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版 七年级下学期 第三次月考 历史模拟试卷(二)(教师版 学生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版 七年级下学期 第三次月考 历史模拟试卷(二)(教师版 学生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次月考 历史模拟试卷
时间:70分钟 满分:75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每小题2分,共30分)
1.“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根据题干“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结合所学知识可,隋朝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隋朝开始改为科举制,使天下读书人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C正确;
世袭制是选拔帝王的制度,从夏朝开始,排除A;
郡县制是管理地方的制度,是秦朝时期的制度,排除B;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开始的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D。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以“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为依托,考查科举制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2.隋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又是一个成就斐然的王朝,对中国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各项不属于其贡献的是(  )
A.开通了大运河 B.开创了“开元盛世”
C.开创了科举制 D.重新统一了中国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开元盛世”;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A. 开通了大运河 ,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开创了“开元盛世” 的是唐玄宗,不是隋朝的贡献,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开创了科举制,不符合题意;
D. 重新统一了中国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这是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3.“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这段话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  )
A.汉族与南诏 B.匈奴与回纥 C.汉族与突厥 D.汉族与吐蕃
【答案】D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依据题干“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向唐朝求亲,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了他,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的内容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以反映了两个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
4.下列史实能够反映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是(  )
①鉴真东渡 ②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华 ⑤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大食旅行者陶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中外文化的史实 ,唐朝时期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主要有鉴真东渡日本,日本派遣唐使访问,玄奘西行印度,大食等国旅行者来华等,而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属于民族关系。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 要掌握隋唐时期繁荣的表现、在对外交往方面的表现。
5.下图是《五代十国形势图》,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表述正确的是(  )
A.五代是黄河流域并存的政权
B.十国中没有相继建立的政权
C.五代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D.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答案】C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不正确,不全是黄河流域的并存政权,B和D两项图片都不能显示,应该排除ABD ,所以答案选择C。
【点评】本题考查五代十国的相关知识。
6.960年正月的一天,北周的边境传来敌情,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奉命出征,不料半路却出现意外,士兵在陈桥驿把黄袍披在他的身上,拥他做了皇帝,以“宋”为政权名称,这就是黄袍加身。这里的他是(  )
A.赵普 B.赵光义 C.赵匡胤 D.石守信
【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A.赵普,不符合题意;
B.赵光义,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他是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故选项C符合题意;
D.石守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基础知识要牢记。
7.阿骨打的活动不包括(  )
A.统一女真各部 B.举兵抗辽
C.称帝建金 D.迁都
【答案】D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靖康之变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第一子目靖康之变中的内容:“女真族中的完颜部逐渐强大起来,并统一了女真各部。完颜阿骨打继任女真首领后,继续领导抗辽斗争,势力不断壮大。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可知,ABC选项都属于阿骨打的活动。D选项金朝迁都燕京是在1153年,阿骨打已经去世,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靖康之变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靖康之变的时间和影响。
8.北宋与南宋的关系类似于(  )
A.西周与东周 B.西汉与东汉 C.西晋与东晋 D.东魏与西魏
【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东晋的兴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南宋的偏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与南宋的关系类似于西晋与东晋。北宋与南宋同属于一个氏族司马氏政权,西晋与东晋同属于赵氏的政权,具有共同的性质就是偏安一隅,而且都是在江南一侧。故选C项。
【点评】北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辽首先建立,然后是北宋,西夏。金朝建立后先灭辽,再灭北宋,南宋建立,西夏一直存在。蒙古崛起,蒙古灭西夏,再灭金,最后灭南宋。
9.“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以下是小明在对这段材料进行探究后得出有关宋朝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水稻是一种在全国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
B.只有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种植水稻
C.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水稻产量最高
D.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水稻主要在南方地区种植,因此A和B表述错误;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并不能说明水稻产量最高,因此C表述错误;
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因此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不大,理解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从唐末五代,经两宋至元朝,先后诞生了四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和元。其中建立起中国历史上彊域空前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是(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蒙古族
【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历史上彊域空前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元朝,元朝的建立者是蒙古族,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先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回答,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1.元朝时,管辖今山西地区的是(  )
A.甘肃行省 B.陕西行省
C.河南江北行省 D.中书省
【答案】D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管辖今山西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今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一部分地区划为“腹里”,直属中书省管辖;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时,管辖今山西地区的是。
12.元朝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琉球指的是(  )
A.台湾 B.香港 C.西藏 D.澳门
【答案】A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根据题干,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今天台湾的名称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元朝时称台湾为琉球;早在春秋时期,称台湾为“岛夷”,先秦时,称台湾为“瀛洲”,隋唐至宋朝时,称台湾为“流求”,明朝初叶,称台湾为“东番”,明朝中叶,台湾又有了“大湾”、“大员”、“台员”之称,明朝万历年间,称为“台湾”;香港、澳门、西藏均不是指琉球;故BCD排除,正确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琉球指的是。
13.元朝时山西省襄汾县人郑光祖一生创作无数,最著名的作品现存有《王璨登楼》《倩女幽魂》等,他的作品通过众多伶人在舞台上唱、念、做、打的传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作品属于(  )
A.诗 B.词 C.赋 D.曲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而题干郑光祖的作品通过众多伶人在舞台上唱、念、做、打传播,由此可推断其作品属于曲。
A:诗,排除;
B:词,排除;
C:赋,排除;
D:曲,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曲,只需识记知识点即可。
14.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小明也自拟了一道题目:“词风豪迈飘逸;常把写景、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符合上述条件的词人是(  )
A.苏轼 B.李清照 C.岳飞 D.辛弃疾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A.依据题干信息 “词风豪迈飘逸;常把写景、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苏轼,他的 词风豪迈飘逸,开创了豪放派先河;常把写景、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李清照,不符合题意;
C.岳飞,不符合题意;
D.辛弃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5.火药广泛应用于战争的朝代是(  )
A.唐朝 B.五代 C.宋朝 D.隋朝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第二子目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的内容中,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火枪、火箭、火炮等。故选C项。
【点评】本题考察是火药的时间这一知识点。此题难度较小,考察火药发明应用的时间这一知识点,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可从火药的开始应用、影响考察。
二、简答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10分)
16.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能在较短时间内,开通全长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泥?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运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看出大运河以 为中心,北达 ,南至 ,除此外,你还能从图中得到关于大运河的什么信息?(3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大运河的开凿有什么作用?(2分)
(3)读材料二,回答古人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对此你有何感想?(3分)
(4)除大运河外,请你写出两个古代著名工程。(2分)
【答案】(1)洛阳涿郡余杭如隋朝大运河依次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等。(2)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南北交通,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也有利于隋朝巩固对全国的统治。(3)大部分河道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运河基础上修建,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4)如:长城、灵渠、都江堰等。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大运河的认识,解题思路如下:
(1)阅读材料一的大运河示意图,找出有效信息,隋朝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从图示中还可以看出,隋朝大运河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等信息。
(2)根据所学知识,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南北交通,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也有利于隋朝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3)阅读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我们的祖先充分运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说明了古人之所以在短时期完成这一工程,主要是靠原来已有的人工运河和天然河道修建而成,这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4)要求学生回答除大运河外还有那些著名的工程,长城,都江堰,灵渠等等。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隋朝大运河对当时南北经济的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隋朝的政权巩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隋朝大运河流经今天的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北京五个省市,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希望同学们好好把握。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对外交往有利于文明互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学研究者按照史料的呈现方式通常将史料分为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等。右图壁画展现了三名唐朝官员(左)在接见外国使节的场景。他们在向唐朝的代表表达敬意。
材料二:唐朝时,中日交流频繁。日本派遣十几批使节把唐朝的先进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等传回日本。在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扬州大明寺的一位高僧接受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材料三: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名寺,研习佛法。10多年后,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根据材料回答,材料一中的壁画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从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唐朝哪一方面的历史?
(3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日本派遣使节来唐朝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中的高僧是谁?
(3分)
(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他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留下的珍贵文献叫什么?
(2分)
(4)以上材料反映了唐朝外交的典型特点是什么?(2分)
【答案】(1)实物史料 外交(对外交往)
(2)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等。鉴真
(3)玄奘 《大唐西域记》
(4)对外开放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物史料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址、遗迹、遗物、出土的文物等,依据这一标准, 材料一中的壁画属于出图文物,是实物史料;依据材料信息“ 唐朝官员在接见外国使节 ”可以看出,这是对外交往。
(2)依据材料信息“ 日本派遣十几批使节把唐朝的先进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等传回日本 ”,可以看出, 日本派遣使节来唐朝的目的是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等 ; 依据材料信息“ 高僧接受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高僧是鉴真,他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佛法。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三中的“他” 是玄奘,他西行天竺取经,归国后,口述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外交流的珍贵文献。
(4)依据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比较频繁而且比较开放。
故答案为:(1) 实物史料 外交(对外交往)
(2) 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等。鉴真
(3) 玄奘 《大唐西域记》
(4)对外开放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史料分类,解答时,依据对史料分类标准的识记来回答;第二问需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理解回答。
(2)(3)属于同一类型,第一问都需要依据材料回答,可以细心读材料,有些答案就在材料中,细心一些即可;第二问是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比较简单。
(4)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上述材料,进行理解,看看他们呈现出的特点,这个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回答,不要担心写不好,意思相似即可。
18.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就重视与边疆少数民族的交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占6.5%.这在历代汉人王朝中是较为罕见的。
材料二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尊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材料三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割据分裂局面;二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结合所学,思考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的政策是怎样的?(3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涉及的是哪两个政权?
(2分)
(3)依据材料三,说说唐朝和北宋时期我国分别属于“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的哪一种。
(3分)
(4)元朝在中央设立哪一机构来管理西藏?分析宋元时期我国民族融合出现高潮的原因。
(2分)
【答案】(1)信息:在唐朝的官职中,有一些是少数民族担任的,或重视少数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2)澶渊之盟。北宋与辽。
(3)唐朝属于第二种,宋朝属于第一种。
(4)宣政院。原因:宋元时期的政策、政治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各民族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等。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1)根据材料“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占6.5%”可知,在唐朝的官职中,有一些是少数民族担任的,或重视少数民族。唐朝实行的是开明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可知,这是澶渊之盟。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宋,宋真宗亲自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增,打退了辽军。辽宋议和,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力强大,实行的是开明的民族政策,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宋朝时期,边疆的民族强大,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割据局面。(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设立了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宋元时期的政策、政治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各民族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
【点评】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在我国古代,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战有和,和是主流,各族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识记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
四、探究题(本大题1个小题,每小问3分,共15分)
19. 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有作为的统治者”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参与完成。
历史人物 问题情境
材料一:全国统一后,隋文帝说:“方今区宇一家,烟火万里,百姓又安,四夷宾服”。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隋文帝统一全国受到了许多中外学者的赞扬的原因。
材料二: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杜佑《通典》卷七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统治时期开创的盛世局面后被称为什么?这种盛世局面得益于唐太宗在经济上采取的什么措施?
材料三: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3)从材料三中找出赵普建议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年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列举三点)
材料四: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 地理志》 (4)从材料四中你可以获得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疆域的有效管辖创立了什么制度?
(5)综上所述,你认为杰出的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根据材料“方今区宇一家,烟火万里,百姓又安,四夷宾服”及所学可知,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根据材料“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可知,描述的是唐太宗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历史信息,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盛世局面得益于唐太宗在经济上采取了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3)根据材料“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可得出“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根据材料“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及所学可知,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分散、削弱地方官的权力。
(4)根据材料“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可得出元朝疆域辽阔;结合所学可知,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疆域的有效管辖创立了行省制度。
(5)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杰出的历史人物加速了历史发展进程;推动了历史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等。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贞观之治”;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1)根据材料“方今区宇一家,烟火万里,百姓又安,四夷宾服”及所学可知,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根据材料“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可知,描述的是唐太宗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历史信息,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盛世局面得益于唐太宗在经济上采取了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3)根据材料“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可得出“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根据材料“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及所学可知,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分散、削弱地方官的权力;
(4)根据材料“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可得出元朝疆域辽阔;结合所学可知,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疆域的有效管辖创立了行省制度;
(5)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杰出的历史人物加速了历史发展进程;推动了历史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等;
故答案为:(1)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贞观之治; 在经济上采取了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3)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分散、削弱地方官的权力。
(4) 元朝疆域辽阔 ,行省制度;
(5) 杰出的历史人物加速了历史发展进程;推动了历史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等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回答;
(2)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回答即可;第二问是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紧贴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5)本题看出理解能力。解答时,综合上述材料,结合对历史人物作用的理解回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次月考 历史模拟试卷
时间:70分钟 满分:75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每小题2分,共30分)
1.“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2.隋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又是一个成就斐然的王朝,对中国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各项不属于其贡献的是(  )
A.开通了大运河 B.开创了“开元盛世”
C.开创了科举制 D.重新统一了中国
3.“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这段话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  )
A.汉族与南诏 B.匈奴与回纥 C.汉族与突厥 D.汉族与吐蕃
4.下列史实能够反映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是(  )
①鉴真东渡 ②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华 ⑤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大食旅行者陶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5.下图是《五代十国形势图》,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表述正确的是(  )
A.五代是黄河流域并存的政权
B.十国中没有相继建立的政权
C.五代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D.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6.960年正月的一天,北周的边境传来敌情,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奉命出征,不料半路却出现意外,士兵在陈桥驿把黄袍披在他的身上,拥他做了皇帝,以“宋”为政权名称,这就是黄袍加身。这里的他是(  )
A.赵普 B.赵光义 C.赵匡胤 D.石守信
7.阿骨打的活动不包括(  )
A.统一女真各部 B.举兵抗辽
C.称帝建金 D.迁都
8.北宋与南宋的关系类似于(  )
A.西周与东周 B.西汉与东汉 C.西晋与东晋 D.东魏与西魏
9.“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以下是小明在对这段材料进行探究后得出有关宋朝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水稻是一种在全国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
B.只有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种植水稻
C.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水稻产量最高
D.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10.从唐末五代,经两宋至元朝,先后诞生了四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和元。其中建立起中国历史上彊域空前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是(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蒙古族
11.元朝时,管辖今山西地区的是(  )
A.甘肃行省 B.陕西行省
C.河南江北行省 D.中书省
12.元朝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琉球指的是(  )
A.台湾 B.香港 C.西藏 D.澳门
13.元朝时山西省襄汾县人郑光祖一生创作无数,最著名的作品现存有《王璨登楼》《倩女幽魂》等,他的作品通过众多伶人在舞台上唱、念、做、打的传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作品属于(  )
A.诗 B.词 C.赋 D.曲
14.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小明也自拟了一道题目:“词风豪迈飘逸;常把写景、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符合上述条件的词人是(  )
A.苏轼 B.李清照 C.岳飞 D.辛弃疾
15.火药广泛应用于战争的朝代是(  )
A.唐朝 B.五代 C.宋朝 D.隋朝
二、简答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10分)
16.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能在较短时间内,开通全长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泥?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运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看出大运河以 为中心,北达 ,南至 ,除此外,你还能从图中得到关于大运河的什么信息?(3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大运河的开凿有什么作用?(2分)
(3)读材料二,回答古人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对此你有何感想?(3分)
(4)除大运河外,请你写出两个古代著名工程。(2分)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对外交往有利于文明互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学研究者按照史料的呈现方式通常将史料分为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等。右图壁画展现了三名唐朝官员(左)在接见外国使节的场景。他们在向唐朝的代表表达敬意。
材料二:唐朝时,中日交流频繁。日本派遣十几批使节把唐朝的先进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等传回日本。在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扬州大明寺的一位高僧接受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材料三: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名寺,研习佛法。10多年后,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根据材料回答,材料一中的壁画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从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唐朝哪一方面的历史?
(3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日本派遣使节来唐朝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中的高僧是谁?
(3分)
(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他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留下的珍贵文献叫什么?
(2分)
(4)以上材料反映了唐朝外交的典型特点是什么?(2分)
18.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就重视与边疆少数民族的交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占6.5%.这在历代汉人王朝中是较为罕见的。
材料二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尊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材料三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割据分裂局面;二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结合所学,思考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的政策是怎样的?(3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涉及的是哪两个政权?
(2分)
(3)依据材料三,说说唐朝和北宋时期我国分别属于“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的哪一种。
(3分)
(4)元朝在中央设立哪一机构来管理西藏?分析宋元时期我国民族融合出现高潮的原因。
(2分)
四、探究题(本大题1个小题,每小问3分,共15分)
19. 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有作为的统治者”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参与完成。
历史人物 问题情境
材料一:全国统一后,隋文帝说:“方今区宇一家,烟火万里,百姓又安,四夷宾服”。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隋文帝统一全国受到了许多中外学者的赞扬的原因。
材料二: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杜佑《通典》卷七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统治时期开创的盛世局面后被称为什么?这种盛世局面得益于唐太宗在经济上采取的什么措施?
材料三: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3)从材料三中找出赵普建议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年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列举三点)
材料四: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 地理志》 (4)从材料四中你可以获得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疆域的有效管辖创立了什么制度?
(5)综上所述,你认为杰出的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