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南省常德市2024届九年级中考一模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信息说明,神话传说( )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 仙人洞遗址出土陶罐,西安半坡、河南仰韶等遗址发现的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等充分证明当时已有较高的制陶技术。A.是毫无依据的 B.包含了一定的历史信息C.是考古发掘的基础 D.再现了真实可靠的历史2.“在解决日益迫切、日益紧张的社会秩序问题时,他们有的热衷于君主在官僚机构各种权力的操纵,有的比较注重法律制度的绝对性和实用性。”以此判断“他们”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3.某学习小组围绕核心主题进行项目化学习,制作了如下学习资料卡片。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核心主题是( )朝代:唐朝 人物:玄奘 事件:玄奘西行 朝代:元朝 人物:马可·波罗 事件:马可·波罗来华 朝代:明朝 人物:郑和 事件:郑和下西洋A.民族交融 B.国家统一 C.对外交往 D.经济繁荣4.如图是17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中国人口增长的近似曲线(单位:百万)。导致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曲辕犁的发明 B.《农政全书》的发行C.占城稻的引进 D.玉米等高产作物的推广5.下文是近代中国某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摘录。该条约是(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6.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社会主义”一词总共出现34次;1919年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高达685次。1921—1922年“社会主义”一词激增的原因是( )A.五四运动的爆发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国共开始了合作 D.北伐战争的进行7.如图为中国近代史某一历史时期的形势示意图。该图承载的历史信息是( )A.“打土豪,分田地”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8.1954年,《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权力机关的席位。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们一起,商量着国家的大事。”该记者报道的会议( )A.使党的工作重心发生变化 B.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D.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9.2024年1月,央视网评审并公布了2024(甲辰)年春联征集十佳、百佳春联作品。某同学以此为契机,收集整理历年春联。其中一副上联为“大锅饭年年亏款”,下联是“承包后岁岁余钱”,独缺横批。你认为该对联的横批应是( )A.农民解放 B.多快好省 C.开放则兴 D.自主经营10.6世纪以后,中国文明开始大规模地传入日本,破坏了部族组织。自朝鲜传入的佛教是文化变革的媒介……由大陆渡海而来的学生、教师、匠人和僧侣,不仅随身带来了新的宗教,还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现象推动了日本的( )A.大化改新 B.庄园产生 C.幕府统治 D.明治维新11.它在疆域上,奠定了近代西欧诸国的领土基础;在政治上,形成了封君封臣制度;在宗教上,奠定了王权与教权联盟的基础。“它”是( )A.波斯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东罗马帝国 D.奥斯曼帝国12.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法国《人权宣言》奠定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两部文献体现的共同之处是( )A.本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B.反抗外来殖民压迫C.传播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 D.创建民主共和政府13.英国东印度公司拥有自己的武装,能够直接管理殖民地。19世纪初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已经统治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185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被撤销,由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 B.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打击C.英国被迫承认印度取得自治 D.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4.19世纪初,德国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教育体系。1870年以后,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这一系列做法( )A.其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 B.适应了工业化的需要C.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D.改变了劳动力的结构15.同英国一样,德国发展工业也需要从海外获得原材料和市场,但是德国占有的殖民地相对较少,只有英国殖民地的1/10。在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基于此,德国组织成立了( )A.三国同盟 B.三国协约 C.国际联盟 D.轴心国集团16.关于世界是什么样的,查尔斯·库普钱认为世界是“没有主宰者的世界”;伊恩·布雷默认为世界是“零国集团(指没有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能担当起领导世界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的角色)的世界”。这些观点都揭示了( )A.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C.多元文明不断加强融合 D.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二、论述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围绕两幅漫画中所体现的美苏关系,就“外交关系”这一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观点,并运用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200字左右)三、材料题18.货币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见证了历史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自唐后,北宋的经济发展基于前朝较好的基础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人口大规模增加,城市突破了市坊界限,商品交易时间不再受到限制,商业繁荣致使钱币流通量迅速增大,为纸币创造了交易环境,这也是纸币产生的根本原因。——摘编自《宋代纸币的起源及影响》材料三:(1)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朝,货币样式呈现出的变化趋势。从政治角度,分析秦皇汉武改革币制的共同作用。(2)从材料一至材料二、铸造货币的材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纸币是什么。(3)钱币上印刷本国著名人物是惯例。试选择材料三中的一张纸币上的历史人物,说明选取该历史人物的理由。综上所述,归纳影响货币发展的因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方的现代化历程示意图——摘编自蓝志勇《中西方现代化历程的比较与思考》材料二:晚清三个阶段的现代化以及相应的改革举措,都是在回应西方列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政治经济压力,同时回应国内的社会矛盾,这些现代化无法改变清王朝覆灭的最终命运。——摘编自郭若平《从近代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材料三: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锲而不舍、赓续接力,付出超乎想象的艰辛努力,依靠勤劳智慧苦干实干拼搏得来的。中国以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式现代化是致力于实现世界和平和睦和谐的现代化。——摘编自周文《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个维度》(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A的内容并概括西方现代化历程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指出晚清现代化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覆灭清王朝,推动中国近代化深入的历史事件。(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怎样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实现自身发展,中国共产党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走出了一条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综上,请你谈谈对中西方现代化历程的认识。20.举不胜举。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改革过程往往也充满着曲折与艰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旧制度所显示的破产导致旧制度的变革。随着克里米亚的灾难,农奴的不断上升的压力变得不可抗拒起来,亚历山大二世把解放农奴当作代替革命的唯一办法。解放农奴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其他一系列改革也被证明是不可避免的。——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修订版)》材料三: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英、法、美等国推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20世纪30年代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从而也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1)阅读材料一、从地理角度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合理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的重大意义。(2)根据材料二、分析亚历山大二世解放农奴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旧制度变革对俄国社会转型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指出为英、法、美等国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的因素是什么?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是怎样修正资本主义“古典”发展模式的?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据材料“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并结合所学可知,神话传说中关于炎帝的事迹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技术水平有关;而材料“人洞遗址出土陶罐,西安半坡、河南仰韶等遗址发现的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等充分证明当时已有较高的制陶技术”,则提供了实物证据,证明当时存在较高的制陶技术,因此神话传说包含了一定的历史信息,B项正确;虽然神话传说可能包含夸张或虚构的成分,但不能完全否定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A项说法绝对,排除A项;考古发掘的基础是实物证据和科学方法,而不是神话传说,排除C项;神话传说虽然包含了一定的历史信息,但由于其本质上的虚构和夸张成分,不能被视为真实可靠的历史再现,排除D项。故选B项。2.答案:D解析:据材料“在解决日益迫切、日益紧张的社会秩序问题时,他们有的热衷于君主在官僚机构各种权力的操纵,有的比较注重法律制度的绝对性和实用性”可知,材料强调君主权力及法律制度,这是法家的主张,D项正确;儒家强调“仁与礼”,而不是君主权力和法律,排除A项;墨家代表的是平民的利益,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道家主张无为,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答案:C解析:唐朝的玄奘西行是一次重要的佛教文化交流活动,玄奘前往印度取经,不仅带回了大量的佛教经典,还促进了中印之间的文化交往。元朝的马可.波罗来华则是一次东西方交流的典范。马可.波罗的游记向欧洲介绍了东方的繁荣与文明,增进了东西方之间的了解和认识。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事件,郑和的船队访问了多个东南亚、南亚甚至东非的国家,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综合这三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它们都与国家之间的对外交往和文化交流有关。玄奘西行、马可.波罗来华和郑和下西洋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对外交往事件,它们共同反映了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宗教和贸易交流。因此,这些学习资料卡片所研究的核心主题是“对外交往”。故选C。4.答案:D解析:图片信息反映的清朝人口的增长,导致人口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推广玉米等高产作物。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有政治清明,政局稳定,没有出现大的战争动乱;政府的政策刺激了人民开荒生产的积极性。农耕面积增加,增加了粮食产量。清朝前期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有利于人口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当时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D符合题意;曲辕犁发明于唐朝时期,排除A《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的著作,排除B;北宋时期引进了越南的占城稻,排除C。故选:D。5.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容出自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C项正确;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排除B项;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排除D项.故选C项。6.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这是1921——1922年“社会主义”一词激增的原因,B项正确;1919年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时间与“1921——1922年”不符,排除A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时间与“1921——1922年”不符,排除C项;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是1926年,时间与“1921——1922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革命根据地及名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属于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A项正确;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B项;“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排除C项;“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出自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排除D项。故选A项。8.答案:D解析:据材料“1954年”“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权力机关的席位。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们一起,商量着国家的大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项正确;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当时处于过渡时期,并未使党的工作重心发生变化,排除A项;1949年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会议是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49年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9.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农村改革以前,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有很大提高,所以对联的横批应是自主经营,D项正确;A项反映的是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排除A项;B项反映的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排除B项;C项反映的是我国的对外开放,排除C项。故选D项。10.答案:A解析:据材料“6世纪以后,中国文明开始大规模地传入日本,破坏了部族组织。自朝鲜传入的佛教是文化变革的媒介……由大陆渡海而来的学生、教师、匠人和僧侣,不仅随身带来了新的宗教,还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可知,材料反映了646年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即中国文明开始大规模地传入日本,破坏了部族组织;由大陆渡海而来的学生、教师、匠人和僧侣,不仅随身带来了新的宗教,还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现象推动了日本的大化改新,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庄园内容,而是强调“6世纪以后,中国文明开始大规模地传入日本,破坏了部族组织”,排除B项;幕府统治开始于12世纪,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明治维新开始于1868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1.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为巩固自己的统治畈依了基督教,在宗教上,奠定了王权与教权联盟的基础;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的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为封臣,法兰克王国形成了封君封臣制度;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在疆域上,奠定了近代西欧诸国的领土基础。综上所述,B项正确;波斯帝国位于西亚伊朗高原地区,建立时间是公元前550年,灭亡时间是公元前330年,排除A项;东罗马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排除C项;奧斯曼帝国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奧斯曼帝国灭亡,排除D项。故选B项。12.答案:C解析:据材料“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法国《人权宣言》奠定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并结合所学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议会的权力;而1789年《人权宣言》的发表,宣传自由平等思想,两部文献体现的共同之处是传播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C项正确;《权利法案》的颁布,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但与《人权宣言》不符,排除A项;B项与英法两国历史不符,排除B项;英国最终确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而不是民主共和政体,排除D项。故选C项。13.答案:B解析:据材料“英国东印度公司拥有自己的武装,能够直接管理殖民地。19世纪初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已经统治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185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被撤销,由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印度民族大起义使英国在印度的利益受损,所以使英国直接统治印度,保护自己在印度的利益,B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承认印度自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甘地发动和领导了1920-1922年和1930--1934年全国范围的轰轰烈烈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4.答案:B解析:15.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同英国一样,德国发展工业也需要从海外获得原材料和市场,但是德国占有的殖民地相对较少,只有英国殖民地的1/10。在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战的背景。1882年,由德国、奧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A项正确;20世纪初,英国分别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起三国协约,排除B项;国际联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排除C项;轴心国集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意日三国成立的法西斯同盟,排除D项。故选A项。16.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伴随着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企图称霸世界,但随着中国、俄罗斯、印度、欧盟等国家和国际联盟实力的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的主要力量,世界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出现了多极化发展的趋势,D项正确;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与题干“零国集团的世界”的观点不符,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与题干“零国集团的世界”的观点不符,排除B项;多元文明不断加强融合,与题干“零国集团的世界”的观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7.答案:主题:分析材料图1“美、苏等成立反法西斯同盟”和图2“冷战时期苏联”,可知美苏关系由合作到分裂,可得出论述的主题:对抗没有出路,合作才能共赢。论述:根据材料图1和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之前美苏关系,到二战爆发美苏关系的转变,在战争中美苏结成联盟,可以用战争实例论证美苏共同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贡献,体现出美苏同盟的作用;然后论述二战结束后,美苏大国之间的关系及造成这种关系的原因,说明美苏冷战给世界带来的影响,进一步论证主题观点。例如:在二战爆发前夕,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并不友好。然而,德国的侵略行为迫使苏美两国开始在一些问题上进行合作。二战中,法西斯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敌人,美苏建立了同盟关系,例如,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和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42年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苏联和美国在战争期间进行了多个战役的协同行动,取得了共同的胜利。在欧洲战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美英盟军的诺曼底登陆,加速了德国的失败;两国军队通过互相配合和协调,成功推翻了纳粹德国。这种军事行动的合作对战争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确立了苏美关系中合作的重要性。战后两国都从战争中进一步发展壮大起来,成为世界上两个大国,加上原有的政治意识形态的矛盾和对立,导致国家利益的冲突加剧。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处于全面“冷战”和对抗时期。冷战期间的苏美关系充满了竞争和敌对的气氛,双方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意识形态和战略冲突,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威胁。由此可知,从美苏成立反法西斯同盟到美苏冷战,充分证明了对抗没有出路,合作才能共赢。解析:主题:分析材料图1“美、苏等成立反法西斯同盟和图2冷战时期苏联”,可知美苏关系有合作到分裂,可得出论述的主题:对抗没有出路,合作才能共赢。论述:根据材料图1和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之前美苏关系,到二战爆发美苏关系的转变,在战争中美苏结成联盟,可以用战争实例论证美苏共同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贡献,体现出美苏同盟的作用:然后论述二战结束后,美苏大国之间的关系及造成这种关系的原因,说明美苏冷战给世界带来的影响,进一步论证主题观点。例如:在二战爆发前夕,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并不友好。然而,德国的侵略行为迫使苏美两国开始在一些问题上进行合作。二战中,法西斯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敌人,美苏建立了同盟关系,例如,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和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42年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苏联和美国在战争期间进行了多个战役的协同行动,取得了共同的胜利。在欧洲战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美英盟军的诺曼底登陆,加速了德国的失败:两国军队通过互相配合和协调,成功推翻了纳粹德国。这种军事行动的合作对战争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确立了苏美关系中合作的重要性。战后两国都从战争中进一步发展壮大起来,成为世界上两个大国,加上原有的政治意识形态的矛盾和对立,导致国家利益的冲突加剧。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处于全面“冷战和对抗时期。冷战期间的苏美关系充满了竞争和敌对的气氛,双方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意识形态和战略冲突,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威胁。”由此可知,从美苏成立反法西斯同盟到美苏冷战,充分证明了对抗没有出路,合作才能共赢。18.答案:(1)趋势:自春秋战国至唐朝,货币样式呈现出由多种样式向统一货币发展的变化趋势。共同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2)变化: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转变。纸币:北宋时期在成都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纸币。(3)人物:华盛顿。理由:担任大陆军总司令,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担任美国第一任总统。人物:林肯。理由: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领导北方获得内战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因素: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支持等。解析:(1)趋势:据材料“春秋战国刀币、布币等;秦始皇时期半两钱:汉武帝时期五铢钱:唐朝开元通宝”可知,自春秋战国至唐朝,自春秋战国到秦朝货币实现了统一,即货币样式呈现出由多种样式向统一货币发展的变化趋势。共同作用:据所学可知,秦皇汉武改革币制的共同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2)变化:据材料“春秋战国刀币、布币等;秦始皇时期半两钱:汉武帝时期五铢钱:唐朝开元通宝可知,自春秋战国至唐朝是金属货币;据材料“自唐后,北宋的经济发展基于前朝较好的基础和稳定的社会秩序,……商业繁荣致使钱币流通量迅速增大,为纸币创造了交易环境,这也是纸币产生的根本原因”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宋时期出现了纸币,即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转变。纸币: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在成都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纸币。(3)人物:据1美元纸币和所学知识可知,“1美元纸币”上的历史人物是华盛顿。理由:据所学可从担任大陆军总司令,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担任美国第一任总统等方面回答。人物:据“5美元纸币”和所学知识可知,“5美元纸币”上的历史人物是林肯。理由:据所学可从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领导北方获得内战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等方面回答。因素:据所学可从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国家攻策的支持等角度回答。19.答案:(1)A:文艺复兴运动。特点:西方的现代化离不开资本主义发展。(2)背景:西方列强入侵,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凸显。历史事件:辛亥革命。(3)特点:并非依靠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自身的努力和拼搏。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认识:中西方现代化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呈螺旋式上升。解析:(1)A:根据材料一A处涉及的时间“14世纪——17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文艺复兴运动。特点:根据材料一涉及的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新航路开辟等可得出特点是西方的现代化离不开资本主义发展。(2)背景:根据材料二“都是在回应西方列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政治经济压力,同时回应国内的社会矛盾,这些现代化无法改变清王朝覆灭的最终命运”可得出背景是西方列强入侵,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凸显。历史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3)特点:根据材料三“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锲而不舍、赓续接力,付出超乎想象的艰辛努力,依靠勤劳智慧苦干实干拼搏得来的”可得出特点是并非依靠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自身的努力和拼搏。道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实现自身发展,中国共产党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认识:根据上述材料涉及的西方现代化和中国的现代化可知,我的认识是中西方现代化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呈螺旋式上升。20.答案:(1)合理性: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气候环境恶劣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地理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而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气候宜人,交通便利,经济文化发达;卧居中原,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2)目的:维护沙皇专制统治。影响: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3)因素: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修正:罗斯福新政。解析:(1)合理性:根据材料一图片和所学可知,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气候环境恶劣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地理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而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气候宜人,交通便利,经济文化发达;卧居中原,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2)目的:根据材料二“随着克里米亚的灾难,农奴的不断上升的压力变得不可抗拒起来,亚历山大二世把解放农奴当作代替革命的唯一办法。”和所学可知,亚历山大二世解放农奴的目的是维护沙皇专制统治。影响:根据材料“解放农奴的影响是如此深远和所学可知,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3)因素:根据材料三“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英、法、美等国推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可知,为英、法、美等国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的因素是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修正:根据材料三这一矛盾导致20世纪30年代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从而也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和所学可知,1929年,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宣布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躲过了一场革命的风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