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与预测专题专题06 法律篇——全面依法治国(分层练)(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与预测专题专题06 法律篇——全面依法治国(分层练)(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专题验收评价
专题06 法律篇——全面依法治国
内容概览
A·常考题不丢分
【命题点01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命题点02 法治中国建设】
【命题点0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微专题 全面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综合素养拿高分/拓展培优拿高分
C·挑战真题争满分
【命题点01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1.2023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兰州、白银等地开展执法检查,听取甘肃省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的情况汇报,并督促有关方面进一步推动该法的全面有效实施。材料表明( )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权
②甘肃省政府接受全国人大的领导
③法治是提升安全生产能力的重要依托
④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严格执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兰州、白银等地开展执法检查,听取甘肃省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的情况汇报,这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权,也说明法治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①③符合题意。②:全国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不是领导机构,甘肃省政府接受党的领导,②错误。④: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不是执法机关,④错误。故本题选B。
2.2023年9月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这表明( )
①权力机关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主体完善国家法制体系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立法权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需要国家主席的签署才能生效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党的方针依照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而不是权力机关,①错误。②:全国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立法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②错误。③④:“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表明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的决定和通过的法律在形式上需要国家主席的签署才能生效,全国人大常委会把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依照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并使之成为全体公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
3.“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立法法修改工作。立法法修正草案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会议审议后,先后两次在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布草案征求社会公众意见。2023年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草案。该法的修订( )
①丰富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
②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③有利于立良法,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④表明人大是我国的立法机关,具有立法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立法法》修改过程中,先后两次在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布草案征求社会公众意见,丰富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①符合题意。②:党的领导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②排除。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立法法修改工作。立法法修正草案经审议后又先后两次在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布草案征求社会公众意见,最终通过修改决定。该法修订有利于立良法,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③符合题意。④: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④错误。故本题选B。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8月15日是我国首个“全国生态日”。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
实践证明,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全国的生态文明。多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做法。片面或错误地认为,农村生态资源丰富、生态污染承载空间大,发展好坏全靠“大自然”和“老天爷”,甚至把农村视为城市污染转移的“接收站”和“天然垃圾场”,“污染下乡”还没有彻底遏制,农村“大树进城”、“生态搬家”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农村留下了很多“生态创伤”,无疑加剧了建设“美丽乡村”的难度和“乡愁”。对此,我们不能熟视无睹、任其蔓延。建设“美丽乡村”,政府必须不断加大农村生态建设投入,深入开展生态法治宣传教育,在农村和全社会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个个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应如何解决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乡愁”。
【答案】①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地方党委统筹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解决好农村生态建设滞后的问题。
②政府要积极履行促进社会发展的国家职能,加大农村生态建设投入,为解决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乡愁”提供资金保障。
③发展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治理。解决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乡愁”,需要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人人参与,共建文明祥和社区。
④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深入开展生态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在法治框架下建设“美丽乡村”。
【分析】背景素材:2023年8月15日是我国首个“全国生态日”
考点考查:党的领导、国家职能、基层民主自治、依法治国等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分析应如何解决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乡愁”。解答时,获取材料信息,多角度结合知识要点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树立城乡“一盘棋”的执政理念→可联系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关键词②:政府必须不断加大农村生态建设投入→可联系政府要积极履行促进社会发展的国家职能,加大农村生态建设投入。
关键词③:在农村和全社会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个个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可联系发展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治理。
关键词④:深入开展生态法治宣传教育→可联系坚持依法治国,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
【命题点02 法治中国建设】
1.N县2023年全面推进“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阵地建设,做细村级“前沿哨所”,聚合村两委、基层人民调解员、网格员、平安志愿者、乡贤等力量,选聘1000余名专兼职调解员,面对面与群众议事调事,就地化解矛盾,构建起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第一道防线。N县的做法( )
①有利于推动基层民主管理工作的程序化
②借力多元治理主体筑牢法治国家的基础
③确保群众反映的每一件事都能妥善解决
④能够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精细化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②④:聚合村两委、基层人民调解员、网格员、平安志愿者、乡贤等力量,选聘1000余名专兼职调解员,面对面与群众议事调事,就地化解矛盾说明借力多元治理主体筑牢法治国家的基础,能够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精细化水平,不涉及民主管理工作的程序化,②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③:N县做法不能确保群众反映的每一件事都能妥善解决,③表述错误。故本题选C。
2.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字政府建设工作。《湖南省“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湖南将在政务服务、协同治理、决策运行、共享开放、基础设施建设等五个方面,努力“走在全国前列”,实现数字政府建设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湖南通过建设数字政府,可以( )
①落实岗位主体责任,聚集人民群众需求
②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实现社会稳定和谐
③畅通民意反映渠道,提升决策效能
④创新服务和治理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①:数字政府建设与落实岗位主体责任无关,①不符合题意。②:数字政府建设与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无关,②不符合题意。③④:到2025年,湖南将在政务服务、协同治理、决策运行、共享开放、基础设施建设等五个方面,努力“走在全国前列”,数字政府的建设依托于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有助于畅通民意反映渠道,提升决策效能;创新服务方式和治理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3.在全国中小学生中组织开展“学宪法讲宪法”“宪法小卫士”等活动,在“国家宪法日”组织全国中小学生进行“宪法晨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生力军。近年来,各相关部门坚持抓住青少年这个“关键时期”,把宪法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开展宪法教育活动( )
①表明宪法在保障公民权利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②提高了党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能力和水平
③有利于青少年强化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
④是基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③④:因为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和统率地位,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所以各相关部门坚持抓住青少年这个“关键时期”,把宪法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有利于青少年强化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③④符合题意。①: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材料强调开展宪法教育活动,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①不符合题意。②:材料中强调对中小学生开展宪法教育活动,与提高党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能力和水平无关,②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随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大网上公布该修订草案,并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
此次修订草案对多个社会治安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规定。草案增列数种应予处罚的行为,包括考试作弊、高空抛物、违法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等。同时,修订草案将治安管理工作中一些好的机制和做法通过法律形式予以确认,进一步合理设定了处罚措施和幅度。例如,被处罚人不服行政拘留处罚决定、提起行政诉讼的,或者遇有参加升学考试、近亲属病危、死亡等情形的,可以提出暂缓执行行政拘留的申请,满足法定条件的,公安机关可暂缓执行行政拘留处罚决定。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修订对建设法治中国的意义。
【答案】根据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实际修订相关法律,完善法律实施机制,保障公民权利,推动建设法治国家;明确执法领域,规范执法行为,推动建设职能科学、执法严明的法治政府;修订过程遵守法定程序,凝聚社会共识,增强全社会对相关法律的认可,提高社会治安管理水平,推动建设法治社会。
【分析】背景素材: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修订
考点考查: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
【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为“分析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修订对建设法治中国的意义”,属于意义类题型,需要调用《政治与法治》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此次修订草案对多个社会治安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规定。草案增列数种应予处罚的行为,包括考试作弊、高空抛物、违法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等→可联系:根据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实际修订相关法律,完善法律实施机制,保障公民权利,推动建设法治国家。
关键词②:修订草案将治安管理工作中一些好的机制和做法通过法律形式予以确认,进一步合理设定了处罚措施和幅度→可联系:明确执法领域,规范执法行为,推动建设职能科学、执法严明的法治政府。
关键词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随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大网上公布该修订草案,并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可联系:修订过程遵守法定程序,凝聚社会共识,增强全社会对相关法律的认可,提高社会治安管理水平,推动建设法治社会。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等相结合。
【命题点0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2023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开始施行,该法的修订全面贯彻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广泛征求、听取各方面意见,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审议,获得通过。这体现了我国( )
①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
②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意志的集中体现
③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
④为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筑起最后一道防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该法的修订全面贯彻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表明该法体现了党的主张;“广泛征求、听取各方面意见,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审议,获得通过”表明党的这一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了国家意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贯彻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①③符合题意。②: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②错误。④:公正司法为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筑起最后一道防线,材料没有体现公正司法,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2.为全力做好中秋、国庆假期交通管理工作,有效遏制酒驾、醉驾等交通违法行为发生,保障群众节日出行安全,抚州公安交管部门自9月13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酒驾醉驾及其他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集中整治行动。该行动( )
①有利于增强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
②有利于促进科学立法,维护社会秩序
③能够有效遏制违法犯罪行为
④旨在使已制定的法律得到有效实施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③:抚州公安交管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酒驾醉驾及其他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集中整治行动,该行动有利于增强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能够有效遏制违法犯罪行为,①③正确。②④:抚州公安交管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酒驾醉驾及其他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集中整治行动的意义,而材料未涉及科学立法,也未涉及使已制定的法律得到有效实施,②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3.2023年10月,某地将诚信法治宣传延伸到“基层末梢”,让群众“零距离”接触法治。区法院的法官向群众分发《被执行人须知》《申请执行人须知》等宣传页,宣扬诚实守信文化,并选取典型执行案例,普及常用失信惩戒与守信激励措施,解析诚实信用法律原则,推广重信守诺好做法。该地区法院的做法( )
①表明公正司法能在全社会形成重信守诺的良好氛围
②为社会信用建设营造良好的司法氛围
③为创新基层自治方式提供司法途径
④将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增强诚实守信意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①:该项说法夸大了该地区法院的做法带来的效果,且材料没有涉及公正司法的作用问题,①排除。②④:材料强调的是诚实守信文化宣传以及失信行为受到惩戒,说明法院的做法为社会信用建设营造良好的司法氛围,将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增强诚实守信意识,②④符合题意。③:材料不涉及基层自治方式,③排除。故本题选D。
4.助力民营经济行稳致远
【精神引领责任担当】
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经营管理企业的理念和行为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在民营经济中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及时总结推广富有中国特色、顺应时代潮流的企业家成长经验。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筑牢依法合规经营底线、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
(1)在民营经济中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法治护航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我国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具体未说,要坚持科学立法,健全规范和引导民营资本健康发展的法律制度,结合对既有法律制度适用模糊的现实问题加快出台配套司法解释;要着力解决针对民营企业的执法歧视、行政干预和司法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保障民营企业的权益得到及时救济。此外,要提高我国民营企业经营群体的法律素质,坚决杜绝个别企业违反法律、参与非法竞争、以假冒伪劣产品和服务损害消费者权益等问题。只有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快完善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法治保障,才能实现民营经济在法治化轨道上行稳致远。
(2)有观点认为,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需要人大通过立法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对此观点予以评析。
【答案】(1)企业家精神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能够推动民营经济人士爱国敬业、诚信经营、回报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能够鼓励更多企业家投身创新创业,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坚守主业、做强实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2)人大通过科学民主依法立法,制定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专门性法律,确保民营企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时有法可依,增强投资信心和收益预期,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还要完善法律实施机制。人大要依法行使监督权,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政府要依法行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涉企行为,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构建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要保障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平等受到法律保护;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增强法治意识、依法经营。
【分析】背景素材:民营经济发展
考点考查:《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的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解析】(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为A对B作用意义类主观题,需要获取材料关键词信息,进行具体分析。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经营管理企业的理念和行为方式→可联系企业家精神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
关键词②:依法合规经营底线、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可联系社会责任、创新创业,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坚守主业、做强实业等。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为辨析题,需要找准辨点,结合材料进行具体评析。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要坚持科学立法,健全规范和引导民营资本健康发展的法律制度→可联系人大立法权、监督权等。
关键词②:着力解决针对民营企业的执法歧视、行政干预和司法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可联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关键词③:提高我国民营企业经营群体的法律素质,坚决杜绝个别企业违反法律、参与非法竞争、以假冒伪劣产品和服务损害消费者权益等问题→可联系市场主体守法等。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4月26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
近年来,反间谍斗争形势极为严峻,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各类间谍情报活动的主体更加复杂、领域更加广泛、目标更加多元、手法更加隐蔽。修订反间谍法是新形势下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加强反间谍斗争的需要,是推动反渗透、反颠覆、反窃密斗争,确保国家安全的有力法治保障。
在整个立法的调研、起草、审议过程中,立法机关深入实际,认真听取基层一线修法意见建议;组织召开多场立法座谈会、论证会,充分听取有关专家学者、部门、全国人大代表、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见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三次对修订草案进行审议,依法进行法律草案合宪性审查。在具体要求上,新反间谍法明确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安全防范主体责任,强化重点单位安全防范直接责任,为打赢反间谍人民战争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反间谍法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如何科学立法的。
【答案】(1)①是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应对当前反间谍斗争严峻形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②是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要求,有利于推动反渗透、反颠覆、反窃密斗争,保障国家安全。③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行使立法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要求。(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2)①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基层一线修法意见建议,充分听取有关专家学者、部门、全国人大代表、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见建议。②坚持依法立法,先后三次对反间谍法修订草案进行审议,依法进行法律草案合宪性审查。③合理设定权力与责任,明确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安全防范主体责任,强化重点单位安全防范直接责任。(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分析】背景素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
考点考查:政治与法治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解析】(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题,需调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修订反间谍法是新形势下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加强反间谍斗争的需要。→可联系教材是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应对当前反间谍斗争严峻形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
关键词②:是推动反渗透、反颠覆、反窃密斗争,确保国家安全的有力法治保障。→可联系教材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要求,有利于推动反渗透、反颠覆、反窃密斗争,保障国家安全。
关键词③: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可联系教材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行使立法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要求。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属于措施类主观题,需调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在整个立法的调研、起草、审议过程中,立法机关深入实际,认真听取基层一线修法意见建议;组织召开多场立法座谈会、论证会,充分听取有关专家学者、部门、全国人大代表、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见建议。→可联系教材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基层一线修法意见建议,充分听取有关专家学者、部门、全国人大代表、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三次对修订草案进行审议,依法进行法律草案合宪性审查。→可联系教材坚持依法立法,先后三次对反间谍法修订草案进行审议,依法进行法律草案合宪性审查。
关键词③:在具体要求上,新反间谍法明确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安全防范主体责任,强化重点单位安全防范直接责任,为打赢反间谍人民战争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可联系教材合理设定权力与责任,明确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安全防范主体责任,强化重点单位安全防范直接责任。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1.“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引用的经典名句。这启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 )
A.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强化道德对法治建设的支撑作用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C.从中国实际出发,既不能罔顾国情,也不能因循守旧
D.全面继承古代法制思想,为当下法治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答案】C
【解析】A:材料强调法治,没有强调德治,A排除。B:针对外来文化,要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材料没有体现,B排除。C:“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 而功寡。”这启示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C正确。D:批判继承而不能全面继承古代法制思想,D错误。故本题选C。
2.2023年9月26日,沈阳市开展停车秩序专项治理行动,对于轻微违法停车,实行广泛的教育提示。对在没有标志指示停车规定的支路和街巷路一般性轻微违法停车,靠边顺向停车对交通影响不大的,将进行教育处理。对外地来沈车辆,将予以更多的提示和服务。该方案是根据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中新增“首违不罚”的内容推行的“轻微不罚,首违免罚”治理方式。此举有利于( )
①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治理水平和效能
②改善执法形象,优化执法效果,体现执法温度
③实现政府管理方式创新,打造智能高效的政府
④通过良法善治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建设法治政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沈阳市开展停车秩序专项治理行动,对于轻微违法停车,实行广泛的教育提示,有利于改善执法形象,优化执法效果,体现执法温度;同时也有利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治理水平和效能,①②符合题意。③:材料做法有利于提高执法效果,与智能高效无关,③不符合题意。④: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中新增“首违不罚”的内容,材料的做法是按法律规定从事执法活动,没有涉及自由裁量权,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3.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中新增“首违不罚”的内容。2023年2月以来,保定市公安交警在查处交通违法时开展温情执法,推行“十不罚”,只对当事人进行温情提示、告知教育、督促其进行整改。实行“首违教育”,限期改正,二次违法处罚,营造了文明和谐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此举有利于( )
①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②改善执法形象,优化执法效果,体现执法温度
③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创新,打造智能高效的政府
④通过良法善治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建设廉洁诚信的政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保定市公安交警在市主城区现场查处交通违法开展温情执法,首违不罚,限期改正,二次违法处罚,有利于体现执法温度,改善执法形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优化执法效果,营造了文明和谐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①②符合题意。③:材料做法有利于提高执法效果,与智能高效无关,③不符合题意。④: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中新增“首违不罚”的内容,材料的做法是按法律规定从事执法活动,没有涉及自由裁量权,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4.2023年广东省十件民生实事公布,其中一件便是“提高惠企利民服务便捷度”。针对企业和群众办事跑多次、进多门、填报多、办事慢等问题,广东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着力构建泛在普惠的政务服务体系。“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提升服务质量,让“数据跑”代替“群众跑”( )
①下放了行政事权,有助于减轻政府履职
②引入了科技手段,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③扩大了监管职能,有助于维护市场的秩序
④优化了政务服务,有助于践行为民服务宗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①:“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提升服务质量,让“数据跑”代替“群众跑”并没有下放行政事权,也没有减轻政府履职,①错误。②:“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提升服务质量,让“数据跑”代替“群众跑”引入了科技手段,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促进依法行政,优化革新政府治理流程和方式,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效能,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②正确。③:“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提升服务质量,让“数据跑”代替“群众跑”没有扩大监管职能,③错误。④:“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提升服务质量,让“数据跑”代替“群众跑”优化了政务服务,有助于践行为民服务宗旨,④正确。故本题选D。
5.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10月24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突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和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并对公职人员、村居民、港澳台同胞的爱国主义教育分别作出相应规定。爱国主义教育法,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说明( )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国家立法权
②科学立法符合国情和实际,使法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功能是把人民意志转化为党的意志
④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而不是最高权力机关,①错误。②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突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和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并对公职人员、村居民、港澳台同胞的爱国主义教育分别作出相应规定。这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材料说明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使立法符合国情和实际,使法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②④符合题意。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把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依照法律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并使之成为全体公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③表述错误。故本题选C。
6.近年来,为引领文明风尚、凝聚群众力量,浙江省温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出台一系列举措,在温州市打造一批“爱心驿站”与“城管驿站”,推行30分钟“驿站服务圈”,助力为民服务提质增效,有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该做法( )
①彰显文明执法,能够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
②是执法部门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的体现
③体现了法律和道德,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④就能使群众在每一项执法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爱心驿站”、“城管驿站”,推行30分钟“驿站服务圈”,助力为民服务提质增效,有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体现了文明执法,能够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法律和道德,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①③正确。②:执法部门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体现的是公正执法,与题意不符,排除。④:夸大了这一做法的作用,该做法有利于让群众在执法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④排除。故本题选B。
7.近年来,网络侮辱、诽谤案件增长明显,与此同时,作出有罪判决的比例却很低。究其原因,一方面与自诉人在确认网络暴力侵害人、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侮辱、诽谤刑事案件的公诉标准缺乏细化指引有关。
2023年9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对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和政策把握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意见》内容主要包括:明确网络暴力的罪名适用规则、明确网络暴力违法行为的处理规则、明确网络暴力违法犯罪与合法行为的界限、依法支持针对网络暴力的民事维权、能动履职促进网络暴力综合治理……《意见》强调了要深入分析滋生助推网络暴力发生的根源,促进对网络暴力的多元共治。《意见》的发布,对于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该《意见》对于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意义。
【答案】①坚持依法治网,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为营造 清朗的网络空间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法治保障。②科学立法,推动网络法律体系日益健全,该《意见》的发布对惩治网暴提供了更清晰有力的法律证据。③有利于严格执法,不断提升网络执法的针对性、时效性和震慑力,有效遏制网络违法乱象,网络空间日益规范有序。④有利于促进公正司法,能动履职促进网络暴力治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⑤明确网络暴力违法犯罪与合法行为的界限,提高网民法治意识,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分析】背景素材: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考点考查: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
【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为A对B的意义类,先找准A、B,再找A作用于B的桥梁。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对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和政策把握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可联系科学立法,有法可依;
关键词②:明确网络暴力的罪名适用规则、明确网络暴力违法行为的处理规则。依法支持针对网络暴力的民事维权、能动履职促进网络暴力综合治理…→可联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关键词③:明确网络暴力违法犯罪与合法行为的界限→可联系提高网民法治意识;
总之,该《意见》为营造 清朗的网络空间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法治保障;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材料一 经过多次公开征求意见和修改,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于2023年10月24日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修改海洋环境保护法,是落实党中央关于海洋环境保护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持续改善海洋环境质量、建设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对于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障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以法治力量守护“蓝色家园”的。
材料二 近年来,山东省烟台市抢抓国家推进“双碳”战略、山东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重大机遇,坚决扛起新旧动能转换引领发展重任,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奋力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打头阵、当先锋,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分析烟台市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原因。
【答案】(1)①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国家意志,形成保护海洋的法律规范,以法治力量守护“蓝色家园”。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及时修订法律,进行科学、民主立法,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推进法治建设,以法治力量守护“蓝色家园”。
③贯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推进科学立法,以良法推进善治,以法治的力量守护“蓝色家园”。
(2)①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抓住新旧动能转换和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重大机遇,扛起新旧动能转换引领发展重任,既促进经济发展,又保护环境,实现“双赢”。
②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抢抓国家推进“双碳”战略、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大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促进经济发展,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分析】背景素材:海洋环境保护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考点考查:坚持党的领导、人大的职权、依法治国、新发展理念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法治意识
【解析】(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可转换为我国是如何以法治力量守护“蓝色家园”的,注意作答主体为我国,需要调用政治与法治的有关知识,从措施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修改海洋环境保护法,是落实党中央关于海洋环境保护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可联系教材知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关键词②: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于2023年10月24日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可联系教材知识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科学、民主立法,贯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推进科学立法,以良法推进善治。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可转换为烟台市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原因,注意作答主体为政府,需要调用经济与社会的有关知识,从原因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推进“双碳”战略→可联系教材知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关键词②:山东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可联系教材知识贯彻创新发展理念;
关键词③:坚决扛起新旧动能转换引领发展重任,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奋力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打头阵、当先锋,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可联系教材知识贯彻协调发展理念。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司法案例是活教材,是一堂堂生动的法治课。2023年10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件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典型案例。案例包括环境资源刑事、民事及公益诉讼等不同诉讼类型、涉及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五个首批设立的国家公园、以及列入《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遴选的国家公园候选区的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等。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典型案例的法治价值。
【答案】①司法公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典型案例有利于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依法治国。
②最高人民法院遴选发布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专题典型案例,能科学有效地指导全国法院对涉及生物多样性不同诉讼类型的审判工作,统一审判理念和尺度,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件依法公正高效地审理,强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司法保护。
【分析】背景素材: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典型案例的法治价值
考点考查:《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典型案例的法治价值。属于分析类主观题,解答时,考生可根据材料内容和设问要求调动教材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司法案例是活教材,是一堂堂生动的法治课→可从司法公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角度,说明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典型案例有利于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依法治国。
有效信息②: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件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可从最高人民法院是我国最高审判机关角度,说明其遴选发布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专题典型案例,能科学有效地指导全国法院对涉及生物多样性不同诉讼类型的审判工作,统一审判理念和尺度,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件依法公正高效地审理,强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司法保护。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解答本题,考生可根据设问要求,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网络侮辱、诽谤刑事案件增长明显,但作出有罪判决的比例却很低。这既与自诉人在确认网络暴力侵害人、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有关,也与侮辱、诽谤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以及公诉标准缺乏细化指引有关。这导致不少网络暴力事件最终陷入“法不责众”、不了了之的结局。被网暴者遭受严重侵害,甚至付出生命代价,“按键伤人”甚至“按键杀人”的网暴者却没有受到应有追究。
为扭转网络暴力这一不良状况,2023年9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要求准确适用法律,针对网络暴力的不同行为方式,分别以诽谤罪、侮辱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定罪处罚,以维护公民权益、净化网络生态、回应社会关切。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的原因。
【答案】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网络暴力肆意侵害人民合法权益,屡酿人间悲剧,该意见的发布是维护国家稳定和公共秩序,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我国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真实性、管用性的必然要求。
②该意见的发布有助于加强人权法治保障,规范行政、司法机关权力运行;有助于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有助于推动法治的实施,促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筑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有助于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构建全民守法的法治社会。
【分析】背景素材: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
考点考查:我国的国家性质、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依法治国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题,要求考生说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的原因。本题应调用我国的国家性质、全面依法治国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被网暴者遭受严重侵害,甚至付出生命代价,“按键伤人”甚至“按键杀人”的网暴者却没有受到应有追究→可联系我国的国家性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知识。
关键词②:要求准确适用法律,针对网络暴力的不同行为方式,分别以诽谤罪、侮辱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定罪处罚,以维护公民权益、净化网络生态、回应社会关切→可联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知识。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1.(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管理的国家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商标、专利等领域执法职责继续由市场监管综合执法队伍承担,相关执法工作接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业指导。该项改革方案( )
①旨在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责,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②合理调整上下级政府间的关系,建设职能科学的政府
③扩大知识产权局的职权,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④完善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助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④: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了国家知识产权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并规定市场监管综合执法队伍相关执法工作接受其专业指导。该项改革方案旨在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责,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该项改革方案完善了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有利于助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①④正确。②:材料反映的是国务院(中央政府)机构改革,没有体现调整上下级政府间的关系,②与题意不符。③:国家机关的职责是法定的,该项改革方案并未扩大知识产权局的职权,③排除。故本题选B。
2.(2023·浙江·高考真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持续推动管理服务下移、权限下放、资源下沉,各地不断探索机制创新和体制变革,力求落实人财物向基层倾斜,使基层政府责权利相匹配,将基层从“治理末梢”变成“治理靶心”。治理重心下移是( )
A.规范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要求 B.完善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要求
C.提升基层政务服务效能的要求 D.丰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形式的要求
【答案】C
【解析】A: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主体依据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权限,基于法律、法规及行政的目的和精神,针对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自由选择而作出的公正而合理的行政决定的权力。材料强调中央持续推动管理服务下移、权限下放、资源下沉,使基层政府责权利相匹配,这与规范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无关,排除A。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材料不涉及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B排除。C:材料强调中央持续推动管理服务下移、权限下放、资源下沉,使基层政府责权利相匹配,推动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可见,治理重心下移是对既有社会治理结构的调适,是提升基层政务服务效能的要求 ,C正确。D: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村委会和居委会。治理重心下移并没有丰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形式,D排除。故本题选C。
3.(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在新一轮国家机构改革中,重组后的科技部不再参与具体科研项目评审和管理,而是强化战略规划、资源统筹、综合协调等宏观管理职责,推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重组科技部旨在( )
①为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提供基本政治制度保障
②优化部门职能配置,以科技力量赋能国家治理
③理顺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助力解决“卡脖子”问题
④强化政府宏观管理职责,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③④:重组后的科技部强化战略规划、资源统筹、综合协调等宏观管理职责,推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旨在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理顺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更好统筹科技力量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攻坚克难,助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③④符合题意。①: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重组科技部属于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不属于“基本政治制度保障”,①排除。②:材料强调的是重组科技部对于新时代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价值和实践意义,未体现科技力量赋能国家治理,②排除。故本题选D。
4.(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某村为推进特色田园综合体建设,成立村民自管组并建立“一问答”制度。自管组由党支部牵头,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选举产生,负责收集并处理群众的问题和建议,不能处理的由村委会和镇政府出面解决。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特色田园综合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这一成效得益于( )
①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积极协调各方利益 ②完善协同共治机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③优化基层职权配置,规范政府服务流程 ④引导村民有序参与,提高民主协商效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①:特色田园综合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得益于由党支部牵头,发挥基层党组织统领全局、协调各方得作用,而不是建立党的基层组织,①表述错误。②④:村民自管组由党支部牵头,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选举产生,负责收集并处理群众的问题和建议。村委会和镇政府出面解决自管组不能处理的问题和建议,可见它有利于完善协同共治机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也有利于引导村民有序参与,提高民主协商效率,②④符合题意。③:材料不涉及规范政府服务流程,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5.(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立法法是规范国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动、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的基本法律,但立法法本身也需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修正。继2015年第一次修改后,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新修订的立法法对设区的市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事项进行了调整,增加“基层治理”,并将“环境保护”修改为“生态文明建设”。这表明( )
①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②扩大设区的市立法权限,适应地方创新治理的实际需要
③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完善立法体制机制,提高立法质量
④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应当按照法定职权开展立法工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在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①错误。②:新修订的立法法对设区的市的立法事项调整、增加、修改,这表明扩大设区的市立法权限,适应地方创新治理的实际需要,②符合题意。③:立法法本身应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修正,这意味着就全国人大而言行使立法权完善立法体制机制,提高立法质量,③正确切题。④: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包括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乡镇人大,而县级(自治县除外、)乡镇人大没有立法权,“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应当按照法定职权开展立法工作”说法错误,④排除。故本题选C。
6.(2023·浙江·高考真题)在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进程中,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围绕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收入分配“扩中”“提低”等重大改革任务,并结合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找准立法切口,让每一部法规都装满民意。这一做法( )
A.拓宽了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 B.回应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同利益诉求
C.规范了公民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 D.完善了立法机关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机制
【答案】B
【解析】B: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围绕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收入分配“扩中”“提低”等重大改革任务,并结合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找准立法切口,让每一部法规都装满民意。这一做法回应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同利益诉求,B正确。AC:材料没有涉及公民有序参与立法,没有涉及公民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AC错误。D: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是权力机关,不是立法机关。且材料只是强调立法要代表民意,反映人民的意愿,没有体现完善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机制,D错误。故本题选B。
7.(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齐长城修筑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年代最早的长城。2021年9月,山东省J县人民检察院在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中发现齐长城遗址的部分区域遭到了破坏,遂向该县文旅局和遗址所在地镇政府分别发出检察建议,在履行监管职责、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等方面提出建议。2022年9月,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根据材料,在山东省的齐长城保护工作中( )
①人民检察院通过发出检察建议依法进行民主监督
②政府坚持对人民检察院负责,严格执行检察建议
③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完善制度保障
④各个国家机关在法治框架内协调一致地履行职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①:山东省J县人民检察院在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中发现齐长城遗址的部分区域遭到了破坏,遂向该县文旅局和遗址所在地镇政府分别发出检察建议,这是行政系统外部监督中的司法监督,不是民主监督,排除①。②:政府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不是对人民检察院负责,②错误。③: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这说明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完善制度保障,③符合题意。④:人民检察院开展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县文旅局和遗址所在地镇政府履行监管职责、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这说明各个国家机关在法治框架内协调一致地履行职责,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8.(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近年来,深圳、保定、南京等城市兴建宪法主题公园,以多种景观形式和宪法实践活动精彩呈“宪”。2022年12月9日对外开放的南京宪法公园,宪法主题雕塑、宣誓广场、宪法宣传教育展,亮点纷呈。其中,作为“宪之核”的宪法宣誓广场,于组合浮雕中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旨。在江苏省暨南京市第五个“宪法宣传周”主题活动期间,律师向市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40名新入职的检察官、法官、行政执法人员,在市民的注视下进行宪法宣誓:“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相关知识,阐述宪法主题公园的精彩呈“宪”对于坚持依宪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作用。
【答案】①兴建宪法主题公园,精彩呈“宪”,彰显了宪法的国家根本大法的地位,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坚持依法治国首先坚持依宪治国。
②宪法主题公园以多种景观形式和实践活动精彩呈“宪”,成为开展全民普法教育的宣传载体,有利于提高民众的宪法意识,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③宪法主题公园精彩呈“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开展宪法宣誓活动,有利于增强公职人员的宪法观念,树立宪法权威,坚持依宪治国,有助于提高社会法治化水平。
④宪法主题公园精彩呈“宪”,在“宪法宣传周”期间,向市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有助于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获得有效的法律帮助。
【分析】背景素材:南京宪法主题公园精彩呈“宪”
考点考查: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题,需要调用依宪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有关知识,从宪法的地位、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等角度展开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宪法的生命、权威在于实施,各地兴建宪法主题公园,精彩呈“宪”→可联系宪法的地位,坚持依法治国首先坚持依宪治国。
关键词②:以多种景观形式和宪法实践活动精彩呈“宪”、宪法宣传教育展→可联系建设法治社会,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关键词③:新入职的检察官、法官、行政执法人员,在市民的注视下进行宪法宣誓→可联系建设法治社会,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和管理,提高社会法治化水平。
关键词④:向市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可联系建设法治社会,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帮助。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等相结合。
9.(2022·山东·统考高考真题)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2016年,武夷山被列为我国首批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国家公园“武夷山样本”的探索之路由此开启。
试点前,区域内存在自然保护区、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等5种类型保护地,分属林业、水利等部门及地方政府管辖,还面临保护和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
试点后,福建省组建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全面负责国家公园内自然、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等工作,原景区管委会等机构不再保留;颁行了《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试行)》;设立了国家公园管理站(站长由所在地乡镇长兼任)和执法大队;将园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实现了用10%面积的发展换取90%面积的保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打造生态茶业、生态旅游业等富民产业,实现了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
2021年10月,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阐明国家公园“武夷山样本”的治理经验。
【答案】国家公园“武夷山样本”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的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创建统一高效的行政管理新体制;健全国家公园法律和制度体系,促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维护群众利益,探索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的新模式;实现了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和依法治园的有机结合。
【分析】背景素材:国家公园“武夷山样本”
考点考查:党的领导、人大职权、以人民为中心、法治政府、依法治国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法治意识、政治认同
【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要求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要求分析国家公园“武夷山样本”的治理经验,需要调用法治政府的有关知识,从措施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可联系教材知识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关键词②:试点前,区域内存在5种类型保护地,分属林业、水利等部门及地方政府管辖,还面临保护和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试点后,福建省组建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全面负责保护与管理等工作,原景区管委会等机构不再保留→可联系教材知识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的管理机构,创建统一高效的行政管理新体制。
关键词③:颁行了《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试行)》;设立了国家公园管理站(站长由所在地乡镇长兼任)和执法大队→可联系教材知识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关键词④: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颁行了《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试行)》;实现了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可联系教材知识实现了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10.(2021·湖南·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立法为民理念,更加注重立法质量,一大批反映人民呼声、体现人民利益的法律相继出台。
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的制定,食品安全法的修订等,坚决维护国家、人民的安全和利益;民法典全方位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民事权利,守护人民福祉;高空抛物坠物、冒名顶替上大学等入刑,有力地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等,助力打赢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2021年立法项目更多于往年,教育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正在进行修订,法律援助法、社会救助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等也在制定之中。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永远在路上。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新时代立法是如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的。
【答案】①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维护人民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②人民大表大会依法行使立法权,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坚持立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提高立法质量,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③良法的形成离不开公民的参与,公民有序参与立法,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使法律更具针对性。
【分析】本题以新时代立法为话题设置问题情境,考查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新时代立法是如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的。本题主要考查人民代表大会,民主决策,依法治国等知识,属于措施类题型,需要从不同主体进行分析。材料“党和国家坚持立法为民理念,更加注重立法质量”体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立法权,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坚持立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提高立法质量,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材料中国家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民法典等立法可以维护人民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材料“一大批反映人民呼声、体现人民利益的法律相继出台”说明立法不能离开公民的参与,公民有序参与立法,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使法律更具针对性。
资料整理【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
资料整理【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专题验收评价
专题06 法律篇——全面依法治国
内容概览
A·常考题不丢分
【命题点01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命题点02 法治中国建设】
【命题点0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微专题 全面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综合素养拿高分/拓展培优拿高分
C·挑战真题争满分
【命题点01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1.2023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兰州、白银等地开展执法检查,听取甘肃省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的情况汇报,并督促有关方面进一步推动该法的全面有效实施。材料表明( )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权
②甘肃省政府接受全国人大的领导
③法治是提升安全生产能力的重要依托
④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严格执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3年9月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这表明( )
①权力机关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主体完善国家法制体系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立法权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需要国家主席的签署才能生效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党的方针依照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立法法修改工作。立法法修正草案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会议审议后,先后两次在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布草案征求社会公众意见。2023年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草案。该法的修订( )
①丰富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
②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③有利于立良法,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④表明人大是我国的立法机关,具有立法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8月15日是我国首个“全国生态日”。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
实践证明,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全国的生态文明。多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做法。片面或错误地认为,农村生态资源丰富、生态污染承载空间大,发展好坏全靠“大自然”和“老天爷”,甚至把农村视为城市污染转移的“接收站”和“天然垃圾场”,“污染下乡”还没有彻底遏制,农村“大树进城”、“生态搬家”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农村留下了很多“生态创伤”,无疑加剧了建设“美丽乡村”的难度和“乡愁”。对此,我们不能熟视无睹、任其蔓延。建设“美丽乡村”,政府必须不断加大农村生态建设投入,深入开展生态法治宣传教育,在农村和全社会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个个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应如何解决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乡愁”。
【命题点02 法治中国建设】
1.N县2023年全面推进“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阵地建设,做细村级“前沿哨所”,聚合村两委、基层人民调解员、网格员、平安志愿者、乡贤等力量,选聘1000余名专兼职调解员,面对面与群众议事调事,就地化解矛盾,构建起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第一道防线。N县的做法( )
①有利于推动基层民主管理工作的程序化
②借力多元治理主体筑牢法治国家的基础
③确保群众反映的每一件事都能妥善解决
④能够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精细化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字政府建设工作。《湖南省“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湖南将在政务服务、协同治理、决策运行、共享开放、基础设施建设等五个方面,努力“走在全国前列”,实现数字政府建设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湖南通过建设数字政府,可以( )
①落实岗位主体责任,聚集人民群众需求
②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实现社会稳定和谐
③畅通民意反映渠道,提升决策效能
④创新服务和治理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在全国中小学生中组织开展“学宪法讲宪法”“宪法小卫士”等活动,在“国家宪法日”组织全国中小学生进行“宪法晨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生力军。近年来,各相关部门坚持抓住青少年这个“关键时期”,把宪法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开展宪法教育活动( )
①表明宪法在保障公民权利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②提高了党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能力和水平
③有利于青少年强化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
④是基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随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大网上公布该修订草案,并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
此次修订草案对多个社会治安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规定。草案增列数种应予处罚的行为,包括考试作弊、高空抛物、违法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等。同时,修订草案将治安管理工作中一些好的机制和做法通过法律形式予以确认,进一步合理设定了处罚措施和幅度。例如,被处罚人不服行政拘留处罚决定、提起行政诉讼的,或者遇有参加升学考试、近亲属病危、死亡等情形的,可以提出暂缓执行行政拘留的申请,满足法定条件的,公安机关可暂缓执行行政拘留处罚决定。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修订对建设法治中国的意义。
【命题点0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2023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开始施行,该法的修订全面贯彻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广泛征求、听取各方面意见,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审议,获得通过。这体现了我国( )
①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
②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意志的集中体现
③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
④为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筑起最后一道防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为全力做好中秋、国庆假期交通管理工作,有效遏制酒驾、醉驾等交通违法行为发生,保障群众节日出行安全,抚州公安交管部门自9月13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酒驾醉驾及其他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集中整治行动。该行动( )
①有利于增强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
②有利于促进科学立法,维护社会秩序
③能够有效遏制违法犯罪行为
④旨在使已制定的法律得到有效实施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2023年10月,某地将诚信法治宣传延伸到“基层末梢”,让群众“零距离”接触法治。区法院的法官向群众分发《被执行人须知》《申请执行人须知》等宣传页,宣扬诚实守信文化,并选取典型执行案例,普及常用失信惩戒与守信激励措施,解析诚实信用法律原则,推广重信守诺好做法。该地区法院的做法( )
①表明公正司法能在全社会形成重信守诺的良好氛围
②为社会信用建设营造良好的司法氛围
③为创新基层自治方式提供司法途径
④将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增强诚实守信意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助力民营经济行稳致远
【精神引领责任担当】
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经营管理企业的理念和行为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在民营经济中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及时总结推广富有中国特色、顺应时代潮流的企业家成长经验。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筑牢依法合规经营底线、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
(1)在民营经济中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法治护航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我国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具体未说,要坚持科学立法,健全规范和引导民营资本健康发展的法律制度,结合对既有法律制度适用模糊的现实问题加快出台配套司法解释;要着力解决针对民营企业的执法歧视、行政干预和司法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保障民营企业的权益得到及时救济。此外,要提高我国民营企业经营群体的法律素质,坚决杜绝个别企业违反法律、参与非法竞争、以假冒伪劣产品和服务损害消费者权益等问题。只有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快完善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法治保障,才能实现民营经济在法治化轨道上行稳致远。
(2)有观点认为,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需要人大通过立法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对此观点予以评析。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4月26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
近年来,反间谍斗争形势极为严峻,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各类间谍情报活动的主体更加复杂、领域更加广泛、目标更加多元、手法更加隐蔽。修订反间谍法是新形势下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加强反间谍斗争的需要,是推动反渗透、反颠覆、反窃密斗争,确保国家安全的有力法治保障。
在整个立法的调研、起草、审议过程中,立法机关深入实际,认真听取基层一线修法意见建议;组织召开多场立法座谈会、论证会,充分听取有关专家学者、部门、全国人大代表、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见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三次对修订草案进行审议,依法进行法律草案合宪性审查。在具体要求上,新反间谍法明确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安全防范主体责任,强化重点单位安全防范直接责任,为打赢反间谍人民战争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反间谍法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如何科学立法的。
1.“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引用的经典名句。这启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 )
A.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强化道德对法治建设的支撑作用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C.从中国实际出发,既不能罔顾国情,也不能因循守旧
D.全面继承古代法制思想,为当下法治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2.2023年9月26日,沈阳市开展停车秩序专项治理行动,对于轻微违法停车,实行广泛的教育提示。对在没有标志指示停车规定的支路和街巷路一般性轻微违法停车,靠边顺向停车对交通影响不大的,将进行教育处理。对外地来沈车辆,将予以更多的提示和服务。该方案是根据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中新增“首违不罚”的内容推行的“轻微不罚,首违免罚”治理方式。此举有利于( )
①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治理水平和效能
②改善执法形象,优化执法效果,体现执法温度
③实现政府管理方式创新,打造智能高效的政府
④通过良法善治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建设法治政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中新增“首违不罚”的内容。2023年2月以来,保定市公安交警在查处交通违法时开展温情执法,推行“十不罚”,只对当事人进行温情提示、告知教育、督促其进行整改。实行“首违教育”,限期改正,二次违法处罚,营造了文明和谐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此举有利于( )
①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②改善执法形象,优化执法效果,体现执法温度
③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创新,打造智能高效的政府
④通过良法善治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建设廉洁诚信的政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3年广东省十件民生实事公布,其中一件便是“提高惠企利民服务便捷度”。针对企业和群众办事跑多次、进多门、填报多、办事慢等问题,广东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着力构建泛在普惠的政务服务体系。“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提升服务质量,让“数据跑”代替“群众跑”( )
①下放了行政事权,有助于减轻政府履职
②引入了科技手段,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③扩大了监管职能,有助于维护市场的秩序
④优化了政务服务,有助于践行为民服务宗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10月24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突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和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并对公职人员、村居民、港澳台同胞的爱国主义教育分别作出相应规定。爱国主义教育法,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说明( )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国家立法权
②科学立法符合国情和实际,使法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功能是把人民意志转化为党的意志
④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近年来,为引领文明风尚、凝聚群众力量,浙江省温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出台一系列举措,在温州市打造一批“爱心驿站”与“城管驿站”,推行30分钟“驿站服务圈”,助力为民服务提质增效,有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该做法( )
①彰显文明执法,能够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
②是执法部门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的体现
③体现了法律和道德,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④就能使群众在每一项执法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近年来,网络侮辱、诽谤案件增长明显,与此同时,作出有罪判决的比例却很低。究其原因,一方面与自诉人在确认网络暴力侵害人、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侮辱、诽谤刑事案件的公诉标准缺乏细化指引有关。
2023年9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对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和政策把握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意见》内容主要包括:明确网络暴力的罪名适用规则、明确网络暴力违法行为的处理规则、明确网络暴力违法犯罪与合法行为的界限、依法支持针对网络暴力的民事维权、能动履职促进网络暴力综合治理……《意见》强调了要深入分析滋生助推网络暴力发生的根源,促进对网络暴力的多元共治。《意见》的发布,对于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该《意见》对于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意义。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材料一 经过多次公开征求意见和修改,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于2023年10月24日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修改海洋环境保护法,是落实党中央关于海洋环境保护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持续改善海洋环境质量、建设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对于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障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以法治力量守护“蓝色家园”的。
材料二 近年来,山东省烟台市抢抓国家推进“双碳”战略、山东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重大机遇,坚决扛起新旧动能转换引领发展重任,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奋力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打头阵、当先锋,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分析烟台市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原因。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司法案例是活教材,是一堂堂生动的法治课。2023年10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件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典型案例。案例包括环境资源刑事、民事及公益诉讼等不同诉讼类型、涉及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五个首批设立的国家公园、以及列入《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遴选的国家公园候选区的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等。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典型案例的法治价值。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网络侮辱、诽谤刑事案件增长明显,但作出有罪判决的比例却很低。这既与自诉人在确认网络暴力侵害人、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有关,也与侮辱、诽谤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以及公诉标准缺乏细化指引有关。这导致不少网络暴力事件最终陷入“法不责众”、不了了之的结局。被网暴者遭受严重侵害,甚至付出生命代价,“按键伤人”甚至“按键杀人”的网暴者却没有受到应有追究。
为扭转网络暴力这一不良状况,2023年9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要求准确适用法律,针对网络暴力的不同行为方式,分别以诽谤罪、侮辱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定罪处罚,以维护公民权益、净化网络生态、回应社会关切。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的原因。
1.(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管理的国家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商标、专利等领域执法职责继续由市场监管综合执法队伍承担,相关执法工作接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业指导。该项改革方案( )
①旨在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责,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②合理调整上下级政府间的关系,建设职能科学的政府
③扩大知识产权局的职权,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④完善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助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3·浙江·高考真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持续推动管理服务下移、权限下放、资源下沉,各地不断探索机制创新和体制变革,力求落实人财物向基层倾斜,使基层政府责权利相匹配,将基层从“治理末梢”变成“治理靶心”。治理重心下移是( )
A.规范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要求 B.完善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要求
C.提升基层政务服务效能的要求 D.丰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形式的要求
3.(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在新一轮国家机构改革中,重组后的科技部不再参与具体科研项目评审和管理,而是强化战略规划、资源统筹、综合协调等宏观管理职责,推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重组科技部旨在( )
①为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提供基本政治制度保障
②优化部门职能配置,以科技力量赋能国家治理
③理顺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助力解决“卡脖子”问题
④强化政府宏观管理职责,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某村为推进特色田园综合体建设,成立村民自管组并建立“一问答”制度。自管组由党支部牵头,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选举产生,负责收集并处理群众的问题和建议,不能处理的由村委会和镇政府出面解决。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特色田园综合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这一成效得益于( )
①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积极协调各方利益 ②完善协同共治机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③优化基层职权配置,规范政府服务流程 ④引导村民有序参与,提高民主协商效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立法法是规范国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动、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的基本法律,但立法法本身也需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修正。继2015年第一次修改后,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新修订的立法法对设区的市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事项进行了调整,增加“基层治理”,并将“环境保护”修改为“生态文明建设”。这表明( )
①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②扩大设区的市立法权限,适应地方创新治理的实际需要
③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完善立法体制机制,提高立法质量
④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应当按照法定职权开展立法工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3·浙江·高考真题)在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进程中,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围绕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收入分配“扩中”“提低”等重大改革任务,并结合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找准立法切口,让每一部法规都装满民意。这一做法( )
A.拓宽了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 B.回应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同利益诉求
C.规范了公民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 D.完善了立法机关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机制
7.(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齐长城修筑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年代最早的长城。2021年9月,山东省J县人民检察院在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中发现齐长城遗址的部分区域遭到了破坏,遂向该县文旅局和遗址所在地镇政府分别发出检察建议,在履行监管职责、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等方面提出建议。2022年9月,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根据材料,在山东省的齐长城保护工作中( )
①人民检察院通过发出检察建议依法进行民主监督
②政府坚持对人民检察院负责,严格执行检察建议
③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完善制度保障
④各个国家机关在法治框架内协调一致地履行职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近年来,深圳、保定、南京等城市兴建宪法主题公园,以多种景观形式和宪法实践活动精彩呈“宪”。2022年12月9日对外开放的南京宪法公园,宪法主题雕塑、宣誓广场、宪法宣传教育展,亮点纷呈。其中,作为“宪之核”的宪法宣誓广场,于组合浮雕中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旨。在江苏省暨南京市第五个“宪法宣传周”主题活动期间,律师向市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40名新入职的检察官、法官、行政执法人员,在市民的注视下进行宪法宣誓:“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相关知识,阐述宪法主题公园的精彩呈“宪”对于坚持依宪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作用。
9.(2022·山东·统考高考真题)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2016年,武夷山被列为我国首批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国家公园“武夷山样本”的探索之路由此开启。
试点前,区域内存在自然保护区、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等5种类型保护地,分属林业、水利等部门及地方政府管辖,还面临保护和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
试点后,福建省组建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全面负责国家公园内自然、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等工作,原景区管委会等机构不再保留;颁行了《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试行)》;设立了国家公园管理站(站长由所在地乡镇长兼任)和执法大队;将园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实现了用10%面积的发展换取90%面积的保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打造生态茶业、生态旅游业等富民产业,实现了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
2021年10月,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阐明国家公园“武夷山样本”的治理经验。
10.(2021·湖南·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立法为民理念,更加注重立法质量,一大批反映人民呼声、体现人民利益的法律相继出台。
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的制定,食品安全法的修订等,坚决维护国家、人民的安全和利益;民法典全方位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民事权利,守护人民福祉;高空抛物坠物、冒名顶替上大学等入刑,有力地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等,助力打赢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2021年立法项目更多于往年,教育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正在进行修订,法律援助法、社会救助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等也在制定之中。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永远在路上。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新时代立法是如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