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章 遗传信息在亲子代之间传递 测试卷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真核细胞内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染色体片段B.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都在染色体上C.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D.减数分裂过程中,非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2.某果蝇的基因位置及染色体组成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果蝇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bbXDXdB.图示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和3对等位基因C.该果蝇的一个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时产生4个生殖细胞D.该果蝇的一个原始生殖细胞,一定能产生4种配子3.一对同源染色体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共同点是A.它们中的一条都是以另一条为模板复制而来 B.它们的形状、大小一般都相同C.它们所含的基因一定都相同 D.它们所含的DNA分子数一定都相同4.如图为二倍体生物某一细胞示意图。该细胞名称可能是( )A.精细胞 B.卵细胞 C.初级卵母细胞 D.次级卵母细胞5.下图中甲是某果蝇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及其携带的部分基因情况,乙表示该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若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则CD期细胞可能出现不均等分裂B.若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则A与A分离发生在DF段C.若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则细胞板和纺锤体都在BC时期开始出现D.若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则EF期的细胞基因型应为AaBbD6.基因型为AaBb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细胞类型可能是( )A.AB、Ab、aB、ab B.AB、AbC.aB、ab D.Ab、aB7.下图是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细胞中不含有染色单体,其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B.乙细胞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两个染色体组C.丙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细胞质均等分裂,含 2 个四分体D.该生物体细胞中最多含有 8 条染色体、8 个核 DNA8.在动物细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着丝粒位置存在一种SGO蛋白,主要保护将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粘连在一起的粘连蛋白不被水解酶(该水解酶在分裂中期开始大量起作用)破坏,从而保证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正确排列与分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细胞分裂前期,SGO蛋白由核糖体合成并经核孔进入细胞核B.SGO蛋白失活、粘连蛋白水解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粘连蛋白被完全水解的同时,可能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D.SGO蛋白作用失常,可能产生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子细胞9.下列有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减数分裂对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有重要意义B.精卵相互识别,说明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C.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D.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10.图中编号A~F的图像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植物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选材时一般选择植物的花药(雄蕊)结构来观察B.图中A细胞所在的时期常常发生交叉互换C.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图中B、E细胞所在的时期D.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11.下列关于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同源染色体的联会是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多样性形成的原因B.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只有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C.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人的配子种类最多有223种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能导致配子的种类增加12.一个精原细胞和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许多异同点,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都是染色体先复制,然后分裂两次B.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是平均分配C.能参与受精作用的生殖细胞数量不同D.卵原细胞分裂时各细胞均出现细胞质不均等分配二、多选题13.精巢内的细胞中Y染色体条数可能是( )A.0 B.1 C.2 D.414.图1为某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图2为该动物体内的四个精细胞,其中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5.雌性蝗虫体细胞(2N=24)有两条性染色体(XX型),雄性蝗虫体细胞仅有一条性染色体(XO型)。如图甲、乙、丙、丁为雄性蝗虫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四个细胞,如图表示这些细胞内着丝粒数与核 DNA数之比及染色体组的数量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细胞有 11对同源染色体,该时期的细胞可能发生基因重组B.乙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含有23 条染色体C.图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只可能发生在丁细胞→丙细胞过程中D.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不含性染色体16.用32P标记果蝇精原细胞所有核DNA双链,然后置于31P的培养液中培养。关于该果蝇的精原细胞的一次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32P的DNA的含量,前者是后者的两倍B.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32P的DNA的含量,前者是后者的两倍C.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中,32P的DNA的含量相同,染色体数不同D.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中,32P的DNA的含量不同,染色体数相同三、非选择题17.甲图表示某高等雌性动物在细胞分裂时的图像,乙图表示某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及DNA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根据此图和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乙图中8处发生的生理过程叫 。(2)乙图细胞内含有染色单体的区间是 和9~11,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 。(3)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甲图中 (填“A”或“B”),针对的是有性生殖过程中 染色体上的 基因。(4)DNA复制发生在乙图的 区间,其复制过程的特点有: (写出两点)。若一个DNA分子含有1800个碱基,其中鸟嘌呤占20%,则该DNA复制 次后消耗1620个腺嘌呤。(5)时期6与11的共同点是 。18.如图是某雄性动物生殖细胞形成过程的部分时期细胞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属于初级精母细胞的是 。(2)④中有 条染色体,此时期每条染色体中有 个DNA分子。(3)图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 。(4)按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① ④的正确排序应为 。19.图甲、乙均为某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丙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在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细胞含有 个四分体,对应图丙的 段。(2)图乙细胞的名称是 ,该细胞中有 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目变化与图丙cd段发生的 有关。20.某学生兴趣小组进行了“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的活动。模型建构活动如下:步骤一:用红色橡皮泥制作了两条大小、形状相同的染色单体,并在两条染色单体中部用红色小块橡皮泥粘起来,得到一条红色染色体。(如图1)步骤二:用黄色橡皮泥重复步骤一的操作,得到大小、形状相同的一条黄色染色体。(如图2)步骤三:在纸上画好细胞,再将大小、形状相同的红、黄两条染色体放在其中并进行配对。(如图3)步骤四:将红、黄两条染色体,横向排列在所画细胞赤道板的两侧,抓住并移动染色体,使红色和黄色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如图4)请根据活动内容回答问题:(1)步骤一中“红色小块橡皮泥”代表 ,将两条染色单体粘起来代表染色体已经完成了 。(2)步聚三中进行染色体配对的操作,模拟的是 过程。(3)步骤四所模拟的过程,发生在减数第 次分裂的后期。21.图1是某高等生物在生殖发育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图2表示细胞内核DNA与染色体数目比值的变化关系。请分析回答:(1)图1各阶段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相同的是 (填数字标号)(2)图2若表示减数分裂,则bc段对应的时期是 ,发生的主要变化是(3)在进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甲~丁4位同学在剪取洋葱根尖后立即进行的操作步骤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学生 操作步骤解离 漂洗 染色 制片 观察甲 - + + + +乙 + - + + +丙 + + - + +丁 + + + + +①丙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 )。A.染色体未着上颜色,无法看清 B.染色体着上颜色,清晰可见C.细胞重叠,看不到染色体 D.染色体着色很浅,模糊不清②漂洗的作用是 。制片过程中为了使细胞分散开,便于观察,需要进行的具体操作是 。参考答案:1.C【分析】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详解】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错误;B、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真核细胞内基因在染色体上或线粒体、叶绿体中,B错误;C、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正确;D、减数分裂过程中,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的概念,掌握基因与DNA、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C【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根据图示判断,该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型(Y染色体比X染色体更长),D和d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由此得出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XDYd,A错误;B、图示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和2对等位基因,分别是A和a,D和d,B错误;C、该果蝇为雄性果蝇,其一个原始生殖细胞即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产生4个生殖细胞(精细胞),C正确;D、该果蝇的一个原始生殖细胞即精原细胞,正常情况下,产生2种配子,D错误。故选C。3.B【详解】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形态一般相同,但来源不同,基因可能相同也可能互为等位基因,姐妹染色单体的大小形态相同,是复制而来,基因相同,B正确。故选B。【点睛】4.D【分析】该细胞含有三条染色体,没有同源染色体,但含有染色单体,应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的细胞,据此答题。【详解】A、精细胞为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A错误;B、卵细胞内不含染色单体,B错误;C、初级卵母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图示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C错误;D、次级卵母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前期时细胞内的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且散乱排列在细胞内,D正确。故选D。5.B【分析】分析题图,甲是雄性果蝇的染色体核型图,7、8是一对性染色体。乙表示该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BC表示DNA复制时期,若表示有丝分裂,E对应的是有丝分裂后期,若表示减数分裂,E对应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A、图示为雄性生殖细胞,若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则CD期细胞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质是均等分裂的,A错误;B、DF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A与A是1号染色体复制后在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故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开,对应DF段,B正确;C、图示为果蝇的分裂图,分裂过程不会出现细胞板,C错误;D、若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则EF期对应有丝分裂的后期和末期,基因型应为AAaaBBbbXDXDYY,D错误。故选B。6.D【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个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得到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再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得到两种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得到4个两两相同的精细胞。【详解】减数分裂过程:1个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得到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再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得到两种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得到4个两两相同的精细胞,故基因型为AaBb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经过减数分裂(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重组)形成的精细胞类型可能是Ab、aB或AB、ab,ABC错误,D正确。故选D。7.C【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图象,其中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处于分裂间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详解】A、甲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已分裂,不含有染色单体,其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A正确;B、乙细胞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两个染色体组,处于分裂间期,B正确;C、丙细胞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则不含四分体,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是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C错误;D、图甲细胞可判断,该生物正常体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当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最多8个核DNA,D正确。故选C。8.A【分析】分析题文:SGO蛋白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将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粘连在一起的粘连蛋白不被水解酶破坏,而该水解酶水解粘连蛋白会导致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详解】A、SGO蛋白位于动物细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着丝粒位置,而染色单体是在细胞分裂间期形成的,细胞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由此可见,在细胞分裂间期,SGO蛋白由核糖体合成并经核孔进入细胞核,A错误;B、SGO蛋白失活、粘连蛋白水解会导致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而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正确;C、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会导致组成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置上出现等位基因,粘连蛋白被完全水解的同时发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因此可能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C正确;D、SGO蛋白能够保护将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粘连在一起的粘连蛋白不被水解酶破坏,该水解酶在分裂中期开始大量起作用,SGO蛋白作用失常,水解酶会将粘连蛋白水解,进而导致着丝粒异常分裂,可能产生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子细胞,D正确。故选A。9.D【详解】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对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有重要意义,A正确;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为受精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C正确;由于受精卵中的细胞质主要来自于卵细胞,所以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于卵细胞,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减数分裂的及受精作用的概念、过程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10.C【分析】分析题图:A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B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C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D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E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F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末期。【详解】A、由于雄配子较多,故常选植物的雄蕊来观察减数分裂,A正确;B、A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此时期常常发生交叉互换,B正确;C、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MⅠ后期,即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图中E细胞所在的时期,C错误;D、减数分裂中只在第一次分裂的间期进行染色体的复制,细胞分裂两次,D正确。故选C。【点睛】11.D【解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这不是导致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多样性形成的原因,A错误;B、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B错误;C、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人的配子种类最多应该是超过223种的,因为还有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能导致配子的种类增加,这是导致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的原因之一,D正确。故选D。12.D【分析】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1)精子的形成在精巢,有变形期,细胞质均等分裂,最终一个精原细胞形成四个精细胞。(2)卵细胞的形成在卵巢,无变形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最终一个卵原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3)共同点:成熟期都经过减数分裂,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详解】A、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都是染色体先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然后分裂两次(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A正确;B、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是平均分配,B正确;C、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细胞,而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3个极体和1个卵细胞,故它们形成的子细胞的数量相同,但能参与受精作用的生殖细胞数量不同,精细胞变形后的精子都可以参与受精,但卵原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只有卵细胞可以参与受精,C正确;D、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质均为平均分配,而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第一极体的细胞质均等分裂,D错误。故选D。13.ABC【分析】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详解】A、减数分裂后形成的精子只含有X或Y染色体其中之一,因此精巢内的细胞中Y染色体条数可能是0,A正确;B、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含Y染色体的精子中,Y染色体条数为1,B正确;C、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后期,着丝粒分裂,Y染色体上的染色单体分离,形成2条Y染色体,C正确;D、正常情况下,无论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精巢内的细胞中都不可能出现4条Y染色体,D错误。故选ABC。14.AD【分析】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若发生交叉互换,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两个精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大体相同,只有很小部分颜色有区别。所以,图中最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①和③、②和④,AD正确,BC错误。故选AD。15.BD【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依据题图可知,甲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没有染色单体,推测该细胞可能处于减数分裂II后期,没有同源染色体,不会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B、乙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含有染色单体,处于减数分裂I,该图为雄蝗虫,体细胞含有23条染色体,故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含有23条染色体,B正确;C、图中甲处于减数分裂II后期,乙处于减数分裂I,丙处于减数分裂II前中期,丁处于减数分裂II后期,故图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可能发生在丙细胞→丁细胞过程中,C错误;D、由于雄性蝗虫体细胞中仅有一条性染色体,所以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0、1或2条性染色体,D正确。故选BD。16.ACD【分析】题意分析,用32P标记果蝇精原细胞所有核DNA双链,然后置于31P的培养液中培养。在此条件下精原细胞进行一次有丝分裂,由于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因而经过一次DNA复制后产生的DNA分子中均为一条链含有32P,一条链含有31P,经过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精原细胞中每个DNA分子均含有32P;若经过一次减数分裂,则经过DNA复制后产生的子代DNA中同样都带有32P,此后经过两次连续的分裂产生的精子中每条染色体均具有32P。【详解】A、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且均具有32P的放射性,若精原细胞经一次减数分裂,同样经过了一次DNA复制,则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带有32P的DNA数量依然为16,A错误;B、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带有32P的DNA分子有16个,而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DNA数目与体细胞中DNA数目相同,为8,且均带有32P,B正确;C、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中,32P的DNA的数量为16,染色体数量为8;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细胞中含32P的DNA的数量为16,染色体数为8,C错误;D、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32P的DNA的数量为16,染色体数量为8;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32P的DNA的数量为16,染色体数量为8,D错误。故选ACD。17. 受精作用 1-6;4-8 4-7 B 非同源 非等位 0-1和8-9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2 着丝粒分裂,染色体分别向两极移动【解析】分析图甲:A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析图乙:图乙是该生物细胞核内染色体及DNA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a表示DNA含量变化曲线,b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0~7表示减数分裂;8位点表示受精作用;9~13表示有丝分裂。【详解】(1)乙图中8处,染色体数目恢复为原来体细胞中数目,发生的生理过程为受精作用。(2)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才会分裂,染色单体消失,因此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完成DNA复制后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都存在染色单体,故乙图的1~6区间含有染色单体。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才会分裂,染色单体消失,因此乙图的9~11区间也含有染色单体;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都存在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4~7。(3)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甲图中B,针对的是有性生殖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4)DNA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和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即0-1和8-9,复制的结果是DNA含量加倍,DNA复制的特点为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若一个DNA分子含有1800个碱基,其中鸟嘌呤占20%,则腺嘌呤占30%,腺嘌呤的数量为1800×30%=540,设DNA复制a次后消耗1620个腺嘌呤,则540×(2a-1)=1620,解得a=2。(5)时期6与11的染色体数目都加倍了,故二者的共同点是着丝粒分裂,染色体分别向两极移动。【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正确区分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的曲线,根据斜线的有无,若无斜线代表染色体变化,先减半再增终减半代表减数分裂,加倍后再恢复代表有丝分裂;有斜线代表DNA变化,连续2次直线下降代表减数分裂,1次直线下降代表有丝分裂。18. ①② 2 2 ③④ ②①④③【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②中同源染色体配对,排列在赤道两侧,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③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④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排列在赤道上,细胞处于减数第次分裂中期。【详解】(1)属于初级精母细胞的是①②,含有同源染色体。(2)④中着丝点没有分裂,含有2条染色体,此时期每条染色体中有2个DNA分子。(3)图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③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4)按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①~④的正确排序应为②①④③。【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分析图中图形,找到其所处的时期是解题的关键。19.(1) 0 bc(2) 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 2 着丝粒分裂【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乙细胞无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丙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在有丝分裂中,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后期,ce段对应的是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在减数分裂中,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e段对应的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详解】(1)图甲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所以细胞中不含四分体;此时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对应图丙的bc段。(2)由分析可知,图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故可能是第一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该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此时细胞中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变化与图丙中发生的着丝粒分裂有关。【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细胞分裂的知识,意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要求学生把握基础知识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通过分析对比将知识点与图示对应起来,结合所学知识解答。20. 着丝粒 复制 联会 一【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1)根据题意可知,红色小块橡皮泥用来固定两条染色单体,故红色小块橡皮泥代表着丝点。将两条染色单体粘起来代表染色体已经完成了复制,含有了姐妹染色单体。(2)步骤三中,红色染色体和黄色染色体配对的现象,模拟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3)红色和黄色的染色体表示同源染色体,步骤四中,红色和黄色染色体的分离模拟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点睛】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21. ③⑥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染色体复制(或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A 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 a.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b.在盖玻片上再放一块载玻片;c.用拇指按压载玻片【分析】图1中:A减数分裂、B受精作用、C有丝分裂。①减数第一次分裂、②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③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④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末期、⑤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⑥有丝分裂的后期、⑦有丝分裂的末期。图2:bc段表示DNA复制、cd段表示含姐妹染色单体的时期、de表示着丝点分裂。【详解】(1)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对应图1的③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⑥有丝分裂的后期。(2)图2的bc段,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加倍,故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该时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3)①在进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分散开来,若甲未解离则会造成细胞重叠,看不到染色体。漂洗的目的是洗去多余的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乙未漂洗,会造成染色体着色很浅,无法看清。染色的目的是为了把染色体染成深色,方便观察,丙未染色,会造成染色体未着上颜色,无法看清。丁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可以清楚的看到染色体。②漂洗是为了洗去多余的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该实验中把细胞分散开来的方法有: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在盖玻片上再放一块载玻片;用拇指按压载玻片等。【点睛】小结:DNA加倍的原因是DNA复制,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NA和染色体减半的原因均为细胞分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