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2.4《蚕变了新模样》教学反思《蚕变了新模样》教学反思(1)本教学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物展示,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和形态变化,并通过解剖演示进一步巩固了其对昆虫解剖结构的认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科学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与实际联系,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观察蚕蛹、蚕茧和蚕丝。大部分同学都不敢剪开蚕茧,怕伤及我先示范一下怎么剪开,其他同学也很开心地剪开。第一个实验:观察蚕蛹在观察蚕蛹之前,问第一个问题,在观察之前茧里的蚕现在变成什么模样了 蚕为什么要做茧把自己包起来 (蚕吐丝作茧,原因蛹无法自由移动,没有反抗能力,为了保护自己。)接下来就是观察蚕,这里其实是和上一节蚕宝宝的特征相比较,所以我先跟学生回顾蚕宝宝的外形特征,再让学生观察蚕宝宝和蚕蛹外形特征的不同特征。尤其是从颜色,形状,身形长短、胸足、腹足、尾足、气门、眼睛这些方面来观察,剪开茧观察,蚕的体形粗短,像一个纺锤,分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腹足、尾足消失,蚕化之前蜕下的一层皮(借此趁机跟学生说蛹在茧里会蜕两交皮,所以蚕一生会蜕皮6次)。学生很明显发现和蚕宝宝相比变短了,我觉得科学的每一个实验结果都是有逻辑的,蝇和蚕宝宝相比变短了,所以气门自然变少了,环节也就变短了,腹足和尾足也不见了。细心的同学还发现眼睛从6只单眼变成1对复眼,还有触角的原形和翅的原形。有这些原形其实是非常合理的,因为蝇是幼虫阶段和蚕娥阶段的过渡,自然具有幼虫时期和成虫时期的特点。在我们观察的时候还有同学的忽然动了,关于有没有生命这个问题在这个时候讨论非常恰当。蝇是有生命的,严谨来说一般情况下不动,只有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动。《蚕变了新模样》教学反思(2)本课的教学里点是观察蚕桶,在课前观察蚕吐丝是令人激动和充满快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定有许多新的发现,也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所以课堂上让学生交流描述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既是对课外观察活动的检查,也能激发学生观察蚕茧内部变化的好奇心,因此适时、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有助于学生完善对于幼虫发育成蛹过程的认识。教材从四个方面安排了教学内容:一是聚焦,将目标集中在了学生通过饲养蚕得到的蚕茧上。通过课前的观察,学生已知此时的蚕包表在蚕茧之中。那么蚕茧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茧中的蚕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这些问题是学生非常想知道,也是需要进一步梳理的;二是探索,安排了两个活动内容。活动一是描述我们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交流。活动二是观察蚕茧中的蚕蛹,引导学生可借助放大镜等工具进行仔细全面的观察,并及时用画图等方法记录自己的发现;三是研讨,包括三个问题。问题一,“蚕蝇与蚕的幼虫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问题二"推测蚕蛹还有变化吗 它有可能变成什么样子 "问题三,“蚕茧对蚕起到什么作用 "引发学生关注和思考蚕身体变化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最后是拓展部分,由对蚕的认识拓展到与其相似的一类动物的认识,为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积累着感性经验。本节课希望学生能获得这些知识:一是能够通过观察获得的信息推测蚕茧中有蛹,及蚕蛹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二是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三是能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进一步认识两者的关系。能够坚持观察并记录蚕吐丝结茧的过程。最后希望学生能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蚕的生长变化保持着探究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