“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描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呈镶嵌分布,A错误;
荒漠群落植被稀疏,动物种类稀少,但也具有垂直结构,C错误;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描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5.(2021·辽宁,11)辽河流域是辽宁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为恢复辽河某段“水体——河岸带”的生物群落,研究人员选择辽河流域常见的植物进行栽种。植物种类、分布及叶片或茎的横切面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丙与丁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四种植物都有发达的气腔,利于根
系的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不同位置上植物种类的选择,遵循
了协调原理
D.生态恢复工程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
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注:右侧为对应植物叶片或茎的横切面示意图,空白处表示气腔。
丙与丁的分布是由地形的起伏导致的,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互利共生关系表现为互惠互利,因此,与昆虫共生的微生物提高了昆虫的免疫力,B错误。
6.(2023·辽宁,6)某些微生物与昆虫构建了互利共生的关系,共生微生物参与昆虫的生命活动并促进其生态功能的发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昆虫为共生微生物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
B.与昆虫共生的微生物降低了昆虫的免疫力
C.不同生境中同种昆虫的共生微生物可能不同
D.昆虫与微生物共生的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7.(2024·湖北高三高考冲刺模拟)某实验小组对戴胜(独居物种)独处时与和斑鸫鹛种群(社会性物种)共处时的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1、2所示。图3纵坐标表示戴胜在树上觅食时间所占的比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据图可以判断出戴胜在和斑鸫鹛
共处时获得的食物量比独处时多
B.斑鸫鹛可能会与戴胜争夺树上食物
C.据图可以得出,戴胜的觅食效率与
是否独处存在一定关联
D.据图可以得出,戴胜的主要食物来源在树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戴胜独处时觅食时间所占比例较少,而和斑鸫鹛种群共处时其觅食时间所占比例增加,但觅食效率降低,不能说明其食物量一定增多,A错误;
戴胜和斑鸫鹛共处时,在树上觅食时间所占比例减少,可能跟斑鸫鹛与其竞争树上食物有关,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戴胜独处时觅食效率较高,而和斑鸫鹛种群共处时其觅食效率降低,说明戴胜的觅食效率与是否独处存在一定关联,C正确;
戴胜独处时在树上觅食时间所占比例很大,几乎为1;而和斑鸫鹛种群共处时其在树上觅食时间所占比例下降,这表明戴胜的主要食物来源在树上,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8.(2024·宁德高三质检)捕食性瓢虫为农业和林业的益虫,主要以蚜虫为食,为有效保护和利用园林绿地中瓢虫的资源,研究了某园林绿地中瓢虫的发生规律及生态位,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园林存在多种种间关系,其中
异色瓢虫与红点唇瓢虫之间存在
竞争关系
B.瓢虫种群数量增加有利于控制园
林蚜虫,其中使用优势种菱斑巧
瓢虫治虫效果最好
C.不同种类瓢虫生态位不尽相同,其中异色瓢虫与红点唇瓢虫生态位重叠较高
D.可推测该园林蚜虫种群数量存在多个高发期,其中5月底到7月底危害最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该园林中有捕食、种间竞争等不同的种间关系,异色瓢虫与红点唇瓢虫均以蚜虫为食,二者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
由图可知,菱斑巧瓢虫虽然高峰期数量多,但蚜虫减少后几乎消失,过于依赖蚜虫为食,不适合用于控制蚜虫,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不同种类瓢虫生态位不尽相同,异色瓢虫与红点唇瓢虫的数量有“此消彼长”的现象,可知二者生态位重叠较高,C正确;
根据图中瓢虫的数量变化可知,
蚜虫的数量有几次高峰期,其中5月底到7月底数量爆发最大,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9.(2024·重庆高三质检)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往往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图示数学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a点对应的捕食者和猎物
的种群数量一定相等
B.图中a点对应的捕食者种群的
数量即为环境容纳量
C.图中捕食者种群数量与猎物种
群数量总是此消彼长
D.捕食者种群数量与猎物种群数量存在循环因果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图中a点对应的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对应不同的数轴,因而其种群数量一般不相等,A错误;
图中a点对应的捕食者种群的数量为此时捕食者在该环境条件下的最大值,而不是其维持相对稳定的最大值,因而不代表环境容纳量,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图中捕食者种群数量与猎物种群数量也会表现出同时增长的时段,C错误;
由于捕食者和猎物种群数量的变化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因而存在负反馈调节过程,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0.(2024·阳泉高三调研)在一个群落中,当一个早到物种耗尽系统资源,从而抑制了晚到物种在该群落的建立,这种情况称为“抢占生态位”;当一个早到物种改变环境,使另一个晚到物种受益的情况称为“促进生态位”;当一个早到物种改变了环境状况(而不是资源水平),以减缓或阻止晚到物种在该系统的建立,这种情况称为“抑制生态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要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在研究区域内
出现的频率等
B.“抢占生态位”可通过营养竞争、空间竞争等形式发生
C.泡菜中,乳酸菌大量繁殖消耗氧气,迫使后续到达的细菌无法繁殖,这属于“抑
制生态位”
D.群落演替过程中,地衣分泌有机酸腐蚀岩石、增加土壤,此后到达的苔藓有了更
高的存活概率,这属于“促进生态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乳酸菌为厌氧微生物,进行无氧呼吸,因而氧气的存在对其生长繁殖起抑制作用,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注:“+”表示存在,“-”表示无。
11.(2023·海南,6)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浅海的单子叶植物,常在不同潮带形成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产力。某海域海草群落的种类及其分布如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分布潮带 海草种类 中潮带 低潮带 潮下带上部 潮下带下部
海神草 + + + -
齿叶海神草 - + + -
羽叶二药藻 + + + +
二药藻 + + + +
海菖蒲 - + + -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海草的种群密度
B.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C.据表可知,海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潮带是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
D.据表可知,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海神草和二药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分布潮带 海草种类 中潮带 低潮带 潮下带上部 潮下带下部
海神草 + + + -
齿叶海神草 - + + -
羽叶二药藻 + + + +
二药藻 + + + +
海菖蒲 - + + -
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竞争阳光等资源,二者的种间关系是竞争,B正确;
据表可知,羽叶二药藻和二药藻分布的范围最广,生态位最宽,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分布潮带 海草种类 中潮带 低潮带 潮下带上部 潮下带下部
海神草 + + + -
齿叶海神草 - + + -
羽叶二药藻 + + + +
二药藻 + + + +
海菖蒲 - + + -
12.(2024·湖北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月考)二化螟和褐飞虱会在水稻植株上产卵繁殖,导致水稻减产。研究虫害的生长发育规律,能为害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科研人员在害虫寄生情况不同的4组水稻植株上,放置二化螟,7天后分别测定各组水稻植株上放置的二化螟虫体重量,处理及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施用农药防治害虫,可能诱
导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B.褐飞虱单独存在时,有利于新
放置的二化螟虫体生长
C.二化螟和褐飞虱都在水稻植株上产卵繁殖,它们的生态位完全相同
D.没有褐飞虱和二化螟寄生时,新放置的二化螟的种内竞争最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农药是对产生抗药性的变异害虫进行选择,而不是诱导其产生抗药性变异,A错误;
第1组(没有褐飞虱和二化螟寄生)水稻植株上放置的二化螟虫体重量较重,不能得出此情况下新放置的二化螟的种内竞争最强的结论,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3.科研人员研究了凤眼莲盖度(入侵程度)对金鱼藻、黑藻单种及混种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凤眼莲、黑藻、金鱼藻三者之间存在信息的传递
B.无凤眼莲入侵时,金鱼藻的竞争力比黑藻强
C.凤眼莲盖度中等(25%)时,金鱼藻和黑藻能共同抵御不良环境
D.凤眼莲盖度较高(75%)时,金鱼藻和黑藻的种间竞争加剧

当凤眼莲入侵时,对金鱼藻和黑藻的生长以及种间关系都有影响,因此,三种藻类生活在同一块区域时,三者之间存在信息交流,A正确;
当无凤眼莲入侵时,即凤眼莲盖度为0时,金鱼藻和黑藻单种组的生物量比混种组的生物量大,说明金鱼藻和黑藻为种间竞争关系,金鱼藻和黑藻混种时,黑藻生物量比金鱼藻生物量高,说明黑藻竞争力比金鱼藻强,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当凤眼莲盖度为25%时,金鱼藻和黑藻混种组的生物量都大于单种组的生物量,说明随着凤眼莲入侵胁迫变化,金鱼藻和黑藻的竞争关系削弱,转变为促进作用,二者能共同抵御不良环境,C正确;
当凤眼莲盖度为75%时,金鱼藻和黑藻混种组的生物量比单种组的生物量小,并且金鱼藻的生物量明显减少,说明金鱼藻和黑藻的种间竞争加剧,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4.(2024·湖北孝感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开学考)从事候鸟研究的人员将某大型湖中水鸟划分为4个类型,每个类型包括若干种水鸟,并对它们的生态位进行了一些研究,结果如表所示(百分比代表使用频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类型 觅食行为 生境利用
① 间歇型啄食(100%) 草滩(68.6%)、泥滩(15.4%)
② 间歇型啄食(86.5%),泥滩挖掘取食(9.9%) 浅水区(44.2%)、泥滩(39.1%)
③ 多种觅食行为 中水区(41.3%)、深水区(30.4%)
④ 潜水取食(99.3%) 深水区(74.7%)、中水区(17.1%)
A.水深因素通过将觅食生境分割开以降低①~④各类型间的相互竞争
B.越冬水鸟类型结构和生态位特征取决于食物资源的丰富度和可获得性
C.食物是影响水鸟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D.草滩、泥滩、浅水区、中水区、深水区形成该大型湖湿地群落水平结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类型 觅食行为 生境利用
① 间歇型啄食(100%) 草滩(68.6%)、泥滩(15.4%)
② 间歇型啄食(86.5%),泥滩挖掘取食(9.9%) 浅水区(44.2%)、泥滩(39.1%)
③ 多种觅食行为 中水区(41.3%)、深水区(30.4%)
④ 潜水取食(99.3%) 深水区(74.7%)、中水区(17.1%)
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增强,使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的增长受到抑制;当种群数量降低到环境容纳量以下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减弱,从而使种群增长加快,故食物是影响水鸟种群数量发展的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二、非选择题
15.(2021·全国乙,30)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或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
有限的
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
草履虫)死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或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因此,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位置、时间等(合理即可)不同而共存。
(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
位置、时间等(合理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排斥,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
(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排斥,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
返回
有相第49课时 群落的结构
课标要求 1.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2.活动一: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3.活动二:尝试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考情分析 1.群落的组成及空间结构 2023·北京·T18 2023·海南·T19 2023·海南·T6 2022·全国乙·T5 2022·山东·T11 2022·广东·T20 2022·重庆·T22 2021·江苏·T9 2021·辽宁·T11
2.种间关系的分析 2023·湖南·T4 2023·海南·T6 2022·湖南·T8 2022·湖南·T20 2022·海南·T5 2021·全国乙·T30 2021·北京·T17 2021·天津·T13 2021·山东·T10
3.生态位 2023·海南·T6 2023·江苏·T14 2023·新课标·T33 2023·天津·T13 2022·山东·T24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提醒 ①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与群落都是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成分,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之和=种群,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之和=群落。
②群落并非是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
2.群落的物种组成
3.群落的种间关系
(1)种间关系的特点与实例(连线)
(2)几种种间关系的辨析
项目 数量坐标图 特点
互利共生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寄生 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
竞争 数量上可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若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则如图a所示;若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所示
捕食 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提醒 ①区分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原始合作双方离开仍可独立生活,而互利共生双方离开至少一方不能正常生活。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的双方生物数量变化是同步的。
②区分捕食与寄生。捕食强调吃与被吃的关系,被吃一方一般会死亡,而寄生包括体表寄生和体内寄生,寄生者只是从活生物体获得营养,一般不会造成寄主立即死亡。
③竞争分为种内竞争与种间竞争。当两种生物以同一植物为食,若取食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种间竞争关系。
④捕食双方数量变化非同步,被捕食者数量变化在前,捕食者数量变化在后,一般被捕食者数量多于捕食者,但也有例外,比如一棵树上的昆虫,昆虫的数量多于树的数量。
4.群落的空间结构
5.群落的季节性
(1)原因: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
(2)结果: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例如:动物的迁徙、夏眠、冬眠现象。
6.生态位
判断正误
(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 )
提示 同一物种竹子的分层现象,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2)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 )
提示 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
(4)“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反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 )
(5)大鱼吃小鱼体现的是捕食关系( × )
提示 若大鱼和小鱼为同种生物,则不是捕食关系;若大鱼和小鱼不是同一物种,则是捕食关系。
(6)小杜鹃主要生活在林冠层,这是小杜鹃的生态位( × )
提示 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包括其所处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间作套种” 的农业生产方式。据《氾胜之书》记载,在瓜田中“又种薤(xie, 鳞茎和嫩叶可用作蔬菜)十根……居瓜子外。至五月瓜熟,薤可拔卖之,与瓜相避。又可种小豆于瓜中,亩四五升,其藿可卖。此法宜平地,瓜收亩万钱。”这种生产方式就是立体农业的雏形。
材料二 依据植物的株高、 根系在土壤中分布的深度以及对光照强度的需求等特性,将不同植物合理搭配在一起,可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立体种植,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某林场据此进行了实践,在桉树林地中搭配种植了另一种植物。桉树是一种深根性的植物,幼桉树一般高度在2米左右,其生长需要较强的光照。
材料三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家鱼,最晚在明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将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益。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
(1)立体农业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是什么?
提示 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
(2)材料一中提到的“间作套种”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是什么?研究发现,在种植密度很低的情况下,一种作物的产量会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种植超过一定的密度后,该作物最终的产量不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对间作的启示是什么?
提示 提高农作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间作种植作物时应合理密植。
(3)现有三种植物,它们的株高、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深度和进行光合作用利用的光照强度如表:
植物 板栗 玉米 菠萝
株高 3~4米 2米左右 1米以下
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深度 较深 较浅 较浅
进行光合作用利用的光照强度 较强光 较强光 较弱光
据材料二,建议选择哪种植物与桉树搭配种植更合理?原因是什么?选择搭配种植的植物时,除上述植物自身的因素外,还需考虑的环境因素有哪些(答出2点即可)
提示 菠萝;菠萝株高低于幼桉树,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较桉树浅,将桉树与菠萝搭配种植,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以及不同土壤深度的水与无机盐。作物对光照强度的需求、需水量、土壤中无机盐的种类、浓度、生长需要的温度等。
(4)从群落角度分析,四大家鱼混养的生物学原理是什么?如果这几种鱼的生态位相似,你认为它们的发展将是什么结果?
提示 四大家鱼混养利用它们在池塘中的分层现象,及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当物种的生态位相似,在空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它们必然存在种间竞争。种间竞争可能会使各自的生态位发生分化,结果可能为它们仍然共存于同一个群落中,也可能为有的物种消失,有的物种留存下来。
考向一 群落的组成及空间结构
1.(2022·全国乙,5)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答案 A
解析 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其下依次是灌木层、草本层,②错误;群落中植物因受光照的影响具有垂直分层现象,所以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对光的利用有关,⑥错误。
2.水葫芦原产巴西,曾经在我国多地泛滥成灾。如表是研究人员对某水域水葫芦入侵前后的群落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调查时段 物种数 植物类型 优势种
入侵前 Ⅰ 120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小叶眼子菜等多种
入侵后 Ⅱ 28 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水葫芦、小叶眼子菜
Ⅲ 12 浮水植物 水葫芦
A.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它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Ⅰ时段,水域中不同植物分别利用不同的空间,形成明显的水平结构
C.Ⅱ时段,水葫芦、小叶眼子菜不仅数量多,对群落中其他物种影响也大
D.Ⅲ时段,对水葫芦进行有效治理后,群落物种数和植物类型不会增加
答案 C
解析 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但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的是物种组成,A错误;Ⅰ时段,水域中不同植物分别利用不同的空间,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具有垂直结构,B错误;Ⅱ时段,水葫芦、小叶眼子菜数量多,而且此时沉水植物已经消失,因此水葫芦、小叶眼子菜对群落中其他物种影响很大,C正确;Ⅲ时段,对水葫芦进行有效治理后,群落物种数和植物类型会增加,D错误。
考向二 种间关系
3.(2021·山东,10)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答案 A
解析 结合两图可知,在放入螺之前,甲藻数量多,乙藻数量其次,丙藻数量较少,放入螺之后,甲藻的数量减少明显,乙藻其次,丙藻数量增加,说明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且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B错误;图示 L 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引入了螺的捕食使数量下降,C错误;生态系统是由该区域所有生物和生物所处的非生物环境构成,甲、乙、丙藻只是该区域的部分生物,D错误。
4.(2021·重庆,19)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如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推测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
B.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
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
答案 C
解析 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③的变化可能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A正确;由图中曲线②与③可知,两条曲线不是同升同降的关系,可推测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B正确;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环境,C错误;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因此可推测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D正确。
考向三 生态位
5.(2023·江苏,14)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
B.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D.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a为植物,c为植食性动物,因此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由于a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两者生态位并不重叠,A错误。
6.(2022·山东,24节选)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
(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____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______。
(3)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__(填标号)。
A.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
B.甲的种群密度
C.甲的植株高度
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答案 (1)E 种群密度小 分布范围广 (2)200 (3)ABCD
解析 (1)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上最多、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而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因此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E级。调查发现E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说明植物乙在整个群落的数量较少,即乙的种群密度小,同时说明植物乙在整个群落中分布范围广。(2)由图可知,D频度级物种数所占百分比为8%,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16/8%=200(种)。(3)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该区域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同时也要研究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考点二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实验原理
许多土壤动物(鼠妇、蚯蚓、蜈蚣等)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物种数目。
2.实验步骤
3.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
(1)诱虫器(图A):该装置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件,该装置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图B):该装置中纱布的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提醒 ①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既要统计物种丰富度也要统计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数量。
②记名计算法是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③使用无底花盆是为了提供通气环境,便于小动物向下移动。使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既可以杀死小动物,也利于保存小动物。
考向四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7.(2024·连云港高三模拟)下列有关“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土壤小动物的趋光性可采用诱虫器对其进行采集
B.为提高采集速率,倒入花盆的土壤需铺满花盆底部
C.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可用目测估计法调查
D.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 D
解析 诱虫器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进入诱虫器,A错误;诱虫器的花盆壁和土壤之间要留有一定缝隙,便于空气流通,B错误;记名计算法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C错误。
8.下列关于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于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可用诱虫器采集
B.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记名计算法常用于个体较小、种群数量较多的群落
C.记名计算法能统计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和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D.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原因是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弱
答案 C
解析 对于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可用吸虫器采集,A错误;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记名计算法常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较少的群落,B错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原因是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D错误。
1.(选择性必修2 P22)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选择性必修2 P23)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在群落中,有些物种往往不仅数量很多,它们对群落其他物种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称之为优势种。
3.(2022·广东,20节选)荔枝园A采用常规管理,果农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荔枝产量高;荔枝园B与荔枝园A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丰富,荔枝产量低。与荔枝园A相比,荔枝园B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高,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利于其生存。
4.(2022·全国甲,31节选)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答出2点即可);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动物能够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CO2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答出2点即可)。
5.(2023·海南,19节选)在同一片海域中,投放人工鱼礁的区域和未投放人工鱼礁的区域出现环境差异,从而引起海洋生物呈现镶嵌分布,这体现出海洋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6.(选择性必修2 P25~26)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为光照、温度等,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为水分、无机盐等;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7.(2022·重庆,22节选)入侵植物水葫芦曾经在我国多地泛滥成灾,入侵前植物类型主要是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其中龙须眼子菜等多种为优势种,该水域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入侵后,沉水植物消失,可能原因是水葫芦入侵后争夺光照,沉水植物由于缺乏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
8.(2023·湖南,4改编)种间关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油菜花开陌野黄,清香扑鼻蜂蝶舞”中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是原始合作。
9.(2023·新课标,33节选)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要研究某湖区的一种水鸟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该湖区水鸟等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有利于不同生物之间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10.捕食者在猎杀猎物时,场面比较血腥,这会让人认为捕食者很残忍,甚至有的地方为了保护某些食草动物而人为消灭捕食者,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从群落种间关系及形成原因分析捕食者的生态意义: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腾出空间,因此,捕食者有利于保持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并使多个生物种群的数量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同时,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还表现出协同进化。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
1.(2024·襄阳高三模拟)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就是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空间范围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B.群落具有稳定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结构特征不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C.群落中的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D.群落演替就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答案 B
解析 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B错误。
2.(2024·湖北武汉高三模拟)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如图为某景区南坡和北坡几种植物的频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且样方数量和样方面积要合理
B.马尾松是南坡频度最高的植物,但不一定是南坡群落的优势种
C.小叶栎是北坡频度最高的植物,说明小叶栎密度在北坡群落中最大
D.同种植物在南北坡的频度不同,说明物种占据的生态位与环境有关
答案 C
解析 小叶栎是北坡频度最高的植物,只能说明其出现频率较高,该植物的分布范围较广,并不代表其密度在北坡群落中最大,C错误。
3.(2020·全国Ⅰ,6)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记重捕法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答案 A
解析 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丰富度,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正确;土壤小动物通过代谢活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等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吸收利用,因此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C正确;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正确。
4.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有分层现象
B.森林群落中不同生长型的植物分别配置在不同高度,形成垂直结构
C.荒漠群落植被稀疏,动物种类稀少,不具有垂直结构
D.“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描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 B
解析 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呈镶嵌分布,A错误;荒漠群落植被稀疏,动物种类稀少,但也具有垂直结构,C错误;“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描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5.(2021·辽宁,11)辽河流域是辽宁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为恢复辽河某段“水体——河岸带”的生物群落,研究人员选择辽河流域常见的植物进行栽种。植物种类、分布及叶片或茎的横切面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右侧为对应植物叶片或茎的横切面示意图,空白处表示气腔。
A.丙与丁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四种植物都有发达的气腔,利于根系的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不同位置上植物种类的选择,遵循了协调原理
D.生态恢复工程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答案 A
解析 丙与丁的分布是由地形的起伏导致的,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6.(2023·辽宁,6)某些微生物与昆虫构建了互利共生的关系,共生微生物参与昆虫的生命活动并促进其生态功能的发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昆虫为共生微生物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
B.与昆虫共生的微生物降低了昆虫的免疫力
C.不同生境中同种昆虫的共生微生物可能不同
D.昆虫与微生物共生的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 B
解析 互利共生关系表现为互惠互利,因此,与昆虫共生的微生物提高了昆虫的免疫力,B错误。
7.(2024·湖北高三高考冲刺模拟)某实验小组对戴胜(独居物种)独处时与和斑鸫鹛种群(社会性物种)共处时的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1、2所示。图3纵坐标表示戴胜在树上觅食时间所占的比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据图可以判断出戴胜在和斑鸫鹛共处时获得的食物量比独处时多
B.斑鸫鹛可能会与戴胜争夺树上食物
C.据图可以得出,戴胜的觅食效率与是否独处存在一定关联
D.据图可以得出,戴胜的主要食物来源在树上
答案 A
解析 戴胜独处时觅食时间所占比例较少,而和斑鸫鹛种群共处时其觅食时间所占比例增加,但觅食效率降低,不能说明其食物量一定增多,A错误;戴胜和斑鸫鹛共处时,在树上觅食时间所占比例减少,可能跟斑鸫鹛与其竞争树上食物有关,B正确;戴胜独处时觅食效率较高,而和斑鸫鹛种群共处时其觅食效率降低,说明戴胜的觅食效率与是否独处存在一定关联,C正确;戴胜独处时在树上觅食时间所占比例很大,几乎为1;而和斑鸫鹛种群共处时其在树上觅食时间所占比例下降,这表明戴胜的主要食物来源在树上,D正确。
8.(2024·宁德高三质检)捕食性瓢虫为农业和林业的益虫,主要以蚜虫为食,为有效保护和利用园林绿地中瓢虫的资源,研究了某园林绿地中瓢虫的发生规律及生态位,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园林存在多种种间关系,其中异色瓢虫与红点唇瓢虫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瓢虫种群数量增加有利于控制园林蚜虫,其中使用优势种菱斑巧瓢虫治虫效果最好
C.不同种类瓢虫生态位不尽相同,其中异色瓢虫与红点唇瓢虫生态位重叠较高
D.可推测该园林蚜虫种群数量存在多个高发期,其中5月底到7月底危害最大
答案 B
解析 该园林中有捕食、种间竞争等不同的种间关系,异色瓢虫与红点唇瓢虫均以蚜虫为食,二者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由图可知,菱斑巧瓢虫虽然高峰期数量多,但蚜虫减少后几乎消失,过于依赖蚜虫为食,不适合用于控制蚜虫,B错误;不同种类瓢虫生态位不尽相同,异色瓢虫与红点唇瓢虫的数量有“此消彼长”的现象,可知二者生态位重叠较高,C正确;根据图中瓢虫的数量变化可知,蚜虫的数量有几次高峰期,其中5月底到7月底数量爆发最大,D正确。
9.(2024·重庆高三质检)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往往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图示数学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点对应的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一定相等
B.图中a点对应的捕食者种群的数量即为环境容纳量
C.图中捕食者种群数量与猎物种群数量总是此消彼长
D.捕食者种群数量与猎物种群数量存在循环因果关系
答案 D
解析 图中a点对应的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对应不同的数轴,因而其种群数量一般不相等,A错误;图中a点对应的捕食者种群的数量为此时捕食者在该环境条件下的最大值,而不是其维持相对稳定的最大值,因而不代表环境容纳量,B错误;图中捕食者种群数量与猎物种群数量也会表现出同时增长的时段,C错误;由于捕食者和猎物种群数量的变化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因而存在负反馈调节过程,D正确。
10.(2024·阳泉高三调研)在一个群落中,当一个早到物种耗尽系统资源,从而抑制了晚到物种在该群落的建立,这种情况称为“抢占生态位”;当一个早到物种改变环境,使另一个晚到物种受益的情况称为“促进生态位”;当一个早到物种改变了环境状况(而不是资源水平),以减缓或阻止晚到物种在该系统的建立,这种情况称为“抑制生态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要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在研究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等
B.“抢占生态位”可通过营养竞争、空间竞争等形式发生
C.泡菜中,乳酸菌大量繁殖消耗氧气,迫使后续到达的细菌无法繁殖,这属于“抑制生态位”
D.群落演替过程中,地衣分泌有机酸腐蚀岩石、增加土壤,此后到达的苔藓有了更高的存活概率,这属于“促进生态位”
答案 C
解析 乳酸菌为厌氧微生物,进行无氧呼吸,因而氧气的存在对其生长繁殖起抑制作用,C错误。
11.(2023·海南,6)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浅海的单子叶植物,常在不同潮带形成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产力。某海域海草群落的种类及其分布如表。
   分布潮带 海草种类 中潮带 低潮带 潮下带上部 潮下带下部
海神草 + + + -
齿叶海神草 - + + -
羽叶二药藻 + + + +
二药藻 + + + +
海菖蒲 - + + -
注:“+”表示存在,“-”表示无。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海草的种群密度
B.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C.据表可知,海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潮带是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
D.据表可知,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海神草和二药藻
答案 D
解析 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竞争阳光等资源,二者的种间关系是竞争,B正确;据表可知,羽叶二药藻和二药藻分布的范围最广,生态位最宽,D错误。
12.(2024·湖北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月考)二化螟和褐飞虱会在水稻植株上产卵繁殖,导致水稻减产。研究虫害的生长发育规律,能为害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科研人员在害虫寄生情况不同的4组水稻植株上,放置二化螟,7天后分别测定各组水稻植株上放置的二化螟虫体重量,处理及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施用农药防治害虫,可能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B.褐飞虱单独存在时,有利于新放置的二化螟虫体生长
C.二化螟和褐飞虱都在水稻植株上产卵繁殖,它们的生态位完全相同
D.没有褐飞虱和二化螟寄生时,新放置的二化螟的种内竞争最强
答案 B
解析 农药是对产生抗药性的变异害虫进行选择,而不是诱导其产生抗药性变异,A错误;第1组(没有褐飞虱和二化螟寄生)水稻植株上放置的二化螟虫体重量较重,不能得出此情况下新放置的二化螟的种内竞争最强的结论,D错误。
13.科研人员研究了凤眼莲盖度(入侵程度)对金鱼藻、黑藻单种及混种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凤眼莲、黑藻、金鱼藻三者之间存在信息的传递
B.无凤眼莲入侵时,金鱼藻的竞争力比黑藻强
C.凤眼莲盖度中等(25%)时,金鱼藻和黑藻能共同抵御不良环境
D.凤眼莲盖度较高(75%)时,金鱼藻和黑藻的种间竞争加剧
答案 B
解析 当凤眼莲入侵时,对金鱼藻和黑藻的生长以及种间关系都有影响,因此,三种藻类生活在同一块区域时,三者之间存在信息交流,A正确;当无凤眼莲入侵时,即凤眼莲盖度为0时,金鱼藻和黑藻单种组的生物量比混种组的生物量大,说明金鱼藻和黑藻为种间竞争关系,金鱼藻和黑藻混种时,黑藻生物量比金鱼藻生物量高,说明黑藻竞争力比金鱼藻强,B错误;当凤眼莲盖度为25%时,金鱼藻和黑藻混种组的生物量都大于单种组的生物量,说明随着凤眼莲入侵胁迫变化,金鱼藻和黑藻的竞争关系削弱,转变为促进作用,二者能共同抵御不良环境,C正确;当凤眼莲盖度为75%时,金鱼藻和黑藻混种组的生物量比单种组的生物量小,并且金鱼藻的生物量明显减少,说明金鱼藻和黑藻的种间竞争加剧,D正确。
14.(2024·湖北孝感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开学考)从事候鸟研究的人员将某大型湖中水鸟划分为4个类型,每个类型包括若干种水鸟,并对它们的生态位进行了一些研究,结果如表所示(百分比代表使用频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类型 觅食行为 生境利用
① 间歇型啄食(100%) 草滩(68.6%)、泥滩(15.4%)
② 间歇型啄食(86.5%),泥滩挖掘取食(9.9%) 浅水区(44.2%)、泥滩(39.1%)
③ 多种觅食行为 中水区(41.3%)、深水区(30.4%)
④ 潜水取食(99.3%) 深水区(74.7%)、中水区(17.1%)
A.水深因素通过将觅食生境分割开以降低①~④各类型间的相互竞争
B.越冬水鸟类型结构和生态位特征取决于食物资源的丰富度和可获得性
C.食物是影响水鸟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D.草滩、泥滩、浅水区、中水区、深水区形成该大型湖湿地群落水平结构
答案 C
解析 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增强,使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的增长受到抑制;当种群数量降低到环境容纳量以下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减弱,从而使种群增长加快,故食物是影响水鸟种群数量发展的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
二、非选择题
15.(2021·全国乙,30)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
(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或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 有限的 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 (2)位置、时间等(合理即可)
(3)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排斥,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
解析 (1)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或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因此,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位置、时间等(合理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排斥,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