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山东卷)历 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图1为学者绘制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区示意图。其分区基本上依据于图1A.地域文化特色 B.主要生产形态C.血缘关系亲疏 D.社会文明程度2.下图为中国古代农牧界线变迁图。导致这一变迁的主导因素是图2A.政治经济重心转移 B.政府重视经略边疆C.汉匈经济文化交流 D.少数民族的封建化3.820年,唐宪宗下诏:“自今以后,宜准例三年一定两税,非论土著、客居,但据资产差率。”该举措意在应对A.社会动荡引发的民户流动 B.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迁移C.经济重心渐趋南移的挑战 D.藩镇割据造成的国家收入锐减4.图1为明代各防区海防所城总量示意图。这种海防布局反映出注:北直隶约为今京津冀地区;南直隶约为今苏、皖、沪地区。图3A.政府放松海外贸易的限制 B.东南地区海防形势严峻C.政府海防意识开始增强 D.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5.有学者说:“清康熙朝开海贸易并设立江、浙、闽、粤四大海关,仅仅是恢复‘闽粤边海生民’的一条谋生之路,并征收海关税以益于‘闽粤兵饷’,所以清朝制定以限制为基本特征的对外贸易法律就成为必然。”该学者揭示了清朝A.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的一致性 B.抑商政策因时局变迁而调整C.限制了外贸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D.商人已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6.明代杭州人张瀚,官至吏部尚书,他在笔记《松窗梦语》中记载,其先祖得神人授金,因此得以购织机一台织布,“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遂发家致富。这可用于说明A.明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明中期工商业市镇兴起C.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D.明代江南手工业的发展7.1939年《大众日报》筹备期间,筹备组归纳出这份报纸的性质须遵循以下三条:第一,这是令党的报纸,代表山东分局的机关报;第二,这是一个统一战线的报纸,一切消息、言论等都要考虑到有利于统一战线;第三,这是群众性的报纸,要广泛发动群众。由此可见,该报刊A.体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服务于斗争环境中传播知识的需求C.致力于开辟—个服务现实的思想阵地 D.凸显了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精神8.下图为中国1949—1955年间私营工业各产值所占比重变化情况统计(%),据此得出的结论是图4A.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增强 B.国民经济成分构成趋向合理C.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格局形成 D.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立9.表1为部分年份中国第一、二产业的产出和就业的结构变化。据此可知,中国表1年份 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产业就业占国民经济总就业比重(%)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1952年 50.5 20.9 83.5 741957年 40.3 29.7 81.2 9.01978年 28.1 48.2 70.5 17.32000年 15.9 50.9 50.0 22.52010年 10.2 46.8 36.7 28.72019年 7.1 38.6 25.1 27.5A.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B.产业结构调整走在世界前列C.积极探索新型现代化道路 D.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10.1959年,美国学者萨缪尔·克莱默在其畅销书中列举了某一古代文明的39个“世界之最”,包括:最早的学校、最早的“立法者”、最早的“农书”、最早的伊甸园、最早的文字肖像等。这一古代文明是A.古代西亚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腊11.图5是13世纪佛罗伦萨毛织作坊生产组织图。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图5A.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生产方式变革 B.商业革命促进了经营方式调整C.王权加强得到了城市工场主的支持 D.社会转型已具备一定经济基础12.英王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在位)开始允许臣民向议会呈递诉状,议会诉状很快在英国流行开来。图3为1324年议会诉状的内容分布状况。由此可见,当时英国图6A.社会矛盾较为尖锐 B.议会主权地位日益提升C.带有开明专制色彩 D.注重维护下层群众利益13.中世纪的欧洲,各城市之间的关税或通行税名目多、数量大,城市内部出现的商业欺诈、赋税不均、党派争斗、社会冲突等“城市病”也愈演愈烈,这一状况A.为王权集中提供契机 B.源于城市权力获取途径的不同C.制约了领主经济发展 D.说明城市自治权尚需继续强化14.1948年,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对内阁说:我们必须组织并巩固西方文明中固有的伦理和精神力量,只有在西欧建立受到美国和自治领支持的某种形式的联盟……才能实现上述目标。英国政府的主要目标是A.维持在欧洲的主导地位 B.巩固西方固有文明伦理C.建立与美国的政治联盟 D.对抗苏联在西欧的渗透15.1958年,赫鲁晓夫宣布凡是向西欧出口的石油产品降价22.5%,而对东欧出口石油只降价6%。到1962年,苏联再次调整石油产品出口价格,对西欧出口降价55.7%,向东欧只降价8.3%。苏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的石油,由1958年占苏联石油出口总量的74%增长至1963年的89%。苏联这样做主要是为了A.改善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关系 B.贯彻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C.展现其石油工业的强大产能 D.获取现代化急需的资金技术第Ⅱ卷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图7、图8、图9分别为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泉州城市布局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泉州古城图7 图8图9——摘编自刘淑虎等《“海丝”影响下泉州古城格局演化及“规画”探析》(1)依据材料,分别说明三个时期泉州城的特点。(8分)(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泉州城市布局变化的因素。(6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万元户”材料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部分农民通过加工农副产品、开展多种经营、搞特色经营等方式先一步富裕起来,由此诞生了众多的“万元户”。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肯定了“万元户”在带头勤劳致富、发展商品生产、改进生产技术方面的典型示范作用。各地农村基层党组织吸收大批年青的有知识的“万元户”加入党组织。随着越来越多的“万元户”进入党内,越来越多的党员也变为“万元户”,群众看到“万元户”入了党,更加坚信党的政策不会变,都放开手脚发展商品生产,使中央的农村政策在基层得到了更好的贯彻。——摘编自董昊《变与不变: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改革》材料二表2为1984年前后,四川、河北、湖北、福建等省市每百户“万元户”基本情况统计表表2行业 户数(户) 人口(人) 总收入(万元) 纯收入(万元)种植业 23 196 34.92 29.02养殖业 18 131 42.55 20.15农业产品加工 9 62 22.87 9.19交通运输业 29 211 50.93 31.09服务业 1 6 1.40 1.20建材业 1 5 5.00 1.20综合经营 19 162 22.12 19.41总计 100 773 179.79 111.26——摘编自何宏权主编《中国万元户》根据材料,谈谈你对20世纪80年代初期“万元户”现象的认识。(14分)18.表3为1914—2010年按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计算的经济体排名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表3二战前 二战后1914年 1929年 1980年 2010年美国 加拿大 美国 美国俄国 美国 英国 中国香港加拿大 印度 加拿大 英国阿根廷 古巴 德国 法国巴西 墨西哥 法国 德国南非 阿根廷 荷兰 比利时奥匈帝国 智利 巴西 西班牙印度/中国 英国 澳大利亚 荷兰埃及、墨西哥、英国 马来亚 印度尼西亚 中国— 委内瑞拉 意大利 加拿大——据【美】拉里·尼尔杰弗里·G.威廉姆森《剑桥资本主义史》据材料概括指出外商直接投资呈现的整体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15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日本外务省对中国近现代报刊的调查1908年开始,日本外务省训令在华使馆调查中国各地报刊出版情形。外务省根据调查报告,每年印出一册《中国报刊调查》,分送日本各有关部门。此项调查涉及面广、内容详细,长达三十年未曾中断。表4是1911年6月的《清国报纸调查》摘录。表4地区 主义 备考东北(17种) 奉天<今沈阳>10种、吉林3种、哈尔滨、长春、安东、牛庄各1种 改革主义(2种) 振兴实业、商业(4件) 鼓吹宪政(1种) 地方自治(1种) 《东三省日报》民政司机关报,月200元补助,三千份,各知县知州读者多,倾向排日京津(32种) 北京20种、天津12种 进步、革新主义(4种) 振兴实业、商业(2种) 鼓吹宪政(7种) 对日示好(3种) 《民开报》2000分左右,近来对日友好《顺天时报》日本资助,1902创,北京现存最早报纸,官场阅读山东(10种)济南4种、青岛4种、烟台2种 亲德(3种)对日示好(1种) 无一定主义(4种) 《青岛时报》奉行亲德,资本3000元,德国政厅每月补助百元上海(12种) 振兴实业(2种) 立宪主义(2件) 官僚派(3种)民党派(2种) 振兴教育(2种) 急进主义(1种) 《神州日报》万份,与孙逸仙派有关。近与袁世凯派搭上关系广东、香港(27类)广州12种、汕头5种、香港10种 革命主义(8种) 中立(5种)立宪(3种) 无一定主义(2种) 《国事报》1906创,宪政党机关报,粤报发行最高,七千份——摘编自周振鹤《日本外务省对中国近现代报刊的调查资料》(1)《调查》反映出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时代?(6分)(2)说明日本《中国报刊调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价值。(6分)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山东卷)历史·全解全析(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图1为学者绘制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区示意图。其分区基本上依据于图1A.地域文化特色 B.主要生产形态 C.血缘关系亲疏 D.社会文明程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西北大致是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华北大致是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而江南是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这体现了地域文化特色,故选A项。2.下图为中国古代农牧界线变迁图。导致这一变迁的主导因素是图2A.政治经济重心转移 B.政府重视经略边疆C.汉匈经济文化交流 D.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答案】B【解析】据“中国古代农牧界线变迁图”可知,汉武帝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农牧界线向北移动,而且更加靠近少数民族统治区域,说明汉武帝时期,政府重视经略边疆,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边防和巩固边境,可能通过扩展领土或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进而改变农牧界线,故选B项。3.820年,唐宪宗下诏:“自今以后,宜准例三年一定两税,非论土著、客居,但据资产差率。”该举措意在应对A.社会动荡引发的民户流动 B.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迁移C.经济重心渐趋南移的挑战 D.藩镇割据造成的国家收入锐减【答案】A【解析】据材料“准例三年一定两税,非论土著、客居,但据资产差率”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由于各级官吏对百姓的残暴压榨及藩镇间的战火连绵,致使唐朝后期社会动荡,通过推行两税法,要求主客户都要纳税,强调每三年依据资产核定一次税率,这种扩大税收对象的方式有利于促进政府税收的增加,故选A项。4.图1为明代各防区海防所城总量示意图。这种海防布局反映出注:北直隶约为今京津冀地区;南直隶约为今苏、皖、沪地区。图3A.政府放松海外贸易的限制 B.东南地区海防形势严峻C.政府海防意识开始增强 D.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B【解析】据图1可知,明代沿海地区有七大防区,其中广东和浙江两省海防所城总量最多,这种海防布局反映出东南地区海疆形势严峻,政府海防意识逐渐增强,故选B项。5.有学者说:“清康熙朝开海贸易并设立江、浙、闽、粤四大海关,仅仅是恢复‘闽粤边海生民’的一条谋生之路,并征收海关税以益于‘闽粤兵饷’,所以清朝制定以限制为基本特征的对外贸易法律就成为必然。”该学者揭示了清朝A.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的一致性 B.抑商政策因时局变迁而调整C.限制了外贸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D.商人已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答案】C【解析】据材料“仅仅是恢复‘闽粤边海生民’的一条谋生之路”、“征收海关税以益于‘闽粤兵饷’”,可以看出该学者的观点是清朝统治者开关的初衷并不是通过海外贸易来刺激国内的商品生产并进而积累资本达到国富兵强;再据材料“制定以限制为基本特征的对外贸易法律就成为必然”可知,该学者揭示了清朝限制了外贸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能性,故选C项。6.明代杭州人张瀚,官至吏部尚书,他在笔记《松窗梦语》中记载,其先祖得神人授金,因此得以购织机一台织布,“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遂发家致富。这可用于说明A.明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明中期工商业市镇兴起C.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D.明代江南手工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据题干可知,张瀚的先祖“得神人授金”,购买织机一台,在此基础之上,“后增至二十余”,“遂发家致富”,说明其织布技术和规模不断扩大,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史实可以用来说明江南地区手工业的发展,故选D项。7.1939年《大众日报》筹备期间,筹备组归纳出这份报纸的性质须遵循以下三条:第一,这是令党的报纸,代表山东分局的机关报;第二,这是一个统一战线的报纸,一切消息、言论等都要考虑到有利于统一战线;第三,这是群众性的报纸,要广泛发动群众。由此可见,该报刊A.体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服务于斗争环境中传播知识的需求C.致力于开辟—个服务现实的思想阵地 D.凸显了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精神【答案】C【解析】据材料“1939”“统一战线 ”“广泛发动群众”等信息可知为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大众日报》的筹备体现致力于开辟一个服务现实的思想阵地,故选C项。下图为中国1949—1955年间私营工业各产值所占比重变化情况统计(%),据此得出的结论是图4A.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增强 B.国民经济成分构成趋向合理C.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格局形成 D.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立【答案】A【解析】据材料图表数据可知,公私合营工业和加工订货的比重上升,而私营工业自产自销的比重下降,公私合营工业和加工订货通常与国家的政策导向和经济计划有关,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建国初期国家采取经济措施恢复国民经济,1953年国家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一化三改,因此这两项数据的增长与这一时间段的国家经济政策有关,意味着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正在增强,故选A项。9.表1为部分年份中国第一、二产业的产出和就业的结构变化。据此可知,中国表1年份 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产业就业占国民经济总就业比重(%)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1952年 50.5 20.9 83.5 741957年 40.3 29.7 81.2 9.01978年 28.1 48.2 70.5 17.32000年 15.9 50.9 50.0 22.52010年 10.2 46.8 36.7 28.72019年 7.1 38.6 25.1 27.5A.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B.产业结构调整走在世界前列C.积极探索新型现代化道路 D.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从表格中可看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产业的产出和就业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的产出和就业则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又注重协调农轻重比例关系,改革开放时期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其本质上体现的是中国积极探索新型现代化道路,故选C项。10.1959年,美国学者萨缪尔·克莱默在其畅销书中列举了某一古代文明的39个“世界之最”,包括:最早的学校、最早的“立法者”、最早的“农书”、最早的伊甸园、最早的文字肖像等。这一古代文明是A.古代西亚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腊【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早的学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巴比伦时期,当时的学校被称为“泥板书馆”,因为大多数的知识都是记录在泥板上的;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在西亚流行数千年;最早的伊甸园指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等等,因此这一古代文明是古代西亚,故选A项。11.图5是13世纪佛罗伦萨毛织作坊生产组织图。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图5A.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生产方式变革 B.商业革命促进了经营方式调整C.王权加强得到了城市工场主的支持 D.社会转型已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答案】D【解析】据该组织图可知,13世纪佛罗伦萨毛织作坊生产已经出现了雇佣关系(大股东与经理、经理与刷毛供应人、刷毛供应人与纺线女工等),其生产组织形式已有了非常清晰的分工,说明此时佛罗伦萨已经出现了早期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即社会转型已具备一定经济基础,故选D项。12.英王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在位)开始允许臣民向议会呈递诉状,议会诉状很快在英国流行开来。图3为1324年议会诉状的内容分布状况。由此可见,当时英国图6A.社会矛盾较为尖锐 B.议会主权地位日益提升C.带有开明专制色彩 D.注重维护下层群众利益【答案】C【解析】据图表信息,1324年议会诉状的内容中关于起诉国王和请求国王的相关内容就占到了近一半,说明当时国王的统治比较开明,允许臣民向国王表达自己的意愿,具有开明专制的色彩,故选C项。13.中世纪的欧洲,各城市之间的关税或通行税名目多、数量大,城市内部出现的商业欺诈、赋税不均、党派争斗、社会冲突等“城市病”也愈演愈烈,这一状况A.为王权集中提供契机 B.源于城市权力获取途径的不同C.制约了领主经济发展 D.说明城市自治权尚需继续强化【答案】A【解析】结合材料可知“中世纪的欧洲,各城市之间的关税或通行税名目多、数量大,城市内部出现的商业欺诈、赋税不均、党派争斗、社会冲突等”可知中世纪时期,各城市之间存在存在诸多经济、政治上的问题,需要更高的政治权力来予以协调,打破城市间的贸易壁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晚期,世俗王权逐渐强化,所以中世纪的城市之间的问题,为中世纪晚期王权的强化提供了契机,故选A项。14.1948年,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对内阁说:我们必须组织并巩固西方文明中固有的伦理和精神力量,只有在西欧建立受到美国和自治领支持的某种形式的联盟……才能实现上述目标。英国政府的主要目标是A.维持在欧洲的主导地位 B.巩固西方固有文明伦理C.建立与美国的政治联盟 D.对抗苏联在西欧的渗透【答案】A【解析】贝文的言论中明确表示英国政府的主要目标是组织并巩固西方文明中固有的伦理和精神力量,而这需要通过建立受到美国和自治领支持的某种形式的联盟才能实现。这表示英国政府希望在欧洲得到更大的影响力和主导地位,故选A项。15.1958年,赫鲁晓夫宣布凡是向西欧出口的石油产品降价22.5%,而对东欧出口石油只降价6%。到1962年,苏联再次调整石油产品出口价格,对西欧出口降价55.7%,向东欧只降价8.3%。苏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的石油,由1958年占苏联石油出口总量的74%增长至1963年的89%。苏联这样做主要是为了A.改善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关系 B.贯彻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C.展现其石油工业的强大产能 D.获取现代化急需的资金技术【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贸易政策的制定服从于国家利益的需要,苏联当时最重要的国家利益就是获得发展高科技、增强综合国力的资金或者技术,而在这些方面东欧国家是没法为其提供帮助的,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可以,故选D项。第Ⅱ卷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图7、图8、图9分别为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泉州城市布局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泉州古城图7 图8图9——摘编自刘淑虎等《“海丝”影响下泉州古城格局演化及“规画”探析》(1)依据材料,分别说明三个时期泉州城的特点。(8分)(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泉州城市布局变化的因素。(6分)16.【答案】(14分)(1)特点:唐:以政治功能为主;遵循传统礼制。宋元:城市规模扩大;坊市界限打破,经济功能增加;祭祀场所类型增加,文化多元。明清:军事海防职能凸显。(8分)(2)因素:政府政策变迁,如市舶司建立、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经济贸易情况,如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东南海防需要,如防范倭寇和西方殖民者入侵。(6分)(共14分)【解析】(1)据图7可知,唐朝州治、六曹都堂署、县治占地相对较大,位于泉州城中央,这充分体现了唐朝泉州城以政治功能为主;遵循传统礼制;对比图7和图8可知,宋元城市规模扩大;市场的分布明显分散,和坊的界限不分明,表明坊市界限打破,经济功能增加;图8中寺庙的类型增多,有清真寺、释迦寺、印度教寺,这些都表明宋元祭祀场所类型增加,文化多元;据图9可知,图9中明显增加了提督府、参将府、右营署、左营署、中营署、后营署,这些信息表明明清时期军事海防职能凸显。(2)据第一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可知,泉州城从以政治功能为主到坊市界限打破再到军事海防职能凸显,这表明政府政策变迁,如市舶司建立、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经济贸易情况,如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东南海防需要,如防范倭寇和西方殖民者入侵。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万元户”材料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部分农民通过加工农副产品、开展多种经营、搞特色经营等方式先一步富裕起来,由此诞生了众多的“万元户”。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肯定了“万元户”在带头勤劳致富、发展商品生产、改进生产技术方面的典型示范作用。各地农村基层党组织吸收大批年青的有知识的“万元户”加入党组织。随着越来越多的“万元户”进入党内,越来越多的党员也变为“万元户”,群众看到“万元户”入了党,更加坚信党的政策不会变,都放开手脚发展商品生产,使中央的农村政策在基层得到了更好的贯彻。——摘编自董昊《变与不变: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改革》材料二表2为1984年前后,四川、河北、湖北、福建等省市每百户“万元户”基本情况统计表表2行业 户数(户) 人口(人) 总收入(万元) 纯收入(万元)种植业 23 196 34.92 29.02养殖业 18 131 42.55 20.15农业产品加工 9 62 22.87 9.19交通运输业 29 211 50.93 31.09服务业 1 6 1.40 1.20建材业 1 5 5.00 1.20综合经营 19 162 22.12 19.41总计 100 773 179.79 111.26——摘编自何宏权主编《中国万元户》根据材料,谈谈你对20世纪80年代初期“万元户”现象的认识。(14分)17.【答案】(14分)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的“万元户”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又对当时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全面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推行,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成为“万元户”。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万元户”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交通运输业和综合经营等行业,但服务业、建材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域的“万元户”则相对较少。(4分)“万元户”在带头勤劳致富,发展商品生产、改进生产技术方面的典型示范作用,得到中央的肯定和高度重视,并在全国推广其成功经验和做法。各地吸收年青有知识的“万元户”加入党组织,充分发挥“万元户”党员在发家致富和商品生产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强化了基层治理。(4分)“万元户”是农村经济改革的重大成果,是先富农民的典型,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推动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创新和思想解放。(4分)【解析】据材料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此诞生了众多的‘万元户’”、“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改进生产技术方面的典型示范作用”、“各地农村基层党组织吸收大批年青的有知识的‘万元户’加入党组织”以及材料二“1984年前后,四川、河北、湖北、福建等省市每百户‘万元户’基本情况统计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背景、概况以及影响三个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背景方面:20世纪80年代初期,“万元户”现象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成果。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等。概况方面: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万元户”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交通运输业和综合经营等行业;“万元户”得到中央的肯定和高度重视,并在全国推广其成功经验和做法;各地吸收年青有知识的“万元户”加入党组织等。影响方面:“万元户”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万元户”使一部分农民先一步富裕起来;“万元户”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水平;“万元户”促进了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万元户”有利于改善党与群众的关系,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等。(共14分)18.表3为1914—2010年按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计算的经济体排名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表3二战前 二战后1914年 1929年 1980年 2010年美国 加拿大 美国 美国俄国 美国 英国 中国香港加拿大 印度 加拿大 英国阿根廷 古巴 德国 法国巴西 墨西哥 法国 德国南非 阿根廷 荷兰 比利时奥匈帝国 智利 巴西 西班牙印度/中国 英国 澳大利亚 荷兰埃及、墨西哥、英国 马来亚 印度尼西亚 中国— 委内瑞拉 意大利 加拿大——据【美】拉里·尼尔杰弗里·G.威廉姆森《剑桥资本主义史》据材料概括指出外商直接投资呈现的整体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15分)18.【答案】(15分)变化趋势:二战前主要投资于新崛起的资本主义大国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二战后主要投资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新兴经济体。(4分)二战前的原因:从新崛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角度,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市场具有吸引力;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角度,如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控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能够满足殖民国家资本输出的需要。(4分)二战后的原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角度,如政治环境的稳定、科技创新的吸引;新兴经济体的角度,如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政策的调整,营商环境的改善;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如跨国公司推动,市场体制的认同;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角度,如有些国家取得民族独立后政局动荡,经济民族主义的的抵制等。(每个角度2分,本问满分7分)【解析】第一小问变化趋势,据材料信息“二战前”的“1914年”、“1929年”经济体排名涉及的具体国家和地区,可得二战前主要投资于新崛起的资本主义大国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据材料信息“二战后”的“1980年”、“2010年”经济体排名涉及的具体国家和地区,可得二战后主要投资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新兴经济体。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分“二战前的原因”和“二战后的原因”分别组织答案。二战前的原因:注意从新崛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角度思考和答案;二战后的原因:注意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兴经济体、经济全球化、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等角度思考和组织答案。(共15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日本外务省对中国近现代报刊的调查1908年开始,日本外务省训令在华使馆调查中国各地报刊出版情形。外务省根据调查报告,每年印出一册《中国报刊调查》,分送日本各有关部门。此项调查涉及面广、内容详细,长达三十年未曾中断。表4是1911年6月的《清国报纸调查》摘录。表4地区 主义 备考东北(17种) 奉天<今沈阳>10种、吉林3种、哈尔滨、长春、安东、牛庄各1种 改革主义(2种) 振兴实业、商业(4件) 鼓吹宪政(1种) 地方自治(1种) 《东三省日报》民政司机关报,月200元补助,三千份,各知县知州读者多,倾向排日京津(32种) 北京20种、天津12种 进步、革新主义(4种) 振兴实业、商业(2种) 鼓吹宪政(7种) 对日示好(3种) 《民开报》2000分左右,近来对日友好《顺天时报》日本资助,1902创,北京现存最早报纸,官场阅读山东(10种)济南4种、青岛4种、烟台2种 亲德(3种)对日示好(1种) 无一定主义(4种) 《青岛时报》奉行亲德,资本3000元,德国政厅每月补助百元上海(12种) 振兴实业(2种) 立宪主义(2件) 官僚派(3种)民党派(2种) 振兴教育(2种) 急进主义(1种) 《神州日报》万份,与孙逸仙派有关。近与袁世凯派搭上关系广东、香港(27类)广州12种、汕头5种、香港10种 革命主义(8种) 中立(5种)立宪(3种) 无一定主义(2种) 《国事报》1906创,宪政党机关报,粤报发行最高,七千份——摘编自周振鹤《日本外务省对中国近现代报刊的调查资料》(1)《调查》反映出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时代?(6分)(2)说明日本《中国报刊调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价值。(6分)19.【答案】(12分)(1)时代: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的时代;多种救国道路探索(革命、立宪、改革、实业、教育救国)的时代;改革与革命并起的时代;思想多元化的时代;列强纷争与国内斗争并行的时代。(答出其中三点言之有理即可,6分)(2)价值:该材料属于直接史料(一手史料),可印证清末民初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重大史实;可用于研究清末新政、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可用于研究中国新闻(新传媒)史;这一时期日本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材料可用来了解日本侵略的历史;这是日本外务省主导的调查,是按照日本利益出发看待问题的,不能完全视作客观记载,使用时需与其他史料印证并加以理性分析。(答出其中三点言之有理即可,6分)【解析】(1)时代:据材料“1908年”“1911年6月的《清国报纸调查》摘录”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的探索不断深入;据材料“改良主义”“振兴实业”“鼓吹宪政”“振兴教育”“革命主义”等可知,此时社会上充斥着多种救国道路探索(革命、立宪、改革、实业、教育救国),是个思想多元的时代;据材料“倾向排日”“奉行亲德”“与孙逸仙派有关”“与袁世凯派搭上关系”等可知,此时列强争夺势力范围,国内派系纷争,政局动荡。(2)价值:据材料“1908年开始……每年印出一册《中国报刊调查》”“调查涉及面广、内容详细”等可知,该材料属于直接史料(一手史料),可印证清末民初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重大史实;据材料“改良主义”“振兴实业”“鼓吹宪政”“振兴教育”等可知,该材料可用于研究清末新政、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据材料“《中国报刊调查》”“涉及面广、内容详细,长达三十年未曾中断”等可知,可用于研究中国新闻(新传媒)史;据材料“外务省训令在华使馆调查”“倾向排日”“对日示好”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日本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材料可用来了解日本侵略的历史,但这是日本外务省主导的调查,是按照日本利益出发看待问题的,不能完全视作客观记载,使用时需与其他史料印证并加以理性分析。(共1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押题密卷(山东卷)(全解全析).docx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押题密卷(山东卷)(考试版A4).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