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题临安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题临安邸》,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能够流畅朗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义,并能够准确运用。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3)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句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创作背景。
(2)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虚词用法,能够准确翻译和解释文言句子。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对《题临安邸》这首诗的兴趣,我们首先通过回顾相关的历史知识来导入新课。我会向学生介绍南宋时期的背景和作者林升的基本情况,如林升所处的时代、他的创作风格以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等。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接下来,我将引导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停顿,让他们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在朗读过程中,我会提醒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词义,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我将提出一些问题,如“诗中描述了哪些景象?”、“诗人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等。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并与他们进行互动讨论,以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为了巩固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我将引导他们进行例句练习。我会选择一些典型的例句,让学生观察并模仿,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生字新词。
最后,我将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究这首诗。我还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如背诵诗歌、写读后感等,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通过以上步骤的导入新课,我相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初读感知与情感体验
(1)指导朗读与感知韵律
① 教师首先进行范读,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停顿的恰到好处,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
② 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语调和停顿,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③ 分组朗读,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2)初步理解内容与意境
①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课文内容,想象临安城的繁华景象。
② 学生自由发言,描述自己想象中的临安城,与课文内容进行对比。
③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3)互动问答与词义探究
① 教师提出问题:“诗人通过描绘临安城的繁华景象,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② 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如“什么是‘山外青山楼外楼’?”等,教师进行解答,并引导学生进行词义探究。
③ 教师总结学生的问题和答案,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讨论和问答等多种方式,全面而深入地感知和理解课文内容和意境,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三)启发思考与深入探讨
(1)提问引导,激发思维
① 抛出思考题:“诗人笔下的临安城繁华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意?”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表面意象探寻背后的深层情感。
② 开展小组讨论:“诗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为什么?”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共同挖掘诗歌内涵。
(2)词句分析,理解情感
① 选取关键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进行细致讲解,通过比较与替换等手法,让学生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② 深入剖析:“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通过对“醉”和“作”等词的分析,让学生体会诗人的讽刺与忧虑。
(3)填空互动,加深理解
① 设计填空题:“诗人通过描绘‘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景象,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______的讽刺。”引导学生填写“醉生梦死”,并解释这一填空的理由,从而加深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② 继续互动:“‘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里的‘汴州’指的是______,诗人这样写的目的是______。”引导学生填写“北宋的都城”和“讽刺南宋统治者忘记国耻,苟且偷安”,通过这一互动,让学生更加明确诗人的创作意图。
(4)拓展思考,启发感悟
①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知识,思考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时代意义。
② 鼓励学生联系现实,谈谈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题临安邸》这首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和历史责任感。
(四)字词解析与运用
(1)生字新词详解
①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中的“连绵”意指连续不断,形容山峰、建筑物等接连不断、连绵起伏的景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绘画来理解这个词的意义。
② “西湖歌舞几时休”中的“休”字,除了表示停止的意思,还蕴含了诗人对繁华背后隐藏的忧虑和期待。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歌舞场景,体会“休”字背后的深层情感。
(2)互动例句练习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生字新词,我们将进行互动例句练习。例如,对于“连绵”,学生可以这样造句:“我们沿着连绵的山脉前行,仿佛永远走不到尽头。”而对于“休”,学生可以尝试:“我希望这场无休止的争吵能够早日休止,大家都能够恢复平静。”
(3)文言词语释义与运用
针对文言文部分,我们将重点讲解实词“楼”和虚词“之”的用法。实词“楼”在课文中指代建筑物,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现代汉语中的“楼房”、“楼层”等词汇来理解其含义。而虚词“之”在文中起到连接作用,表示所属或修饰关系,我们将通过例句让学生体会其用法,如“西湖之歌”中的“之”连接了“西湖”和“歌”,表示“西湖的歌”。
通过以上的字词解析与运用环节,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生字新词和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还能在互动练习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五)句子赏析与字词探究
(1)深入赏析典型句子
① 引导学生细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并尝试理解其意象和情感。提问学生:“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诗人想要表达什么情感?”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的理解。
②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解析诗句中的意象和用词。例如,讲解“山外青山”的比喻含义,以及“楼外楼”如何表现出城市的繁华。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通过“西湖歌舞几时休”所传达的对国破家亡的忧虑。
(2)生字生词与疑难句解析
① 针对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如“汴州”等,进行详细解释。通过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其用法,并鼓励学生造句来巩固记忆。
② 针对课文中的疑难句,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进行逐一分析。解释其中的虚词“直把”的用法,以及这句话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同时,与学生进行互动问答,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些句子。
(3)形近字、通假字与实词虚词辨析
① 挑选课文中的形近字,如“休”与“体”,进行详细辨析。通过对比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区别和用法。
② 对于通假字和实词虚词,如“楼”作为实词和“几”作为虚词的使用,进行辨析和讲解。通过例句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它们的用法。
(4)特殊句式与优美句子赏析
① 针对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进行详细解析。通过例句让学生理解其结构特点,并尝试仿写句子。
② 挑选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如“西湖歌舞几时休”,进行赏析。引导学生体会其意象美和韵律美,鼓励他们进行朗读和背诵。
(5)课堂互动与小组讨论
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课文中句子的理解和赏析。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和解答,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②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分享和交流。对于学生的发言和提问,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题临安邸》这首古诗的内容和意境,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六)拓展延伸
(1)历史背景引入
① 讲述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为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奠定基础。
②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问答,引导学生思考南宋时期的社会环境对诗人创作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深入解读诗人情感
① 引用课文中的原句,如“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② 分析诗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态度,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情怀。
(3)文言文词汇与句子赏析
① 针对课文中的文言词汇进行详细解释,如“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熏”字,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② 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进行赏析,如“直把杭州作汴州”,分析其中的句式结构和意象表达,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鉴赏能力。
(4)结合生活实例深化理解
① 通过与现代社会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如今国家的繁荣与强大,以及我们作为新时代少年的责任与担当。
②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梦想,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5)课堂小结与拓展延伸
①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诗人的情感表达和爱国情怀。
② 布置拓展延伸任务,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南宋时期的其他文学作品或历史资料,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七)课堂总结与拓展
(1)总结课堂所学
首先,我们将回顾一下今天课堂上学习的重点。我们一起朗读了《题临安邸》这首诗,感受了其中的韵律美。然后,通过字词解析,我们深入理解了诗中的生字新词,掌握了它们的准确读音和词义。接着,我们通过句子赏析,领略了诗句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展现出了积极的参与态度和深入的思考精神,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活力。
(2)强调教学难点与重点
接下来,我要强调的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文言文的学习对于五年级的同学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我们用心去理解和记忆,就能够克服这些困难。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诗中的生字新词和理解诗句的思想感情,而难点则在于理解文言文的特殊句型和虚词用法。我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究这些难点和重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鼓励课后深入学习与探究
最后,我要鼓励同学们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究《题临安邸》这首诗。你们可以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诗句的意思,或者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诗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此外,你们还可以搜集一些与南宋时期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背景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感情。通过课后的深入学习和探究,我相信你们对这首诗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和全面。
(4)拓展阅读与欣赏
作为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我为大家推荐一些与《题临安邸》相关的阅读材料和欣赏内容。你们可以在课后阅读一些南宋时期的其他著名诗篇,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诗人的创作风格。此外,你们还可以欣赏一些古典诗词的朗诵和解读视频,提高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通过这些拓展阅读和欣赏活动,我相信你们会对文言文和古诗词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这样的课堂总结与拓展,我们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这也体现了我们教学过程中注重双边互动和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理念,有助于营造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
六、教学心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七、课后作业
1. 背诵并默写《题临安邸》全文,注意准确掌握生字新词的读音和词义。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题临安邸》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诗人思想感情和创作背景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