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08 人口与城市目 录12考点一 人口分布、人口的数量变化 2考查角度 人口分布【真题研析·规律探寻】2【核心提炼·考向探究】4考查角度 人口的数量变化【真题研析·规律探寻】5【核心提炼·考向探究】8【题型特训·命题预测】9考点二 人口迁移 13考查角度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真题研析·规律探寻】13【核心提炼·考向探究】16考查角度 人口迁移的影响【真题研析·规律探寻】18【核心提炼·考向探究】19考查角度 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与人口迁移【真题研析·规律探寻】22【核心提炼·考向探究】23【题型特训·命题预测】24考点三 城镇、乡村区位与空间结构 27考查角度 城市(聚落)区位【真题研析·规律探寻】27【核心提炼·考向探究】28考查角度 城镇空间形态【真题研析·规律探寻】30【核心提炼·考向探究】31考查角度 城乡空间结构【真题研析·规律探寻】32【核心提炼·考向探究】35【题型特训·命题预测】38考点四 城镇化进程及影响 42考查角度 城镇化进程及影响【真题研析·规律探寻】42【核心提炼·考向探究】44【题型特训·命题预测】48考点五 城市的辐射功能 50考查角度 城市的辐射功能【真题研析·规律探寻】50【核心提炼·考向探究】52【题型特训·命题预测】55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人口分布、人口的数量变化 2023全国甲卷4题,4分 2023浙江1月卷1-2题,4分 2023海南卷16题,10分 2022江苏卷16-18题,6分 2022河北卷7-8题,6分 2021浙江1月卷15-16题,4分 【命题规律】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属于主干知识,但内容相对简单,难以承载有一定难度的试题,因此属于中频、低难度考点,在高考试题中会间或性地考查;高考试题要求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高考试题中涉及本专题内容时,往往通过读图和计算来提高试题的难度。 高考对城市的考查频率中等,试题以选择题为主,试题难度中等偏下;从考向来看,对城镇、乡村空间结构的考查频率最高,因为该考向既能够很好地体现空间性的学科特色,又可以很好地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对城乡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的考查频率增加,这与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现实保持一致,也体现了新高考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在考查内容的选材上凸显国家建设伟大成就和重大发展战略。对大都市辐射功能等新教材内容考查频率增加。 【命题预测】就考查方向而言,逐渐由考查人口增长转变微考查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试题往往以人口统计资料图为材料,设问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在选项中判定图文数据呈现的原因或后果,二是通过计算图文中的数据,分析判断相关人口数据的时空变化。未来城市方面的高考命题的热点考向:对城市群、城市带的考查仍将是考查热点;乡村聚落将成为新的考查热点。城市往往与人口、产业发展、交通以及自然地理相关知识点结合在一起考查。人口迁移 2023山东卷3-5题,6分 2023浙江6月卷22-23题,6分 2023海南卷1-2题,6分 2022浙江6月卷7-8题,4分 2022天津卷12题,3分 2022重庆卷5-6题,6分 2021山东卷7-9题,9分 2021江苏卷11-13题,6分城镇、乡村区位与空间结构 2023浙江6月卷7-8题,4分 2023山东卷11-13题,9分 2023海南卷3-4题,6分 2023湖北卷1-3题,9分 2022江苏卷21-22题,4分 2022广东卷13-14题,6分 2022浙江1月10-11题,6分城镇化 2023广东卷15-16题,6分 2022全国乙卷1-3题,12分 2022广东卷1-2题,6分 2023湖北卷7-9题,9分 2020浙江1月卷22-23题,6分城市的辐射功能 2022山东卷1-2题,6分 2022北京卷20题,7分 2021江苏卷20-22题,6分考点一 人口分布、人口的数量变化考查角度 人口分布(2023·全国甲卷)技术进步对人口分布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1790~1870年,随着蒸汽机等技术的应用,美国人口更加趋向临河分布;1870年后随着电力、机械等技术进步,美国的用水来源结构随之变化,河流对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对减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影响1790~1870年美国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①工业②农业③内河运输④公路运输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2023·浙江1月卷)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明显,但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基本不变。下面为中亚五国地形及各国人口、面积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2.下列中亚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A.土库曼斯坦 B.哈萨克斯坦 C.吉尔吉斯斯坦 D.塔吉克斯坦3.影响中亚东南部地区人口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热量 B.矿产 C.水源 D.土壤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考查角度 人口的数量变化(2022·江苏卷)我国于2010年和2020年分别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六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下图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六普’‘七普’,人口增长差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相等的省级行政区是( )A.京、沪 B.黑、吉 C.粤、鄂 D.渝、黔5.我国四个直辖市人口增长的共同特点是( )A.“六普”到“七普”期间,人口加速增长B.“六普”到“七普”期间,人口减速增长C.“六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D.“七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6.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 )A.向城市群集聚 B.向中西部迁移 C.沿长江带集聚 D.分布更加均衡(2020·全国Ⅲ卷)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下图显示2010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A.2001~2005年 B.1991~1995年C.1981~1985年 D.1971~1975年8.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 )A.生育政策放宽 B.经济发展提速C.育龄妇女较多 D.生育观念转变9.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发展的变化是( )A.人口出生率逐渐提高 B.人口增长较为缓慢C.2025年迎来生育高峰 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明确人口数量变化特点的分析思路①速度快慢(注意分段)。②人口数量多少变化(注意不同年龄段)。明确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①资源;②经济;③社会:教育、交通、住房(房价)、管理(治安);④生态:环境污染、生态破坏;⑤产业:劳动力的数量及价格影响产业的规模、成本、市场竞争力,影响产业的市场需求,高素质劳动力数量影响产业的科技创新,促进当地各种产业的发展及产业转型。考向1 影响人口分布的区位因素下图为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甲地区人口密度低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矿产资源贫乏 B.滩涂广布 C.赤潮多发 D.地震多发2.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分布状况一直比较稳定,其主导因素是( )A.自然环境 B.河湖分布 C.经济格局 D.国家政策3.缓解江苏省人口分布不均的合理措施是( )A.鼓励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素质 B.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C.实施移民搬迁,分散大城市职能 D.完善交通网络,便于人口流动肯尼亚是东非国家,首都内罗毕是诸多国际组织总部和分支机构的所在地。蒙巴萨作为肯尼亚唯一的港口城市,是东非地区的门户,战略地位重要。自独立以来,肯尼亚延续了殖民统治时期的城市发展格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镇化率快速提升,大型城市规模急剧增长。肯尼亚当前的城市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南部密集、北部稀疏的分布格局,主要城市沿殖民统治时期修建的铁路呈东西向分布。图示意肯尼亚主要城市与人口分布概况。完成下面小题。4.据图分析,1999—2019年肯尼亚人口分布( )①重心由西北向东南移动②重心由东南向西北移动③整体呈现“东、北部密集,西、南部稀疏”的空间格局④整体呈现“西、南部密集,东、北部稀疏”的空间格局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自肯尼亚独立以来,加剧该国人口区域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居住条件 B.自然资源C.经济发展水平 D.海港服务设施6.为优化肯尼亚城市体系格局,亟须( )A.在肯尼亚南部地区建设节点城市 B.政府适当鼓励城市人口回流农村C.大力升级蒙巴萨的港口基础设施 D.投入资金建设肯尼亚南北向铁路考向2 人口再生产我国于1971年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确立计划生育为基本国策,2015年10月29日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2021年5月31日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下图示意1950~2016年我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及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1995年我国0~14岁人口数量再次出现小高峰的原因是( )A.改革开放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B.招商引资促进外籍人口迁入C.人口流动频繁导致生育率高 D.上一次婴儿潮已到育龄阶段8.2015年10月29日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后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这说明( )A.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B.男女比例失衡严重C.人们生育观念转变 D.居民收入水平较低9.我国1971~2021年间生育政策不断调整,有利于( )A.改善我国人口结构 B.促进人口均衡分布C.应对人口的老龄化 D.调整三大产业结构考点二 人口迁移考查角度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2023·山东卷)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成下面小题。1.图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 )A.老年人口比重大 B.老年人口数量大C.劳动人口比重大 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3.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 )A.经济规模 B.经济发展趋势 C.人口规模 D.人口职业构成(2023·海南卷)人口重心是指区域空间中人口数量可维持空间均衡的受力点,其时序变化可反映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轨迹。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内人口重心迁移明显。图示意1978—201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下列关于2003-200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人口重心移动速度西部小于中部 B.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西部大于中部C.中部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 D.西部人口重心向东南移动5.对我国中部地区1978-2018年人口重心迁移影响相对较小的是( )A.中部地区人口外流 B.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C.中部地区跨境贸易 D.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考查角度 人口迁移的影响(2021·浙江6月卷)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A.人口密度 B.交通运输C.环境承载力 D.移民意愿7.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 )①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②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③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④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考查角度 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与人口迁移(2021·山东卷)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8.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育政策调整 B.落户政策放宽C.医疗条件改善 D.行政区划变动9.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 )A.人口老龄化加剧 B.GDP增长缓慢C.环境承载力下降 D.产业结构优化10.该市的支柱产业是( )A.采矿业 B.旅游业 C.制造业 D.物流业考向1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产生的影响柘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属黄河冲积平原区。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分布格局呈动态变化趋势。下表为该县村庄三个年份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值数据。完成下面小题。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 2006年 2016年 2020年村庄数量(个) 占比(%) 村庄数量(个) 占比(%) 村庄数量(个) 占比(%)≤0.60 0 0.00 64 12.75 14 2.790.60—0.80 10 1.99 207 41.24 102 20.320.80—1.00 472 94.02 197 39.24 360 71.711.00—1.20 3 0.60 2 0.40 12 2.39≥1.20 17 3.39 32 6.37 14 2.791.推断在城区及其周边地区呈聚集态势的村庄,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为( )A.≤0.60 B.0.60—0.80 C.0.80—1.00 D.≥1.002.整体来看,柘城县村庄( )A.老年人口比重减小 B.老年人口平均年龄减小C.劳动人口比重减小 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减小3.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区域,一般具有相似的( )A.经济规模 B.经济发展趋势 C.人口规模 D.人口职业构成考向2 人口迁移新趋势区域性人口回流是指流动人口由跨省流动转为省内流动,亦或由省内跨市流动转为市内跨县流动的返迁流动行为。下图示意2017年我国区域性回流人口在不同行政等级城镇的分布。完成下面小题。4.图中显示( )A.全国省会和直辖市接受的区域性回流人口最多B.东部地区的省会是区域性人口回流主要目的地C.西部地区的县级城市对区域性回流人口吸引力最强D.中部地区普通地级城市的区域性人口回流占比最高5.与县级城市相比,普通地级城市区域性人口回流占比高的主要原因是( )①工资水平和生活成本更高 ②距离大城市更近③二、三产业发展水平更高 ④公共服务更完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老漂族”指为支持子女事业或照顾第三代而背井离乡,到子女工作所在的大城市生活的老年人。我国“老漂族”人口数量巨大,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老漂族”集中的区域之一。调查还发现,目前上海市也有部分老年人“漂”在其周边的水乡古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下列省区中,“漂”在上海的老年人数量最多的省份是( )A.安徽 B.贵州 C.北京 D.湖南7.上海市部分老年人“漂”在其周边水乡古镇的主要原因是( )①生活成本较低②便于照顾家庭③交通便利④环境优美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考点三 城镇、乡村区位与空间结构考查角度 城市(聚落)区位1.(2023·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图左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惟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图右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 分析与A区域相比,B区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城市区位因素的判断方法(1)首先考虑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自然因素)。(2)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社会经济因素)。(3)在影响城市区位的两大因素中,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因素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条件,经济发展、交通、政治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4)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如经济布局调整、不同的交通运输时代城市区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影响城市的兴衰。考查角度 城镇空间形态(2023·浙江6月卷)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下图为我国某县级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地貌 B.环境保护 C.开发成本 D.防灾安全3.2015年后,该城市的建设用地( )A.沿交通线蔓延式快速发展 B.以周边卫星城镇用地为主C.以城市更新改造利用为主 D.以城市中心工业用地为主(2023·山东卷)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完成下面小题。4.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风向 B.地形 C.资源 D.河流城镇空间形态考查角度 城乡空间结构(2023·海南卷)岭南某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因势而建,内修墩塘,外防水患,形成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左图)。右图为该古村落的堤围及水闸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下列示意图中,符合该村落空间结构特征的是( )A.A B.B C.C D.D6.右图中水闸的主要功能是( )A.抵御外敌 B.蓄水发电 C.防洪排涝 D.美化环境(2023·山东卷)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完成下面3-5小题。7.1983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转回浑河南岸,主要因为( )A.南岸生态环境优美 B.城区煤炭资源枯竭C.北岸发展空间狭小 D.经济依赖重化工业8.为优化功能布局,抚顺市城区宜( )A.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 B.向南建设宜居宜业新区C.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 D.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2021·山东卷)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在老城区东北方向的滨河湿地规划建设新城。如图示意新城区的功能分区,其中住宅区规划为三个不同等级。O、P区的住宅设计为装配式木质建筑,Q区的住宅设计为钢筋混凝土建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新城区内设计“串珠状”湖泊的首要目的是( )A.改善市民居住环境B.提升土地商业价值C.提供生产生活用水D.应对城市内涝灾害10.O、P区的住宅设计成装配式木质建筑,主要是为了( )A.降低成本 B.提升品质C.隔热防潮 D.生态环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成因考向1 聚落分布的区位条件地名是镌刻在大地上的历史印记,也承载着游子们浓浓的乡愁。通过对我国某县辖区地名统计发现,该辖区内85%以上村名都与自然要素有关,很多地名都蕴涵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下面是该县辖区村名用字分类及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地名主要用字 出现次数 出现比重沟、湾、滩、河、渠、润等 711 41.73%峁、梁、石、山、塬、崖、岭等 529 31.04%西、东、南、上、北、下、左等 114 6.69%柳、芦、麻、枣、木、桃、槐等 72 4.23%红、黑、青、乌、炭等 39 2.29%累计 1465 85.97%1.影响该区域聚落分布最主要的因素是( )A.地形 B.土壤 C.水源 D.植被2.推测该县所处地区可能( )A.由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 B.由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C.由草原向荒漠带过渡 D.由地势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过渡3.研究发现,该区域“涉水”地名文化景观的分布位置多次发生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河道持续淤积 B.人类生产活动C.地壳间歇抬升 D.气候干湿变化考向2 城乡空间形态福建省厦门市陆地面积1700.61平方千米(2020年),由厦门岛、鼓浪屿、海沧半岛、集美半岛、翔安半岛、大嶝岛、小山登岛、内陆同安及九龙江等组成,历经了从海岛向海湾扩展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多中心、组团式”的形态布局。厦门市交通压力大,本地居民职住通勤是交通压力的主要来源。下图示意厦门市以厦门岛为中心的空间结构规划。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厦门市“多中心、组团式”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政策引导 B.经济发展 C.山水阻隔 D.环境问题5.厦门市各组团之间( )A.均衡发展 B.功能分工明确 C.孤立发展 D.向心联系明显6.为促进厦门市职住平衡,其城市规划应( )A.在岛湾之间增建跨海通道 B.在半岛之间填海造陆C.促进各组团城市功能专门化 D.促进各组团服务业健全发展考向3 城市功能区与城市空间结构下图示意重庆市北培区城区4个功能区(居住区、文化区、商业区、城区主干道)道路人流量在某日部分时段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图中甲功能区为( )A.商业区 B.文化区 C.居住区 D.城区主干道8.图中各时段( )A.文化区人流量变化受学生上下学时间影响大B.城区主干道人流量变化一天内出现两次高峰C.商业区与文化区人流量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D.居住区在中午时段的人流量达到一天中最大考点四 城镇化进程及影响考查角度 城镇化进程及影响(2023·广东卷)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由阶段I发展到阶段II,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 )A.人口增长、社区改造 B.社区改造、政府引导C.企业参与、人口增长 D.政府引导、企业参与12.与阶段I相比,阶段Ⅲ郊区演变的最显著特征是( )A.产业分布均衡 B.产城融合加强C.空间结构单一 D.居住功能弱化(2022·全国乙卷)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下表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城市 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 2010-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变化/万人 2010-2020年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变化/万人上海 30.3 -30.25 215.42北京 59.7 -72.8 300.9广州 39.7 129.12 468.46深圳 34.0 116.88 596.7313.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A.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B.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C.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D.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14.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一般具有( )A.相似的空间形态 B.趋同的主导产业C.一致的功能定位 D.相近的等级规模15.根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 )A.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 B.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C.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 D.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分析思路(1)要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2)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具体如右图所示:城镇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思路城镇化过程表现为人口的转变、空间地域利用方式的转变、产业构成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和转变完成后,对地理环境造成深刻影响,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1)景观变化的影响①不利影响②有利影响:合理的城镇化可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境。(2)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3)土地利用方式带来的影响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郊区农业用地将转化为城镇用地,将增加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并带来郊区农民就业方式的转变。城镇化问题解决措施的分析思路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社会问题等方面,不同城镇化问题的应对措施不同。(1)城市内涝:整治河道,完善排水系统;扩大绿地 和 湿 地 面 积;建 设 海 绵 城 市、雨 水 花园等。(2)环境恶化:建设城市绿心,绿色屋顶、植物墙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扩大城市湿地面积;使用清洁能源;垃圾分类处理;建立污水处理厂等。(3)交通拥堵: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完善城市交通网、发展立体交通、发展城市公交等。从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角度,考查城市功能区考向 城镇化进程就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近距离迁移到户籍所在地附近的中小城镇就业和居住,实现农民非农化、生活城市化和身份市民化的过程,其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来自本镇、县内及省内。2000年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发展迅速。图示意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过程。完成下面小题。1.2000年以来,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发展迅速的根本原因是( )A.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 B.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完善C.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升级 D.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回流2.城镇化劳动力来自本镇的部分称之为本镇贡献率。研究显示,中西部地区本地工业化水平提高能提高本镇贡献率,而本地服务业水平提高却能降低本镇贡献率,主要是因为( )A.工业化主要承接外地农村劳动力转移B.服务业主要承接省内农村劳动力转移C.中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较高D.中西部地区服务业水平较高考点五 城市的辐射功能考查角度 城市的辐射功能(2022·山东卷)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下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 )A.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 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C.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 D.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2.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 )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 ②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③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 ④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022·广东卷)交通是城市间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不同的交通流模式能够反映出城市间的相互联系状况。有学者基于G省2019年9月的日平均车流量数据信息,提出了该省高速公路交通流三种模式(下图)。据此完成下题。3.这三种模式中,对一般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起促进作用( )A.最大的是甲模式B.最大的是乙模式C.最大的是丙模式D.三种模式一样大4.从丙模式判断,各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存在( )A.职能一致性 B.区域均衡性C.空间封闭性 D.等级差异性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考向 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依托西安、宝鸡、天水等城市,国家设立关中—天水经济区,构建西北产业集聚带。该经济区战略区位重要,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扎实。下图示意黄河流域主要城市分布和辐射范围。完成下面小题。1.与中上游城市比,黄河下游的城市辐射范围总体更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A.城市体系 B.地理位置 C.水运条件 D.资源禀赋2.关中—天水经济区对黄河中上游区域辐射作用主要表现为( )A.转入高耗水企业B.集聚人才资本 C.转入高科技产业 D.加强分工协作研究者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获取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企业流、交通流、信息流等数据,计算出城市间的关联度。一个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关联度占该城市关联度总量的比例,称为中心城市对该城市的控制度。苏州市为长江三角洲的制造业中心,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控制度有强有弱。下图示意苏州市对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控制度分布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据图推测影响苏州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控制度的主要因素有( )A.企业流动和交通联系 B.人口迁移和经济水平C.距离远近和行政区划 D.工业联系和信息交流4.苏州和上海之间关联度高,体现在( )①苏州企业为上海提供大量制造业产品 ②上海为苏州企业提供大量信息金融服务③上海主要依靠苏州交通设施对外联系 ④苏州企业的大量劳动力主要来自于上海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5.能够提高苏州对南通的控制度的做法是( )A.加强省际之间的政府联系 B.两地协同发展相同产业C.大力发展苏州金融科技业 D.扩大两地间的互联互通专题08 人口与城市目 录12考点一 人口分布、人口的数量变化 2考查角度 人口分布【真题研析·规律探寻】2【核心提炼·考向探究】4考查角度 人口的数量变化【真题研析·规律探寻】5【核心提炼·考向探究】8【题型特训·命题预测】9考点二 人口迁移 13考查角度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真题研析·规律探寻】13【核心提炼·考向探究】16考查角度 人口迁移的影响【真题研析·规律探寻】18【核心提炼·考向探究】19考查角度 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与人口迁移【真题研析·规律探寻】22【核心提炼·考向探究】23【题型特训·命题预测】24考点三 城镇、乡村区位与空间结构 27考查角度 城市(聚落)区位【真题研析·规律探寻】27【核心提炼·考向探究】28考查角度 城镇空间形态【真题研析·规律探寻】30【核心提炼·考向探究】31考查角度 城乡空间结构【真题研析·规律探寻】32【核心提炼·考向探究】35【题型特训·命题预测】38考点四 城镇化进程及影响 42考查角度 城镇化进程及影响【真题研析·规律探寻】42【核心提炼·考向探究】44【题型特训·命题预测】48考点五 城市的辐射功能 50考查角度 城市的辐射功能【真题研析·规律探寻】50【核心提炼·考向探究】52【题型特训·命题预测】55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人口分布、人口的数量变化 2023全国甲卷4题,4分 2023浙江1月卷1-2题,4分 2023海南卷16题,10分 2022江苏卷16-18题,6分 2022河北卷7-8题,6分 2021浙江1月卷15-16题,4分 【命题规律】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属于主干知识,但内容相对简单,难以承载有一定难度的试题,因此属于中频、低难度考点,在高考试题中会间或性地考查;高考试题要求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高考试题中涉及本专题内容时,往往通过读图和计算来提高试题的难度。 高考对城市的考查频率中等,试题以选择题为主,试题难度中等偏下;从考向来看,对城镇、乡村空间结构的考查频率最高,因为该考向既能够很好地体现空间性的学科特色,又可以很好地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对城乡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的考查频率增加,这与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现实保持一致,也体现了新高考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在考查内容的选材上凸显国家建设伟大成就和重大发展战略。对大都市辐射功能等新教材内容考查频率增加。 【命题预测】就考查方向而言,逐渐由考查人口增长转变微考查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试题往往以人口统计资料图为材料,设问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在选项中判定图文数据呈现的原因或后果,二是通过计算图文中的数据,分析判断相关人口数据的时空变化。未来城市方面的高考命题的热点考向:对城市群、城市带的考查仍将是考查热点;乡村聚落将成为新的考查热点。城市往往与人口、产业发展、交通以及自然地理相关知识点结合在一起考查。人口迁移 2023山东卷3-5题,6分 2023浙江6月卷22-23题,6分 2023海南卷1-2题,6分 2022浙江6月卷7-8题,4分 2022天津卷12题,3分 2022重庆卷5-6题,6分 2021山东卷7-9题,9分 2021江苏卷11-13题,6分城镇、乡村区位与空间结构 2023浙江6月卷7-8题,4分 2023山东卷11-13题,9分 2023海南卷3-4题,6分 2023湖北卷1-3题,9分 2022江苏卷21-22题,4分 2022广东卷13-14题,6分 2022浙江1月10-11题,6分城镇化 2023广东卷15-16题,6分 2022全国乙卷1-3题,12分 2022广东卷1-2题,6分 2023湖北卷7-9题,9分 2020浙江1月卷22-23题,6分城市的辐射功能 2022山东卷1-2题,6分 2022北京卷20题,7分 2021江苏卷20-22题,6分考点一 人口分布、人口的数量变化考查角度 人口分布(2023·全国甲卷)技术进步对人口分布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1790~1870年,随着蒸汽机等技术的应用,美国人口更加趋向临河分布;1870年后随着电力、机械等技术进步,美国的用水来源结构随之变化,河流对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对减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影响1790~1870年美国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①工业②农业③内河运输④公路运输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解析】1.【答案】1. A(2023·浙江1月卷)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明显,但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基本不变。下面为中亚五国地形及各国人口、面积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2.下列中亚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A.土库曼斯坦 B.哈萨克斯坦 C.吉尔吉斯斯坦 D.塔吉克斯坦3.影响中亚东南部地区人口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热量 B.矿产 C.水源 D.土壤【解析】2.3.【答案】2.B 3.C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考查角度 人口的数量变化(2022·江苏卷)我国于2010年和2020年分别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六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下图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六普’‘七普’,人口增长差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相等的省级行政区是( )A.京、沪 B.黑、吉 C.粤、鄂 D.渝、黔5.我国四个直辖市人口增长的共同特点是( )A.“六普”到“七普”期间,人口加速增长B.“六普”到“七普”期间,人口减速增长C.“六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D.“七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6.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 )A.向城市群集聚 B.向中西部迁移 C.沿长江带集聚 D.分布更加均衡【解析】4.5.6.【答案】4.C 5.D 6.A(2020·全国Ⅲ卷)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下图显示2010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A.2001~2005年 B.1991~1995年C.1981~1985年 D.1971~1975年8.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 )A.生育政策放宽 B.经济发展提速C.育龄妇女较多 D.生育观念转变9.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发展的变化是( )A.人口出生率逐渐提高 B.人口增长较为缓慢C.2025年迎来生育高峰 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解析】7.8.9.【答案】7.D 8.C 9.B明确人口数量变化特点的分析思路①速度快慢(注意分段)。②人口数量多少变化(注意不同年龄段)。明确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①资源;②经济;③社会:教育、交通、住房(房价)、管理(治安);④生态:环境污染、生态破坏;⑤产业:劳动力的数量及价格影响产业的规模、成本、市场竞争力,影响产业的市场需求,高素质劳动力数量影响产业的科技创新,促进当地各种产业的发展及产业转型。考向1 影响人口分布的区位因素下图为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甲地区人口密度低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矿产资源贫乏 B.滩涂广布 C.赤潮多发 D.地震多发2.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分布状况一直比较稳定,其主导因素是( )A.自然环境 B.河湖分布 C.经济格局 D.国家政策3.缓解江苏省人口分布不均的合理措施是( )A.鼓励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素质 B.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C.实施移民搬迁,分散大城市职能 D.完善交通网络,便于人口流动【答案】1.B 2.C 3.B【分析】1.读图可知,甲地位于江苏省东部沿海,滩涂广布,不适宜大规模居住,难以开发利用,人口密度小,B正确;江苏省大部分地区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不是人口密度低的主要原因,A错误;赤潮属于海洋水污染现象,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C错误;位于板块内部,地壳运动不活跃,地震较少,D错误。故选B。2.江苏省沿江及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是我国最富裕的地区,人口分布比例一直高于其他地区,故经济格局是人口分布格局稳定的主因,C正确;自然环境、河湖分布,对人口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AB错误;国家发展政策是一直变化的,但是江苏省南部的人口分布格局一直比较稳定,所以不是主导因素,D错误。故选C。3.由题意可知,导致区域人口分布不均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差异,故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是解决人口分布不均的最合理措施,B正确;其它三项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江苏人口分布不均的状况,ACD错误。故选B。【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我们可以从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来分析:自然环境因素: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矿产资源: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开发历史、工农业基础、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因素、宗教、习俗、政策等。肯尼亚是东非国家,首都内罗毕是诸多国际组织总部和分支机构的所在地。蒙巴萨作为肯尼亚唯一的港口城市,是东非地区的门户,战略地位重要。自独立以来,肯尼亚延续了殖民统治时期的城市发展格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镇化率快速提升,大型城市规模急剧增长。肯尼亚当前的城市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南部密集、北部稀疏的分布格局,主要城市沿殖民统治时期修建的铁路呈东西向分布。图示意肯尼亚主要城市与人口分布概况。完成下面小题。4.据图分析,1999—2019年肯尼亚人口分布( )①重心由西北向东南移动②重心由东南向西北移动③整体呈现“东、北部密集,西、南部稀疏”的空间格局④整体呈现“西、南部密集,东、北部稀疏”的空间格局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自肯尼亚独立以来,加剧该国人口区域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居住条件 B.自然资源C.经济发展水平 D.海港服务设施6.为优化肯尼亚城市体系格局,亟须( )A.在肯尼亚南部地区建设节点城市 B.政府适当鼓励城市人口回流农村C.大力升级蒙巴萨的港口基础设施 D.投入资金建设肯尼亚南北向铁路【答案】4.D 5.C 6.C【解析】4.由材料可知,肯尼亚国内人口重心所处的经度(东经)越来越小,纬度(南纬)越来越小,因此该国人口重心移动方向为自东南向西北,①错误,②正确;1999—2019年肯尼亚人口分布整体呈现“西、南部密集,东、北部稀疏”的空间格局,③错误,④正确。故选D。5.自独立以来,肯尼亚延续了殖民统治时期的城市发展格局,城市以其发达的经济、潜在的就业机会和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不断吸引着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化率快速提升,大型城市规模急剧增长,因此加剧了肯尼亚国内人口区域分布差异,C正确;影响人口区域分布差异的因素与居住条件、自然资源、海港服务设施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6.肯尼亚仅有蒙巴萨这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既是国内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也是非洲重要的区域性节点港口,但蒙巴萨的港口职能仍弱于其城市职能。因此,肯尼亚政府应合理规划沿海城市的职能定位,继续升级蒙巴萨的港口基础设施,使其成为东非地区贸易与海洋物流的中心,进而推动地区经济和城市的快速发展,优化肯尼亚城市体系格局,C正确;肯尼亚经济落后,不应扩建新的城市,A错误;农村相对于城市经济落后,鼓励回流农村不现实,B错误;修建铁路对于城市体系布局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点睛】城镇体系,是指具有一定的时空地域结构的城镇网络。其中常有一主要的、最大的城市居中心地位,其他各城镇则为规模不等、职能不同、层次各异的系列。各城镇在诸多方面互有联系、互为依存,而又互有制约。考向2 人口再生产我国于1971年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确立计划生育为基本国策,2015年10月29日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2021年5月31日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下图示意1950~2016年我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及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1995年我国0~14岁人口数量再次出现小高峰的原因是( )A.改革开放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B.招商引资促进外籍人口迁入C.人口流动频繁导致生育率高 D.上一次婴儿潮已到育龄阶段8.2015年10月29日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后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这说明( )A.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B.男女比例失衡严重C.人们生育观念转变 D.居民收入水平较低9.我国1971~2021年间生育政策不断调整,有利于( )A.改善我国人口结构 B.促进人口均衡分布C.应对人口的老龄化 D.调整三大产业结构【答案】7.D 8.C 9.A【解析】7.据图分析可知,1975年是0~14岁人口数量的高峰期,且1975年与1995年相差20年,到1995年0~14岁人口已成长到育龄阶段,育龄妇女人数较多使得1995年0~14岁人口数量再次出现小高峰,D正确;改革开放是1978年开始,而且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一直持续到现在,不是95年出现人口出生高峰的原因,A错;外籍人口迁入主要为青壮年,0~14岁占比小,不会导致明显人口年龄结构变化,B错;人口流动频繁一般会导致生育率变低,C错。故选D。8.据材料可知,放开二孩政策后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受教育水平逐步提高,生育观念已发生转变,不愿意生育,C正确;社会保障完善会促进生育率提升,不会导致该现象,A错;男女比例失衡不会影响二孩的生育,B错;放开二孩时,居民收入较之前水平较高,D错。故选C。9.我国1971~2021年间生育政策不断调整,有利于改善我国的人口结构,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相适应,A正确;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较大,生育政策不能使人口均衡分布,B错误;1971~2021年间,我国生育政策变化较大,由限制生育转变成鼓励生育,限制生育会导致人口老龄化加剧,C错;生育政策调整和三大产业结构关系不大,D错。故选A。【点睛】影响人口地区分布的因素很多,既包括社会因素,也包括自然因素。首先,人口分布是社会现象,深受社会经济规律支配;其次,自然环境也对人口的分布有重大影响;此外,开发历史的久暂、移民活动,以及政治动乱、战争和不同时期统治阶级的人口政策等等,都会影响一地区人口增长和人口移动,也会在人口的地理分布上表现出来。考点二 人口迁移考查角度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2023·山东卷)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成下面小题。1.图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 )A.老年人口比重大 B.老年人口数量大C.劳动人口比重大 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3.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 )A.经济规模 B.经济发展趋势 C.人口规模 D.人口职业构成【解析】1.2.3.【答案】1.A 2.C 3.B(2023·海南卷)人口重心是指区域空间中人口数量可维持空间均衡的受力点,其时序变化可反映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轨迹。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内人口重心迁移明显。图示意1978—201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下列关于2003-200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人口重心移动速度西部小于中部 B.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西部大于中部C.中部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 D.西部人口重心向东南移动5.对我国中部地区1978-2018年人口重心迁移影响相对较小的是( )A.中部地区人口外流 B.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C.中部地区跨境贸易 D.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解析】4.5.【答案】4.B 5.C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考查角度 人口迁移的影响(2021·浙江6月卷)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A.人口密度 B.交通运输C.环境承载力 D.移民意愿7.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 )①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②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③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④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6.7.【答案】6.C 7.D 考查角度 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与人口迁移(2021·山东卷)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8.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育政策调整 B.落户政策放宽C.医疗条件改善 D.行政区划变动9.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 )A.人口老龄化加剧 B.GDP增长缓慢C.环境承载力下降 D.产业结构优化10.该市的支柱产业是( )A.采矿业 B.旅游业 C.制造业 D.物流业【解析】8.9.10.【答案】8.B 9.D 10.C考向1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产生的影响柘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属黄河冲积平原区。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分布格局呈动态变化趋势。下表为该县村庄三个年份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值数据。完成下面小题。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 2006年 2016年 2020年村庄数量(个) 占比(%) 村庄数量(个) 占比(%) 村庄数量(个) 占比(%)≤0.60 0 0.00 64 12.75 14 2.790.60—0.80 10 1.99 207 41.24 102 20.320.80—1.00 472 94.02 197 39.24 360 71.711.00—1.20 3 0.60 2 0.40 12 2.39≥1.20 17 3.39 32 6.37 14 2.791.推断在城区及其周边地区呈聚集态势的村庄,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为( )A.≤0.60 B.0.60—0.80 C.0.80—1.00 D.≥1.002.整体来看,柘城县村庄( )A.老年人口比重减小 B.老年人口平均年龄减小C.劳动人口比重减小 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减小3.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区域,一般具有相似的( )A.经济规模 B.经济发展趋势 C.人口规模 D.人口职业构成【答案】1.D 2.C 3.B【解析】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该地大多数村庄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小于1,即常住人口数量小于户籍人口数量,受城镇化发展影响,人口以净迁出为主,而在城区及其周边地区呈聚集态势的村庄受城区的辐射作用强,经济发展条件较优越,吸引人口迁入,故其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1.00。D正确,ABC错误。故选D。2.整体来看,在经济因素影响下,柘城县村庄劳动力人口大量外出,老人和儿童留守村庄,故使其劳动人口比重减小,老年人口比重可能增加。C正确、A错误。从表中信息不能确定老年人口平均年龄及劳动人口平均年龄,BD错误。故选C。3.当今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不同区域的经济规模一般有所差异,具有相似的经济发展趋势的区域,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相似,因此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区域,一般具有相似的经济发展趋势。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人口迁移的影响:(1) 对迁出地:有利: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地影响。不利:造成了人才外流。(2) 对迁入地:有利: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不利: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治安,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如西部大开发对西部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考向2 人口迁移新趋势区域性人口回流是指流动人口由跨省流动转为省内流动,亦或由省内跨市流动转为市内跨县流动的返迁流动行为。下图示意2017年我国区域性回流人口在不同行政等级城镇的分布。完成下面小题。4.图中显示( )A.全国省会和直辖市接受的区域性回流人口最多B.东部地区的省会是区域性人口回流主要目的地C.西部地区的县级城市对区域性回流人口吸引力最强D.中部地区普通地级城市的区域性人口回流占比最高5.与县级城市相比,普通地级城市区域性人口回流占比高的主要原因是( )①工资水平和生活成本更高 ②距离大城市更近③二、三产业发展水平更高 ④公共服务更完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4.D 5.B【解析】4.由图可知,全国省会、直辖市回流人口占比24.8,小于普通地级城市回流人口占比44.5,A错误;东部地区省会回流人口占比最小,B错误;西部地区普通地级城市回流人口占比最大,对人口吸引力最强,C错误;中部地区普通地级城市的回流人口占比最高,D正确。故选D。5.流动人口以劳动力人口为主,经济因素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就业机会越多、工资水平越高、公共服务越完善,对人口的吸引力越强。与县级城市相比,普通地级城市级别更高,能提供比低级城市更高的城市职能,即二、三产业更发达、公共服务水平更好。③④对,B正确;生活成本更高、离大城市近不是普通地级城市吸引人口回流的原因,①②错,ACD错误。故选B。【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等。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3、政治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等。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往往是经济因素。 县级中心城市比乡镇就业机会更多,公共服务更好,因此成为回流人口的主要集聚地。“老漂族”指为支持子女事业或照顾第三代而背井离乡,到子女工作所在的大城市生活的老年人。我国“老漂族”人口数量巨大,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老漂族”集中的区域之一。调查还发现,目前上海市也有部分老年人“漂”在其周边的水乡古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下列省区中,“漂”在上海的老年人数量最多的省份是( )A.安徽 B.贵州 C.北京 D.湖南7.上海市部分老年人“漂”在其周边水乡古镇的主要原因是( )①生活成本较低②便于照顾家庭③交通便利④环境优美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6.A 7.D【解析】6.“漂”在上海的老年人是为了自己的子女而来,而来沪的劳动力主要是就近欠发达的省份,安徽与上海地理位置临近,有大量的劳动力来沪打工,所以会有大量安徽来沪劳动力的父母老年人来沪,A正确;贵州和湖南两省更靠近珠三角,劳动力多去珠三角,BD错误;北京经济也较发达,且距离上海远,漂在上海的北京老人数量很少,C错误。故选A。7.水乡古镇并不是城市而是村镇,与上海大城市相比物价水平较低,生活成本较低,①正确;老年人属于被照顾的对象,而不是照顾别人,②错误;村镇交通并不便利,③错误;水乡古镇环境优美,适宜老年人居住,④正确。故选D。【点睛】2022年上海的流动人口主要的省份: 安徽省以260.2万人居首位;江苏省以150.4万人居上海第二;三是河南省有78.3万人;第四是四川人,在上海工作的有62.4万人;第五是江西省,48.7万人;第六位是浙江省,45.1万人;第七位是湖北省,上海有40.8万人;第八是山东,37.8万;第九位是福建省,有26.4万人,第十位是湖南省,上海有22.9万人。考点三 城镇、乡村区位与空间结构考查角度 城市(聚落)区位1.(2023·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图左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惟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图右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 分析与A区域相比,B区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解析】【答案】A区域位于河流下游,地势更为地平,水流不畅,多洪涝灾害;河汊越多,耕地更为破碎;而B地地势更高,洪涝灾害的隐患更小,同时土地更加集中成片,利于耕作。城市区位因素的判断方法(1)首先考虑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自然因素)。(2)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社会经济因素)。(3)在影响城市区位的两大因素中,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因素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条件,经济发展、交通、政治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4)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如经济布局调整、不同的交通运输时代城市区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影响城市的兴衰。考查角度 城镇空间形态(2023·浙江6月卷)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下图为我国某县级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地貌 B.环境保护 C.开发成本 D.防灾安全3.2015年后,该城市的建设用地( )A.沿交通线蔓延式快速发展 B.以周边卫星城镇用地为主C.以城市更新改造利用为主 D.以城市中心工业用地为主【解析】2.3.【答案】2.A 3.C(2023·山东卷)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完成下面小题。4.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风向 B.地形 C.资源 D.河流【解析】【答案】4.C城镇空间形态考查角度 城乡空间结构(2023·海南卷)岭南某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因势而建,内修墩塘,外防水患,形成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左图)。右图为该古村落的堤围及水闸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下列示意图中,符合该村落空间结构特征的是( )A.A B.B C.C D.D6.右图中水闸的主要功能是( )A.抵御外敌 B.蓄水发电 C.防洪排涝 D.美化环境【解析】5.6.【答案】5.D 6.C(2023·山东卷)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完成下面3-5小题。7.1983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转回浑河南岸,主要因为( )A.南岸生态环境优美 B.城区煤炭资源枯竭C.北岸发展空间狭小 D.经济依赖重化工业8.为优化功能布局,抚顺市城区宜( )A.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 B.向南建设宜居宜业新区C.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 D.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解析】7.8.【答案】7.C 8.C(2021·山东卷)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在老城区东北方向的滨河湿地规划建设新城。如图示意新城区的功能分区,其中住宅区规划为三个不同等级。O、P区的住宅设计为装配式木质建筑,Q区的住宅设计为钢筋混凝土建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新城区内设计“串珠状”湖泊的首要目的是( )A.改善市民居住环境B.提升土地商业价值C.提供生产生活用水D.应对城市内涝灾害10.O、P区的住宅设计成装配式木质建筑,主要是为了( )A.降低成本 B.提升品质C.隔热防潮 D.生态环保【解析】9.10.【答案】9.D 10.A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成因考向1 聚落分布的区位条件地名是镌刻在大地上的历史印记,也承载着游子们浓浓的乡愁。通过对我国某县辖区地名统计发现,该辖区内85%以上村名都与自然要素有关,很多地名都蕴涵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下面是该县辖区村名用字分类及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地名主要用字 出现次数 出现比重沟、湾、滩、河、渠、润等 711 41.73%峁、梁、石、山、塬、崖、岭等 529 31.04%西、东、南、上、北、下、左等 114 6.69%柳、芦、麻、枣、木、桃、槐等 72 4.23%红、黑、青、乌、炭等 39 2.29%累计 1465 85.97%1.影响该区域聚落分布最主要的因素是( )A.地形 B.土壤 C.水源 D.植被2.推测该县所处地区可能( )A.由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 B.由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C.由草原向荒漠带过渡 D.由地势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过渡3.研究发现,该区域“涉水”地名文化景观的分布位置多次发生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河道持续淤积 B.人类生产活动C.地壳间歇抬升 D.气候干湿变化【答案】1.C 2.B 3.D【解析】1.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出现次数最多的地名多带有“三点水”的形旁,表明这些聚落主要分布在小溪小河旁边,所以该地区聚落分布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水源,C正确。根据图文信息可知,该地气候干旱,地形、土壤、植被等均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ABD错误。故选C。2.“峁”、“梁”、“塬”三种地形在黄土高原地区普遍存在,由村名“峁”、“梁”、“塬”可推测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区。B正确,ACD错误。故选B。3.该区域“涉水”村庄是在小溪小河旁。气候干湿变化,导致该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地貌环境情况等不断发生着变化,故该区域“涉水”地名文化景观的分布位置出现多次变化,D正确;该地处于季风气候区,雨季河道以冲刷为主,河道不会持续淤积,A错误;与人类生产活动关系不大,B错误;黄土高原地壳相对稳定,C错误。故选D。【点睛】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社会制度组织、精神活动中体现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深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特点具有区域性、多样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等。考向2 城乡空间形态福建省厦门市陆地面积1700.61平方千米(2020年),由厦门岛、鼓浪屿、海沧半岛、集美半岛、翔安半岛、大嶝岛、小山登岛、内陆同安及九龙江等组成,历经了从海岛向海湾扩展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多中心、组团式”的形态布局。厦门市交通压力大,本地居民职住通勤是交通压力的主要来源。下图示意厦门市以厦门岛为中心的空间结构规划。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厦门市“多中心、组团式”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政策引导 B.经济发展 C.山水阻隔 D.环境问题5.厦门市各组团之间( )A.均衡发展 B.功能分工明确 C.孤立发展 D.向心联系明显6.为促进厦门市职住平衡,其城市规划应( )A.在岛湾之间增建跨海通道 B.在半岛之间填海造陆C.促进各组团城市功能专门化 D.促进各组团服务业健全发展【答案】4.C 5.D 6.D【解析】4.厦门市是依托厦门岛港口发展起来的城市,随着其城市规模的扩大,必然要由海岛向海湾内陆发展,海湾内陆主要由多个半岛组成,受山水自然地形阻隔,城市用地不连续,块与块之间被分割,用地分散,各组团之间联系不便,城市形态为“多中心、组团式”。C正确,排除ABD选项,故选C。5.由图可知,各组团发展并不均衡,每个组团相对独立,说明组团之间功能分工并不明确,AB错误;发展主络和发展次络都联系都市发展核,且都市发展核联系网络最多;厦门岛是城市核心,各组团向心联系明显,D正确;各组团不是孤立发展,C错误。故选D。6.由上题可知,各组团之间向心联系明显,本地居民职住通勤是交通压力的主要来源,为减轻交通压力,促进职住平衡,可在各组团内建立生产、生活服务业网络,减少因生产、生活造成人员在各组团之间的大量流动,D正确。在岛湾之间增建跨海通道,在半岛之间填海造陆,促进各组团城市功能专门化,不能促进厦门市职住平衡,ABC错误。故选D。【点睛】组团式城市由几个片区组成,每个片区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城市用地受到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限制。生产、生活上分散,有利于城市环境保护,便于城市扩大规模。但是,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考向3 城市功能区与城市空间结构下图示意重庆市北培区城区4个功能区(居住区、文化区、商业区、城区主干道)道路人流量在某日部分时段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图中甲功能区为( )A.商业区 B.文化区 C.居住区 D.城区主干道8.图中各时段( )A.文化区人流量变化受学生上下学时间影响大B.城区主干道人流量变化一天内出现两次高峰C.商业区与文化区人流量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D.居住区在中午时段的人流量达到一天中最大【答案】7.C 8.A【解析】7.材料中提出图示为重庆市北暗区城区4个功能区(居住区、文化区、商业区、城区主干道)道路人流量在某日部分时段的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功能区人流量在上下班时间出现高峰,图示时段(白天)人流量整体较低,与居住区的人流量变化特点相符合,C正确;商业区人流量要大于其他三个功能区,A错误;城市主干道以及文化区人流量总体平稳,相对于居住区早晚高峰不明显,BD错误。故选C。8.结合上题及各时段人流量变化特点可以推断出,甲为居住区、乙为文化区、丙为商业区、丁为城区主干道。文化区人流量变化在学生上下学时间出现高峰,A正确;图示时段无法判断城区主干道人流量在一天内的变化,B错误;商业区与居住区人流量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负相关),C错误;居住区人流量达到最大值应为上下班时间,D错误。故选A。【点睛】城市主要功能区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其中最基本的功能区是住宅区。根据城市地租理论,市中心地价最高,向郊区地价逐渐降低,在交通路口处容易出现地租次高峰。根据各功能区的特征,安排功能区布局,从市中心到郊区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考点四 城镇化进程及影响考查角度 城镇化进程及影响(2023·广东卷)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由阶段I发展到阶段II,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 )A.人口增长、社区改造 B.社区改造、政府引导C.企业参与、人口增长 D.政府引导、企业参与12.与阶段I相比,阶段Ⅲ郊区演变的最显著特征是( )A.产业分布均衡 B.产城融合加强C.空间结构单一 D.居住功能弱化【解析】11.12.【答案】11.D 12.B(2022·全国乙卷)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下表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城市 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 2010-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变化/万人 2010-2020年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变化/万人上海 30.3 -30.25 215.42北京 59.7 -72.8 300.9广州 39.7 129.12 468.46深圳 34.0 116.88 596.7313.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A.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B.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C.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D.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14.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一般具有( )A.相似的空间形态 B.趋同的主导产业C.一致的功能定位 D.相近的等级规模15.根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 )A.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 B.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C.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 D.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解析】13.14.15.【答案】13.A 14.D 15.B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分析思路(1)要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2)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具体如右图所示:城镇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思路城镇化过程表现为人口的转变、空间地域利用方式的转变、产业构成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和转变完成后,对地理环境造成深刻影响,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1)景观变化的影响①不利影响②有利影响:合理的城镇化可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境。(2)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3)土地利用方式带来的影响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郊区农业用地将转化为城镇用地,将增加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并带来郊区农民就业方式的转变。城镇化问题解决措施的分析思路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社会问题等方面,不同城镇化问题的应对措施不同。(1)城市内涝:整治河道,完善排水系统;扩大绿地 和 湿 地 面 积;建 设 海 绵 城 市、雨 水 花园等。(2)环境恶化:建设城市绿心,绿色屋顶、植物墙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扩大城市湿地面积;使用清洁能源;垃圾分类处理;建立污水处理厂等。(3)交通拥堵: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完善城市交通网、发展立体交通、发展城市公交等。从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角度,考查城市功能区考向 城镇化进程就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近距离迁移到户籍所在地附近的中小城镇就业和居住,实现农民非农化、生活城市化和身份市民化的过程,其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来自本镇、县内及省内。2000年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发展迅速。图示意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过程。完成下面小题。1.2000年以来,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发展迅速的根本原因是( )A.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 B.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完善C.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升级 D.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回流2.城镇化劳动力来自本镇的部分称之为本镇贡献率。研究显示,中西部地区本地工业化水平提高能提高本镇贡献率,而本地服务业水平提高却能降低本镇贡献率,主要是因为( )A.工业化主要承接外地农村劳动力转移B.服务业主要承接省内农村劳动力转移C.中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较高D.中西部地区服务业水平较高【答案】1.A 2.B【解析】1.就近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来自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东部地区产业的转移,从而导致本地人员远距离外出务工减少,就近迁移比例增大,A正确;基础设施完善可以促进城镇化,但不是就近城镇化的根本原因,B错误;中西部地区主要以一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小,C错误;就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近距离迁移到户籍所在地附近的中小城镇就业和居住,不是人口回流导致的,D错误。故选A。2.工业化水平是承接本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要素,服务业水平是承接省内劳动力转移的关键要素,工业化初期,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主要来源于本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化中后期,随着服务业水平的提高,本省其他市和本县其他镇劳动力迁移成为就近城镇化的新动力,从而降低了本镇贡献率(本镇贡献率和县内、省内贡献率此消彼长),B正确,A错误。东部地区的工业化、服务化水平高,CD错误。故选B。【点睛】就近城镇化发展有助于减轻当前大城市人口膨胀的压力,缓解大城市的城市病;有助于降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有助于加快人口净流出省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解决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制度衔接和城乡资产权利置换等一系列问题。考点五 城市的辐射功能考查角度 城市的辐射功能(2022·山东卷)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下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 )A.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 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C.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 D.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2.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 )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 ②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③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 ④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1.2.【答案】1.A 2.C(2022·广东卷)交通是城市间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不同的交通流模式能够反映出城市间的相互联系状况。有学者基于G省2019年9月的日平均车流量数据信息,提出了该省高速公路交通流三种模式(下图)。据此完成下题。3.这三种模式中,对一般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起促进作用( )A.最大的是甲模式B.最大的是乙模式C.最大的是丙模式D.三种模式一样大4.从丙模式判断,各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存在( )A.职能一致性 B.区域均衡性C.空间封闭性 D.等级差异性【解析】3.4.【答案】3.B 4.D 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考向 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依托西安、宝鸡、天水等城市,国家设立关中—天水经济区,构建西北产业集聚带。该经济区战略区位重要,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扎实。下图示意黄河流域主要城市分布和辐射范围。完成下面小题。1.与中上游城市比,黄河下游的城市辐射范围总体更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A.城市体系 B.地理位置 C.水运条件 D.资源禀赋2.关中—天水经济区对黄河中上游区域辐射作用主要表现为( )A.转入高耗水企业B.集聚人才资本 C.转入高科技产业 D.加强分工协作【答案】1.B 2.D【解析】1.黄河下游城市数量众多,这得益于城市辐射作用强大,而不是城市体系影响其辐射范围,A错误;与中上游城市相比,黄河下游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该地区位于华北平原,地形平坦,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城市辐射范围总体更大,B正确;黄河下游地区是地上河,河流易断流,水量较小,有结冰期,水运条件比黄河中游地区差,C错误;黄河上中游地区水能资源、煤炭资源较为丰富,资源禀赋不比黄河下游差,D错误。故选B。2.由材料可知关中—天水经济区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扎实,该经济区对黄河上中游地区的辐射作用表现为与区域内其他城市分工协作,发挥各自优势,辐射带动整个区域发展,D正确;转入高耗水企业、集聚人才资本、转入高科技产业是该经济区对黄河中上游区域各要素的集聚,不是辐射,ABC错误。故选D。【点睛】关中—天水经济区简称“关天经济区”,2009年经国务院批复通过,其范围包括陕西省的关中平原地区及甘肃省天水市,共六市一区(杨凌示范区)。经济区以大西安(含咸阳)为中心城市,宝鸡为副中心城市,天水、渭南、铜川、商洛、杨凌、庆阳、平凉、陇南等为次核心城市。依托陇海铁路(欧亚大陆桥)和连霍高速公路,形成中国西部发达的城市群和产业集聚带与关中城市群相呼应。研究者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获取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企业流、交通流、信息流等数据,计算出城市间的关联度。一个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关联度占该城市关联度总量的比例,称为中心城市对该城市的控制度。苏州市为长江三角洲的制造业中心,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控制度有强有弱。下图示意苏州市对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控制度分布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据图推测影响苏州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控制度的主要因素有( )A.企业流动和交通联系 B.人口迁移和经济水平C.距离远近和行政区划 D.工业联系和信息交流4.苏州和上海之间关联度高,体现在( )①苏州企业为上海提供大量制造业产品 ②上海为苏州企业提供大量信息金融服务③上海主要依靠苏州交通设施对外联系 ④苏州企业的大量劳动力主要来自于上海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5.能够提高苏州对南通的控制度的做法是( )A.加强省际之间的政府联系 B.两地协同发展相同产业C.大力发展苏州金融科技业 D.扩大两地间的互联互通【答案】3.C 4.A 5.D【解析】3.由图可知,强控制度城市上海和无锡距离苏州近,而且无锡、常州、镇江和苏州都属于江苏省,弱控制度城市与苏州距离较远或不属于同一个省区,C正确;企业流动、交通联系、人口迁移、信息交流、工业联系、经济水平等因素对于苏州市对其他城市控制度影响较小,且在图中无法体现,ABD错误。所以选C。4.由材料可知,苏州企业为上海提供大量制造业产品,①正确;上海经济发达,以第三产业为主,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上海为苏州企业提供大量信息金融服务,②正确;上海对外联系不会依靠苏州交通设施,③错误;上海比苏州经济发达,苏州企业的劳动力不是主要来自上海,④错误。所以选A。5.苏州与南通都是江苏省的城市,不属于省际之间,A错误;两地协同发展相同的产业会产生竞争,关联度降低,会降低苏州对南通的控制度,不合题意,B错误;苏州市是长江三角洲的制造业中心,优势产业是制造业,发展金融科技产业不是苏州的发展优势和定位,C错误;由材料可知,加强城市群内部的企业流、火车流、信息流会提高关联度,扩大两地间的互联、互通,能够提高苏州对南通的控制度,D正确。所以选D。【点睛】城市的发展与腹地特征关系:腹地向城市提供农产品、劳动力、商品市场、土地资源,通过这样提供的资源,进而影响城市的发展(工业类型)城市的辐射功能不均等的,它会根据腹地自身特点,进行辐射(影响)。城市的辐射功能是通过发达的交通实现的,高速公路、水路、铁路、航空、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城际公路及发达的通信网络、众多的通讯机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08 人口与城市(讲义)(原卷版).docx 专题08 人口与城市(讲义)(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