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惠城区第一次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共8页,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以磨制石器与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命名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也是中国第一个被科学认识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下属于仰韶文化的遗址是( )A. 北京人遗址 B. 半坡遗址 C. 二里头遗址 D. 陶寺遗址【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干“以磨制石器与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和所学知识可知,距今6000多年前,黄河中游地区流行一种具有特色的陶器。人们制作陶坯的时候,在泥坯表面用矿物颜料绘出图案,经过烧制,陶器表面就留下了彩色的纹饰,这种带有彩色纹饰的陶器的被称为“彩陶”,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B项正确;北京人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还不会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与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特征不符,排除A项;二里头遗址属于夏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这里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与以磨制石器与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不符,排除C项;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的陶寺乡,是一处重要的龙山时代末期遗址。陶寺遗址的发现表明陶寺文化时期早期国家已经出现,礼制初步形成,与题干以磨制石器与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命名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也是中国第一个被科学认识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 据甲骨文记载,商代用盂、豆、皿、盘等存放食物,用刀、俎等加工生食物,烹饪时用鼎、鬲等,进食用箸、勺等,盛放液体饮料的饮器有角、尊、觚、爵、觥、壶等。材料反映了商代( )A. 日常食物种类丰富 B. 注重饮食礼仪C. 青铜冶铸工艺高超 D. 社会等级明显【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据甲骨文记载,商代用盂、豆、皿、盘等存放食物,用刀、俎等加工生食物,烹饪时用鼎、鬲等,进食用箸、勺等,盛放液体饮料的饮器有角、尊、觚、爵、觥、壶等。材料反映了商代存放食物、加工生食物、烹饪时、进食用盛放饮料的饮器各有不同,反映的是商朝时期青铜冶铸工艺高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商代存放食物、加工生食物、烹饪时、进食用盛放饮料的饮器各有不同,而不是“日常食物种类丰富”,排除A项;材料主要描述了器皿和工具的使用,而不是礼仪方面,排除B项;材料主要描述了器皿和工具的使用,而没有提及社会等级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3. 如下图。中国古代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区有多处,因得益于都江堰的修建而获得这一殊荣的是该图中的( )A. 吴 B. 邺 C. 咸阳 D. 益州【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示以及题干文字“都江堰、‘天府之国’”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成都平原在益州,D项正确;吴在长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两广部分地区,排除A项;邺在今河北临漳西,河南安阳北,排除B项;咸阳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排除C项。故选D项。4. 秦简《为吏之道》写道:“凡为吏之道,必精絜(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无)私,微密谶(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据此表明,秦朝( )A. 法律制度严苛 B. 崇尚儒家思想 C. 注重官员品德 D. 社会矛盾激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凡为吏之道,必精絜(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无)私,微密谶(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和所学可知,秦朝对官吏的选拔注重品德,C项正确;法律制度严苛是秦始皇的暴政表现,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秦朝崇尚法家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矛盾激化,排除D项。故选C项。5. 他被誉为丝路“凿空”人,“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他是( )A. 司马迁 B. 张骞 C. 哥伦布 D. 班超【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司马迁评价张骞“凿空西域”。张骞毕生的坚韧探索,不仅促进了各个民族的交流融合,更深刻地拓展了一个民族看世界的大视野,因此也被称为“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B项正确;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被誉为“史圣”,并未开辟丝绸之路,排除A项;哥伦布是著名的航海家,发现了美洲,与题干“丝路”无关,排除C项;班超是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主要事迹是经营西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6. 大运河开通后,文人雅士以大运河为题材的诗歌不少。肯定大运河作用的古诗句是( )A.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B.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C.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D.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可知,材料强调虽然人们都说是大运河的开凿,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是今天大运河还在发挥了其航运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可知,材料说明隋朝的灭亡是由于开凿大运河、劳民伤财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材料反映的是汴河依然每日水流,而隋朝已经灭亡,表达物是人非之感,C项不符题意,排除C项;材料“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强调大运河的开凿,加速了对江南的掠夺,排除D项。故选A项。7.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指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旨在强调唐的繁盛得益于( )A. 民族交融 B. 制度创新 C. 人口迁移 D. 经贸往来【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可知,陈寅恪旨在强调唐的繁盛得益于“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即民族交融是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的原因,A项正确;材料强调“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而未涉及制度创新(选官制度、中央政治制度等内容),排除B项;唐代人口迁移表现为北人南迁,与材料中强调的民族交融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而没有体现经济贸易的交往,排除D项。故选A项。8. 北宋大书法家蔡襄感慨道:“凡人情,莫不欲富。至于农人商贾百工之家,莫不昼夜营度,以求其利。”这表明( )A.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 重农轻商观念有所改变C. 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D. 商人地位高居百工之首【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人情,莫不欲富。至于农人商贾百工之家,莫不昼夜营度,以求其利”反映出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宋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重农轻商观念有所改变,不再以经商为耻,而是希望通过经商发家致富。于是,在全国范围掀起了下海经商的浪潮,B项正确;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但不能用高度发达来形容,且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坊市界限,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商人地位高居百工之首”的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9. 北宋中后期,针对日益严重的流民问题,处理的方式有:想返回原籍的“令各便归乡”;不愿归乡者允许其居留,“不得抑勒流民”,并明令“州县毋得强逐”。上述做法( )A. 抑制了经济发展 B. 激化了社会矛盾 C. 强化了社会治理 D. 阻碍了人口迁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想返回原籍的‘令各便归乡’”的信息可知,宋朝政府的做法有利于缓解流民问题,强化了社会治理,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社会治理方面的问题,并没有体现抑制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内容强调=处理流民问题,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排除B项;材料内容并未体现阻碍了人口迁移,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0.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广泛种植桑、棉,丝、棉织业快速发展,一批以丝绵加工、集散的专业市镇纷纷崛起。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江南地区( )A.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B.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C. 纺织业占主导地位 D. 海外贸易受到重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江南地区广泛种植桑、棉,丝、棉织业快速发展,一批以丝绵加工、集散的专业市镇纷纷崛起”可知,江南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出现了专业性的农业种植,冲击着传统的经济结构,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农民的收入情况进行对比,无法反映生活水平提高,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经济,农业才是主导,纺织业只是有所发展,排除C项;江南地区专业市镇的崛起,无法表明海外贸易受到重视,排除D项。故选A项。11. 康熙统治期间曾组织测量并绘制出《皇舆全览图》,此次测绘聘请传教士参与,天文观测法结合三角测量,以北京本初子午线为零度线,使用梯形投影法绘制,比例尺为1:40万经纬网制图。据此可知,当时( )A. 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 政府重视科技发明C. 西方文化影响中国 D. 思想自由受到重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康熙统治期间曾组织测量并绘制出《皇舆全览图》,此次测绘聘请传教士参与,天文观测法结合三角测量”可知,材料表明西方的绘图和测法技术影响了中国地图的绘制,即西方文化影响中国,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技术与世界的对比,不能得出科技水平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对科技发明的支持、鼓励,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思想自由受到重视,排除D项。故选C项。12. 1862年,清廷开办了京师同文馆,次年在上海设广方言馆(外国语言专科学校),1864年在广州设同文馆。这些措施( )A. 改变闭关锁国的政策 B. 契合自强求富的目标C. 适应维新变法的需要 D. 强调中体西用的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62年,清廷开办了京师同文馆,次年在上海设广方言馆(外国语言专科学校),1864年在广州设同文馆。”和所学知识可知,1862年,清廷开办了京师同文馆,次年在上海设广方言馆,1864年在广州设同文馆,这些措施是在洋务运动期间,旨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求富,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的政策已经被打破,排除A项;维新变法是在19世纪末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但题干中的措施主要是学习外国语言,不强调中体西用的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13. 据下图可知( )1900-1936年中国棉纺织业中纱锭的所有权图A. 民族工业大多集中于轻工业 B. 国内投资环境得到彻底改善C. 日本加快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D. 西方逐步放弃对华经济侵略【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1900--1936年”可知,在中国西方所有的纱锭量虽有增加,但增加幅度较小,而日本所有的纱锭量迅速增加,甚至即将超过中国所有,这说明日本加快对中国的经济掠夺,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在中国西方所有的纱锭量、日本所有的纱锭量及中国所有的纱锭量的比较,而不是强调民族工业大多集中于轻工业,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以及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在中国西方所有的纱锭量、日本所有的纱锭量及中国所有的纱锭量的比较,因此“国内投资环境得到彻底改善”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D项说法违背史实,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排除D项。故选C项。14. 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利用上海因租界而产生的管理空隙,进行各种革命斗争;工农红军利用相关省份交界所形成的管理薄弱地带,建立红色政权。学者意在说明中国共产党( )A. 因地制宜进行革命斗争 B.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 善于团结各方抗日力量 D. 宣传并实践马克思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中国共产党利用上海因租界而产生的管理空隙,进行各种革命斗争;工农红军利用相关省份交界所形成的管理薄弱地带,建立红色政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善于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革命斗争,A项正确;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题干涉及的事件都发生在全民族抗战以前,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共产党领导的早期革命斗争和进行“工农武装割据”,因此“善于团结各方抗日力量”说法错误,排除C项;共产党领导的早期革命斗争和“工农武装割据”虽然都实践了马克思主义,但不符合题干主旨中国共产党因地制宜进行革命斗争,排除D项。故选A项。15. 下表为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整理的红军长征行军情况表。根据表格内容,对长征精神理解最恰当的是( )起止时间 经历省份 行军里程累计 人数统计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青海、河南、湖北、甘肃、陕西 6.5万余里 曾达到过30万人,到最后不足3万人A.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B. 不畏艰险、不怕牺牲C.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D.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下表为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整理的红军长征行军情况表”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间红军长征经历了十四个省、行程6.5万余里,由30万人,到达长征结束时不足3万人,表明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B项正确;“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实事求是、敢闯新路”反映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过程,排除C项;“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的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16. 1939年,国民党在湖南衡山集中了一批抗日前线各战区的军官学习八路军的游击战术,所用的教材是八路军军事教员陶汉章编写的《游击战术纲要》。这反映出(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建立 B. 正面战场的作战方针落后C. 国共合作重在培养军事人才 D. 敌后战场的抗战受到重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游击战术纲要》被国民党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当作教材使用”可知,中共创建的游击战术被国民党借鉴,说明敌后战场抗战受到重视,D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于1937年,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共创建的游击战术被国民党借鉴,不代表正面战场的作战方针落后,排除B项;国共合作重在抗击日本侵略,而不是重在培养军事人才,排除C项。故选D项。17.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1949年的时代最强音。它表达的含义是( )A. 中国人民身体素质提高 B. 中国人民开始当家做主C. 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提升 D. 中国外交开始独立自主【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可知,材料中的这句话是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讲的掷地有声的一句话,它表达的含义是中国人民开始当家做主,中国结束了旧社会任人宰割的历史,B项正确;材料中的这句话是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讲的掷地有声的一句话,它表达的含义是中国人民开始当家做主,而不是“身体素质提高”,排除A项;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提升,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而不是中国的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8. 下图为1953年的宣传画。该画创作的背景是( )A 实行土地改革 B. 实施“一五”计划 C. 参加抗美援朝 D. 进行三大改造【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作用”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在1953年开始的三大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D项正确;1950--1952年在新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排除A项;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1950年10月--1953年10月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9. 20世纪50年代,中国出现学习俄语的热潮;到了80年代,英语取代俄语成为首选外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也流行起来。“外语热”的变化适应了( )A. 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 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 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国出现学习俄语的热潮;到了80年代,英语取代俄语成为首选外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也流行起来”和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出现学习俄语的热潮,是因为当时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建立友好关系,因此学习俄语有利于同苏联的交流;到了80年代,英语取代俄语成为首选外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也流行起来,是因为当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对外开放,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因此学习英语有利于同西方国家的交流,因此“外语热”的变化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说明学习外语的变化,未体现外交政策转变,排除A项;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项;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0. 据统计,1984年山东胶县某乡女性烫发者由此前几年不过3人次激增到万人次之多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 B. 女性追求个性解放成为时尚C. 改革开放影响人们审美观念 D. 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初见成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84年山东胶县某乡妇女烫发人数增长很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受全面对外开放的影响,1984年我国在设立经济特区的基础上又开放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对外开放开拓了人们的视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C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无关,排除A项;妇女烫发人数的增长与人们个性解放的要求不符,主要是受对外开放的影响,排除B项;妇女烫发人数的增长与乡村振兴战略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1. 读下图。该漫画可用于说明( )A.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顺利完成 B.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D. 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据漫画可知,漫画中的人物手持“股票”,股票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金融工具,代表了对市场经济的参与和投资,这直接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题吻合,即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C项正确;三大改造指的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是农业领域的改革,材料未涉及到农业或土地经营权的问题,排除B项;对外开放的格局包含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等,材料未涉及对外开放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22. 701年日本开始在中央设“大学”,在地方设“国学”,成绩优秀者即可参加“贡举”。考试的科目及评定标准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据此可知,日本( )A. 受到中国文化直接影响 B. 发展成为封建国家C. 实现了向近代社会转型 D. 融入了儒家文化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日本在中央设“大学”,在地方设“国学”,参加“贡举”均是大化改新后模仿中国唐朝的文化教育制度,说明日本受到中国文化直接影响,A项正确;发展为封建国家是大化改新在政治、经济上采取一系列措施的影响,排除B项;实现了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是日本近代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排除C项;日本模仿中国的教育上的做法不能说明日本融入了儒家文化圈,排除D项。故选A项。23. 下表是一些历史学家或学者评价中世纪的观点。这表明( )人物 观点 出处人文主义学者 这个时期的欧洲战争频繁,教会禁锢了人的思想,是一个黑暗的时代 《西方史学史》朱迪斯·本内特 中世纪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欧洲中世纪史》钱乘旦 中世纪欧洲在昏庸无道中也有创造和累积了近代欧洲文明的诸多因素 《西方那块土》A. 史学研究没有统一的是非标准 B. 尽量接近客观是历史学的使命C. 后人的研究方法比前人更先进 D. 权威学者的研究成果往往可靠【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这个时期的欧洲战争频繁,教会禁锢了人的思想,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在昏庸无道中也有创造和累积了近代欧洲文明的诸多因素”等信息可知,不同的历史学家或学者对中世纪欧洲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有人认为它是黑暗的时代,有的则认为它充满了变化和创造性,这反映了史学研究中对同一历史时期的看法可能因研究者的观点、方法和时代背景等因素而不同,从而说明史学研究没有统一的是非标准,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虽然追求客观性是历史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表中不同观点的出现并不能直接说明这一点,排除B项;表中并没有比较不同时代的研究方法,无法说明后人的研究方法比前人更先进,排除C项;表格内容没有涉及学者的权威性及其地位,也没有暗示权威学者的研究成果比其他人的研究更为可靠,排除D项。故选A项。24. 读下表,表格中信息表明( )1689年 英国国会颁布《权利法案》,逐步建立君主立宪制1776年 大陆会议发布《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诞生1789年 法国大革命爆发,制宪会议制定《人权宣言》1782年 第一台连续运转的蒸汽机在英国问世,此后,法国、美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A. 资产阶级革命成为时代潮流 B. 资产阶级革命都推翻了君主专制C.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规模最大 D. 资产阶级革命推动工业革命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工业革命奠定了政治基础。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后来法国也开展了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美国成为独立的国家,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美国后来也开展了工业革命。由此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推动工业革命发展,D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成为时代潮流不能体现表格的1782年的描述内容,具有片面性,排除A项;资产阶级革命都推翻了君主专制不适合美国,排除B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规模最大题干表格不能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5. 美国内战前,人们常用“United States”来表示美国;战后,则常用“the United States'”来表示。“美国”的拼写由复数名词变成了单数名词。这一变化意在说明美国内战( )A. 推进了国家的统一 B. 加速资本主义发展C. 解决了社会的矛盾 D. 促使黑人权利平等【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国内战之前,“United States”这两个单词通常是被用作复数名词的。在美国内战后之后,“United States”变成了一个单数名词。说明政府的单词由复数变成了单数,说明政府只能有一个,这一变化说明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意在说明美国内战推进了国家的统一,中央的权力与地位加强,权威得以突显,A项正确;美国南北战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但题干没有涉及,排除B项;美国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解决了美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但题干反映的是南北战争在维护统一方面的意义,排除C项;“促使黑人权利平等”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26. 1897年,英国《星期六评论》刊登的评论写道:“ 口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据材料推测“口 ”最有可能是指( )A 法国 B. 俄国 C. 德国 D. 日本【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 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英国和德国存在许多冲突,最终将酿成世界大战,体现了一战爆发的背景,C项正确;法国的目标与德国争夺欧洲霸权,与“ 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关,排除A项;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虽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是其国力比较弱,不可能与英国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排除B项;一战前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是英德矛盾最为突出,虽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也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但与题干反映的英国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7. 1921年,23岁的美国企业家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到俄国访问,列宁特地接见他。他们谈论的话题主要是( )A. 十月革命 B. 余粮收集制 C. 苏联模式 D. 新经济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1921年,23岁的美国企业家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到俄国访问,列宁特地接见他”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经济,D项正确;十月革命爆发于1917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21年苏俄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因此B项不符题意,排除B项;苏联模式是斯大林时期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28. “1946年到1947年的冬天,数十年未见的大饥荒席卷了欧洲。德国许多家庭没有供暖,数百人被冻死;英国、法国等名义上是战胜国,但他们毫无胜利者的体面,整个国家陷入了停摆。”上述材料可用于研究( )A.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 柏林危机的经过C. 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 D. 美苏冷战的原因【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1946年到1947年的冬天,数十年未见的大饥荒席卷了欧洲。德国许多家庭没有供暖,数百人被冻死;英国、法国等名义上是战胜国,但他们毫无胜利者的体面,整个国家陷入了停摆”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1947年6月美国提出“援欧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原因,是因为欧洲经济困难,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1947年6月“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是欧洲经济困难,即材料“1946年到1947年的冬天,数十年未见的大饥荒席卷了欧洲”,而不是二战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与柏林危机无关,排除B项;美苏冷战的原因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29. 下表为世界财富“500强”跨国公司的变化。数据变化能够说明( )年份 1989 1999 2009 2019美国 167 179 140 121欧盟 128 151 166 114日本 111 107 68 48中国 0 10 43 129其他 94 53 83 88A. 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 B. 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特征C.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优势上升 D. 美国丧失了全球经济霸主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500强跨国公司的变化”表,与中国等国家相比,美国、欧盟、日本跨国公司数量居于绝对优势,说明它们掌握经济全球化的主导权,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欧盟一个区域集团,不能得出经济呈现此种发展趋势,排除B项;表中呈现的发展国家只有中国,不能得出其在全球化中占优势,排除C项;美国依然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30. 2022年联合国统计的数据显示,全球25%的议会成员是女性,这一比例在过去的26年间提升了11%,女性部长的比例在一些由男性主导的如“国防”和“金融”等领域中也有所提升。材料反映( )A. 妇女地位超越男性 B. 教育提升妇女地位C. 妇女地位有所提高 D. 男女平等初步实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全球25%的议会成员是女性,这一比例在过去的26年间提升了11%,女性部长的比例在一些由男性主导的如“国防”和“金融”等领域中也有所提升”可知,21世纪,全球参政的女性比例上升,在国防、金融等领域中女性比例也上升,说明妇女地位有所提高,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但妇女地位没有超越男性,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妇女地位的有所提高,并为涉及妇女地位提升的推动因素,排除B项;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妇女地位的提高,但不代表男女平等实现,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第31、32小题各14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31. 茶文化历史悠久。历史兴趣小组以“茶·世界”为题开展项目化学习,各组承担不同任务,现邀请你参与。任务一【追寻茶的起源】材料一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在河姆渡遗址附近)出土的距今约6000年的人工种植茶树根和疑似茶壶的陶器。科学家从树根形态、解剖结构、茶氨酸含量等三个方面综合鉴定这批树根为山茶属茶种植物的遗存。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2015年6月30日发布会2021年考古工作人员对山东战国早期墓出土的茶叶样品进行检测分析,证实为煮(泡)之后留下的茶渣,这是目前世界上首次发现的煮(泡)过的茶叶残渣。 ——《山东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茶叶遗存分析》(1)根据材料一两则茶叶遗存的考古信息,指出其对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史料价值。任务二【探究茶与世界】材料二 茶叶与英国,鸦片与中国——两种嗜好品与两个国家的命运如此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从18世纪开始,饮茶已经成为英国人的民族习俗。对收入非常有限的劳动阶层来说,“面包+茶叶”就成为他们非常理想的食谱。人们在饮茶时加入糖,才使人体的能量倍增。饮茶不仅使英国成为世界茶叶贸易中心,茶叶的贩运还推动了英国造船业的发展,喝茶时加糖则又带动了殖民地制糖业的发展。茶叶不仅完全可以代替酒类,而且比酒类便宜,有益于健康,也适应劳动者的消费水平,因此茶叶的消费量迅速增长。——摘编自仲伟民《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2)根据材料二,概括茶叶消费增加对英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茶叶、鸦片如何将这两个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的。任务三【畅谈茶的未来】材料三 2021年《全球十大高端名茶》报告收录了来自8个国家的十个高端名茶品牌,中国只有一款茶叶入榜。——摘编自《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21年全球十大高端名茶》(3)根据上述材料,请围绕“茶”设计一个话题,并列举相关史实发表你的见解。【答案】(1)史料价值:该考古发现作为第一手史料,为研究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及茶叶用途提供实物证据;该考古发现将中国已知最早的茶叶遗存向前推进到战国早期;据此考古发现可证实战国早期已有煮泡茶的生活方式。(2)影响: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推动了英国的海外扩张和殖民掠夺;成为世界茶叶贸易中心,有利于英国开拓世界市场;推动了英国造船业的发展。国家命运:英国通过向中国鸦片走私,解决从中国购买茶叶造成的贸易逆差;鸦片泛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3)话题:茶与战争。史实:鸦片战争、波士顿倾茶事件。见解: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是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因在中国走私鸦片被销毁而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商人在中国广东海城走私鸦片二十多年,被林则徐于1839年在广东强行销烟;战争以中国失败并签署了《南京条约》这一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告终;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加快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波士顿倾茶事件是1773年12月16日发生在英属马萨诸塞湾省波士顿的一次政治示威事件;示威者们乔装成印第安人模样潜入商船,将英国东印度公司运来的一整船茶叶倾入波士顿湾,以此反抗英国国会颁布的《茶税法》,体现了美洲人民对“无代表不纳税”权利的坚持;波士顿倾茶事件以后,英国政府认为这是对殖民当局正常统治的恶意挑衅,为压制殖民地民众的反抗,1774年3月英国议会通过了惩罚性的法令,最终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解析】【小问1详解】史料价值:据材料“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在河姆渡遗址附近)出土的距今约6000年的人工种植茶树根和疑似茶壶的陶器”及材料“2021年考古工作人员对山东战国早期墓出土的茶叶样品进行检测分析,证实为煮(泡)之后留下的茶渣,这是目前世界上首次发现的煮(泡)过的茶叶残渣”可知,该考古发现作为第一手史料,为研究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及茶叶用途提供实物证据;该考古发现将中国已知最早的茶叶遗存向前推进到战国早期;据此考古发现可证实战国早期已有煮泡茶的生活方式。【小问2详解】影响:据材料“从18世纪开始,饮茶已经成为英国人的民族习俗”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茶叶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据材料“饮茶不仅使英国成为世界茶叶贸易中心,茶叶的贩运还推动了英国造船业的发展,喝茶时加糖则又带动了殖民地制糖业的发展”可知,对茶叶的需求,推动了英国的海外扩张和殖民掠夺;成为世界茶叶贸易中心,有利于英国开拓世界市场;推动了英国造船业的发展。国家命运:据材料“茶叶与英国,鸦片与中国——两种嗜好品与两个国家的命运如此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通过向中国鸦片走私,解决从中国购买茶叶造成的贸易逆差;而鸦片泛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小问3详解】话题:茶与战争。史实:鸦片战争、波士顿倾茶事件。见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原因及影响角度回答: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是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因在中国走私鸦片被销毁而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商人在中国广东海城走私鸦片二十多年,被林则徐于1839年在广东强行销烟;战争以中国失败并签署了《南京条约》这一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告终;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加快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波士顿倾茶事件是1773年12月16日发生在英属马萨诸塞湾省波士顿的一次政治示威事件;示威者们乔装成印第安人模样潜入商船,将英国东印度公司运来的一整船茶叶倾入波士顿湾,以此反抗英国国会颁布的《茶税法》,体现了美洲人民对“无代表不纳税”权利的坚持;波士顿倾茶事件以后,英国政府认为这是对殖民当局正常统治的恶意挑衅,为压制殖民地民众的反抗,1774年3月英国议会通过了惩罚性的法令,最终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32. 近代以来,海外留学深刻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近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高潮时期 主要方向 方式 规模及代表人物同治时期 留学美国 官费 1872-1875年间120名詹天佑、唐绍仪等光绪年间 留学日本 官费自费各半 1896年至1912年期间近3万人黄兴、宋教仁、秋瑾、鲁迅等五四运动前后 留美 留法 留苏 庚子赔款赴美,留法、留苏基本由民间社团组织 梅贻琦、胡适、竺可桢等(赴美) 蔡元培、周恩来、邓小平等(赴法) 刘少奇、刘伯承、蒋经国等(赴苏)——据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整理(1)根据材料一,选取某一时段,分析这一时段留学的时代背景及影响。材料二 1978年6月,邓小平指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教育部要有一个专管留学生的班子”。——摘编自新华社中国政府网《新中国档案:邓小平作出扩大派遣留学生战略决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提出派遣大批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原因。材料三 出国留学人数从1978年的860人增加到2017年的60万余人。改革开放40年来,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519.49万人。40年来,共有313.2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其中近10年来回国的占73.9%,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归国潮”。——《留学潮涌:从“出国热”到“归国潮”》(中国日报网2018-12-18)(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归国潮”的看法。【答案】(1)时段:同治时期。背景: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洋务运动的开展。影响: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培养了近代人才;有利于思想转变和政治变革。(2)原因:改革开放的进行;发展经济的需求;发展科技的需求;促进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3)看法:说明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就业机会增多;“归国潮”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先进技术的引进;有利于人才结构的优化。【解析】【小问1详解】时段:根据材料一“中国近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选取某一时段,可得出选择题的时期是同治时期。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派遣出留学生是因为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和洋务运动的开展。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留学教育培养了近代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留学教育有利于思想转变和政治变革。【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二“1978年6月,邓小平指出”,可得出此时改革开放进行;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留学教育符合发展经济的需求;根据材料二“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留学教育符合发展科技的需求;根据材料二“教育部要有一个专管留学生的班子”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留学教育符合促进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小问3详解】看法:根据材料三“40年来,共有313.2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其中近10年来回国的占73.9%,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归国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归国潮”说明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就业机会增多;结和所学知识,可得出“归国潮”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归国潮”有利于先进技术的引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归国潮”有利于人才结构的优化。33. 战争期间各国都重视舆论宣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一战期间的舆论宣传画(部分)1914年8月刊登在英国《笨拙》杂志的漫画《“文化”的胜利》 一战时期德国发行的明信片 1917年美军创作的征兵海报《入伍:消灭这个疯狂的畜生》描绘了被德国军队洗劫后的佛兰芒村庄,背景由弥漫着浓烟的废墟构成,前景是一个死去的家庭,妻子的手臂环抱着孩子。 图片中的文字为:每开一枪就消灭一个俄国人!每刺一刀就消灭一个法国人!给英国佬来上一脚,给小日本一记耳光! 描绘了一个头戴“军国主义”的钉盔、手持印有“德国文化”字样长棍的灵长类动物,在美国上岸后掳走一个少女的场景。材料二 欧洲大陆对战争的坦然接受甚至喝彩似的欢迎,其主要原因是:第一,长期片面的民族优越性宣扬和爱国主义教育。每一个欧洲国家,都教育儿童们要以他们的历史传统为荣,要尊重被认为是独特的国家美德。这种民族显耀和民族独尊的教育极易导致偏激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信念,并使青年人不是畏惧,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向往战争。第二,自然界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达尔文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错误理解和应用。第三,欧洲以往的局部和短暂的战争成为人们想象未来战争的范例,从而对即将爆发的战争可能产生的后果严重估计不足。——张盛发《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若干思考一写在一战爆发100周年之际》(1)根据上述材料,请以“舆论宣传与战争”为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阐释。(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战争中的漫画宣传。【答案】(1)观点:各国十分重视舆论宣传的作用。论述:一战前后,各国十分重视舆论宣传的作用。无论是对内鼓舞士气,扩充士兵,积极备战,还是对外拉拢合作国家,舆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1914年8月刊登在英国《笨拙》杂志的漫画《“文化”的胜利》,描绘了被德国军队洗劫后的佛兰芒村庄,背景由弥漫着浓烟的废墟构成,前景是一个死去的家庭,妻子的手臂环抱着孩子;一战时期德国发行的明信片,图片中的文字为:每开一枪就消灭一个俄国人!每刺一刀就消灭一个法国人!给英国佬来上一脚,给小日本一记耳光!1917年美军创作的征兵海报《入伍:消灭这个疯狂的畜生》,描绘了一个头戴“军国主义”的钉盔、手持印有“德国文化”字样长棍的灵长类动物,在美国上岸后掳走一个少女的场景。综上所述,一战期间,各国十分重视舆论宣传的作用。(2)看待:美化自己的出兵借口;制造假象,鼓舞士气;丑化敌人,提升战斗力。【解析】【小问1详解】论述: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综合材料拟定观点,然后结合材料进行论述。根据材料各国十分重视舆论宣传,可确立观点:各国十分重视舆论宣传的作用。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一战前后,各国十分重视舆论宣传的作用。无论是对内鼓舞士气,扩充士兵,积极备战,还是对外拉拢合作国家,舆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1914年8月刊登在英国《笨拙》杂志的漫画《“文化”的胜利》,描绘了被德国军队洗劫后的佛兰芒村庄,背景由弥漫着浓烟的废墟构成,前景是一个死去的家庭,妻子的手臂环抱着孩子;一战时期德国发行的明信片,图片中的文字为:每开一枪就消灭一个俄国人!每刺一刀就消灭一个法国人!给英国佬来上一脚,给小日本一记耳光!1917年美军创作的征兵海报《入伍:消灭这个疯狂的畜生》,描绘了一个头戴“军国主义”的钉盔、手持印有“德国文化”字样长棍的灵长类动物,在美国上岸后掳走一个少女的场景。综上所述得出结论,一战期间,各国十分重视舆论宣传的作用。小问2详解】看待: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和所述可知,通过宣传来美化自己的出兵借口;制造假象,鼓舞士气;丑化敌人,提升战斗力。2024年惠城区第一次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共8页,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以磨制石器与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命名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也是中国第一个被科学认识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下属于仰韶文化的遗址是( )A. 北京人遗址 B. 半坡遗址 C. 二里头遗址 D. 陶寺遗址2. 据甲骨文记载,商代用盂、豆、皿、盘等存放食物,用刀、俎等加工生食物,烹饪时用鼎、鬲等,进食用箸、勺等,盛放液体饮料的饮器有角、尊、觚、爵、觥、壶等。材料反映了商代( )A. 日常食物种类丰富 B. 注重饮食礼仪C. 青铜冶铸工艺高超 D. 社会等级明显3. 如下图。中国古代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区有多处,因得益于都江堰的修建而获得这一殊荣的是该图中的( )A. 吴 B. 邺 C. 咸阳 D. 益州4. 秦简《为吏之道》写道:“凡为吏之道,必精絜(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无)私,微密谶(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据此表明,秦朝( )A. 法律制度严苛 B. 崇尚儒家思想 C. 注重官员品德 D. 社会矛盾激化5. 他被誉为丝路“凿空”人,“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他是( )A. 司马迁 B. 张骞 C. 哥伦布 D. 班超6. 大运河开通后,文人雅士以大运河为题材诗歌不少。肯定大运河作用的古诗句是( )A.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B.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C.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D.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7.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指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旨在强调唐的繁盛得益于( )A. 民族交融 B. 制度创新 C. 人口迁移 D. 经贸往来8. 北宋大书法家蔡襄感慨道:“凡人情,莫不欲富。至于农人商贾百工之家,莫不昼夜营度,以求其利。”这表明( )A.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 重农轻商观念有所改变C. 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D. 商人地位高居百工之首9. 北宋中后期,针对日益严重的流民问题,处理的方式有:想返回原籍的“令各便归乡”;不愿归乡者允许其居留,“不得抑勒流民”,并明令“州县毋得强逐”。上述做法( )A 抑制了经济发展 B. 激化了社会矛盾 C. 强化了社会治理 D. 阻碍了人口迁移10.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广泛种植桑、棉,丝、棉织业快速发展,一批以丝绵加工、集散的专业市镇纷纷崛起。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江南地区( )A.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B.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C. 纺织业占主导地位 D. 海外贸易受到重视11. 康熙统治期间曾组织测量并绘制出《皇舆全览图》,此次测绘聘请传教士参与,天文观测法结合三角测量,以北京本初子午线为零度线,使用梯形投影法绘制,比例尺为1:40万经纬网制图。据此可知,当时( )A. 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 政府重视科技发明C. 西方文化影响中国 D. 思想自由受到重视12. 1862年,清廷开办了京师同文馆,次年在上海设广方言馆(外国语言专科学校),1864年在广州设同文馆。这些措施( )A. 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B. 契合自强求富的目标C. 适应维新变法的需要 D. 强调中体西用的理念13. 据下图可知( )1900-1936年中国棉纺织业中纱锭的所有权图A. 民族工业大多集中于轻工业 B. 国内投资环境得到彻底改善C. 日本加快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D. 西方逐步放弃对华经济侵略14. 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利用上海因租界而产生的管理空隙,进行各种革命斗争;工农红军利用相关省份交界所形成的管理薄弱地带,建立红色政权。学者意在说明中国共产党( )A 因地制宜进行革命斗争 B.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 善于团结各方抗日力量 D. 宣传并实践马克思主义15. 下表为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整理的红军长征行军情况表。根据表格内容,对长征精神理解最恰当的是( )起止时间 经历省份 行军里程累计 人数统计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青海、河南、湖北、甘肃、陕西 6.5万余里 曾达到过30万人,到最后不足3万人A.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B. 不畏艰险、不怕牺牲C.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D.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16. 1939年,国民党在湖南衡山集中了一批抗日前线各战区的军官学习八路军的游击战术,所用的教材是八路军军事教员陶汉章编写的《游击战术纲要》。这反映出(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建立 B. 正面战场的作战方针落后C. 国共合作重在培养军事人才 D. 敌后战场的抗战受到重视17.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1949年的时代最强音。它表达的含义是( )A. 中国人民身体素质提高 B. 中国人民开始当家做主C. 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提升 D. 中国外交开始独立自主18. 下图为1953年的宣传画。该画创作的背景是( )A. 实行土地改革 B. 实施“一五”计划 C. 参加抗美援朝 D. 进行三大改造19. 20世纪50年代,中国出现学习俄语的热潮;到了80年代,英语取代俄语成为首选外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也流行起来。“外语热”的变化适应了( )A. 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 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 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20. 据统计,1984年山东胶县某乡女性烫发者由此前几年不过3人次激增到万人次之多。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 B. 女性追求个性解放成为时尚C. 改革开放影响人们审美观念 D. 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初见成效21. 读下图。该漫画可用于说明( )A.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顺利完成 B.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D. 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22. 701年日本开始在中央设“大学”,在地方设“国学”,成绩优秀者即可参加“贡举”。考试的科目及评定标准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据此可知,日本( )A. 受到中国文化直接影响 B. 发展成为封建国家C. 实现了向近代社会转型 D. 融入了儒家文化圈23. 下表是一些历史学家或学者评价中世纪的观点。这表明( )人物 观点 出处人文主义学者 这个时期的欧洲战争频繁,教会禁锢了人的思想,是一个黑暗的时代 《西方史学史》朱迪斯·本内特 中世纪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欧洲中世纪史》钱乘旦 中世纪欧洲在昏庸无道中也有创造和累积了近代欧洲文明的诸多因素 《西方那块土》A. 史学研究没有统一的是非标准 B. 尽量接近客观是历史学的使命C. 后人的研究方法比前人更先进 D. 权威学者的研究成果往往可靠24. 读下表,表格中信息表明( )1689年 英国国会颁布《权利法案》,逐步建立君主立宪制1776年 大陆会议发布《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诞生1789年 法国大革命爆发,制宪会议制定《人权宣言》1782年 第一台连续运转的蒸汽机在英国问世,此后,法国、美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A. 资产阶级革命成为时代潮流 B. 资产阶级革命都推翻了君主专制C.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规模最大 D. 资产阶级革命推动工业革命发展25. 美国内战前,人们常用“United States”来表示美国;战后,则常用“the United States'”来表示。“美国”拼写由复数名词变成了单数名词。这一变化意在说明美国内战( )A. 推进了国家的统一 B. 加速资本主义发展C. 解决了社会的矛盾 D. 促使黑人权利平等26. 1897年,英国《星期六评论》刊登的评论写道:“ 口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据材料推测“口 ”最有可能是指( )A. 法国 B. 俄国 C. 德国 D. 日本27. 1921年,23岁的美国企业家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到俄国访问,列宁特地接见他。他们谈论的话题主要是( )A. 十月革命 B. 余粮收集制 C. 苏联模式 D. 新经济政策28. “1946年到1947年的冬天,数十年未见的大饥荒席卷了欧洲。德国许多家庭没有供暖,数百人被冻死;英国、法国等名义上是战胜国,但他们毫无胜利者的体面,整个国家陷入了停摆。”上述材料可用于研究( )A.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 柏林危机的经过C. 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 D. 美苏冷战的原因29. 下表为世界财富“500强”跨国公司的变化。数据变化能够说明( )年份 1989 1999 2009 2019美国 167 179 140 121欧盟 128 151 166 114日本 111 107 68 48中国 0 10 43 129其他 94 53 83 88A. 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 B. 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特征C.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优势上升 D. 美国丧失了全球经济霸主地位30. 2022年联合国统计的数据显示,全球25%的议会成员是女性,这一比例在过去的26年间提升了11%,女性部长的比例在一些由男性主导的如“国防”和“金融”等领域中也有所提升。材料反映( )A. 妇女地位超越男性 B. 教育提升妇女地位C. 妇女地位有所提高 D. 男女平等初步实现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第31、32小题各14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31. 茶文化历史悠久。历史兴趣小组以“茶·世界”为题开展项目化学习,各组承担不同任务,现邀请你参与。任务一【追寻茶的起源】材料一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在河姆渡遗址附近)出土的距今约6000年的人工种植茶树根和疑似茶壶的陶器。科学家从树根形态、解剖结构、茶氨酸含量等三个方面综合鉴定这批树根为山茶属茶种植物的遗存。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2015年6月30日发布会2021年考古工作人员对山东战国早期墓出土的茶叶样品进行检测分析,证实为煮(泡)之后留下的茶渣,这是目前世界上首次发现的煮(泡)过的茶叶残渣。 ——《山东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茶叶遗存分析》(1)根据材料一两则茶叶遗存的考古信息,指出其对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史料价值。任务二【探究茶与世界】材料二 茶叶与英国,鸦片与中国——两种嗜好品与两个国家的命运如此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从18世纪开始,饮茶已经成为英国人的民族习俗。对收入非常有限的劳动阶层来说,“面包+茶叶”就成为他们非常理想的食谱。人们在饮茶时加入糖,才使人体的能量倍增。饮茶不仅使英国成为世界茶叶贸易中心,茶叶的贩运还推动了英国造船业的发展,喝茶时加糖则又带动了殖民地制糖业的发展。茶叶不仅完全可以代替酒类,而且比酒类便宜,有益于健康,也适应劳动者的消费水平,因此茶叶的消费量迅速增长。——摘编自仲伟民《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2)根据材料二,概括茶叶消费增加对英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茶叶、鸦片如何将这两个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的。任务三【畅谈茶的未来】材料三 2021年《全球十大高端名茶》报告收录了来自8个国家的十个高端名茶品牌,中国只有一款茶叶入榜。——摘编自《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21年全球十大高端名茶》(3)根据上述材料,请围绕“茶”设计一个话题,并列举相关史实发表你的见解。32. 近代以来,海外留学深刻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近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高潮时期 主要方向 方式 规模及代表人物同治时期 留学美国 官费 1872-1875年间120名詹天佑、唐绍仪等光绪年间 留学日本 官费自费各半 1896年至1912年期间近3万人黄兴、宋教仁、秋瑾、鲁迅等五四运动前后 留美 留法 留苏 庚子赔款赴美,留法、留苏基本由民间社团组织 梅贻琦、胡适、竺可桢等(赴美) 蔡元培、周恩来、邓小平等(赴法) 刘少奇、刘伯承、蒋经国等(赴苏)——据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整理(1)根据材料一,选取某一时段,分析这一时段留学的时代背景及影响。材料二 1978年6月,邓小平指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教育部要有一个专管留学生的班子”。——摘编自新华社中国政府网《新中国档案:邓小平作出扩大派遣留学生战略决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提出派遣大批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原因。材料三 出国留学人数从1978年的860人增加到2017年的60万余人。改革开放40年来,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519.49万人。40年来,共有313.2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其中近10年来回国的占73.9%,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归国潮”。——《留学潮涌:从“出国热”到“归国潮”》(中国日报网2018-12-18)(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归国潮”的看法。33. 战争期间各国都重视舆论宣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一战期间的舆论宣传画(部分)1914年8月刊登在英国《笨拙》杂志的漫画《“文化”的胜利》 一战时期德国发行的明信片 1917年美军创作的征兵海报《入伍:消灭这个疯狂的畜生》描绘了被德国军队洗劫后的佛兰芒村庄,背景由弥漫着浓烟的废墟构成,前景是一个死去的家庭,妻子的手臂环抱着孩子。 图片中的文字为:每开一枪就消灭一个俄国人!每刺一刀就消灭一个法国人!给英国佬来上一脚,给小日本一记耳光! 描绘了一个头戴“军国主义”的钉盔、手持印有“德国文化”字样长棍的灵长类动物,在美国上岸后掳走一个少女的场景。材料二 欧洲大陆对战争的坦然接受甚至喝彩似的欢迎,其主要原因是:第一,长期片面的民族优越性宣扬和爱国主义教育。每一个欧洲国家,都教育儿童们要以他们的历史传统为荣,要尊重被认为是独特的国家美德。这种民族显耀和民族独尊的教育极易导致偏激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信念,并使青年人不是畏惧,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向往战争。第二,自然界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达尔文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错误理解和应用。第三,欧洲以往的局部和短暂的战争成为人们想象未来战争的范例,从而对即将爆发的战争可能产生的后果严重估计不足。——张盛发《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若干思考一写在一战爆发100周年之际》(1)根据上述材料,请以“舆论宣传与战争”为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阐释。(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战争中的漫画宣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年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 2024年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